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间的秤砣:布什对蒙古“为之心动”

(01) ★军事专家认为中国海军打航母无需出国学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1916562&typeid=14
(02) ★中国改革的“深水区”在哪里?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1916535&typeid=14
(03) ★中美俄间的秤砣:布什对蒙古“为之心动”
http://mil.jschina.com.cn/zjw/2005/11-19/10375.html
(04) ★俄国人感谢东方的好邻居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1915185&typeid=14
(05) ★述评:中国的崛起还缺什么?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1915045&typeid=14


★军事专家认为中国海军打航母无需出国学
台湾“中央社”援引11月9日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月刊报道说,中国大陆海军派遣了“最优秀的人才”前往俄罗斯圣彼得堡多所海军学院学习如何操作俄罗斯“基洛”636潜艇和956EM导弹驱逐舰攻击航空母舰的技术,但不知道大陆官兵学习的时间及是否已经结束学习。
按《汉和防务评论》发自圣彼得堡的报道称,中国海军官兵主要学习有效操作俄罗斯“基洛”636潜艇、956EM导弹驱逐舰的现代指挥和控制系统。俄方的教官表示这些官兵的学习非常刻苦,且俄语水平很高。据说,中国海军军人在俄学习了电脑摸拟海上作战战术,包括基础导航、通讯、舰队联合攻击、舰空协同作战,报道表示,到这家学院学习的中国军人,尤其对上世纪70年代前苏联军人如何实施“打航母”的课题表现了非常浓厚的兴趣。中国海军指挥官还系统地接受了俄国海军作战的基础理论、战略思想,学习了海上通讯、无线电操作、海图制作等基础课程。
这则报道发布后,国际中文媒体竞相转载,而邻国日本和英美等媒体也借机发挥了一把,甚至还将这跟美国的航母挂上钩。但笔者认为中国海军要打航母无需出国学,至于到俄罗斯学习前苏联时代的打航母技术就更是“没有根据的说法”,理由如下:
首先是苏军多年研究的打航母方案并不成熟。苏军在冷战时期曾计划用图—16、图—22M轰炸机、奥斯卡级潜艇对美国的“尼米兹”级航母实施饱和攻击。图—16、图—22M轰炸机装备有AS—4、AS—6反舰导弹弹头重1吨,可重创航母。奥斯卡级潜艇则装备有SS—N—19反舰导弹弹头也重1吨和威力强大的53型反潜反舰鱼雷、65型反舰鱼雷。这种装有1984磅高爆炸药的鱼雷可以击中航母的侧面,当然最好是在航母的龙骨下爆炸。
苏联人还设想先使用大量轰炸机来摧毁大部分航母的护卫舰只,最后再用图—22M、潜艇和水面舰只来给予航母最后一击。这一方案最致命的一点是,只能可能对付一个“尼米兹”级航母战斗群,但是在爆发战争时,美国可至少出动两个或者更多的航母战群编队。因此,胜算的可能性很小,俄军已经完全放弃类似的设想。
其次是中国根本不拥有前苏军(现在俄军)攻击航母的战略利器。苏军研究打航母的战略轰炸机和潜艇中国海军目前都没有,因此不可能学习连兵器都不曾有的作战战法。至于俄军攻击航母的利器则是攻击型核潜艇。比如说装备有著名的“花岗岩”远程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的俄海军战略核潜艇,但这种核潜艇属于俄海军的绝密利器,根本不可能示给他人。
第三是中国海军的作战模式包括航母作战都是自己探索中的。中国没有发展航母的意图,但对航母作战的研究并没有中断过,原因很简单,任何现有的武器都可能成为未来国防威胁的对手。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多年前曾经报道说,1987年,中国开始培养航空母舰及其编队指挥人才,开办首届也是至今惟一的一届“飞行员舰长班”,挑选海军航空兵优秀飞行员改学水面舰艇指挥专业,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舰长,这就是我军对航母战法研究的开始。其实道理很简单,一切作战必须基于本国国防基础的事实。▲
(来源:世界报)
★中国改革的“深水区”在哪里?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公报中对中国现阶段改革所处的阶段做了一个总结: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显然,对于中国改革目前所处的阶段,社会各层面已取得基本共识,那么,中国经济改革的“深水区”究竟在哪里呢?
在本文看来,目前中国经济改革的深水区,并非是远大的理想,也不是我们市场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而应该是透过现实中出现的种种矛盾与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脉络或切入点。
为什么社会民众收入分配及财富分配的相差悬殊会越来越大?为什么政府的职能越是转变,政府对市场参与度越高?还有“三农”问题、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国有企业的垄断、教育医疗及养老保险等等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目前中国这些问题与矛盾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应该用什么方式来解决。
中国改革初期,面对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局面,邓小平何以能够带领中国经济走出困境?就在于从中国当时的具体条件与情况出发,找到化解问题的切入点及基本方式,做出了一系列效率优先的制度安排(如让少数人先富裕起来、实行农村联产责任制等)。而这就是当时中国经济改革的深水区。
而目前中国改革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其最为重要的根源就是没有一套好的利益协调机制与制度安排。从目前的利益协调机制来看,民众利益的大小并非在于个人努力、个人在市场竞争中的智慧与胆识,而很大程度上在于离公共权力的远近。比如,国家垄断企业之所以能够轻易地获利,就在于政府的政策,就在于政府对这些企业的倾向性。房地产商为什么获得暴利,就在于土地市场与要素市场被严格地管制。还有,中国的“官本位”为什么会如此严重,就在于进入官途是个人获得利益有效途径。还有,中国要建立有法制的市场经济,但法律与法规在制订的过程中,却往往反过来成为管制民众、让少数人轻易获得利益的工具……
那么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及制度安排如何而来?现有的既得利益者或既得利益集团如何才能退出他们的利益舞台?这才是目前中国经济改革的深水区。可以说,目前中国的经济改革,如果不能够从这最为根本的问题入手,不仅中国经济改革会越来越艰难,而且这些问题聚集到最后肯定会转化为社会问题,引发整个社会利益冲突。
看看国内民众对这些利益关系的激烈反映,看看导致种种群体事件的深层次原因,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都应该对这个问题加以高度关注,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来化解这些问题。政府应该看到一个组织的稳健性或一个社会的稳定性,并不在于这个组织的财富多少,组织成员获得财富的高低,而在于这个组织对其成员利益协调的公平性,即按资、按劳、按智慧或知识而不是身份获得利益。而为什么我们并不缺少利益协调机制和利益分配标准,但是利益协调的过程与结果却反而失效,这就是目前我们制度安排或法律规则的问题了。即我们法律制度是如何制定的,制定之后又是如何履行与实施的。
总之,要明确中国经济改革的“深水区”究竟在哪里,就要透过浮现在表层的种种矛盾与现象,透过这些外象来寻找问题之根源。这样才能够找到中国经济改革真实的切入点,找到化解问题之所在。▲
来源:东方早报作者:易宪容
★中美俄间的秤砣:布什对蒙古“为之心动”
美国总统布什于11月14日乘专机离开华盛顿,开始了他的亚洲之行。这次,布什不仅要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还要访问日本、韩国、中国和蒙古。在这几个国家中,日韩蒙三国都将美国视为自己的“邻国”。日本是岛国,二战后它将称霸海洋的美国当成自己的“邻国”;韩国的地理位置特殊,与美国关系复杂,不少韩国人认为除中日朝外,美国是韩国的“第四个邻国”;蒙古是中俄间的一个内陆国家,却将美国视为“第三邻国”。出访前,布什接受蒙古电视台采访时说,“我们在某种程度上认为我们是蒙古的‘第三邻国’,我们喜欢这样的口号”,“我期待着这次访问。这将是令劳拉和我为之心动的访问,蒙古对我存在着某种吸引力”。分析人士指出,布什对蒙古的访问将是中美俄三个世界大国间一次间接的“战略对话”。
  美国总统首次踏足蒙古
  布什将于本月21日对蒙古进行为期1天的国事访问,这也是美国总统首访蒙古。由于访问时间不长,美方将布什的活动安排得非常满。21日,布什从北京飞抵蒙古首都乌兰巴托。22日,蒙古总统恩赫巴亚尔将在政府大厦为布什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恩赫巴亚尔和总理额勒贝格道尔吉将分别会见布什。当天下午,布什将在蒙古政府大厦举行亚洲之行的最后一场演讲,并接见曾在伊拉克参加维和行动的蒙古军人。为了让布什夫妇印象深刻,蒙方还邀请他们到百姓居住的蒙古包作客,欣赏蒙古人用马头琴演奏的民乐及独特的蒙古民歌。
  布什的蒙古之行会感到“很轻松”,这是因为美国十几年来在蒙古经营得比较顺利。美蒙1987年建交,两国关系的飞跃始于苏联解体。由于蒙古北接俄罗斯,南邻中国,既没有出海口也没有中俄以外的战略通道,因此,它与美国的经贸关系发展慢,但政治和军事关系却发展得很快。2004年,美蒙贸易总额不到2.7亿美元,只有美中贸易额的千分之一,但美国以长期最惠国待遇和大量经济援助来鼓励蒙古推行开放式经济模式。2004年底,美国对蒙古的无偿援助已达1.5亿美元。在政治领域,从1994年起,美国每年对蒙古的无偿援助包括物资约1200万美元,其中大部分用于蒙古的议会体制改革和司法改革。1998年,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访问蒙古后,两国高层的往来开始频繁。在军事领域,2000年,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斯洛科姆、太平洋司令部总司令布莱尔先后访蒙,启动双边安全机制。之后,美国时常向蒙古派出军事专家组,每年提供的军事援助达数百万美元,作为条件,蒙军在人员培训和信息共享方面对美军更加开放。在文化领域,苏联的解体使蒙古出现了“文化真空”,美国的“开放社会—索罗斯基金”自1996年在蒙古运作以来,平均每年在蒙投资3000万美元,主要用于蒙古的文化教育。记者曾在乌兰巴托遇到一位蒙古女作家,她明知记者会蒙古语,仍坚持用英语与记者交谈。蒙古媒体的调查显示,时下蒙古年轻人最喜欢的国家是美国,会说英语是一件很时髦的事。
  布什为“蒙古热”加温
  近年来,随着美蒙关系的升温,美国政界出现了一股“蒙古热”。2004年,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尔斯和美国助理国务卿阿米蒂奇先后访问蒙古。今年8月2日,美国众议院议长哈斯泰特访蒙。9月,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联合批准一项议案,要求推动建立美蒙自由贸易区。议员德雷尔表示,签署美蒙自由贸易协定不仅有经济原因,也有政治和安全方面的考虑。10月22日,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访问蒙古。为表示感谢,蒙古向拉姆斯菲尔德赠送了一匹通体乳白、尾毛呈深色的纯种马,拉姆斯菲尔德为这匹马命名为“蒙大拿”(美国一个州的名字)。根据蒙古人的习惯,这匹马被留在蒙古,颐养天年。
  对于“蒙古热”,现任美国驻蒙古大使斯卢茨的解释比较明了。几周前,她在美国亚洲学会举办的“美国与蒙古关系”研讨会上称,首先,蒙古是民主国家,实行政治多元化,与美国推行民主的目标一致。其次,美蒙贸易潜力巨大,两国经济结构的差异,有助于美国企业寻找商机。第三,蒙古对美国的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反恐还是东北亚安全机制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蒙古都有特殊的作用。事实上,对于美国的示好,蒙古也有所回报。尽管蒙军只有2万人,蒙古却向伊拉克和阿富汗派出了130名维和人员;尽管本国并不富裕,蒙古却向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受灾者提供了5万美元捐款。蒙古驻美大使称,蒙古热切希望美国加大对蒙古的投资……
  同中俄保持友好关系是蒙古外交的“首要方针”
美国如此看重蒙古,主要是因为蒙古紧邻中俄两个大国。蒙俄关系可以追溯到苏联时期。1921年,蒙苏建交,蒙古从此在外交上奉行“一边倒”政策。当时,蒙古每年经济投资的70%,国家预算支出的31%,以及全部外贸逆差都由苏联提供的财政援助来弥补。另一方面,苏联对蒙古的控制也非常严密。当时的蒙古在经济上成了苏联的原料产地,政治上完全依靠苏联,作战部队营以上都有苏联军事顾问坐镇指挥,当时很多人把蒙古军队称为“保卫苏联边界的雇佣军”。苏联解体后,1992年,驻蒙俄军全部撤出蒙古,但由于俄方停止向蒙古提供武器装备等问题,两国关系陷入低谷。然而,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北约东扩和美国单边主义的盛行,俄罗斯逐渐意识到蒙古的战略意义。1999年,蒙俄两军借纪念诺门坎战役60周年之机恢复高层交往;2000年,俄军总参谋长克瓦什宁率俄罗斯军事代表团访蒙;同年,俄总统普京访问蒙古,两国关系得到全面恢复。
  如果说俄罗斯带给蒙古的是历史问题的延续,那么,中国带给蒙古的则是全新的机遇。2005年,在乌兰巴托的书店里,中国《论语》的蒙文版登上了畅销排行榜首位。2005年4月发行的第一版500本一上市就被一抢而空,只得再版。这在人口只有约260万的蒙古,可谓是图书销售史上非常罕见的事情。《论语》的畅销,标志着蒙中关系的加深。据中国驻蒙投资企业总商会统计,目前向蒙古投资的中国企业共有1074家,总投资额约3.8亿美元。蒙古去年的对华贸易总额也达到了4.5亿美元,占蒙古对外贸易总额的30%。中国已经成为蒙古最大的投资国和贸易伙伴。最近几年,乌兰巴托陆续有100多家中餐馆开张,商场里也充满了中国产品。在乌兰巴托最大的市场里,蔬菜和水果几乎全是中国产的。一位摊主说:“以前蒙古人说起水果来,只知道苹果和葡萄,直到2000年琳琅满目的中国水果进入蒙古市场,蒙古人才知道水果有那么多种。”此外,随着各种中国蔬菜进入蒙古市场,蒙古人以肉食为主的饮食习惯也在发生很大变化。
  由于始终处在大国之间,蒙古的外交政策越来越务实。1994年,蒙古议会通过了《蒙古国外交政策构想》。这是蒙古建国后自己制定的、第一个独立的外交政策。《蒙古国外交政策构想》规定,“同俄罗斯联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持友好关系是蒙古对外政策的首要方针”,主张同俄罗斯和中国“均衡交往”开展广泛的睦邻合作,同时重视同美国、日本、韩国、德国以及印度等国的关系。这就是蒙古“不结盟”、“等距离”和“多支点”的外交政策。
  美国看好蒙古的“战略地位”
  既然蒙古要与大国“等距离”,美国又为何“见缝插针”呢?一些美国战略分析人士指出,美国热衷发展与蒙古的关系,是为了在亚洲大陆争夺战略利益,并扩张“民主制度”。蒙古有156万平方公里的疆土,与中俄的边界均长达数千公里,在中国崛起和俄罗斯复苏、东北亚安全形势复杂的背景下,蒙古的地缘战略位置显得更加重要。蒙古自上世纪90年代起实行开放政策,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被美国捧为“亚洲民主的楷模”。通过深化美蒙关系,既可以牵制中俄联手,巩固美国在亚洲的地位,也可以进一步输出民主价值观,可谓一举多得。此外,美方一再指出,按国民比例来看,蒙古派往伊拉克的军队数量排在第3位,这也是布什到访蒙古的最为直接的原因之一,他要当面向蒙古表达他本人的谢意。这种外交成果对于在国内处于政治低潮的布什来说无疑是很需要的。▲
  本报驻蒙古特约记者 木东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翁天成 牛雨辰 本报记者 薛小乐
★俄国人感谢东方的好邻居
2005年是俄罗斯履行向中国交付8艘基洛636型潜艇合同的最后一年,该刊主编平可夫特意实地参观为中国建造潜艇的四家工厂。在他的报道里,俄方表示自己打造的“整个建造过程也是完美无缺的”。
  在浪涛不惊的波罗的海沿岸,两艘新造好的暗蓝色潜艇如同浮出水面的抹香鲸,宁静中蕴涵着肃杀的威严。俄海军上将造船厂的技工指着它们向来访者解释:“瞧,没几天它们就游回中国去了。”2002年5月,中俄签署价值16亿美元的8艘基洛636型潜艇采购合同,这笔“世纪采购”几乎拯救了俄罗斯濒临死亡的舰艇工业,按照俄国家武器出口公司的指令,圣彼得堡的海军上将造船厂、北德文斯克的“星星”造船厂、下诺夫哥罗德的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以及远东共青城造船厂平分了工作量。于是,从遥远的北欧到中俄界河黑龙江的对岸,到处传来久违的车床轰鸣声与电焊枪火光,一位海军上将造船厂的老技师告诉平可夫:“我们真要感谢东方的邻居,是他们给我们工作。从苏联解体后,这里就没有像今天这样兴旺过。”
  这四家造船厂正对基洛636型潜艇进行最后的设备安装和海试工作,他们均表示一定会在今年最后两个月内完成潜艇的交付工作。俄方称,每艘潜艇的海试都需要3~4个月,目前进度最晚的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已把它的基洛636型潜艇移交俄海军克雷洛夫测试院进行国家验收。
  平可夫经过观察后写道,8艘基洛636型潜艇的建造非常顺利,“整个建造过程也是完美无缺的”,斯拉夫特色的拖沓与敷衍根本没有出现,整个工地都显得井井有条,“也许中国的钞票激发了工人的干劲”。
基洛艇获得四项技术升级
  美国海军曾出版过一本《全球潜艇挑战》的小册子,其中对基洛级潜艇的描述只用了一个单词来形容,那就是“恐怖”(horrific)。据俄方介绍,8艘基洛636型潜艇的作战系统又获得四项重大升级。
  首先,潜艇上安装了3M-54E潜射反舰导弹和3M-14E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前者由发射助推器、亚音速低空巡航级和超音速有效载荷级组成,射程达到220公里,它保证潜艇能够在航母战斗群的打击范围之外发起“致命攻击”,它携带的大型战斗部足以让宙斯盾巡洋舰级别的舰艇当场瘫痪。而后者则使基洛636型潜艇具备了与美国洛杉矶级核潜艇一样的“外科手术”打击手段,3M-14E导弹与著名的战斧导弹类似,在卫星导航系统的帮助下,可以在150公里来打中“一间办公室”。
  其次,新潜艇的鱼雷型号也得到更新。伴随着基洛636型潜艇的落户,中国进口了多种俄制鱼雷,第一种是UGST,由MORTEPLOTEKNIKI生产,口径533毫米,采用模块化声纳天线阵列诱导系统和线导系统,速度35~50节、射程40~50公里、高爆弹头重300公斤、发射深度400米,中国海军也能在现代级驱逐舰上发射。第二种是SET-72EM1/M2系列鱼雷,前者是电动鱼雷,口径400毫米,长4.5米,重量765公斤,爆炸威力相当于135公斤TNT装药,它可以在潜艇和水面舰艇上发射。第三种是TE-2型533毫米口径鱼雷,配备了遥控的线导装置,确保TE-2能够进入其诱导系统的作用范围,弹头装药为450公斤,使用寿命10年。新潜艇还将装备俄罗斯研制的采用超空泡推进技术的超高速鱼雷,这种鱼雷的航速超过200节,这一点可能会使美国海军感到忧虑。
  第三,与早期的基洛级潜艇不同,这批基洛636型潜艇在作战系统设计方面已经非常西方化。新潜艇采用两套C4I系统,就是为了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它由AGAT设计的OMNIBOMNIBUS-E多功能指挥管制显示系统和AVRORA设计的LAMA-EKM多功能指挥控制系统组成,前者有三台双层多功能显示器,后者由一台双层多功能显示系统组成。LAMA-EKM自动化信息控制系统通过AICS实现了信息综合管理,涵盖了导航、声纳、雷达、潜航深度测量、机械控制、电力等子系统的管理,其电力消耗为5.5千瓦。OMNIBOMNIBUS-E作战系统主要用于武器控制,它能够同时跟踪40~50个水下目标,并且使用3M-54E导弹攻击其中的两个。LAMA-EKM也拥有武器控制功能,综合信息显示系统可以处理50个目标,跟踪其中的10个,一次可使用1~4枚鱼雷或导弹攻击其中1~2个目标,攻击准备时间小于三秒钟。
  最后,基洛636型潜艇采用了顶尖的模块化设计,为将来添置新设备安排了预留空间。由于基洛级潜艇设计寿命为30年,每10年作一次大修或性能提升,未来性能提高包括加装AIP系统,届时潜航时间可增加到两周以上,使敌人更难找到它的踪迹。
对“台独”不是好兆头
  西方军事专家认为,中国人民海军(PLAN)的战略制定者把潜艇视为地位高于航空母舰的重要武器,庞大的基洛级潜艇群一旦与中国的数十艘国产潜艇结合,将构成西太平洋近海地区最令人羡慕的作战力量。密切注视中国海军发展的美国海军退役少将迈克尔·麦克德威特认为,潜艇作战力量“是中国海军发展战略的关键组成部队之一”,并呼吁美国海军重视对中国海军潜艇力量的研究。对谋求独立并试图与美日形成对华战略封锁线的台湾民进党当局而言,这的确不是一个好兆头。
  平可夫强调,“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是解放军目前发展的核心,如何打赢现代条件下的海上局部战争更是解放军面临的最严峻课题。在以往几次台海危机中,人民海军潜艇部队所表现的威力以及耐力,都让美日等国刮目相看,目前整体活动半径可以覆盖离岸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水域,未来解放军潜艇部队要达到的目标,将可能涉及保障离岸500海里的海域航运畅通。
  但必然要牵扯到台湾问题,台湾对21世纪海洋中国具有战略意义。台湾位于西太平洋列岛中最具战略性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国漫长海岸线的中心。以台湾为中心,以1000海里为半径,向太平洋做一个扇形延伸,可以建立一个具有相当战略纵深的防御网,对接近中国海岸线的敌对武力,提供早期预警以及积极防御的战略态势。反之,如果台湾成为敌对势力,台湾就会如同一把利刀抵在中国的胸前。因此,解放军潜艇部队力量的提升也可以被看作对台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一环。 ▲
★述评:中国的崛起还缺什么?
这是一篇我犹豫再三的文章。主要是因为我是搞技术的,讨论社会问题难免给人以“关公门前耍大刀”的笑柄。而且,这个题目对我也是太大、太沉重了。所以,文中所说的观点和引用的资料难免有缺失之处,还望海涵。
  年前有个朋友从加拿大回国,据说那边有些不好过,回国看看有没有发展机会。茶余饭后,说起国内外的比较,我随口讲了一句“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朋友一脸惊奇的样子,追问我为什么会这样想?。我也一脸惊奇地回答:“天哪,你还知道有哪个文化延续了5000年吗?”。
  实际上这些年来,我和各种人,尤其是青年人的交往中,一直有这种强烈的感觉。总想找个机会一吐为快。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动机。
  当我们谈到“中国的崛起”这个词时,首先想到的是“富国强兵”,简单讲不外乎经济的发展和军力的强大。但实际当我们把它放到历史中去,我们也许会看得更清楚一些。
  首先,“中国”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概念。当我们仅仅把它看成一个地理名词时,我们会发现,在历史上有过很多的朝代统治过这片广袤的土地。也有很多时间,它分裂成若干相互敌视的国家。这些统治者有时甚至连汉人都不是,可大家还都是称为中国。可以比较一下,当西班牙人统治南美洲后,印加文明就消亡了。古埃及等古代文明也大致如此。为何在中国有如此奇特的现象?
  这应该归功于中国的相对先进的思想文化体系,当强大的外来入侵者以武力占领中国后,往往发现单靠武力是不能够占领中国的。最终当入侵者不得不使用汉语,不得不按照中国传统的方式建立权利机构,最终不得不按照中国的思维方式行事,他们的后代要在“三字经”和“千字文”的朗朗读书声中长大时。这些入侵者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他们原有的一切都只剩下一些苍白的记忆和祭祖的仪式。一句话,他们被消灭了,中国(确切讲是中国的文化)是最终的胜利者。
  几千年来这出活剧在不停地上演,也曾经有入侵者想改变这个规则,如蒙古人,但结果却输得更惨。以致后来有人评价说“中国的强大,在于它比它的对手坚持的更久”。
  中国的思想文化体系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它有着对自然界独特的理解和以此为基础的独特的行为方式,它是很多学派的一个混合体。具体的讲,在思想和行为上,主要是以儒家为代表;而对于自然的理解则以道家的阴阳五行为代表。它也表现在它丰富多彩的艺术上:秦砖汉瓦、唐诗宋词、陶瓷、音乐、绘画……。几乎在所有的艺术领域中,中国都留下它独特的印记。
  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这个文化体系多数时间是处于一种开放的态度,它也吸收了大量其它的文化的精华,并加以吸收和改造,如佛教。“有容乃大”成为这种文化的一个基础,这也是中国文化始终常胜不衰的一个根本的保证。
  其实,这种文化本身也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中国历史上始终崇“文治”高于“武功”,就是在兵书上也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冲突和杀戮毕竟是一种与人类文明精神背道而驰的现象,是人类本身还残留的野兽的特征之一。统治者的最高境界是“四海咸服,八方来仪”。有人说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和平的国家,实际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当清朝初年,周边的国家基本上都是中国的附属国,汉字是他们的官方语言,包括他们的风俗习惯都与中国基本一样。这绝非武力可为。
  这也就解释了,在中国的历史上,如宋朝和明朝。尽管其国力远远谈不上强大,但他们灭亡后中国依然屹立不倒。就是因为它有先进而庞大的思想体系。
  尽管入侵者没有能够消灭中国文化,但在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后。这个文化也逐步地走向了神坛。尤其是满清入侵者,为了统治的需要,将很多思想教条化和神圣化。如果讲在明朝,中华文化还有所发展的话,在清朝却出现了总体上的停滞。这种停滞的后果是直接导致了技术上和对外交流的后退(一个思想被禁锢的民族是不可能在技术上领先的)。当鸦片战争开始时,尽管清朝有世界上最雄厚的经济实力,却一败涂地,从此开始了中国的百年屈辱。
  这次与以往不一样,中国文化没有能够消灭入侵者。清朝的精英们惊恐地看着国门被船坚炮利的西方军队打开,被迫签署一个又一个城下之盟。他们感到了危机,当他们讨论“亡国灭种”时绝对是认真的。“灭种”讲的就是文化的消亡,他们的对策就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要学习西方的技术,但却把思想和文化出于本能的紧紧包起来,拒绝变革,唯恐失去,这一策略决定了清朝的最终灭亡。期间也有人试图通过改革来改变颓势,但由于制度的原因而归于失败。
  随后的仁人志士开始转而去西方寻找救国之道。他们简单地把中国的衰落归罪为中国思想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是“五四”运动中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个思想对中国的影响,直到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成立“新中国”成立时,才开始慢慢显露出来。
  在毛泽东头脑中的“新中国”的构想是一幅宏伟的蓝图,通过解放后的土地改革、资产阶级改造,他成功地改变了旧有的所有制体系;通过“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尽管是形式上的),将过去处于低层的人提拔到高层。通过宣传和改变分配制度,抑制知识分子的地位,他成功地改变了旧有的社会关系;最终,为了清除他所认为的有害的旧有的中国文化的影响,他发起了“除四旧”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希望能够通过这些运动,在清除旧有的文化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全新的思想文化体系。最终完成一个全“新”的社会。它即不同于外国(毛泽东潜意识中并不是个百分百的布尔什维克),也不是他认为“颓废”的中国传统文化。
  就我个人而言,毛泽东是一个真正的、坚定的爱国者。他的行为也是始终按着他既定的目标前进的,我反对有些人把文化大革命看成是毛泽东喜怒无常或年老昏聩结果。那样他们就把毛泽东这个人看简单了。但由他而起的文化大革命绝对是场浩劫,他的错误在于对于传统文化的全面的否定和过分追求文化变革的突变。从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就可以看出这场运动的荒谬性,毕竟中国文化已经经过了五千年,难道我们的先人五千年来积攒的全是垃圾不成?
  之所以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浩劫,不仅仅在于人命、经济上的损失。更为严重的是它整整影响了一代人,从而使中国在文化的继承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断层。而这个断层有可能还要进一步的扩大,这是由于受到这种影响的教育体制,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恢复。这个情况,你只要去问一问现在的青年学生就知道了,他们整体表现出的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无知和漠不关心让人不寒而栗。
  文化大革命的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排斥西方文化,这就导致中国出现了少有的文化空白。当我们感慨目前社会上道德观念的缺失,生活的盲目时。有谁还记得我们曾经是受人尊敬的“礼义之邦”呢?在本应是培养我们精英的高等院校中,只有功利而无理想。大家都考GRE,只要能出国拼命也行;没有文凭有钱的就移民;没有文凭没有钱的就偷渡。有人把它归咎为经济问题或其它条件问题,那我们不妨回头看看抗日战争结束时和新中国成立时的归国潮,岂非天方夜谭。
  这种情况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忧心,在上世纪的80年代的中后期,在中国有一批精英人物喊出了“全盘西化”的口号,当时还有一本影响力非常大的书“河殇”来阐述他们的观点。这个运动直到89年在一场血腥的风波中才告一段落。
  就我个人而言,我反对当局处理这场运动的方式。毕竟人不应该因为自己的见解而被看成犯罪。我始终认为这些人是爱国的精英人物,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但他们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香港和台湾并没有“全盘西化”,可又有谁能够否认他们的成就哪?
  说到完全接收另外一个思想文化体系,最好的例子是日本。我们这个邻国早期是全盘接收的中国文化(不管他们是不是承认,我很奇怪现在居然有“日本文化”这个词)。当日本同样地被西方的军队打败时,立刻就开始“全盘西化”,他们西化的如此彻底,早些年在日本甚至有“脱亚入欧”的口号,连地理位置都要西化。有人可能认为,这造就了日本的强盛。但从我看来,由于没有自己有影响力的文化,日本在历史上始终不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国家。如果杀戮也算是影响力的话,它还比不过匈奴人和蒙古人。现在还有多少人还清楚曾经强盛一时的匈奴和蒙古呢?
  或者,我们设想一下,假设我们真的“全盘西化”,统治了全世界,会不会象满族人统治中国一样,成为了“黄皮肤的美国人”或其它什么人。
  另外一个例子是美国人,现在随着美国的强大。美国的文化也随着可口可乐、麦当劳、好莱坞的大片向全世界扩展。美国人老是自嘲说他们没有文化,奇怪的是美国实际上是最有条件、最有资格接收欧洲文化的。但他们没有,他们也没有接收当地的印第安文化。而是宁可被人嘲笑也从头搞起一套所谓的牛仔文化。这也是美国的精明之处,他们认识到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国家,是永远也不可能真正成为世界主宰的。他们从一开始就摆脱了欧洲的影子,造就了今日的美国。
  但文化毕竟需要时间的积累,美国的强大不在于它的文化而在于他的制度。美国创造了世界上最为开放、自由的环境,吸引了全世界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为美国效劳。这样,尽管美国的文化不是先进的,但却可以造就一个强大的美国,同时也吸收了多种文化的精华,使得它自身得到发展。
  但当这个过程倒过来时,效果则会截然相反。美国文化也许反映了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和欲望:财富、放纵、性和暴力。而人类通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就是为了和野兽区别开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美国文化是对人类文明的最大嘲讽。当我们听着歇斯底里的音乐、假装欣赏着看不出任何美感的“艺术”、瞪大眼睛看着只有投资和场面的“大片”时。我想,连它的创作者都没有打算它能流传多少年。在文学、艺术和音乐上,近几十年世界几乎是空白。而这正是美国文化风行世界的时间。不妨回想一下,之前我们出现了那么多的音乐家、画家、科学家(即使在近100年后的今天,他们的成就??里去了?
  所以,中国的崛起是必然是文化的崛起。但前提是首先要我们自己尊重自己的文化、学习自己的文化。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单靠拿来别人的文化是不能造就一个强大的中国的,一个强势的中国文化应该是一个继承了自己的传统、又能够吸收并改造外来文化的开放的文化。要做到这一点,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改进我们的教育体制,培养出大批具有深厚文化根底的精英,这也许不如经济发展或加强军备那么直观、快捷,也许要几代人的时间,但对于我们的未来却是至关重要的,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必经之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