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始终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

易经给我们的64个人生智慧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10213&msg_id=523

 

第四十五感悟:聚集英才用人所长—–开创光明

 

对于现代的企业领导者来说,在激烈的竞争中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需求得“贤臣良将”,有精干的下属辅佐。这就要求领导者们能做到“尚贤”,以才为标准,招揽一批可用之才。

 

今 日 看 点 : 20110112 ▲◆★●■☆

 

2010经济生活大调查:中国迎来涨时代?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06441

 

"温州版维基解密"频曝猛料 官员每天看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1101/news-gb2312-1251462.html

 

要反腐“网站猛料”求之不得

http://news.sina.com.cn/pl/2011-01-11/074221795322.shtml

 

朝鲜官网被黑,金氏父子遭批,疑国民不满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1101/news-gb2312-1251605.html

 

解放军胸有成竹对盖茨敞开二炮大门的背后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2171906/2721/75/05/2_1.html

 

中国始终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

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1_01/12/4236456_0.shtml

 

福布斯中文网 解读美国防部长访华
意义

http://ed-china.stnn.cc/diplomacy/201101/t20110111_1491911.html

 

中美军事关系常态化之难处

http://ed-china.stnn.cc/diplomacy/201101/t20110111_1491884.html

 

中共党报提出“立国之基”的概念来替代普世价值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06462

 

科学家呼吁各国出台计划应对外星人攻击

http://tech.sina.com.cn/d/2011-01-12/08595085875.shtml

 

 

2010经济生活大调查:中国迎来涨时代?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06441

   2011-1-10 作者 : 张璐晶  当你匆忙迈进2011年的门槛时,可曾想过刚过去的2010年给你留下了哪些启示?什么商品最受欢迎?什么市场最有“钱”景?哪种投资最受追捧?有多少人想买房?房价还能降吗?人们最担心什么,最关注什么?

  对于这些问题,《CCTV2010经济生活大调查》试图给出答案。由中央电视台、国家统计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联合开展的这项调查涉及104个城市、300个县,发出了10万张问卷,回收率超过80%。

  “从回收率来看,数据最终反映的结果是能够充分代表中国13亿人的想法,能够涵盖960万平方公里的状态。”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说。

  已经第五次参加《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的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从2006年到2010年,累计50万人次的调查,为了解民生提供了依据。

  2011年伊始,以2010年回收的8万余份调查问卷为蓝本,潘建成与《中国经济周刊》一起解读中国百姓的经济主张。

  “涨时代”来了吗?

  2010年末,有人发出“除了股市,什么都涨”的感慨。从“豆你玩”、“蒜你狠”到“糖高宗”,再到电价、水价、油价的纷纷上调,还有久控不下的楼市,让各地居民感到生活成本的增加“无处不在”。体现在调查中,关于“2010年最关心的三个事件”,“物价上涨”以72.9%的比例高居第一。

  国家统计局2010年12月11日公布的11月经济数据显示,当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1%。虽然2010年12月份 CPI还没有公布,但是潘建成预计,2010年全年CPI平均值约为3.3%左右。

  “这样的CPI在历史上看,并不是高指数。”潘建成说,“单就物价上涨幅度来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平均CPI上涨都超过了5%,其中有十多年的CPI上涨都超过了6%。”

  既然2010年的CPI均值在历史上并不算高,2007年、2008年的CPI也都明显高于2010年,但是为什么老百姓感觉物价上涨很厉害?

  潘建成认为,首先要澄清的是,久控不下的楼市并不在CPI的统计范围内,有些老百姓以为楼市上涨也是“通胀”,也归CPI管是不正确的。

  另外,潘建成表示,居民感觉物价上涨的很重要原因,并不是基于真实供需关系的变化,而是每个人都感觉“物价要涨、要涨”的心理通胀预期。 “预期改变了供求,卖的人不卖了,囤起来;买的人多买,超过了需要,导致价格上涨。比如前一阵子的食用油涨价,如果每个人都去买两三瓶油,短时间内会造成油价的上涨。”潘建成说。

  央行在2010年末的加息,和年内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潘建成认为除了将其看成是政府管理通胀预期、减缓流动性过剩的措施外,同时也表明了决策者对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如果认为会存在经济‘二次探底’、‘经济明显回落’的情形,政府一般不会收紧货币。”潘建成说。

  居民最爱买什么?

  答案是汽车。在2008年、2009年的调查问卷中,汽车在“明年购物计划”中连续两年位居首位。事实也印证了调查结果:2009年中国汽车市场产销量突破1300万辆,2010年预计突破1700万辆。

  在2010年调查问卷中,对“未来五年您会在哪些方面增加支出?”一项,汽车以43.7%的比例夺冠。

  对此结果,一些专家认为汽车热销是靠“积极的政策因素”(购置税优惠、小排量车补贴等),但潘建成认为,汽车增长背后是老百姓收入的增长。“汽车销量爆炸式的增长,五六年前在北京发生过,现在又在二三线城市形成了汹涌的热潮。”潘建成说。

  潘建成举例说,2009年辽宁某地城镇居民收入与上海居民收入水平相差10年,但车价是10年前的一半,因此,综合来看,两个城市老百姓实际用车水平相差五六年。

  调查中,计划买5万元以下价位汽车的人最多,占32.8%,价位越高,选择的人越少。

  潘建成说,不排除少数人“一步到位”的购车理念,但调查结果更符合多数人买车时“从低到高”渐进式的规律,“这再次印证了汽车消费不是因为积极政策支持,而是因为消费结构、收入的升级。在二三线城市居民开始买第一辆车时,一些一线城市居民已经开始购买第二辆车和对车更新换代。”潘建成说。

  2010年末北京针对交通治堵出台“限购令”,每月2万余个小客车配置指标是否会影响到北京车市?

  潘建成解释,从数量上看,减少已成定局,但需要明确的是,北京限购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成为影响交通、民生的社会问题。“从全国汽车消费的总量上看,北京少卖出几十万辆汽车并不能影响中国汽车消费增长的大局。2010年可能达到1800万辆汽车消费规模。”潘建成说。

  2011年,买房吗?

  53.6%的人选择“不买”,28.3%的人选择买来自住,13.3%的人选择买来投资。

  简单看结果,选择不买房的人占到半数以上,貌似刚性需求不再强势。但是潘建成提醒,28.3%的自住购房需求比例已经非常高,楼市调控仍面临巨大挑战。

  “买房不是买菜,一个人一生中要买几次房?现在调查结果显示,4个人里大约有1个要买房子住。从这个方面看,房价下不来,和需求依然强劲有很大关系。”潘建成说。

  2011年房价会涨还是会跌?在调查中,预期上涨的人接近半数,这与2009年调查时居民普遍期待“房价拐点”到来不同,目前居民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上涨预期很强烈。

  潘建成分析,一面是强劲的需求,一面是“看涨趋势”催生的投资需求,使得房价下跌缓慢。

  自2010年4月“新国十条”出台以来,8个月时间,房价调整依然没有达到居民预期。调查中,“目前您家的主要困难是哪些方面?”一项,住房排名第三(占45.8%);“您对未来五年最期待改善的是?”一项,房价过高排名第三(占36.7%),这些都说明老百姓期待更加严厉的政策支持。

  在潘建成看来,房产税是调节房价过高的有效手段。他举例,假设每套房屋开征1.5%的房产税,北京一套100平米、总价约300万元的房子,一年要缴税45000元。“投资者自己也需要掂量一番。”潘建成说。

  另外,如何分流资金,引导民间资本流向其他行业,“比如未来一些垄断性的行业向民间资本开放,也是缓解楼市投资过热的办法之一。”潘建成说。

  对于住房“刚性需求”,潘建成表示,目前国家大力增加保障房、廉租房是缓解买不起房的举措,但是在时间上“还需要耐心的等候”▲◆★●■☆。

"温州版维基解密"频曝猛料
 官员每天看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1101/news-gb2312-1251462.html

 瞭望东方周刊 于 2011-01-10 "温州版维基解密"频曝猛料 官员每天看 瞭望东方周刊

703804,这串简单的数字,在温州话里是“东拉西扯、说七道八”的意思,它是温州一家民间网站(www.703804.com)的名字。

  这个原本只是3个网友为“吐吐槽”而创建的地方论坛,已经成为全国关注的“最猛料网站”:温州前副市长杨秀珠出逃、鹿城原区委书记杨湘洪滞法不归、温州官员低价购房、一些高官成为高尔夫协会会员等,这些轰动全国的新闻事件均发酵于此,它的爆料甚至数次引发温州官场动荡。

  《瞭望东方周刊》报道,在“柒零三”网的“散讲温州”论坛上,每天有数千条有关时政、民生的爆料帖和回覆,小到某村事务,大到市政建设意见,日均IP 访问量达15万人次,页面访问量高峰时超过百万次,以至于温州政府各部门都在上面安排人“蹲点”,看自己部门是否“被上网”了。

  在网友眼中,“柒零三”是当地反腐桥头堡,是“温州版维基解密”;而在不少地方官员看来,“柒零三”几成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网站创始人叶哲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柒零三”的给力就在于“网友反映民生给力,政府解决民生给力”。

  “猫捉老鼠”的游击战

  “柒零三”网站隐匿在温州闹市区,5间四五十平米的小办公室里,几十个“85”后年轻人排排坐在电脑前,有点像个小型黑网吧。

  2001年,在同济大学读研的温州人叶哲经常混迹于温州网BBS,2004年5月,由于出现大量攻击性言论,该网BBS突然被关闭。

  失去精神家园的网友们非常失落,叶哲在大家的怂恿下,花几百元租了服务器空间,5天后“温州论坛”开张,不久另外两个网友黄学敏和方挺加入合作。因为是民间论坛,其言论较之此前在官网论坛上的更“肆无忌惮”。

  叶哲说,现在的网站名字是受到街头老人扎堆聊天情景的启发,“温州人喜欢针砭时弊,703804网站就是让人东拉西扯的地方”。

  网站很快聚集众多人气,黄学敏把它戏称为“公共厕所”,叶哲则比喻为“私人网络会客厅”。

 “柒零三”刚成立时,因一些质疑官员财产、抱怨市政建设的激进帖子得罪了不少官员。麻烦由此开始,“相关部门常以‘涉嫌金融诈骗’或‘非法运营’的名义将网站关闭。”叶哲说,更多的时候,封杀前没有任何通知,封杀后没有任何解释,服务器有过一天内被封杀多达十几次的纪录。

  这种经历持续了两年,2003年到2005年,“柒零三”和网管部门打起游击战,他们的服务器辗转全国,从杭州转移到合肥,从上海搬迁到长沙,最短才一周,最长也不过两个月。最后,甚至将服务器搬到了国外,才算过上了一段安稳日子。

  多达上百次的服务器空间被查封和流量攻击,把叶哲等折腾得筋疲力尽,甚至想到了放弃。然而,每次网站被关闭后,总会有近千网友执着地守着屏幕不断刷新,等到网站再度恢复。粉丝们戏谑,多次死里逃生的“柒零三”有九条命。

  对于这段“猫捉老鼠”的经历,黄学敏认为,当时的互联网言论对地方政府而言还是个新事物,政府部门和网站管理者一样,都要在摸索中学习和成长。“那时候,彼此的不信任导致双方对立情绪很严重。我们总觉得网宣、网管的存在就是和网友们对着干。”

  2005年,温州轰动一时的“沈诺事件”在“柒零三”曝出。一个名叫JSY的网友发帖《鹿城警察开假牌车肇事逃逸——要求主持公道》。帖子一出,立即引起跟帖无数,管理员随后将其加红置顶。当天下午,“柒零三”网点击率超过4000次,温州当地网站陆续转载,随后平面媒体跟进。该事件轰动一时,引发了持续近两个月的网上大讨论,直至温州市公安局纪委作出对沈诺予以党内警告处分决定,舆论方才平息。

  此后,“柒零三”的域名遭到查封。黄学敏受到主管部门领导的“亲自接见”,对方“酷似审犯人的语气”让黄学敏颇为不爽,沟通不欢而散。

  从“沈诺事件”开始,几个创始人开始觉得,“柒零三”网不再是单纯发发牢骚的“公共厕所”,它已成为一个民意窗口。

大禹治水式的网管

  随着影响的扩大,网站也迎来转机。

  2005年的一个夏夜,温州市公安局网监大队二队队长徐强约见了“柒零三”的3个创始人。

  与此前主管部门官员居高临下的姿态不同,徐强坦言“想从朋友的角度聊聊”,“你们想把网站办好,我们也想把网站管理好。”在市区的街头大排档,四个人喝着啤酒,吃着花生米,开始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这次谈话让双方将心比心,并最终达成共识:论坛重在管理,如同大禹治水,要疏导而不是封堵。

  在随后的“温富大厦大火事件”中,政府开始尝试与网站加强沟通互动。失火发生后,“柒零三”网上虚假消息满天飞,网管办和网站一直保持联系,每隔几分钟,网管办便将最新核实的伤亡数字通报给“柒零三”。

  磨合是个漫长的过程。观察了一年后,“柒零三”把服务器搬回温州。2008年,网友“我不是洪溜溜”在“柒零三”网上连载小说《区委书记》,影射温州市鹿城原区委书记杨湘洪出逃法国的事。近百万人次阅读该小说,跟帖1万多条,反响极其强烈,甚至引起中央纪检部门的关注。

  “柒零三”再次面临巨大压力,此时一些地方官员公开表态,给“柒零三”打镇定剂。2008年12月,时任浙江省委常委、秘书长的李强(曾任温州市委书记)在做客浙江在线时表示,“我也经常上BBS,上703804,去溜达溜达,”李强说,网络背后是千千万万的网民,他们代表着民意。这一席话让风波随即平息。

  随着接触增多,温州网管部门与“柒零三”的关系从取缔查封转为了监管、引导、包容。温州市网宣办主任张春校的手机里一直存着“柒零三”几个管理者的号码,遇到重大事件,双方都会及时电话沟通。

  “‘柒零三’是一口锅,网民在锅里投入各种菜料,政府掌控着炉火。”叶哲说,如果配合得恰到好处,出来的就是一席盛宴。

  张春校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网宣和网监部门一直在寻找尊重网络民意充分表达与互联网管理、消除负面影响之间的平衡点。

从私器到公权力

  如今,一上班就看“柒零三”成了许多温州政府官员每天的“必修课”。温州市公安、检察、信访、纪检、环保、城管、卫生等部门甚至派专人&
ldquo;盯”着爆料。

  “我每天都上去看,”温州市龙湾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柯斌祥对媒体说,“一有情况,就要督促相关部门处理或向领导汇报”。

  一些公务员义务兼职参与管理“柒零三”。温州市交警二大队警官汪政是“警民桥”栏目版主,他每天都会搜集网民对交警部门的反映,并及时回帖。

  在温州老百姓眼中,“柒零三”就是民间信访办。

  2010年11月底,温州7位老人代表60名住户来到温州市信访局,投诉温州光大房屋开发公司侵害民众权益一事,结果遭到七八个人殴打。该事件视频被“柒零三”曝光后,马上引起浙江省及温州市领导重视,分别批示要求严查肇事者,目前已有4名涉案人员被刑拘。

  在2010年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履新后,“柒零三”网上最热的帖子就是对新市委书记的谏言,网友们亲切地称他为“荣哥”。

  也有人怀疑,随着“柒零三”与政府互动的密切,它会不会失去原有的草根立场。网站管理者表示,“不被公关”是他们严守的底线,因为“网站已经不是个人的私器,而是一种公权力 ”。

  在叶哲看来,“柒零三”能在温州生存6年多,这本身就具有一种样本意义,“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温州模式民营经济的发展,到如今的温州模式网络舆情民间监督,都是一种创新。▲◆★●■☆”

要反腐“网站猛料”求之不得
http://news.sina.com.cn/pl/2011-01-11/074221795322.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1日  新京报 [ 微博 ]新京报网

  摘要:一个进步和自信的政府,不会惧怕来自任何渠道的监督。“柒零叁”不仅获得生存空间,而且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这说明当地政府具备一定开明意识,了解现代型政府的运作原则。

  “柒零叁”,这个温州民间网站一度成为全国关注的“最猛料网站”。在这个网站的“散讲温州”论坛上,每天有数千条有关时政、民生的爆料帖和回复,以至于温州政府各部门都在上面安排人“蹲点”,看自己部门是否“被上网”。

  在网友眼中,“柒零叁”是当地的反腐桥头堡;在当地百姓眼中,“柒零叁”就是“民间信访办”;而在不少当地官员看来,“柒零叁”几成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个民间网站,在反腐方面何以能表现得如此出色,并在很大程度上获得官方认可,其成功经验值得人们探询。

  早些年,当地政府部门并未把这种来自民间的舆论监督视为常态,而是看成眼中钉、肉中刺。这时候,政府和民间就形成了博弈之局,最终,政府越回避监督,民间的监督冲动反而越强,并可能因此助长监督的非理性情绪。好在,当地政府逐渐醒悟过来。双方从对抗改为对话,达成一定共识,进而开启官民良性沟通的大门。事实上,政府部门和民间监督力量并非天生“势不两立”,二者反倒都有共同的敌人,即各种违法乱纪和腐败行为。

  就在昨日,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治理,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信息化时代,网站爆料最能体现“群众身边”的特点。所以,政府要反腐,对民间网站提供“猛料”求之不得,这是各用所长、彼此两利的事情。

  一个进步和自信的政府,不会惧怕来自任何渠道的监督。什么样的部门才会害怕舆论监督?毫无疑问,只有那些拿纳税人的钱却不干事、干不好事的部门才会害怕老百姓的监督,也只有那些站不稳、坐不正的官员,才会害怕“柒零叁”这类民间网站。容忍一家民间网站的存在,从根本上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但这毕竟是界定政府与公众关系的一张试纸。“柒零叁”不仅获得生存空间,而且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说明当地政府具备一定开明意识,了解现代型政府的运作原则。

  此外还要看到,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和温州当地民间经济相对发达、民间力量相对成熟有关。市场经济越活跃,越有利于公民意识的生长发育。随着民间力量的不断壮大,其和政府部门的博弈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柒零叁”网站在保持自身个性前提下,与地方政府达成共识、形成“均势”,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正因如此,在探讨政府部门和民间舆论监督二者关系的问题上,民间“最猛料网站”也才具有一定的标本意义。

  当然,也有人怀疑,一旦“柒零叁”与政府联系密切,它会不会失去原有的草根立场。其网站管理者表示,“不被公关”是他们严守的底线。这种表态,也证明,一个民间网站得以发展并形成力量,依赖的不仅是政府部门和官员的开明,还有民间力量自身的成长,以及对现代法治理念的践行▲◆★●■☆。□魏英杰(媒体人)


朝鲜官网被黑,金氏父子遭批,疑国民不满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1101/news-gb2312-1251605.html

韩国《联合新闻》报道,8日,北朝鲜的对南窗口机关“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的网站“吾辈民族同士”上,出现“驱逐金正日逆徒及其子金正恩,创建一个新世界!”之类猛烈诽谤中伤金家父子的留言,随后网站无法登陆。看来网站是被把留言视作谋反行为的北朝鲜保安机关屏遮了。

北朝鲜的网站一向对电话及因特网等联接的监视十分严密,罕有遭攻击,被篡改的前例。

8日当天是定为金总书记继承人的其三子金正恩的生日。在韩国的脱北者团体间流传这起网络攻击是,“某些人窥准金正恩生日,通过黑掉网站来实施心理战攻击。”韩国的对北机关正在收集分析相关情报。

该网站上,有“300万人民饿死,金正日却在超豪华别墅召开酒宴,让我们处死他!”之类留言弹劾金总书记,还有“把枪口转向金正日逆徒吧!”之类呼吁朝鲜人民军响应的留言。此外,也有“我们要像南边的人民(韩国人)那样有饭吃,幸福地生活!”之类留言表达诉求。

另外,网站还出现了这样的插画,画面上,金总书记跪在中国大王面前,按着伏在地上的金正恩的头教他“问候大王!”。插画附有解说“金正日访问中国是为了承认儿子金正恩继位?”。

网站上还能看到“紧急事态”,平壤发生军事政变;金正日总书记好像死了等假情报,以及“压榨人民的先军政治”,“先军政治将要灭亡的1月”之类批判北朝鲜指挥部的留言。

甚至在视频共享站点YouTube的“吾辈民族同士”网站上还收到如下内容的视频投稿,满载金总书记赠与金正恩作为生日礼物的奔驰车的列车遭遇了事故▲◆★●■☆。

 
解放军胸有成竹对盖茨敞开二炮大门的背后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2171906/2721/75/05/2_1.html

    2011-01-10:美防长盖茨9日晚抵达北京,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