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强调“韬光养晦”的出路何在?

男人职场不成熟的十大标志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110&postID=28004.html

 

★标志三:自以为是,瞧不起上司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清高,别人不如自己的地方很容易放在眼里,并嗤之以鼻,尤其是对领导。让不如自己的人来领导自己,实在不公平。但是,领导之所以是领导,就有原因,不管合理不合理都存在了。也许他学识不行,也许能力不行,但他赢可能就赢在关系上了,可能就赢在心机上了,好的也好,坏的也罢,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现象。

 

今 日 看 点 : 2011-1227▲◆★●■☆

 

“铁老大”终于要改革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习副主席挥手划出了一条红线:对美国发出严厉警告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1/12/26/1579809.html

 

胡锦涛时代中美不再需要中间人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8375

 

继续强调“韬光养晦”的出路何在?

http://blog.chinaiiss.com/songzhongping/blog/view/112899

 

中国对钓鱼岛、南沙主权论证研究严重不足

http://mil.chinaiiss.com/html/201112/27/a463c8.html

 

中国在美国国债上的得与失

http://www.cankaoa.com/article/caijingcankao/36652.html

 

 

“铁老大”终于要改革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评社香港2011年12月27日电/新加坡《联合早报》12月27日载文《“铁老大”终于要改革了》,摘要如下:

  中国铁道部可以说是一个相当特殊的部门,因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没有专门管铁路的部门,即使有,权力也没有它那么大,资源也没有它那么丰厚。

  即使是在中国的各个政府部门中,铁道部也十分独特,它既是中国铁道系统的经营者,也是监管者,可谓政企不分;而且自上而下,央地一体,行政集权,产业垄断,还有自身的公检法系统,俨然是个独立王国,各级政府轻易碰它不得,俗称“铁老大”。

  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了多次体制改革,范围既宽且广,动到的既有中央政府部门,也有地方政府机构;既有事业单位,也有企业单位;唯独铁道部始终不受影响,依然故我,坚如盘石。

  铁道部之所以能在历次体制改革中,不被列为改革对象,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中国是个以陆路运输为主的国家,而铁路交通又是陆运核心,涉及世界上人流量最大的客运和物流量最大的货运,是中国的战略与经济资源流通的大动脉,若改革势必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能不改革就不改革;

二、一般而言,业绩不彰是促成改革的主要因素,可是中国铁道系统这些年来,虽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业绩却相当骄人,仅仅凭建设了世界上最难建设的青藏铁路,基本满足了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客货运需求,研制出世界最高速的中国高铁列车这三项成就,就足以让它傲然于世,规避外部要求改革的压力。

  尽管如此,但“铁老大”却主动改革了,而促使中国政府下定决心改革铁道部的却是频仍的列车故障事件和造成人命伤亡的安全事故。今年7月10日至13日,通车不到两周的京沪高铁在四天内接连发生了三起故障;7月23日,温州又发生了两班高铁列车的追尾事故,造成了40人死亡。

其实,致命铁路意外世界各国都有,也各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以往,中国有关当局或许可以通过把负责官员撤职查办,赔偿遇害人员家属,就足以平民愤,但是在民智大开,维权意识高涨的今天,这一套老皇历已经不管用了。中国政府因势利导,把铁路安全放在首位,以此重视生命价值之举作为启动铁道部改革的契机,堪称明智。

  中国铁道部长盛光祖上周五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公开承认铁道系统的不少弊端,承诺明年要把安全放在铁路工作的首位,要实现“三杜绝一减少”的目标,同时还表示铁道部将实施“政企分离”以解决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加强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倘若盛光祖能言出必行,彻底贯彻他在会议上提出的主张,对铁道部进行必要的改革,那将是中国已故领导人邓小平1975年整顿铁道部以来,中国铁道部历史上的另一件大事。

  事实上,邓小平当年整顿铁道部,其影响之深远并不限于铁道系统本身,还具有政治、经济甚至战略等方面的意义,甚至被视为改革开放的先河。

  铁道部的这一次改革,其历史意义也许不像邓小平整顿铁道部那么重大,但由于铁道部自改革开放以来未曾改革,此次改革又涉及铁道部最核心的政企不分体制,且不论成败,若能贯彻始终,就足以说明中国政府有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谋划。

  不过,长期自成一体的铁道部,问题积重难返,内外利益集团盘根错节,要对它进行有效的改革而不至于半途而废,其“技术难度”绝对不亚于在高原冻土地带建设青藏铁路,如果中国政府能拿出足够的魄力与决心,一举攻克“改革铁老大”此一“技术难题”,能赢得的称誉和掌声必定更多。▲◆★●■☆

习副主席挥手划出了一条红线:对美国发出严厉警告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1/12/26/1579809.html

 2011-12-26  习副主席挥手划出了一条红线:对美国发出严厉警告 习副主席结束越、泰访问已经回到北京。根据笔者的观察,习副主席此行主要目的是深化中越、中泰及东盟合作,维护区域稳定和平。而要做到这一点,一个最急迫的课题,就是消除美国的坏影响。为此,习副主席挥手划了一条线,对美国提出了柔中带刚的严厉严肃警告。

习副主席结束越、泰访问已经回到北京。根据笔者的观察,习副主席此行主要目的是深化中越、中泰及东盟合作,维护区域稳定和平。

而要做到这一点,一个最急迫的课题,就是消除美国的坏影响。为此,习副主席挥手划了一条线,对美国提出了柔中带刚的严厉严肃警告。

什么线呢?先看下习副主席《在泰国华人华侨各界举行的欢迎晚宴上的致辞》(2011年12月23日,曼谷),在致辞中,习副主席有这样一句话,虽然并不显眼,但美国佬听来一定会如晴天霹雳。
 
他说:“我们欢迎域外国家在促进东亚进程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也希望他们尊重本地区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注意兼顾各方舒适度。”如此平和朴素的一句话,为什么在美国那里会变成晴天霹雳呢? 根据笔者的分析:

(一)给美国人划了一条线。这条线就是:域——域内和域外。
在这里,习副主席讲的是东亚区域。延伸看,还应该有“环中国南海区域”、上海合作组织区域、东北亚区域、“环东海区域”等等。只要有这个地理区域在,就有域内和域外的区别。域内有域内的行动规则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域外的当然应该尊重域内的。在东亚,在环中国南海、环东海、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美国都是域外国家。

(二)给了所谓“排美”理论一个有力的回击。
最近,美国出现一种奇谈怪论,说什么“中国企图排挤美国出亚太”。对此,习副主席明确答复:“我们欢迎域外国家在促进东亚进程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显然,中国没有排挤美国人的意思,相反,中国对美国在“东亚进程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持完全开放和欢迎的态度。所谓中国排挤美国,完全是莫须有的伪命题!

(三)给域外国家定了一个行动规则。也就是:“希望他们尊重本地区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注意兼顾各方舒适度。”一个尊重自主性和多样性、一个兼顾舒适度,这就是域外国家参与域内进程的行动规则。

——域内的问题由域内国家自主解决,这就是自主性;域内国家采取什么制度、奉行什么价值观由域内国家自主选择,这就是多样性。比如,南海问题,域外国家就不要乱插手、帮倒忙,就是尊重自主性。

——“舒适度”这个概念,由于过于中性,很容易被利用,所以,笔者反对不加定语、条件的使用。但是,习副主席用在这里,恰如其分且很有战斗力。因为,他在使用之前附设了条件和界限。那就是:“域外国家”参与东亚进程,要兼顾各方“舒适度”。这就使&ldqu
o;舒适度”有了明确的指向,那就是用来约束“域外国家”。

“舒适度”,一个很中性平和的词汇,却有着强大的冲击力,为什么?原因是具有针对性,针对美国近来在域内的一些搅局、捣乱作为。包括,加强在亚太的军事存在、提出搅局东亚一体化进程的TPP、在南海问题上挑拨离间等等。所有这些,都让中国感到“不舒适”。一个在地区制造“不舒适”的域外国家,还想得到域内国家的热诚欢迎,显然异想天开,遭到域内国家的反感、反击,也在为难免!

对此,如果美国由于域内出现反感情绪、采取适度的反击措施就指责有关国家反美、排美的话,笔者则毫不客气的说:那完全是美国咎由自取!因为,你到东亚不是发挥建设性作用,而是发挥破坏性作用;不是打算作为一个平等的伙伴,而是想到这里“当大爷”、“称王称霸”。域内国家反对的不是“美国”,而是“美帝”;“排挤”的也不是美国人民,而是美国的霸权主义。

我们欢迎一个建设性的合作的美国,坚决反对一个破坏性的、霸道的美国!这符合政治逻辑和人类正义。

在这里,笔者还想补充一句:在中国打开国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之日起,中国就很少使用“域内”和“域外”这个概念。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讲的更多的是“全球化”。现在,中国明确使用“域外”这个概念,从很大程度上讲出于无奈,是由于美国的肆意搅局、捣乱给中国人民的心里筑起了一道高高的篱笆:商品可以没有国界、域界;而主权、制权,却永远不能丢掉疆界意识。

习总东南亚之行,北京对美在南海做出重大让步

自从去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东盟地区论坛上就南海问题发难以来,中美在东南亚角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把南海问题“做大做热”,美国政客频繁造访东南亚有关国家;美国军舰游弋南海。受美国“高调”介入的鼓舞和纵容,菲律宾、越南等国也频频出手,致使南海紧张局势不断加剧。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态势,外界怀疑中美不能在亚洲好好相处,并有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
 
国家副主席习副主席在刚结束的泰国访问中提到,欢迎域外国家在东亚发挥建设性作用,也希望尊重和兼顾各方的舒适度。外界分析,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就美国重返亚洲做出回应。这被外界解读为中国高层为中美在亚洲共处定调,对美释放善意。在次之前,中国官方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太平洋够宽广,能容的下中美。而此次习副主席首次明确提出,欢迎域外国家在东亚发挥作用,并且首次用“舒适度”三个字来定调中美相处的原则,其中含义颇受外界关注。

而习副主席此前在越南访问也引发外媒高度关注。路透社评论称,中国正在“静悄悄地”进行外交行动,以温和的方式平息和越南在南海问题上的冲突,抵消美国作为冲突推动者的角色。在访问越南时,习副主席曾提到越前领导人胡志明为发展中越友好作出的重要贡献,呼吁“中越以友好大局和两国发展大计为重,始终坚持友好合作的大方向”。这显示出中国和平处理南海问题的决心和诚意!

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之下,中美爆发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虽然美国把中国当做其潜在的最大敌人,但是美国也不会贸然与中国摊牌,否则,美国将得不偿失,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中美之间的矛盾变的越来越不可调和,但是中美之间也不会发生直接战争,最多也就是美国怂恿其他国家与中国发生间接战争,这种可能性变的越来越大,南海或许就成为美国利用他国制衡中国的一个手段,但有一点可以值得深信,那就是南海冲突或将不可避免。其实在对华政策上,美国虽然对中国采取咄咄逼人的措施,但是与中国公开为敌也是白宫不愿看到的。

而中国对美国的政策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中国既反对美干预涉及本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但也不愿与美国彻底扯破脸,因为中美之间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也存在共同的利益,一旦与美国翻脸,既不符合中国的国家战略,也不利于中国的国家利益,所以在美国一些涉及对华核心利益问题上,北京还是愿意以包容的态度,对美国做出重大让步,以便向美国表示自己既不会成为美国的敌人,也不会对美做出敌视的姿态,中国也欢迎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

因为亚洲不是某个国家的亚洲,而是亚洲国家的亚洲,中国愿意在一些问题上与美国合作,愿意与美国就一些敏感话题进行谈判,但是美国也要尊重中国的利益,承认中国在亚洲的地位,一旦美国向中国做出某些承诺,北京也会顺水推舟,默认美国“重返亚洲”的国家战略,因为中国不想再某些问题上与美国翻脸,一旦与美公开为敌,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胡锦涛时代中美不再需要中间人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8375

   2011-12-26:在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近日出版新书《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中,李光耀指出,中国进入胡锦涛时代后,因为与美国的联系越来越频密,所以不再需要新加坡领导人充当中间人。

  李光耀指出,胡锦涛的个性也有别于江泽民,不会抓住新方领导人的手。李光耀在书中描道,早期在中国领导人对美国及西方世界的认知还不足时,江泽民当时会邀请他出席晚宴,与他讨论外界的情况。“他会抓住我的手问我:‘跟我说西方对我们的真实看法!’”

  李光耀说,两国领导人继续以华语沟通,仍是双边关系的有利元素。新加坡在2009年举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晚宴上胡锦涛主席就坐在李显龙总理的旁边,两人“用华语交谈,完全放松,跟正式会议致辞时完全不同”。

  不过他也点出,新加坡领导人懂得说华语,固然能为新中政治交往带来好处,但同时也会使一些中国人对新方领导人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李光耀指出,一些中国人认为新方领导人会讲华语,就应该认同中国人并站在他们这边,而不是西方人那边。

  “他们会问,大家都是华人,你为什么会去支持白人?因此,其中关键的因素是血缘关系,而不仅仅是语言。”李光耀也高度意识到新加坡在与中国拉近外交距离的同时,可能令周边回教国家感到不安。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郑必坚曾问李光耀为何不去探访广东大埔的祖籍地。李光耀说,新加坡是东南亚地区一个华人占多数的国家,有两个马来回教邻国,这些邻国一直对新加坡心存怀疑。郑必坚理解他的意思。

  香港亚洲时报:中美交战已经不远了 美2012敲打中国

  香港亚洲时报在线文章,原题:与中国交战的日子可能没那么遥远 2011年,中美关系经历了艰难的一年。2012年,美国迎来总统大选,对两国关系也不是好年份。

  关乎饭碗的问题如保护主义和人民币低估,将是美国不满的焦点。奥巴马政府“重返亚洲”政策
以及对华采用预防性外交的企图,也会加剧两国关系的紧张。中美发生摩擦的可能性肯定存在。中国希望避免摩擦。不过,美国似乎乐见,在选举之年,更有可能会主动挑起事端。

中美交战已经不远了 美2012敲打中国

  香港亚洲时报在线文章,原题:与中国交战的日子可能没那么遥远 2011年,中美关系经历了艰难的一年。2012年,美国迎来总统大选,对两国关系也不是好年份。

  关乎饭碗的问题如保护主义和人民币低估,将是美国不满的焦点。奥巴马政府“重返亚洲”政策以及对华采用预防性外交的企图,也会加剧两国关系的紧张。中美发生摩擦的可能性肯定存在。中国希望避免摩擦。不过,美国似乎乐见,在选举之年,更有可能会主动挑起事端。

  不过,这引出一个合理的问题:美国在外交和军事上对中国动作频频,是否算是推进美国利益 的最好途径?不管怎样,媒体热衷于为美国在地缘政治上推波助澜。我们预计2012年这类东西会有增无减。由于美国总统竞选出现的反华趋势及美国安全学说所包含的遏制中国论,此类声音会有更多的回响。

  美国的“重返亚洲”是基于一种“安全叙述”,即把中国塑造为傲慢、嚣张和地区的不稳定存在。奥巴马政府声称,美国在南海航行自由上拥有国家利益,从而卷进了南海问题。各方在南海都有利益。但是,在和平的南海有着最大利益的应该是中国。南海紧张加剧对中国不利,而对美国却有好处。

  向亚洲推进最令人不安的或许是美国试图将其经济利益当做国家安全事务,从而为美国21世纪向该地区投射军力提供一种新借口。这不禁令人联想,备受赞誉的告别中东“战略转向”,只是改变了目标,无关战术问题,奥巴马政府或许会像布什政府痛扁穆斯林敌人那样敲打中国。

  中国恐怕会想,美国认定怠慢中国不会付出代价:中国太依赖全球贸易,军力太弱,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对手。也许,中国领导人会认定,中国尽管依赖和平的国际贸易环境,但必须做出更明确的反击。那将是一个危险的决定,因为美国已宣布亚洲是其关键国家利益。或者正如国务卿希拉里所言,“利用亚洲的增长和活力对美国的经济和战略利益至关重要……”

  美国有政策、手段和动机给中国制造麻烦。现在唯一缺少的是适当的时机———或者某一方的致命误判。就美中关系而言,2012年可能成为令人不安的坎坷年份。▲◆★●■☆

让人惋惜的中国左右之争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8386

   2011-12-26 作者: 连清川   

  每隔几年时间,中国便会周期性地陷入一种争论之中。官方表述几乎对此毫无所动,然而民间知识界与社会群体之间,总是沸反盈天,各有“中国向何处去”的豪迈与自信。这便是带有强烈意识形态的左右之争。所谓的左,基本上是以恢复社会主义这一制度的尊严与道路作为底色,间以建国以来历史与领袖的褒赞的思潮;所谓右,基本上是以自由主义作为前驱,兼谈法律制度的建设与人道主义的施行。

  从以往的多次潮流来看,基本上不多久这些争论便烟消云散,转而进入隐性的暗中较劲,酝酿下一次的大型争论,屡试不爽。

  自今年来,由于微博的大行其道,争论乃转移战场,语言攻击日益炽热,双方互盖帽子,各路人马纷沓上演,恍惚之间令人有言论已然自由的假象。左派被冠以“五毛党”等名头,而右派则被讥为“带路党”“美分党”等,唇枪舌剑,未曾稍停。各路人马均有领军人物,左派如孔庆东、司马南和染香等,右派如秦晖、王小山、老榕等。如今,五毛党大战带路党已经成为微博上的一个常态,并且逐渐开始转向线下。左右之争成了中国最大规模的行为艺术。

  中国的左右之争,究其根基,当然远非微博上的骂战与行为艺术,而当真乃是两派各自忧国忧民的人士,对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根本之争。早在1998年,曾经任职《人民日报》的马立诚就出版过《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披露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始在上层与下层之间的左右思想辩论及其对于中国道路的影响,引发社会讨论狂潮。只是未曾料到的是经历10多年之后,左右之争既未见消停,亦未见结论,反而有更加炽热之势。

  不过,我常有一种恍惚:这热闹炽烈,颇有你死我活之势的争辩,是真的存在吗?还是仅仅只是一种虚饰的思想浮华?因为在我看来,所谓左右之分,在国外各自的定位更加明晰而有力,而在国内经常模糊而难辨。

  被国人认为是左派的甘阳先生在其著作《将错就错》中有一篇章《左与右》中写道:“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左派与自由派基本是同义词,而右派则是保守派。”

  辨别美国的左右,还有一个更加简易的方法,民主党是左派,共和党是右派。然而,美国的左右,其实其基本底色都是自由主义理论,只不过左派所奉行的是自由主义(liberalism),而右派所奉行的是保守主义(conservatism)。如果再往下划分,才会出现更加复杂的局面,也就是自由主义之中,又有古典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或进步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之中有古典保守主义与新保守主义。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来源基本上是承袭哈耶克-波普尔一脉的衣钵,当今美国的政治传承,来自于肯尼迪与林登·约翰逊等这些民权总统,到克林顿时期进入巅峰;而新保守主义在里根时期全面发展,到小布什时期全面掌权,他们的理论祖师,乃是德国裔的政治哲学家列奥·斯特劳斯。

  虽然上溯到启蒙时期,双方的老祖宗都是亚当·斯密、埃德蒙·伯克和卢梭等这些人,不过到了今天,双方在执政理念上的差异早就已经大相径庭,所以在政治上显然已经成为势不两立的派别,全然没有兄弟情谊了。

  理清了国外的左右之争,再回到中国的情境之中来,情势便显得无比复杂了。中国意义上的左派,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核心思想的政治派别,早就已然边缘化。在中国,被列为右派的人物似乎面目还清楚一些,但被认为是左派的人物,真是“双兔傍地走,焉能辨我是雌雄”的感觉。近年来最蹊跷的人物便是刘小枫。他是中国倡导基督教精神最为成功的人物,其早期著作三部曲《诗化哲学》、《拯救与逍遥》和《走向十字架的真》,几乎是当时所有大学生的案头书,显然像是一个右派人物。但是2010年,他在复旦大学的一次演讲《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公然指出毛泽东有着“自由主义根基”,被广泛认为是左转信号,受到右派知识界与热血学生的普遍抨击。其实,刘早在2007年的著作《儒教与民族国家》一书中的《游击队员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中,明确提出“毛泽东是一个自由主义者”这一说法。

  而甘阳被当成左派,也的确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甘阳出身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曾经师从新保守
主义老法师斯特劳斯的嫡传学生阿兰·布鲁姆。从来未曾见过甘阳有什么“弑师”的言论,怎么会从一个即便在西方看起来也是非常右的角色,转变成了完全对立面的左派立场上来了呢?

  在我看来,这个左右之争,又是中国人惯有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维在作祟,自由主义到中国来,就又演化出了不容质疑与缺乏宽容的质素来。今天在中国所盛行的所谓自由主义,其实不过是自由主义众多流派中的一支,也就是新自由主义,或者说是进步自由主义,是如今美国民主派的主流思想。但是自由主义的范围甚为宽泛,包括古典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等等,均在美国有庞大的群众基础,这在刘军宁的1998年的著作《保守主义》中,早有充分的论述。然而,这一支在中国的衍生与坐大,已经形成对自由主义言说的垄断,大树底下无杂草,他们不但不能承认与宽容左派的学说,连保守主义者的论述,也一概清扫进左派的言论之中去了。

  保守主义者,顾名思义,他们承认与尊重传统中国的思想、行为与模式,所探索的道路,乃是在中国的历史中去寻找合乎中国现实的治理之路。各派各人思想不同,有些人从古代中国,有些人从近代中国,有些人从现当代中国中去寻找,但其根本思维,依旧是在自由主义的前提之下进行的。这样一些人,根本与想要借尸还魂的老左派本质有差。而那些所谓的老左派,乃是真正地向往与呼唤计划体制、崇拜与拥戴毛泽东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人物。

  进步自由主义者于是根本无视保守主义者的理论底色,一意将所有与他们不同的人全部扫入左派的营垒之中去。

  至少我所阅读的刘小枫与甘阳,并非呼唤与拥崇计划体制,拥崇领袖,拥崇文化大革命的癫狂政治的人物。难道真的是我悟性奇差,而根本不能理解他们的狼子野心?

  国人臧否他人,总乃划分阵营。不是朋友,便是敌人。当年斯特劳斯与科耶夫之间,也有激烈论战。一个是保守主义老法师,一个传承黑格尔的衣钵,其间思想斗争惊心动魄,非我这种外行所能领略。但终其一生,两人都是思想朋友。斯特劳斯在内心里极度骄傲,看不起许多自由主义者,但他最出格的事情,不过就是阻止波普尔到美国任教。他一生之中,谨守学院,而不参与现实的政治。

  毋论是哪种自由主义,其根本底色,都是宽容。学术有争议,思想各差别。即便是那些老左派,也有其为社会公正与民族自立的合理性。在理性与宽容的基础上争辩,或者才是促进国族进步的真正动力。如今的左右之争,无论双方怎样地在为自己的国与民之心做辩解,也不论其在现实政治支持上的如何差异,其在行为上的排他与暴戾,已然破坏了自由主义的一些基本准则。

  这便是今天左右之争,在我看来极为可惜可叹的方面。因为每一次辩论的机会,本来都是张扬自由主义魅力的一场表演,最后,都演化为一地鸡毛的文攻武斗,那还有什么自由主义的慈悲与伟岸呢?来源: 网讯▲◆★●■☆

继续强调“韬光养晦”的出路何在?
http://blog.chinaiiss.com/songzhongping/blog/view/112899

 (2011-12-27 )  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长马晓天指出,未来一段时期,国际战略形势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仍将继续发生复杂深刻变化。中国应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营造更为有利的安全环境。马晓天指出,2011年,中国国内政治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各国对中国政治上往来加深、经济上倚重加大,中国安全环境总体有利。未来一段时期,国际战略形势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仍将继续发生复杂深刻变化。中国应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继续贯彻“坚持韬光养晦,积极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营造更为有利的安全环境。

    这一表态其实已经很深刻的反映了高层的基本意见,概括起来就是“坚持韬光养晦,积极有所作为,创造战略机遇期”。

    但比较担心的是,“韬光养晦”我们已经喊了很多年,做了很多年,尽管我们通过各种经济刺激手段让经济膨胀到今天的GDP第二,但经济基础不稳和不扎实,民生工作不落实,让中国经济问题颇多,隐忧颇多,一个“快”字遮了“百丑”。因此今后如何调整经济较大转型是一个深刻的国家战略问题,马虎不得!

    同样,“过去坚持韬光养晦”让我们失去了很多,尤其是忍耐的心态让我们失去了血性和霸气,在全体国家面前,我们都要当小媳妇,毕恭毕敬,惟命是从,唯恐他国不悦,从而获取暂时的和平气氛。这段时间,尤其是南中国海更是问题极多,知晓中国“韬光养晦,不愿意惹事”的心态,其他国家纷纷行动起来挑战中国的底线,让中国的底线被变得越来越高,其他国家的任何挑衅都变得可以用孔子的态度来“包容和骑墙”,就这样我们失去了太多的国家利益、领土和领海。这或许就是“韬光养晦”带给我们的结果。小平同志说,他们这代人智慧不够,就把争议留给下一代来解决吧!这是权宜之计,毕竟当初“技不如人”。但“今天继续坚持韬光养晦”的态度势必告诉我们“还需要再下一代、下二代来解决吧,毕竟小平的下一代解决不了这个棘手的问题”,只能继续遗留和移交了。这个态度是否负责任很值得考虑。

    “积极有所作为”,但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是他国在积极有所作为,一点点地蚕食中国的核心利益,这一点很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还认为我们已经很努力了,已经在南海签署了“南海行为准则”了,已经跨越式了。孰不知,这些宣言和准则在他国眼里就是废纸一堆,只有我们自己把它们当成圣旨供奉着,这一点很可悲。如果我们把维持现状当成是政绩的话,那还有多少利益可以去维持呢!领土和领海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失不再来!有所为的概念是什么?简单而言,今天越南占了我们29个岛礁,明天越南占了我们20个岛礁,这就是“有所为”!但遗憾的是今天和明天越南依旧占了29个岛礁,相反是越南开采的油井平台今年比去年多了一些,这到底是“有所为”呢,还是“任其所为”呢!可想而知!

    最后一点是“创造战略机遇期”。有点困惑,战略机遇期到底是谁创造的呢?是自己,还是他人呢?我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失去了收复南海的战略机遇期,这个机遇期是谁创造的呢?其实不是中国创造的,是国际社会给中国的,但中国的能力不足,自觉放弃了这个绝佳的战略机遇期。同样看现在,我们其实也是处在最佳的战略机遇期,这个机遇期是来自几方面,一是中国经济的相对强大;二是美国等国家的相对经济衰退;三是美国深陷几场战争耗资巨大,能力有限;四是在东亚敢于挑战中国的国家相对还比较弱小;五是中国军队相对在军事力量上占了优势地位;六是台湾问
题的缓解让中国大陆得以喘息处理其它问题,但这个是巨大的变数。因此,战略机遇期越往后,对中国越发的不利,等美国人喘息均匀了,其他国家都武装好了,那时就算是强大了一点的中国也不再是什么战略机遇期,我们最大的误区就是总认为别人会休息等待我们的快速发展。换句话讲,不要总认为自己能真正创造战略机遇期,很多时候,这个机遇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国际大环境和国内小环境共同促成的,但前者的作用似乎更大点。

    因此,在如今已经有了“战略机遇期”,“希望有所作为”本是可行的,但如今依旧要坚持陈旧的“韬光养晦”,其结果自然就是让这个机遇期擦肩而过,或许再等到新的机遇期,须耗时、耗力、耗财、耗人,但没有实际效果!▲◆★●■☆

中国对钓鱼岛、南沙主权论证研究严重不足
http://mil.chinaiiss.com/html/201112/27/a463c8.html

2011-12-27 来源:中国海洋报    湖南大学法学院杜钢建汕头大学法学院白巴根

    目前尚未得到解决的我国与邻国之间的岛屿争端是东海的钓鱼岛争端和南沙群岛争端。前者的研究较后者多,通过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可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于岛屿的法律争端包括两个问题:一是确立能够适用于岛屿争端解决的国际法依据;二是历史事实。关于两者的关系,历史事实很重要,但法律规则是决定历史事实能否成为证据的重要依据,而且法律依据决定证明程度。历史资料本身不能代替国际法的论证,历史资料的证据力有待于依据国际法所展开的论证。争端双方在对解决岛屿争端所适用的法律规则持有不同观点时,各自所提出的证据以及证明程度将产生差异,争论无实质意义。因此,在研究解决岛屿争端时,以下两点是重要的。首先,确认解决争端所适用的国际法依据;其次,考察将法律规则适用于历史事实的论证能否经得起推敲或站得住脚。

    关于钓鱼岛的归属,中国学者的观点可概括为“历史主权论”;日本学者的主张可概括为“有效先占论”。双方所提出的国际法依据是什么呢?证据是什么呢?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呢?应该以什么样的国际法规则来解决这场争端呢?澄清这些问题,不仅能为解决钓鱼岛归属问题提供指南,同时可为和平解决南沙群岛归属的争端提供参考。本文主要讨论钓鱼岛归属的国际法问题,并以此为和平解决南沙群岛归属问题提供参考。

    “历史主权论”的主要依据是从史料考证中得出的钓鱼岛属于中国领土的一系列证据。该理论最大的缺陷是尚未对日方学者的观点提出有力的反驳。除史料的论证本身所具有的逻辑问题以外,没有明确提出解决钓鱼岛争端的国际法规则。尽管钓鱼岛争端已存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但今天仍然检索不到国内学者针对日本的“有效先占论”所提出的详细讨论和反论。不得不说这是国内学者在钓鱼岛归属的国际法问题上最大的软肋,这一不利状况亟需改变。

    “有效先占论”的核心观点体现在日本外务省的官方意见中,即“经过长达10年的详细勘察,在未发现清政府管辖钓鱼岛的任何痕迹的情况下,于1895年将该岛屿划入了日本版图”。换言之,日本认为在1895年所划入版图的钓鱼岛是“无主地”,所谓的“无主地”的判断标准就是经过勘察“未发现清政府管辖钓鱼岛的任何痕迹”。这说明,日本当时在判断钓鱼岛的国际法地位时,所援引的是“有效先占论”。该理论是18世纪后期以及19世纪初期形成的国际法原则。

    对一个其主权归属具有400年甚至更长历史的岛屿的归属,怎么能适用19世纪的国际法来判断其法律地位呢?关于领土问题的国际法规则,是不会轻易认可这一轻率的行为的。最起码,关于岛屿归属的“时际国际法”原则就是具有说服力的依据。换言之,关于领土争端的解决,当其主权归属涉及历史原因时,要按照当时的国际法规则来判断岛屿在国际法上的地位,而不是溯及适用19世纪的国际法规则。很遗憾的是,关于如此简单明了的国际法问题,却看不到国内学者鲜明的立场和详细论述。

    那么问题在于在判断钓鱼岛的国际法地位时,应该依据历史上的什么样的国际法规则呢?这当然需要中国方面提出来。对此,做出一个扎扎实实的论证,将会为确立历史上的钓鱼岛的国际法地位提供一个牢固的法律基础。关于判断历史上钓鱼岛法律地位的具体的国际法规则(暂时称为“亚洲原始先占论”)的名称不重要,关键在于其内容。无论如何,19世纪的“有效先占论”所要求的实际控制和管辖的证据是多余的。当然,从历史资料中也有可能挖掘出实际控制的一些证据,这要看对实际控制的解释。但是,无论如何,19世纪的“有效先占论”本身不能适用于历史上的钓鱼岛,这是现今国际法的学说和判例所明确承认的规则。

    尽管如此,中国学者提出的“历史主权论”在没有对国际法问题加以细致而严密的论证之前是不能成为反击日本“有效先占论”的有力武器的。就算提出了“时际国际法”的理论,但其本身不能成为抗辩对方观点并确立我国主张的充分的法律论证。关键在于,要寻找和确立从14世纪到18世纪末为止的适用于亚洲国家或东亚国家岛屿归属的国际法规则,这是最重要的研究工作。同时需要研究的是,有关岛屿争端的所有重要国际法判例和学说。

    有关南沙群岛的归属问题,中国与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等国之间存在争议。南海是面积更大,而且国际交通更频繁的海域,涉及到更复杂的国际问题。将从钓鱼岛争端中所得到的启示运用于南沙群岛的争端,论证南沙群岛在历史上属于中国的国际法地位,也许是可行的方法。虽然南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会有各自的特殊情况,但在讨论国际法问题上基本上是一致的。如何和平解决钓鱼岛和南沙群岛争端,是我国法学界面临的重大的国际法问题。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国家更应该注重国际法的尊严。加强研究解决岛屿归属的国际法问题是摆在我国国际法学者面前的神圣使命。▲◆★●■☆

中国在美国国债上的得与失
http://www.cankaoa.com/article/caijingcankao/36652.html

2011-12-20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日前发表文章,题为《中国在美国国债上的得与失》。摘编如下:

  中国是美国国债最大的持有国。据报道,自今年上半年美债触及美国国会规定上限爆发危机后,中国是否减持美债就备受关注,但美国财政部的数据显示,北京持有美债自2010年6月突破1万亿美元后,持有规模一直保持在1万亿美元之上。目前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约为一万一千多亿美元,是美国国债最大的外国政府持有国。名列第二的是日本,持有数额为九千零六十多亿美元。第三是英国,持有数额为三千三百三十多亿。由科威特阿曼卡塔尔沙特委内瑞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