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粮食援助:填不满的无底洞

句 句 是 经 典 的 人 生 感 悟

http://www.ddhw.com/readpost.aspx?topic_id=26&msg_id=4452&level_string=0&page=1


  如果你想快点成名,那么就得慢点睡觉;如果你想快点长智,那么就得慢点骄傲。如果你想慢点老化,那么你就得快点学习;如果你想慢点淘汰,那么就得快点迈步。不怕路远,就怕志短;不怕缓慢,就怕常站;不怕贫穷,就怕惰懒;不怕对手悍,就怕自己颤。


今 日 看 点 : 20120331▲◆★●■☆

 

在中央内部,真正可以称得上矛盾二字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20862

 

王梦恕回应高铁建设8大质疑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tiedaobuxinzheng/content-2/detail_2012_03/31/13574767_0.shtml

 

不为杂音噪音所扰 不为传闻谣言所惑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2_03/31/13576413_0.shtml

 

潜在的中国人口雪崩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8222341&boardid=1&page=1&1=1#8222341

 

评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慎明说学习马克思主义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7071964.html

 

且看薄熙来如何埋单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20856

 

北京出席十八大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公示 于丹入选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2_03/31/13578194_0.shtml

 

朝鲜粮食援助:填不满的无底洞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20837

 

 

在中央内部,真正可以称得上“矛盾”二字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20862

   2012-3-30 作者 : 牛泪 事实上,在中央内部,真正可以称得上“矛盾”二字,存在严重分歧的,不是温家宝、周永康二人,而在吴邦国、温家宝之间。这两位常委间关系紧绷到什么程度,从他们各自的公开态度就能看出大概。

  很多人说温家宝总理和周永康同志之间有矛盾,这些其实都是夸大之词。温家宝、周永康之间的所谓“矛盾”只有两件事情:

  一是去年温谈司法腐,因为司法系统是周的山头,周在私下发过几句牢骚。但因为司法腐败、司法不公是个事实,周心知肚明,自己也有心整肃,所以基本没有太多发声。

  二是在如何处理薄熙来的问题上。这个大家都知道,温是倒薄的急先锋,周是挺薄的大头兵,温认为薄是倒行逆施,周认为薄仍是个好同志。在这个问题上,两位常委的确存在分歧,但这个分歧也仅意见不同,远未到传言所说你死我活的程度。

  这就是温、周摩擦的全部,其他全是传言。事实上,在中央内部,真正可以称得上“矛盾”二字,存在严重分歧的,不是温、周二人,而在吴、温之间。这两位常委间关系紧绷到什么程度,从他们各自的公开态度就能看出大概:

  几年来,温只要一谈“政改”,吴就立刻拿出“五不搞”应对。温头天说“要加快推进各项改革,尤其是要深化……改革”,吴第二天就在人大会上就说“改革可以缓一缓,但民生工作要抓紧了”。

  吴、温在今年的对立更为明显。在今年“两会”答记者问时,温为自己的政改交底,提出政改就是要“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结果吴当晚就用“要理直气壮地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句话把温堵死。温上午在记者会上说自己作为最高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如何如何,吴在下午召开的人大一次会议上就说全国人大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要这般这般。

  还有就是两人去年在提高工薪所得纳税基数一事上的斗法。吴在这件事上抓住温的漏洞,借助中共府院间的权力分配体系,巧妙利用舆论民意,深度“戏”温,弄得温在全国人民面前是灰头土脸,演绎了一场中共建国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府院之争”。

  这些掺杂了个人情绪和政治角力的具体案例,可以充分说明吴、温斗法已经严重到什么程度。但这还只是各位所能看到,其实吴、温之间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较量存在。实际上,吴、温二人从1998年开始就彼此不爽。

  消息人士说,在2002年十六大入常前,中央对吴、温进行例行考察。考察谈话过程中,吴谈及自己从政经历,说自己跟着江、朱两位老领导长期在经济中心上海工作,又一直负责国务院经济工作有所收获等等,向组织暗示其意。但江、朱综合考虑,还是安排温做了总理。

  不过总的来说,在吴温第一任期,两人相处还算融洽,利用这段时间,温也干了不少实事。但从08年起,因为未知原因,两人突然出现裂隙,到09年对立就越发尖锐。发展到后来,在政治局常委会上,据说只要温提出建议,吴一般都不举手;反之亦然,对于吴提出的建议,温也通常不予理会。对这种僵局,其他常委不便涉足,也不好公开支持或反对其中一位。

  对靠共识决策的政治局常委会来说,吴、温二人这种相互狙击实在是个很令人头疼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中央达不成共识,就没办法转化为党的方针和国家政策,很多事情都得停滞。也难怪温今年在“两会”记者会上叹息,说自己因为“能力所限和体制不足”,很多事情都搞不成,提出要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

  吴、温最近一次交锋发生在王立军事件后。

  其实王立军事件发生之处,胡温就有问责薄的意思。但温心里清楚,胡作为班长,为党内团结考虑,是不会主动出击的,在吴、李、周等人挺薄态度明显情况下,自己提出建议等于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所以这事就这样撂着,大家谁都知道王立军事件的严重性,但就是无人推动!

  直到后来“两会”,薄熙来不听中央招呼,私自召开记者会为自己和家人开脱,为“唱红打黑”辩解,拉贺国强垫背,并“逼宫”胡锦涛,引发高层集体震怒后,才由习出方案,胡拍板,决定换掉薄熙来。也正是在得到胡习的政治背书后,温才冲到前线,在“两会”记者会上顺势而为,把薄的问题定性为开历史倒车的路线问题。

  其实要说路线问题,吴、温二人之间才存在着真正意义的严重的路线分歧!

  薄熙来倒台当然也有路线斗争的因素,他在重庆搞的那些东西的确有“文革”复辟的影子,但主要还是薄这个人太猖狂、太功利、太个人主义、太有野心、太过主动挑战中共的政治文化传统,是中共政坛中的异类,这和吴、温之间的政治路线分歧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和薄熙来不同是吴、温二人都是政治局常委,都有自己理论根基和政治势力,和薄熙来这样的“文革”小将不同,除非到了明刀明枪份上,谁也奈何不了谁。何况中共政治发展到今天,也已经不是毛邓当年那种为了路线就公开分裂,闹到你死我活的程度。这就是吴、温之争至今尚未爆发的最根本原因。

  有意思的是政治局开会的时候,吴、温二人正好坐在胡锦涛左、右两边,这个座次即体现了他们的政治排位,也恰好暗合了他们各自所代表的路线和立场。突然想起政治“左派”、“右派”的来历,中外历史居然如此巧合,实在令人拍案惊奇!来源: 网讯▲◆★●■☆

王梦恕回应高铁建设8大质疑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tiedaobuxinzheng/content-2/detail_2012_03/31/13574767_0.shtml

—-高铁实际上没降速

2012年03月31日 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张璐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铁隧道集团副总工程师王梦恕:回应中国高铁建设八大质疑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张璐晶|北京报道

也许是爱之深、责之切,作为从事铁路工程科技工作近50年的专家,王梦恕从不掩饰对铁路部门的批评,也从不畏惧被一次次推到“风口浪尖”。

在铁道部前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因“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黯然离去后,74岁的王梦恕几乎成了“铁路代言人”。从高铁形势一片大好时的警告,到高铁跌入低谷时的声援,他的每一次发声都在试图帮公众打开一扇通向真相的窗口,虽然,这并不是他的本职工作。

刘志军任职铁道部部长期间,王梦恕不止一次与之发生激烈交锋。他曾公开表示,刘志军作风霸道,建设铁路不注重“科学化”。最典型的例子是2004年,王梦恕曾经让媒体记者扮作自己的学生,调查在当时有着“亚洲第一长隧”的乌鞘岭隧道危险施工(原定工期4年半,被刘志军要求28个月内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