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给我们的64个人生智慧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10213&msg_id=523
第四感悟:目标明确果断前行—-战胜疏懒
要找聪慧者,要找我们的“启蒙”老师作为指导,而不是“启蒙”老师来找我们,如果“启蒙”老师指出我们的缺点和错误,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去改正。
今 日 看 点 : 2010-09–19 ▲◆★●■☆
台湾应欢迎大陆国台办主任王毅访台
http://www.zaobao.com/yl/tx100918_002.shtml
习近平“权为民所赋”是政改信号?公开选拔改变晋升格局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02351
中国对钓鱼岛未出的王牌杀手锏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02356
宋庆龄不能公开的悔与恨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23914&msg_id=27
中国尚未军事施压是给日留余地 防事态失控
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0_09/15/2519860_0.shtml
日本计划加强军力确保争夺钓鱼岛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top01/11053246/20100917/16150185.html
钓鱼岛争端引爆东海矛盾 中日油气田对抗再升级
http://
military.china.com/zh_cn/top01/11053246/20100917/16150185.html
朝鲜推迟党大会 韩媒体称因金正银出状况
http://www.zaobao.com/gj/gj100919_001.shtml
台湾应欢迎大陆国台办主任王毅访台
http://www.zaobao.com/yl/tx100918_002.shtml
(2010-09-18) ● 邵宗海 陆国台办主任王毅可不可以访问台湾?听起来有点耸动,但另一方面也感到:如果真的实现,这对两岸关系的进展应该有很大的帮助。
2010年3月30日王毅接受台湾《旺报》专访时曾经表达:两岸事务主管负责人互访并非不可能,在不增加台湾社会对立下,只要时间、时机与条件允诉,他愿赴台参访,实际了解台湾情况,并与台湾民众交流,听取大家的看法意见。王并说:“如果有时间,最想爬玉山”。
把时间点再拉前到2010年9月10日,王毅来到上海世博会台湾馆进行参观兼访问,他还是维持上面这样说法:认为他这次参观台湾馆萛是先来感受了解一番,未来如有适当时机,也想到台湾看看,并与民众交流。不过王毅也不忘提醒说:他不希望因他访台引起纠扰。所以还是要等时机。
● 王毅访台意愿强烈
上面二次类似内容的谈话,再对照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在2010年6月12日记者会上的发言,就会发现王毅有意访台的意愿应是相当强烈。范表示:“王毅主任今年3月接受台湾媒体专访时已经表示过了,他当然愿意到台湾走走看看,如果时间、时机及条件允许,他本人访问台湾,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范丽青也提出了三个待决的问题:一、时间问题,何时合适?二、时机问题,为何而去、为何而来?三、条件问题,各自的名目(职称与身份),能否为对方接受?
提了这么多的例子,显见王毅作为国台办主任的身份,如能实现他最想前来台湾的梦想,最大的有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时机”。
套用范丽青的说法,就是王毅必须说得清楚:“为何而来”?至于“身份”和“时间”问题,可能就不是绝对的重要关键,下面的几个情况可以充份证明:
首先,北京挂了很多官职身份的部级官员,已经有多名来访过台北,这包括近期来台参加“文化论坛”的文化部长蔡武,以及稍早之前的国务院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即使王毅在国台办具有部级身份的同仁,如郑立中与孙亚夫两位副主任,也曾登台多次参与会议。这说明部级官员的“身份”访台应该不是问题。
其次,目前正是两岸进行交流之后最和谐的时期,加上ECFA签署之后,两岸民众相互感染彼此的诚意也正值高峰之际,自2008年接任国台办主任后,王毅正是“两岸和谐关系得以展现”大陆方面幕后最重要的推动者。所以,对王毅来说,没有比现在更适合他来访台湾的时间。
● 台北应主动邀请王毅
因此,如能说明王毅是“为何而来”?那么,王毅来台就不会是想象中的困难!下面也是有三个理由可以支持王毅“台湾访问之旅”该是如何的实现:
一、最近两岸当局都在强调要相互建立“政治互信”,而王毅的来访将加重这方面的发展。台北当局也正好可以证明它优先带有这份诚意提出邀请。王毅曾说过:“2008年5月,中国国民党在台执政后,两岸双方就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推进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达成重要共识,这就使两岸有了基本的互信,也为双方逐步培育和形成良性互动奠定了基础。有了这些共识和基础,大陆方面才更有条件,也更有可能把大陆人民对台湾民众的同胞之情转化为我们这两年来推行的一系列积极的对台政策举措”。仅是这样的看法,台北就值得去主动去邀请王毅来台湾看看。
二、在台北《国统纲领》的中程“互信合作”阶段里,对两岸交往的发展顺序有如此的规范:“两岸应建立对等的官方沟通管道”。不过这样的顺序是排在“三通”开放之前。当2009年8月31日最困难的“两岸直航”都已经展开,现阶段对王毅如此位阶官员的来访,台北实在没有理由不予以开始慎重考量。
三、王毅曾说过,他愿赴台参访,就定要实际了解台湾情况,并与台湾民众交流,听取大家的看法意见。对他作为大陆对台工作的最高官员来说,能够亲自到台湾走一趟,看到台湾实际情况,才能真正了解台湾民众心里想的是什么。
我们期待:台北当局主动邀请王毅访台,也希望陆委会主委赖幸媛得到北京同样的邀请,让两岸终能迈入官方沟通的管道。▲◆★●■☆ 作者是中国文化大学中山与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朝鲜推迟党大会 韩媒体称因金正银出状况
http://www.zaobao.com/gj/gj100919_001.shtml
(2010-09-19)● 首尔通讯员 姜贵瑛 原定本月上旬召开的朝鲜劳动党代表大会迟迟不开,因此引来了媒体的各种猜测。韩国媒体昨日报道说,党大会推迟的原因不是因为金正日的健康恶化,其实是幼子金正银的身体亮起“红灯”。
韩国《朝鲜日报》引述消息人士的话称:“最近接到金正银身体出现问题的情报。金正银是胆子大,多血质的人。2008年,他曾骑电单车出车祸,受重伤。当年金正日脑出血病倒,就此多数专家认为,他是接到儿子受伤的消息后,病情恶化病倒的。”
政府消息说:“外界高度关注党大会,是因为金正银可能正式亮相。若主角发生重大事故,当然会推迟党大会召开的日期。”
韩国政府高层人士也说:“经确认,金正日11日前后对北部地区慈江道进行了视察。之后又到了平安北道,因此认为,金正日健康因素不是党大会推迟召开的原因。”
韩国国家情报院院长元世勋13日在国会说:“我认为,朝鲜不是金正日的健康问题不召开党大会。”
此外,反对党自由先进党议员朴宣映指出:“从国外情报机关接到的消息是,由于最近只有朝鲜高层知道的高级情报泄露,朝鲜决定着手查出间谍,党大会就此被推迟。
“就像最近韩国媒体报道‘上个月金正日访华时,向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介绍了儿子金正银后,高兴地畅饮茅台酒,足足喝了1瓶’等的都属于高级情报。”
多名韩国政府有关人士强调:“党大会反正不是什么水灾原因推迟的。朝鲜把本月初发生的台风,过了15后才大篇幅报道,这确实有故意拿来当借口的意图。”
另外,美国自由亚洲电台(RFA)引述朝鲜内部消息人士的话说:“朝鲜从15日开始进行为期四天的大规模军事演习。这可能是为了控制推迟举行党代会引发的内部混乱状况。”
专门报道朝鲜新闻的网络媒体“Daily NK”称,朝鲜本月初向劳动党干部发放了金正日的有力接班人金正银的照片。朝鲜当局指示,让老百姓下周开始看到画报,因此,金正银很有可能会在稍后举行的党代会上正式亮相。▲◆★●■☆
习近平“权为民所赋”是政改信号?公开选拔改变晋升格局
http://www.ddhw.com/view
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02351
2010-9-18: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9月在中央党校讲话时,提出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其“权为民所赋”的权力观,被视为对胡锦涛“新三民主义”的突破,引发对其将启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解读。
习近平是在9月1日的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出上述讲话的。他阐述了中共党员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他说,权力观是关于国家和社会权力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前一句话指明了权力的根本来源和基础,后一句话指明了权力的根本性质和归宿。
这一讲话随即被官方以“三观论”大力宣传,但其中“权为民所赋”成为外界焦点。
习的观点,被一些政情人士解读为代表着习近平接受胡耀邦时期的中宣部“三宽”部长朱厚泽的主张,是对胡锦涛“新三民主义”的突破。胡锦涛2002年12 月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讲话指出,中共党员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被香港媒体们概括以“新三民主义”,而次年,朱厚泽在出席一个宪政论坛时提出胡锦涛应该补上“权为民所授”的前提,引发一段胡锦涛封杀朱厚泽的传闻。
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的“权为民所赋”与朱厚泽的“权为民所授”相比,“赋”“授”二字意义相近,因此,习近平是接受了朱厚泽的观点。分析进而指,习近平有着趋近于中国民主派所期望的“政治体制改革”方向,属于开明派,作为被认定的中共接班人,中国在十八大换届、习近平主政后会启动政改。
但是,更多的意见并不涉此。倡导政改的北京政治学者胡星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在目前提‘三观论’还是有新的意义,现在很多领导干部的世界观是模糊的,在权力观方面也有很多干部实际上把权力作为私有财产,而不是作为社会公有的、人民大众赋予的权力。” 他指出,习近平提出“三观论”主要是针对党内思想混乱,社会道德沉沦以及执政党面临的执政危机。
而在中共展开的宣传讲话工作中,“权为民所赋”,深受关注,并无避讳。人民日报、新华社、学习时报等官方媒体陆续刊载《习近平“三观”的核心是什么?》《悟三观》等评论文章,宣传三观论,认为“权为民所赋”为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是中共党政干部为官要诀之一。
事实上,“权为民所赋”,是常识,早已贯穿中共执政纲领。毛泽东在国共对抗时期,就曾指出权力是人民给的,并始终强调;中共建立宪法的基本原则也指出,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胡锦涛主持的十七大报告,更曾明确指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如此,习近平讲话的新意也就仅仅止于纠正党风。
同时,有关习近平的思想观点,是保守派还是开明派,也是争论不绝。有关报道显示,曾随从习近平工作的民运人士方觉主张其为开明派,但如果从习近平既有的言行观点来看,没有明确的证据能予证明这一观点。而习近平在今年5月份中共党史会议上的讲话时一句“坚决反对丑化党史”,又引起了对其保守派“毛左”的解读。
因此,对习近平“权为民所赋”代表政改信号的解读,有过度之嫌。而且,对中国民主派们的实践主义者来说,这些理论仅仅属于口号。“如果没有制度上的改进,这些东西就没有什么价值。将来就看如何从制度上解决‘三观’ 所面临的问题。理论存在不存在都没有太大必要,关键是能否解决现实问题”胡星斗如是表态。
● 公开选拔正改变中国官员晋升格局
广西柳州市9月1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选聘18名副处级官员,这已是该市今年第三次对官员大规模公开选拔,从今年3月份起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全区实施的“公开选拔、选聘干部千人计划”将于10月底结束。而在不久前的8月末,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向海内外公开招聘20名国企高管,为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从中央到地方,公开选拔选聘正改变着中国官员的晋升格局。
今年以来,中国多地陆续开展官员的公开选拔任用,包括北京、福建、浙江、陕西、湖南、江苏、四川、江西、深圳等10多个省市,均面向社会公开选拔较高级别官员,其总数已超过300名,创历年之最。来自官方“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通过公开选拔的各级党政官员已近3万名,其中县处级以上官员达7,000多名。
目前,公选官员已经在中国各地得以普及,这些公开选拔官员的层级也比往年有所提高,正职逐渐增多,官员公开选拔的新闻在各地也常见诸报端。有专家指出,公开差额选拔官员、公选官员趋于高官化已成大势所趋。
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人事制度改革力度的逐渐加大,原有采用委任制的官员晋升方式因缺乏透明且没有明确标准而弊端丛生。2009年底,中共颁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公开差额选拔干部职位的高官化,正逐渐成为干部选拔的趋势。《纲要》提出,到2015年,每年新提拔厅局级以下委任制党政领导干部中,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产生的,应不少于三分之一。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曾对当前中国官员的选拔制度提出自己的看法:“目前政府官员的公信力偏低,而加大干部选拔公信力,公选无疑是最佳方案,通过此方法,也增加了政治决策的民主参与程度。”
中共柳州市委组织部部长杜伟称,虽然目前公开选拔干部所占的比例仍然很小,但随着选拔干部制度的日益完善,将有更多的官员职位进行公开选拔,而公开选拔也将在今后成为常态。
也有观察人士指出,虽然竞争性选拔干部至今已有25年,但部分干部在心理上还不太适应。有的担心搞竞争性选拔,会在干部队伍中形成“工作干得再好,不如考试成绩重要”的导向,会牵扯干部精力,影响正常工作。有的怕竞争会影响团结、伤和气,胜出了感到难为情,落选了则担心没面子。有的怕参与竞争性选拔干部会被人议论“官瘾大”、“伸手要官”。凡此种种,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竞争性选拔常态化推进。
对此,评论认为,“高尚的竞争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参与竞争性选拔,与团结合作并不矛盾,与所谓的跑官、要官更是两码事。这种竞争是合理规则规范下的有序竞争,是团结合作框架内的同向竞争,而不是相互拆台的恶性竞争。
另外,中共中央党报《学习时报》曾剖析道,中国当前的干部制度改革存在重选拔、重使用、轻管理的现象。在目前干部制度改革中,对选拔工作很重视,但一旦任职后,对一般干部易于管理,而对最需要严格管理、担负重要职务的领导反而成为管理链条的薄弱环节。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