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吉亚宣布进入“战时状态” 美国指使?

值得一生回味的50句凡人语(46-50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331296.html

46、爱情是以微笑开始,以吻生长,以泪结束。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

47、上帝从不埋怨人们的愚昧,人们却埋怨上帝的不公平。把你的脸迎向阳光,那就不会有阴影。

48、在这个尘世上,虽然有不少寒冷,不少黑暗,但只要人与人之间多些信任,多些关爱,那么,就会增加许多阳光。

49、假如我不能,我一定要;假如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许多人企求着生活的完美结局,殊不知美根本不在结局,而在于追求的过程。

50、有些人也许很可恶,也许很卑鄙。而当设身处地为他想的时候,也许他比我们还可怜。所以请原谅所有你见过的人,好人或者坏人。

: 2008-08-10 ▲□◆●■☆

俄罗斯总理普京飞赴北奥塞梯视察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grconflict/news/200808/0810_4380_708823.shtml

格鲁吉亚宣布进入“战时状态” 美国指使?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65008

张艺谋解释开幕式为何跳过中国现代史

http://www.topyl.com/bbs/thread-429871-1-1.html

现代奥林匹克因北京而改变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64946

英国情报部门与反美武装秘密讲和令美军震惊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64986

 

俄罗斯总理普京飞赴北奥塞梯视察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grconflict/news/200808/0810_4380_708823.shtml

    2008年08月10日 中国新闻网/中新社莫斯科八月九日电 (记者 田冰)俄罗斯总理普京九日飞抵俄北奥塞梯共和国首府弗拉季高加索市视察,并讨论向发生武装冲突的南塞梯地区居民提供援助的问题。

    普京是在北京出席奥运会开幕式后,临时改变原行程计划,从北京直飞当地的。

    俄新社援引俄总理新闻秘书的话说,普京将在当地会见北奥塞梯共和国领导人马姆苏洛夫、俄副总理茹科夫和俄紧急情况部部长绍伊古等政府有关部长,讨论向涌入该地区的南奥塞梯难民提供援助,以及向北奥塞梯当地被疏散的大量民众提供帮助等问题。据悉,这些援助主要涉及提供救援物资、医疗救治以及食宿安排等问题。

    七日晚至八日晨,格鲁吉亚军方在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与当地武装力量再次爆发武装冲突,导致十二名俄罗斯维和士兵阵亡,一百五十余人受伤,另有大量当地居民死伤。俄方随即调遣军队进入该地区,格俄关系骤然紧张。

    南奥塞梯是格鲁吉亚的一个自治州,人口主要由奥塞梯人、俄罗斯人和格鲁吉亚人组成,与俄北奥塞梯共和国接壤并和俄关系密切,多数居民拥有俄罗斯护照。苏联解体后,南奥塞梯要求成为独立共和国,及脱离格鲁吉亚与北奥塞梯合并,因此与格中央政府矛盾日深。 ▲

格鲁吉亚宣布进入“战时状态” 美国指使?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65008

    2008-8-9: 格鲁吉亚南奥塞梯7日晚至8日晨爆发武装冲突以来,格鲁吉亚和俄罗斯关系骤然紧张。

  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9日在国家安全会议紧急会议上说,由于“俄罗斯侵略格鲁吉亚”,他决定签署命令宣布国家进入“战时状态”。随后,格议会一致批准总统令,同意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为期15天的“战时状态”。

  萨卡什维利同一天对西方媒体记者说,格当局主张南奥塞梯冲突各方停火并撤军。他表示,为保障该地区居民安全,格鲁吉亚被迫采取措施在该地区实现法律秩序与和平。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9日在召集部分政府成员开会时说,格鲁吉亚方面发动“针对南奥塞梯居民和俄罗斯维和人员的侵略”,引发了许多复杂的人道主义问题。俄方将解决这些问题。梅德韦杰夫还表示,目前,南奥塞梯局势复杂,需要对事态发展进一步观察。

  据俄塔社9日报道,格鲁吉亚国防部副部长库捷利亚当天宣布,过去两天内,俄军飞机轰炸了格军事基地,格军共击落了6架俄方飞机。目前,格方已俘获1名俄军飞行员,正对其进行审讯。

    电视画面显示的是8月9日,在格鲁吉亚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一些南奥塞梯自治州武装人员爬上一辆被毁的格鲁吉亚坦克。据俄塔社报道,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9日说,由于“俄罗斯侵略格鲁吉亚”,他决定签署命令宣布国家进入“战时状态”

  而俄罗斯武装力量副总参谋长诺戈维钦9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证实,俄军在南奥塞梯进行救援俄方维和人员的行动中损失了两架飞机,而且飞行员生死不明。

  俄罗斯驻北高加索地区第58集团军增援部队8日挺进到通往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的要冲后,曾与格军队发生激烈交火。负责指挥救援俄罗斯驻格鲁吉亚南奥塞梯维和人员行动的俄陆军总司令博尔德列夫9日命令抵达茨欣瓦利市郊的俄第58集团军和航空兵以火力压制方式,实现维和任务区停火。与此同时,俄军坦克、炮兵、摩托化步兵,以及侦察部队已被调往行动区,俄航空兵也已在距冲突区最近的俄方机场集结完毕。

  据《哈萨克斯坦真理报》9日报道,正在北京出席奥运会的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认为,和平方式是解决南奥塞梯问题的唯一出路。他在与俄罗斯总理普京进行工作会晤时指出,南奥塞梯维和行动受独联体委托而进行。格鲁吉亚领导人没有通报其采取的行动,也没有通报该地区的紧张局势,采取了不正确的举措。

    电视画面显示的是8月9日,俄罗斯士兵驾驶坦克在格鲁吉亚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附近行进。

  南奥塞梯是格鲁吉亚的一个自治州,与俄罗斯北奥塞梯共和国接壤。南奥塞梯因要求独立曾于20 世纪90年代初与格鲁吉亚中央政府发生激烈冲突。近年来,南奥塞梯与格中央政府的武装冲突仍不时发生。自今年8月1日以来,双方交火事件不断,该地区局势趋于紧张。8日凌晨,格鲁吉亚军队进入南奥塞梯控制区,并对茨欣瓦利市进行炮击,使冲突地区局势骤然恶化。

  俄议员:没美国援助 格鲁吉亚不可能发动军事行动

  据俄新网8日报道,俄罗斯国家杜马安全委员会主席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夫认为,没有美国的参与格鲁吉亚不可能发动军事行动。

  8日凌晨,格鲁吉亚-南奥塞梯冲突地区开始军事行动。第比利斯证实,格方被迫放弃停火,对南奥塞梯部队射击格鲁吉亚村庄进行回击。

    一些俄罗斯士兵在格鲁吉亚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附近行进。

  瓦西里耶夫7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没有美国的支持,格鲁吉亚是不可能这样做的。”他说,最近几年,格鲁吉亚总统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在逐步采取措施,扩大本国军备预算,“格鲁吉亚过去在准备军事行动”。

  瓦西里耶夫指出:“违反联合国宪章的国家不应成为联合国成员国。这点应该很明显。” 他说,俄罗斯愿意维护地区和平,因此将继续按照自己的义务保留维和部队。“我们既不会抛弃我们的公民,更不会抛弃那些遭到扫射的维和人员。这一切都该结束了”。

  瓦西里耶夫认为,现在最主要的不是抗击侵略者,而是维护地区和平。来源: 新华网▲

张艺谋解释开幕式为何跳过中国现代史
http://www.topyl.com/bbs/thread-429871-1-1.html

中新网8月9日电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今日在谈及开幕式文艺表演时表示,要寻找一个中国当代、今天的文化符号几乎很难。所以创作团队选取的是象征、浪漫的表现手法。

北京奥运会8月8日晚开幕。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随后在今日凌晨举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体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有记者在发布会上向张艺谋提问说:“你讲了很多古代中国,但是没有讲21世纪的太空人等等。为什么你跳过现代中国的历史,只是集中于古代呢?”

张艺谋回答说:表现中国古代文化,实际上文艺表演的后半段是在谈论中国当代,包括用发光的人搭建一个鸟巢。

太极实际是中国当代的一道风景线,每天早上起来到公园去看,全都是打太极的人,所以太极已经形成了一个当代精神风貌的写照。它是古老的,但是在今天被广泛的中国人喜欢,包括最后出现的宇航员到地面
上打开,地裂开,也用了象征的手法,传递当代的一种风范。

“但是你知道当代文化的符号是很难一下捕捉那么具体。不像古代的发展有一些明确的标志,因为今天的世界,大家都是一家人,好象越来越接近了。也许伦敦和北京都很像,大家在生活方式、穿衣戴帽、许多文化、时尚流行上都很接近。因为今天是一个信息时代,所以基本上说要寻找一个中国当代、今天的文化符号几乎很难。”张艺谋说,所以我们选取的是象征、浪漫的表现手法,不会像在古代你会很清楚的看到四大发明、一些很具体的只有我们的文化符号。当代的我们也希望超越民族,形成人类共有的文化符号的表达,所以立足在当代的浪漫和写意的精神上表现某种感觉。(据奥运官网) ▲


现代奥林匹克因北京而改变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64946

    2008-8-8 香港大公报报道, 深深烙上中国印记的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今日幕启,在中国人为百年梦圆而陶醉之时,风雨百年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自身,也因这一天而发生深刻变化。

  早在此前四日,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对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表示:北京奥运会已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里程碑。面临内外种种压力,这位奥林匹克运动的掌门人在京奥开幕前即作此评价,在奥运历史上极为罕见。显然,这位比利时人此言非一时冲动,也非客套之语,他明白,北京奥运会对奥林匹克运动之影响将达到何种程度。

  更早前的二00一年五月,国际奥委会考察正为申办而努力的北京时,曾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奥运如在北京举行,将给奥林匹克运动留下一份独一无二的遗产。

  这份遗产“独一无二”在何处?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因西方理念而生,尽管其一直在宣扬“不同国家、种族、宗教、文化、社会制度”的融合,但奥运举办权,却几乎一直是西方国家轮流坐庄。

  国际奥委会亦曾为扩大奥林匹克在全球的影响而不懈努力,甚至尝试过将奥运举办机会给予一个“另类”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一九八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却造成了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分裂,奥林匹克运动也因此陷入一场空前的危机。这一大胆的尝试失败了。

  在莫斯科奥运开幕前三天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担当起带领奥林匹克运动走出危机的重任。尽管分裂持续到四年之后的洛杉矶,但萨翁明白,奥林匹克运动重新上路的唯一选择是前行,而不是退缩。莫斯科奥运会十三年之后,面对北京对承办奥运的渴望,国际奥委会选择了拒绝。显然,他们还没有准备好将机会再次给予另一个独特社会制度的国家。

  再等了八年,国际奥委会终于在二00一年选择了接受。但此时,北京面临的不仅有贺誉,也有批评,更多的则是审视:这次选择将会带来什么?

  今天,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之际,关注奥林匹克运动走向的人们终于可以感到慰藉:这一次,奥林匹克大家庭不仅没有分裂,而且实现了空前的团结:二百零五个会员相聚在同一面五环旗下。

  不同社会制度不再是参与的障碍,甚至也不再是举办奥运盛会的障碍,不仅使奥林匹克“最大程度融合”的理念得以实现,而且对其今后发展之路昭显出足够光明的前景:未来在非洲,或者阿拉伯国家举办奥运也将并非不可能之事。

  北京奥运会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显然不仅仅限于这一空前的团聚。

  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也使中国人接受了一次空前的奥林匹克理念的普及教育。中国人发现,参与奥运,其实远非“争金夺银,为国争光”那么简单。

  正如深谙奥林匹克之道的何振梁先生所言:奥林匹克绝不是单纯地培养一些竞赛机器,恰恰相反,它是通过体育,通过竞争,通过真正地尊重规则,培养一些具有高度公民意识的社会成员。《奥林匹克宪章》所指出的“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如果不是因为举办奥运,显然不会让中国人了解得如此之广、如此之深。

  假如把奥林匹克运动比做另一种形式的“宗教”,了解并接受了其“教义”洗礼的十三亿中国人,将成为其新的信徒,这对未来奥林匹克运动意味着什么,将是不言而喻的。

  从文化角度而言,奥林匹克文化将因北京奥运会而丰富。旨在推动改革的“国际奥委会二000委员会”指出:“对奥林匹克运动来说,强调普遍性并不意味着划一标准的现代化或是文化上的单一化,更不是欧洲化或西方化。奥林匹克教育应该是更加多文化和文化之间的。”而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和而不同”的主张,也强调不同文化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这种理念对于奥林匹克运动进一步走向多元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举办奥运的过程,是中国人不断与外界交流交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诠释和丰富奥林匹克理念的同时,也在学习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行事,学习如何面对不同的声音。而更懂得普世价值的涵义,更懂得通行规则的中国,也必然会以更负责任的国家形象,出现在国际社会中。而这一变化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意义,显然已远远超出奥林匹克运动本身。

  “鸟巢”、“中国印”、“金镶玉奖牌”、“祥云火炬”……,这一系列符号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气质留在了奥运的历史上,使奥林匹克运动印上浓重的中国色彩,但在这些看似简单的符号背后,奥林匹克已因北京奥运会发生了更为深层的变化。来源: 大公报▲


英国情报部门与反美武装秘密讲和令美军震惊
http://www.ddhw.com/readarticle.aspx?topic_id=1000&msg_id=64986

   2008-8-9 作者: 卜卫东  据英国《泰晤士报》8月5日报道,驻伊拉克的英军部队与当地武装组织“麦赫迪军”,今年年初曾达成一项秘密协定。根据协定,在美伊联军于今年3月下旬攻打巴士拉的战斗中,英军并未出手相助。

  参加战斗的美伊军官称,4000名英军士兵在3月25日开始的进攻中,始终处于袖手旁观的状态。美国海军陆战队及陆军士兵则冲上了前线,在街道内进行激烈的巷战,同时还面对着迫击炮、火箭弹及路边炸弹的威胁。在随后的6天中,大约60名伊拉克政府军士兵丧生或受伤,美国海军陆战队也一死七伤。随伊拉克政府军参加战斗的美国顾问,在了解到英国情报部门与敌人秘密讲和的消息后“深感震惊”。

  据悉,该协定旨在促进什叶派重新加入伊拉克政治进程,并且边缘化那些极端派别。根据这份协定,如果没有高级官员的批准,任何英军士兵不得进入巴士拉。而当国防大臣德斯•布朗批准士兵可以进城时,战斗已经基本结束。

  这一消息对英国在伊拉克的声誉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伊拉克第1陆军师第1旅第2营营长伊马德上校气愤地表示:“ ……英国人在那里什么也不做。我再也不相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