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00后比90后少了4700万!人口负增长拐点快到了★★

今 日 看 点:20200706(上午版)▲◆★●■☆

中国00后比90后少了4700万!人口负增长拐点快到了★★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7/04/9628914.html

想引2千博士硕士 中国这个弱省会城市被吐槽上热搜★★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7/04/9629199.html

故宫牌匾上插着一支箭,为何历代皇帝都不敢拔?

https://bbs.wenxuecity.com/bbs/memory/1372075.html

中国00后比90后少了4700万!人口负增长拐点快到了★★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7/04/9628914.html

文章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于 2020-07-04

按照中国社科院2019年的预测,如果中国总和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6的水平,人口负增长将提前到2027年出现。

“过去是想生却不能生、不敢生,现在是催着生也不生,时代还真是变了!”在多次催女儿生娃无果后,现年52岁的黄女士只好无奈作罢。

她想不通:如今,大女儿结婚都好几年了,万般劝说却还不肯要一胎。

“结婚不是真正婚姻生活的开始,生孩子才是。”黄女士的女儿陈玲(化名)坦言,目前在北京有一套小房子,也有车,虽说具备了生孩子的基础,但一旦有孩子,生活就再也不是二人世界那么简单了,“还是再等等吧”。

晚婚晚育的陈玲们,也让很多地方政府开始着急了。

6月3日,人口大省河南修改计划生育条例,提倡一对夫妻(含再婚夫妻)生育两个子女;6月9日,宁夏也在修改的计生条例中删除了公职人员“超生即开除”的规定;6月28日,《苏州市妇女权益保障条例》规定男职工也可申请育婴假……意在逐步放开、鼓励生育。

00后比90后少4700多万

陈玲出生于1992年,小时候她总怕上不了学,开学第一天就拉着爸妈早早去报名。在上中学之前,她所在的班级人数少说也有五六十人。

但等到2003年出生的妹妹去上学,陈玲突然发现,家门口的小学竟然没人报名了。因生源过少,她曾就读的小学最终被合并。

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普通小学数量从1990年的76.6万所,下降到2019年的16.01万所,相当于30年间全国八成小学都消失了。同期,小学在校生人数也缩减了1680万。

在校人数收缩背后,是变化的人口形势。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历年来出生人口数据发现,我国80后、90后、00后、10后人数分别为2.22亿、2.11亿、1.63亿(16330万)、1.63亿(16306万)。

也就是说,从90后这一代开始,人口规模下降的现象已经持续了三个年代。

Wind数据显示,我国90后比80后少1172万,00后又比90后少4700多万,10后比00后也少了24万。

为扭转这一趋势,人口政策开始不断调整。继2013年11月我国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6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出生人口数量却不及预期。

首批单独二孩儿童于2017年进入幼儿园,据教育部统计,2017年的入园儿童的确扭转了此前的下降趋势,较2016年增加了15.87万人。但到了2018年,全国入园儿童人数就比上年减少了74万人,2019年入园儿童人数再次比上年减少175万人。

全面二孩政策也不例外。施行首年,我国出生人口反弹到1786万,但从2017年开始三连降,2019年出生人口已降至1465万。这是我国出生人口自1962以来首次跌破1500万大关。

人口学者、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黄文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按照现有生育水平的话,这一趋势难以扭转,而且会下降得更明显。

“20后这一代人,甚至会比10后少30%-40%的水平。”

黄文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按照母亲一代与儿女一代之间25年左右的周期,在2020年以后陆续步入生育阶段的女性,恰好是这波处于出生人口下降起点的90末女性。而10后看起来仅仅比00后少了24万,是因为有处于第三波婴儿潮期间出生的80末-90初女性作支撑。

社会经济因素占主导

生还是不生,的确是个问题,并且在各代人身上考虑都有所不同。

85后上海白领王艳(化名)本想去年要个二胎猪宝宝,但一番合计养娃成本最后还是被家人劝退了,“上有四老,下有一小,外加每天睁眼就要还的房贷,哪有闲、有钱生二胎。”

最后真正让王艳痛下决心的,是“生”与“升”的两难。尽管作为职场熟女,王艳已经是公司的中流砥柱,但生完孩子只休整了3个月就返岗的她,已有种“赶不上90后”的焦虑感,“如果再生二胎,那相当于职场发展基本中断了”。

“单身它不香吗?为啥要结婚生孩子。”面对父母的催婚,今年刚研究生毕业的90后尹昕(化名)不为所动。

在她看来,离婚冷静期、单亲抚养问题、职场就业性别歧视、丧偶式家庭教育……没有结婚的人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了,而且现在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难道拥有后代才算成功吗?”

对于影响生育率的因素,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任远研究发现,在上世纪80年代表现为受政策因素影响为主,在上世纪90年代表现为一半受政策因素影响、一半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生育率下降主要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生得起、养不起。”近日恒大研究院发布的报告如是总结,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养老负担、机会成本高等因素,抑制了年轻人的生育意愿。

“一是教育成本明显攀升,

特别是公立幼儿园供给严重不足,有的家庭则要选择费用较高的私立幼儿园,并且部分学校把‘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使得教育子女费心。二是医疗费用持续上升,

1995-2018年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上涨27倍,远超可支配收入9.2倍的涨幅。三是独生子女夫妇‘四二一’家庭结构养老负担重,挤压生育意愿。

四是女性劳动参与率高但就业权益保障不够,导致生育的机会成本高。”恒大研究院报称告。

目前,中国总和生育率(育龄期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从1970年代之前的6左右,降至1990年的2左右,再降至现在的1.5左右。这一生育水平,不仅低于全球平均的2.47,也低于高收入经济体的1.67。而要达到世代更替生育水平,需要达到每名妇女平均生育2.1个孩子的生育率。

与此同时,像王艳这样的适龄生育女性规模也正在缩减。2016-2019年,我国15-49岁育龄妇女数量分别减少了491万、398万、715、502万。

多地出台鼓励生育政策

面对下降过快的出生人口形势,多地执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正在悄然转变。

继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篇删除了“实行计划生育”内容后,6月3日,《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修改为:“提倡一对夫妻(含再婚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6月9日,宁夏在修改的计生条例中删除了公职人员“超生即开除”的规定。

此前其还提出,鼓励用人单位在子女0至3周岁期间,每年给予夫妻双方各10天的共同育儿假。

此外,今年以来,多地还出台了系列鼓励生育措施。比如,北京调整了生育医疗费用待遇、广东要求全面落实产假、贵州提出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等予以辞退等。

“这些政策,有些是对过往政策的纠偏,有些是对国家政策的响应,总体来说是朝着宽松的方向在发展。”但黄文政认为,相关政策对提高生育率的收效有待观察。

目前各国通行的鼓励生育政策,可以划分为三类:即财政支持(即对有孩子的家庭发放现金、食品券,或减免税收)、日托和教育支持(即教育补贴)、怀孕和生产期福利(比如有薪产假)。

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王辉等人发现,补贴的效果在经济意义上不显著。其在《新中国70年人口变迁与老龄化挑战》一文中指出,平均消耗10%的GDP作为补贴,才能使每个家庭多生育一个孩子,成本很高。

“从根本上,需要从全国层面统筹生育政策。”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认为。

人口问题需提前谋划

按照中国社科院2019年的预测,如果中国总和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6的水平,人口负增长将提前到2027年出现。

“现在来看,如果生育政策不调整的话,人口负增长的拐点可能会早于2027年到来。”陆杰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因为当时的测算是基于1.6的总和生育率,而现在的生育水平已经降到1.5左右了。

“无论是东亚各地的经验还是各种分析来看,低生育率越晚应对将越难解决。”黄文政强调,一个人从出生算起,要20年才能完全进入经济循环,所以生育状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20年左右的滞后,人口问题必须提前谋划。

陆杰华同样持此观点。在他看来,应该继续调整生育政策。同时生育政策也并非一放了之。“生育配套政策效果会更明显。”黄文政建议,政策制定需要首先解决0-3岁婴幼儿照护、3-6岁托管教育成本高昂的问题,如此才能有效地鼓励并提高生育率。

同时,性别不平等问题也要引起重视。陆杰华强调,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很多企业都对招聘女职工态度消极,需要从制度层面强化妇女权益保障。▲◆★●■☆

 

想引2千博士硕士 中国这个弱省会城市被吐槽上热搜★★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7/04/9629199.html

文章来源: 第一财经 于 2020-07-04

尴尬的背后,是近年来太原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新经济、民营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整体经济活力不足,人才就业、发展的空间相对有限的局面。

作为一个弱省会城市,太原最近因为一个引才动作而火了一把。

近日,太原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了《致2020年高校毕业生的一封信》,拟向全国引进约200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并呼吁三晋学子归巢,携手打造新时代“锦绣太原城”。

随后这个消息在微博上引发了网友热议,评论高达万余条,但大多数都是批评声,比如“福利待遇不谈,拿什么吸引人”,“该不会又是内定好了才出来宣布的政策吧”等等,相关话题也一度冲上了热搜。

尴尬的背后,是近年来太原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新经济、民营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整体经济活力不足,人才就业、发展的空间相对有限的局面。

太原的尴尬

“这几年,太原在中国省会城市体系里一直悄无声息的,‘存在感’不高。”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刚教授对第一财经分析,相比南方城市,太原这几年的经济活力较低,“没有太多动静,也没有什么知名的品牌企业。”

数据显示,2019年太原GDP仅为4028亿元,在中国各大城市中排在第57位,位居洛阳、襄阳、榆林等三四线城市之后。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太原位居倒数第一,同期武汉已经超过1.6万亿,是太原的4倍;郑州和长沙超过1.1万亿;合肥也突破9000亿,成为万亿GDP城市后备军;和太原一样“存在感”较低的南昌,也比太原高出不少,达到了5596.18亿元。

胡刚说,省会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经济是省会城市发展的基础,两者是密切相关的。太原所在的山西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中心城市也比较弱。

除了总量比较小之外,无论是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太原在中部几个省会中都是靠后的。在资金总量和高新技术企业这两个重要指标上,太原略胜南昌,但与另外四个城市差距较远。

中部六个省会城市2019年主要经济指标

从产业结构上看,作为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尽管这几年太原正在积极谋求转型跨越,发力文化旅游、医药等产业,但当前,能源化工、重型机械制造、冶金等重化工业仍是太原的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仍较为滞后。从企业发展来看,大型企业主要集中在在重化工业领域。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知名企业寥寥无几。

“我们这里学生毕业后,一般都是当公务员,或者进大型国企,总而言之就是进体制内,体制外的很少。”当地某高校一位学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这样的产业结构也对人才、人口流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据显示,2019年太原常住人口为446.19万人,比上一年增加4.04万人,增幅在中部6个省会中最少。从更长的时间段来看,2014年到2019年这5年间,中部6个省会中,长沙人口增加最多,达到了108.3万人,郑州也高达97.4万人,武汉增量为87.4万人,合肥49.3万人,即使发展较慢的南昌也达到了36.04万人,而太原的增量仅为16.3万人。

常住人口增长缓慢,本地的人才也留不住。一般来说,在当地读书的大学生,由于生活习惯、交友圈子等因素,毕业后留在当地的比例也比较高,尤其是省会城市,一般都能吸引大量本省籍的毕业生。

不过,在山西唯一的211高校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该校的就业报告数据显示,该校省内生源毕业生中,留在山西就业不足半数(41.77%);省外生源留在山西就业的比例更低,仅达到6.42%,回生源地就业的比例为34.35%,到其他省份就业的比例为59.23%。

如何破局?

那么,太原如何扭转目前这一不利局面,成为人才真正向往之地?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对第一财经分析,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是跟本身的经济活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济活力越强,就业机会越多,发展空间越大,吸引力就越大。相反,只是通过给户口、房子等条件来吸引人才,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他说,如果给应届毕业生、给新来的人才很多优惠条件,那么已经在当地工作了的往届生怎么办?“不能只想到增量的部分,也要考虑存量部分。吸引人才是一个重要方向,但基础还是现有人才如何发挥作用,必须要把存量人才的积极性发挥出来。”

在胡刚看来,太原要吸引人才,关键还是在于自身经济如何加快转型,尤其是作为传统的能源化工基地,如何跟上新经济发展的步伐。

而要发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就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有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胡刚说,太原乃至山西的整体营商环境都较为滞后,需要进一步加大开放的力度,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改善营商环境。

根据近期发布的《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2020),太原营商环境指数为69.82,仅位列全国第26位。

牛凤瑞说,要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需要解决人才生活的后顾之忧,给人才创新、创业的空间。对城市来说,要把更多力量放在营商环境的构造上,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活力。

另一方面,作为省会城市,太原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较弱,要留住人才,就需要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平台,完善好相关配套。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太原的城市规模偏小。根据2019年太原市统计公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46.19万人,而这还包括了下辖的3个县、1个县级市。要知道,当前主要一二线城市的常住人口目标都已经定在了1000万乃至2000万级别。

比如,郑州日前提出,要“着眼于至2035年1800万左右人口规模”。此前武汉也提出,要推动城市人口从1000万向2000万跨越。

胡刚认为,在经济不发达的区域,需要将省会城市做大做强,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个一个点上,先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了,才能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这个过程中,行政区划调整是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重要一步。去年11月4日,太原市政府网站发布的《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提到了太原市清徐、阳曲两县撤县设区工作的时间表。《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到2022年,清徐、阳曲‘撤县设区’全面完成,与中心城区协调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城市群、大都市圈加快发展,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太原如何做好对接也十分关键。胡刚说,太原以及山西的人才外流,有内外部因素。其中,在外部方面,由于距离京津冀尤其是北京较近,很多人才被吸引过去。但距离北京近,也有很多好处,可以充分借力北京的优势资源,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在这方面,合肥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典范。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合肥以及安徽的很多人才也流向了上海、杭州、南京等长三角发达城市。但这些年来,合肥在人才培养、产业集聚、投资创新等多个方面精准发力,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深度参与分工合作。最终,合肥从原来的“小县城”发展成为新一线城市。▲◆★●■☆

 

故宫牌匾上插着一支箭,为何历代皇帝都不敢拔?

https://bbs.wenxuecity.com/bbs/memory/1372075.html

 来源: 海叔说春秋 于 2020-07-05

《后汉书》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

在我国神话传说中,紫微宫是天帝所居住的地方,而地上的皇帝贵为“天子”,其居所便也与天帝对应,因此帝王宫殿的代称便有紫微、紫垣、紫宫等,如隋唐洛阳宫城就名为“紫微城”。

在明朝前期,北京原是明太祖之子朱棣的封地,1403年,朱棣获得靖难之役的胜利从而登上了皇位,为明成祖(嘉靖帝之前称明太宗,嘉靖帝之后为明成祖),并且决定迁都,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下诏以南京皇宫为蓝本,兴建北京皇宫和城垣。

永乐十五年,朱棣带着后宫嫔妃、文武百官迁都北京,同年又征召全国各地工匠,继续工程的建设,18岁的匠师蒯祥担任了皇宫重大工程的设计师。蒯祥在京有40年,历经永乐帝、洪熙帝、正统帝三位皇帝,负责兴建了宫廷正门的承天门,以及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

后来嘉靖帝登基后,将北京的宫城改称为“紫禁城”,“紫”依然是对应天帝的居所,“禁”则是因为皇帝的居所属于禁地,常人不能进入,故而得名。

明末,承天门再次遭到焚毁,而明朝也似乎在这场大火中宣告结束了,1651年,顺治帝下令重建,宫廷正门为33.7米,广9间,进深5间,以示皇帝的尊严,改名为天安门。

紫禁城见证了明清两朝的兴盛与衰亡,清朝结束后,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馆成立了,之后这里便称为“故宫”,人们还发现位于隆宗门的匾额上还插着一支箭?为何会有一支箭插在这里,历代皇帝都无人敢拔?是谁射的?

史学家们研究了相关历史,找到了这一切的答案。嘉庆年间,有一个叫林清的人,他的父亲曾充南路巡检司书吏,不过林清的生活是一波三折,终日为生计奔波,先后干过不少活,眼瞧着没有任何出路,林清被其姐夫族人引进了龙华会,而龙华会是京畿一带红阳教的一支。

很快林清在教中混的是风生水起,并且成为了龙华会的头目,继而合并了坎卦教和和滑县震卦教,创立了天理教,成天理教首领,打着“反清起义”的口号,此时的林清再也不用担心没有钱,而且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入教,林清慷慨解囊,对外宣称“凡有送给钱文、粮食者,许俟李文成(震卦教主)事成之后,给与地亩、官职,每钱百文,许地一顷……”

这个诱惑是非常大的,因此林清的队伍瞬间扩大了数十倍,连宫中的太监以及一些旗人都加入了其中,林清的准备工作做好后,就对夺取皇位展开了行动。

1813年9月,嘉庆帝带着文武百官去木兰围场狩猎,宫中的重兵为了保护皇帝的安危自然是跟随前往,因此宫中的戒备并不是非常森严,但嘉庆帝和群臣万万都没有想到,有一群人打进了紫禁城,并且林清的起义军与清兵展开了激烈的争斗,一度打到了养心殿,期间有一只箭就射在了隆宗门的匾额上。

不过林清最终还是没有坐上皇位,起义失败后就被凌迟处死了,而嘉庆帝听闻消息后就匆忙赶回来了,望着宫中的一片狼藉,呵斥道:“我大清以前何等强盛,今乃致有此事,皆朕凉德之咎。”

又为了记住这耻辱的一天,嘉庆帝就下令不许任何人将箭从隆宗门的匾额上拔下,然而这箭似乎也预示了清朝的衰败,已逐步走向灭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