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捍卫主权手段有效比态度强硬更重要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解读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106&postID=26969.html

 

(9)四十六章(德之象)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今 日 看 点 : 20120512▲◆★●■☆

 

菲律宾欺软怕硬中国不能不硬

http://ed-china.stnn.cc/diplomacy/201205/t20120511_1737733.html

 

《第三只眼睛看中国》作者病逝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2/05/11/1769521.html

 

收入分配改革年内定案

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zjgc/20120511/6448362.shtml

 

铁路改革重归网运分离 高层正在讨论

http://news.stnn.cc/china/201205/t20120512_1737969.html

 

薄熙来软禁中接受日媒专访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2/05/11/1770427.html

 

陈光诚赴美胡锦涛亲自拍板:绝不能让他影响中美大局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2/05/11/1770031.html

 

中国捍卫主权手段有效比态度强硬更重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人民日报》社论 对
外反击战信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菲律宾欺软怕硬中国不能不硬
http://ed-china.stnn.cc/diplomacy/201205/t20120511_1737733.html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12-05-11 香港《文汇报》5月11日刊发文章《菲律宾欺软怕硬 中国不能不硬》,内容如下:

  菲律宾外交部已经恢复与中国驻菲使馆的接触,并正就黄岩岛问题努力提出新的外交解决倡议,希望能够缓和局势。事实证明,菲律宾是欺软怕硬,在中方强硬表态之后,才表示愿意重新坐到谈判桌前。中方对菲方恢复外交接触的行动不能寄予过高期望,必须以强硬的姿态,展示维护黄岩岛主权的意志和决心,包括清楚表达对菲方挑衅给予强有力军事回击的严正立场,让菲律宾知所进退。

  在黄岩岛事件中,菲律宾的表现出尔反尔,言行不一:一方面说愿意外交解决;另一面又接二连三搞小动作,派船只到黄岩岛海域,将黄岩岛改名,威胁要清除黄岩岛上所有“与菲无关的”标识和建筑,企图抓捕正常作业的中国渔民,更组织大规模反华游行煽动对华仇恨。菲律宾的所作所为是企图将黄岩岛问题复杂化、扩大化、国际化,把中国的善意大度当作软弱可欺,毫无以外交手段解决问题的诚意。如今菲律宾表示愿意重回外交途径解决问题,中方需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尽管中国一贯实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但是,如果菲律宾依然在非法侵占中国领土的问题上执迷不悔,一味挑衅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核心利益,中国应该整合军事、经济、外交资源,协调各种手段,该出手时就出手,显示在事关中国的领土完整、民族尊严的大是大非上,中国绝不会让步的坚定决心。中国必须采取实质性的行动维护自己的领土主权,树威立规,在做好以军事维权准备的同时,采取相应经贸措施,让菲律宾明白,一旦两国交恶,菲律宾将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菲律宾之所以胆敢在黄岩岛问题上屡屡向中国摆出强硬姿态,主要是对美菲军事同盟协议存在过分幻想,妄想美国会为其对华开战。黄岩岛是中国固有领土,这是举世皆知的历史事实,中国对黄岩岛的主权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美国愿意替菲律宾打一场不义之战吗?回顾历史,中国在领土主权的核心利益遭受重大挑战时,从不畏惧任何强权霸主,建国之初的抗美援朝战争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更何况如今中国国力如日中天,拥有充分的军事、经济实力保家卫国。奉劝菲律宾当局悬崖勒马,切勿错判形势,玩火自焚。来源:香港《文汇报》  ▲◆★●■☆

《第三只眼睛看中国》作者病逝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2/05/11/1769521.html

 2012-05-11 曾令江泽民"上当" 《第三只眼睛看中国》作者病逝

北京作家王山悄然病逝。18年前,他伪托译作《第三只眼睛看中国》,借用杜撰的德国学者“洛伊宁格尔”的眼光议论中国政治,引起海内外极大反响,据传中共前总书记江泽民也“上当受骗”,推荐给中共中央警备局,还称赞该书对中国经济改革提出许多重要观点“值得我们深思”。

王山的遗体告别式,于5月4日在北京八宝山举行。王山是谁?境外读者或许大多一头雾水。如果告诉你,他创作过畅销书小说《北京教父》、《血色青春》,读者依然不明就里。如果再告诉你,18年前,他写过引发境外强烈反响的《第三只眼睛看中国》,诸多读者浅淡的记忆,便会渐渐深浓。当年,“第三只眼睛看某某”还成了社会流行词。

王山小说代表作《天伤》《天祭》《天爵》,后来曾改名《血色青春》第二次出版,近期又改名为《北京教父》第三次出版。

被称为“北京顽主”的王山,生于1953年8月。2012年4月30日19点30分,在北京三零一医院去世,年仅60岁。他的后半生,以小说为北京顽主文化留下真实记录。朋友们谁都不知道他患重病住院。他远走时,第三次整理出版的他的代表作《北京教父》,正笑傲中国大陆各地图书排行榜,他网名“四横竖”(笔划四横四竖,即“王山”)也永远就此定格。

1994年,一部政论书《第三只眼睛看中国》(下称《第三只眼》)在中国引起极大反响,在港台和西方社会也引发诸多重要话题。此书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标明:著者是德国洛伊宁格尔,生于1953年8月,当代欧洲最有影响力的中国问题专家;译者是王山。此书对中国社会现实及其走向,有深入剖析,其中许多论点及预测,今天读来仍振聋发聩,书中触及的许多内容在当时相当敏感。

据香港《亚洲周刊》报道,王山竟然“蒙骗”了江泽民。时任中共总书记江泽民认真阅读了此书,在考察山西时说,山西出了一本书《第三只眼》,作者是德国人,对中国经济改革提出许多重要观点,“值得我们深思”。时任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在场听了江的谈话,随即给省新闻出版局贾姓局长打电话,询问这本书。贾局长一听书记过问此书,赶紧回应:“我们正在追查这本书的出版内情。”他还以为又是一本有“严重政治问题”的坏书。胡富国说:“什么追查?这是一本好书。赶紧拿几本过来。”不久,中国大陆媒体纷纷转载或发表书评推介文章,不少学者认定,此书代表了中国内部强硬的新权威主义观点。

曾被疑是邓小平政治遗嘱

江泽民还向中央警卫局推荐此书,干部每人一本;中国战略管理学会、中央政策研究室举办此书研讨会;有人更传出“这本书是邓小平政治遗嘱”。然而,后来发现,这位德国的“当代欧洲最有影响力的中国问题专家”,似乎只是个“影子”,由疑问,到猜忌,到质疑,或许这德国学者根本就不存在,此书是“王山”假托德国人的“伪作”。

王山生于浙江省金华,初中毕业后,正值文革初期,身为“知识青年”去山西省雁北乡插队务农,后进入煤矿从事井下采矿,后去部队服役,1977年复员,被分配到北京师范大学从事文教工作,后升任处长,在职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随后,出任北京京剧院副院长,成为当时北京文化教育界最年轻的高层干部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他辞职后从事创作。他的“天字”系列小说《天伤》、《天祭》、《天爵》先后出版,是他的“顽主小说代表作”。后曾将三部小说改写换名《血色青春》第二次出版,一个多月前再度改名为《北京教父》第三次出版。他又起笔“大顽主”之《地殇》、《地魂》。王山正在创作《天罡》之际,不料患病住院,因糖尿病引起心衰和肾衰,小说最终没能完成。这些年,他以“四横竖”网名混迹于“北京顽主”百度贴吧,粉丝无数。

这三部“天字”系列作品,奠定了王山“顽主”作家地位,因小说逼真描写文革武斗及真实记录北京顽主文化,他自己也被称为“北京顽主”。但由于当时政治气候和开放程度使然,王山“天字”系列小说在当时被禁,但盗版在地下广泛传播。

王山的“天字&
rdquo;系列小说,讲述动荡年代里一些热血青年的故事,是从文革年代的江湖杀出的京城大亨成长史。小说描述在一个正义缺席的时代,年轻人充满了迷途和反抗,面对生活无情挑战,政治运动将学生划分为阴阳两界人,一些平民和出身不好的少年,成为“顽主”、“佛爷”(扒手),而高干子弟则成为红卫兵。两派人物无奈只能去面对你死我活的争斗,展开血腥厮杀和身陷江湖械斗,令血案无数。

王山小说塑造的人物都是十六七岁,读来青春得可观。他们20岁时结束械斗,去了农村成为“知识青年”,后来又返城赶上改革开放年代,成了当代中国中坚力量,有的当了官,有的辞职经商,命运跌荡起伏,但他们的本性却没改变,人性和兽性﹑追悔和复仇﹑理智和迷惘,组合成一种疯狂音响。书中的原型人物说,“文革武斗期间,王山和我们在一块儿。这三部作品都是小说,人物性格和情节等方面有不少虚构成分,但书里打架战斗场面却是真实的”。

王朔也佩服的痞子文学

“顽主”源于北京作家王朔的小说名篇《顽主》,《顽主》被视为“痞子”文学代表作。王朔说,“姓王的作家,我只佩服两个,一个是女的,上海的,叫王安忆;一个男的,北京的,就是王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伤悼这位思考者。当年他以洛伊宁格尔的笔名写的《第三只眼睛看中国》,见识独到。”评论家解玺璋称,“写文革初期北京老红卫兵和北京胡同市民子弟的冲突,王山写得最逼真,语言劲道”。

据与王山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友边作君说,他比王山大一岁多。2011年他俩还见过面,后来就没见?。2012春节,他给王山发手机短信,王山也回了信。3月,他路过王山家附近,给王山电话想去见他。王山说自己在外地开会,又说在外地感冒很严重,等康复后回北京再聚。总之,王山生病住院的真实情况就不愿告诉好友。

事后,边作君才从王山夫人那儿知道,当时王山没有离开北京,只是已患重病住院了。王山笔下的“顽主”,已是渐行渐远的历史遗响,“顽主”王山却在天上,以“第三只眼睛”俯视神州大地。 ▲◆★●■☆

收入分配改革年内定案
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zjgc/20120511/6448362.shtml

2012年05月11日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降蕴彰
 
八年磨一剑,收入分配改革从2004年开始启动调研,到今年终于进入收获季节。

本报获悉,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订的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将在下半年出台。方案列出了收入分配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了改革的短期和中长期目标,以及重点任务和改革路径。其中,调整初次分配格局是未来收入分配改革的重中之重。

按照知情人士的说法,调整初次分配的核心是政府减税、资方让利、劳动者所得提高,目的是促使三方之间利益分配结构趋向合理,但由于初次分配涉及问题很复杂,所以在一定的时期内,只能是采取小步渐进的方案逐步推进。

前述知情人士补充说,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对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制度、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都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工资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按照“十二五”规划中确定的“提低、扩中、调高”基本思路,由国家发改委、人社部、国资委等随后修改或制定一系列具体的规范措施。

本报还从人社部、国资委等方面了解到,人社部正在制定《工资条例》、《工资集体协商规定》、《劳务派遣规定》等,其核心内容是企业的效益要和职工工资挂钩,并在企业内部力求实现同工同酬;国资委则在研究出台《央企社会责任管理指引》,要求大型央企定期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此来推动央企履行社会责任。

调整分配

中国收入分配失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利益分配中,政府财政收入比重逐年上升,而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却是持续下降;二是居民内部的家庭与家庭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显著拉大。

公开的资料显示,西方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一般为50%~60%,比如美国为65%,日本是60%,英国高达71%,而按照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的研究核算,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却由从1985年时的56.18%下降至2007年的50%左右,2010年则下滑至43%。

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过高,实际上就是国民缴纳的税收过多,也就有“国富民穷”的结果,用专家的话来分析,就是在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利益分配中,政府很强,老百姓很弱,在初次分配中,国家财政收入节节攀升,而居民的劳动报酬率却是持续下降。

中国城乡居民家庭与家庭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分配不公更为严重。虽然自从2001年开始统计局就没公布过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但根据国内学者研究,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远远超过国际公认0.4的警戒线,高达0.55。

国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到底有多大?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2010年给出的结论是,中国收入最高的10%家庭与收入最低的10%家庭的人均收入相差65倍,而高收入人群通常都是凭借手中的权力非法获取隐性收入和灰色收入。王小鲁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居民住户的“隐性收入”至少有9.3万亿元,其中不包括在经济普查中的5.4万亿元为“灰色收入”。

民盟中央的一位官员对本报表示,造成收入分配严重失衡的原因很复杂,也非一日之寒,行政性垄断固守阵地、地方政府偏重GDP增长、户籍制度的壁垒及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等都是严重问题所在,正是这些长期累积的体制弊端,使得在初次分配上,居民之间就拉开了收入差距,而许多涉及初次分配的法律法规执行力度和监管力度又不够,最终导致贫富差距日益加大。

据前述知情人士所说,2010年8月,民盟中央向中央高层提交了《关于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建议》,明确提出调整初次分配格局是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而在调整初次分配的同时,在再分配调节上也要发力,这样才可能切实改变目前普通居民与劳动者收入偏低,分配格局严重失衡的现状。

现在的情况是,国家发改委、人社部等方面已达成共识,确定调整初次分配格局将是未来收入分配改革重点,但由于初次分配涉及问题复杂,所以在一定时期,调整初次分配只会以小步渐进的方案推进,改革还会在再分配调节上同时发力,大做文章。

调研跟进

按照国务院的安排,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是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人社部、财政部、国资委是三个主要参与部委。前述知情人士告诉本报,目前,国家发改委等在补充、修改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的同时,全国人大财经委、民盟中央等方面也在深入多省进行相关“收入分配”的进一步调研,调研的目的就在于争取能提出更有分量的意见建议,为政府做最后决策提供参考。

该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