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亚洲地缘战略

(01)★中国的亚洲地缘战略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1957406&typeid=14
(02)★外星人确实光临过地球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1957396&typeid=14
(03)★有感于盖茨要捐光财产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1957438&typeid=14
(04)★退休后我们能拿到养老金吗 企业年金呼唤守护神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1957454&typeid=14
(05)★中国诺奖之星蒙冤而死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1959199&typeid=14
(06)★明天我们还能领取多少养老金?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1958004&typeid=14
(07)★我国核潜艇首次水下长征实录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1959574&typeid=14


★中国的亚洲地缘战略★
  美国重兵压阿富汗,一下子将其国内、国际矛盾转移到阿富汗,美国的这招棋很狠、胃口很大!1999年,美国打南斯拉夫,北约东扩,在欧亚大陆西边得手;搞《美日防卫合作新指针》,《加强台湾安全法》,2000年助台独势力上台,在东边得手。2001年初,以加强对印度关系为铺垫,现在,美国以反恐怖主义为外衣,要在其真空地带,欧亚大陆的中部——中亚地区极其周边下手。按照美国的地缘政治战略观,如果这招棋得手,美国就控制了欧亚大陆,中国将东、西难以相顾,俄罗斯将西、南穷于应付,对美国敌视的伊斯兰世界将被彻底分化瓦解,世界未来的能源主产区——中亚、里海盆地将由美国主导。
  中亚是各国利益的结合部,美国进军中亚,也必定牵动我国的整个安全形势,以及全球未来战略格局的走向,相互关系错综复杂。那么,我们应以什么思路应对呢?
  我想,首先要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我国是一个世界性大国,还是一个地区性大国?论政治影响,我国是当今世界三大政治力量,中、美、俄三强之一;论军事实力,我国不及俄、美两强;论经济实力,我国远不如美、欧、日三强,人均财富在世界排第160位。综合看来,我国是一个有一定世界影响的地区性大国。这样可能更实际一些。从阿富汗问题看来,论安全事务的调控能力,我国主要影响东北亚、东南亚周边国家。在南亚、中亚,我国有一定影响,也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如与与巴基斯坦的传统友谊,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但是在美国的冲击下,显得乏力,我国的西部安全形势顿时紧张。
  所以,我的思路是,实行西出中亚、南亚战略,结合西部大开发,在解决阿富汗问题过程中,确立我们的亚洲大国地位。
  朝鲜战争奠定了我国在东北亚的主导地位,越南战争奠定了我国在东南亚的主导地位,美国从此不敢染指我东北、西南边境;而珍宝岛之战撬动了中、美苏三角关系,促使三国关系逐步缓和,北部边境从此趋于和平。三场战争把美军逼出台湾,打出近二十年和平发展、改革开放的环境。中印之战,则实现了毛泽东的保西藏边境三十年和平的意图,我国的影响力从此走向南亚,由于双方的相互需要,也才有四十年来牢不可破中国——巴基斯坦友谊。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以及中国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在安全事务的实际相互依赖,我国北部边境至少可保二十年和平。
  显然,我们现在和未来的西部边境安全威胁来自中印边境,以及美国进入中亚的西部边境,它直接影响新疆、西藏的安全与稳定,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如果,美帝在阿富汗的战略得逞,将改变南亚、中亚的现有格局,他将改造巴基斯坦,清除巴的亲华势力,渗透进入乌孜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在我国西部边境营造一条围堵、牵制我国的墙。我国将西不出南亚、中亚,更不用说西亚。这样一来,我国也只能是一个东亚大国,还不是亚洲大国。
  然而,要想维持这一地位,也要不断争斗。因为,美帝沿中国各海,纠集日本、台湾之台独势力、菲律宾、新加坡,形成一条围堵我国的岛链,并在新加坡,扼守我海上运输咽喉——马六甲海峡。要想打破岛链,突破咽喉,首先要统一台湾。现在和平统一仍然希望渺茫,而武力统一势必引致美帝武力干涉,代价沉重!我国现在每前进一步,都要因美帝玩弄“均势、遏制”,消耗大量战略资源!
  要走出这一困境,在对美帝国主义、日本军国主义、台湾台独势力的斗争中,有充分的战略纵深、广阔的回旋余地,我国必须西出——西出中亚,加强南亚,坚定不移地实施西部大开发,分别以我国新疆、云南为基地、龙头,与周边国家建立一种经济、安全上相互依赖的关系。
  我们的祖先曾经建立的元帝国、清帝国就是,横跨太平洋、印度洋的,地域包括现今中亚的,大中华。现在我们不是要相过去那样,对周边国家进行统治,而是与之建立一种相互依赖的经济、安全关系体系。这一体系的主要支轴国家是,俄罗斯、朝鲜、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当其中之一国家的安全受到威胁时,我国必须为其两肋插刀。主要孤立的国家是日本、印度,在中国周边除了俄罗斯,也只有这两个国家有实力对我们构成威胁,而我国与这两国的矛盾是实在的、长期的。孤立这两个国家,美国在亚洲就找不到落脚点,就难有作为,这样一来,美国要在亚洲办事就不得而知不依赖我们。
  中国的海上运输几乎受制于马六甲海峡。如果,我们强化与巴基斯坦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将库尔勒——喀什的铁路与伊斯兰堡相连,那么,以从也门的亚丁港出发为例,经卡拉奇港上铁路,到我国的最大炼油基地兰州,海陆里程共6000公里,比经中国的广州港到兰州的海陆里程12000公里,缩短了一半。更重要的是,如果构筑这条海陆交通动脉,将降低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战略意义不言自明。
  中亚、里海盆地蕴藏巨大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购买这里的资源,可以满足我国未来的能源需求,使我国和中亚国家形成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而其运输管道只经陆路,不受制于海上安全。
  中亚五国、巴基斯坦、阿富汗在国家安全事务上处于弱势,需要依赖外势,加以平衡,而我国西部安全需要这些国家的合作。
  新疆地域辽阔,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棉花、水果等大宗农副产品产量在我国名列前茅,旅游资源之丰富,也是中国其他省份难以相比的,具旅游界人士分析,新疆具有中国旅游资源种数的90%,是中国旅游业的后劲所在;新疆各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良好的关系;新疆各少数民族与周边国家有着天然的联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我国统一少数民族地区的创举,他还将是稳定、发展新疆的基石。1999年12月,中国的铁路专家经过规划、踏勘、研究,并听取了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孜别克斯坦专家的意见后,完成了中、吉乌的国际铁路的可行性研究,这条铁路起自新疆重镇,经吉尔吉斯斯坦的卡拉苏或贾拉尔巴德,至乌孜别克斯坦的安集延。
  如果喀什至伊斯兰堡的铁路也能相连,则喀什成为中亚的一个铁路枢纽。但是这条铁路构想要实现,其技术难度可以青藏铁路比肩,目前还不现实。但是从技术可行和战略意义上看,有两条铁路应该尽快构筑:喀什——叶城(新藏公路起点)——和田铁路,乌鲁木齐——阿勒泰铁路,同时构筑第二条兰新线:即在现有兰州——西宁——格尔木铁路的基础上西延,穿越柴达木盆地沿现在的新疆——青海公路,至新疆的若羌——库尔勒。
  总之,加以经营,新疆完全有条件成为中国西出中亚战略的基地、龙头。
  所以,西出中亚,是构筑我国周边安全体系必须下的强手棋,事关重大,十分必要;要西出中亚,就必须加强南亚;而我们具有实施这一战略的基础。
  中、南亚的现有格局是:在南亚,中国——巴基斯坦,对美国——印度——俄罗斯;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塔利班,对杜尚别集团: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孜别克斯坦——反塔北方联盟——伊朗——印度;在中亚五国,有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俄罗斯,对美国——欧盟。
  矛盾是:在南亚,巴基斯坦与印度,因克什米尔问题成为死敌,而孟加拉和印度有恒河水之争。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存在普什图尼斯坦纠纷,即阿富汗以东、印度河以西、帕米尔以南的一个地区,有四、五百万普什图人,英国在1893年强迫阿富汗把这一地区划归当时的印度;1973年,阿富汗查尔希国王流亡国外后,阿富汗政局一直动荡不安,此纠纷暂时搁置;这就是巴基斯坦扶持塔利班,反对查尔希、反塔北方联盟的内在原因。在中亚,1995年——1999年,美国凭借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采取了大规模攻势,并且北约开始进入中亚;2000年和今年,俄罗斯和中国联手在“上海五国”——“上海合作组织”内,加强中亚地区合作。俄罗斯一方面与美国争夺,另一方面防范中国,明证是,同样是针对阿富汗境内的恐怖主义、分离主义,俄罗斯不邀请中国参加杜尚别集团,俄罗斯希望在上海合作组织内带领中亚各国与中国协商,而中亚各国希望单独与中国对话;美国想利用中俄矛盾谋利,欧盟、日本则想搭车。
  现在,美国进军阿富汗无疑改变了中亚地区原有的平衡,而且他对阿富汗的策略很可能是类似对伊拉克——打而不灭,这样一来就有充足理由常驻中亚,进而主导中亚的安全、经济事务,进一步的图谋可能还有打垮伊拉克,从而孤立伊朗,迫使其就范。对我国来说,最大的危险是美俄合作主宰中亚,将我排挤出核心层。但是,我们可以在解决阿富汗的问题过程中找到新的平衡,减缓、化解原有的一些矛盾,确立我国的亚洲大国地位。
  要形成新的平衡,首先,我们要加大出击力度,要重返中亚。一直以来,我国是依靠巴基斯坦来影响阿富汗,由于巴基斯坦在阿富汗与俄罗斯、中亚五国利益相去甚远,以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将导致中俄分裂,而这正是美帝最希望看到的;如果隔岸观火,任由美俄主宰,我们将失去巴基斯坦盟友,并在中亚失去主动权,“上海合作组织”建设的努力也将前功尽弃。现在,塔利班四面楚歌,内外受夹,又没有大国的支持,阿富汗不可能成为美军的泥潭。直接支援塔利班,显然又不符合我国的利益。我们在阿富汗又没有金日成、胡志明那样的盟友。所以还是要培养新朋友——中亚五国,并在阿富汗寻找朋友。
  以目前中亚之势,不进则退,我们应知难而进,以军事、经济两手,重返中亚,再现大唐盛世!
  所谓军事、经济两手,就是:前面提到的主动直接出兵阿富汗,斩断新疆分离分子与外界的联系,遏制美帝的军事行动,为中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做出我们的贡献。同时,在政治、经济上积极参与阿富汗的战后重建,弱化美国在阿富汗的影响力。同时,积极参与塔吉克斯坦的经济建设,这样一来俄罗斯在塔吉克的军事、经济影响力也将被弱化。必须。必须强调的是,两手都要出,没有军事影响力,而参与阿富汗的战后重建,我们的国家利益是得不到保证的。
  其次,孤立印度,力保巴基斯坦。美国进军阿富汗要取得成功,主要依赖于巴基斯坦的配合,因此他必须改变重印轻巴的策略,大幅度改善与巴基斯坦的关系。这样一来印度就感觉到压力和一种孤立,而我们在处理与亚洲各邻国的关系中重要的一条是孤立日本和印度。因此,目前我们在南亚的策略是默许巴基斯坦和美国改善关系,通过加强与印度周边的国家(如缅甸、尼泊尔、孟加拉)的关系,使印度感到压力,从而减缓巴基斯坦的压力。力保巴基斯坦不到向美国,只要巴不被美帝改造,美帝就难于在进军阿富汗中捞到便宜,以巴基斯坦的根本利益,领导人的政治智慧,中国的影响,应该能做到。有一个关键是,当巴基斯坦面临重大危机时,我们要勇于出手。相对实力决定我国在与美帝的斗争中将长期处于弱势,如果我们没有几个两肋相助的盟友,只希望在对外关系中做小买卖,迟早会被别人玩残废。
  第三,先走一步加强与缅甸的关系。美国一直指责缅甸的人权状况,这不过是一种口实,而且缅甸盛产鸦片,美国很容易找到借口,也迟早会介入。但是,在解决阿富汗问题前,他无暇顾及。缅甸现在国力较弱,但是资源丰富,正需要在军事、经济上拉一把。他地处印度洋北岸,与我另一战略纵深——西南地区相连,是南亚的东南亚的交汇点,实为战略要冲。如果将云南大理的铁路与缅甸的密支那相连,则我国可在仰光获得另一印度洋的出口。得缅甸则,印度无法东进东南亚,再加上原有的伙伴泰国,则我可牵制越南等对我南沙有争议的国家,进而分化瓦解东盟对我敌视的国家。我们与缅甸的合作已有一定基础,但是有必要在军事、经济方面深化合作,发展成为类似同盟的关系。
  美国现在急于进军阿富汗,我们也不必阻拦,免得引火烧身。我们的策略是,开闸泄恨,慢火煮鱼。他想在阿富汗搞多久,我们就奉陪多久。问题久拖不解,欧、日这类搭车者短期不见回报,必会离美国而去;整个伊斯兰世界、中亚国家也会起来反对。所以,美国嘴上说要打持久战,实际上,他并不希望时间太长。
  总之,在阿富汗,乃至整个中亚,我们与美国的是既合作又斗争,我们与俄罗斯的是既合作又竞争;在南亚,是孤立印度我们一方面,在关键时刻要不遗余力地拉巴基斯坦兄弟一把;另一方面,对印度实行接触与遏制两手政策,生意要做,权益要争,也警告巴基斯坦别把大哥给卖了。阿三想替山姆大叔在我西边搞冷战,那我们就奉陪到底,看谁能搞过谁?最关键的是,我们自己要有决心和耐心。
  (本站声明:以上文章和观点仅供学术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春秋军事
★外星人确实光临过地球★
据香港大公报 2005-11-28报道,加拿大前国防部长保罗·赫利尔最近宣称,外星人早已光临过地球,来自外层空间的不明飞行物(UFO)和人类的飞机一样真实。赫利尔不久前在多伦多大学发表演讲时宣称,外星人其实早就光临了地球,只不过美国政府和其它盟国一直在刻意隐瞒事实真相。赫利尔披露,和美国“罗斯维尔飞碟坠毁事件”有关的所有内幕都属于高级机密,大多数美国官员和政治家,以及盟国的国防部长其实都被蒙在鼓里。美国科学家研究了1947年英国罗斯维尔坠毁的UFO残骸,开发出许多很现代的科技奇迹,诸如隐型战机、航天飞机等。最近,美国政府之所以要计划重返月球,并在月球上建立永久基地,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监控飞往地球的外星UFO。至此,世界各国应该呼吁联合国,敦促相关国家,即刻公关罗斯维尔真相。因为,任何有关地外文明的信息,都应该属于全人类共有。相信,地外高级文明的光顾,一定能够帮助人类健康进化,并迅速实现大同。
★有感于盖茨要捐光财产★  
  比尔·盖茨是世界财富史上的一个神话,他四度蝉联《福布斯》世界首富。按现在的发展势头,他的资产据有些人推算能达到万万亿美元。这是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啊,大到我们都似乎没了感觉。但在这些超巨额资产让我们瞠目结舌的时候,他在50岁生日时的讲话更让我们感到震惊:今后10年纸张将失去其原来的意义,人人都将拥有自己的计算机;自己不会从政,数百亿美元的巨额财富将捐献给社会,不会作为遗产留给子孙。
  从这句话里让我们看到了财富之外的一些东西,首先他说的人人都将拥有自己的计算机,他的意思是只要你想要你就会有一台自己的计算机,这是多么动人的一个预言。这是他十九岁时就有的一个梦想,正是抱着这个梦想,他将计算机的应用推广到世界,同时也积累了自己的巨额财富。
  盖茨是个计算机超人没人会怀疑,我想支撑他一直做下去的动力可能就是他这个要让人人都用上计算机的梦想。这是个多么美好的梦想,拥有了计算机就拥有了一个巨大的信息、知识、文化、财富世界,人们就可以在一个相对优美的环境里工作、学习。而不用纸就会少用那么多的树木、花草,从而保护了人们生存的地球的环境,也就少了那么多的环境污染。要知道造纸厂产生的污水是毒性非常高的,要处理还要投入巨额的资金。
  他说他不从政,这也让人由衷敬佩,在美国社会政治和金钱是紧密相连的,不管你有没有政治头脑,只要你有足够的金钱你就可以在政届谋得相应的职位。盖茨不从政,说明他知道自己的长处,也知道自己的劣势,这叫有自知之明。
  他将自己的财产捐给社会,钱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是一种生存的必须品,当达到一定数目的时候多与少就不那么重要了,而理想与信念却永远不会有止境,盖茨将自己的财富与理想放在一起,是个最懂生活要义的人。
  他不把这笔钱留给子孙,这更是一个很开明的想法,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最重要的还是创造社会价值,而当他拥有巨额财富,就不用去工作,只消费吃老本就行了,这个人是没有价值的。盖茨明白这一点,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做自己的事,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创造,而不是吃老子的老本。
  对于自己巨额的财富,盖茨说得好:他挣来的巨额财富对他个人来说,不仅是巨大的权利,也是巨大的义务。能这样看待金钱是真正的潇洒,也是很少。
★退休后我们能拿到养老金吗 企业年金呼唤守护神★
  职工对年金安全性的关注程度超过我们的想象
  11月5日,近300位嘉宾参与了由《上海国资》杂志、清华大学、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华宝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等单位主办的“清华—上海国资企业年金论坛”,论坛厘清了新形下企业年金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在论坛上,如何保证企业年金的安全,成为与会人士最关注的热点话题。
  职工:“40年后能拿到养老金吗?”
  论坛上,一位企业代表提出一个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的资本市场并不成熟,企业年金进行市场运作的时候,如何监督基金管理公司和信托公司?政府职能部门如何保证员工养老金不会越变越少?
  企业年金是由企业自主建立、个人自愿参与、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管理运作的一种补充养老保险。也就是说,建立了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的职工,每个月的工资除了要扣除正常的医保、社保、老保以外,还要拿出一部分钱来交到企业年金基金里去,而且这个基金只能到职工离退休以后才能拿到。这对一个年轻人来讲可能是40年,这么长时间会遇到政策变动、通货膨胀等投资风险,职工自然要问:谁能保证几十年以后,我真的能拿到这笔钱?
  全国总工会日前专门组织的一次调查也发现,中国的企业年金无论从参加人数还是从基金数额上看,规模都不大,进展也很缓慢,大部分企业对发展企业年金很冷淡。
  为什么企业对一举多得的年金制度热不起来?调查发现,资金运作安全是职工和企业疑虑最多的。东风汽车集团公司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公司在与工会沟通过程中发现,职工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基金的安全性,很多职工甚至明确地说这个钱实在不行就存到银行里,这样起码能保本,因为这可是职工的养命钱。“职工对年金安全性的关注程度超过我们的想象。”东风汽车集团人事部魏志刚说。
  一位曾参与企业年金制度设计的人士也承认,目前发展企业年金最大障碍在于,有资金实力、已经建立企业年金的大企业主担心的资金的安全。
  守护神:保证基金安全
  很多专家都用“养命钱”来形容企业年金。专家们认为,寻求一种规范、合理的制度,才是保证资金安全的根本。
  企业在建立了年金计划以后,把钱交给独立于企业和职工的第三方———企业年金理事会,理事会在处理这些资金时会遇到如何保本和增值的挑战。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教授说,如果我们保本看守企业年金资本,钱是不会少,但是从长远看,这些钱有可能贬值,比如受物价等因素的影响。这样一来,就有一个增值的选择,就是把资本投入到市场上去。据统计,目前国内企业年金规模在500亿元左右,预计今后每年新增额将逾1000亿元。
  但市场运作必然面临风险,如何将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2004年5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实施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对企业年金计划制定及资本运营的各个环节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其中专门对企业年金基金运营中的委托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的资格认定和职责等作出了规定。这一制度明确,我国实行信托型的企业年金制度。受托人在整个企业年金管理运行中处于中心的地位和承担全部责任。加上此前颁布的一系列政策,为企业年金入市打开了绿色通道。
  今年8月2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又公布了首批获得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的37家次机构名单。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基金监督司司长陈良介绍,资格准入的过程是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进行的,整个过程非常谨慎。同时,企业年金管理还要每半年进行一次信息披露,对出现问题的机构实行退出机制,这对基金管理机构构成了压力。
  陈良说,企业年金运营规则在整个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管理过程当中,是第一次在事情没做之前就有法规在前面铺路。企业年金进入市场的工作还没有做,就有3个规定和5个配套法规出台。制度的设定和规则的建立,可以在企业和职工中形成一定的信任度,让大家放心地把钱交给有资格的机构进行管理,也促使管理机构尽职尽责。
  与会专家认为,一套好的制度,可以把风险降低到最小。基金运作中的五个“人”:委托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应该相互合作、相互制约,共同保证基金的安全。
  监督管理还需加强
  除了受政府监管以外,企业年金基金另一个强大的监督来自职工。基金的受托人、委托账户管理人为每一个企业年金计划内的职工建立一个锁定的个人账户,虽然职工只有在退休以后才能支取这些资金,但却可以随时通过个人账户管理人提供的方式对自己的账户进行查询。用浦发银行企业年金部总经理高松凡的话说,把个人账户管理好了,管理工作就完成了一大半。
  但是,在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初级阶段,监管工作还不完善。其中,监督具体指标的缺失就是其中之一。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鲍淡如说,企业年金计划的顺利运行需要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社会文化心理环境。目前,我国的这4个环境还不完善,所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年金制度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些环境正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基金监督司司长陈良在论坛上透露,为了支持企业年金的发展,我国企业年金最终可能会参照西方发达国家EET的模式,即缴费和投资收益免税,退休后领取时再征收个人所得税。不过劳动保障部还需与其他部门协调,才能形成最后的政策,具体出台时间尚不清楚。
  企业年金
  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其实质是以延期支付方式存在的职工劳动报酬的一部分或者是职工分享企业利润的一部分,是职工权益的一部分,是保障退休者退休收入多元化的一个补充机制。
  广东率先开闸放行企业年金
  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发放第一批企业年金管理机构牌照之后,各界普遍期待的标准企业年金制度终于率先在广东省正式启动。酝酿一年之久的全国首份企业年金实施意见———《广东省企业年金实施意见》已于近日正式出台,标志着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开闸放行企业年金。由太平养老保险公司辅导的两家广东省属大型国企的企业年金方案已分别通过广东省劳动和保障厅的正式审批,获得名为“粤劳社年金”的第一号和第二号批文。
  看马钢怎样管年金
  今年1月1日,马钢开始实施《马钢企业年金办法》,企业和职工个人等额缴费;并在7月分别与浦发银行、中国银行签订了企业年金账户管理协议和企业年金托管协议,8月正式启动企业年金账户管理,9月正式启动企业年金托管管理,现运行平稳有序。马钢人力资源部副经理谌宏谟介绍了马钢的经验。
  马钢是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现有职工6.7万人,年产钢1000万吨。作为特大型企业,马钢的企业年金从计划设计到管理,都有一定的复杂性,马钢上下对年金管理达成了共识:企业年金要增加职工凝聚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提高退休职工的生活质量。
  遵循公平公正原则
  马钢企业年金计划规定:“职工个人以本人积累工资、岗位工资和物价补贴之和作为企业年金的缴费基数。连续工龄不满10年的为7%;连续工龄满10年、不满20年的为9%;连续工龄满20年、不满30年的为11%;连续工龄满30年为13%。企业在职工缴费的同时,等额注入年金费用。”
  之所以有这样的设计,是由于马钢的两个公司(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实行同一工资制度,即岗位绩效工资制,但股份公司各单位经济效益明显好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奖金也明显高于集团公司。为了体现公平公正,企业年金的缴费基数由岗位工资、积累工资和物价补贴3部分组成。
  马钢企业年金设计的另一个原则是避免管理、技术、业绩等要素重复参与分配。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管理、技术、业绩、历史贡献等要素均可以参与企业年金分配。但马钢职工的收入分配体系中年薪制度、模拟年薪制度、津贴制度、奖励制度等组成部分,已经比较完整全面地体现了这些要素是如何参与分配的。因此,年金的分配只按工龄长短确定份额,从而避免了某些要素重复参与分配,也比较公正、透明和简便易行。
  群体利益要平衡
  马钢企业年金计划规定:“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结清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企业年金按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职工本人。职工未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的,不得从个人账户中提前提取资金。”
  在马钢看来,一次性支付不仅操作简单,还确保真正提高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
  马钢企业年金计划还规定:“因个人原因与马钢终止(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其个人缴纳部分金额转移或支付,公司缴纳部分按以下比例转移或支付:在马钢工作不满10年的不予转移或支付;在马钢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转移或支付50%;在马钢工作满20年及以上的转移或支付100%;职工因工致残,伤残等级为1—10级的转移或支付100%。”
  很显然,这样规定的目的,是鼓励职工终身为马钢服务,留住人才。同时,对马钢作出特殊贡献,因公致残的职工给予特殊政策。
  马钢企业年金规定:“为做好企业建立前后的衔接稳定工作,对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按下列标准给予经济补偿。”从2005年1月1日开始,不同时间离退休的人员可以领到最高每月80元的企业补贴。
  上述政策妥善处理了在职人员、在职人员中距退休年龄较近的人员以及离退休人员3类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关系。
  年金投资慎之又慎
  企业年金是职工未来的养命钱,如何使其保值、增值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企业年金管理也就成为最重要的问题。
  马钢企业年金理事会是管理企业年金的组织。企业年金理事会主要负责的事务有:企业年金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人的选择;投资方向选择;投资方案和投资收益的分配;企业年金缴费比例的调整;终(中)止企业年金计划;调整理事会成员等重大事项。目前马钢的企业年金理事会包含各部门领导和职工代表共计23人。
  鉴于投资风险大,马钢领导高度重视选择投资管理人问题。按马钢企业年金计划,包括企业和个人缴费,年筹集年金基金约1.8亿元。现已有10多家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前来洽谈投资事项,但公司领导始终慎之又慎,目前正设想用招标的方法选择投资管理人。(谢卫群 裴现梅 林永廷)
  上海国资
★院士披露惊人内幕:中国诺奖之星蒙冤而死★
  最近,中科院生物学著名院士邹承鲁在网络上发表了题为“关于张颖清问题的情况说明”公开信。在信中,他首次披露了10年前他所组织的一次中科院生物学部常委扩大会的详情。此前,一些科技工作者曾指责这位中国生物学界的著名专家一手制造了“中国科技打假第一冤案”。
  这封信被看做是邹承鲁对这些指责的公开回复。
  而所谓“中国科技打假第一冤案”所冤枉的人,就是已经于2004年底去世的张颖清。一位既被称为“中国诺贝尔奖希望之星”,又有人说他是“伪科学人”的争议人物。
  其人
  没有上过大学的天才
  张颖清是谁?张颖清1947年2月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一个普通职员家庭。1966年高中毕业后下到大草原插队落户,后在一个农技推广站工作。就在这里,他从图书馆里一本沾满灰尘的《达尔文进化论》开始,迷上了科学研究。后来还学习了中医针灸。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他创立了一门叫做“全息生物学”的学科。1982年他35岁时,阐述他自创“全息生物学”的著作《生物体结构的三定律》正式出版。同年他被山东大学破格聘为副教授。
  张颖清的全息生物学核心思想是,生物体每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中包含有整体的全部信息。例如,自然界中存在一片树叶的形状和整棵树的形状一样的情况,中医针灸中在耳朵处扎针却能对身体的其他部分产生作用,张颖清认为都可以用全息生物学来解释。在他后来的一篇论文中,他自称,正是他1985年创立的全息胚学说,明确排除了学术界对动物细胞全能性的争议,从而为12年后克隆羊技术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如此富有创见的理论竟然出自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针灸医生,一时间,张颖清开始被人们称为“天才”。
  理论
  曾是诺奖希望之星
  张颖清在山东大学和其他一些高校陆续开课,讲授自己创立的全息生物学。他的理论在当时可谓盛极一时。1988年,两名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七届一次会议上专门提案,建议国家:“对于有希望获诺贝尔奖的科研工作者,应给予重点支持,像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提出的全息胚学说和应用该学说控制癌症的观点,就是很有前途的学说。”
  1990年张颖清在山东大学晋升为教授。1990年他在山东大学创建了全息生物学研究所,任所长。并于当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0年在新加坡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全息生物学学术讨论会上,张颖清被选为国际全息生物学会终身主席。就在这届大会的宣言中提出:“全息生物学将会成为本世纪和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前沿学科和带头学科之一……可以预言,全息胚学说的提出者张颖清教授将获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发展
  从质疑到否决
  就在张颖清和他创立的全息生物学社会影响达到顶峰的1995年,中科院生物学部主任邹承鲁收到了一封质疑张颖清全息生物学的文章。
  邹承鲁是国内生物学界著名专家。1951年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在被人称为中国最接近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的研究成果———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研究中,邹承鲁是主要贡献人之一。邹承鲁看了这篇质疑张颖清研究的文章后,决定将文章推荐在《中国科学报》上发表。
  大约也就在这时,邹承鲁接到了中科院批转的中央领导批示,要求生物学部组织专家评审张颖清的全息生物学。为了慎重起见,邹承鲁不仅邀请了生物学部的学部委员,还特别邀请了一位从事信息学研究的学部委员。在邹承鲁最近发表的公开信中,他回忆,当时与会专家一致通过,“完全否定了所谓全息生物学”。信息学专家也认为张颖清的“全息”和信息论毫无关系。
  澄清
  没有被评为诺奖候选人
  在支持张颖清的科技工作者看来,张颖清是中国有望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天才。不仅因为对他研究的认可,还因为他曾三次受邀前往瑞典,为有诺贝尔奖评审权的教授作报告。
  根据惯例,所有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的获奖者,在获奖之前都会受邀前往瑞典作学术报告。在张颖清送交国家评审的材料中也表示,他在瑞典Karolinska医学院作学术报告时诺奖委员会医学及生理学组秘书在座,不仅对他的报告评价很高,并声称将推荐他为诺奖候选人。
  邹承鲁为此专门向诺奖委员会医学及生理学组秘书写了一封信核实此事,不久就收到回信,大意是张颖清在Karolinska医学院的报告不是应邀报告,而是由我国驻瑞典使馆推荐的,他在报告后只不过是说了一些常规的客套话,完全没有推荐他为诺奖候选人的意思。
  直接指认张颖清的全息生物学是伪科学的著名科学打假人士方舟子,还给记者发来了一位当时在瑞典Karolinska医学院学习并参加过张颖清报告会的华人教授写给他的信。信中说,张颖清的报告确实并非学院邀请,参会者大多为学院的华人留学生,就连会议室也是通过私人关系借到的。
  方舟子向记者表示,他曾经用山东大学全息生物学网提供的“全息生物学”英文译名在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进行检索,没有找到任何一篇有关全息生物学的论文。用Google检索,发现国外只有一些“另类医学”网站介绍全息生物学、张颖清。
  方舟子表示他认定张颖清的“全息生物学”是伪科学,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即张颖清曾推销一种号称在15秒内就能诊断全身所有疾病的“全息诊断仪”。方舟子认为,面对具有这样“功能”的仪器,普通人也能判断真假。
  方舟子说,张颖清推销的全息电图诊断仪号称能在15秒钟内查出人体是否有毛病,哪里有毛病,最后却没能查出自己的病。张颖清的死恰恰证明了他自己的研究是伪科学。
  启示
  巨大矛盾背后的学术鸿沟
  邹承鲁院士的公开信,直接澄清了“中国诺奖希望之星”不过是国内科学界一个有意无意的误会。张颖清也已经于2004年年底病重不治去世。但国内围绕张颖清和他的全息生物学的争论却远未结束,并且有愈演愈烈的势头。支持或反对全息生物学的学者在各自的网站上不断发表针锋相对的辩论文章。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廖育群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现在围绕张颖清的巨大争论本身反映了中国学术界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现实折射出了中国科学界自然科学与传统理论研究者之间的矛盾。
  科学本身很难做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且国内自然科学研究者和传统理论研究者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以中医为例,自然科学研究者对中医嗤之以鼻,而精通中医的人对利用先进实验手段证明自己的理论又一窍不通。所以,在面对一项研究成果时才会出现如此巨大的评价差异。双方的争论表面上看来非常热闹,其实由于没有共同遵循的评价标准和必要的沟通而永远没有结果。(作者 施剑松)
  竞报
★明天我们还能领取多少养老金?★
        (2005年11月28日08:2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如果不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日前在解读“十一五”期间我国劳动保障制度时提及,大概没有多少人注意到,一场与数亿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养老金”制度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悄然进行着。
  11月16日下午3时,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小王像往常一样打开某门户网站的新闻首页时,被刊登在显著位置的一则新闻惊呆了:“天哪!咱们的养老,单位以后就完全不管了吗?”
  小王看到的这则标题为《个人账户养老金明年降至工资8%全部由个人缴费》的新闻称,从2006年1月1日起,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某网新闻中心联合进行的一项有4207人参加的调查显示,95.4%的人在关注城镇职工养老金账户政策的改革。而另一家门户网站就此话题制作的专题中,网友留言多达1.6万余条。
  尽管关注,但似乎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这项改革究竟意味着什么。记者在对一些单位和社区的随机采访中发现,“降至工资8%”、“全部由个人缴费”等字眼,让人们普遍感到:以后养老,单位一点都不管了,要完全靠自己。他们认为,这是政府在推卸责任。
  事实并非如此。这则新闻的后续报道称,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其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2006年,在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的同时,基础养老金则将由月平均工资的20%变为30%。
  “这有点像把你左口袋的钱放到了右口袋里,反正都是你的钱。”有专家这样比喻这次养老金账户改革。在他看来,改革的另一个积极意义还在于,宏观风险将更多的由社会来承担:养老金也存在着通货膨胀等宏观风险,个人账户比例小一点,个人承担的风险也就小了一些。
  也有专家认为,这一改革更有利于财富平衡。先前的政策中,单位对个人账户补贴工资的3%,收入越高,补贴越多。改革后的账户政策中,这一补贴被取消,转而纳入统筹账户,在社会中分配。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平衡贫富差距。
  这项改革同样引人注目的亮点还在于,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将扩大,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将进入参保范围,而且他们的缴费比例将低于企业职工的缴费比例。
  看起来,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一项有益至少是无损的改革。然而,新浪网一项有近13万人参加的调查显示:78.9%的人认为,改革将降低个人退休后的保障;64.4%的人认为,改革对其收入的影响大。
  有专家分析,这一方面与目前进行的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缺乏操作中的透明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宣传的欠缺有关。
  本报和某网联合进行的调查显示,19.9%的人认为,改革之前应举行听证。
  另据媒体报道,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养老司司长焦凯平称,有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还需要经过相关会议的审议,目前还没有确定公布的时间,有关内容也还待定,但“改革的大方向和基本内容已基本确定”。
  有人对此质疑,这样一项关系到几亿人的改革,怎么说出台就出台了?究竟还有多少改革在悄悄进行?
★我国核潜艇首次水下长征实录★
  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讹诈。然而,我们依然面临着来自海上的巨大核威胁,党中央、毛泽东果断决策:研制中国自己的核潜艇!构筑中国战略核力量的坚实屏障。于是,上至元帅、科学家,下至工人、潜艇水兵,都投身到了这一可歌可泣的伟大工程中。
  1、叶帅临危受命“红工程”
  这是一次政治局会议。叶剑英元帅身着军服早早来到了会场,坐在会议桌的中央。他今天是又高兴又气愤。高兴的是周总理叫他主持这次会议。在北京医院的病榻上,总理亲自交待元帅:这是一次很重要的会议,事关导弹核潜艇的命运和前途,指示他要对散布那种言论的人进行严肃的批评。什么言论呢?就是1971年“九·一三”林彪叛逃后,有人把核潜艇工程同林彪集团挂起钩来,说它是一项“黑工程”,应该趁早下马。元帅气愤的正是这一点。明明是总理亲自抓的红工程嘛,怎么是“黑工程”呢?联想到有人正在兴起批林批孔批大儒,岂不有点蹊跷?当他听到一个将军的有关报告后,感到事关重大,立即报告了周总理。
  中国是火箭的故乡,欧洲早期的火箭技术还是由成吉思汗远征的铁蹄带去的呢。然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德国人在古代火箭技术的基础上自行研制,最先造出了导弹———VIV2。二战后,美国和苏联研制成功了中程导弹和洲际导弹,又从陆基导弹发展到海下核潜艇发射的潜射导弹。到70年代初,美国已经研制成功北极星———海神———三叉戟三代潜射导弹……
  相比之下,我们大大地落后了。但是当历史赐予我们机遇,中央已经作出明确决策时,一些人遇有风吹草动,立场就不那么坚定了。核潜艇,特别是导弹核潜艇,是我们的一个宝贝疙瘩啊!威力无比的战略核力量!难道我们要放弃它吗?不能,无论如何不能。
  李先念、余秋里等进来了,列席会议的海军司令肖劲光、副司令周希汉等也来了……
  元帅目光很锐利地扫视了一下会场,见人都到齐了,便站了起来,他说:“这个会,总理命我主持,是为了专门讨论一下核潜艇工程的问题,先汇报一下有关情况吧。”
  汇报很自然就触及了那个所谓“黑工程”的论调。叶帅问周希汉:“工程的某个领导成员也这样说吗?那些人的依据是什么,有多大影响?”周希汉一一作了回答。
  叶帅拍了一下桌子,说:“谁说核潜艇工程是一项黑工程啊?它明明是一项红工程嘛!它是周总理亲自抓的红工程嘛!这是关系重大,非常重要,有战略意义的一项红工程!”
  李先念说:“我们的鱼雷核潜艇造出来了,但还要经过试航、远航等试验,不能停,这还不够,我们还要有导弹核潜艇,这工程也不能停,我们需要潜射导弹。”
  余秋里也激动地说:“我也表个态,拥护叶副主席的说法,我谴责所谓核潜艇是什么黑工程的论调,我坚决支持核潜艇工程搞下去,直到完成。”
  他转向周希汉,说:“你要把工程抓起来,有什么困难,尽管来找我,我一定帮助你。”
  叶帅很严肃地对肖劲光说:“你们海军要跟抓鱼雷核潜艇一样,继续抓好导弹核潜艇,务必早日把它造出来。”
  “周希汉,”叶帅特别冲着周希汉叫了一声,“你要挺起腰杆,理直气壮地把红工程抓起来。李作鹏垮台了,他是罪有应得!他当工程领导小组组长这么多年,从来就是挂名的甩手掌柜,没干什么实事……我支持你。有什么困难,你找先念、余秋里。”
  周希汉紧紧握住元帅伸过来的手,激动地表示:“我一定不辜负叶帅的厚望!”
  江青在一次会上曾指名道姓地批了周希汉。将军一直不服,没想到元帅也知道并且反其道而用之,让他取代虚有其位的李作鹏,把红工程抓下去。这是对他——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这些年来工作的一个高度评价啊!一颗细小的泪珠从将军的眼角溢了出来……
  红工程重新起航了。几个月后,叶帅又一次召集军委办公会议,听取导弹核潜艇研制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的汇报,并且研究鱼雷核潜艇的定型问题。
  2、导弹核潜艇取得重大进展
  1973年秋,我国第一艘鱼雷核潜艇试航归来,叶帅非常高兴。某日上午,叶帅在海军苏振华政委等陪同下来到了工厂的码头。他在检阅了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快艇、驱逐舰和常规潜艇后,便兴致勃勃地来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舷边。
  当他看见蓝色的巨鲸浮卧在船坞的水面上时,眼睛里顿时闪耀出惊喜的光芒。元帅连连挥手向艇上的工程师、工人和水兵致意。他登上艇,紧紧地握住副总工程师张焕璞的手,说:“人民感谢你们。”
  叶帅一个舱室一个舱室细看,张焕璞向他仔细讲解着。元帅赞叹核潜艇造得快,造得好!谈笑风生。
  参观完毕后,元帅走到科研人员中间,同他们一一握手,并热情洋溢地对他们说:“你们为国防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祖国感谢你们,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几句热肠话,说得个个眼睛发湿,这是对正在研制导弹核潜艇的工程师们一个极大的鼓舞!
  下午,叶剑英元帅又一次就核潜艇问题向海军和有关工业部门的领导作了指示。他说:“希望大家大力协作,鱼雷核潜艇要不断线,最重要的是要把导弹核潜艇尽快搞出来。为此,苏振华同志在这里多留几天,同各工业部门的同志一道,研究一下以后的步骤……”
  1979年9月5日,在导弹核潜艇建造取得重大进展时,元帅又一次视察了海军某舰艇部队,并写下这样的诗句以示祝愿:
  横槊临江喜赋诗,曹瞒当日耀雄姿。看今导弹核潜艇,征服五洋任所之。
  3、超越“海神”,水下长征
  1985年冬天,“长征号”的长征开始了。随着潜艇基地副司令员杨玺一声令下,核潜艇像一条巨鲸离开军港,站在舰桥甲板上的艇员一会儿都不见了,巨鲸渐渐没入海中……
  这是中国核潜艇第一次不平常的水下长航,也许一个月、两个月,也许三个月,一直潜到大洋深处。常规潜艇是无法完成这样的水下长航的,走一段时间,它就不得不因缺乏淡水而浮出水面,就连蓄电池充电也得浮到水面上进行。而核潜艇不需要添加燃料,空气和淡水也能自己制造。但长航也带来一个痛苦:对于岸上的人来说,这几个月,他们的男儿将一直下落不明,杳无音讯。穷凶极恶的大洋大海,吞噬过无数的船只,就像魔鬼一样可怕。
  这是中国核潜艇首次水下远征,在危机四伏的大洋潜游,以检验核动力能否在复杂的海底下运行,也检验自己的意志耐力和应付危险事变的能力,向水下航行持续力的极限挑战。
  艇员们虽然不安,但更自信,因为他们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们的指挥官——杨玺和孙建国。杨玺是核潜艇第一任艇长,如今他升任基地副司令员,把艇长的担子压在孙建国肩上了。
  假如核反应堆在水下出了事怎么办?仪表失灵怎么办?假如与别的潜艇相撞怎么办?美国和苏联的核潜艇就曾经发生过一次相撞。因事故沉没永远成为海底遗骸的潜艇已有113条,核潜艇也有好几条了。所以,谁也不敢对这次试验掉以轻心。
  再说,核潜艇的水下长征毫无浪漫色彩可言。核潜艇是全封闭的,水下看不见阳光,看不见海水。艇员每人有一个旅客列车那样的卧铺。国内最长的铁路,从北京到乌鲁木齐,七天七夜也就够了,沿途还有新鲜风景看,还可以在靠站时下车。而对于进行水下长航试验的核潜艇艇员来说,活动空间狭小的舱室,他不是呆一两天,七八天,而是几十天,甚至几个月与外界完全隔绝。因此,这不仅是核潜艇最大自给力的考核,也是对艇员长期水下活动极限支持力的考验。这种“过关考试”,对于核潜艇的战斗力形成是必不可少的。
  经验丰富的杨玺副司令亲自上艇“督战”,无疑给水兵服了一副镇静剂。人心的稳定能保证技术水平正常发挥,不会因惊慌失措而导致误操作。10天、20天,潜艇在水下航行。
  艇长孙建国,如今已是潜艇基地副司令,当年在艇队有“铁艇长”、“小巴顿”之称。他下乡插过队,属于特别能吃苦的老三届一代。他两次进潜艇学校学习,第一次毕业后,当上了航海长,但青梅竹马的女友离开了他;第二次毕业后不久,他当上了艇长,并给父母带回一个妻子,潜校教员郭亚秋。都是搞潜艇的,有共同语言,容易被对方理解。
  孙建国对自己的事业非常热爱执着。1981年,他的儿子出生了,取名孙潜。他到过西沙、南沙,见过赤道无风带,见过活火山硫磺岛。他调到中央军委命名的11艇队当艇长时,要完成从常规潜艇到核动力潜艇的跨越,这个过程艰巨复杂,但他很快就入了门,理论考核门门优秀,并且创造了核潜艇试航期最短的纪录,受到海军通令表彰。他带的艇队在外一年多,严格管理,无一人违纪受处分,一二百人在一个饭堂就餐,天天能做到鸦雀无声。他在11艇队任职3年,艇队连续3年被评为先进。
  海上波涛翻涌,海下漆黑一片,核潜艇像一把利刃在水下潜航。有两行字压在艇长桌子的玻璃板下:“超过法国人,超过海神号!”法国核潜艇的长航纪录是67昼夜,美国“海神”号核潜艇的长航纪录是84昼夜。前者是孙建国的“最低纲领”,目标是超越“海神”号。
  他在出航前与大伙一起设想了许多应急预案,可能的故障对策全都清晰地储存在他的大脑里,一旦出事,他在一两秒钟就能将它“检索”出来。一天,正过某海峡时,一个新艇员神色有点慌张向他奔来,“某舱管子冒汽了!”孙建国立即向所在舱室奔去,老艇员、参谋和保驾的工人师傅紧跟其后。舱室里蒸汽弥漫,那是几十个大气压产生的高压蒸汽,室内热浪滚滚,令人窒息。果然,一个新艇员拉阀怎么也拉不起来,急得满头大汗,直跺脚。
  孙建国往他肩头拍了一掌:“你急什么!从头开始,按照程序一招一式,重来!”
  新艇员镇静下来,终于迅速完成了拉阀的动作。舱室里的温度逐渐降下来了,孙建国长长舒了一口气,他感到平日自己的威严在关键时刻起了作用。
  新艇员腼腆地说:“艇长,亏你这一掌,把我击醒……”
  4、90天!刷新世界潜航纪录
  45天、55天,熬过去了,65天、70天,又熬过去了,法国人长航67天的纪录超过了。
  长航在继续,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又接踵而来。艇内的人造空气经过多道过滤,尽管比较纯净,但总不那么新鲜,加上艇内众多的机械运行也会排放一些“工业废气”,虽然有排气系统,但艇内空气总不如天然纯净好。为了保证艇内有限的空气不被污染,一个命令下达了:“不许吃葱、蒜、鱼等任何有异味的食物!”
  按原计划最大自给力试验进行到70天就算完成任务了。已经越过70天,人员和机械都很疲劳,是到此止步还是继续潜行?孙承勤主任和常宝林政委在士兵中间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艇员都要求继续长航,目标是90天。
  “一定要像中国女排一样,拿一个金牌!”艇员们多么想看一看久违了的城市、渔村、妇女和儿童,但他们下决心要打破美国核潜艇的水下长航纪录,为祖国争光。
  艇内没有白天黑夜之分,唯一能判定夜间还是白天的是挂在各岗位舱的那块有特殊标记的铜盘挂钟。数百台电机、水泵、蒸汽机日夜不停地运转,轰鸣声不断地震动耳膜。但到后来,好些艇员的耳朵麻木了。
  越到后来,艇员的生物钟错乱得越厉害。多数人吃不下;艇员们有的睡不着觉,有的睡着了醒不过来;许多人浑身无力,有的眼皮耷拉着支不起来;个别战士开始昏厥,也有的变得烦躁不安。尽管这样,官兵们意志不垮,一上岗位就拼足全身力气。有的为了解困往太阳穴抹清凉油,有的嚼干辣椒,以此刺激大脑,提起精气神儿。
  就这样,官兵们战胜自我,精心操纵各种仪器,没有出现丝毫的差错。
  第85天、86天、87天、88天、89天、90天!每一天都是在挣扎中度过的,真是度日如年啊!美国核潜艇水下长航84天的纪录远远超过了!
  这样的时刻终于来临:蓝色的巨鲸浮出水面,“啊,看见祖国的海岸线了!”艇员们一个个爬出舱室,爬上舰桥眺望,迎着刺目的阳光……
  就要靠近祖国的码头时,孙建国艇长眼含热泪喊出一句话:“同志们,水兵们,不要趴着!站起来迎接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吧!”
  极度虚弱的官兵们亢奋了,一个个站了起来。码头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彩旗招展,军号齐鸣,迎接骑鲸潜海长航90昼夜的勇士们归来。
  创造了我国水下连续航行时间最长、航程最远、平均航速最高纪录的水兵们,举手敬礼了。
  “海神”号归来时,不少美国水兵是被担架抬下来的。但中国艇员没有一人使用担架,也不要人搀扶,一个个自己走下舷梯。杨玺副司令和孙艇长感到头晕目眩,身体轻得像棉花,脚却重得像两桶铅,但他们走下舷板,先一步踏上了码头。
  杨玺向海军张连忠副司令员大声报告:“核潜艇最大自给力试验成功,请您检阅!”
  张连忠热烈欢迎英雄的核潜艇艇员胜利回来,他问候水兵们:“同志们辛苦啦!”
  “为人民服务!”水兵们的声音仍旧那么自豪洪亮。
  长航考核证明:中国核潜艇机械设备工作可靠;主动力装置共运行了数千小时,反应堆累计运行数十个满功率天,运行稳定可靠;机动性能好,无故障;电气设备良好……创造水下奇迹的人,过得硬! 新闻午报  2005-11-27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