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协议签了啥?这篇文章说明白了★★

今 日 看 点:20200117(上午版)▲◆★●■☆ 

中美协议签了啥?这篇文章说明白了★★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1/15/9025801.html

王正:台湾人为独立战争做好准备了吗?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1/15/9025923.html

俄政府全体辞职 中国专家:绝不是政局不稳信号★★

https://news.sina.com.cn/w/2020-01-16/doc-iihnzahk4370313.shtml

中美协议签了啥?这篇文章说明白了★★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1/15/9025801.html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2020-01-15

当地时间 1 月 15 日,经过中美两国经贸团队的共同努力,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中美双方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式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

协议文本包括序言、知识产权、技术转让、食品和农产品、金融服务、汇率和透明度、扩大贸易、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最终条款九个章节。同时,

双方达成一致,美方将履行分阶段取消对华产品加征关税的相关承诺,实现加征关税由升到降的转变。协议文本主要内容是什么?该如何解读?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权威专家。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中国经济创新发展的需要。双方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内容总体是平衡的

中美双方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行了深入讨论,在商业秘密保护、与药品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专利有效期延长、地理标志、打击电子商务平台上存在的盗版和假冒、打击盗版和假冒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打击商标恶意注册,以及加强知识产权司法执行和程序等方面达成共识。

协议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符合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是中国经济创新发展的需要。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高凌云认为,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双方相向而行所达成的共识,符合中方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改革方向,有利于保护创新,有利于国外知识产权更多地进入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企业。

比如,关于加强一般专利和商标保护。很多中国知名企业也会碰到商标 被抢注 的现象;有些个人为了谋取利益,甚至一次恶意注册几百个商标。而建立打击恶意注册商标的制度,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中国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合法权益。

再如,关于加强保护企业商业秘密、打击侵权假冒。高凌云认为,这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创新,激发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从协议文本看,双方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内容总体是平衡的。 高凌云说,在知识产权方面,双方的权利义务是对等的、互惠互利的,既保护美国企业,也保护中国企业,既保护美国企业到中国的投资,也保护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把知识产权保护好,也有利于更多国外知识产权和外资进入中国。

◎进一步完善在技术转让方面的制度,完全符合中方改革开放方向。双方在技术转让方面权利义务对等

在技术转让方面,中美双方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协议强调,双方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对方市场,并且进行公开、自由的运营;技术转让和技术许可按照市场原则自愿进行,政府不支持、指导自然人或者企业开展扭曲竞争的,以获取技术为目的的对外投资。

事实上,中国从来没有强制外国企业转让技术的政策。保障企业基于自愿原则和商业规则开展技术合作,有利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有利于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符合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方向。 高凌云说。

高凌云说,值得注意的是,在技术转让这一章节,双方达成的所有协议都是权利义务对等的。比如,双方收购、设立合资企业时,不得强制对方转让技术;不能通过行政管理、行政许可等要求,强制对方转让技术;双方不得将转让技术或者使用对方技术作为市场准入的条件;双方保持行政管理、行政许可透明,在行政监管审查过程中对企业敏感技术信息保密;双方保证对对方企业的执法透明、公平等。 这份双方平衡的协议,有利于保障我国企业在美国更加公平地开展业务。 高凌云说。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积极履行在技术转让方面的承诺。 进一步完善在技术转让方面的制度,完全符合中方改革开放方向,有利于推动政府职能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创造更加尊重知识价值的营商环境,激发创新型国家发展的更大动力。 高凌云说。

◎增加中美农业合作有利于满足我国消费需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发展质量

根据协议,中美将加强和促进双方农业领域合作。 总体看,农业协议是平等互利的,我国农民和农业发展将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研究院、经济学院教授程大为说。

协议提出,中方将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完善小麦、玉米、大米关税配额管理办法。程大为表示,按照配额管理,中国一年将进口总量 2000 多万吨的谷物,占全年粮食消费量的比例不过 3.4%,即便全部用完配额,对国内市场影响也很小, 中国人的饭碗依然端得稳,饭碗里装的主要仍是中国粮。 程大为说。

在经贸磋商期间,美国已发布最终规则,承认中国鲇鱼监管体系与美国等效,允许中国的熟制禽肉输美。协议规定,美国将允许中国产香梨、柑橘、鲜枣等农产品出口美国。美方作出的这些承诺将带给中国农业企业和农民更多市场机会。

根据协议,中方将增加对美国乳品、牛肉、大豆、水产品、水果、饲料、宠物食品等农产品进口,今后两年平均进口规模为 400 亿美元。在程大为看来,中美双方农业互补性很强,是天然的农业合作伙伴,扩大自美农产品进口有利于满足我国消费需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发展质量。

2018 年,我国大豆消费量为 1.05 亿吨,国内产量仅 1600 万吨,缺口十分明显。扩大进口美国大豆,将有效缓解国内紧缺,满足国内饲料蛋白需求。此外,我国农产品消费结构正在升级,扩大进口有利于优化食品结构、丰富百姓餐桌、更好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也有利于节约资源,推动国内农业加快创新步伐、提高生产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增加自美进口农产品,要基于市场原则,由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美国农产品的价格应当有竞争力,必须符合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这就意味着,美国企业想在中国市场上获得份额,必须提高竞争力,让中国企业和消费者自愿购买,这也避免了部分美国供应商坐地起价的可能。 程大为说。

◎金融服务开放对双方都是利好,相关承诺与近年来中国自主、有序推动的金融业开放是一致的

根据协议,中美双方将在银行、证券、保险、电子支付等领域提供公平、有效、非歧视的市场准入待遇。对此,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东艳认为,金融业对外开放是中国长期以来的既定方针。近年来,中国自主推动了新一轮金融业开放,大幅放宽了外资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的市场准入。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基本涵盖了协议中关于金融服务的内容,并对所有国家的金融机构都一视同仁。

金融服务开放对双方都是利好,协议中既有中方的承诺,也有美方的承诺,将有利于中国金融企业更好走出去,到美国开展业务。 东艳说。

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金融服务开放后,更多外资企业可能进入中国,是否会对金融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扩大金融服务开放更多体现为商业领域合作,与资本账户等方面的开放是两回事,不会对国家金融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东艳表示,从协议内容和近年来的金融开放实践看,中国的金融业开放并非一放了之、放任自流,金融监管部门还将持续完善监管体系,使监管水平与开放程度相适应,进一步保证国家金融安全。

东艳认为,我国已经成为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全球第一、保费收入全球第二的金融大国,中国金融企业完全有能力与国际金融巨头同台竞技,并在你追我赶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双方就汇率问题达成平等互利的共识,协议相关内容绝非《广场协议》的翻版

中美经贸摩擦中,汇率问题一度是争议焦点之一。此次签署的协议中,双方就汇率问题达成平等互利的共识,并明确了汇率问题上两国都要平等对待,权利和义务要平等,双方都要尊重对方货币政策自主权等重要原则。

东艳表示,中美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和 SDR 篮子货币国家,就汇率问题达成平等互利的共识,既有利于两国增进互信、协商解决分歧,也有利于全球外汇市场的有序运行,为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历史上,美国曾通过《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大幅升值,以此来削弱日本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一些人担心,协议相关内容是不是《广场协议》的翻版?会不会对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出口产生负面影响?

协议相关内容绝非《广场协议》的翻版。 东艳表示,此次协议中有关汇率的内容,体现出平等互利和尊重对方货币政策自主权的原则,包括不搞竞争性贬值、不将汇率用于竞争性目的,这从根本上保障了我国汇率政策自主权,不会带来像《广场协议》那样的不利后果。

此次协议中双方均认可,汇率问题与汇率评估本质上是一个多边问题,任何一方不能单独做判断。这将有助于妥善解决美方一些人乱贴 汇率操纵国 标签等问题,减少中美在汇率问题上的争议和分歧,保持外汇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扩大自美进口规模符合我国既定方针和现实所需,将由中国企业和消费者根据市场原则自愿购买,政府不会为实现这一规模而采取行政指令、财政补贴等方式

协议提出,中方将扩大自美农产品、能源产品、工业制成品、服务产品进口,未来两年的进口规模,要在 2017 年基数上增加不少于 2000 亿美元。对此,程大为认为, 中美双边贸易具有很强互补性。扩大进口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适应消费需求、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程大为表示,中方从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始终追求自由贸易,坚持通过扩大进口实现外贸平衡发展。连续两年举办进博会、大幅度降低部分进口商品关税已经充分说明,扩大进口是中方的既定方针和一贯的工作方向。

扩大进口符合经济规律。与美国相比,中国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领域尚有差距,扩大自美进口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国内企业创新能力和经营效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加自美能源进口,将有助于我国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保障能源供给安全。而且双方将基于市场价格和商业考虑开展采购活动。

扩大进口会不会冲击中国产业?程大为认为,短期看,扩大进口可能会影响部分中国企业的市场空间,但看大局、看长远,技术进口的溢出效应、先进管理理念和机制的引入以及外部压力和良性竞争的倒逼都将有利于我国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未来两年自美进口增加不少于 2000 亿美元能否实现?程大为认为,首先,我国拥有近 14 亿人口的大市场和 4 亿中等收入群体,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对中国市场需求的稳定增长要有足够信心。其次,不少于 2000 亿美元的商品将由中国企业和消费者根据市场原则自愿购买, 政府不会为实现这一规模而采取行政指令、财政补贴等方式。 此外,为实现这一规模,美方也要创造有利条件,应确保采取适当举措以便有足够的美国商品和服务供中国采购和进口。这还将推进美国将一些中国企业移出 实体清单 , 如果中国企业因为实体清单限制而在经营上受到影响、采购能力打折,无法进口足够的产品和服务,那么责任就完全在美方。 程大为说。

扩大自美进口,会不会影响其他贸易伙伴的利益?程大为认为, 中国市场空间巨大,也始终欢迎各国供应商平等竞争,只要各国的产品和服务足够优质,就不愁在中国市场找不到空间。

◎在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机制中,中美双方权利义务完全对等,它决不是美国监督中国的单边机制

协议按照对等原则,明确了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机制。对此,复旦大学网络空间研究基地主任沈逸认为,这是全球化背景下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创新。

这一机制是在 WTO 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之外,为中美两国解决贸易纠纷增加了一种新渠道。沈逸认为, 这一机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坚持了 WTO 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基本原则,双方将保留各自在 WTO 项下的基本权利。在此基础上,双方能够及时就重大贸易问题开展双边磋商,能够有效避免贸易冲突升级,维护贸易关系稳定发展。

在这个机制中,中美双方权利义务完全对等,它决不是美国监督中国的单边机制。不仅允许美方就扩大商品进出口发起磋商,中方同样也可以就扩大进出口发起磋商。 沈逸说,如果中国愿意进口美国某种商品,而事实上存在进口难度,即所谓 想买,买不到 ,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主动发起双边磋商,邀请美方到谈判桌上谈一谈,这就为我进口美国限制性商品搭建了 梯子 。

比如,以前美方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对我实行出口管制,连谈判的可能都没有。如今,有了这个磋商机制,我们就能够就扩大美高科技产品进口发起磋商,这就为我进口相关高技术产品提供了可能。 沈逸说。

中国国经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机制是经过中方艰苦谈判取得的。这是一个比较平衡、比较公平的机制,体现了对等原则。这一机制与 WTO 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不是取代关系,而是一种补充和创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

现在全球化、信息化深入推进,经贸发展日新月异,多边规则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在 WTO 加快改革的背景下,中美双方通过协议明确了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机制,为多边机制改革进行了探索,对其他相关国家妥善解决贸易争端也具有借鉴意义。 张燕生说。

◎关税退坡符合第一阶段谈判预期,为下一步谈判争取了主动

协议推动美方实现对华加征关税由升到降的转折,包括暂停原定去年 12 月 15 日要加征的关税,并将去年 9 月 1 日生效的对华加征关税税率从 15% 降至 7.5%。对此,沈逸认为,目前中美之间达成的是第一阶段协议,关税退坡也是阶段性的,符合预期。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美方一些人近两年频频舞动关税大棒后,第一次对有关贸易相关方做出关税退让,充分证明中方谈判取得了重大成果。

沈逸认为,谈判是一个相互博弈的过程,也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目前,相当一部分商品在关税退让后,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是能够对冲和消化的,也为下一步谈判争取了主动。

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治理能力建设加快成熟和完善。经过经贸摩擦洗礼,中国企业将更加强大。 沈逸表示。

张燕生认为,在目前阶段,7.5% 的关税额度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 随着下一阶段中美经贸谈判的深入推进,中方完全有信心、有办法、有能力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推进中美经贸关系行稳致远。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经过近两年的艰苦谈判,中美双方最终达成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体现了合作共赢的原则,有利于中国,有利于美国,也有利于全世界,能够有效稳定市场、稳定预期,符合各方利益,也符合中国全方位扩大开放的大格局。协议的达成,推动中美经贸关系重回正轨,为世界各国处理经贸摩擦提供了典范。

中美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关系不断发展,贸易和投资等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实现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同时也应看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和贸易大国,中美两国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制度不同,而且经贸交往规模庞大、内涵丰富、覆盖面广、涉及主体多元、利益深度交融,产生一些矛盾分歧在所难免,解决中美经贸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中国始终坚持,分歧和摩擦最终需要通过对话和磋商来解决。协议的签署,意味着对话磋商取得了初步进展,但这也只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部分。对此,我们需要保持平常心,继续以理性和建设性的态度解决问题,坚持采取合作的方式推动达成互利双赢的协议。当然,在朝着更好方向努力的同时,我国也具备强大的能力、做好了扎实的准备,足以应对各种挑战与压力。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下一步,中国将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既定方向和节奏,坚持做好自己的事,努力实现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创造世界经济更加美好的明天。▲◆★●■☆

 

王正:台湾人为独立战争做好准备了吗?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1/15/9025923.html

中时电子报 2020-01-15: 叙利亚与以色列边境、同时多为伊朗民兵驻军的布卡玛(Boukamal)地区传出遭不明来源的飞机投射炸弹空袭,传造成至少8人死亡。图为美对驻伊拉克真主党据点发动空袭后所剩残骸。(美联社) 叙利亚与以色列边境、同时多为伊朗民兵驻军的布卡玛(Boukamal)地区传出遭不明来源的飞机投射炸弹空袭,传造成至少8人死亡。图为美对驻伊拉克真主党据点发动空袭后所剩残骸。(美联社)

挟着817万歷史高票,刚刚胜选的蔡英文从发表感言到昨日接受BBC记者专访,均表现出对北京的高度强硬态度,拒绝承认曾带来8年两岸和平发展的九二共识,公开声称独立和不排除战争的可能,表明其未来四年将走一条实质台独的抗中路线。然而问题是如果台独意味着必须和对岸打一场独立战争,请问台湾人民做好准备了吗?

支持台独者认为即便两岸同文同种、又有相关的歷史脉络,但不代表台湾不能独立,比如同样以盎格鲁萨克逊白种人为主的美国和英国便是不同的国家。然而眾人皆知美国独立战争自1775年至1883年共为时8年,而当时如果没有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的军事援助,甚至直接派兵参战,美国的独立战争恐怕也很难打赢军力强大的英国。

除了美国独立战争,翻开世界各国歷史,几乎很少有国家的独立是可以不通过战争的,而独立战争大多需要付出极大的伤亡代价,伤亡总人数是和独立方的反抗程度、母国的军事实力强度成正比,甚且有的实力对比悬殊下的独立战争则以失败告终。

比如菲律宾曾经在1896至1898年之间,为反抗西班牙帝国的殖民统治而打了一场独立战争,就在独立尚未成功之际,美西战争失败下的西班牙以2000万美元将菲律宾的主权「卖」给美国,而美国则掀开过去支持菲律宾人民起的假面具,直接袭击菲律宾革命军,菲律宾的独立战争最后以失败告终,菲律宾则沦为美国的殖民地。

只要战争全方面爆发,损害范围便很难精准控制在军事单位,平民百姓将很容易受到大范围波及。在1955至1972年第一次苏丹内战中,前后共有约50万南苏丹人民遇难,而1983至2005年之间的第二次苏丹内战则将近200万南苏丹人民死亡,虽然南苏丹后来获得自治地位并且在2011年通过公投实现独立,但南苏丹人民在近半世纪中为此付出了无数的鲜血和惨烈的代价。

独立战争也有歷时短暂而最终成功的,但依然需要为此牺牲眾多生命。孟加拉国原来是巴基斯坦的一部分,被称为东巴基斯坦,1971年通过9个月的独立战争而最终独立成功,其主因是印度为此投入了25万部队为孟加拉而战,但在孟加拉的平民也因此牺牲了大约300万人。试问如果独立战争发生在台湾,美国和日本会为台独而战吗?台湾人又是否愿意为独立而牺牲数百万人?

除了以上案例之外,还有莫三比克、阿尔及利亚、多明尼加、海地、东帝汶、爱尔兰、印尼、义大利、墨西哥,无不是通过惨烈的独立战争而最终实现独立。也许有人会提到新加坡的独立就没有通过战争,新加坡可以和平独立则台湾也可以和平独立,但新加坡当年其实是希望和马来西亚共组联邦,是马来西亚将新加玻逐出联邦,新加坡才于1965年独立建国。

大部分追求独立而最终获得成功的国家,本身是受到殖民统治而追求民族独立解放,在国际上具有足够的正当性,尤其是在二战后掀起的全球反殖民独立浪潮,使得一大批亚非拉前殖民地国家成功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而取得民族独立。然而台湾和大陆自古就是同属中国,在歷经50年日本殖民后台湾已经光復,只不过自1949年以来两岸因内战而一直处于分治但未分裂的状态,国际上普遍承认一个中国,台独战争在国际社会上将不具有正当性也不会得到世界各国的支持。

当BBC记者询问蔡英文能给北京提供什么以重启对话之门,蔡英文回答称「我认为中国当局需要有面对现实的准备,这是关键之处」,并在访谈中表示「我们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同时又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排除战争的可能」。那么请问蔡英文和投票给民进党的817万台湾人民,做好面对台独战争现实的准备了吗?如果台独战争唯一成功的出路在于打一场全民城市游击战,如同电视画面中看到的中东战场,请问全体台湾人民愿意吗?▲◆★●■☆

 

俄政府全体辞职 中国专家:绝不是政局不稳信号★★

https://news.sina.com.cn/w/2020-01-16/doc-iihnzahk4370313.shtml

原标题:俄政府全体辞职 中国专家:绝不是政局不稳信号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范凌志 杨升 胡雨薇]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当地时间15日,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宣布俄政府全体辞职。稍后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他打算增设俄联邦安全委员会副主席一职,并提议梅德韦杰夫出任此职,报道称梅德韦杰夫已同意担任新职务。俄罗斯这项突然的政坛变动意味着什么?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亚研究室副主任杨进15日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这绝对不是俄罗斯政局不稳或者政治危机的征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所所长丁晓星则认为,梅德韦杰夫辞职的根本原因其实在于俄罗斯并不景气的经济。

当地时间15日早些时候,普京在向联邦会议发表国情咨文时,呼吁俄罗斯公民就所提出的一揽子宪法修正案进行投票。普京说,“我认为有必要就所提出的一揽子俄罗斯联邦宪法修正案进行公民投票。只有根据投票结果才能做出最终决定。”而梅德韦杰夫在普京发表国情咨文讲话后表示,普京的讲话概述了俄罗斯宪法的一些“根本性变化”。CNN的报道称,该修正案“将削弱他的继任者并将权力移交给总理和议会。”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亚研究室副主任杨进15日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俄罗斯在叶利钦时代曾最快几个月换一个总理,现在换内阁在外界看来可能比较突然,但对于俄罗斯的政治体制而言其实并不算多么不正常。首先,这绝对不是政局不稳或者危机的征兆,根据已知信息判断,这是俄罗斯方面有意的,有准备的一次安排。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所所长丁晓星也持相近意见,他认为,这次辞职事件应该是梅德韦杰夫与普京两人沟通过的,毕竟他们两人之间一直保持高度的信任。丁晓星认为,梅德韦杰夫辞职并不说明他和普京之间的关系出现什么状况,“普京还给梅德韦杰夫任命了俄联邦安全会议副秘书长职务,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职位。”

梅德韦杰夫的任期正常来讲应该是到2024年,提前四年辞职,杨进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这几年俄罗斯经济乏力,政府需要承担责任。另外就是要布局2024年,“普京应该很快就会任命新的总理,这个人会很有可能是后普京时代的接班人,他需要4年时间来给这个接班人历练,如果等到2024或许就太晚了。”

中国人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宪举也认为,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一职高于秘书长,主席是由普京本人担任的。原来没有副主席,现在增设,意义就不一样了。有人把联邦安全会议称作是俄罗斯的“中央政治局”。梅德韦杰夫不当总理,当联邦安全会议的副主席,不能被看作贬职。无论如何,副主席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赵会荣1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一般重大人事调整都是需要有人为国内问题承担责任,给民众一个交代,从这点上来看梅德韦杰夫辞职的原因也说得过去。

丁晓星在分析俄罗斯经济问题时认为,这种集体辞职在普京时代之前经常发生,但普京在任的时候没有过,梅德韦杰夫辞职的根本原因其实在于俄罗斯并不景气的经济。“实际上从乌克兰危机以后,俄罗斯经济一直不太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一直没有提高,一些国家项目也落实得不太好,几乎每年总有人猜测谁来负责,猜测总理什么时候辞职。”

“现在处于新的十年开始阶段,总得有新鲜的东西来推动,这也是为什么普京今年的国情咨文发表特别早,就是为了更快解决一些当前的问题,我们看到,国情咨文基本全部聚焦在内政问题上,外交基本上没怎么触及。”丁晓星说,未来,俄罗斯政局还是会保持稳定,而不能说会引发什么“政坛地震”,也不能说“黑天鹅又飞出来了”,总体的控制局势是可控的。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而且不是一个政治危机的信号,应该是俄罗斯的有序布局。”杨进对《环球时报》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