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潜艇部队为何又在美国成为热门话题?★

(01)★剖析俄对华武器出口走向(四)★
http://mil.jschina.com.cn/zjw/2005/12-27/114827.html
(02)★中俄战机交易中大量未公开的秘密(四)★
http://mil.jschina.com.cn/zjw/2005/12-27/142244.html
(03)★中俄战机交易中大量未公开的秘密(五)★
http://mil.jschina.com.cn/zjw/2005/12-27/142244-6.html
(04)★中国潜艇部队为何又在美国成为热门话题?★
http://bbs.milchina.com/htm_data/2/0512/11688.html
(05)★台湾“情报局”对大陆情报战惨败★
http://bbs.tiexue.net/9123148/ShowThread.html
(06)★中外交部:沈国放调职是正常工作调度★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
(07)★美国情报搜集将重用海外特工 双重标准无法避免★
http://junshi.hnol.net/content/2005-11/28/content_3605082.htm
(08)★竞争情报—,第四竞争力★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080055&typeid=14


(01)★剖析俄对华武器出口走向(四)★
http://mil.jschina.com.cn/zjw/2005/12-27/114827.html
三、今后的发展方向
1.今后中俄军售关系走势预测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俄罗斯仍然会大力加强对华武器出口。大体上会出现以下特征:(1)其间仍然会不断地出现中俄之间限制与反限制的利益斗争,以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2)俄罗斯军工生产销售集团追求自身利益与俄罗斯官方限制对华尖端军工技术装备出口政策也会不断出现磨合与冲突;(3)面对中国陆续从其它渠道获得先进的军事技术装备实现武器装备来源的多样化,在中国巨大的军火市场吸引力和其它国家的竞争压力下,俄罗斯也会逐渐提高对华军售的水平,并且增加技术合作的成分;(4)俄罗斯仍然会根据中国的军工技术水平和军购市场的实际,对中方急需而又无法自行研制或者外购的装备,提出较高的要价;(5)俄罗斯对某些特别是常规武器装备(例如第五代先进作战飞机),出于资金不足会邀请中国、印度参加共同研制,但对于特别敏感的一些先进的武器装备仍然采取独立自行研发的做法;(6)加紧对现有武器装备的改进以促进出口,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出口,另一方面可以保持在有关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7)加强对其他国家的出口,获取高额利润,减轻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目前,俄罗斯军火出口商更多地向其他主顾抛售武器,改善武器出口的地区分布和品种,就含有这种寓意。
2、为进一步加强中俄军贸关系而采取的措施
(1)建立更加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改善双方和各自的外部安全形势。
中俄两国自1991年建立正常国家关系以来,经历了互相视为友好国家、建设性伙伴关系、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2001年签订《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几个历史阶段。这个发展历程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中俄关系日益成熟和稳定。虽然俄罗斯不断地对美国做出友好的表示,但他们之间战略利益的根本矛盾并没有消除,美国仍将俄罗斯视为重点核打击对象。同时,俄罗斯虽然对欧盟扩大和北约东扩挤压自己的战略势力范围不断地让步甚至希望加入北约,可是对方并不领情。从另一个层面看,俄罗斯对中国总怀有一种“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的心理。与其说中俄军事合作,不如说互相提供一种战略上的支持更为合理。为了避免出现东西两线困境,俄罗斯必须稳定东方,以集中精力应对来自西方这一头的威胁。不难看出,俄罗斯在重新崛起的过程中是需要中国在其东方“帮忙”的。
中国历来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来不主动与美国等国家为敌,但是,美国仍然把中国作为自己的假想敌,在台湾、西藏、人权等问题上处处与中国作对,而且有可能在中国迫不得已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时与中国兵戎相见。其次,中国在战略上也需要北方邻居俄罗斯的“支持”。中国为了集中精力解决台湾问题,需要北部有一个稳定的国际军事环境,希望北部面临的压力越小越好。
20世纪90年代中期,华盛顿认为,2015年之后,中国、俄罗斯这两个国家有可能成为挑战美国全球霸权的国家,因此遏制中俄两国自然成为美国的全球战略目标之一。在反对美国称霸、打破美国遏制这一点上,中俄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但是,保持良好的军事防务关系并不意味着朝着同盟关系发展。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一直积极提倡新的安全观,愿意与周边国家建立一种不对抗、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所以,中国不可能与俄罗斯建立一种军事联盟关系,不可能在军事上过分依赖俄罗斯。长远看,将来一旦中国被迫对台使用武力,俄罗斯很可能会在政治上给中国一定的道义上的支持,很可能是少数愿意从军事上与中国保持一定合作的大国之一。
“美国外交政策专家普遍认为,俄罗斯出售武器纯粹是出于财政上的原因,俄中两国根本不可能进行战略合作,因为这两个国家长期以来的边界纠纷及其它争端已形成了浓厚的相互猜疑心理。”这未免过于一相情愿。一旦俄罗斯和中国对美国的权势和意图忍无可忍,那么俄中联合起来抗衡美国不是没有可能。我们也必须看到俄罗斯和中国希望避免同美国对抗。“美国具有一个非同寻常的优势:俄中都认为它们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经济联系至关重要,因而不希望破坏这种关系。如果利用得好,这一优势就会让美国受益无穷。”有远见的中俄两国政治家应该避免美国破坏中俄之间的统一战线。
(2)继续加强同英国、法国、德国等欧盟主要国家的关系,争取其取消对华军售禁令。
在不能全部取消的情况下,至少争取部分放松有关限制,同时,争取各个击破,引进先进技术。目前,欧盟许多成员国已经表示支持取消自80年代末以来已经实行十几年的武器禁运,中国与英国在今年6月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英、法、德、意大利等国的军事及民用技术合作也已经进入了更高的层次。这样,不但可以引进先进技术,而且可以促使俄罗斯提高军售水平。
(3)加强同以色列以及其它友好国家的联系,实现武器来源的多样化,同时,做好美国干涉阻挠的准备(美国破坏阻挠以色列对我出口预警机、捷克对我出口“捷拉”雷达即是明证)。
(4)提高俄罗斯对华军售的层次和水平。
从以引进现成装备为主逐步转变为以技术引进、合作研制开发为主。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在2004年4月访华前曾撰文称,他此次访华的目的就是要加强俄罗斯与中国的军事技术合作。根据伊万诺夫的阐述,目前,中俄之间的军事技术合作,已经从简单的“购买—仿制”模式,经过“改进—提高”模式,上升为新的合作研制适应未来国家和国际安全需要的新型装备模式。(全文完)▲
(02)★中俄战机交易中大量未公开的秘密(四)★
http://mil.jschina.com.cn/zjw/2005/12-27/142244.html
半是晴天半是雨
1969年发生在达曼斯基岛(珍宝岛)的武装冲突,对于整个国际局势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西方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其对中国的政策,过去那种认为中苏铁板一块的想法发生了变化。由于克里姆林宫的领导人未能及时对事态进行干预和调整,反而对所谓“数百万中国军队即将涌入有争议地区”的说法信以为真。
其实这些担心来自于对中国多变的政策和民众自发激进行为的一种误解。与前苏联一样,在所谓的政治运动中,多数人为表明对领袖的忠诚,往往做出过激的行为来取得信任。前苏联作为毛泽东树立的修正主义靶子,自然成为这类人最好的表现机会。有着同样历史经历的前苏联领导层本来应该很轻易地识破这些幼稚的政治把戏,但是我们的外交官和情报人员并不理解中国人的特性,于是上报的中国方面情况不可能乐观。这导致莫斯科明显错误理解了中国方面的政策方向,以及控制国内政局的能力。所以当中国在运载火箭和核子武器领域获得突破性进展后,了解和掌握中国军队在军备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情况就成为莫斯科赋予军方情报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这一不幸事件在给中苏关系造成极大伤害的同时也直接促进了中国与以色列的关系。据最新解密的文件显示,特拉维夫通过秘密渠道向北京提供了最新型反装甲武器的样品和设计图纸。这使中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对付苏军新型坦克的能力,在此之前中国士兵发现他们的反坦克武器在T-62坦克面前几乎毫无作用。阿尔巴特的将军们相信,中国的军事工业依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在10年内生产出对付T-62的有效武器。
由于二战期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不需要签证就允许犹太人进入的国家,使大约五万七千多名犹太人得以涌入上海而免于遭受纳粹德国的迫害。因此很多以色列人,对中国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好感也是情理中的事情。当然,也并非总是如此。多年来美国和欧洲的某些犹太利益集团,一直试图破坏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就如同当年他们在美苏之间所做的如出一辙。即使是在中国与以色列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和较为亲密的合作关系后,这些利益集团依然没有停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诋毁和诽谤。最近发生的,美国干涉以色列与中国的军事合作一事,并不能简单地被视为超级大国的介入,利益集团的目标不仅仅是如此。这已经是外交界公开的秘密,即使是以色列政府也无可奈何。(未完待续)▲
(03)★中俄战机交易中大量未公开的秘密(五)★
http://mil.jschina.com.cn/zjw/2005/12-27/142244-6.html
巴黎情人
在阿尔巴特流传过这样一则笑话,前苏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参情报部部长彼得•伊万诺维奇•伊瓦舒京大将在他生命的最后10年里,除了为捍卫其本人乃至军事情报部的权威和利益而与国家安全委员会(KGB)明争暗斗,就是为阻止英法等西方军火商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出售现代化军事装备而进行着坚持不懈的斗争。
前面已经说过,中苏分裂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中国开始转向西方寻求所需的现代化军事技术。1977年6月,伊瓦舒京大将向部长会议紧急汇报了有关中国与法国政府,即将就有关120架幻影歼击机出口达成协议的情况。根据这份协议,法国将向中国出口由达索公司研制的幻影IIIE型歼击轰炸机。这是中国在结束文化大革命后,开展的军事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部分,中国空军是在仔细考察英国的“鹞”式强击机、“美洲虎”强击机和法国的幻影IIIE之后,发觉“幻影”较为符合他们的需要。
中国军方代表团在1975年参观了法国达索公司,并详细考察了幻影IIIC歼击机,并对这种飞机的性能,以及机载设备显示出浓厚的兴趣。虽然在当时幻影IIIE即将退出西方国家的一线主力战机的位置,但对于中国空军来说装备有“西拉诺”II型多功能雷达和马特拉530中距空空导弹的幻影战机,依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即使是安装了雷达的全天候型歼-5甲和歼-6甲,都只能进行简单气象条件下,以及简单战场环境下的作战,而且根本没有对地攻击能力。
中国空军在60年代曾经根据昼间歼击机数量庞大的现状,制定过一些在地面系统指挥引导下,采用昼间歼击机遂行全天候空战的方案,并且着手对部队进行战术训练,然而这类战术只能用于低烈度的国土防空。在考察了法国幻影IIIE战斗机后,中国军方认为这种有良好的高速飞行性能,以及机动空战能力,并且机载设备功能完善的单座战斗机,既能够用来执行国土防空,又能够作为前线战斗机,最适合中国空军的需求和指挥体系。
而且法国向第三世界大量输出的幻影IIIE具备对地攻击能力,对地攻击指标远高于中国自行研制的强-5型强击机。如果能大量采购幻影IIIE,中国空军无论是在总体水平还是在综合作战性能上都有质的提高。
另外这也是对莫斯科将图-22M“逆火”远程轰炸机部署于远东地区的一种回应。“逆火”的出现使北京乃至长江以北的绝大部分地区处于远程航空兵的打击半径之内。当时中国空军在使用歼-5和歼-6歼击机拦截“逆火”或“眼罩”轰炸机时,需要先转弯到后目标半球,然后增速追赶,将距离缩短到霹雳-1或霹雳-2导弹追尾攻击射程后开火。但是这两种飞机由于加速性能以及飞行速度的局限,在进行转弯对向“逆火”或“眼罩”时,就会被超音速突防的轰炸机甩开,而且即便打开后燃器进行极限增速,也毫无追上目标的希望。
幻影IIIE的性能虽然不完全满足拦截“逆火”等超音速轰炸机的要求,但是其火控系统能够提供在目标侧/后半球很大范围内的瞄准,因此能从目标侧面发射导弹拦截,无需进行典型的追尾攻击。最重要的是法国向中国表示,如果有需要,能够为其采购的幻影IIIE配备中程半主动雷达空空导弹。当时中国与意大利正在协商引进“阿斯派德”中程雷达半主动空空导弹。这一提案不仅可使中国空军彻底解决前半球和远程空战的技术手段,而且具备了相当有效的拦截“逆火”的手段。在中国本身无力发展高性能现代化歼击机的情况下,引进幻影无疑将对中国空军的现代化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
中法之间幻影战机的交易,不但使前苏联感到不安,也引起了美国的极大关注。美国虽然在1972年,与中国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和解,但是华盛顿对于北京获得现代化武器的举动依然充满戒心(这种戒心在北京发动了对越南的战争之后才逐渐消除)。特别是考虑到幻影战机,对于处于美国保护下的台湾造成的严重威胁,所以美国也不乐于见到中国获得这些飞机。特别考虑到法国在欧共体成员国中的地位,一旦巴黎与北京达成协议,其影响力将远远超过以色列与中国的合作。但是美国的外交劝说并没有动摇法国政府的决心,尤其是当法国政府了解到华盛顿也在试图与北京建立某种程度的军事合作后,巴黎对美国人的反对感到更加疑惑。
与美国不同,前苏联无法通过外交途径阻止或干涉法国政府的军火销售。所以米哈伊洛夫同志(伊瓦舒京大将在苏军事情报机构中使用的化名),觉得有必要施展一些其他手段,尤其是不能落后于老对手KGB。这一轻率的决定直接导致了在1979年10月前,苏联驻法国空军武官弗拉季米尔•库利克大校被驱逐的事件。按照法国人的说法,库利克在试图搜集有关法国出售幻影飞机的消息方面走过了头。这一事件发生后不久,驻马塞领事特拉夫科夫也因为被法国情报机关在他的皮包中,发现了最新型幻影2000战机的图纸,而遭到了与库里克同一命运。特拉夫科夫是在1977年底奉“米哈伊洛夫同志”的命令潜入法国的,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刺探法中之间有关战机交易的情报。
虽然特拉夫科夫被法国人赶回了莫斯科,但也带来了至关重要的消息。这次是中国军方主动放弃了采购幻影IIIE,因为他们已经了解到该机无法有效对付前苏联前线航空兵即将装备的新型米格战斗机。法国人则不失时机地向北京推荐他们最新研制的幻影2000歼击机。虽然在那个时候幻影2000远未达到完善的地步。
幻影2000在当时属于法国最新研制的型号,也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的空中优势歼击机。向中国出售幻影2000表明法国政府希望开拓与中国的各方面关系,扩大巴黎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幻影2000较幻影IIIE更为精密,作战性能也更为强大。与同一时期美国出售给欧洲国家的F-16歼击机相比,幻影2000在空中拦截和攻击能力上更为出色。即使是当时正在发展中的米格-29都难以有效克制它,只有苏-27这一级别的大型作战飞机才能够有效对付。
关于幻影2000的谈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曾因为各方面的干扰而被迫中断或推迟。法国作为第一个在外交上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欧国家,自上世纪70年代初以来就与中国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军事合作关系。奉行独立自主军事和外交政策的法国政府,即使是在美国持续的强大压力下,依然坚持与中国在各个领域内发展合作,使之成为西欧国家与中国关系最为紧密的国家。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当中国空军在1990年引进26架苏-27歼击机之后,感到失落的法国政府将幻影战机出售给台湾却没有遭到中国政府过分严厉的对待。
在1996年的范堡罗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一位法国航空部门的高级官员,对苏霍伊设计局总师米哈伊尔•彼得罗维齐•西蒙诺夫说:“我知道你们最近在什么地方获得了怎样的成果!当初是前苏联人,后来是美国人,紧接着又是你们。超级大国总是千方百计地从我们的手中抢走商业机会……本来今天中国人应该用我们的幻影武装他们的空军。”这是法国方面对于中国在1996年自俄罗斯引进苏-27的整套生产线后最直接的反应。(未完待续)▲
(04)★中国潜艇部队为何又在美国成为热门话题?★
http://bbs.milchina.com/htm_data/2/0512/11688.html
有3大主要原因:
  第一,中国潜艇部队近年来的客观发展事实刺激了美国的敏感神经。
今年8月,《解放军画报》以《克敌制胜“杀手锏”———中国潜艇部队巡礼》为题,报道了中国潜艇部队的总体状况。文章说:“潜艇是中国海军的骄子。它有辉煌的过去,更有值得自豪的现在。中国海军潜艇部队已发展成为一支具有相当规模、并有一定作战能力的水下重要突击力量。
中国海军潜艇部队是1954年6月19日创建的。刚刚组建时,只有4艘原苏联援助的老式潜艇,总吨位不过2000多吨。这支潜艇部队经过初建阶段、发展阶段,现已进入全面向现代化、信息化迈进的阶段;潜艇装备已由购买、仿制阶段进入自制阶段。如今,装备海军潜艇部队的大都是中国自己制造的多种型号的中型以上的潜艇,除常规潜艇外,还有核潜艇……”中国潜艇部队的发展,使美国在亚太的敏感神经开始有所反应。
  第二,有关中国潜艇的讨论,实际上是美国国内利益集团的争夺。
美国四年一度的《防务评估》报告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之中。这一评估将决定美国各军兵种的规模、经费和未来发展。目前,空军的战略部队和海军的潜艇部队在评估中居于下风,因为美国现在面临最大也是最现实的威胁是“全球的恐怖分子”,而与恐怖分子作战,需要的不是战略轰炸机和核潜艇,而是特种兵。因此,美国空军战略轰炸机和核潜艇部队都面临着被裁减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它们需要树立一个“潜在的敌手”,正在崛起的中国海军便成了他们的目标。具体到此次潜艇基地关闭与否的问题,如果两个基地被关闭,那么将有8000名军人及其家属失去工作机会,身为基地所在选区的国会议员和政客自然要全力阻止,理由便是“外来威胁”。
  第三,一些美国人不愿看到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
今年8月11日前后,美国《芝加哥论坛报》发表题为《中国潜艇增长如香肠出炉》的文章,引述华盛顿国际评估策略中心专家斐舍尔的话说:“自从冷战后,中国正在进行可能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军事建设。”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退役潜艇指挥官摩瑞说,中国可以将柴电潜艇改造成非常“安静”的水下“隐身攻击器”。该校另外一位专家古德斯登则说:“我不认为有人真正了解中国人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已经走了多远,但是我们发现的信息让人非常烦恼。” ▲
(05)★台湾“情报局”对大陆情报战惨败★
http://bbs.tiexue.net/9123148/ShowThread.html
老牌组织
大陆大破台湾军情局间谍网,最新行动在福建抓获情侣台谍张旭闵和余诗屏。去年底则有二十四名台谍和十九名涉案大陆人员被捕。台湾军情局面对此败局,阵脚大乱,急谋对策。
据说陈水扁要求军情局从速重整谍网。盖谍网败北,阿扁有责,他披露大陆导弹部署情况,使大陆醒觉,追踪扁情报来源,破其谍网。阿扁处事显然不够老练,情报工作要求隐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却肆无忌惮大披露。
台湾“国防部”军事情报局,简称“军情局”,其前身是国民党臭名昭著“军统局”,后来改称“保密局”。一九八五年,“国防部”情报局与“国防部”特种情报室合并,成为“军事情报局”。其总部在台北阳明山下的芝山,设有情报学校训练间谍,军方内部称该处为山竹营区。
“军情局”若将其前身“军统”计算在内,是老牌情报组织,具有七十年历史。“军统”全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一九三四年四月,蒋介石将南昌行营调查科与复兴社特务处合并,成立军事委员会特务处,由特务头子戴笠任处长。
一九三七年四月,蒋介石重组特务机关,加强搜集共产党人情报,组成“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由中央党部秘书长陈立夫兼任局长。“军统局”内设两处,第一处负责党务调查,由徐恩曾任处长;第二处为特务处,戴笠担任处长。一九三八年三月,第二处扩大,仍由戴笠一手掌管,内设军事情报、党政情报、电讯、警务、惩戒、训练和策反等组织。“军统局”在全国各地设站,加强监视和搜集情报。戴笠担任负责实务的“军统局”副局长,权倾朝野。
当年“军统局”特务,专门以监视、逮捕、绑架和暗杀等手段,进行反共活动。另一方面,军统特务在抗日战争时期深入沦陷区,制造针对日军的恐怖活动,对打击日本侵略和汉奸,起了一定作用。
戴笠于一九四六年三月十七日,因飞机失事卒于南京东郊岱山。同年六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改组为“国防部”,“军统局”于七月改为“保密局”,一九四九年由大陆撤往台湾。
伤亡惨重
间谍工作最为危险,除非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行事缜密,而情报系统又能保持绝密运作,间谍活动才会有惊无险。
台湾派往大陆刺探军情的间谍,最近纷纷落网,是“军情局”败绩的续集。该局前官员两年前披露,台湾五十年来对大陆的情报战,已有三千多名特务殉职,可谓伤亡惨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谍几乎全部经香港进入大陆活动。例如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七日,广东最高人民法院判处五名台湾特务死刑,立即执行。他们俱在香港参加国民党驻港特务组织,并接受训练,然后潜入大陆活动。
一九六四年十月,大陆试爆第一颗原子弹,震惊世界。该年台湾经香港派多名间谍潜入大陆,展开“神斧行动”,刺探原子弹秘密及沿海军事部署情报,结果全军覆没。
以近年来说,二○○○年至少廿名潜入大陆的台谍失踪,其中五人后来被证实遭大陆反间谍部门逮捕。
“军情局”前官员表示,台湾军人大多不愿加入“军情局”,因为一旦踏足进去,意味要过冒险的生活。
台谍搜集军事情报,分战略情报和作战情报两大类,以针对大陆为主,工作范围广泛而危险,因为大陆反间谍能力很强,台谍往往一踏上情报战场,就被监视,成网中之物。
台谍针对大陆的间谍活动,五十年死三千人,数字上颇惊人。如果把台谍案中的大陆涉案人员及被捕关进大牢的台谍计算在内,人数可能超过一倍,是一部间谍血泪史。
两岸之间是世界上最活跃兼最危险情报战场之一。
电子侦听
台湾“军情局”潜入大陆的间谍,任务包括搜集军事、政治、经济和科技等方面情报,以军事最重要,皆因直接影响台湾安危。
台谍搜集大陆军情,主要针对三方面:瞄准台湾目标的导弹类型和数目、解放军最新动态、大陆军事防线之死穴。台湾军方认为,若能经常掌握这类最新情报,台军就能提高应变能力。
内幕消息透露,台湾“军情局”在两岸情报战的惨败,不仅是间谍落网,连监听网都无法正常运作,对“军情局”打击重大。
台军在最接近大陆的金门和马祖,设有情报监听站,日夜对大陆进行侦听。金门岛设有伸缩性电视摄录系统,隐藏在地下掩体,情报人员通过电视摄录系统、监视屏和其它电子设备,就可观察或监听大陆沿海军事活动。如今,台谍网已被破,监听站曝光而遭大陆干扰,如同虚设。除非另想办法才能恢复监听能力。
台谍落网后,“军情局”利用电子设备侦听大陆情报的能力,大打折扣,皆因大陆已加强反间谍战线。
被“军情局”利用搜集大陆情报的台商,缺乏专业素质,胜在有正当商人身份,不易引起大陆安全部门怀疑。军情局招募少数贪图小利的台商为间谍,本以为是奇谋,却未料到全盘败北。
目前在大陆投资的台商逾一百二十万人,估计投资总额达六百亿美元,对推动两岸合作和经济发展,是一股巨大力量。
“军情局”的情报手段及陈水扁不择手段公开机密情报,使台商形象受到破坏。此事对扁下月竞选连任,相当不利。因百万在大陆投资台商,足以有力影响大批选票的去向。
“军情局”专收买小本经营或生意上有困难的台商做间谍,如此做法容易一拍即合。某些生意面临失败台商,为使生意起死回生或使所包二奶得到满足,于是铤而走险当间谍。
他们通常受训十日就被安排工作,无疑是送羊入虎口,据说,大陆反间谍人员,早就对这类为数极少的台商监视,时机成熟就一网成擒。
谍机败绩
在两岸情报战中,今年是台湾建立对大陆空中侦察大队五十周年,但台军实际上早已停止对大陆空中侦察,皆因屡战屡败。
一九五三年韩战结束后,美国于一九五四年把空中侦察大陆的任务移交台湾空军,由美军供应侦察机。当年美军利用二战时期B–十七和B–廿六轰炸机,拆去弹舱,装上电子反制作战装置,成为侦察机。台空军组成“蝙蝠中队”,对大陆东南沿海进行空中侦察。一九五六年六月廿日,一架B–十七在福州上空被解放军战机击落,机上八人全部丧生。
此事发生后,美国向台提供较新型的P二V–七侦察机。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初,台军一架P二V–七侦察机,由新竹飞往南韩,六日再起飞,对大陆辽东半岛军事设施进行侦察,结果被解放军击落,十三人丧生。此后三年,又有三架P二V–七被击落。台军空中侦察大陆,为美国卖命,付出沉重代价。
美国继续藉台军之手窃取大陆情报,于是又提供新型侦察机RF101。一九六一年八月,一架RF101在福建被击落,飞行员跳伞被俘;一九六四年十二月,又一架RF101在浙江被击落,飞行员被俘;一九六五年三月,在汕头再击落一架。从此,RF101不再飞入大陆侦察。
美国曾向台湾提供高性能RB157D侦察机,可以在一万九千米高空执行侦察任务。一九五九年十月七日,一架RB157D侦察机,在华北地区上空被解放军地对空导弹击落,飞行员王莫钦跳伞,坠地身亡。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用地对空导弹击落飞机。
一九六○年,美国王牌谍机U二运抵台湾,国民党军队特别成立三十五独立中队,由于U二机身黑色,故又名“黑猫中队”。这种堪称世界一流谍机,可在二万一千米高空对地面执行照相和电子侦察。一九六二年九月九日,一架U二在华东地区上空被地对空导弹击落,飞行员陈怀生丧生。由那时起至一九六七年九月,相继有五架U二被解放军击落,其中六四年七月七日被击落的一架,由台湾王牌飞行员李南屏驾驶,李死在驾驶舱内。U二在大陆上空屡战屡败后,由一九六七年九月八日解放军击落最后一架U二后,台湾空军从此知难而退,停止对大陆空中侦察活动。▲
(06)★中外交部:沈国放调职是正常工作调度★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
  (综合讯)中央社消息,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沈国放被调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今天表示,沈国放是因为工作需要被调任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辑,这属于正常的工作调度。《联合早报网》
明日之星”沈国放突遭解职
● 叶鹏飞(北京特派员)
  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沈国放传突然遭解职,转任外交部属下的世界知识出版社的工作,但是不清楚在出版社的具体职务。
  沈国放被解职的消息在北京外交圈引发讨论,有驻北京外交官员表示,几个月前就听闻沈国放“有私人问题”,但是并不是金钱上的问题。
  53岁的沈国放在2003年3月被任命为四个外长助理之一,之前他是中国驻联合国代表。
  他遭解职的消息在同事和朋友间引起震撼,因为他长期被看作一颗明日之星,也一直有传言称他是外交部副部长的热门人选。
  中国外交部网站已经把沈国放的姓名和照片从“主要官员”栏目移除,但是还保留了他本月15日会见中亚四国联合新闻团的新闻稿。这也是他作为外交部长助理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网站上只有另三名部长助理的介绍,他们是吕国增(西亚北非、非洲地区事务)、李金章(礼宾、干部人事与机关党务)和李辉(欧亚地区事务和外事管理)。沈国放原来负责新闻和领事工作。
  沈国放被解职的消息是在27日传出,香港《南华早报》昨天报道,沈国放在出版社任职将不会保留部长助理的官阶。但有消息称,他的部长助理待遇不变,可是仕途前景已经不受看好。
  沈国放毕业自北京外国语学院,曾担任外交部办公厅秘书、新闻司副司长、新闻司司长兼发言人、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大使等职。
  他在1984年到1993年期间担任前外长、有“外交教父”之称的钱其琛的首席助理。这也被视为他在外交部仕途通畅的重要原因。▲
(07)★美国情报搜集将重用海外特工 双重标准无法避免★
http://junshi.hnol.net/content/2005-11/28/content_3605082.htm
 http://www.hnol.net 2005-11-28环球时报: 美国中央情报局(简称“中情局”)近来简直像个新闻中心,“特工门”泄密案闹得沸沸扬扬,该案的两名主角威尔逊和普莱姆既是夫妻又是中情局同事。由于涉嫌故意泄露普莱姆的海外特工身份,美国副总统切尼的办公室主任被迫辞职,民主党则要求切尼辞职、布什道歉,这些戏剧性变化使美国公众对神秘的海外特工越来越感兴趣。
  情报改革催生更多海外特工
  “特工门”虽然把美国政府搞得灰头土脸,但美国的情报改革仍选择以强化人力情报为突破口。
  10月13日,美国首任国家情报局局长内格罗蓬特对外宣布,美国将成立一个名为“国家秘密行动司”的新机构,统一协调中情局、联邦调查局和军方所有情报人员的海外活动。据报道,“国家秘密行动司”的负责人是一个代号为“乔斯”的中情局高级特工,他将配备两名副手,其中一人不仅监管海外特工的情报收集工作,还负责监督招募、训练及管理所有特工。而另一名副手将负责“国家秘密行动司”的日常运转。此外,美国国家情报局于10月26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最新制定的2006财政年度美国情报策略。一位情报高官透露说,国家情报局准备削减一部分技术情报项目,省下来的钱“将被送到海外特工手中”。为回报情报首脑的知遇之恩,中情局局长戈斯亲自制定了一项名为“进攻性计划”的改革方案,其核心内容是派特工秘密打入恐怖组织和朝鲜、伊朗等与美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目的是用这种风险更大的方式换取货真价实的情报。
“黄金岁月”持续了20年
  美国人力情报活动的历史与美国的历史几乎一样长。在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重视人力情报工作的领导者就是赫赫有名的开国总统华盛顿。据史料记载,华盛顿接任美军总司令后没几天,就着手在波士顿建立一个秘密情报网,他拨出的第一笔开支就是给他手下一名特工300美元的活动经费。当年,内森•黑尔是华盛顿手下最出色的特工之一。1776年,内森•黑尔装成一名教师潜入英军在长岛的阵地,结果不幸被捕。被绞死前,他留下了那句不朽的名言:“我唯一的遗憾就是我只能为祖国献出一次生命。”直到今天,在美国中情局总部入口处仍矗立着一尊内森•黑尔的铜像。
  如果说从独立战争开始,美国人力情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那么,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美国形成了以中情局为龙头,各情报部门急剧膨胀的局面。而美国的人力情报搜集活动也在这20年进入了“黄金岁月”。如1962年,美国侦察机发现古巴正在修建导弹基地,旁边竟然停着装有苏联战略导弹的运输车。为此,美国马上提高警戒级别,并开始进行战争动员。为摸清苏联人的底细,中情局激活了其招募的苏联间谍—苏军总参谋部上校潘可夫斯基。当得知苏联政府不愿与美国发生正面冲突时,美国总统肯尼迪才敢于下令武装封锁古巴,从而一举赢得了古巴导弹危机的主动权。曾经的辉煌使美国比较重视人力情报,中情局专设负责情报秘密搜集和隐蔽行动的秘密行动部。该部是中情局内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部门,所占预算约为中情局总预算的1/3强,仅编制内的工作人员就超过6000名。其中,接近2/3的人以外交官、商人、学者等身份作掩护,在海外搜集情报。
  是什么使特工失去荣誉
  虽然美国很早以前就重视情报工作,但在美国文化中,国家安全与公民自由始终存在冲突。加之美国社会多元化,很多事情不发生就说服不了大众。如美国在珍珠港遭袭后,马上成立了战略情报局,该组织在对轴心国的情报战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二战刚结束,美国国内就是否有必要在和平时期保留一个独立的专业情报机构展开辩论,1945年10月1日,战略情报局被撤销。1947年,中央情报局在冷战阴影中诞生,经历了20年的辉煌后,中情局也难逃遭到清算的命运。20世纪70年代,中情局因在美国国内从事针对民权人士和反越战人士的情报活动、在越南以惨无人道的方式搜集情报而遭国会调查。在国会和媒体的压力下,中情局特工的活动大大收敛,其形象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
  越战过后,美国特工似乎成了“人民公敌”。而冷战结束后,人力情报的地位进一步下降。这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传统威胁降低。苏联解体后,中情局的强大对手克格勃不复存在。东欧剧变,很多国家倒向西方,不再是情报重点。二是技术手段发展迅猛。以美国的“锁眼—11”侦察卫星为例,其分辨率高达0.1米。按照这个精度,看清地面上的汽车车牌很容易。这种技术手段有反应快,风险小的特点,因此,美国情报界曾出现“技术至上”的风潮。三是特工搜集情报的手段发生了变化。中情局的一名老特工罗伯特•巴尔称,大多数中情局特工身着笔挺的西装,住在豪华住宅里,由仆人侍候着。他们所做的只是收买一帮当地的亡命之徒替他们卖命。尽管这些“雇佣军”一旦被抓,等待他们的将是冲锋枪的扫射,可对于那些幕后操纵的中情局“大爷”来说,凭着“外交豁免权”这顶保护伞,他们最坏的命运也不过是买一张飞往华盛顿的单程机票。
情报理念被残酷现实不断刷新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国内对情报机构的怀疑和不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种不满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冷战思维没有完全改变,情报机构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搜集有关国家的军事情报上,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如国际恐怖组织重视不够。在冷战时期,美国也曾设想过苏联等国会派特工到美国国内进行破坏活动,但这种行为有很大的政治成本,苏联等大国要考虑到美国可能的报复,因此,美国应对国内安全危机的能力不足。现在的恐怖主义不计成本,这恰恰是美国最害怕的。
  二是美国过分依赖高技术手段,冷战后长期忽视人力情报的搜集。10月6日,纽约市政当局和警察部门发布警告,恐怖分子可能用炸弹攻击市内地铁系统,并宣布实行最高级别戒严,全市上下一片惊恐。结果,《纽约邮报》等媒体披露称,美国情报部门栽在了一个伊拉克线人的手中。这个线人把恐怖袭击的细节描述得很鲜活,并成功骗过了测谎仪。有情报界人士感慨道,该事件凸显了美国在伊斯兰世界人力情报不足的窘境,“技术情报只能告诉你哪儿有装甲车,而不能告诉你恐怖分子在想什么”。
  三是美国情报系统部门繁多,内耗和重复劳动较多。美国共有15个情报部门,能向外派遣特工的机构也不在少数,它们为了彼此间封锁消息,争夺情报主导权,往往在没有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闻风而动”,这使得它们的情报可信度大大降低。
  四是情报界受政治因素干扰太大。美国《外交》杂志曾载文指出,美国国防部在解读不确定情报时“先在意识形态上定下基调,进而只选择有利于发动伊拉克战争的证据,把一些可疑的、甚至不真实的情报来源作为确切情报上报”。这种风气助长了各级情报部门“报喜不报忧”的陋习,它们往往只一心揣摩上层意思,顺着既定思路给出虚假的答案,同时也无形中迫使中下层情报人员养成了过于谨小慎微的习惯,生怕影响自己的前途。
  这些情况使美国情报界认识到,美国情报体系已不适应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只有改革才有出路,而改革的切入点最好选择为加强人力情报。
  情报使用者决定一切
  对于美国加强人力情报,很多分析家认为其效果有限。因为情报强调假设,其载体往往是一份又一份的报告,同样一个事实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关键在于情报的使用者如何运用情报。美国的现行国家战略是外张的,其强调对外输出民主和自由的同时也强调国家利益,这就形成了很多双重标准。在这种双重标准下,美国对情报的运用也会存在双重标准。因此,美国加强人力情报能否帮助美国制定正确的对外政策还是一个未知数。▲
(08)★竞争情报,第四竞争力★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080055&typeid=14
2005-12-21 汪敏华/KMCenter
一个不知道发挥竞争情报作用的企业,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竞争情报已经继资本、技术、人才之后,成为企业的第四核心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未来生死。
  情报比导弹更重要———9•11事件后,美国沉痛反思。此后,国际反恐怖联盟的首要工作就是建立情报联合机制。
  商场如战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美国90%的公司均拥有竞争情报机构,50%的企业每年在竞争情报方面的投入超过10万美元。企业利润中约有35%-60%是由竞争情报工作创造的。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竞争情报概念,但迄今,全国只有10%的企业建立了竞争情报体系,竞争情报产业链尚未形成。
  竞争情报效果:领先一步发财
  【案例一】一日,三星派驻洛杉矶的员工看到美国报纸刊登一条消息:“由于廉价的韩国产品的进口,美国最后一家吉他工厂将要关闭。”几分钟后,这条消息传到了汉城三星公司总部竞争情报部门。
  吉他是美国独立和自由精神的象征,它的消失就像牛仔的消失一样,让美国人难以接受。情报分析师“脑力激荡”:美国国会有可能对吉他进口采取限制,通过提高关税保护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产业。
  根据情报师的分析,三星总部打时间差,尽可能地抢先将更多的吉他运往美国,存入仓库。果如所料:不久,美国国会提高了吉他进口的关税,但三星备货在先,获利颇丰。
  【案例二】上世纪80年代,世界商界曾被一个消息震动了:三菱商社已在伊朗解禁前一个月,拿走了伊朗数十亿美元的建设项目“蛋糕”。原来,三菱商社的情报专家根据综合情报作出预测:西方国家将在近期内全面解除对伊朗的严厉制裁。据此,三菱商社总裁率领代表团秘密飞往伊朗,与伊朗商业、工程、运输、机械等部门秘密谈判贸易或投资合作。伊朗人欣喜若狂,提供了各种优惠条件,仅一个星期,双方就签署了数十亿美元项目的协议。
  【案例三】为发展移动电话,大西洋贝尔公司和斯普特公司纷纷建立微波站,双方的微波站距离很近。大西洋贝尔公司的情报人员收集到这一信息后,建议本公司决策部门:建不如租,租赁斯普特的微波站提供移动电话服务。大西洋贝尔公司采纳建议后,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
  掌握情报,是洞察与预测先机的前提;掌握情报,是科学决策的前提。竞争情报,已成为能产生效益的知识资源。2000年微软、摩托罗拉、IBM对外公布的资料表明,其竞争情报系统的贡献率分别为18%、12%和8%。有关统计数据还表明,美国企业中,35%-60%的效益是由竞争情报带来的。
  竞争情报地位:第四核心竞争力
  【数据一】上世纪80年代,世界500强中建立竞争情报系统的只有10%;到上世纪90年代,500强中建立竞争情报系统的增至80%;如今,500强中已经有90%以上的公司建立了竞争情报系统。
  【数据二】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竞争情报专家协会,形成了以美国为主的竞争情报专业人员协会(SCIP)和以法国为主的全球工商发展联盟(GBDA)两大国际组织。SCIP成员中,25%每年的情报投入超过10万美元,10%每年的情报投入超过50万美元。全世界竞争情报的市场营业额已超过20亿美元。
  【数据三】日本著名的九大综合商社先后在海外设立了690个办事处,及时获得世界各地的科技、经济情报,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作出准确的判断预测,适时采用有效的战略对策,使其大批产品逐步渗透并稳固地占领了世界各地市场。
  竞争情报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的信息研究,它是适应现代社会信息量剧增和市场竞争激化而产生的。比尔•盖茨在其著作《未来时速》中说:“将您的公司和您的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的最有意义的方法,使您的公司领先于众多公司的最好方法,就是利用信息来干最好的工作,您怎样收集、管理和使用信息将决定您的输赢。”盖茨所言的信息,就是竞争情报。谁的信息灵,把握准确,行动早,谁就将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资本、技术、人才,向来被认为是创造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如今,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情报成为第四个核心竞争力。竞争情报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本行业的总体情况及趋势,同类企业的数量、地区和市场分布以及竞争对手的资金状况、生产规模、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新产品开发动向和市场占有率等情况,从而为企业确立发展方向、经营战略、战略规划、战略目标提供科学依据,保证企业实施正确的战略决策。
  正因为此,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竞争情报业很发达,尤其在美国和日本,从政府到企业,竞争情报得到足够的重视与投入,从实践到理论研究都站在世界的前面。日本甚至有人把情报分析列为十大国力之一。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日本三菱商社,拥有世界一流的情报收集和传递系统,每年在情报搜集上的花费达到6000万美元。其情报人员以“旅游者”“摄影家”、“投资商”等身份遍布全球,他们对各自周围的一切,甚至一张报纸、一本杂志、一幅广告都要研究个透,并能在5分钟内将世界各地的相关情报传至公司总部。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竞争情报为日本在家电和汽车等领域全面赶超美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竞争情报获取:不做克格勃
  【故事一】中国顾客会喜欢肯德基吗?肯德基竞争情报人员站在北京主要的商业街道,用秒表计算人流量,并把样品送给人们品尝,搜集人们对味道、价格和店堂布置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同时,竞争情报人员还对北京的原材料市场作了调查,带回鸡、油、面、盐、菜等进行研究。通过仔细分析、研究,竞争情报部门得出结论:北京是一个蕴藏着巨大机会的市场。结果肯德基在北京市场获得了巨大成功,原计划5年收回的投资在2年就完全收回。
  【故事二】1991年至1993年间,IBM公司累计亏损超过140亿美元,其全球电脑市场的销售排名下降到第三位。总裁Gerstner认为其行业地位“受到了竞争对手的实质性侵害”。为此,他提出“建立一个协调统一的竞争情报运行机制”,并“将可操作的竞争情报运用于公司战略、市场计划及销售策略中”。IBM公司确定了12个主要竞争对手,对每一个竞争对手,公司都指派一名高级经理作为专门负责该对手的“专家”,组建虚拟的竞争情报组。通过这个高效健全、反应灵敏的竞争情报系统,IBM重新独傲江湖。
  说到情报,往往会让人有两个联想:竞争情报人员就像克格勃,是神秘的间谍;竞争情报是采用“美人计”、“卧底”、“偷听”、“偷窥”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的。但专家介绍,现代竞争情报理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竞争情报的获取更合乎职业伦理,90%以上的商情都是通过公开、正常渠道获取的。主要的信息源包括报纸和专业杂志、行业协会出版物、行业研究报告、各部门对外公开的档案、政府出版物、数据库与互联网、企业名录、产品宣传资料、公开的各种调查报告、种种招聘广告、非公开的信息源、企业内部员工、经销商、供货商、行业会议、行业主管部门、展览展销会、企业客户、竞争对手、反求工程、调查咨询公司等。其中高效而简捷的信息源是剪报、数据库与互联网。
  ———竞争情报的理念是寻求共赢。不再是以消灭竞争对手为竞争情报的最终目标,而是通过竞争促进双方的发展。
  竞争情报产业:量大面广
  由于竞争情报具有强烈的目的性、针对性、时效性、对抗性、决策性、增值性,单靠企业自身力量难以“通吃天下”,很多中小企业更是无力构建竞争情报体系,因此竞争情报的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有对手监视、任务外包、信息推送、帮助建立竞争对手数据等。服务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正在从化工、医药,向电子制造业、汽车等发展。商业模式也在得到创新,正在从传统的情报提供向在线服务发展。由此,催生出庞大的竞争情报产业。“现在市场上出现的调查公司,只是竞争情报产业链的一环。”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副所长缪其浩介绍。
  竞争情报产业链涉及面很广,如宏观环境监测,包含政法情报、经济情报、社会情报、技术情报等,它们是企业竞争战略的长期影响要素和前提条件。如行业结构扫描,包含市场情报、现有竞争者情报、新进入者情报、替代者情报、供应链情报等,它们是企业竞争战略的直接影响因素和制订依据。如竞争行为锁定,包含广告情报、软性宣传情报、促销公关情报、招商情报、招聘情报等,它们是营销企划的主要内容。如综合情报评审,包含竞争情报统计、竞争态势评估、竞争发展预测、竞争策略指导等,它们是竞争情报系统的终极目的所在。
  我国竞争情报产业:亟待规划
  【数据一】我国已经构建或正在构建竞争情报体系的企业只有10%左右;拥有世界范围网络,同时具有相当反应能力的企业则为零。
  【数据二】专业研究人员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不到30%,绝大部分为工程技术人员,缺乏综合性竞争情报分析人才。多数企业竞争情报仅停留在科研和学术领域。
  【数据三】专家预计,中国企业目前对竞争情报人才的需求在15万人左右,而目前从业人员只有4万-5万人,其中专业竞争情报从业人员只有约1000余名。
  我国发展竞争情报产业,必须从国家、地区、企业三级层面予以规划,国家和政府应积极建设竞争情报公共服务平台,降低企业竞争情报体系建设的成本;大力发展专业性竞争情报机构。
  竞争情报产业链涉及到各种竞争情报服务(情报咨询、产业分析、市场调查、公司调查等)、各种竞争情报产品(多用户行业/市场分析报告、商业数据库等)及衍生服务(培训、系统开发/解决方案提供等)。竞争情报产业覆盖面很广,有制造业企业、传统服务业的公司、信息内容提供商、咨询公司、专业培训公司、学校、IT系统集成商等。上海已有志成为知识服务中心,发展竞争情报产业,不仅有助于知识服务业的发展,更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提升能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