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外花钱不少 为何非洲人更喜欢日本人?

邓小平对后世领导人的10点警告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12/73/24/6_1.html

 

    警告六 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 

 

    这种“一切向钱看”、把精神产品商品化的倾向,在精神生产的其他方面也有表现。(《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1983年 P43

    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85P145) 

 

今 日 看 点 : 2010-0910 ▲◆★●■☆

 

钓鱼岛争议或将再度激化

http://news.stnn.cc/ed_china/201009/t20100909_1412397.html

 

生活中14个长寿的因素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5382&msg_id=341

 

一位没通读《红楼梦》者导出的曹雪芹作品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23585&msg_id=2195

 

胡锦涛破格接待美官员 美承受力低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01998

 

联合国中国高级官员酒后失言风波

http://www.voanews.com/chinese/news/20100909-CHINA-UN-DIPLOMAT-102593049.html

 

中美关系回暖 仍须两手准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国援外花钱不少 为何非洲人更喜欢日本人?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xueyuan/detail_2010_09/09/2471906_0.shtml

 

 


 

 

 

钓鱼岛争议或将再度激化
http://news.stnn.cc/ed_china/201009/t20100909_1412397.html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10-09-09  美国之音中文网日前发表文章,题为《钓鱼岛争议或将再度激化》,作者为记者小玉。文章摘编如下:

  针对日本以涉嫌妨碍执行公务逮捕中国渔船船长,中国政府要求日本立即释放船长。日本坚持要按法律行事。有分析认为,日方此次强硬立场的背景或许怀疑渔船实际是中国政府的调查船。此事或将再度激化日中钓鱼岛争议(日本称:尖阁群岛)。

  以涉嫌妨碍执行公务被日本逮捕的中国拖网渔船“闽晋渔5179”号船长詹其雄星期三在日本冲绳县的石垣海上保安部接受讯问。中国渔船以及14名中国船员也在当天傍晚抵达石垣港。

  日本指称星期二(7日)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捕鱼作业的闽晋渔号拒绝日方发出的停船并登船检查的警告,突然大幅度向左转舵,导致与日本巡逻舰相撞。当时海面风平浪静,渔船行为可能是故意撞击日本巡逻舰。日方还以涉嫌非法捕捞作业一并追究船长的责任。

  日中两国存在主权争议的钓鱼岛附近海域时有中国海洋调查船以及中国渔船行驶,还曾有民间船只登岛。不过,日本登船检查并逮捕船长实为罕见。

  日本PHP 综合研究所中国政治与国防政策研究员前田宏子根据媒体报道内容分析,日本采取的强硬措施是因为中国渔船撞击巡逻舰,行为十分恶劣,同时或许还有深层因素。

  她说:“一个不算小的船只,还要逃跑,形迹可疑。日本海上保安厅或许疑惑渔船实际上是中国政府的调查船。”

  针对此事,中国政府立即做出反应。星期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先后向日本提出抗议,强调钓鱼岛是中国领土,要求日方立即放人、放船、避免事态进一步升级。星期三中国驻日大使馆就日方逮捕船长再度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

  中国的“民间保钓联合会”成员40人,星期三在北京的日本驻华大使馆前进行了抗议活动,他们要求释放中国船长和船员。

  日本也不示弱。星期二,日本首相菅直人表明:“日本要按照尖阁群岛是日本固有领土的原则解决问题。”

  日本内阁官方长官仙谷由人星期三在记者会上强调:“我们要依据法律严正处理。”

  前田研究员认为,中国政府在国内舆论背景下需要表示出强硬立场。日本国内也有人提出把目前属于个人所有的钓鱼岛归为国有的强硬主张。实际上两国政府都不希望问题进一步升级。她认为渔船问题有望很快解决,但是今后钓鱼岛争议或许再度激化。

  她说:“钓鱼岛问题如果同安保国防牵连在一起的话,估计这个问题还将持续下去。”

  此前日本政府咨询委员会提交一份敦促政府大幅修改安保路线的报告,民主党政权要以此为基础在年底推出新安保大纲。来源: 美国之音▲◆★●■☆

生活中14个长寿的因素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5382&msg_id=341

  在生活中,一些平时看似不重要的因素很可能会影响人的寿命。近日,美国的《预防》杂志撰文指出了十四个确有科学依据的长寿因素:

  ◆1、在出生时母亲比较年轻。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出生时母亲年龄不到25岁的人和出生时母亲年龄超过25岁的人相比,其活到100岁的几率可增加两倍。

  ◆2、喜欢喝茶。一项针对4.05万名日本人的调查结果显示,每天至少喝5杯茶的人和不喜欢喝茶的人相比往往更加长寿,其死于心脏病和中风的几率是最低的。

  ◆3、腿部健壮。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指出:“一个人腿部肌肉的力量较差,预示着其在步入老年后身体会较为虚弱。”他们认为,腿部健壮的人,其发生髋骨骨折的几率很低。髋骨骨折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多达20%的此病患者会在一年内去世。

  ◆4、很少喝碳酸饮料。美国的科学家发现,人们若每天喝 一次以上的碳酸饮料(如可乐等),其患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几率会成倍增加。

  ◆5、每天步行30分钟。一项针对2603名美国人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每天坚持步行30分钟的人,不管其体内脂肪含量有多高,他们活到100岁的几率都是那些每天步行较少的人的4倍。

  ◆6、常吃紫色的食物。一项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紫葡萄、蓝莓和红葡萄酒等紫色的食物中富含多酚类物质,此类营养物质具有预防心脏病和老年痴呆症的功效。因此,常吃紫色食物的人往往会更加长寿。

  ◆7、在青少年时期体重没有超标。美国的研究人员对137名黑人从出生到28岁之间的体重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在14岁时体重超标的黑人,其成年后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8、很少吃红肉。美国癌症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指出,人们每周摄入的红肉若超过510克,会增加患结肠癌、直肠癌的几率。人们若每天摄入99克经过加工的肉类食品l如熏肉等),患结肠癌、直肠癌的几率将增加42%。

  ◆9、上过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受正规教育的时间超过12年的人和受教育时间较少的人相比,其寿命可延长侣个月左右。

  ◆10、人缘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表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应对紧张情绪的缓冲器。”人们若长期精神紧张,其免疫系统的功能会逐渐减弱,细胞老化的速度也会加快,从而使寿命缩短。他们发现,人缘好的人和人缘较差的人相比,其寿命可延长4~8年。

  ◆11、好友的身体健康。一项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好友身体健康的人,其自身的健康状况也往往很好,寿命也相对更长。如果好友的体重突然增加,同样的事发生在其身上的几率约为57%。

  ◆12、自制力较强。美国的科学家发现,相对于自制力不强的人来说,那些自我约束能力较强、做事有条理的人往往会更加长寿。

  ◆13、自己做家务。不请保姆。一项针对302名老年人(年龄在70~90岁之间)的研究结果显示,长期自己做家务的人和很少做家务的人相比,其寿命可延长30%左右。人们做家务(如擦地板、扫楼梯或擦窗户等)的时间若超过1个小时,可燃烧掉285卡路里左右的热量。

  ◆14、性格活跃。刊登于美国《心理学家》杂志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性格比较活跃的美国人往往比性格沉闷的人更加长寿。▲◆★●■☆

一位没通读《红楼梦》者导出的曹雪芹作品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23585&msg_id=2195

    2010-9-9: 李少红导演的新版《红楼梦》于近日通过北京卫视和安徽卫视与全国观众见面了,首日收视率高开,据说超过了《潜伏》。新版《红楼梦》收视会高开,一点都不值得大惊小怪,该剧何以招致如此多的批评声,全国观众这点好奇心还是有的。当初康洪雷依托《士兵出击》的原班底创作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全国观众也很期待,开播时甚至引发了四家省级卫
视的混战,可是好景不长,收视高开低走,这部电视剧并没有象《士兵出击》一样成为经典,而是逐渐被人淡忘。新版《红楼梦》的高开,除了因为《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经典名著,更主要的原因恐怕是通过骂声一片换来的。

      导演李少红可能是被这高开的收视率冲昏了头脑,一改过去那种委屈的心态,突然变得底气十足,言论比以前更加标新立异,一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作派,甚至看到了新版《红楼梦》的光明前景,做好了连播二十年的心理准备。影视圈明白人不多,但是糊涂人却不少。从新版《红楼梦》与观众见面来,李少红导演的种种表现,不难看出,她应该属于后一种人。关于近期李少红导演的言论,我认为许多都是自说自话的悖论,而这些悖论冥冥之中也为新版《红楼梦》收视高开低走埋下了伏笔。

     ◆ 悖论一:“我坚持自己的艺术创作,希望观众调整下自己的审美习惯。”不可否认,李少红导演的创作态度是认真的,也竭尽全力地在这部经典名著上打上李氏烙印,在立意、编剧、配乐、剪辑、选角、造型等方面,都很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关键不在于你是浓妆还是淡抹,而是你浓妆也好淡抹也好必须恰如其分恰当好处。毫无疑问,李少红在《红楼梦》中的大胆尝试是失败的,你可以坚持自己的艺术创作,但请相信广大观众是有一定的审美水平的,与其要求观众调整审美习惯,还不如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的艺术取向。新版《红楼梦》是李少红十月怀胎孕育出来的孩子,自己的孩子谁不疼爱,可是孩子长得难看,观众说了实话,你总不能说是因为观众的审美有问题吧。

     ◆ 悖论二:“形似有那么重要吗?对我来将最主要的标准还是人物的性格和气质。”听到这句话,我不禁想反问李少红导演,你不是口口声声说你这次拍《红楼梦》的指导思想便是绝对地忠于原著,在这部伟大的作品中,曹雪芹几乎对每一个人物的外形几乎都作了很详细很到位的描写,你为何又不按曹雪芹的人物标准去选择角色呢?关于形似还是神似的问题,其实只要稍微有些逻辑思维能力的人都会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既形似又神似为上,神似而形不似为中上,形似而神不似为中下,形不似神亦不似为下。李少红导演看来也是承认了角色形不似这个现实,那好吧就退而求其次吧,我就神似吧。问题是,你自以为神似,观众认可吗。电视拍出来是给观众看的,广大观众不认可,你能说我选的演员都是符合原著人物的性格和气质吗?形既不似,神也不似,观众会买你的账吗?

     ◆ 悖论三:“凭什么《红楼梦》就不能有惊悚,风月宝鉴背面不就是骷髅吗。”李少红导演的这句语录很响亮,但是也再次证明了自己缺乏起码的逻辑思维能力。《红楼梦》当然可以有惊悚,贾瑞看风月宝鉴背面的骷髅就可以拍得很惊悚,但是这不等于说,你就可以把《红楼梦》这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完美结合的伟大作品拍成一部惊悚片。

     悖论四:“曹雪芹就是编剧,剧本只有对原著的取舍,不要有加法。”小说有小说的叙事方式,电视有电视的叙事方式。曹雪芹时代没有电视,当然不晓得该怎样用镜头讲故事;但是,李少红时代应该有小说吧,怎就把电视与小说等同起来呢。说曹雪芹就是编剧,估计曹雪芹他老人家自己也不敢承认吧。其实,事实是新版《红楼梦》是制片方请了几个80后的年轻人在短短的几个月赶编出来的,这么短的时间,编剧们水平肯定也是参差不齐,编剧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除了简单的取舍,真的也没有太多的法子了。一句话,李少红所谓的“忠于原著”不过是对编剧惰怠才思浅薄的托辞。

     悖论五:“曹雪芹是标准,谁能代表他呢?我只能像瞎子摸象一样摸到大象的前腿。”当然,拍《红楼梦》,曹雪芹是唯一的标准,可是因为种种原因,《红楼梦》并非一部完整的作品,也正因为此,红学才会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王扶林先生导演的一九八七版《红楼梦》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且在当时引发了一场红学热潮,这个绝对不是偶然的,因为八七版《红楼梦》展现了红学研究的诸多成果,也正因为此方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二十多年后还能在荧屏上绽放异彩。李少红说自己拍《红楼梦》好像瞎子摸象,我觉得比喻得非常好,因为新版《红楼梦》开播前,李少红在接受凤凰网的一次采访中就曾经承认,自己之前从未完整地读过《红楼梦》原著,让一个从未完整地读过《红楼梦》的导演来拍《红楼梦》,其效果也只能是瞎子摸大象了。最后,关于盲人摸象这个典故,我想小小地提醒一下李少红导演,这个故事的关键不在于摸前腿还是摸后腿,因为摸前腿和摸后腿得出的结论差不多是一样的 ……▲◆★●■☆

胡锦涛破格接待美官员 美承受力低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01998

    2010-9-9  作者: 余永胜  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了来访的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萨默斯和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多尼隆。这也是自黄海军演及南海风波致两国关系僵冷后,双方最高规格的外交活动。从双方的反应来看,两位美国官员的访华成果不菲,因为会见一开始,胡锦涛主席就当着媒体的面向两人表示:“听说你们(与中方)的讨论进展良好,相信此次访华之行定将增进沟通与互信。”此前,两位官员已分别与中国总理温家宝、副总理王歧山、国务委员戴秉国及外长杨洁篪举行了会谈。

  虽然说萨默斯和多尼隆都是奥巴马政府的实权派人物,但以中国的标准来看,他们只是“部级”和“副部级”官员。这样的官员来访,中方完全可以对等接待,至多是副总理出面,但国家元首亲自与其会面,其中至少透露出两点信息,一是中方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很真诚、迫切,对美国修好双方关系的举动予以了超规格回应;二是两位官员可能还含有“总统特使”的身份,是代表总统传递信息的,否则也不会获中国国家元首的会见。至于为何没有公开赋予其“总统特使”身份,可能是因为这个头衔多适于执行单项使命,不便于开展全面活动,而此次两位官员广泛会晤了中方政、经、军各界的官员。

  综合种种迹象来看,目前美方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还是比较迫切的。此前,美国前总统卡特刚刚来过中国,并与温家宝总理举行了会谈。这里面的原因,当然还是利益使然,既包括美国的国家利益,也包括奥巴马政府的利益。而在美国的政治生态下,二者其实是合二为一的:奥巴马政府只有为国家赢得利益,才能实现自身的利益。眼下,美国国会的中期选举将于11月举行,民主党的选情不容乐观。多次民调都显示,奥巴马的民意支持率不断创出新低。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美国经济在经历了初步复苏后,显得后继乏力,统计显示,7月份的新屋销量及耐用品订单都呈环比减少趋势,而劳工部的数据则显示,8月失业率依然维持在 9.6%的
水平。

9月8日,胡锦涛会见了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

  在此情况下,为了挽回衰势,奥巴马在丢下伊拉克战争这个包袱后,开始集中精力抓经济。9月6日,奥巴马政府公布了初期投资就为5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两天后,又公布了对中产阶级的永久性减税计划,受惠对象占美国家庭的98%。不过,所有这些刺激经济的努力如果缺少了中国的配合,都将失去重要支撑,别的不说,单是人民币汇率有波动,就够美国警觉的。舆论认为,如果说多尼隆来华主要是谈政治与安全议题的话,那么萨默斯的主要任务则是谈经济议题,特别是人民币汇率。

  这一轮中美关系回暖给人的感觉是,美方对中美关系倒退的承受力比中方还低,一旦两国交恶,就显得沉不住气。不过,考虑到美国是两国关系交恶的始作俑者,且中国对美国释放出的善意也总是迅速地投桃报李,甚至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所以中美关系的主动权其实还是掌握在美国手里。事实上,美国的对华政策一直都是机会主义式的:对华战略需求突出时,就显露出灵活、务实的一面;战略需求降低或不太突出时,就显露出霸道、蛮横的一面。

  比如,小布什上台后,明确提出中国是“战略竞争对手”,但9.11后有求于中国,第二任期又改称中美是“建设性合作关系”。奥巴马上台后,美国深陷金融危机泥潭,急需中国的帮助,中美关系于是一改新总统上任后先冷再热的规律。但奥巴马访华后,美国舆论认为其没有让中国做出实质性让步,加上美国经济已经复苏,美国对华政策又出现回潮,对台军售、会见达赖等事件相继发生。至今年3月,美方希望中国配合自己主办的全球核峰会,于是派副国务卿斯坦伯格访华,奥巴马本人也在接受中国新任大使递交国书时,就中美关系做出积极表态,冷清的中美关系又出现了些许暖味。但此事过后,美方又以“天安号”事件为由,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在黄海举行联合军演。紧接着,希拉里又在南海问题上向中叫板,中美关系再次变冷。

  如今,虽然中美关系呈现出回暖势头,但中美间的结构性问题并未消失,双方采取的策略都是回避问题。所以从长远来看,诸多结构性问题在仍将不时会浮出水面;至于何时浮现,则取决于美国对华战略需求的变化。

  不过,估计今后一段时间内,美国将不会再制造新事端,因为美国正在为胡锦涛主席访美营造氛围。据白宫透露,萨默斯此行的重要任务就是邀请胡锦涛主席访美 ——这也旁证了萨默斯“总统特使”的“地下”身份,否则不可能由这一级官员出面邀请。而从中方对美国官员的超规格接待来看,中国接受邀请的可能性很大。这意味着,胡锦涛主席很可能于明年初再度访美。中美关系也有望以此为契机,进入一段时间的稳定期。

  尽管如此,“交恶——修好——再交恶——再修好”仍将是中美关系的常态。我们必须对此保持清醒,既不要因为两国关系的交恶而灰心、急躁、情绪化,也不必为两国关系的一时转暖而过于乐观。来源: 中评社▲◆★●■☆

联合国中国高级官员酒后失言风波
http://www.voanews.com/chinese/news/20100909-CHINA-UN-DIPLOMAT-102593049.html

记者: 燕青 | 华盛顿 2010年 9月 09日

林奇在外交政策杂志网站的博客文章

图片来源: 美国之音燕青

2010年 9月 09日:星期四,世界各地很多报刊都转载了一条消息,那就是,负责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似乎酒后失言;这位来自中国的高级外交官员在一个宴会上针对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以及一位美国官员公开使用了不是非常“外交”的辞令。

伦敦每日电讯(The Daily Telegraph)、澳大利亚悉尼晨报(Sydney Morning Post)等报刊,纷纷转载了美国外交政策杂志(Foreign Policy Magazine)旗下的博客上刊登的一条独家新闻。这条新闻颇为详细地记述了中国高级外交官沙祖康在联合国高级官员最近的一次聚会上为秘书长潘基文敬酒的时候,说出让在座的各位大吃一惊的话语。

*对潘基文直言不讳*

外交政策杂志常驻联合国记者林奇(Colum Lynch)在题为“联合国内幕”的博客中写到,事情发生在上个星期,地点在奥地利的一个旅游胜地(Alpbach),当时联合国的一些高级官员正在举行晚宴。中国外交官、负责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在给潘基文敬酒时说:“秘书长先生,我知道您从来就不喜欢我,不过呢,我也一直不喜欢你。” ("I know you never liked me Mr. Secretary-General — well, I never liked you, either.")沙祖康还说:“我知道你一直想把我挤走,你随时可以这么做,请便吧。”("You’ve been trying to get rid of me.  You can fire me anytime, you can fire me today.")

沙祖康席间还表示,他一直也没想到纽约联合国总部来。不过,他说,现在感觉很热爱联合国,而且潘基文秘书长所做的一些事,也很让他敬佩。("I didn’t want to come to New York.  It was the last thing I wanted to do.  But I’ve come to love the U.N. and I’m coming to admire some things about you.")
 
*语惊四座*

听了沙祖康的一番话,在座的人都“愣”了,而且不只一位外交官想劝他别说了,甚至想从他手里把麦克风拿走,但是都没有成功。

不但是对潘基文“直言不讳”,沙还指着在座的一位美国外交官说:“我特别不喜欢他,他是美国人,我特别不喜欢美国人。”("I really don’t like him: he’s an American and I really don’t like Americans.")

一位在场的外交官说,“沙祖康讲了大约10到15分钟,但是,在座的人,都觉得像过了整整一个小时一样。”

当时在场的外交官形容潘基文在听沙祖康“致词”时,一边笑着,一边微微地点头,稍微有点不自在,不过,他让大家继续用餐。

*事后弥补*

联合国一些官员表示,沙祖康后来意识到他讲的话有些过头了,事后第二天,几乎就没有公开露面。联合国副发言人哈克(Farhan Haq)在一份书面声明中说:“第二天一早,沙祖康主动要求和秘书长本人见面,而且非常地抱歉。”哈克引用沙祖康的话说,他本来的用意是好的,是想说潘基文秘书长几句好话,但是没成想,几杯酒进肚,说出来的话就没有那么好听了。

外交政策杂志兼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常驻联合国记者林奇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的时候说,类似的言行在联合国外交官圈内实属罕见。他说:“中国外交官传统上讲,往往比较含蓄,没有这么‘夸张’。”

*对王光亚和李保东的评论*

林奇说,中国以前也有常驻联合国的其他外交官员,比如说王光亚,在联合国范围内很有影响力,但是,风格决不是这样的。

谈到王光亚的时候,林奇说:“对媒体来讲,他算是比较开放的,总是挺自信,而且也不介意介绍一些联合国内部的运作、矛盾,比如他和时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的约翰.伯顿之间的你来
我往,等等。”

王光亚目前是中国外交部首席副部长。他于2008年秋卸任联合国的职位以后,两年时间内,中国先后派了两位大使驻联合国,现任大使是李保东,今年初赴任。

林奇说,李保东给人的印象是比较小心谨慎,是传统意义上的外交官员。

*成熟大国?*

在谈到目前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沙祖康在奥地利的一番讲话会有什么效应的时候,常年在联合国采访的林奇说:“自从‘天安号’事件以来,由于中国方面拒绝针对北韩拿出更加强硬的立场,韩国政府和中国之间关系已经比较紧张,敏感度目前可以说是很高;一位前中国高级政府官员对来自韩国的联合国秘书长公开出言不逊,很可能让韩国人觉得再一次不被尊重,或者是受到挑衅。”

联合国一位高级外交官就“酒后失言”事件说,“从这件事上,让人对中国是否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大国了 感到有疑问。”他说,中方需要严肃地思考这一点。

*个性鲜明?*

沙祖康2007年被潘基文正式任命为联合国负责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当时,新华社报导说,沙祖康1947年9月出生于江苏,从事外交工作30余年,曾任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团副团长、团长,裁军事务大使等职位,新华社在这篇文章中称沙祖康“个性鲜明”。

其他一些中国媒体似乎对沙祖康的“独特”性,也持支持的态度。一些网站还特别记载了“沙祖康语录”。其中一条如下:

“我公开讲过,中国今天的人权状况就比美国的人权状况要好,中国人口比美国多五倍,如果按照人口比例来讲,我们问题至少应该比美国多五倍,那才说明我们人权状况和美国一样。但现实是,我们目前人权状况比美国的好,说明中国人权至少比美国好五倍。”

中美关系回暖 仍须两手准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美国对华政策历来具有两面性,中方须慎防可能出现的新波折,做好两手准备,不宜过于乐观。

  中评社香港2010年9月9日电/中国军方著名战略专家、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部长、海军少将杨毅分析指出,近期中美两国政府高官的互动,体现出两国希望加强对话、消除误解、走出困境的愿望。目前双方已经为关系回暖创造出积极条件,并为两国领导人在未来数月可能出现的多次碰面,铺设出良好氛围。不过,美国对华政策历来具有两面性,中方须慎防可能出现的新波折,做好两手准备,不宜过于乐观。

  胡总说法有深意

  香港文汇报报导,杨毅表示,胡锦涛在会谈中指出的“妥善处理两国关系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给予特别关注。“新情况、新问题”的内涵有两点:一是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快速提升,为中美两国关系带来新的结构性变化。中方对美方转换思维表示欢迎,同时提醒美方的行为须谨慎,不能为所欲为;二是不能认为中国在几乎所有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上都应承担更多更大的责任,却不愿相应地赋予中国更多的权利。

  杨毅指出,中美和则两利,斗则俱伤。奥巴马政府主动派遣高官来华,中国政府以高规格接待的方式给予回应,展现出双方愿改善关系、不愿因误解影响必要的沟通的积极姿态。中美两个大国的共同利益非常多,关系回归到稳定、健康的水平符合两国利益,亦是两国领导人共同的政治承诺。

  杨毅表示,合作与遏制、协商与施压并存,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一贯做法。突出两面性中的任何一面,都要服从于美国的战略与实际利益。经过一轮战略博弈,美国逐渐认识到中国不愿对抗,但也绝不甘心被欺负。中国政府及民众展示出坚强意志,令美国看清“如果矛盾继续,利益受损的将是自己”。

  中美应“抓大控小”

  另外,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袁鹏在《环球时报》撰文指出,面向未来,中美之间的根本分歧仍将长期存在,两国的战略竞争态势也无法根本消除,但在国际体系转型的关键时刻,两国更应调整心态、“抓大控小”。

  袁鹏认为,在面临中期选举、强硬派抬头等国内政治压力下,奥巴马政府的战略智慧和政策选择成为关键。“改弦更张,寻求与中国缓和关系,以逐渐适应中国崛起的方式追求双赢”才是其正确选择。▲◆★●■☆

中美关系不断冲突与磨合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评社台北2010年9月10日电/淡江大学美洲研究所教授陈一新今天在旺报发表文章,分析中美关系,主要内容如下。

  美国特使一行包括国家安全副顾问杜尼隆、美国国家经济会议秘书长桑默斯、白宫国安会亚洲资深主任贝德,已于8日结束访中行程。尽管此行未能解决美中之间的许多问题,但能获得胡锦涛的接见与访美允诺,也算不虚此行了。

  美特使团访中 时机敏感

  其实,美国特使团此行的时机,对双方来说都有点尴尬。以中方而言,美韩联合军演还会持续到年底,华府甚至扬言,乔治.华盛顿号航空母舰随时可能进入最敏感的黄海。还有,美日两国在今年12月底以前,将会在东海举行夺岛演习,主要目的就是假定钓鱼台为中方占领,美日海空军将重行夺回。

  此外,这次美国不派遣副国务卿史坦柏格,主要是7月下旬国务卿希拉里刚在越南河内“东协区域论坛”年会上,为了南海主权争议大吵一架,才跳过国务院改派国家安全副顾问杜尼隆。尤其让北京不高兴的是,继今年年初美国军售台湾之后,美国8月又透过商售方式卖给台湾战机雷达。

  而就美方来说,今年3月为了邀请胡锦涛访美参加纽约的核安会议,史坦贝克、贝德访中已被北京讥讽为“道歉之旅”;这次访中又是为了类似目的,中国大陆会怎么冷嘲热讽,自是可想而知。何况,美国在中方附近水域到处举行军演,给北京划红线的意味非常浓厚,现在为了邀请胡锦涛访美又低声下气,岂非前倨而后恭?

  美中态度 含有做戏成分

  不过,美中两国都是见过世面的大国,两国之间出现比目前军演更严峻的场面也不只一次。尽管北京接待杜尼隆、桑默斯、贝德的场面有点冷清,但那是做秀给大陆人民与网民看的。同样地,北京释出人民币汇率绝不在压力下让步的讯息,也是说给人民与网民听的;而桑默斯在行前做出美国国会立法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放话,也同样是做戏的成分居多。

  当美国还在中方附近水域演习的时候,美国与朝鲜特使的谈判从来就没断过;“两手策略”从来就是美国外交政策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只是从去年金正日口中已经死亡的“六方会谈”,现在又要起死回生,还是需要一段过程。毕竟,作为一个自由民主国家,美国还是要为自己留点颜面。

  好在美中两国都识大体,双方都知道低声细气讲道理,总比公开大吵大闹更容易解决问题。在美国特使团停留在北京的倒数第2天(7日),胡总书记接见了杜尼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