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 日 看 点:2020–05–24▲◆★●■☆
韩正会见港区政协委员:中央立港版国安法是慎重决定★★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5/23/9487405.html
“后浪”一年比一年少“放开二孩还要处罚三孩,不合理”★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5/23/9486263.html
从相声奇才到成阶下囚★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5/22/ent-190796.html
韩正会见港区政协委员:中央立港版国安法是慎重决定★★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5/23/9487405.html
RFI 2020-05-23:自北京方面消息,主管港澳事务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韩正5月23日于联组会议上接见了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并发表讲话。据悉,此次会面长约1个半小时。韩正在会上指出,去年的反修例风波暴露了国安漏洞的短板,中央于去年四中全会已经下定决心,要建立香港的维护国家安全制度。他称,香港《基本法》23条一直未落实,全球亦没有一个国家没有国家安全法,故这是事在必行。
据《明报》报道显示,韩正在会面中先就政府工作报告及国家经济政治方面的形式进行阐述,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后,国家生产量已恢复正常水平,因此对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有信心。他在会上还高度肯定港澳特区政府的抗疫工作,形容是展现“非常时期的魄力”。而当谈及备受港内外关心的港版国安法时,韩正强调这是中央的慎重决定,指出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没有国家安全法。韩正解释中央要为香港订立国安法的原因,他提到去年反修例风波,发生暴力事件、本土恐怖主义猖獗,突显国家安全的漏洞、短板,成为国家安全的突出风险,需要重点填补。韩正强调,确立有关法例是为保护香港市民,只针对4类危害国家安全的罪行和少数违法分子,立法令做生意的人有更好营商环境、市民可安居乐业,并呼吁委员向香港社会解释。他称,香港的人才与法律等良好的基础,使国家对香港仍抱有信心。
另据香港01报道,与会的港区政协委员、香港工联会理事长黄国介绍称,韩正于会上为政协讲解立法的背景及目的,并表示中央于去年四中全会已提到,要建立健全的特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此时立法是按脉络推进。韩正形容,香港的情况日益严峻,街头暴力及本土恐怖主义日益猖獗,“港独”、“黑暴”及立法会中有人主张“揽炒”,加上外部势力借香港打击中国,长此下去“一国”会受到冲击,成为国家安全的“突出风险”。他指出,香港在维护国安方面并不健全,中央无法不关注,经过深思熟虑、科学评估后,别无他法下建议立法以拨乱反正。他续称,全世界没有一个地方未就国安立法,在《基本法》23条一直没有落实的情况下,中央对此有最终责任及权利。韩正重申,立法具必要性及合法性,考虑过国际社会声音在内的不同因素,强调中央重视香港,以及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方,相信香港有人才和法律等良好的基本因素,令大部分人和国家仍对香港有信心。
据悉,韩正在会上还肯定了港府及特首林郑月娥的抗疫成效,指出新冠肺炎与非典存在差异,传播速度极快,“全世界都在考同一张试卷”,而香港作为高度人口密集的国际都会,抗疫工作做得相当不错,形容是展现“非常时期的魄力”。他亦希望政协委员继续支林郑及港府施政。报导指,韩正在去年两会期间会见港澳政协委员时将讲话重心放在了大湾区发展的话题上,并称香港政治生态不错。而在本次会面期间,韩正另提到,香港存在很多经济及社会的深层次问题,例如房屋改革等,惟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处理,中央会全力支持特区政府解决有关问题。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副主任张晓明等均有列席,但没有发表讲话。与此同时,港区全国人大和政协亦分别发表声明,并指对建立港区国安法草案表示坚决支持和拥护。▲◆★●■☆
“后浪”一年比一年少“放开二孩还要处罚三孩,不合理”★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5/23/9486263.html
新闻周刊 2020-05-23: 黄细花认为,现在国家已经全面实行二孩政策,但是仍然会处罚三孩以上(含三孩)。“这样就给社会发出一个错误信号,认为现在的生育率还不够低,仍然要限制生育,这不符合现在的人口形势”。
前段时间有关“后浪”的话题火爆网络,新生代的年轻人备受关注。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后浪”们越来越少了。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出生人口比2018年少了58万人,这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国内出生人口数已连续三年下降。”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80后、90后、00后的数量分别是2.19亿、1.88亿、1.47亿。”2000年之后出生的人比90后少了4100万,比80后少了7200万。
怎么办?5月18日,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旅游控股集团总经理黄细花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给出了解决方法:建议取消生育限制。
“放开二孩还要处罚三孩,不合理”
黄细花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关于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建议》。该建议共五条,分别是:取消生育限制;转变生育观念;减轻育儿成本;补助托幼服务;加强对妊娠期女职工的劳动保护,促进妇女持续就业。
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取消生育限制。黄细花认为,现在国家已经全面实行二孩政策,但是仍然会处罚三孩以上(含三孩)。“这样就给社会发出一个错误信号,认为现在的生育率还不够低,仍然要限制生育,这不符合现在的人口形势”。
人口形势已经变了,这是她提出这个建议的论点,“这本身就是矛盾的,放开二孩还要处罚三孩,不合理”。
“我本身就是学生态学的,对于生态平衡尤其是人口平衡格外关注。”黄细花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人口领域的建议她已连续提了十年。
提出上述建议,她给出了三个论据:二孩生育堆积效应越来越弱;未来几年育龄妇女数量持续减少;生育意愿走低。
黄细花表示,所谓二孩生育堆积,是指许多非独夫妇过去虽然想生二孩,但政策不允许。后来政策放开,以前被压抑的二孩生育意愿被释放出来。
公开报道显示,全面开放二孩政策实施于2015年10月,官方宣布此政策后,此前实施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也随之正式终结。2016年至2019年二孩生育比例较高,这也被认为二孩政策的堆积效应得到了显现。
不过,黄细花掌握的情况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19年全国出生人口比2018年减少58万人,这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出生人口连续三年下降”。“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80后、90后、00后的数量分别是2.19亿、1.88亿、1.47亿。”
由此可以看到,2000年之后出生的人比90后少了4100万,比80后少了7200万。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生育率过高时,政府要采取措施降低生育率是比较容易的;相反生育率过低时,政府鼓励生育却收效甚微。”
黄细花补充说,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韩国和新加坡,“近年他们都大力鼓励生育,但生育率没有明显提高”。
学者何亚福的观点也与黄细花类似,他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现在的人生育意愿并没有那么强,更何况很多家庭并没有生育二孩的意愿”。
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博士后,全球化智库地方人才政策研究总监董庆前也同意取消生育限制。他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计划生育政策制定之初,中央就提到“30年后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而该政策到今天已超40年。此外,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我国未来人口生育率还会持续走低;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人口是一种战略资源,不是负资产。
“要保持一个正常的世代更替水平”
事实上对于放开生育限制,社会上也不是没有担心的声音,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是我们的人口基数非常庞大,已有14亿人口,那么我们的自然环境承载力,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源能否容纳,是否会加剧资源紧张形势;
二是人口会不会两级分化,民众的生活水平是不同的,想生多个孩子的毕竟是少数,那么富裕阶层和农村条件不好的人都有可能多生孩子。
黄细花认为,人口基数大是事实,但所谓的“环境承载力则是一个伪命题”,人口问题的核心其实是一个结构的问题,要保持一个正常的世代更替水平。
第一财经日报曾报道,“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的人口抽样调查,中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就低于世代更替水平,到目前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4左右”。
黄细花建议“比如说提高到2或2.1、2.2的水平,这是正常的。即每个家庭平均有两个孩子”。
她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对自然资源承载力问题进行了解释。纵向看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只有4亿多,很多人还吃不饱饭,但科技发展让14亿人也没有挨饿。
横向对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比如日本、韩国和新加坡,他们都在鼓励生育。如果说中国没有资源,那他们岂不是更没有资源?
而对于“人口生育分化”的担心,黄细花表示,生育孩子数量是由家庭决定的,这是个人选择。
她指出,放开生育限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生孩子,而是给民众以选择的权利,“如果你觉得幸福生五六个也是可以的,如果你选择不生孩子,那也是可以的”。
“这样的生活才是丰富的多彩的,人口结构也会达到平衡”,至于农村会生育更多的孩子,黄细花称这由他们自己选择,“不能因为生活水平不好就不让生”。
长期呼吁鼓励生育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梁建章近日也发文指,日本经济之所以会进入长期衰落,根本原因还是生育率乃至人口结构出现了严重问题。他认为人口数量减少将影响中国创新力提升,无论是人口素质提升,还是人工智能,都无法替代人口规模的优势。
对于中国而言,梁建章认为“仅仅放开生育远远不够,还必须推出大力鼓励生育的政策,才能扭转低生育率的颓势”。
不可否认的是,人口问题至关重要,具有长远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出生人口的减少必然对中国未来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影响。
黄细花提到,人口问题涉及国家的到方方面面,同样会影响到我们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发展之所以如此迅速,那是因为有着丰富的劳动力,全国的人都往这里汇聚,到这里去努力创造,创造价值”。
“但如果没有人,这一切无从谈起,我们经常会用人均GDP来表示经济发展,殊不知人是分母,GDP是分子,分子是分母创造出来的”。
在她看来,“要把人看成一种资源,人群聚集就会拉动消费,相关部门批项目也是会看人口规模的,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口也是不会修机场修地铁”。
“现在到了转变观念的时候了”
在采访中,黄细花非常强调“规律”一词,“人口也有它的自然规律的,就像我们经济规律一样,它有一个平衡。我觉得人口的结构平衡要比数量更重要”。
何亚福认为,仅仅调整生育政策还不够,还需要加大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投入,出台配套措施。
关于配套措施,黄细花也有提到,比如转变生育观念,减轻育儿成本等。
她在建议中直言,近四十年来,从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到居委会的宣传栏,都充斥了计划生育的宣传。许多中国人也接受了“少生快富”、“人是负担”等错误的生育观念,现在到了转变观念的时候了。
减轻育儿成本方面,可考虑由财政部统筹发放生育补贴。黄细花建议,每个孩子从出生一直到满6周岁时为止,国家财政每月发给一定金额的育儿补贴,具体金额可参考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另外,许多双职工家庭不敢生育小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无人看护小孩。
为此,她还建议各级政府可根据当地实际,统筹各类资源,兴建能满足当地需求的托儿所和幼儿园,入园费用由家长和政府财政各承担一半。
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妊娠期女职工的劳动保护,促进妇女持续就业。黄细花建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制定对妊娠期女职工的劳动保护政策,确保女职工享受全额带薪产假,且重返工作岗位时累计工龄。
同时,为了缓解女职工生育给企业所带来的压力,建议国家税务局实施对雇用女职工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减免企业所得税措施。▲◆★●■☆
从相声奇才到成阶下囚★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5/22/ent-190796.html
文章来源: 娱乐在线观察室 于 2020-05-22
相声是很多人在紧张的工作生活之余的放松手段,相声里讲究的“三翻四抖”的包袱,
总能让人捧腹大笑,额外还能获得一些生活中的心态,做人的品格的感悟。
现在的相声界中属德云社一家独大,新时代的相声新星中,郭麒麟阎鹤祥,孟鹤堂周九良,张云雷杨九郎等,都是搭档十几年的捧哏逗哏。或在寂寂无名时携手相伴,或是在遭遇危险时执着等待。但在相声界中,也有在当红时与搭档分手“裂穴”的人,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刘伟。
从相声奇才到成阶下囚
1
刘伟曾经的搭档是冯巩,就是那个在春晚上有一句独特的口头禅:
“观众朋友们,我可想死你们了”
说起冯巩的搭档,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与牛群的搭档,或许不记得还有刘伟这么一号人。
但要说陪着冯巩从无名之辈走到全国舞台上的其实是刘伟,他是冯巩的第一任搭档。
刘伟和冯巩都是天津老乡,在曲艺之乡的熏陶下,从小对相声就建立了浓厚的兴趣。
上初中时,刘伟与大两岁的冯巩成为同学,在有着志同道合的兴趣前提下,两人组成了搭档。经常一起上台演出,在学生时代已经起步,基础打的十分优秀。
两人一起上学,一起说相声,形影不离,后来还一起参军,之后又同时进入纺织机械厂做工人。
工作之后,没有阻挡两人热爱相声的心,工作之余,经常在一起磨合相声的包袱结构。
16岁时,在参加天津市优秀节目汇演时,被“相声大师”马季相中,拜入门下。马季看中的刘伟的机灵劲,乐意教他相声,帮他把专业技能与文化修养方面提高了一大截。刘伟是马季在收了姜昆与赵炎之后的第三个徒弟,也是他最为得意的门生。
刘伟也不负众望,他的表演热情奔放,欢快流畅,语言清晰,包袱结构”软丢硬甩“结合,代表青年人的特点,给人以蓬勃向上的感染力,搭档冯巩在80年达成名。
1984年,两人凭借《八戒贬悟空》在相声界崭露头角,学演马季的经典相声《友谊颂》也学的有声有色。
但由于当时冯巩的出身有问题,很多电视台都不肯请他上台,
但作为搭档,刘伟当时并没有抛下冯巩,不让冯巩上台的地方,刘伟也坚决不登台。
2
随着艺术造诣越来越高,他们开始走上了央视的舞台。1986年,冯巩和刘伟带着对口相声作品《鼠年说虎》,首次登上春晚舞台。他们幽默诙谐的表演风格,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后一鼓作气,连续几年登上春晚舞台。
《巧对影联》《五官争功》都是他们巅峰时期的优秀作品,获得的人气和热度也都到达了巅峰。在春晚舞台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在众多观众心目中成了优秀的相声大师。之后不仅在国内四处演出,还受邀到国外进行文化交流。
但在见识了国外的世界后,刘伟被花花世界迷了眼。在两人正大红大火的时候,选择与冯巩“裂穴”,抛下冯巩移居澳洲。关于刘伟与冯巩裂穴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因为在相声艺术上起了争执,另一说是因为当时有一股出国热,刘伟出国深造去了,关于真实原因,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们能看到的是,留下冯巩一人,他没有搭档就没有办法继续说相声了。好在发现了牛群这位搭档,牛群的相声功力十分牢固,两人磨合的十分轻松。台下的观众也热心的捧场,两人的相声场子比之前还要红火,冯巩的事业也更进一步。成了春晚的“常住户”。渐的在观众心中,牛群成了冯巩的原配搭档,两人合作的越来越默契。《有话说话》《拍卖》《万事通》都是两人创作的脍炙人口的作品。
3
而反观刘伟,移居澳大利亚后,却不适应外国的生活方式。不久后,又灰溜溜的回到国内,可是国内的相声界已经没有他的一席之地了。当初的名气已经消失不见,相声圈里也都顾忌当初他义无反顾的抛下搭档出国的事情。没有人敢和刘伟再一起搭档,这时候刘伟的恩师—马季,出面帮他。亲自帮他量活,给刘伟做捧哏,捧他上节目,但马季大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为刘伟铺再多的路,他也没有能回到之前的地。
之后,刘伟找了刘慧给他做搭档,但收效甚微,除了作品《三顾茅庐》之外没有其他能拿的出手的作品了。眼看相声圈混不上饭吃的刘伟,把眼光看到了影视圈。在喜剧风格的电视剧《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中饰演了一个制药厂工人。也算稍稍有点起色,本来照着这条路走下去的刘伟,虽不能大红大紫,维持生活还是可以的,但无奈因为生活问题彻底凉凉。
据悉,是因为刘伟酒后驾驶,追尾公交车,且在与司机协商时,还出言不逊:“撞了你,多少钱,我赔还不行吗”此事一出,刘伟的形象彻底崩塌,声誉与名气一败涂地。事业受阻,再也没有什么起色了。 且因为是醉酒驾车,刘伟被罚款1800元,暂扣驾驶证半年,且要刑事拘留15天,成了有案底的“阶下囚”,一度看不到他的任何消息。
最近又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他,还是去年10月份的央视相声大赛现场。刘伟作为选手选手参加比赛,可昔日的搭档冯巩和姜昆作为评委在台下就坐。舞台上的刘伟已经头发花白,嘴皮子也没有之前那么溜索了,对比一看,还有些心酸。
要是当初,刘伟没有抛下冯巩,移居澳大利亚,也就没有后来这些事,在相声界成了德高望重的前辈了吧。但心酸又能怎样呢,世上没有后悔药,或好或坏,每个人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每一次选择的机会,选好后就不要后悔当初,把选好的脚下路走好。才是最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