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你的规矩,世界另有规矩…”★★

今 日 看 点:20200811▲◆★●■☆

“你有你的规矩,世界另有规矩…”★★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8/10/9752186.html

南海怎么从“自古以来中国领土”变“地区国家共同家园”?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8/10/9751932.html

美国高官已抵达台湾 中国为何一反常态静悄悄?★★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8/09/9746699.html

“你有你的规矩,世界另有规矩…”★★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8/10/9752186.html

文章来源: 先知书店 于 2020-08-10

物理学有个概念叫“平行世界”,指的处于同一时间体系的两个事物,由于空间体系不同,结果就像在各自轨道上疾驰的两列火车。

其实“平行世界”绝非只存在与物理学的想象。历史与现实中,两种独立发展的文明,其实就是两个“平行世界”,各有各的规矩,用一个学术概念,就叫做语境不同。

比如,王人博老师在新书《1840年以来的中国》里就说:“近代中国与西方的遭遇,就是两种文化语境的碰撞。在那一刻,中国与异己者面对面相撞,跌入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世界,瞬间也成为两个中国的分界线。”

▍跪还是不跪,这是个问题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彼时四海升平,正处在“康乾盛世”的顶峰。

已是耄耋之年的乾隆皇帝,突然接到了一封来自广东的紧急奏折,说一个名叫“英吉利”的陌生国家,打算朝贡天朝。

为了敲开清朝的大门,英国人动足了脑筋。英国人知道,如果以外交谈判的架势前往,很可能被拒之门外。所以找了一个无法拒绝的借口——向乾隆皇帝祝寿。

英国人带上了所能想到的所有好东西——从天体仪到蒸汽机,从吊钟、陶瓷、马车到最先进的枪炮刀剑。

尽管大清奉行闭关锁国的国策,但与印象中有所不同,清代的统治者并非与外界毫无接触,尤其是康雍乾祖孙三代,几乎都是“西洋通”。

康熙跟传教士学了许多数学、物理、天文等自然知识。雍正尤其喜欢西洋事物,现在故宫还有他穿西装、戴假发的画像,以及玩过的大量钟表、显微镜。

乾隆更是洋货的标准“发烧友”,巴黎或者伦敦“新潮”事物,往往上市没多久就会出现在圆明园里。

英国的这份礼物清单,让乾隆“心急火燎”,指示沿途各省悉心招待,务必速速来京。

但这种“和乐融融”的气氛没持续多久,刚一见面,一场关于“规矩”的角力就开始了。

首当其冲的,就是今天我们根本无法理解的“礼仪问题”——大清官员要求英国人按照清朝的规矩,行“三跪九叩”的大礼。

航行几万里就为了给皇帝磕个头,这在英国人看来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双方围绕礼仪问题展开了“斗智斗勇”:

第一轮:马戛尔尼使团到达天津后,乾隆就派钦差大臣徵瑞前来传达圣旨:“觐见时,应按清朝礼仪,行三跪九叩大礼。”

尽管徵瑞多次派人给使团做示范如何行礼,但马戛尔尼拒不同意,坚持鞠躬行礼。

第二轮:使团一行到达热河行宫后,行礼的事还没着落,清廷只好搬出乾隆帝身边的红人——军机大臣和珅出马。

和珅假称自己腿部受伤,试图迫使英国使节先去拜访他,以获得地位上的优势。

马戛尔尼则以旅途疲劳、身体不适为由推脱,派其副手出面。随后,副手斯当东出席了和珅主持的接见和晚宴,不过并未在礼仪方面做出任何妥协,坚持“对等”原则,双方陷入僵持。

第三轮:清朝负责的大臣为了调和两方的矛盾,想出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来满足英国人的“对等”要求 ——觐见之时,在乾隆身后举起英国国王的画像,这样以来,英国人实际上在给自己的国王磕头,而乾隆以为是给自己磕头。

然而,马戛尔尼非但不领情,反而不忿的在日记里吐槽:“我此行的主要目标甚至都没有提到,我所有的时间都被礼仪占去了。”

最终,面对“冥顽不灵”的英国人,鉴于乾隆帝寿辰临近,英使又属首次来华,清廷允许马戛尔尼以英国单腿下跪的礼节朝觐乾隆。磕还是不磕的争论,终于在形式上得到了解决。

1840年之前的这场外交事件,从最基本的礼仪开始,双方的分歧就开始公开化。就像拉链一样,一开始没扣上,个个都扣不上。所以后面通商、开放新口岸、常住使馆等要求根本不可能成功。

尽管这场外交会面以失败而告终,使团也狼狈的从北京离开,但这次会面意义深远,我们能从之后发生的无数历史事件中寻找到它的影子。

正如历史学评价这次会见时说:“乾隆与马戛尔尼尚未死去,他们还生存在我们中间,又在我们身上转世了。”

▍“规矩之争”的三个层次

东西方两个国家的思维,实在是大相径庭。

清朝人实在无法理解英国人为什么拒绝做这个并不难学会的动作,英国人也想不明白清朝为什么如此在乎那个三跪九叩之礼。

比如清朝官方如此记载这次“礼仪之争”——“英国人非我族类,他们的膝盖不能打弯,是大清皇帝仁厚,才免他们下跪,允许用他们自己的礼仪觐见。”

这种理由在今天看来,十分荒谬,甚至愚昧。

但其实这是无视历史语境,倒果为因的一种“后见之明”。

朝廷的官员所做的一切,其实只是试图将一种在他们思维中“荒谬”到不能理解的事情——英国使臣不肯下跪,变得易于理解——不是不服王化,只是膝盖不能打弯。

人们读书读到历史的分岔处,最容易成为简单因果论的信徒,忽略了背后深刻的思想差别,隐匿在这场礼仪之争背后的,其实是三个层次的“规矩之争”。

所谓“规矩”,在王人博老师看来,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规范,还是经过长时间和社会环境磨合,形成的共同认知。

第一个层次:世俗礼仪vs宗教礼仪

跪与不跪,首先是世俗与宗教观念的冲突。

中国的哲学宗教观是以自然崇拜为基础,相信的是不变的“天道”,君主通过践行“天道”统治人间,世俗权力凌驾在宗教权力之上,很少有人关心现世之外的世界和生活。

所以,跪拜在中国只是一种世俗礼仪,最早在《周礼》里便有记载。随着汉代儒家“天人合一”观念的发展,皇帝作为天下万方的宗主,自然应该接受臣民和外邦的跪叩,以示尊崇,这是中国的“规矩”而西方的哲学宗教观则认为,上帝是超越世俗的,“人永远是人,上帝永远是上帝。”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只应该做上帝的奴仆,而不应臣服其他世俗统治者。

所以,西方人只对上帝双膝跪下,面对世俗统治者只行单膝之礼,从不叩头,这是西方的“规矩”。

中英双方有着截然相反的宗教哲学观,对跪拜的理解自然大相径庭。

第二个层次:天下观念vs主权观念

在跪与不跪的背后,体现的是两个国家间国际“规矩”的不同,即“代表谁磕”。

因为使者代表国家,如何行礼,行什么礼,其实是两个国家之间关系地位的体现:

中国的国家观念是“天下体系”。

这套以礼法为代表的“规矩”,对内通过“三纲五常”,规范人和国家的关系,让人们各得其所,各司其位。

对外将这套礼法推及国际,强调中国位居天下中央,是文明之邦。周边国家都是有待中央文明之邦教化的附属。

因此,中国愿意怀柔远人,向四周“传播声教”,以自己的文明之光将他们从不幸的黑暗中拯救出来——英国是“夷”,如今前来归化,自然要下跪。

相反,英国人的国际观,是基于十七世纪欧洲残酷的“三十年战争”结束后,参战各方签订的一个条约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这一体系确立了国家主权至上的国际基本原则,国家之间不论大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等。今天的国际关系,仍然遵循这些基本原则。

根据国际法的原则,主权国家互不统属,英国使团对清朝进行的是一次平等的友好访问,不可能进行不对等的“三跪九叩”。

“等级观念”和“平等精神”的冲突,这是清朝和英国两个国家对国际秩序理解的最大矛盾。

第三个层次:道德系统vs规则系统

两种不同语境下究竟要如何“定规矩”的冲突,在这一层次已经超出了磕头本身。

王人博老师在《1840年以来的中国》一书中反复提到:面对相同的现象,不同的思维形式和价值标准的语境下,自然会出现决然相反的判断。

中国仍处在传统的道德系统里——“定规矩”依靠“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这样的道德信条,但这些道德信条间彼此之间不一定有相互解释关系。一种道德信条的变化,也无法自动的带来连锁变化。

在这种语境下即使单方面取得很强的成就,也很难带动其他领域协同发展。

而西方当时已经开始迈入现代国家,他的语境是一种在规则系统之下——每一条具体规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规矩与规矩互为解释,构成一个逻辑自洽的系统。

一条规矩的变化,整个体系也随之变化,所以具有很强的拓展性,能不断的进行自我演化。

在这种语境下,西方文明更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坚船利炮的力量其实并不取决于科技,而是与制造出它的手之间具有内在关系,那就是它的价值观。

比如宪法,既是“定规矩”的系统,也是对价值观的一种表达——它是一个过程,而非目的。

正如王人博老师在书中所说:“如果说宪制意味着被保护个性的发展,那么国家富强首要要求的是个人对国家的贡献,为了富强牺牲个人自由,这本身就不符合宪制价值规范。”

在王人博老师看来,现代与古代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制定了个人与国家间权力义务划分的“规矩”——宪法,人们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享有平等和自由的权利。

因此,这场现代“规则系统”与传统“道德系统”的“定规矩”之争,才是“跪与不跪”这一冲突的本质。

▍1840年以来的中国:

普遍的“规矩” VS 特殊的“语境”

马戛尔尼的访问,其实只是为两种规矩的冲突开了个头。

近代以前,中国和西方,虽然两种规矩各自不同,但很少有交集。自从近代世界立宪运动开始,整个人类的历史汇入了同一条时间流——王人博老师称之为“格林威治时间”。

马戛尔尼访华的失败,注定了1840年中国历史以另一种方式开场。

王人博老师在《1840年以来的中国》一书中写道: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事实上,就是一次特殊规矩与普遍规矩的剧烈碰撞。

晚清的精英们第一次意识到,大清有大清的规矩,世界另有规矩。此后的历史,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就是向西方学习,探求自身的复兴之道。然而,对外来“规矩”的认知及其局限,却使中国在拥抱现代性价值的路上,走了不少弯路,直至今天。

在现代性价值尚未完全落地的今天,无论国与国之间,还是司空见惯的价值观撕裂,其实都是对“规矩”及其本质认知的撕裂。从《1840年以来的中国》一书,至少可以梳理出下面最常见的几个误区:

◎将文化与文明混为一谈,并用前者否定现代性的普遍价值。结果,文化资源反倒成了向文明转型的包袱。事实上,文化不必要,也不可能相同,但文明必然会趋同(《1840年以来的中国》序言)。

◎走向两个极端:无视语境的差异性,以及将语境当作拒绝现代性普遍价值的挡箭牌。

◎对工具理性的东西,比如,技术、管理、甚至市场,统统拿来主义,对价值理性的东西,比如,自由、个人主义等,却视若洪水猛兽。岂不知“坚船利炮的威力,与制造出它的手之间,具有内在联系”(《1840年以来的中国》序言)。

◎用“后见之明”将历史简化为粗线条,甚至错误归因。比如,有人说,是救亡压倒了启蒙;有人说,是因为选错了老师;有人说,是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加上民粹崛起,等等……

以上既是理解1840年以来中国历史最常见的误区,也是导致今天价值观撕裂的认知源头。《1840年以来的中国》,这部写作长达25年的书,不仅提出以上真问题,阅读它,也是破解这些问题的一场思想之旅。▲◆★●■☆

 

南海怎么从“自古以来中国领土”变“地区国家共同家园”?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8/10/9751932.html

文章来源: VOA 于 2020-08-10

继美国高层官员轮番上阵,宣示强硬对抗中共之后,上星期华盛顿密集采取行动,查禁中国资讯软件和互联网,加强南中国海及中国近海的侦察,部长级高官出访台湾,制裁陆港高层官员等等。

美国强势出击,北京始料不及,杨洁篪、王毅、崔天凯分别向美国喊话,外界分析,中国官员虽然嘴硬,但身段已经明显放软。

特朗普政府查Tiktok,禁微信,为何不见中国反制?美国明显触及北京宣称的台湾红线,中国为何没有明显的反应?

南中国海双方剑拔弩张之际,中国外长为何放话“南海是地区国家的共同家园”?▲◆★●■☆

 

美国高官已抵达台湾 中国为何一反常态静悄悄?★★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8/09/9746699.html

文章来源: 德国之声 于 2020-08-09

美国卫生部长阿扎尔(Alex Azar)率领代表团于8月9日飞抵台北松山机场,开始对台湾进行为期三天的访问。这是自1979年华盛顿与台北断交,仅承认北京是中国唯一代表以来,到访台湾的最高层级美国官员。此次访问正值中美陷入冷战,受到外界关注。

有评论指出,美国卫生部长阿扎访台,无异于让中美关系火上加油。然而,由于中美实力上的差距,中国一反常态,无意亮剑。

美国卫生部长阿扎对台湾展开为期3天的访问

(德国之声中文网)  美国卫生部长阿扎(Alex Azar)访台,是台美断交后访台的美国政府内阁最高级官员,无异于让中美关系火上加油。香港《苹果日报》发表文章《美部长访台,北京为何不亮剑》,作者李平说,以中国外交部的战狼风格,本应第一时间警告采取外交报复,但结果只是向美方提出交涉,连近期常见的对等报复都未提及,而官方媒体、网路更刻意贬低阿扎尔的级别,似乎一反常态,无意亮剑。中国官方对内宣传在指摘美国的挑衅时,更强调阿扎访台并非台、美宣扬的那样,象征台湾关系“更上一层楼”,指台湾传媒所谓“开创性作用”言过其实。相对于北京的冷处理,台湾显得颇为高调。

文章认为,中方近期无意与美方打外交战,因为中美实力上的差距,因为双方能打的牌一如贸易战多寡分明,因为中共最高层、元老正云集北戴河因权斗而亮剑,谁敢在这个时候贸贸然对美国亮剑、恶化中美纷争,岂不是向政敌递刀子?

中美博弈,台湾处境更糟?

台湾《风传媒》发表文章《“改变中国”——看美国的“合纵连横”,作者赵春山认为,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对“改变中国”似乎信心十足,因为苏联解体的历史让他觉得“自由世界可再次战胜暴政”,而且他认为“中共步上苏联后尘,犯了一些同样的错误。”中共显然已注意到蓬佩奥演讲后,美国可能对其启动的外交攻势。因此,中共外长王毅自7月24日至29日起,已先后与德国、英国、法国、日本外长通话或举行视讯会晤,密度之高颇为罕见。中国大陆学者分析认为,北京正竭力争取美国主要盟友的支持,盼瓦解美国试图建立的“反华同盟”。

文章说,中美在外交上进行零和博弈,将会让亚洲中小国家处于被迫选边的困境,因为它们都想和这两个大国维持良好关系。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日前受访时就表达其忧虑,“美国与中国发生冲突,然后又认为在本地区没有利害冲突时,决定撤手不管,让亚洲国家自卫。”而台湾因两岸交恶,处境可能更糟。民进党政府面对中美对抗,几乎没有选边站的空间;台湾若想配合美国演出,相较其他国家更须得到美国提出的安全保证。

印度的“墙”是从中国“抄作业”吗?

香港《端传媒》发表文章《一个驱逐微信一个屏蔽 Google,印度的“墙”和中国的“墙”是一回事么》,作者印度尤认为,印度封禁中国应用不同于中国的长城计划(GFW)一样去构筑庞大的网际网路边界审查系统。它无法做到像中国一样随时、快速、系统地封锁不利于它的网站、app、关键字与内容,乃至封禁 Facebook,YouTube,Twitter 和 WhatsApp 等拒绝审查制度的国际网际网路巨头进驻。因此,印度“数位打击”的终点,是否会走向排除海外竞争者,为本土网际网路产业营造一个“野蛮生长”的独特环境,目前或许有些言之过早,而中国网际网路公司也积极寻找出路,在印度市场研发并推广那些不在封锁清单中的 app 与产品。

文章认为,印度的这堵“墙”依旧还在建设和调整当中,“数位打击”会打伤自己还是刺痛敌人,犹未可知。但无法否认的,这场印度网际网路秩序的重建,不单只关乎印度本土科技企业的竞争力高低,抑或是中国网际网路产品的封锁与解禁。数位边界的重新划刻与区分敌我,背后是一个巨大的板块移动,这既关乎中印相连的实体陆路边界动态,更关乎国际战略与地缘政治的竞争与重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