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善意提醒中国:其实你不懂富国强兵

妈妈要告诉子女的细节问题

http://bbs.wenxuecity.com/znjy/1643419.html

 

21、有真正的朋友,但不知你有没有福气遇到。不管有没有遇到,都不要否认它。不要算计别人,尤其不要算计自己喜欢的人。对自己喜欢的人,不要使用手段去得到 。22、最勇敢的事情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旧热爱生活。不要害怕欺骗,但要知道世界上存在欺骗 。23、借钱的时候,心里要有个底,就是要想着这个钱是回不来的。所以借出去的钱永远要在自己能承受的损失范围之内。可以承受的数字以内,即使回不来,也是心里早准备好的。自己不能承受损失的数目,就不能借。24、最好的朋友之间,除非他穷的吃不了饭了,否则最好不要有经济往来。许多可贵的友谊都败坏在钱上。25、君子可寓意于物,但不可留意于物 。

 

今 日 看 点 : 20120302▲◆★●■☆

 

媒体渲染腐败将加剧公众焦虑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20079

 

原苏联亡于过度发展军事 重工业占工业85%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20094

 

传副总参谋长停职 解放军全面展开教育运动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20132

 

处于改革的十字路口 谁在阻碍中国改革?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20112

 

改革是中共维稳的缓兵之计?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20101

 

为什么中国将发生经济危机?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
&msg_id=120102

 

《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显示 台经济综合竞争力称冠

http://www.zaobao.com/cz/cz120301_001.shtml

 

普京善意提醒中国:其实你不懂富国强兵

http://www.cankaoa.com/article/waiguoren/39810.html

 

 


媒体渲染腐败将加剧公众焦虑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20079

    2012-2-29:  进入新媒体时代,言论闸口日渐拓宽,信息来源变多变杂,各种真真假假的传言、猜想裹挟在信息洪流中泥沙俱下,令舆论场的复杂性骤然增加,也给舆论引导增添了难度。

  年少轻狂者打伤他人,父母到医院探视致歉,“八成是仗势欺人给对方施加压力”;公职人员非正常死亡,总能引发不少人的围观——“看哪,又一个贪官自寻短见了”。这种并无根据的揣测甚至推而广之,变成一些人对某些特定群体的预判:“不查孔繁森、一查王宝森”,“品质好的人肯定没法在那里边混”……

  在信息公开不断推进但又不足以完全赢得公众信任的转型期,人们的一些猜测想象由于不时得到“印证”而加深,逐渐固化为条件反射式的成见。如果这种成见不断生长蔓延,理应融洽的社会关系便有被割裂和极化的危险。这样的情势下,媒体应该怎样作为,才能驱散非理性的“腐败猜想”?

  驱散“腐败猜想”,绝非埋起头来当鸵鸟,无视客观存在的腐败现象。恰恰相反,只有充分正视这一现象,才能恪守新闻媒体客观公正的立场,才能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团结更多人与腐败现象作斗争。

  有人担心,媒体曝光的贪官,会不会让人产生“腐败越来越严重”的印象,会不会影响党的形象,消解社会信心?这些担心虽有一定道理,但事实证明,那种捂着盖着怕揭短的心理,只会令群众失望。在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的今天,舆论监督已经成为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手段。事实是,在公众、媒体、纪检监察部门的合力作为之下,一些腐败官员被绳之以法,极大地震慑了腐败分子。主流媒体及时准确地报道郑筱萸、赖昌星等大案要案,保障了民众的知情权,表明了我们党“有腐必反”的决心。

  人们对腐败的印象,大体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本人或身边人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二是新闻媒体“重构情境”传递的信息。媒体分寸把握得好,有利于达成反腐共识、遏制腐败现象、增强反腐信心。相反,如果过分渲染阴暗面,甚至炒作“日记”、“情人”等腐败细节,就不可避免地加剧公众的焦虑情绪,激发更多“腐败猜想”,让人产生“越反越腐”“无力回天”的错觉。这提醒我们,在报道敏感度很高的反腐新闻时,不能为了吸引眼球,把严肃的反腐新闻变成八卦新闻、娱乐新闻;不能为了迎合猎奇心理,把反腐报道情色化,以耸人听闻的手法满足低级趣味;更不能挑战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制造和传播虚假新闻。

  在这一点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制定的“法律打击、预防控制、教育绝缘”三管齐下的反腐战略可资借鉴。一方面,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要以客观理性充分的报道揭露腐败激浊扬清;另一方面,媒体一定要有高度的法律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注重传播的社会效果,拿捏好报道的分寸。只有这样,才能消减和驱散非理性的“腐败猜想”,凝聚起“与腐败斗争到底”的共识和力量。来源: 人民日报▲◆★●■☆

原苏联亡于过度发展军事 重工业占工业85%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20094

   2012-3-1: 俄罗斯总统候选人普京说“为了全新的装备和更加专业化的军队,到2022年,俄罗斯必须将军费扩充到775亿美元。”当初苏联对重工业的投资持续占到其对整个工业投资的85%以上,其产品大都可以直接用于武装力量的发展。

   军事实力的迅速膨胀耗尽了苏联的长远经济发展能力

  大选在即,也许每个候选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变得亢奋起来。距离大选不到两个星期,俄罗斯总统候选人普京擂响了战鼓:“为了全新的装备和更加专业化的军队,到2022年,俄罗斯必须将军费扩充到775亿美元。”

  虽然如此的语气颇像1941年斯大林在莫斯科红场阅兵式上悲壮的讲话,但这确确实实就是20日普京在《俄罗斯报》上的亲笔撰文。

  ”在具体支出方向方面,普京列出了一长串清单,其中包括400枚洲际导弹、8艘核动力潜艇、600架先进战机,以及2300辆坦克及其他装备。这意味着俄罗斯军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将从2011年的大约3%,提高至今后的5%至6%。

  普京如此雄心勃勃的军备扩充计划在俄罗斯国内引发了争议。反对者称:“我们根本承担不起这一(增长)。我们承担不起这样一支军队。”

  普京的雄心在国际上也引发了议论。甚至有西方媒体联想到了冷战期间与美国大校军备竞赛的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初登政治舞台时,压根没有人会把这位性格温和、“身材魁梧的美男子”(斯大林语)同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职位联系起来。勃列日涅夫在青年时代并没有显示出什么过人之处,但其升迁之路却异常顺利。二战结束后,勃氏连升三级,从1952年起担任苏共中央书记,并深得斯大林赏识。在当时的苏共中央委员会中,勃列日涅夫是被公认为能力较弱的人,对谁都构不成威胁。因此,在险象环生的苏联政治权力场中,勃氏反倒躲过了无数灾祸。

  1964年10月,苏共中央书记苏斯洛夫和克格勃负责人谢列平密谋把赫鲁晓夫赶下台。当时,有人要勃氏给正在度假的赫鲁晓夫打电话,他竟“害怕得差一点昏厥过去,后来被别人强拉硬扯到电话机前”。

  赫鲁晓夫下台后,苏斯洛夫和谢列平为争夺大位陷入僵持。为避免两败俱伤,只好于10月14日举行的苏共中央全会上推举勃氏为苏联最高领导人。而在11月和12月,勃列日涅夫又担任了赫鲁晓夫的另外两个职务:苏共中央俄罗斯联邦局主席和苏联宪法委员会主席。经过一系列的权力斗争和运作,原本以“飙车”和“打猎”出名的勃氏竟然站到了苏联政治权力的核心。

  勃烈日涅夫曾表示,斯大林是他心目中的英雄。因此,获得大权之后,他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仿效心中的英雄形象,书写自己的英雄之路。而除了权力崇拜之外,大力发展以军事工业为标志的重工业也许就是勃列日涅夫最汲汲以求向斯大林学习的榜样了。

  勃列日涅夫曾说:“在生产力发展的现阶段,应该把整个重工业,而不仅仅是把生产坦克、飞机、火箭和弹药等纯军事生产部门,看作是国家军事实力的物质技术基础”,所以重工业各部门大都具有军事作用。而从其对重工业的投资中也可以看出,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对重工业的投资持续占到其对整个工业投资的85%以上,其产品大都可以直接用于武装力量的发展。

  在勃列日涅夫当政的18年间,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同样巨大的重工业投资,使得苏联的军事力量迅速膨胀,逐步改变了苏美之间的力量对比。60年代,苏联处于美国军事力量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