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太空侦察监视系统

美国太空侦察监视系统
中国列为美国未来最大的关注目标
将动用香港工作站特工监视中国


美国太空侦察监视系统(转帖)
   美国的太空(天基)侦察监视系统包括低-中轨道和同步轨道卫星系统。地轨道卫星使用可见光、红外、微波(合成孔径雷达、逆合成孔径雷达)获取目标地区的图像。但覆盖不连续,轨道可以预测,因而可躲避、隐藏。同步轨道卫星可以连续覆盖,但分辨率低,用于电子情报、导弹发射预警、天气预报。天基侦察监视系统还可以按功能划分为照相侦察卫星、预警卫星、电子侦察卫星、海洋监视卫星。
成像侦察卫星
   成像侦察卫星包括可见光、红外、雷达成像侦察卫星。美国成像侦察卫星发展的趋势如下:
   第一,为了满足未来战争的需要,成像侦察卫星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为了满足未来作战需要,增强美军从空间探测和跟踪地面活动目标、识别伪装的能力,极大地提高情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美国将发展新一代成像卫星系统--”未来成像结构”,每颗卫星重量只有现在大型成像卫星的一半,价格也降低一半,但性能提高一倍。该成像卫星系统包括用可见光/近红外光电成像和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两种卫星,可能由12-24颗卫星组成星座。覆盖范围可以提高1倍,每天可以对同一目标侦察两次以上。美国还计划发展由24颗雷达卫星组成的”发现者Ⅱ”卫星星座、KH-13成像侦察卫星、”21世纪技术卫星”。
   第二,成像侦察卫星尺寸将向两极发展。一是发展更大的成像侦察卫星,如美国中央情报局正在研制的照相侦察卫星KH-13,其重量将达20吨;二是向小卫星方向发展,美国将小卫星划分为微卫星(10-100千克)、纳米卫星(1-10千克)、微微卫星(<1千克)、毫微微卫星。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性能保持不变,但成本和重量比传统卫星降低一个数量级的小(微)卫星、纳米卫星,甚至更小的微微、毫微微卫星。微卫星和纳米卫星由于批量生产降低制造费,重量和体积小,发射费低,所以全寿命费用低。    第三,建设小或微卫星探测网。利用小(微)卫星组网能够保证全球覆盖,可以建造基线十分长的干涉仪、合成孔径雷达、相控阵列,完成多任务,而且性能更好;小(微)卫星还具有可靠性高、适应性好、降低燃料和电力消耗、生存能力强等优点。美空军的"21世纪技术卫星"星座将由8颗卫星组成,每颗卫星的雷达孔径为4平方米,但组网后等郊孔径为500平方米。哥达德空间飞行中心将于2007年一次发射100颗每顶重量仅为10千克的小卫星进入高椭圆轨道,进行日地相互作用研究。到2008年美国航宇局将有100颗纳米卫星。采用这种技术还可以探测行星。美国亚历桑那州立大学正在设计、制造、试验10磅重的小卫星,用于低地轨道监视地球,这些卫星寿命估计为两年。美国弹道导弹防御局的"多探测器技术一体化卫星"的多探测器装备只有1千克重,分辨率达20米。几百个便宜的(包括发射费在内为3000万-5000万美元)低地轨道卫星能够提供足够的分辨率。航宇局的Clark卫星和私营公司(如CTA研究所)的监视卫星,每颗5000万美元,图像分辨率为2-3米。    第四,照相侦察卫星将向采用超频谱成像技术、雷达成像技术的方向发展。超频谱成像技术企图利用几百个窄的频谱通道获得高分辨率,提高探测伪装和模糊目标的能力。美"轨道科学"公司与空军合作的"作者战1"(WF-1)、航宇局的"地球轨道者1"、海军的"海军地球测绘观察者"都属于这类探索性卫星。超频探测成像只是为探测目标提供一些数据,如果同全色和雷达探测装置的立体信号相结合,探测目标能力将有大幅度提高。"轨道观察-4"(OrbView-4)的成像装置将提供幅宽为8千米的1米分辨率的全色图像,4米分辨率的多频谱图像;以及幅宽为5千克的200个通道的超频谱图像。这些图像可以实时传输给世界各地的地面站,也可以存储在星上,回放给位于美国的主站。    天基雷达探测技术发展也很快。其主要优点是可以昼夜、全天候侦察和监视。美国1960年发射第一颗可见光照相侦察卫星,1988年才发射第一颗雷达侦察卫星,目前美国雷达卫星领先于其他国家。美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1997年初提出"发现者2"倡议,它由轨道高度为700千米的24颗卫星组成,15分钟可以重访任何地点,若增加另外13颗卫星,则每8分钟就可以重访一次,分辨率达1米。如果详查,可达0.3米。天基雷达监视的支撑技术包括:时空自适应处理;薄ESA天线;低功耗处理器;地理数据库。    第五,侦察监视卫星不断向更多国家扩散。多年来,美国和苏联一直占据照相侦察卫星发展的领导地位。冷战期间,只有美国和苏联具有一米分辨率的卫星监视系统,海湾战争时美国照相侦察卫星的优势促使许多国家考虑研制更好的侦察监视卫星,特别是法国和日本正在积极地发展本国的侦察监视卫星。法国继续发展"太阳神"侦察卫星,1999年12月发射了第二颗"太阳神1B";日本以监视自然灾害为借口,发展"先进陆地观测卫星"(ALOS),该卫星使用全景探测装置,分辨率达2.5米。在此卫星基础上,在2002年发射4颗侦察卫星组成星座。其中2颗是分辨率为1米的光学成像卫星;另两颗是分辨率为3米的雷达侦察卫星。韩国计划于2005年发射光学分辨率为1米的"无穷花一4"侦察卫星。台湾也制定了2002年发射"中华卫星二号"小型对地观察卫星的计划,该卫星分辨率为2米。以色列与美国组成的"西印度空间"联合企业将根据Ofeq-3设计,发射和运作高分辨率成像卫星星座。印度1996年发射了"地球遥感卫星",印度卫星使用全景探测装置,分辨率为5.8-6米。加拿大2002年将发射分辨率为3米的"雷达卫星2"成像卫星。    第六,民用卫星将越来越多地为军事用途服务。这种服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出售侦察卫星照片,1991年俄罗斯开始出售2-3米分辨率的图像。2000年3月美国在因特网上公开发布由美国空间科学公司的空间(轨道)成像公司的IKONOS高分辨率小卫星拍摄的世界许多国家(包括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照片。二是民用地球资源卫星的数据用于军事目的。80年代中期出现民用卫星,其产品可以公开出售。首先是美国的陆地卫星,然后是法国的"斯波特"卫星。后者的图像分辨率为10米,已经出售了13年,1998年销售额为4600万美元,虽然仅占整个图像市场的很小部分,但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都发挥了作用。最后是印度的遥感系统、欧洲航天局的雷达卫星、加拿大的雷达卫星。民用卫星的图像分辨率逐年提高,接近或达到军用卫星的水平。此外,利用处理技术可以从分辨率不高的民用卫星照片中得到较高分辨率的照片。例如,美空间科学公司能够把印度卫星的6米分辨率的图像与陆地卫星的25米图像融合,建立5米分辨率的图像,甚至2米分辨率图像。法国宣布利用两幅5米分辨率的SPOT-5图像,经过处理可以达到2.5米的分辨率。    今后许多国家将发射能够识别军事目标的高分辨率商业卫星。例如,美国空间科学公司1999年9月24日发射成功IKONOS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倾角98.2度,高度673千米,每天绕地球14圈。柯达公司制造的照相系统重376磅,耗电350瓦,其望远镜照相镜头可捕获11千米宽的地面图像,并把它反射到数字成像探测装置上。焦平面上有全景和多频成像探测器阵列,它们把光转变成像素,一个模拟信号处理器把照射每个像素的光变成数字比特,一个数字处理把数字图形进行处理、格式化。以便向地面传输。该公司在世界各地设立许多地面站、一天之内就可以把图像提供给用户。该公司计划2003-2004年发射另一个全景分辨率为0.5米,多频谱照片的分辨率为2米的卫星。IKONOS的可见光照片的分辨力与美国家侦察局60年代末期的侦察卫星的分辨力差不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扩散,军用和民用卫星的区别越来越小。 天基红外系统
   美、俄都有天基预警卫星系统。美军现在开始发展新的天基红外系统,包括低轨和高轨天基红外系统两种卫星,部署时间分别为2004年和2006年。他们将代替现在的”国防支援计划”导弹预警卫星,为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提供拦截来袭导弹的线索。
海洋监视卫星
   海洋监视卫星主要用于探测、跟踪世界各海洋上的舰艇。它们主要通过截获舰艇上的雷达、通信和其它无线电信号,或者通过雷达,对海上的舰艇进行监视。由于海洋面积广阔,需要探测的目标又是活动的,所以海洋监视卫星的轨道比较高,而采多采用几颗卫星组网的侦察体制,以便提高覆盖面积,连续监视,提高探测概率和定位精度。海事监视卫星包括雷达型和电子侦察型两种类型的卫星。现在只有美、俄两国拥有海事监视卫星。
   前苏联发展海洋监视卫星较早,采用雷达型和电子侦察型两种卫星执行海洋监视任务。雷达型卫星重7吨,卫星采用250-260千米近圆形轨道,倾角为65度,周期为895分钟。卫星装有雷达,靠小型浓缩-235核反应堆供电,功率2千瓦。该卫星于1967年12月首次进行实验,1974年进入实用阶段。卫星成对工作,工作寿命约两个月。电子侦察型卫星的轨道比雷达型高,约为430-440千米,周期为93.3分钟。由太阳能电池供电。1974年首次发射,1979年开始成对使用,达到实用阶段。苏联海洋监视卫星参加了苏联1970和1975年举行的反航母演习。据报道,1982年马岛战争期间为阿根廷提供过英舰行踪的情报。
   美国自1968年开始研究海洋监视卫星,重点为雷达型卫星,1971年进行了试射,但技术不过关。1973年开始发展两种海洋监视卫星,即”白云”电子侦察型卫星和”飞弓”雷达监视型卫星。”白云”电子侦察型卫星于1876年4月30日首次发射,轨道高1092-1128千米。入轨后,形成由一颗母星和三颗子星组成的、彼此相距几十千米的小星座。依靠星上的无线电接收机和红外探测设备,监视海洋上的舰艇。为了能够连续监视主要海域,需要发射三组卫星,每组位于相隔120度的平面中。
电子侦察卫星
   美国正在使用的电子侦察卫星分为通信情报和电子情报两大类。美国先后发展、使用了四代电子侦察卫星。第一代为低地轨道卫星;第二代至第四代主要以同步轨道为主,少数采用大椭圆轨道。第二代电子侦察卫星包括”峡谷”(Canyon)、”流纹岩”(Rhyolite);第三代有”小屋”(Chalet)、”旋涡”(Vortex)、”猎户座”(Orion)、”大酒瓶”(Magnam)、”折叠椅”(Jumpseat);第四代有”水星”(Mercury)、”顾问(Mentor)、”喇叭”(Trumpet)、”命运三女神”(TriPlrt)。美国现在正在发展第五代”入侵者”(IntrUde)、”徘徊者”(Plowler)、”奥林匹亚”(SB-WASS)。电子侦察装置也可以安装在其它卫星上。电子侦察卫星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在空间可展开的大天线。
国防气象卫星
   美国国防气象卫星将采用新型探测装置。183吉赫气象卫星微波辐射计采用了先进天线、校准、低噪声接收机等技术。”先进微波探测装置-A”的探测装置能够通报大气温度包线、水气信息、监视和预测短期和长期天气状况。微波成像仪/探测仪(SSMIS)是另一个先进辐射计,它使用从19-183吉赫24个不同的频段来测量来自地球表面和大气的微波能量。它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将成像仪、温度探测器、湿度探测仪综合成一个装置,此外,还增加了一个成像通道、所有探测通道的波束尺寸恒定且较小,降低了所有通道的当量噪声温度、覆盖宽度从102.4度提高到144度,可以探测70千米的大气温度。它将成为下代国防气象卫星的被动微波探测装置。
中国列为美国未来最大的关注目标
美国首位国家情报局总监内格罗蓬特说,要将“中国列为美国未来最大的关注目标”。1972年,他曾作为基辛格的随从,秘密访问了北京。
  内格罗蓬特,这位经布什提名担任此职的美国官员12日在出席美国议院情报委员会的提名听证会时,他列出一连串的长短期工作目标,包括消除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对抗恐怖主义,改革美国情报组织工作网等。
  但他强调,美国情报人员最重要的长期工作,就是评估中国在世界逐渐增加的影响力,以及因此对美国造成的冲击。“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我们的后代子孙将会活在中国扮演一个非常强盛角色的世界”。他说,中国是美国长期的最重要关切目标。
  听证会上的发言显示内格罗蓬特对中国事务谙熟于心。不过,中国人对这个新任情报总监的名字却很陌生。在此之前,对中国问题频频发表看法的美国政要当中,很少出现内格罗蓬特的身影。内格罗蓬特偶然引起中国媒体的关注是在2004年6月,他接替当时的美国驻伊临时权力机构行政长官保罗·布雷默,开始担任美国驻伊拉克大使。
  内格罗蓬特的外交生涯长达40年,但早在30多年前,他已经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1972年基辛格作为尼克松的密使悄悄前往北京和中国高层沟通,在他的随从中,有一人正是内格罗蓬特。后来,他先后在亚洲地区从事外交工作达15年,对中国事务有长期深入的了解。
  事实上,由于冷战策略的实施,几十年来,美国一直将中国视为敌对国,对中国的情报工作一直是重点。根据去年9月美国情报委员会解密的对华情报评估报告显示,中央情报局和美国其他情报机关对中国的监视是全方位的,包括动用飞越中国领空的卫星;在巴基斯坦、蒙古等中国周边地区设立机动监听站;在台湾、日本和韩国设立大型监听站;潜艇对深海通信电缆的窃听以及其设在香港的工作站里的特工。最后的情报都汇总到美国中央情报局,形成《总统每日简报》,每天8点前送到白宫。
  然而,尽管中央情报局在搜集中国情报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还是犯下了一些错误,从而误导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制订。内格罗蓬特上任之后,在加强对中国的情报工作上会采取哪些措施,将成为中国关注的焦点。本报记者 黄智慧
美国家情报局称将动用香港工作站特工监视中国  
  华夏时报2005-04-21综合消息:美国首位国家情报局总监内格罗蓬特日前说,要将“中国列为美国未来最大的关注目标”。1972年,他曾作为基辛格的随从,秘密访问了北京。
  
  这位美国官员在出席美国议院情报委员会的提名听证会时说:“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我们的后代子孙将会活在中国扮演一个非常强盛角色的世界。”
  
  根据去年9月美国情报委员会解密的对华情报评估报告显示,中央情报局和美国其他情报机关对中国的监视是全方位的,包括动用飞越中国领空的卫星;在巴基斯坦、蒙古等中国周边地区设立机动监听站;在台湾地区、日本和韩国设立大型监听站;潜艇对深海通信电缆的窃听以及其设在香港的工作站里的特工。最后的情报都汇总到美国中央情报局,形成《总统每日简报》,每天8点前送到白宫。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