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后世领导人的10点警告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12/73/24/6_1.html
警告二 如果搞两极分化,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
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 1990 年P364)
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吸取历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 1987 年P229)
今 日 看 点 : 2010-09–06 ▲◆★●■☆
中国国力增强令美国人不安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01846
政府“尽孝”应尽快进入议程
http://guancha.gmw.cn/2010-09/04/content_1238648.htm
分析:中国成为最大博士生产国的背后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china/2010/08/100825_ana_china_education.shtml
北大清华两教授炮轰科研基金分配体制
http://www.zaobao.com/zg/zg100906_005.shtml
美学者警告:中国经济 将坠失落的十年
http://www.zaobao.com/wencui/2010/09/taiwan100905b.shtml
中国加快发展为海洋强国
http://www.zaobao.com/zg/zg100906_002.shtml
中国国力增强令美国人不安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01846
2010-9-5: 作者: 刘宗亚
中美两国在贸易不平衡、人民币汇率以及对伊朗制裁等问题上的争吵声渐弱,但一系列新的分歧争执正在导致两国关系紧张
近大半年来,中美两国争吵不断,有时甚至是唇枪舌剑,关系显得日趋紧张。《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美国看到,美国一些专家学者对此颇为担忧,纷纷撰文,各抒己见,出于不同立场,提出因应之道。
☆ 美国不安
在美国一些专家学者看来,中国国力增强令美国感到不安。美国传统基金会是一个著名的保守派智库。该基金会学者康恩·卡罗尔日前撰文指出,中国的经济总量虽然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其人均仅为美国的15%,与拉美的萨尔瓦多相当。但是,“这并不是说美国就可以对中国的崛起熟视无睹。” 他说,美国国防部新近发表的中国军力报告显示,中国军事预算在过去20年里年均呈两位数增长,今年也接近8%。而美国的防务预算却要逐年减少,现在占国内生产总值4.9%,到2019年将降至3.01%。“然而,更让人担忧的是,该报告对台湾面临的威胁关注不够,”没有对台海安全局势的发展给予全面的评估。
再有,中国“过分自信”让美国不悦。迈克尔·马萨是美国右翼思想库——美国事业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他在8月24日发表了题为《公海棋局》,副题为《中美关系危险时期》的文章。他说,奥巴马政府采取较为温和的对华政策以便让中美关系结出累累硕果的希望破灭了。“在过去一年,北京方面非但没有采取更为合作的态度,反而变得越来越过分自信。”奥巴马政府认识到这对美国利益和亚太和平与安全不利,正在极力进行反制。“这种新的方针可能促使北京重新考虑其最近过分自信的政策。”马萨认为,中美关系目前已经进入了紧张时期,爆发真正危机的可能性增加。他特别指出,中国媒体对今夏中美争吵的报道尤其令人担忧,充满民族主义情绪和反美论调。这种报道会让两国的矛盾冲突更难以解决,因为中国政府不能在愤怒的国民面前表现得软弱无力。
☆ 新旧不容?
号称超党派的美国著名智囊机构卡托研究所的防务与外交研究负责人特德·盖伦·卡彭特,在最近几个月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中美关系的文章,比如《五角大楼看中国:充满担忧的评估》《美国与中国:在亚洲安全上发生争吵》《审慎的合作:中美2010年对话》以及《中国综合征》,等等。
卡彭特评论说,中美两国在贸易不平衡、人民币汇率以及对伊朗制裁等问题上的争吵声渐弱,但一系列新的分歧争执正在导致两国关系紧张。最近造成中美关系明显冷淡的两大问题:如何对待朝鲜与如何解决南中国海的领土争端。
他称,在韩国“天安号”军舰爆炸沉没问题上,美国认为平壤罪责难逃,中国却毫不动摇地支持朝鲜,其立场让美国失望。而美国和韩国7月底进行的联合军事演习,其动机明显,正如美国国防部长盖茨所言,是向平壤发出“强烈信号”,告诫朝鲜:进一步的军事挑衅是不能容忍的。但这却激怒了中国,它指责华盛顿无端造成该地区局势紧张,也有不少中国人认为,这是“剑指朝鲜,意在中国”。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东盟地区论坛上就南中国海领土争端问题上的一番话引起了北京迅速而强烈的反应,抨击美国插手这一个问题不具备正当性。
在卡彭特眼中,“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的外交争吵反映的绝不仅仅是在某些具体问题上的分歧,尽管这方面也起一定作用。从更广的意义上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现象,过去在世界上屡次出现。这是现任霸权大国与开始挑战其霸主地位的新兴大国之间将产生的固有的紧张关系。”
他认为,当新兴大国开始侵蚀霸权大国的霸主地位,这在国际事务中就是进入了一个敏感时期。这个过程最后的结局不好,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比如 20世纪初的德意志帝国和大英帝国,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日本与美国。结局好的也有,两者和平过渡到一个新的平等的关系。最明显的例子是,19世纪 90年代英国甘愿将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拱手让给美国。这种让步,对当时的伦敦来说虽然很痛苦,但为两国下个世纪以及更长远的合作关系铺平了道路。
卡彭特指出,美国对北京在朝鲜问题上的态度和南中国海的领土主张感到恼火,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美国领导人也认为中国的这些行为表明它试图在东亚树立自己的老大地位,逐渐取代美国的势力与影响。他说,美国很难接受中国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中美政治制度的巨大差别。
☆ 软硬兼施
从卡彭特的视角,让美方感受到北京的不合作态度,正中美国鹰派下怀,他们对中国的挑战发出了警告,极力敦促奥巴马政府采取应对措施。
美国新保守派学者丹尼尔·布卢门撒尔在《华尔街日报》撰文称赞奥巴马政府敢于面对“中国的霸道行为”。但是他认为这种“出人意料的勇敢”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他建议美国对中国采取毫不掩饰的外交和军事遏制政策。
然而,卡彭特则持不同的看法。他指出,这种不断升级的紧张关系凸显美国决策者需要制定更为清晰有条理的对华战略。同正在崛起的中国一再发生对抗,结果肯定不好。美国在采取强硬立场时必须从大局着眼。他认为,很多专家学者希望奥巴马政府在南中国海领土争端和朝鲜问题上毫不让步,同时在台湾、中国货币估值、西藏等问题上针锋相对,这显然是不顾轻重缓急。他说,“我们不能在每个问题上都占上风。”
在他看来,美国在朝鲜和南中国海问题上不能让步,但是华盛顿要明白,有所让步才可以争取到中国的合作。比如,中国国内人权和西藏这些不涉及美国重大利益的问题,没有必要让它们破坏重要的中美关系。
美国事业研究所的马萨认为,在处理中美关系紧张之类的危机时,中国领导人会十分小心,不会给人留下他们面对美国屈服畏缩的印象。但他也指出,如果中国不能负责任地化解危机,美国应该在外交和军事方面做好应对准备。
曾经担任里根总统特别助理的道格·班多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网站发表文章,反对美国继续充当世界警察。他指出,就连布什政府都拒绝因俄罗斯出兵格鲁吉亚而与之发生对抗。美国未来几届政府也不会因台湾问题考虑同中国开战。他说:“在当今世界,华盛顿的决策者需要将更多精力用于防御而非进攻。美国的单极时代正在结束。美国最好适应新的现实,而非劳民伤财地维持一个不现实的军事霸权,这种霸权受益最大的是盟国而非美国公民。”来源: 《瞭望》▲◆★●■☆
政府“尽孝”应尽快进入议程
http://guancha.gmw.cn/2010-09/04/content_1238648.htm
赵光瑞 刊发时间:2010-09-04:光明网-光明观察
最近,一则新闻刺激了公众的神经:九成80后无法养父母!对这个调查结果,虽然有专家存在质疑,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越来越多第一代独生子女结婚生子,其父母也日渐迈入老年人行列,“421”家庭时代降临,本已深感生存压力的80后无力照顾老人的矛盾越发突出。有专家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社会应该 “替天下儿女尽孝”。“(9月2日《广州日报》)
政府“尽孝”,恐怕不能看做仅是专家标新立异的提法,有着非常实际的社会需求。“421”家庭模式,毫无疑问对中国传统的养老形成了严重冲击,依赖旧的养老途径,许多家庭明显缺乏基础。个人养老已经开始渐渐步入困境,政府不“尽孝”还指望谁来“尽孝”呢?
造成目前这样的困境,是我国多年来实行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的结果。那么,由此产生的问题,也理应进入“国策”议事日程。正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政策措施。会议指出,发展以家庭为服务对象、向家庭提供劳务、满足家庭生活需求的家庭服务业,对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看来,政府已经注意到家庭养老等问题社会需求。
过去我们常说,个人应该有感恩之心,知道报答国家。这话在有的时候是正确的。但是,更多的时候,应该多倒过来思考,国家要知道感恩人民、报答人民。因为没有人民,就没有国家的一切,国家的所有财富都是人民创造的。所以,当人民辛苦一生,进入老年不能自力的时候,国家理应承担“尽孝”义务。
从另一方面讲,国家只有能够及时有效地服务人民,才符合现代国家要求。国家存在的唯一合法目的,就是让人民生活更幸福,服务人民是国家最基本的职责。所以,要求国家关心民生关心养老,要求政府“尽孝”,是一种责任回归,并非分外事。即便中国有“养儿防老”传统,过去赡养老人主要靠个人能力,但国家也不能完全看成是个人的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国家对于所有负责赡养老人的子女都应进行补贴,以尽政府“尽孝”义务。
随着“421”家庭已经逐步面临养老问题,加之社会老龄化日益严重,养老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非常现实的问题,政府应该尽快承担养老责任,尽快进入日常议程。就我国的具体情况看,这一问题如果完全推给市场解决,未来许多老人也无力应对市场支出。政府必须从现在开始,借产业转型之际,通过多种渠道,有计划地开发养老事业,并在不久的将来,在全国形成规范合理的养老体系。如果现在不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将来势必会引发许多社会问题。▲◆★●■☆
分析:中国成为最大博士生产国的背后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china/2010/08/100825_ana_china_education.shtml
路西 BBC中文网记者 中国称博士毕业生的数量超过美国。
中国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周文彰最近表示,中国已成为引才、用才氛围最好、力度最大的时期,“再过10年,到2020年,中国肯定能够成为世界人才强国”。
周文彰是在“创业中国”报告会上,就“人才强国”战略等问题,为百余名海外侨界高新技术人才发表演讲时讲的这番话。
周文彰表示,目前中国人才战略取得了重大成就,已成为世界科技人才大国,每年毕业博士生数量、各类人才资源总量已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
其实,周文彰这种说法一直在引起争议,特别是最近中国学术界和商界发生的一系列“抄袭门”,“学历门”事件,更给中国的“人才强国”战略罩上阴影。
☆ 博士贬值
不知是否存在某种巧合,正当中国媒体大力宣传“人才强国战略”和“中国博士数量超过美国”之际,《长江日报》8月25日报道引述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周光礼完成的调查报告。
报告指出,中国博士生数量迅速增长,一方面说明高等教育事业大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博士生教育水平下降和学术质量滑坡。
报告显示,全国46%的博士导师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高达47名,但大部分博导认为自己适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6名。
此外,周光礼还披露,大多数博士生已成为廉价高级劳动力,他们的老板则是导师博士不像博士,导师不像导师,博士与导师之间原本纯洁和纯粹的师生关系、指导与被指导的学术关系,早已异化为雇佣关系和经济关系。
据报道,中国现在博士就业还出现新动向,过去95%的博士毕业后都会留在高校或科研院所,而现在半数以上都进入政府部门,当了公务员。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也曾指出:“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
☆ 学术腐败
这一普遍现象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官员凭借手中所掌握的各种资源,在博士考试中“脱颖而出”,甚至有的官员连正式的大学毕业学历都没有,却能一帆风顺摘得“博 士帽”。
具体到大学博士导师的学风和蜕变,四川在线特约网络评论员钱桂林评论说,“大概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使博导成为一种头衔的国家。人们一听博导便肃然起敬。在中国,博导已成为比教授还要高级的头衔。而事实上,这些博导真的名副其实吗?”
澳际留学业务总监孙南在博客中指出,“看到中国的博士教育信息,我只能说留学海外人数大幅增长绝不仅仅是中国国力增强这一个原因,我们的硕士/博士教育体制、我们提供的教育产品质量以及浮躁的功利心态,已经迫使人才被动流失,而潜在的外汇流失、思想输入才是更加需要警惕的。”
中国学界人士猛烈抨击说,这种博士“泛滥”现象不仅是教育界对社会的不负责任,更是对国民教育资源滥砍滥伐,“博士大跃进”带来的就是博士的贬值。
☆ 信誉下滑
最新一期《经济学家》杂志就中国的学术造假发表评论说,中国领导人胡锦涛经常强调鼓励创新对于中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重要性,但科研学术界非常普遍的造假、作弊和学术剽窃使得中国实现这个目标变得很困难。
文章说,这种不道德的现象不是中国独有的,但中国的同行互审机制薄弱,奖励机制错位,还有对学术行为缺乏监督检查,使得学术造假舞弊几乎成为常态。
文章进一步指出,学术和科研领域的不端行为普遍,会给中国带来严重后果,因为这使外界对中国的科研行业整体的信誉产生怀疑,并殃及中国产品的声誉和来自中国的信息的可信度。
今年6月中国政府发表中长期人才规划发展纲要,最终目标是将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
☆ 政治改革
中国走向&ldq
uo;世界人才强国”还面临着国际人才竞争的压力。中国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周文彰表示,目前德国、法国等欧洲老牌发达国家纷纷实施人才战略,通过经济技术移民、提供工作签证、增加科研经费、扩大接受外国留学生等措施吸引人才。
但是周文彰回避了中国政治体制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严重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经济与政治研究中心卫志民指出,教育体制是在更为基础的政治体制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种制度。所以,基础性的教育体制改革只能跟随于政治体制的改革,而难以领先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他说,体制性的学术腐败,只能依靠基础性的体制创新来解决,舍此别无它途。
近一两年,有关中国学术不公、学术腐败以及学术造假,特别是官员学术腐败的报道和评述屡见各种媒体。如果中国不推进政治改革和教育改革,那么政府提出的“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举措也只能成为空谈。
北大清华两教授炮轰科研基金分配体制
http://www.zaobao.com/zg/zg100906_005.shtml
(2010-09-06 北京讯:中国两大高等学府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的两名教授联合撰文炮轰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指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没有对中国的科学和研究起到应有的强大的促进作用,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
两名教授认为,目前正是中国打破研究基金管理中各种潜规则、建立健康研究文化的时机,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起点是所有新的研究基金必须基于学术优劣分配,而不再依赖私人关系。
撰文的两名教授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施一公和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他们都是中国政府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下的入选专家,都曾分别在美国著名大学任职,并于近几年正式辞去美国的工作回到中国。他们的文章《讨论目前中国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上周五(3日)发表在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的《科学时报》上。官方人民网昨天以摘录形式介绍了这篇文章。
☆ 研究经费年增20%
文章指出,中国政府投入的研究经费以每年超过20%的比例增加,甚至超过了中国最乐观的科学家们的预期。从理论上讲,它应该能让中国在科学和研究领域取得真正突出的进步、与国家的经济成功相辅相成。而现实中,研究经费分配的严重问题却减缓了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而这些问题部分归结于体制,部分归结于文化。
尽管对于一些比如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小型研究经费来说,科学优劣可能仍然是能否获得经费的关键因素,但是,对来自政府各部门经费从几千万元到几亿元人民币(1000万元人民币约为197万新元)的巨型项目来说,科学优劣的相关性就小多了,关键反而在于每年针对特定研究领域和项目颁发的申请指南。表面上,这些指南的目的是勾画“国家重大需求”;然而,项目的申请指南却常常被具体而狭隘地描述,人们基本上可以毫无悬念地意识到这些“需求”并非国家真正所需;经费预定给谁基本一目了然。政府官员任命的专家委员会负责编写年度申请指南。因为显而易见的原因,专家委员会的主席们常听从官员们的意见,并与他们合作。所谓“专家意见”不过反映了很小部分官员及其赏识的科学家之间的相互理解。
文章说,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不仅压抑了创新,也让每个人都很清楚:与个别官员和少数强势科学家搞好关系才最重要,因为他们主宰了经费申请指南制定的全过程。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作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
文章坦承,中国大多数研究人员常嘲讽这种有缺陷的基金分配体制。然而,一个自相矛盾的现象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却也接受了它。部分人认为除了接受这些惯例之外别无选择。这种潜规则文化甚至渗透到那些刚从海外回国学者的意识中:他们很快适应局部环境,并传承和发扬不健康的文化。在中国,相当比率的研究人员花了过多精力拉关系,却没有足够时间参加学术会议、讨论学术问题、作研究或培养学生(甚至不乏将学生当做廉价劳力)。很多人因为太忙而在原单位不见踪影。有些人本身已成为这种问题的一部分:他们更多地是基于关系,而非学术优劣来评审经费申请者。
文章说,绝大多数中国研究界的权势人物都在工业化国家接受过教育,但全面改变这一体制并非易事。现行体制的既得利益者拒绝真正意义上的改革;部分反对不健康文化的人,因为害怕失去未来获得基金的机会,选择了沉默;其他希望有所改变的人们则持“等待和观望”的态度,而不愿承担改革可能失败的风险。
文章指出,科学政策制定者和一线科学家都已清楚地意识到目前的问题:浪费资源、腐蚀精神、阻碍创新。现在正是中国建设健康科研文化的时刻,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起点是基于学术优劣,而不是靠关系,来分配所有的新基金。只有这样的新文化,才能培育而不再浪费中国的创新潜力。▲◆★●■☆
美学者警告:中国经济 将坠失落的十年
http://www.zaobao.com/wencui/2010/09/taiwan100905b.shtml
2010-09-05(联合早报网讯)台湾自由时报报道,美国哈德森研究院(Hudson Institute)学者约翰李(John Lee)撰文表示,中国在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即将落入经济“失落的十年”,所承受的痛苦将比日本大得多,因制度不够成熟完善,大多数中国人无法享受经济成长的果实。
这篇“如果中国更像日本就好了”的文章指出,中国很快就要承受自己“失落的十年”,中国将出现一个日本式的经济低迷时期,由于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相近,以日本当下的经济现况反映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看法是可信的,不过如果中国步上日本经济迟缓的后尘,所带来的痛苦将会大得多。
日本经济衰退对该国人民与政府来说是个缓慢、舒适的过程,在日本经济面临停滞前,就一直有专家提出警告,因日本过度依赖出口与固定投资带动成长。一般认为日本的优势来自于自民党长期执政得以进行长期政策的执行与思考,加上日本民众勤奋、聪明、负责等有利条件,日本因此能够顺利转型、达到长期发展的目标。
☆ 国内消费比重降 放款暴增
中国现在也走上日本的道路,考虑降低对出口与固定投资的依赖,以国内消费提振成长,但事实上中国国内消费比重下滑,由一九八○年代的五十%降到二○○八年的三十六%,为了因应金融危机,银行放款暴增,中国对无法持续长久的经济成长模式的依赖越来越深。
加上两个国家制度差异太大,对中国来说更不是一个好预兆,当日本经济出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