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巨浪型潜地导弹研发历程

★我巨浪型潜地导弹研发历程
★历史逼迫中国尽早收复台湾
★薄熙来赢了还是输了
★英国将中俄列为头号间谍威胁


中国潜地导弹研制工作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经历了方案论证、技术攻关和台、筒、艇试验3个阶段。
一、方案论证与设计
根据中央专委的决定,一九六五年八月,七机部四院组建了第四设计部(简称四部,,开始了固体战略导弹总体设计的准备工作。固体导弹的研制工作是从设计近程、单级固体导弹开始的。但起步不久,科技人员便对研制这种固体导弹的必要性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一九六七年一月,在国防科委听取近程、单级团体导弹方案汇报时,有人认为近程单级固体导弹的战术技术指标难以满足使用部队的要求,主张立即开始研制中程潜地固体导弹。这个意见引起了领导机关的重视。随后,在四院组织深入调查,国防科委提出报告后,经周恩来主持的中央专委会议研究确定,为了与导弹核潜艇研制取得同步,应提前完成中程固体导弹的研制。
一九六七年三月,国防科委正式下达了中程潜地固体导弹的研制任务。跨越近程单级的阶段;直接研制两级中程固体导弹,面临起点高,技术难度大,既无资料、图纸,又无仿制样品,缺乏预先研究等许多困难。这样艰巨的任务,对于四院刚组建起来的年轻的固体导弹研制队伍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潜地导弹方案论证中遇到了诸如潜艇空间有限。导弹外型尺寸有严格限制,弹头核装置、装弹仪器设备必须轻型化、小型化;水下发射方案及水下运动规律;在潜艇运动和海水浪、涌、流的作用下,导弹点火时的大姿态稳定;导弹水下严重受力引起的载荷、强度设计计算;导弹气密、水密性保证;油雾、盐雾、霉菌等恶劣环境下的防护等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
在总体万案论证与设计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选择导弹水下机动发射技术的试验途径。四部的设计人员分析研究了国内外研制固体潜地导弹的经验和教训,从中国国情出发,选择了一条新的途径,即先用缩比导弹模型在水池内进行发射试验和水筒试验,然后再研制一种能回收的全尺寸模型弹,直接在水下运动的潜艇上进行发射试验。
第二个问题是选择何种发射方式。要将一个10几吨重的导弹从水下几十米深处弹射出水,使导弹具有一定的出水速度和较小的出水姿态角,并保持弹体初始姿态的稳定,除在导弹外型设计上采取广定的技术措施外,还要选定一种动力源,使导弹在发射简内就能获得足够大的出水速度。承担发射装二研制的七院十三所的设计人员经过反复分析论证,选定了燃气动力、导弹水下冷发射方式。
第三个问题是选定导弹的试验程序。鉴于国外潜地导弹试验程序复杂,周期很长,使用的导弹数量过多,耗资巨大,中国不能这样办。四部科技人员经反复论证,决定采用经陆上发射台、陆上发射筒发射试验考核后,直接进行潜艇水下发射,提出了中国独创的“台、筒、艇”三步试验程序。
第四个问题是选择恰当的导弹弹体、两级动力装置和制导系统等问题的解决方案。导弹外形除头部与尾罩两级均为圆柱体。弹头因受长度尺寸和安装核装置的限制,选择了组合锥形。为了承受导弹发射时高温高压燃气的作用力,导弹
尾端设计了外形为椭球形的尾罩。考虑到导弹长度受限制和气密、水密要求,两级之间采用封闭式热分离方案等。
两级动力装置为固体发动机,采用新研制的复合推进剂和低合金高强度钢壳体。在固体发动机研制中,首次采用了较先进的摆动喷管(一级)和液体二次喷射(二级)的推力向量控制方式。为了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准确控制二级发动机按指令关机,在二级发动机前封头上设置了3个反向喷管,以实现推力终止,并提供头体分离的反向惟力。
制导系统研制经广泛调查,从系统性能、精度、体积重量等方面比较分析,并考虑到满足潜地导弹特殊需要和将来的发展,决定采用陈德仁主持研究的平台一-计算机方案;导弹瞄准系统,既要适应潜艇方位的不断变化,又要满足发射多发导弹的作战需要,经论证,采用了长春光机所唐九华提出,王家理等研制的补偿艇体变形的全光路瞄准仪方案。此外,还对控制、遥测、安全、弹体结构和地面设备等分系统方案作了大量论证工作,于一九六八年确定了备份系统的方案,并作了相应的设计和试验。
一九六七年三月,国防科委明确了导弹核潜艇武器系统研制任务的分工,并要求研制单位按期完成总体及各分系统的方案设计工作。
同年十月,海军审定了潜艇和导弹的总体方案,确定了主要战术技术指标。一九六八年,总体单位向各分系统提出了技术设计要求,导弹研制工作进入了技术攻关和分系统研制试验阶段。
二、技术攻关
一九七年一月一日,周恩来批准将四院四部迁到北京,划归七机部一院建制。一院抽调了几十名技术干部到四部,并任命控制系统专家黄纬禄为潜地导弹总设计师,加强了潜地导弹的研制力量。
担负潜地导弹研制任务的科技人员从分析导弹的水下运动特点人手,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计算、试验工作。
他们从水下流体动力、水下弹道和水下载荷等不同的试验目的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的水筒、风洞等试验设施,确定缩比模型试验方案;利用六机部七院二所的试验水池,进行了缩比模型弹射等试验,为洛地导弹的研制提供了设计依据,为分析水下发射技术问题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对首批导弹缩比模型进行了数百次研究性试验和发射试验,模拟了一定水深、航速和出筒速度等干扰因素,测得了大量数据,从而形成了水下弹道研究的一套比较完整的方法。为研究潜地导弹水下运动状态,需要测量水下弹道。然而,要对从活动潜艇发射出来,在海水中高速运动的导弹进行拍摄和测量,技术难度很大。
一九八四年,辽南潜地导弹试验场翟序春等提出应用微光电视技术进行水下弹道测量的方案。在公安部的支持下,经研制小组的努力,于一九八五年组合成一套试验用的水下微光电视系统,解决了水下发射导弹的测量问题,并为外弹道水下测量打下了基础。
与此同时,四部开展了水下载荷环境的试验研究,经过3种不同的缩比模型的试验,进行了水下发射试验时各种载荷的测量,找到了导弹的最大受力情况,获得了水下发射导弹载荷环境的参数,为全弹结构设计提供了强度计算依据。此外,华北导弹试验基地刘怀忠等对测速器进行多次改进,使测量导弹出筒口速度等参数的成功率由10%提高到100%,并保证了测量精度,为考核发射动力系统设计方案的正确性提供了依据。为了研究真实条件下的水下发射技术,四部和五院五0八所、一院二一0厂、一0一站、上海锅炉厂协同完成了能回收的全尺寸模型弹的设计和生产任务。
为了摸清模型弹壳体从几十米高空落到海面的结构强度和是否可能影响艇的安全问题,黄纬禄在现场组织七机部的试验人员利用刚刚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把模型弹从桥面上扔下去,进行落水冲击试验。弹壁在阳光暴晒下,温度升到60摄氏度左右,在弹舱中安装仪器,调试设备,清洗污物,干不多时便浑身汗水。但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于一九七0年八月,圆满完成了导弹的落水冲击试验,测到了不同投放姿态下的弹体载荷、入水深度等参数,获得了宝贵的资料。
一九七二年十月,海军试验基地在辽南海域组织进行了模型弹首次真实海情下的潜艇水下弹射试验。试验前夕,有人鉴于曾有潜艇在用火药燃气作水柜排水试验中,因二次燃烧发生过爆炸事故,对这次担任水下发射任务的潜艇的安全表示担心。为了做到万无一失,确定由七机部四院杨南主负责,组织有关人员参加的专题小组进行研究。经辽南潜地导弹试验场方世武等研究分析,认为发射动力系统点燃工作时,发射筒内会产生二次燃烧现象(原设计末考虑到),但产生的能量不会对发射装置产生威胁性的破坏力,消除了参试人员的疑虑。
试验潜艇按预定时间驶向试验海区,在水下测试完毕后,发射装置的动力系统点燃,经过冷却后的燃气、蒸气混合气体充入发射筒底部。在强大气压作用下,弹被推出发射筒,穿过海水,飞上天空。模型弹首次水下发射试验成功,对研制潜地导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项试验结构简单可靠,试验中无需地面支援,且不受时间、地点和海情的限制,在技术上有所创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院四部戴进泉等在这次试验中作出了贡献。
弹头是导弹运载的有效载荷。潜地导弹的弹头装有能毁伤敌人战略目标的核装置,是导弹组成的一个重要的独立系统。导弹弹头的研制工作是在李绪锷副总师的主恃下进行的,根据潜地面体导弹的特殊要求,在七机部核武器研究设计院的积极配合下,七机部一院十四所突破了外形选择、结构与防热设计以及参数测量等方面的技术关,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个轻小型弹头,在导弹弹头设计技术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
实现制导系统平台一计算机方案的关键是三轴液浮陀螺稳定平台(简称液浮平台)与弹上计算机。七一七厂于一九七一年组装出第一个模型平台。通过试验,证明原理正确,但主要技术指标都未达到预定的技术要求,难于在大的过载、冲击、振动和大姿态条件下可靠地工作。丁衡高、钟万登等又组织进行不大量的改进试验和理论分析,找出了提高产品性能的主要关键和途径,于一九七六年底研制出质量较好、外形小巧的4套初样平台系统。
弹上计算机,由七七一所从一九六八年十月开始研制。沈绪榜等提出并采用当时在国内还处于研制初期的小规模PMOS集成电路,于一九七0年底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弹上用MOS型计算机,显示出有高集成度、低功耗等优点。后来又采用更先进的中小规模CMOS集成电路,扩大了计算机的功能。
固体发动机的研制也是一个技术难度较大的课题。摆动喷管是潜地导弹一级发动机的关键部件。一九六七年,七机部四院开始研制时,连续多次试车失败。经科技人员反复试验研究,确定了摇摆喷管球面的密封间隙量,改进了设计和加工工艺,终于在一九七九年九月突破了这一技术难关。
发动机所用材料涉及化工、冶金、轻工、机械、兵器、石油等工业部门的55个单位。每种材料几乎都有特殊的性能要求。其中发动机壳体材料由冶金部组织有关厂、所经过多年的奋斗才研制成功。其他如装药与壳体界面脱粘等计术问题,由杨南生.崔国良、邢球 等组织科技人员努力攻关,也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导弹弹体结构先后由二一一厂、三0七厂负责研制。设计人员和工人对整体化铣加筋网格型式的弹体结构进行了反复研究和试制,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在张德全等的精心操作下,达到了质量要求;导弹弹体上的对接口、大小口盖和连接件之间的密封,虽通过试验,选定了”O”型密封圈的方案,但如何保证密封面加工精度,一直没有解决。三0七厂发动研制人员人人出谋献策,不分昼夜地苦干了一年零四个月,终于研制出了以球模为主的一套结构简单、调整方便、能保证密封性能的加工设备,解决了在仪器舱圆锥表面上加工空间曲率多变的大型密封口盖的技术难题。
潜地导弹的地面设备是由导弹运输、起吊、停放、装填、退弹、地面电源、氟里昂加注及供气等共40余种,160多台件设备组成的系统。一院十五所于一九七二年初步完成了l套以公路运输车、装填筒为主的供全尺寸模型弹试验用的地面设备。一九七六年,一院四部承担了潜地导弹地面设备的研制任务。三0七厂、五一九厂、上海建筑机械厂、上海起重运输机械厂、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武昌车辆厂及无锡电力电容器厂等10个单位承担了30多项急需设备的试制生产任务,并于一九八0年二季度及时提供了飞行试验用的全套地面设备。一九八三年初,又根据使用部门的意见,进行了修改、补充设计,使全套地面设备系统更加合理和完善。
一九七七年九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把潜地导弹研制列为国家3项重点任务之一。国防科委和七机部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固体导弹研制工作。
一九七九年四月,一院四部、十七所划归二院建制,由二院负责潜地导弹的技术抓总和协调工作,并进一步健全了以黄纬禄总设计师为首的技术指挥系统和以程连昌.柴志为首的行政指挥调度系统。形成了统一指挥、型号抓总、专业协作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快了整个工程的研制步伐,二级固体发动机连续试车均获成功,导弹控制系统进行厂产品修改设计。到一九八0年三月,控制系统及弹上设备的试样生产全部完成。
导弹各分系统试样产品出厂后,有关部门分别进行了验收性综合验。首次控制系统验收性综合试验,在王世业指挥下及时发现并排除了产生一级发动机喷管抖动的干扰源,为飞行试验消除了一大隐患。
在控制、遥测与安全等系统综合试验合格后,一九八0年五月,四部按不同的技术状态,又组织导弹各系统正式试样产品全部参加的陆上发射台和陆上发射筒状态的匹配试验。在此基础上,于一九八一年底至翌年一月,又成功地进行了导弹弹上系统和潜艇装艇设备之间的匹配联试。
经过上述不同发射状态的较大规模的匹配试验,对弹上设备及发射控制系统各种仪器.各个系统之间的技术协调性和适应性进行不综合检验,从而基本完成了导弹弹上设备和发射控制设备试样研制阶段的工作任务,确定了备份系统弹上设备的状态和性能,并为即将进行的潜地导弹飞行试验做了全面的准备。
三、台、筒、艇试验
遥测弹飞行试验是导弹武器系统最重要的综合性检验。飞行试验分两个阶段实施。
一九八0年三月,在全国近百个科研单位和工厂的协作下,首发潜地导弹的各类设备陆续在总装厂齐套,经过各个系统的验收试验合格后,开始总装。对导弹的总装测试,采用了全弹水平状态操作方案。由于导弹具有重量大,各部段仪器安装空间小,火工品种类多、弹体水、气密封要求高等特点,给导弹的总装带来了很多困难。为了提高总装测试的质量,排除因疏漏给导弹造成的隐患,三0七厂的研制人员采用先进工艺和科学管理方法,加强生产过程的质最控制,从而圆满地完成了第一发遥测弹的总装测试任务。
一九八一年六月十七日,陆台状态遥测弹在华北导弹试验基地发射成功。这次飞行试验的成功,是中国固体战略导弹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陆台飞行试验成功的基础上,一九八二年一月七日,在华北导弹试验基地进行了第一次陆筒发射遥测弹的飞行试验。发射试验的口令下达后,燃气发生器点火,高温高压燃气经过水冷却器进人发射筒底部,以强大的推力将导弹高速弹射出筒,随之尾罩自动脱落,一级发动机点火,导弹飞向空中,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八二年四月二十二日,华北导弹试验基地实施的第二次陆筒飞行试验又获成功。这次试验与前次的不同点是在导弹尾罩底部安装了-含小发动机。导弹从发射筒弹出后,小发动机即点火,给导弹一个侧向推力,使得导弹产生一个偏斜的姿态,藉以考核导弹稳定系统的纠偏能力。这次飞行试验成功,证明稳定系统功能良好。潜地导弹武器系统在完成了陆上发射台.
陆上发射筒的飞行试验后,进入了在潜艇上进行水下发射固体导弹的飞行试验阶段,对潜地导弹武器系统进行最严格的考核。为确保试验的成功,导弹研制、生产单位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了质量复查,并按航天工业部制定的全优标准的要求,严格把好质量关。
潜地导弹水下发射试验
潜地导弹在潜艇上进行水下发射试验分3步进行:在常规动力潜艇上进行潜地导弹水下发射试验;在导弹核潜艇上进行潜地导弹水下发射试验;在导弹核潜艇上进行潜地导弹定型试验。
一,先期准备
六十年代末,为适应导弹核潜艇发射潜地导弹试验的需要,中央军委决定,由海军试验基地负责筹建潜地导弹试验场。据此,一九六八年三月,总参谋部、国防科委组织海军及有关工业部的人员,由海军试验基地副司令员冰野带队,进行实地勘察选点,并于一九七–年报经中央军委批准,确定在辽南建设潜地导弹试验场。
经过八、九年的奋斗,相继建成了技术阵地,发射阵地,试验指挥所,安全控制中心和光测、雷达测且、遥测站点,时统通信设施,以及铁路专线、码头、吊装、水文、气象等保障设施,设在甘肃省境内的弹着区也初步建成。
在建设试验场的同时,一九七七年三月,组建成立了潜地导弹试验部,属海军试验基地领导,杨洪贵任司令员,孙六任政治委员。在国防科委、海军组织协调和各研制部密切配合下,经多年努力攻关,各种测控设备陆续研制.改装成功,并投入使用。
为了解决试验实施过程中水下潜艇与水上通信联络和信息传输问题,七十年代初,试验基地牛顺长等会同七院十九所范淳生共同研制出结构简单、实用方便的通信浮筏。它由具有一定抗风能力的浮筏作为载体,载体上装有特殊的天线和曳光管架,并通过附着在钢缆上的密封电缆,与艇内通信肘统设备联接。经多次水下发射试验考核和不断修改完善,使这种独具一格的通信浮筏,成为解决水下潜艇与岸基、水面、空中通信的有效手段,其主要功能是传输时统信号和发射零时,为岸上测量设备提供照准条件和判断水下潜艇的概略位置。
一九八0年,中国已建成了远洋测量船队,具备了对运载火箭再入段进行海上测量和打捞数据舱的能力。同时,也考虑到潜地导弹水下发射试验的西射向方案。有影响沿途重要城市的安全问题。国防科委会同海军反复进行了研究,并经中央军委批准,决定改变射向,撤销西北弹者区,末区任务改由测量船基地担负。首区测控系统只对某些由于射向改变,难以满足试验要求的测控、通信方案和测量工程设施,进行了必要的改动。有关部门经三年努力,克服了各种困难,完成了各项试验准备工作。
二、常规动力潜艇水下发射
潜地导弹试验首次水下发射潜地导弹飞行试验是用改装的常规动力潜艇进行的。由于试验的技术难度大,协作面广,保障兵力和参试单位多,为加强对试验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抓总,于一九八0年成立了潜地导弹海上试验领导小组,海军副司令员杨国宇任组长,国防科委副主任马捷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海军装备技术部副部长陈右铭任主任。
一九八一年,建立了试验总师制度,潜地导弹总设计师黄纬禄任总师,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国防科委测通所副所长沈荣骏及海军潜地导弹试验部参谋长谢国琳任副总师,负责试验中的技术协调工作。
一九八二年三月,成立首、末区指挥部。首区指挥部由海军试验基地司令员田作成任指挥,试验基地副司令员周诚,旅顺基地副司令员马立欣,潜地导弹总设计师黄纬禄,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试验区司令员杨洪贵,潜艇支队长李文发等任副指挥。水区指挥都由国防科委测量船基地司令员田震环任指挥,东海舰队副参谋长景敏.舟山基地副司令员刘洪陆,测量船基地副参谋长孟宪诚等任副指挥。
为保证这次试验任务的完成,二院组织了试验队,在队长王光麒带领下,来到海军潜地导弹试验场。这次试验的调度指挥由国防科工委指挥所统一组织实施。首末区之间的测控通信和信息交换方案由国防科工委测量通信总体所负责制订.渭南测控中心担负首、末区之间的信息交换。首区的准备工作按技术阵地。发射阵地、测控通信和防救警戒等4个主要方面同时展开。
技术阵地在二一0所所长周金林的带领下,提出了阶梯式的工艺流程,把只能准备2发弹的厂房条件,扩大为可以同时谁备3发弹、存放2发弹的能力。技术阵地组织力量编制了各种操作规程和细则,还对几百台专用地面测试设备进行了复查标校,并解决了出现的技术问题,保证了导弹的质量,如期完成了测试任务,在艇长石宗礼和潜地导弹试验场等参试单位密切配合,严密组织下,先后完成了艇员训练,试验艇航行试验。设备标校、安装调试、匹配试验、通情浮筏试验以及带弹出海合练、发射程序演练、协同匹配演练、水下脱险训练等各项准备工作,熟练掌握了发射程序和操艇的技能。
测控通情设备多,分布广,有的近在咫尺,有的远在千里之外。要把众多的测量、引导、遥控、遥测,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通信、数传等设备,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系统,并具有实时测量和处理的能力,技术复杂,工作且大,时间紧迫,困难很多。测控系统的广大工程技术干都和操作人员,在潜地导弹试验场副司令顾守仁的组织领导和有关厂、所协同支持下,克服困难,团结奋战,完成了各项任务。
为了执行这次试验任务,潜地导弹试验场还组织厂测控系统校飞、通信传输合练、干扰测试、首末区信息联调等试验。经过16次动态校飞,验证了测控系统方案的正确性、可靠性,使整个系统处于良好技术状态。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在检查了测控系统校飞情况后,挥毫题词:”试验突破千重关,操作练就绝妙手”,以资鼓励。
海上兵力保障以旅顺基地为主组织实施。担任海上警戒、护航、防救、护缆任务的58艘各型舰艇,认真研究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并多次组织了防救兵力援潜演练和脱险训练。
一九八二年十月七日凌晨,试验工作严格按指挥程序,紧张而有秩序地进行着。试验指挥所里,指挥组长、试验基地副参谋长王惠壳作了”临战”动员,各战位各就各位,各负其责,做好了发射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十五时十四分零一秒,发射了第一枚潜地导弹。导弹发射正常,但点火后不久,导弹失控翻转,在空中自毁。导弹总设计师黄纬禄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研究分析了导弹空中自毁的原因,并对第二枚导弹采取了相应措施。
十月十二日十五时零一秒,第二枚导弹发射试验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参试人员发了贺电。潜地导弹发射成功,是中国舰艇及导弹科技事业的重大成就。
三、导弹核潜艇首次实施水下发射潜地导弹试验
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模型弹试验
这项试验是在一系列陆上试验和常规动力潜艇水下发射模型弹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考核导弹核潜艇满足发射条件的操纵性;潜艇导弹发射系统实时工作的正确性、协调性和可靠性以及发射时核动力装置系统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次试验由海军试验基地组织实施,参试单位20多个,动用各类舰船49艘次,直升机3架次,技术抓总和协调工作由七院十九所负责。
试验从一九八四年三月八日开始,到四月二十八日结束,在渤海海域发射了4枚模型弹。试验结果表明,发射系统设计方案正确,能完成发射任务;艇的操纵性能较好,可以满足发射条件;指挥准确,操作熟练。整个试验,除因海洋水文气象不具备条件,未能考核高海情外,其余均按试验大纲要求,完成了规定的项目,获得了比较完整的测量数据,达到了预期目的。
导弹核潜艇首次实施潜地导弹水下发射试验
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潜地导弹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考核全武器系统的综合性能,鉴定武器系统的战术技术指标。这次试验的特点是:参试单位多,人员多,协作面广,对导弹试验航区安全要求严格;导弹从水下发射,测量设备瞄准和捕获目标困难;海洋水文气象瞬息万变,难以掌握;潜艇发射导弹时,水下定位、瞄准、实时信息和发射零时的传输等,精度要求高,难度大;水下力学环境复杂,发射艇室空间狭小,与陆上试验相比,有独特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一九八五年五月,国防科工委和海军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决定,向有关单位下达了导弹核潜艇实施潜地导弹水下发射试验的要求,建立了试验组织,明确了分工。首、末区分别成立了指挥部。首区建立总师组,由黄纬禄、黄旭华、赵仁俏和周(水)金林担任试验总师,黄纬禄任组长。总师组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研究和协调试验中的重大技术问题。
这次试验任务,首区直接参试单位有139个,重大测控设备42台(套),事后处理设备24台(套),时统通信设备245台(件);各型舰艇48艘,飞机3架。九月中旬,在首区指挥部统一领导下,技术阵地.发射艇、测控系统和海空兵力,分别按计划进度,完成了最后的准备。
九月二十八日,导弹核潜艇首次实施了水下发射。导弹出水后飞行爬高,但不久便在空中翻滚自毁。随后,又进行了两枚导弹的发射试验,均末取得成功。这次试验虽未获成功,但证明核潜艇总体和发射动力系统工作正常,并获得了比较完整的数据和资料,对于进一步研究导弹的水下力学环境,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试验结束后,国防科工委、海军、航天工业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电子工业部等有关单位,召开了一系列故障分析会和专题研讨会。航天工业部还结合分析工作,安排了复现试验任务中出现故障现象的模拟试验;弹上仪器力学环境承受力摸底试验;仪器仓振动试验;尾罩水下分离缩比试验等。此外,经国防科工委和海军批准,还安排了第二次导弹核潜艇实施水下发射模型弹试验。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工作,基本统一了对故障原因的认识,并对下次定型试验采取了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
四、潜地导弹定型试验
导弹核潜艇瞄准精度试验
导弹核潜艇瞄准精度试验是导弹核潜艇研制试验程序中不可缺少的步骤,也是导弹核潜艇武器系统定型前必须完成的项目。导弹核潜艇瞄准精度试验的实质,就是要摸清和鉴定导弹武器系统在水下动基座上初始瞄准的工作精度。它直接关系到导弹武器系统最后命中目标的精度。
一九八六年四至七月,在渤海海域进行了导弹核潜艇瞄准精度试验。试验分3个阶段进行,即码头装调及方案检查阶段、码头系泊试验阶段和海上试验阶段。这次试验,动用各种舰船7艘,直接参加试验的有17个单位。导弹核潜艇共出海4次,完成9个有效航次试验。试验结束后,经半年的努力,完成了大量的数据处理工作,提供了16份试验结果报告。
试验场二一0所副所长曹言悌,是这次试验现场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在一百多个日日夜夜里·自始至终坚持在第一线,做了大量的技术组织工作。这次试验证明应用参考座标系对测法进行高精度试验,检验战略武器的瞄准精度是可行的,并为鉴定导弹核潜艇武器系统精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潜地导弹定型试验
潜地导弹定型试验是在吸取前次试验经验并采取了综合治理措施后进行的,是第一次试验的继续和补充。一九八七年底,国防科工委和海军联合召开了试验工作会议,对这次试验任务作了部署。首、末区分别成立了指挥部,负责指挥各参试兵力和组织试验工作。首区指挥长由试验基地司令员王忠壳(心)担任,弈恩杰、陈佑仁、赵盂、黄旭华、何志诚、丁桂阁、周(水)金林、周勤民任副指挥长。首区指挥部下设总师组,黄纬禄任总师顾问,陈得仁任总师组长,负责研究处理试验中的重大技术问题。水区指挥部由国防科工委测量船基地司令员盂宪诚担任指挥长,副司令员王立春和东海舰队参谋长李俊才担任副指挥长,统一组织末区舰船、飞机的行动以及测量、通信、气象、护航、警戒、防救和数据舱的打捞工作。
试验按预先准备、直接准备、发射实施3个阶段。技术阵地、发射阵地、测控系统及海空勤务保障4条主要战线全面展开。
技术阵地在导弹进场前,提前对厂房设施、地面设备等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维修和改装;完成了对通用仪器仪表和专用测试设备的标校;改进了工艺流程,进一步缩短了技术准备周期,完善了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阵地管理制度,加强了质量监督;试验总师对发现的技术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采取了解决措施。
试验场二一0所李艳、胡文萃和方世武一起,根据前几次试验中出现问题,深入研究了导弹水下运动速度与高频振动的相关性,写出了《改善潜地导弹水下力学环境的一条途径》的论文,提出了解决导弹的力学环境,降低出口速度的建议。
艇长杜永国组织担任发射任务的导弹核潜艇全体艇员,进行了基础和技术训练;对导弹仓、机电和核动力系统,进行了检修;配合科研单位,对临时上艇设备,进行了安装、调试和标校。
分布在沿海山头、岛屿、航船、飞机等站点上和机房内担负测控任务的指战员,在测控组精心组织下,全力以赴,先后完成了检修、改造和安装新设备的任务。试验场技术处总体室李铁山提出了在不增加新设备的情况下,把遥测地面站,由2点频改为3点频的技术方案,并和部队一起,完成了改装任务,经使用证明方案正确,工作可取,还节省了两套遥测地面站。在车内和地方邮电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通信保障的各项准备工作。对首区的通信电线进行了检修和加固;测定了首区无线电干扰的情况,并采取了有效的管制措施。
此外,测控通信系统还组织了15次校飞和6次首、末区联试。到九月初,首、末区测控系统处于良好状态。
海、空勤务保障方面,拟定了海上巡逻、校飞和观察等各种方案,明确了分工,并组织了援潜训练和潜水训练;试验勤务保障舰船,拟制了测量水文气象、拖带通信浮筏、打捞尾罩和发射实况拍摄等各种方案;总参气象局统一建立了首区气象保障网,制作和发布了各种天气预报,组织进行了天气会商和实况传递。
八月十九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陪同下,到首区视察,听取了试验准备工作情况的汇报,看望了技术阵地、发射阵地和导弹核潜艇的参试人员和部队指战员,并分别给试验基地、导弹核潜艇题写了”提高综合试验能力,为海军现代化而奋斗”和”壮大海上威慑力量,兴国利民”的题词,勉励全体参试人员完成这次试验任务。
经过四个多月的紧张、艰苦、精心的准备,各项试验准备工作就绪。九月十五日,天气晴朗,核潜艇备航备潜完毕,等待启锚。在试验指挥所里,各级指挥员已经就位。九时正,核潜艇起锚离港。与核潜艇同时编队航渡的还有4艘试验艇。途中,担负防险救生、观测水文气象、摄影录像、护航、拖带和打捞任务的30般舰艇,以核潜艇为核心,向试验海域开进。驰骋在试验海域的11艘猎潜艇、护卫艇和3般渔政船,劝阻国内外船只进入试验警戒线。
十二点三十分,核潜艇下潜,通信浮筏缓缓地在海面飘移。十四点正,导弹从发射筒腾起,穿过海水,冲出海面,带着桔红色的火焰,直插云宵。安全控制中心大厅内的电视屏幕上,出现了导弹从海面跃出和飞行的图象。各显示板上显示出表明导弹飞行轨迹和姿态,预示每时每刻的导弹落点和是否在安全控制范围内飞行的各种曲线。”跟踪正常”,”导弹飞行正常”,”二级关机”,”头体分离”,”发现目标”,在海上等候已久的远洋测且船远望l号和远望2号上的雷达操作手,同时向船队指挥所报告。刹时间,站在甲板上的人群,只见一团火球钻出云层,弹头象流星一般急泻而下,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九月二十七日,第二次发射试验又获得成功。至此,中国首制导弹核潜艇潜地导弹定型试验全部结束。第一代导弹核潜艇试验走完了全过程。
导弹核潜艇潜地导弹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了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导弹核潜艇的国家。中国从一九五八年决定开展核潜艇的研究工作,到一九八八年核潜艇水下发射潜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历时三十年。通过核潜艇研制,造就了一支科研.设计、试验、生产核潜艇的专业队伍,推动和促进了一大批新技术、高技术项目的发展,形成了基本配套的核潜艇研究设计中心,试验基地.生产工厂和配套协作网,为研制新一代核潜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逼迫中国尽早收复台湾
  (2005-06-15)人们都知道台湾的战略价值十分重要,这几乎是一个常识。那它为什么会如此重要呢?首先,它是地球地理结构和世界工业文明结构这两大结构之间的激烈冲撞之必然。不难发现,由第二次工业浪潮孕育起来的现代文明有着一个最基本的特征:那就是,支撑这种文明的基础――能源和工业原料,几乎全部都是来自于地球深处的。因此可以形象的说,人类的现代文明是一种从地底下挖出来的文明。人类从农耕时代依赖于地球地表资源的文明已经让位于依赖于地下资源的现代大工业文明了。因此,一个国家的社会繁荣对她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依赖也就达到了空前紧密的程度,进而,对海洋的依赖也必然更加息息相关。纵观世界及历史,我们将会惊讶地发现,只有那些在地理上拥有着漫长海岸线的大国,才能在跨越两种文明时代、为获取新的生存资源的残酷博杀中生存下来,成为了今天的所谓文明古国。那些曾经的内陆型文明大国,例如象本人现在生活的奥地利、蒙古等昔日的辉煌大国,都必将在这种博杀中退出大国历史舞台,只能在历史上残留下一点民族文化的痕迹。或者换个角度来说就是,一个不能真正控制海洋的大国必定会产生分裂而变成数个小国。原来,海洋才是孕育文明古国的唯一母亲。
  可见,海权对于一个作为国家而存在的民族而言确实是个生死尤关的大问题。因此有人说,21世纪是海权的世纪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说人类文明依赖于地球地理的状态实在是“不民主”的话,那么这种“不民主”就是来源于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是它们创造了这种极度依赖于地球地理的文明。但从科学本身的发展史上来看,又有其必然性。我们当前的文明,正由于对地下资源的极度依赖性,已经无可挽回的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必将象石器时代的消亡一样,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甚至我们现在活着的人们,都将直接感受到这个文明时代灭亡前的最后挣扎,二次浪潮文明时代的结束,将最先由石油的枯竭表现出来。人类所谓的“现代化”建设发展得越快,这个死亡的来临就越早。当今世界对石油的竞争不断剧烈,毫不奇怪,这正是一种旧式的文明临死之前的痛苦挣扎。台湾的所谓战略重要性就是在这样的垂死挣扎中激化和突显出来的。我们正站在这个残酷的新旧文明生死相交的大门口,我们在积极面向未来新型文明诞生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面对我们的现实世界,面对客观的台湾问题。历史的脚步留给我们妥善处理台湾问题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中国搞改革开放,说穿了,改什么之革?就是改原有全民所有制经济结构,与现代工业文明不相适应之革;开什么之放?就是开海洋使用权之放,只有这样才能使两个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相互适应起来。但令人尴尬的是,中国的“海权”是建立在忍受屈辱、尽量避免触动世界霸权来换取和平的情况下来体现的,是在压抑着民族情绪的状况中来使用本应该属于我们自己的海洋资源的。无庸置疑,失去了台湾,中国就失去了海权。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由于北洋水师的覆灭而导致的割让台湾,就成了中国丧失海权的历史标记,也由此必然地引来了四十年后降临到中国人民头上的那场痛苦不堪的八年战火。一个没有台湾的日本,几乎是不可能发动那样一场战争的。客观的说,马关条约上“李鸿章”三个字,浸透了千百万中国人民和东南亚各国人民的鲜血,直到今天,由于台湾还没有回归祖国,这个血迹至今未干!因此,中国的地理状况决定了台湾就是中国海权的同义词,今天的中国人更能深深的体会到毛主席当年那个“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号召带来的心灵深处的强烈震撼。为了生存,为了海权,我们必需收复台湾!这种意志,无论怎样表达都是毫不过份的。
  由于地理因素的原因,台湾成为了亚太地区的咽喉所在。在当今世界上,有两个最大的经济热点,一个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亚太地区,一个是富产石油的西亚、中东地区。这两大地区互为施受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生命共同体。只要人类的现有能源使用方式还没有被科学技术的进步所打破,还没有找到新型的替代能源,这种生命共同体的结构就将一直牢固地维持下去。
  在联系两个经济热点的海洋水道中,马六甲海峡和台湾海峡是这条水道上两个必经的通道,共同构成了控制亚太地区的战略咽喉。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台湾海峡,它的战略价值其实远高于马六甲海峡。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南中国海的地图上不难看出,马六甲海峡的地位其实是有可能被取代的。假如有一天,在暹罗湾和安达曼海之间的马来半岛上只有约100公里的细腰处,开出了一条人工海峡的话,马六甲海峡就不再是水道中的必经通道了,它的战略价值将会大大降低,而台湾海峡却是无论如何都无可替代的唯一的通道。因此可以说,谁控制了台湾谁就真正扼住了亚太地区的咽喉。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命脉将被维系于台湾一点之上。
  目前,在这条水道上的两个必经通道中,美国已经实际有效地掌控了马六甲海峡,对台湾海峡也有着极大的支配权,这是目前亚太地区的实际态势。在马六甲海峡,美国的控制权基本不存在任何未来的挑战,但在台湾海峡,美国的控制权正在受到中国和潜在的日本的强烈挑战。中国又是这个挑战中的、明朗化了的最强对手。如果中国收复了台湾,将立刻一跃而与美国站到同一地位,共同掌控亚太地区。如果进而中国又通过某种方式控制了马来半岛上那条未来的人工海峡的话,亚太地区的主动权就将完全落入中国的手中。实现这一构想之时,将是中国可以真正对美国的全球霸权说“不”之日。将是真正改变世界单极霸权时代之时。反之,一个对台湾没有控制权,即没有海权的中国,则随时都可能被别人扼住脖子,使你数十年辛辛苦苦的经济建设成就毁于一旦,至于什么开发西部啦,奔小康啦,都将统统成为泡影。可以说,在中国没有掌控台湾的情况下已经拥有的经济建设成就,只是一种“垒卵式”的成就,脆弱不堪。为了彻底改变这种潜伏危机的状况,真正实现民族强盛之梦,哪怕就是把台湾打得“不长草”而收复,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来说也是值得的。必须让世界,首先是让台湾同胞清楚中国人民的这一决心。
  综上所述,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后的、属于旧式文明时代的振兴中华的大契机,由于能源的枯竭,可供商业开发的石油储量已不足以让世界使用50年。如果中国尽早收复台湾,就能有效地利用台湾所剩下的这几十年的“回光返照”式的剩余价值。这是旧式文明时代消亡前的回光返照。因此在这一段时期如果控制了台湾海峡,将会产生无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变能源枯竭的不利为有利因素,极大地加速中国的经济发展。说白了,现在就收复台湾是伴随着巨大经济利益的事情。如果拖延下去,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不再依赖石油时,台湾的战略经济价值将大大下降。既然当前中国的国策是发展经济,仅就经济层面的意义上而言,也必须尽快收复台湾,这将是比什么开发项目的经济效益都来得大的“经济开发项目”。
  台湾海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峡之一,商船、油轮的通过流量相当大。但由于海峡现状的关系,中国根本无法从海峡通行费用中获利。因此它又是个世界上通行最经济的海峡,这是美国、日本极度希望维持海峡现状的原因之一,也是美国划定海峡中线的考虑之一。中国尽早掌握对海峡的通行控制权也必定由此而获利。因此必须突破所谓的海峡中线认定,实施对全海峡的军事控制,以其作为对台独斗争的有力手段。
  同时,收复了台湾,就能保障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一同免于能源恐慌带来的不安定因素,安然度过这个必将到来的、全球性的石油危机的动荡期,并以充足的实力走入新的文明时代。
《联合早报网》
★薄熙来赢了还是输了
2005年06月20日:这是两个男人的一场战争,关乎智慧,关乎勇气,关乎国家利益。一方,是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56岁;另一方,是欧盟贸易专员曼德尔森,52岁。
2005年6月11日零时许,上海,两位男人经过十个小时的交手,终于再次并肩走到新闻发布台前,共同宣布中欧已就纺织品贸易问题达成一致。
这场战争无异于是一场大考。薄熙来,大学主修历史和新闻,去年2月出任中国商务部部长,此前的20年,他一直主政地方,并无丰富的国际贸易谈判经验;曼德尔森,大学主修哲学、政治及经济,去年11月走马上任,此前曾任英国贸易和工业大臣及北爱尔兰事务大臣。这场谈判,都是两人上任后面临的一场硬仗,是成是败,有可能影响到今后的职业生涯。
6月10日,中欧纺织品争端一触即发,曼德尔森亲自赶赴上海,与薄熙来洽谈纺织品问题。这场历时10小时的谈判,被媒体渲染得扣人心弦。不过,在紧张气氛的背后,两人的默契令人玩味。
当天下午2时,薄熙来与曼德尔森并肩步入谈判大厅,面对记者的提问,但笑不语,只是摆出甫士让记者拍照。
谈判中途,薄熙来和曼德尔森两人冒着雨,撑着伞,跑到大院里溜达,来回走了好几公里,围绕谈判的主要分歧交换意见。他俩的单独交流是不是直接促成了协议的达成,外界无法得知,但相信对增进了解大有裨益。
签订协议后,两人不约而同对谈判对手大加赞赏。曼德尔森毫不掩饰地说:‘薄熙来是一个强硬的谈判对手,对于谈判细节有非常强的把握能力,有强烈的个性。’欧盟驻华大使安博更认为,薄熙来是个最为严厉、强硬的谈判对手,‘他确实懂得维护国家利益,也有能力在关键问题上做出决定’。
薄熙来也高调赞扬欧盟积极磋商的态度,并对曼德尔森带来的诚意及尊重和理解东方文化的水平大加赞赏。
学者:首战只得‘65分’
谁是这场谈判的赢家?北京官方认为‘这项双赢协议的达成,为今后中国解决类似的双边贸易争端提供了典型样板’。欧盟驻华大使安博更认为,这是一项三赢的协议,在中国享受自身纺织品的竞争优势,保护欧盟纺织行业不在几个月内消亡,保持欧盟地中海邻国的经济社会稳定三者间达到了难得的平衡。
学界、业界及媒体却有不同的声音。一位北京学者接受本报记者访问时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根本没有‘赢’,中国已让无可让了,中美谈判结果比中欧更不乐观,中国的让步会更多。该学者为薄熙来此役的表现打出了‘65分’,比及格稍强。他解释说,‘政府对纺织品争端介入过多、表态过早,而行业协会、企业、媒体等参与过少,这样不利于今后的谈判’。他更斩钉截铁地指出,2007年后,欧盟仍然会对中国纺织品采取其他设限措施,‘不信我们拭目以待’。
业界:想说爱你不容易
经济评论员宋天水尖锐指出,该协议令中国纺织业付出沉重代价,几万家出口企业及数以千万计的业内及相关户员将会受到不利影响。不少业界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他们对协议保持谨慎乐观,虽然协议消除了一些行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但对协议的细节依然存疑。广州一家制衣公司的负责人坦承:‘我们不能说对这个结果很满意,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自欧盟放出口风,要对中国的7种纺织品实行设限调查以来,他们的订单减少了很多。中欧刚刚达成协议,客户还在观望中。而且因为配额,他们会和客户要求提价,‘不然,我们划不来,到时又会影响到生意’。她表示,他们已经在联系南非的市场了,不能只指望欧盟。深圳华丝企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施张根认为,中欧谈判的结果比想像中好一些,‘总体来说利大于弊吧。’他说,协议保证了行业有序经营,‘我们有信心接单,国外进口商也有信心下单了,可以正常安排生产’。不过他担心,配额分配方案难以兼顾方方面面的利益,‘不可能做到100%的公平’,因此一些企业下半年的生产可能会受限,也可能会影响到产品结构,‘不过,管起来总比不管好’。
对于正在开展的中美纺织品谈判,施也坦言‘不看好’,‘中美问题不单纯是贸易问题,还涉及到很多层面’。
对业界来说,一个强有力的行业协会显得如此地迫切。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指出:‘中国的纺织品厂家成千上万,但行业协会软弱无力。我们的行业协会一定要有力量。这次的惨重教训会带来好处。’社科院财政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宏的话一语中的:‘当资源都集中在政府手里时,行业协会发挥作用需要假以时日。’
媒体:协议嘲弄WTO
英国《金融时报》的评论说,中欧达成的协议是对自由贸易的嘲弄。文章认为,此项协议是在欧盟威胁要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前提下达成的,不管如何修饰,此项协议是纯粹的贸易保护。但对中国而言,确实赢了些东西,但为数不多,更为危险的是,‘中欧纺织品协议的签订无疑再次纵容了贸易保护这种行径’。
在欧盟介绍曼德尔森的网页上,特别列上其在2004年10月所说的一段话:‘我相信,贸易政策的合理利用,将对经济成长有很大的贡献。’此次与薄熙来的谈判,是不是也是他合理利用贸易政策的一部分?
薄多争取到什么?
位于上海的智囊机构世界观察研究院院长、曾在政府商务部门任职的马晓野接受本报记者访问时说,这是一次务实的谈判,一个‘基于对纺织服装行业及贸易环境深刻理解和政治经济互动关系恰当把握的现实主义的选择’。
他认为,中欧纺织品谈判是个‘标志性’的谈判,因为它带来了一个实质性变化,即中国政府首次接受了数量管理的方式来实施出口‘自律’。他不无担忧地指出,‘数量管理’保证了对方市场进口增长的可预见性,但对中国的内部管理而言,额度的合理使用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同主体之间协调利益的机制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他说,接受数量概念这种变化是形势发展的必然,‘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与谁任商务部长没有关系,‘只不过薄部长争取到了8%-12.5%的出口年增长限制,其他人来谈判也会接受数量概念,差别可能只在于幅度的高或低’。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也向本报记者指出,这次中欧纺织品谈判的结果,是国家贸易政策的延续,与薄熙来个人关系不是很大。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义平接受本报记者访问时认为,纺织品问题只是中国经济发展、对外关系战略的一颗‘棋子’,中国对欧盟稍作让步,有策略上的考虑,创造‘私下解决’的模式,可对中美谈判起示范效应,同时中欧共同利益相对较多,‘不能因小失大’。中国让多少,取决于利润空间,‘让一点,比卖不出去强’。他也赞同,此次谈判只是薄熙来执行中央意图,不是他一个人所能决定的。
贸易谈判难出‘政绩’
虽然不少人赞同,中欧谈判更大程度上带有国家贸易政策的意味,薄担负的更多的是一种‘贸易政策协调人’的角色,重要的决定会由更高层的领导人如温家宝总理和吴仪副总理拍板。有不愿具名的学者向本报指出,薄在部长任上,远不如市长任上那样风光无限,锐气逼人,‘这与商务部长这个敏感的职位当然有关系’。
不过该学者也认为,谈判结果与薄熙来的个人风格还是有一定关系。该学者指出,薄熙来任大连市长时,广种草坪,大修广场,曾引来‘政绩工程’的争议。此次中欧达成协议,短期来看似乎缓解了一场贸易战,但长期而言,该协议并不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三年后,难保欧盟再次翻脸,更重要的是,中国白白丧失了一个澄清中国入世法律文件中的模糊条款的好机会。
新角色未‘秀’出新风格
与在大连、辽宁主政时相似,风口浪尖上的薄熙来,再次成为争议人物。不过,记者访问过的部分学者、官员及业界人士皆认同,从‘封疆大吏’到‘内阁部长’,经过年多的低调历练,薄熙来正渐入角色。但是否给商务部带来了新的风格,现在评价还为时过早,‘至少目前看来,中国的贸易政策没什么大的变化’。
不过,一位不愿具名的商务部官员向本报记者指出:‘这是中国入世后打的一场硬仗,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她形容说,薄熙来作风果断强硬,对问题把握得非常准确。
‘换个人可能不会这样处理。他决策时有自己的风格,他对时机的判断有独特之处’。对薄在处理纺织品争端上的表现,她的评价是‘很优秀’。
好市长≠好部长
《华尔街日报》早前曾指出,薄熙来在处理贸易问题上经验不足,对取消配额后的形势没能充分估计,也并没有采取措施保证平稳过渡。前述商务部官员接受本报访问时承认,此次纺织品争端有两个出乎意料:一、没想到取消配额后欧美会有这样强烈的反应,如此频繁地采取措施限制中国纺织品;二、虽然中国在年初就对部分纺织品加过关税,但这些措施短期效果不明显,没想到中国部分产品出口增长这么快。
这两个没想到,是否间接印证了薄在处理贸易问题上经验尚缺?世界观察研究院院长马晓野向本报记者表示:‘贸易政策谈判经验当然是很难得,很难无师自通,靠的是经验积累。’不过他认为,虽然薄以前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谈判,但他掌握得很快,进入角色相当迅速,相当明智,从其谈判中的当机立断就可见一斑。’
薄熙来的父亲是现年97岁的中共元老薄一波,薄熙来接受本报访问时曾坦承,父亲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教育,‘他的一生都波澜起伏,但他始终都是心平气和’。对薄熙来而言,做好大国贸易的掌门人,‘心平气和’也是如此重要。中美纺织品正在谈判,中国鞋类、自行车等可能又面临欧美设限,这位商务部长任重而道远。
原载于香港商报
★英国将中俄列为头号间谍威胁
据法制晚报报道 6月18日,英国《泰晤士报》独家披露了英军情五处(MI5)的最新动向:在其官方网站上,最新出炉的英国公民“防谍方法”赫然将中国、俄罗斯等20余国列为“英国头号情报威胁”,并且教授英国的外交官、公务员、军人警察和高科技公司员工因公出差或者因私旅游时,要随时绷紧“防谍”这根弦,提防这些国家情报间谍机构设下“陷阱”。
20国情报机构被称“瞄准英伦”
据报道,按其官方网站的说法,至少有20个国家的情报间谍机构正在绞尽脑汁从英伦搞走情报。浏览其官方网站(www.mi5.gov.uk/),点开“威胁”这一栏,赫然映入眼帘的是“间谍威胁”的阐述:
“针对英国的间谍活动并没有随着上个世纪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而消失,恰恰相反,各方针对英国利益的间谍活动一直在继续之中。”
“过去,传统的间谍活动往往是以获取政治和军事情报为目的;如今,间谍瞄准的目标是高科技世界,具体包括全新的通讯、IT、基因、激光、光学、电子和其他领域。外国情报机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关注商业企业。”
报道称,英国是外国情报机构的重点目标,许多国家都在绞尽脑汁试图获得英国的情报,从而促进其军事、科技、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我们估计至少有20个国家的情报机构展开针对英国利益的间谍活动,我们最关心的是俄罗斯和中国。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伦敦的情报官数量不减反增。”
报道还强调:“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针对英国利益的情报间谍行动不局限于英伦境内,外国情报机构更愿意在本国展开针对英伦的间谍活动,因为他们觉得那样会更容易展开工作,也更容易让英国公民放下警惕性。”
目标外交官军人 最爱要政经情报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军情五处认为,外国情报机构最想获得的英国情报包括:
英国的政治和外交决策
英军军事意图和能力
经济和金融政策
先进的技术和相关的研发资料
报道称,这些情报之所以能够吸引外国情报机构的眼球,因为英国在北约、联合国和欧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也因为英国是许多科技领域的领先者,所以他们非常希望能在针对英国的间谍活动中得手。
哪些人最容易成为外国情报机构的目标?军情五处在其官方网站上排序如下:
外交官,军人,公务员,政治家和他们的顾问,警察和海关官员,科学家或者高科技公司的职员,学者,商人和相关领域的女员工。
防谍方法·在驻在国
前往“间谍威胁国” 六大要诀需牢记
报道称,上述“敏感人物”一旦被派到“间谍威胁国家”出差或者常驻的话,怎么才能保证“独善其身”呢?
军情五处在官方网站上支招说:不同国家的潜在间谍威胁是不同的,英国政府官员或者高科技公司的员工在出差或者常驻某国前,一定要搞清楚那个国家的间谍威胁究竟是大还是小,要在行前与公司的安保官员或者国家反间谍机构进行接洽,从而好判断出出差国家的“潜在间谍威胁水准”。
一旦进入该国之后,切记以下六大要诀:
防谍方法·在英本土
远方来客要警惕 不明礼物别贪要
报道称,军情五处还特别提醒那些从“潜在间谍威胁国家”出差返国的英国公民千万不能放松了警觉,要谨防外国间谍情报机构追到英国来拉他们下水。为此,军情五处特别建议说:
一 要小心来自外国的“意外飞鸿”,或者提防在外国认识的人与你交朋友。
二 要小心外国官员或者生意上的朋友意外到访当事人的办公室,声称他们是“恰好路过”。
三 要提防那些声称就想“面对面交朋友”的人。
四 是小心不要去使领馆。
五 要避免那些拼命邀请你到饭店、酒吧和酒店的人。
六 要小心那些向你讨要公开的信息,然后又送给你小恩小惠的人,他们一准会向你讨要敏感的情报。
七 是不要回答个人问题。
八 是小心试图将你们的关系融入更大的社会关系的人。
防谍方法·特别提醒
敏感人员莫放纵 避免落入“陷阱”
据报道,英国军情五处还特别强调上述敏感人员不要放纵自己,不论是在英国还是在驻在国。
军情五处警告说:“避免任何容易让你落入陷阱的不检点行为,因为那样的话容易遭人要挟。如果你被要求向英国安全官员汇报与他国某人的亲密行径的时候,一定要如实汇报。”
军情五处建议,一定要对当地的社会和色情法律有确切的了解(可以向英联邦外交和旅游办公室询问),确保遵守这些法律,以免遭要挟。
新闻链接
英国军情五处
成立于1909年的英国军事情报五处(简称军情五处)是英国一个专门对付颠覆和恐怖活动的机构,负责国内情报的军情五处归属内政部管辖。有2000多名雇员,预计到2008年扩充到3000人左右。
MI6即英国军情六处,成立于1921年,专门负责对外情报工作,隶属英国外交部。
专家解读
任何国家对公派人员都要进行防间谍培训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国内情报专家今晨告诉记者,军情五处发放的防谍手册是许多国家出国公务员必须具备的一般常识,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一般来讲,国家公务人员、特别是机要人员因公出国都要接受这方面的“提醒”教育,把中俄等20多个国家列入重点并非英国反间谍机构的转变。
专家指出,任何国家的反谍报部门对出国公职人员要进行防谍培训,特别是要对掌握国家机密、制定国家政策的公职人员都要进行这方面的培训指导,公司也要对派出国的商务人员进行必要的防止商业机密泄露的提示。
专家透露,反谍报部门根据公职人员涉密的程度,分为不同的等级。一些公职人员因私出国都会受到限制,一个是不能前往不友好的国家或他在职期间所研究的对象国;二是因私出国会受到时间限制,根据涉密程度,这些人离职后若干年后才能出国,有的甚至一辈子也不能出境。这些人即使出国在外,某些国家的驻外使馆也会进行跟踪调查,掌握这些涉密人员的动向,防止泄密。一旦发现出国公职人员有泄密嫌疑或迹象,就立即要求国内召回。 文/晴川 本报记者 谭克华
防谍方法
除非绝对必要,否则不得将任何机密材料带入该国
除非绝对必要,否则避免带任何与自己个人情况相关的东西
言多必失,千万不要在有线电话、无线电话里谈论不应该谈论的内容
警惕东道主过分热心
小心身边的普通人
发现任何可疑迹象汇报
细则
千万不要把敏感的材料留在旅馆的房间或者会议室里,千万不要将敏感的材料丢进废纸篓里,因为那都可能被安全人员捡走,任何一片带出英国的纸片都应该带回英国
比如银行账单和通讯本,因为那极可能会泄露生活习惯及生活圈子,从而让外国情报间谍机构找到机会
如果必须随身带电脑的话,要随时给电脑上锁加密,加密的密码只能牢牢地记在脑子里,不能写在任何的笔记本或者其他纸上,防火墙软件要随时更新
当东道主表现出过分热情,极有可能是为以后拉当事人下水做铺垫
要注意的是,当事人与所在国所接触的人都有可能随后被安全机构叫去询问。任何当事人与所在国公民交谈的内容和信息,比如说当事人在英国的住址、电话号码和电子邮件都可能成为对方的情报搜集要点
立即向安全官员或者就近找英国使领馆反间谍官员汇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