台灣各界慶祝光復74周年籲完成統一大業★ 

今 日 看 点:20191026▲◆★●■☆

台灣各界慶祝光復74周年籲完成統一大業 

http://www.CRNTT.com

英國首相尋求提前舉行大選 

http://www.CRNTT.com

中評觀察:明年南海局勢恐生變? 

http://www.CRNTT.com

閻學通對話米爾斯海默 美霸權為何終結? 

http://www.CRNTT.com

台灣各界慶祝光復74周年籲完成統一大業 

http://www.CRNTT.com

2019-10-25: 統派團體在台北市中山堂抗日紀念碑前慶祝台灣光復74周年。

中評社台北10月25日電/兩岸和平發展論壇、統一聯盟黨等多個統派團體200多位台灣社會各界代表,25日上午10點整在台北市中山堂抗日紀念碑前聚集慶祝台灣光復74周年。眾人齊唱《台灣光復歌》,和平歌詠隊接著獻唱《台灣義勇隊隊歌》,接著各界代表致詞,活動最後在宣讀〈慶祝台灣光復74周年宣言〉,各界代表向抗日紀念碑行三鞠躬禮,並依序向抗日英雄獻花後結束。

活動出席者包括兩岸和平發展論壇、統一聯盟黨、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勞動黨、夏潮聯合會、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政治受難人互助會、新中華兒女學會等多個統派團體。

兩岸和平發展論壇主席吳榮元致詞時表示,台灣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因如此,兩岸必須統一,這是歷史和現實決定的,誰也阻擋不了。抗戰勝利帶來的歷史正義是兩岸人民共有的民族資產,也是中國人百年來追求民族獨立解放的具體結果。如果歷史有正義,這就是中國人民的歷史正義。

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前理事長邱秀芷說,台灣光復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結果,可惜台灣一些人卻顛倒黑白,宣揚違背歷史真相的抗戰史觀。身為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我們有責任不斷發掘兩岸同胞浴血奮戰、共同抗日的英勇事蹟,在台灣推動恢復真實的歷史記憶。

統一聯盟黨主席紀欣指出,台灣同胞抗日時間最長,犧牲最大,在上世紀戰勝日本侵略,爭取民族解放,實現國家統一的鬥爭中做出重要貢獻。70年來的發展證明,台灣的前途在於國家統一,台灣同胞福祉繫於民族復興,我們應當發揮既有的愛國主義傳統,把促進國家完全統一,共謀民族復興,當作無上光榮的事業,並為此繼續奮鬥,不達目標,絕不休止。

中國統一聯盟前主席戚嘉林接著表示,108課綱新版高中歷史課本不提台灣光復,但如果不是台灣光復,那日本1945年投降後,日本在台各文武機關為何造冊,向中國各單位辦理移交,並同意16.4萬日軍、32.3萬日僑撤回日本,將台灣歸還中國?台灣光復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原點,蔡政府無法抹煞這段歷史事實。

新中華兒女學會代表林明正表示,上世紀40年代因國共內戰兄弟相殘,既無法向發動侵華戰爭的日本索賠,國家也迄今尚未統一。在民進黨執政下的今天,“台獨”陰謀已昭然若揭,然“台獨”並不能使台灣人民當家作主,反而會將台灣拖入美、日圍堵中國大陸的戰局,陷台灣人民於萬劫不復之地。▲◆★●■☆

 

英國首相尋求提前舉行大選 

http://www.CRNTT.com

2019-10-25:英國首相 鮑里斯·約翰遜(圖片來源:BBC)

中評社北京10月25日電/英國首相約翰遜24日表示,如果議會下院同意12月12日提前舉行大選,他將重啟已暫停的“脫歐”協議立法進程。

約翰遜當天在接受英國媒體採訪時說,打破“脫歐”僵局的唯一辦法是議會下院議員們投票支持提前舉行大選,他同時呼籲反對黨工黨支持提前舉行大選。

約翰遜同日在致工黨領導人科爾賓的一封信中說,他會給予議會更多時間通過新的“脫歐”協議,但是議員們必須支持12月12日舉行大選。

此前工黨曾明確反對在10月31日“脫歐”最終期限不延長的情況下舉行大選。

22日,英國議會下院投票否決了約翰遜為推動“脫歐”協議盡快在議會通過而制定的立法時間表。約翰遜隨即表示,將暫停“脫歐”協議的立法進程,等待歐盟表態。

根據英國議會下院此前通過的一項修正案,英國政府必須先完成對“脫歐”協議中相關內容的立法程序,才能將新“脫歐”協議本身提交議會表決。來源:新華網▲◆★●■☆

 

中評觀察:明年南海局勢恐生變? 

http://www.CRNTT.com

    2019-10-24: 第九屆北京香山論壇現場(中評社 郭至君攝)

中評社北京10月24日電(中評社報道組)“海上安全形勢”是第九屆北京香山論壇的討論議題之一。南海局勢尤其受到與會嘉賓的關注,過去三年以來雖然南海形勢總體“降溫趨穩”,出現了諸多積極有利的因素,但近期南海局勢再起波浪,與會學者判斷,目前已經進入動蕩期,南海發生衝突的風險正在上升。

不難理解,南海局勢再生變化的一大原因則是美國,美軍一直在加強在南海地區的軍事行動。國防部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安全合作中心主任周波大校在論壇期間接受媒體採訪,被問及中美兩國會在哪些地區或問題上爆發軍事衝突或陷入一場軍事危機?他回答說,南海仍然是一個熱點。自特朗普政府上台以來,美國海軍持續加強所謂的“航行自由”行動。這是非常嚴峻的事態,因為這一行動有可能誘發衝突。

周波大校指出,問題在於,中美雙方對這一問題解讀不同。中國認為這是主權問題,而美方則認為自己是在挑戰中國的“過度海洋申索”。“如果美國表態在南海問題上保持中立,為何還要在這一地區增加軍事行動呢?”我們認為,應對海上安全挑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避免誤判,正如周波大校所說,“中美兩國應該坐下來就我們之間的分歧進行協商,把軍艦派過去向對方發起挑戰只能讓局勢更加惡化。”

我們注意到,南海問題一直以來是中美關係的一塊“晴雨表”。在當前中美競爭背景下,美方將中國視為“首要戰略競爭對手”,南海問題理所應當成為中美博弈的戰略節點,也是美國政府為推動建設“印太戰略”的重要一環。美國作為域外國家,加強在南海地區的軍事存在和軍事行動,並挑撥域內國家關係,無非是想發展美國在印太地區對抗中國的軍事力量,想要亂中謀利,牽制中國發展。

此外,我們還注意到,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中國-東南亞南海研究中心理事會主席吳士存在“海上安全形勢”分析了南海形勢發展面臨的諸多挑戰,其中,他還特別強調了越南的因素。尤其是越南近期援引仲裁裁決為其在萬安灘附近海域的單方面油氣鑽探行動辯護,並且發出了有意效仿菲律賓,將中越在南海的有關爭議訴諸司法或仲裁的信號。▲◆★●■☆

 

閻學通對話米爾斯海默 美霸權為何終結? 

http://www.CRNTT.com

    2019-10-24: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米爾斯海默與清華大學國際關係院長閻學通在清華大學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辯論。(中評社 徐夢溪攝)

中評社北京10月24日電(記者 徐夢溪)10月17日晚,清華大學國際關系院長閻學通與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米爾斯海默在清華大學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辯論,從外交政策的制定、自由主義霸權終結的原因談到中美關系和危機管理,兩人進行了一場思想交鋒。

兩位知名學者的辯論會現場座無虛席,許多觀衆幹脆席地而坐聽講,場外,衆多受限於會場空間無法入場的觀衆流連不願離去。

兩位主角——米爾斯海默是進攻性現實主義知名學者,同時也是“中國威脅論”的代言人;閻學通是道義現實主義知名學者,早在1993年就曾撰文駁斥“中國威脅論”。兩人曾在2013年就國際局勢和中美關系展開首次辯論。本場辯論由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主任陳琪主持。

辯論會開始,米爾斯海默首先發言。他梳理了美國實行自由主義外交政策和失敗的原因,闡述了自由主義霸權為何終結。他提出,美國奉行的自由主義外交政策在民族主義和現實主義的雙重夾擊下宣告失敗。隨著中國崛起和俄羅斯複興,世界格局經歷了單極世界向多極世界的轉變,當我們進入多極世界,所有的強國都會遵循現實主義,理想主義只有在單極格局中適用,這是自由主義霸權終結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特朗普入主白宮是自由主義霸權終結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和標志,但我們不能過分高估特朗普對國際格局變遷的影響力。

而閻學通提出,美國自由主義霸權終結的原因,不在於世界格局的變化。深入探討這個問題,世界格局的變化是由於中國的崛起,中國崛起的原因在於國力增強,而中國國力增強從改革開放開始,這意味著,不同的政治領導力或改革的能力決定了一個國家會變得更強還是更弱。在他看來,相比較歷屆總統,至少目前來看,特朗普導致美國領導力快速下降。

談到管理中美關系,閻學通表示,中美競爭會成為世界的主要問題,這會對國際政治產生重要影響。他建議要在承認競爭是中美關系核心,在此基礎上爭取解決問題。中美需要在了解彼此的利益得失的同時,清楚彼此對損失的寬容度,以防衝突發生。

米爾斯海默回應認為領導力確實有影響力,但沒有那麼重要,關鍵在於世界上的力量平衡。在他看來,特朗普是否連任,對中美關系影響不大。他認同中國崛起過程中,領導者政治領導力的重要性,但也指出,在討論國際政治,把國家看做主體時,國家是一個“黑箱子”,中國這個“黑箱子”和美國“黑箱子”沒有太大的差別,中美外交政策的目標一致,領導力因素影響較小。

對此,閻學通回應,基於米爾斯海默提到的國際政治權力結構,在同一個結構中,不同的領導者會采取不同的政策來面對同樣的情況和追求同樣的國家利益。他同意無論美國選出哪一位領導人,中美關系都會更加緊張,但不同的領導者會選擇不同的策略,比如特朗普傾向於使用經濟策略。他進一步提出,奧巴馬和特朗普是在一日內交接的,但是單極世界向多極世界的轉變早已經發生,所以我們不能得出特朗普入主後,白宮對華政策的突然變化是由世界格局變化驅動的結論。

米爾斯海默隨後請閻學通對中美兩國的現任領導者做比較。

閻學通表示,談到中美兩國領導人,兩人有相同點,即在政策選擇方面,無論中國還是美國的領導人,都不希望通過戰爭的方式解決衝突,現在,雙方都試圖消除用軍事手段解決貿易戰的可能。兩人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對幹涉他國事務的態度,美國領導人傾向於將中美之間的競爭意識形態化,但中國領導人不想與美國搞任何意識形態的對抗。▲◆★●■☆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