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不可不知道的知识 (八)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0005/201302/13852.html
【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四大名花】牡丹〖山东菏泽〗、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祁门红茶〖安徽祁门县〗、都匀毛尖〖贵州都匀县〗、铁观音〖福建安溪县〗、武夷岩茶〖福建崇安县〗
今 日 看 点:2013-05–13 ▲◆★●■☆
中国争取琉球主权有理有据
http://ed-china.stnn.cc/diplomacy/201305/t20130512_1890725.html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改革演进脉络
http://ed-china.stnn.cc/China/201305/t20130512_1890719.html
刘铁男遭情妇越洋电话举报始末 女方多次受死亡威胁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3/05/12/2392026.html
曾庆红交给习近平的“大笔杆子” 卸任了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3/05/12/2391229.html
激活琉球问题 为改变官方立场铺垫
http://ed-china.stnn.cc/diplomacy/201305/t20130512_1890728.html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七方面问题值得注意
http://news.stnn.cc/china/201305/t20130513_1891025.html
中国成日元贬值最大输家
http://finance.cankaoxiaoxi.com/2013/0512/207114.shtml
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推行乏力成反腐难题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34981
中国争取琉球主权有理有据
http://ed-china.stnn.cc/diplomacy/201305/t20130512_1890725.html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13-05-12 香港《文汇报》日前发表文章,题为:中国争取琉球主权有理有据。文章如下:
《人民日报》刊文质疑日本对琉球群岛的主权,日本当局向中国提出“抗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昨日表示,中方不接受日方所谓“抗议”。事实上,琉球自古是中国的领土,日本依靠武力和美国的袒护,将琉球及钓鱼岛窃为己有,但绝不意味日本拥有琉球及钓鱼岛的主权。如今阐明琉球的主权谁属的问题,可以证明不论按照历史渊源,还是根据确定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国际公约,中国都可理直气壮争取琉球和钓鱼岛的主权,有足够的法理和事实依据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同。
琉球群岛在明清时期是中国的藩属国,其国王由中国皇帝册封。1879年,日本政府以武力吞并琉球,并将它改名为冲绳县。清政府曾与日本就琉球问题多番谈判未果。1894-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不仅对琉球失去发言权,连台湾、钓鱼岛及澎湖列岛也一并割让给日本。直至1941年,中国政府对日宣战,废除《马关条约》。1945年日本二战战败,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规定日本必须放弃侵略所得土地,只能保留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随后美国对钓鱼岛及琉球实施“托管”,但1970年美日签定《美日旧金山和约》,私相授受,企图助日本窃取琉球及钓鱼岛。
通过回顾历史及重提国际公约的规定,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从未承认日本拥有琉球及钓鱼岛的主权,对于美日这种私相授受中国领土的做法从一开始就坚决反对。而很多外国游客到了琉球也说当地生活习俗、人情文化不像日本,倒像中国,背后的原因就是琉球原来并非属于日本。今天重议琉球的主权问题,是要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从而有力地揭穿日本政府的谎言,日本政府所谓琉球群岛、钓鱼岛是日本的固有领土,日中之间不存在需要解决的领土争端,是罔顾史实和法理,完全站不住脚。
中国讨论琉球主权也是为了提醒美国,中国现在谈论的不是钓鱼岛治权而是主权问题。中国谋求的是坚决执行二战战后秩序对受害国主权的捍卫。日本“窃占”琉球、钓鱼岛绝非什么“和平方式”,而是近代殖民侵略的产物。厘清琉球主权问题,就可以看到,美国二战后将琉球的管辖权交给日本,就等于没完成二战的捍卫受害者主权的任务。中国如今要解决琉球群岛、钓鱼岛的主权问题,就是执行《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公约处置日本的规定,是对二战战后秩序的维护,使国际公义得到彰显,必然会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肯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改革演进脉络
http://ed-china.stnn.cc/China/201305/t20130512_1890719.html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13-05-12 大公网日前发表文章,题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改革的演进脉络,作者:谢志平。文章如下:
一、中国政治改革意味着政治转型与升级同时并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改革的一个基本态势,是被动性远远大于主动性。造成这种被动局面的基本动因,是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从历史来看,在纯粹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或者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中,政治改革都不会成为焦点问题。因为在纯粹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替代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是万能型的,在这种体制下经济问题或社会问题本身就是政治问题,虽然人们对政治调整可能高度敏感,仍然会习以为常。而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经历多次博弈后,已经调整到较为稳定的状态。政府在经济与社会中的角色与功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相对明确的,政府替代市场或包办社会的现象会受到公民社会强力抗拒而很难实施。在这种背景下,关于国家政权的共享已经形成制度共识,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框架业已经历多年政治实践的磨合,所以政治改革本身动作幅度不会很大,即便有也多半是作为纯政治问题为部分人关心。
只有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候,政府由全能型向有限型转变,要适应政治与经济分离、政治与社会分离的现实,必须脱胎换骨地重塑自身角色和功能,而这种重塑又深刻牵扯着经济与社会的成长,因此这时的政治改革就格外突显。可以说,在中国正在经历的整体转型过程中,由于之前政府全能主导,因此现在所有问题都指向了政府,政治改革既是被迫的,也是瓶颈。政治改革,在中国的话语体系中,它包含的不仅仅是政治民主化的诉求,也是解决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等关键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如果说仅仅只是适应经济体制转型,可能问题还不那么急迫,因为转型的时间与空间并没有硬性约束。情况恰恰是,中国的经济除了转型还有一个赶超的问题,这个赶超的实质,是市场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中得到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除了要完成政府的脱胎换骨以适应市场经济,还要完成政府的超速成长以娴熟驾驭市场经济和让全社会共享发达市场经济带来的成果。因此,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改革,不仅意味着中国政治的转型,还意味着中国政治必须升级,这种升级无论是不是有中国特色,都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所决定了的。
二、中国政治改革的三个层面
什么叫政治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但大致说来,可以将政治视为过一种集体生活的艺术。如果说经济是着重于有效率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政治则关心的是如何在一个集体中实现权威性分配这些经济活动及社会交往的价值。过集体生活需要秩序,秩序可以是由某个力量比如政府强势供给,也可以是由集体生活的组成单位比如公民或社会组织契约而成。这两种秩序的达成在人类政治生活中都存在,只不过所占份量或经历的比重不同。大致说来,越是民主程度高的社会中,契约形成的社会秩序成分要大;越是民主程度低的社会,政府强势确定秩序的色彩就要浓厚些。在这里政府本身也可能是契约的产物或者是强权的产物。至目前为止的人类政治生活,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寻求公民自治和社会自治的努力实践。因此,从政治的内在逻辑来看,政治改革往往包含两个层面,即宪政层面和社会层面。宪政层面的基本任务是构建政府体系和国家结构的关系民主化与制度化;社会层面的基本任务是实现公民、法人等的权利保障、政治参与和自治权能。
在这两个层面,中国的政治改革也不例外。一方面,它要解决宪政层面的国家机构体系之间和国家结构关系的制度化、民主化,在宪法所确定的宪政范围内实现宪政民主。宪政民主的范围无疑包含人大体系、行政体系、司法体系、政治协商体系等的角色与功能完善,相互关系的制度化与民主化,也包含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完整、统一及其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