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保卫本土可承受一切 美国需有心理准备★★★★

人们必须私藏的70个做饭技巧
http://bbs.wenxuecity.com/cooking/1310037.html

31、炸猪排时,在有筋的地方割2~3个切口,炸出来的猪排就不会收缩。  

32、将鸡肉先腌一会儿,封上护膜放入冰箱,待炸时再取出,炸出的鸡肉酥脆可口。

33、煎荷包蛋时,在蛋黄即将凝固之际浇一点冷开水,会使蛋又黄又嫩。

34、煎鸡蛋时,在平底锅放足油,油微热时蛋下锅,鸡蛋慢慢变熟,外观美,不粘锅。

35、煎鸡蛋时,在热油中撒点面粉,蛋会煎得黄亮好看,油也不易溅出锅外

今 日 看 点:2014-08-26▲◆★●■☆

中国为保卫本土可承受一切 美国需有心理准备★★★★
http://news.ifeng.com/a/20140825/41720653_0.shtml
央企主要负责人将降薪70%年薪不能超60万★★★
http://www.icaidao.com/news/20140826,07135954531.html
央企减薪要「真刀真枪」推进★★★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4/08/25/3545452.html
媒体解析“坦克两项”赛究竟发生了什么★★
http://news.ifeng.com/a/20140825/41719983_0.shtml
中组部查岗“千人计划”专家 从未到岗将被劝退★★
http://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54775/c90
《邓小平传(1904-1974)》即日起在全国出版发行★
http://bbs.wenxuecity.com/dengxiaoping/617224.html
对中蒙关系不宜太过乐观★★★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2171906/2772/89/15/4_1.html
站在十字路口上的蒙古——向北向西还是向南★★★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2171906/2772/89/15/4_1.html

 
中国为保卫本土可承受一切 美国需有心理准备★★★★
http://news.ifeng.com/a/20140825/41720653_0.shtml

2014年08月25日环球时报 作者:刘昆

2001年中美在距海南岛约100公里的空域发生撞机,这一次发生摩擦的空域距海南岛220公里

驱离美侦察机是中国核心利益

美军侦察机8月19日在海南岛以东空域遭到中国军机驱离,美方上周五高调对外公布此事,表示“抗议”中国。美指责中方歼-11战斗机最近时距美机仅9米,并展示机上挂载的武器,是“挑衅性行为”。中国国防部发言人23日拒绝了美方的指控,指出美方对我大规模、高频度的抵近侦察才是导致意外事件发生的根源。

2001年中美在距海南岛约100公里的空域发生撞机,这一次发生摩擦的空域距海南岛220公里,这显示中国对美抵近侦察的驱离范围在往外推。我们相信,这个趋势不会停下来。

美国经常狡辩,其对中国沿海目标的抵近侦察是在国际空域和水域进行的,因而享有充分自由。中国决心要美方收敛对华抵近侦察的所谓“自由”,如果双方的私下沟通不起作用,中国就只能采取坚决的驱离行动,增加美军搞这些侦察的风险。

美国的抵近侦察是中美发展军事关系的三大障碍之一,另两个是美国对台军售和美国国防授权法案对中国的歧视。美国宣称其对华侦察符合国际法,西方舆论通常也就此事为美国说话。但中国的态度在发生撞机后的13年里毫不退缩。

因为这涉及中国的核心安全利益,美军的抵近侦察基本可以视为“敌对行为”。设想一下,如果中国的海空侦察平台围着美国重要目标搞抵近侦察,美国人断不能接受。美国以它的优势为基础建立了一套“规矩”,今后几十年,这些“规矩”将逐渐落后于现实,调整势在必行。

让作为全球霸主的美国稍作克制,尤其是当中国以采取行动向美发这种信号时,华盛顿会很难受。美国的鹰派们主张教训中国,而不能对中国“绥靖”。

如果南海发生的是中美各自核心利益的对撞,那么它将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但问题它不是。中国在保卫本土重要目标的安全,美国在寻求随心所欲威胁一个大国安全的奢侈。

中美一旦再发生撞机,很可能导致比2001年严重得多的后果。最坏的情况是什么呢?双方战略界大概都做过推演。对中国来说,它很糟糕,有可能威胁中国致力于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们不知道美国对中美发生意外冲突的最坏情况有多大承受力,但我们想告诉华盛顿,为了保卫本土的安全,中国社会可以承受“一切”。美国可以据此体会,在我们看来,它搞抵近侦察对中国核心利益的侵犯有多深。

我们相信,维护在亚洲的主导地位是美国的真实决心,但涉及中国时,美国需要清楚大国之间的游戏规则,而不能寄希望永远保持单方的严厉和为所欲为。因为那样既无国际法基础,也不断受实力变化的冲击。美国看是在逼中国,实际是在逼自己。

美国的鹰派大多是民族主义者,他们迷信军力,以为它就是一切。其实美国的力量确保了它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却保证不了它对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号施令。历史上所有帝国在它们的核心利益之外,都要有所妥协。美国根本无法对东亚强制做不符合这里实际情况和主要国家意愿的战略安排,它也做不到对中国进行无节制的打压。因为美国没有“不惜任何代价”的决心支持它在东亚做与其核心利益无关的冒险,它一定会有“软弱”的时候。

美国需要有心理准备,它的侦察机要逐渐继续远离中国海岸线。因为这对中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性,但对美国来说,弹性应当是允许的。如果美国认为不是这样,那只能让今后有可能发生的摩擦来进一步证明了。▲◆★●■☆

 

 

央企主要负责人将降薪70%年薪不能超60万★★★
http://www.icaidao.com/news/20140826,07135954531.html

www.icaidao.com 2014年08月26日 07:13 来源:爱财道 编辑部
爱财道据人民网由人社部牵头、财政部等部委参与的对央企主要负责人的薪酬调整方案初稿已草拟完毕,并开始征求意见。草案主要建议是,央企、国有金融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薪酬将削减到现有薪酬的30%左右,削减后不能超过年薪60万元。

根据《财经》独家获得的消息,由人社部牵头、财政部等部委参与的对央企主要负责人的薪酬调整方案初稿已经草拟完毕并开始征求意见。而这份计划草案一个主要建议是,央企、国有金融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薪酬将削减到现有薪酬的30%左右,削减后不能超过年薪60万元。根据这样的规定,平均薪酬较高的金融企业高管削减数额最大。

《财经》还获悉,暂停近五年的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高管和员工股权激励亦有望近期内正式启动试点。

这两项新政,将成为未来金融机构和央企薪酬改革的核心。

部分央企主要负责人薪酬削减后过低的,可能会根据企业需要而进行适当上调。数据显示,2011年央企高管平均薪酬72万元,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例,2013年主要负责人的薪酬大部分超过100万元。

实际上,由人社部牵头、多部委组成的央企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调研从去年上半年就已开始,调研范围囊括了所有中央管理企业,包括金融机构。

这次出台的薪酬制度改革,就是要缩小不同领域央企主要负责人之间的差距,拉平金融和实业的薪酬水平。

同为中组部管理的部级官员,央企部分负责人的薪酬比公务员系统的部级官员高数倍甚至数十倍,这些央企负责人同样享有升迁到更高官阶的机遇。如果不从系统进行改革,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这些金融企业最高领导的薪酬大幅度低于下级员工,也将是奇怪的事。

央企主要负责人的薪酬制度调整,亦是一系列改革的第一步,未来还将对央企主要负责人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具体负责企业运营的管理人员则要以市场化定价原则招聘,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中管干部则主要以股东代表的身份负责对企业的看护。

据《财经》记者了解,由财政部主导的国有金融企业员工股权激励计划的相关方案已经完成最后一轮征求意见,即将正式试点。这份计划主要看点是,为发挥对国有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长效激励机制,将对国有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实施股权激励计划,计划推行用国有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一定比例的薪酬购买所在公司的股票,从而达到持股目的。试点成熟后,将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全面推开。像民生银行[-0.79% 资金 研报]这种民营机构并不在试点范围之内。

据知情人士透露,财政部将率先在银行领域启动试点,交通银行[-1.41% 资金 研报]、中国银行[-0.37% 资金 研报]有望成为首批试点机构。

最近,银行半年报的业绩发布会上,中行和交行行长分别表示,力争让本公司成为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试点。“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优化股权、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国际竞争力,中行将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路。”中行行长陈四清说。交行行长彭纯也表示,交行正在研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争取先行先试。

实际上,两家上市银行股权已经多元化,而深化混合所有制就包含薪酬制度改革和股权激励措施等。

金融领域的高管薪酬平均高于其他国有企业由来已久,源于从2002年开始的国有银行改革。以五大银行为首的国有银行改革,将国有银行彻底推向了市场,在资本市场框架内公开、透明运作,并严格接受市场的监督。在这次改革中,国有银行的高管薪酬大幅度提升,整个银行系统员工的薪酬也得以全面提升。

这些国有银行的主要负责人仍然属于中组部管理的干部,仍然享受相应级别的干部待遇,由此就形成了薪酬市场化、职务身份并未市场化的现象。

业内人士表示,国有金融机构不可避免地存在政府和市场两种身份的人员,薪酬改革也应该明确两种身份的不同,针对不同身份采取不同的职务职责和薪酬体系,不应忽视不同领域人才的特殊性,可以适当体现行业差异。同时,应给部分人员自由选择身份的机会。▲◆★●■☆

 
央企减薪要「真刀真枪」推进★★★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4/08/25/3545452.html

苹果日报 2014-08-25:习近平宣称央企减薪要「真刀真枪」推进

北京独立学者、时事分析员章立凡对《苹果》记者指,习近平拿央企开刀,表面是回应社会大众对财富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的不满情绪,实际背后涉中共内部利益重新分配、重新洗牌;因涉太子党切身利益,相信阻力很大,能否成功有待观察。

  争取民心 减统治成本

章立凡指出,中共的财富王国分为两类,一类由官二代(即第三、第四代领导人的后人)掌握,主要是新兴的产业;另一类是红二代(主要指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后人)掌管的央企,前者因多是股份制,无法下手;后者是中共自己的产业,方便动刀。

章指,央企与政府关系密切,负责人都是有级别的官员,故央企有时可左右中国政治。习近平通过对央企动刀,一方面赢取民心,以民生换民主;二是通过调整利益分配达到政治目的;三也是为减低中共居高不下的统治成本。

章认为,习近平选择央企这块「肥肉」下刀,势必引起红二代太子党们反弹,这是继他上台「反腐打老虎」后,又一个可能会得罪党内盟友、特别是被称为「子弟兵」红二代的举动,「他的做法能不能成功,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媒体解析“坦克两项”赛究竟发生了什么★★
http://news.ifeng.com/a/20140825/41719983_0.shtml

2014年08月25日 瞭望东方周刊 作者:山旭

原标题:“坦克两项”赛究竟发生了什么

实战化到底怎么组织,“通过这一次有一些心得,不仅仅是打实弹,体现在方方面面”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山旭 特约撰稿:刘逢安 刘志强 章咏 杨凯 陈志 李月飞

红色的俄罗斯T-72B3M坦克,以超过50公里的时速“飞”过斜坡,“咣”地一声砸在地上,毫发无损,继续前进。

这一幕,看得中国装甲兵惊心动魄。

绿色的中国96A坦克快速行进间转动炮口,瞄准开火,直中靶心。

这一发,让俄罗斯装甲兵目瞪口呆。

“坦克两项—2014”国际竞赛于8月4日至16日在莫斯科郊外的阿拉比诺训练场举行。中国军队首次亮相这一赛事,获得铜牌。

这场极其小众的竞赛,在千里之外的中国国内掀起一阵莫名的波澜。用中国代表团领队、陆军第一集团军某装甲旅旅长王向东的话说,“网上舆论的压力非常大!”

喧嚷过后,这位大校和他的战士们正用军人的视角重新审视在莫斯科的经历。他们将向总部和装备生产企业提交总结报告。实战化,是其中的关键词。

跑得快的T-72

时间回到2014年6月,在南京军区三界合同战术训练基地,一个与“坦克两项—2014”类似的场地建了起来。

王向东对《瞭望东方周刊》回忆说,他2月份领受命令,当时就觉得“可以干”。

因为,他率领的装甲旅从2005年开始换装96A坦克,是全军最早形成战斗力的部队之一。

另一个原因是训练水平。曾有总部机关首长到他的部队考察,看到所有坦克都以超过25公里的时速行进间射击,当即说“能打仗”。

行进间的高精度射击,最终也成为中国代表团在“坦克两项—2014”上的“撒手锏”。

通过选拔和考核,来自全旅的三个最好的车组被派往莫斯科。从7月19日抵达到8月4日开赛,中国装甲兵只被允许进行了一次适应性训练,“限速2挡跑一圈,十几公里时速,怕破坏场地。”排长王春卫对本刊说,另一次进入场地是用半天时间进行武器实弹校正。

此后,他们只能“练练体能,营区里跑跑步”。

开幕这天,仪式因故推迟了一个多小时,中国军人用良好的军姿赢得全场尊重,虽然这把王向东急得够呛:“这么站着,一会儿怎么比赛!”

更重要的是,中国军人发现:场地上满是石头,与在国内训练的道路和适应性训练时的赛场完全不同。

作为第一个项目的第一个出场车组,809车驾驶员戴田财并没有注意,自己被后发车的俄罗斯坦克逐渐追上。

一个转弯,他感觉到自己的坦克被并不剧烈地撞击,“一般路面还可以坚持,但是挤进石头后,履带很快就不行了。”

“坦克两项—2014”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单车赛,12个国家的36个车组被编为9个小组,20公里竞速,期间进行机枪、火炮射击。每次射击失利,都会被罚圈或罚时,最终以用时排名。

“去之前就知道T-72速度快,但没想到那么快。”王向东说,在直道上,这种俄罗斯制造的坦克“就像轿车一样”。

除了中国代表团自带坦克,所有参赛国家都使用俄罗斯提供的、装备900马力发动机的T-72BV坦克。为此他们还可以用6周时间在场地内接受俄方的指导。

但俄罗斯人自己使用的是更好的T-72B3M,它是T-72系列坦克的最新型号,1100马力。

中国代表团使用800马力的96A坦克,而且没有经过改装。

动力差异是此次赛事中的焦点。其实高机动性一直是俄罗斯装甲部队的传统,其战术战法均与这种武器特点有关。

比赛前,中国代表团曾参观俄罗斯的坦克博物馆。令王向东印象深刻的是,反映二战库尔斯克坦克大战的展台,清晰描述了苏联军队利用速度快速进行“两翼包抄”的战术思想。

“那时苏联坦克射程不如德国,只能高速接近对方然后射击。”他说。

“坦克两项—2014”期间,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王洪光撰文说,96系列坦克主要适用于中原和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城乡道路多,水网丘陵地多,对坦克的越野机动能力要求相对不高,所以“高机动性”不是必需的战技指标。

打得准的96A

被T-72B3M撞击后,809车的侧裙板惨不忍睹,“96A的侧裙板防弹,但不像T-72是铁的。”戴田财说,种种因素之下,他们只能换车继续比赛。

中国代表团为此提出申诉。在每个代表团国家都有一人参加的委员会进行了表决。结果以为涉及各参赛队的利益,申诉以5:7未能通过。

809车组的成绩原本排在第七八名,就此落后到第27名。中国代表团也由本来的第5名,落后至第8名。

不过,王向东承认,俄罗斯坦克的确“皮实”:比赛中间他们从来不用打开动力舱维护,甚至利用自己的优势针对中国坦克制定比赛规则。

俄式坦克的这种特点独树一帜。就像家用轿车一样,低故障率和高电子程度似乎很难共存。但火控系统是它的软肋,瞄准时间长,射击成绩与中国代表团相比不够理想。

第一阶段比赛结束,中国坦克被撞得“七零八落”的图片在网上疯传,但很少有网友谈及,中国坦克取得了最好的射击成绩。

96A是59式之后最受解放军装甲兵欢迎的坦克。因为采用了第三代坦克的火控系统和第二代坦克的车身,被称为“二代半”坦克。

它的列装为中国陆军的地面突击力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尽管变革的过程总有悲壮色调。

王向东回忆说,列装96A时他还是团长,“教练射击,成绩不理想,即使水平最好的营长也不行。”

他叫停训练,给工厂打电话,集中全团炮手研讨,终于发现了原因。

原来59式、62式等老式坦克使用目测距离,加之炮手对训练场地很熟悉,一般不用再次测距就直接射击。

96A自动化程度很高,操作更简便,但每射击一次就要重新赋予射击诸元,“我说这是用62式的方法训练96A。”他问有多少人采取老办法,三分之二的炮手举了手。

最终结果是越老资格的炮手命中率越低,“老特级炮手打不过新炮手,一些人最终被淘汰。”

96A与T-72优势各异,从历年上合联演的新闻报道中,也可以看到两支装甲兵的不同优势。

“私下交流,挂二挡行进间打,他们说,不行。”王春卫说。

第二阶段短程赛,本来只需在周长4公里的场地上跑一圈半,临时被竞赛组委会增加为两圈半。

这个阶段开始前,中国代表团压力空前,王向东“整夜睡不着,抽烟”。

他要求战士们:决不放弃,务必保持稳定,“一被超车就着急,一急就动作变形,一争就乱。”

第一阶段结束后,王向东掉了眼泪。他给在国内的旅政委打电话,“后来我说是信号不好,其实是说不出话来了。”他告诉本刊记者,“我们是戴着国旗出来的。不到国外参加比赛,不知道什么是责任,国家多重多轻。如果输了,怎么交代。”

前往俄罗斯,他的三辆参赛坦克和一辆备用坦克,带了三台发动机和两个变速箱,“拼了”。最终有两辆坦克更换了发动机,这又考验了综合后勤保障能力。

实战不仅是打实弹

在96A接近90%的命中率和T-72系列似乎从来不会出现车损的高机动性之间,竞争逐渐白热化。

俄罗斯坦克最后甚至放弃射击:一发不中罚跑一圈,T-72B3M跑一圈可以达到32秒,96A则需要50多秒,甚至超过1分钟。

射击似乎成了俄罗斯人的死结。在网络上传播的视频中可以看到,96A在接近标靶时几乎不用降速,就可以连续射击命中,其他国家即使停下来也容易炮炮全失。

但是从竞赛设置的内容看,俄罗斯军队仍然进行着高度实战化的训练。

在中国,实弹演习中每辆坦克都有保障小组,为坦克搬运炮弹。“坦克两项—2014”需要装甲兵自己装弹和加油。

“自己抱着炮弹,战战兢兢,不要小看,就这样一个动作,体能、技能、心理素质都得到了锻炼。这是训练理念问题,我们下一步训练都要这样。”王向东说,实战化到底怎么组织,“通过这一次有一些心得,不仅仅是打实弹,体现在方方面面。”

他还称赞阿拉比诺训练场:从住地到比赛场,几公里的道路两边有七八个和比赛场类似的训练场地,“除了个别科目,大多数比咱们设置的难度高。”

比如对不同的障碍物,中国的训练场都规定有统一标准,阿拉比诺训练场的障碍物则是极其自然地堆积而成,形状、高度各异。

装甲兵们承认,这种长度的极速竞速,在日常训练中极少遇到。

“训练大纲中其实有规定,连行军、营行军、团行军要走多远,但是保障条件不够。”王向东解释说,他的部队驻地位于人口稠密的东南沿海地区,“旅里的训练场,开个炮都能把老百姓家的玻璃震碎”,更不要说几十公里快速行军所需要的空间。

无论装备如何,“坦克两项”赛都是一个衡量各国训练水平的大平台。显而易见,那些有边境纠纷、常年战备的国家,具有真正的作战实力。

“坦克两项赛”的创立者、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一直主张用多种创新方法促进军事训练,推动各种军事技能大比武。

目前,俄军在四个主要战略方向都有“坦克两项”选拔赛,最终胜利者参加国际竞赛,因此这一赛事也成为俄罗斯装甲兵部队最具荣誉感的比武项目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持续整个夏天的解放军“跨越—2014”系列演习中,也采取了前所未有的260公里连续战场机动的检验方式,希望促使部队和装备达到并突破极限。

“坦克两项—2014”第二阶段结束,射击全中的中国代表团排名第四,前两个阶段总排名升至第六位。

两块胸肌和八块腹肌

极端条件下,T-72也难以抵御。到第三阶段开始前,已有近10个国家更换过坦克,而火控系统在颠簸中也经常发生问题。

对于第三阶段——体能竞赛,王向东的担心是:“前面输了还可以怪装备,体能输了还能怪谁?”他承认,一开始心里没底。

参赛国大多属斯拉夫民族,体格强悍,“最明显的是都有两块发达的胸大肌。”王向东说,中国装甲兵除了胸肌和上臂,最明显的则是每个人都有八块腹肌。

体能竞赛分为俯卧撑、百米、仰卧起坐和障碍四个项目,每个车组抽签一人参加全部四个项目。

俯卧撑竞赛并不像国内那样,支起身体、停顿、下俯,统计规定时间内的次数,而是连续不断起伏,稍有停顿就叫停。

戴田财做了73个俯卧撑,排名第一;王春卫1分钟做了56个仰卧起坐,排名第一。中国军人还在百米中以12秒6排名第二。

体能差距也很明显:有的国家抽到的装甲兵年龄稍大,俯卧撑只能做二三十个,还有的在障碍项目中干脆绕过去……

一个被忽视的因素是,整个竞赛持续13天,每日都在俄罗斯夏季的烈日下进行。最后一天,科威特一个车组的驾驶员突然昏厥,导致坦克失控。还是观礼台上的中国军人跑过去进行了救援。

尽管在体能竞赛中“绝地反击”,但中国代表团距离由俄罗斯、亚美尼亚组成的第一集团存在一定差距。

在2013年排名第二,打算“保二争一”的哈萨克斯坦则在第四阶段接力竞赛中出现重大火炮系统问题,只获得第四名。该国军训部副部长因此潸然泪下。

如今,坐在办公室里,略显疲惫的王向东并不愿意参与孰是孰非的辩论——除非真正走上战场,否则谁能说得清,跑得更快和打得更准以及围绕它们的战术,哪个更有优势?更不要说根本没有在“坦克两项—2014”中得到检验的防护能力。

按照目前“坦克两项—2014”规则,更重视防护性能的西方装备肯定无法取得好成绩——它们通常都因为复杂的装甲系统而异常笨重。

其实自带坦克的中国代表团也是这项竞赛的“闯入者”,毕竟除中国队之外,其他11支队伍、确切地说10支队伍(俄罗斯的装备更先进些)都处在同一装备水平。

王向东称,这次竞赛的另一个重要收获就是:信心——对装备、对训练的信心,还有战士们的作风。

在他看来,此行收获颇多,“实战化训练就是要围绕实战要求,了解先进的训练理念,研究科学的训练内容体系,制订有效的考核标准条件,加大训练设备器材的保障力度。”

当然,俄罗斯武装力量仍然是一支受人尊敬的军队,比如先进的训练理念、装备技术。

王向东说,出去看看,收获很多。

“坦克两项赛”
根据冬奥会项目“现代冬季两项”越野滑雪和射击而设立。2013年,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和亚美尼亚装甲兵在俄罗斯举行了首届国际坦克两项比赛,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排名前两位。2014年,来自俄罗斯、安哥拉、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委内瑞拉、印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中国、科威特、蒙古和塞尔维亚12个国家的装甲兵参赛,俄罗斯、亚美尼亚、中国名列前三位。

T-72,俄罗斯坦克的名片

T-72系列坦克自1967年开始研发,它既是世界上第一种“三代坦克”,也是俄式坦克的招牌产品。据统计,拥有十几个型号的T-72家族在全球范围内销售超过2万辆。

比如在中东,大多数阿拉伯国家都曾购买T-72系列坦克。伊拉克是一个典型例子,拥有数千辆T-72的共和国卫队,在海湾战争中,因缺乏信息化支撑和制空权而溃不成军。

T-72B是T-72第二个重要的改进型号系列,可以发射导弹、防护系统也得到加强。T-72B3M性能接近俄军也只有少量拥有的T-90系列坦克。除了在外观上有很大差异,T-72B3M主要改进了火控系统。▲◆★●■☆

 

 

中组部查岗“千人计划”专家 从未到岗将被劝退★★★
http://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54775/c90

2014/08/25 南方都市报

近年来,一些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专家被曝学术造假、两头挂职等现象,引发质疑。中组部近日下文,建立“千人计划”专家退出制度,并要求各地对前9批入选专家进行“查岗”,8月20日前上报,过渡期满仍未到岗的专家或将被劝退。

南都记者了解到,中组部7月30日向各省(区、市)党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下发关于核实“千人计划”入选专家到岗情况等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在8月20日前报送前9批“千人计划”入选专家在岗到岗统计情况,此前已要求报备第10批入选专家到岗情况。

通知还要求各地核实青年项目部分专家专职到岗情况,核岗后仍未到岗的专家,已拨付的科研补助经费和一次性生活补助经费将被退回。专家如创办企业,其规模、利润、上缴利税等情况也将一并摸底。

这与中组部7月24日印发的《关于建立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专家退出制度的意见》的通知一定程度上存在关联。该意见规定,未如约到岗、经督促不改的专家将按劝退处理。

意见还明确,专家到岗的过渡期为自入选通知印发之日起6个月,如需延长,一般不超过1年。除劝退外,入选专家的退出方式还包括主动退出和取消入选资格两种。

这意味着“千人计划”专家退出制度从无到有。“千人计划”入选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对此予以肯定,并提到确有部分专家存在未如期到岗的情况。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王扬宗对南都记者指出,“千人计划”申报条件要求每年回国工作不少于6个月,是希望能吸引知名教授“海归”,以中国现行科研体制,要求他们全职回国尚有一定难度。

早在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九三学社中央就曾提交关于改进“千人计划”的提案,指出不全职引进的专家可能出现“假海归”现象,名义上在国内工作6个月,其实大部分时间还在国外。

《人民日报》今年6月报道提到,前三批“千人计划”高层次外国专家到岗率为82%,但2008年以来10批“千人计划”共引进的4180余名中外专家总到岗率为多少,官方未曾披露。

此前曾有入选者因学术问题被取消资格,如2012年北京化工大学教授陆骏因学术造假被取消“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资格,但因逾期未到岗而被“劝退”的,尚无先例。

根据中组部相关意见的要求,拟劝退的入选专家可在15个工作日内提出复议申请,一旦经劝退退出,不再保留相应工作生活待遇,所获一次性补助和科研支持经费视合同履行情况部分或全部收回,获“国家特聘专家”称号的取消称号。

什么是“千人计划”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从2008年开始,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学科、实验室以及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2000名左右人才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同时,各省(区、市)也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即地方“百人计划”。▲◆★●■☆

 

 

《邓小平传(1904-1974)》即日起在全国出版发行★★★
http://bbs.wenxuecity.com/dengxiaoping/617224.html

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组织编写的《邓小平传(1904-1974)》,即日起在全国出版发行。这是官方首次为邓小平立传。

邓小平“文革”期间被打倒的经历如何展现,尤为引人关注。该书用三个章节,讲述了邓小平从“文革”初期被打倒到1973年复出工作的历史。

该书称,促使毛泽东重新起用邓小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邓小平在被打倒之后,始终没有消极应对,而是积极地频繁地用书信的方式保持着与毛泽东的联系。

新京报从中央文献研究室获悉,书中引用的毛泽东、邓小平书信往来,展现出当时两人关系的微妙变化,其中部分书信首次公开。

邓小平一开始对“文革”认识不清

邓小平曾说过:“我一生最痛苦的当然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

1966年5月16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通知,标志着“文革”正式开始。

“文革”开始后,北京大学内突然张贴出攻击北大党委和中共北京市委的大字报。针对当时一些报刊的反常举动和北大出现的混乱局面,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召集会议,决定向《人民日报》社和北大派遣工作组。

围绕着派遣工作组问题,刘少奇、邓小平等和林彪、江青等展开了争论。最后工作组被迫撤回,刘、邓在“文革”初期的这次抗争以严重受挫而告终。

1966年10月2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作检讨:“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代表资产阶级反动错误路线的,在中央领导同志中,在全党范围内,就是少奇和我两人。”

会上,毛泽东对邓小平表示了一种特殊的不满。毛泽东说:“他这个人耳朵聋,听不见,开会坐得离我很远,对我是敬鬼神而远之。”“1959年起,6年来从来不找我。”

对于上述史实,《邓小平传》称:“毛泽东的话,反映了一段时间以来邓小平与毛泽东之间关系的某种疏远。这种疏远的背后原因之一,是他们对一些重大问题认识上有分歧。”

“特别是,在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中,邓小平表现得‘很不积极’,还屡次坚持派工作组‘阻碍运动’。另外一个原因是:党中央领导人在八大以后分为一线、二线,毛泽东退居二线,邓小平作为在一线主持工作的中央领导人之一,在处理经常性工作中向毛泽东直接汇报少了。”《邓小平传》写道。

毛泽东转告邓小平:要忍

1967年4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戚本禹的署名文章不点名地批判邓小平,称他为“党内另一个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邓小平看到这篇文章后非常震惊。他感到,《人民日报》发表这样的文章,意味着对他的批判已经公开并且大大升级了,他的问题很可能由此“定性”。

4月3日,邓小平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

“主席:从1月12日起(在家中受到中南海造反派围攻批判—编者注),我一直再想见见你,向你求教。只是觉得在群众激烈批判我们的反动路线及其恶果的时候,求见主席是否适宜,所以一直忧虑着。近日看了戚本禹同志的文章,觉得我所犯错误的性质,似已确定。在这种情况下,我求见主席,当面聆听教益的心情,是很迫切的。如果主席认为适当,请随时通知我去。静候你的指示。”

信转呈毛泽东后,没有立即得到回复。

五月的一天,汪东兴来到邓小平家告诉他,毛主席最近刚回北京,让他来看看。汪东兴还告诉邓小平,毛泽东还让他转告三点意思:第一,要忍,不要着急;第二,刘、邓可以分开;第三,有事可以给他(毛泽东)写信。

《邓小平传》称,毛泽东让邓小平有事给他写信,这一方面是他想看到邓小平思想的“转变”,另一方面是他对邓小平的一种保护。毛泽东对邓小平的态度,使邓小平避免了遭受刘少奇一样的厄运,而且还为他在政治上东山再起保留了余地。

通过频繁写信维系和毛泽东关系

1968年5月,邓小平写信给汪东兴,再次求见毛泽东。毛泽东看到这封信后说,在中央文革碰头会上读一下,议一下,征求大家的意见是否与邓小平谈话。江青、陈伯达、康生等极力反对毛泽东见邓小平。

当年六七月间,邓小平又先后两次致信汪东兴,希望见汪东兴或是能够得到毛泽东的指示。他在信中说:“我的最大的希望就是留在党内,做一个普通党员。我请求在可能的时候分配我一个小小的工作,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给我补过自新的机会。”

对于频繁“致信”,《邓小平传》写道:“邓小平深知,只要能保留党籍,继续留在党内,他的问题就不会无法解决。此外,他也想通过这种频繁写信的方式,维系同毛泽东的关系。”

1968年10月,八届十二中全会召开,会议的一项重要议题是批准“刘少奇专案组”对刘少奇的审查报告。由于刘少奇、邓小平一同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司令部的黑司令”,这就意味着这次会议同时决定邓小平的前途命运。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全会开幕式上,毛泽东就说:“邓小平这个人,我总是替他说一句话,就是鉴于他在抗日战争跟解放战争中间都是打了敌人的,又没有查出他的别的历史问题来,什么叛变哪、自首呀,这些问题。”

毛泽东说:“他(邓小平)的意思要求保留党籍,不要开除党籍,最好嘛还能够做点工作。一讲到做工作,许多同志都摇头。我说,现在很大的工作也难做,叫他做点室内的整理材料,这样的工作,总是可以嘛。”

毛泽东对邓小平始终留有余地

1969年10月,在京老干部全部战备疏散。临行赴江西前一日,邓小平给汪东兴写信说:“我保证在自己的余年中,努力在工作和力所能及的劳动中,好好地学习毛泽东思想,向工农兵学习,好好地用毛泽东思想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从头做起,重新做人。”他想继续用这种方式保持与毛泽东的联系。毛泽东圈阅了这封信。

1971年林彪叛逃,对中国的政治形势产生很大影响。毛泽东重新考虑用人问题。

1972年建军节前夕,陈云、王震、滕代远、陈再道等一批在“文革”中受打击的老干部,出席国防部招待会。这对邓小平是很大的触动。

8月3日,邓小平致信毛泽东,对毛泽东对他的一些不满再次做了检查,并说:“我过去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没有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我觉得自己身体很好,虽然已经六十八岁了,还可以做些技术性质的工作,还可以为党、为人民做七八年的工作,以求补过。我没有别的要求,我静候主席和中央的指示。”

8月14日,毛泽东看过信后,作出批示:“邓小平同志所犯错误是严重的。但应与刘少奇加以区别。”

周恩来看到毛泽东批示的当天,即批示汪东兴“立即照办”。《邓小平传》称,对于邓小平来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意味着他的政治生命开始复苏。

《邓小平传》分析,毛泽东对邓小平之所以始终留有余地,一是邓在中央苏区时坚决拥护和实行毛泽东关于反“围剿”的作战和根据地建设主张;二是,没有历史问题;三是,民主革命时期作战有战功;四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做过好事。

“促使毛泽东这个时候来解决邓小平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邓小平在被打倒之后,始终没有消极应对,而是积极地频繁地用书信的方式保持着与他的联系。在这些书信中,邓小平数度含蓄、婉转地向毛泽东作了检讨,承认自己所犯的‘严重错误’,并多次诚恳地表达了重新出来工作的愿望。”《邓小平传》写道。

1973年2月22日,邓小平一家从江西回到阔别3年多的北京。3月29日晚,邓小平到中南海见到毛泽东。毛泽东问他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邓小平回答了两个字:“等待”。▲◆★●■☆

 

 

对中蒙关系不宜太过乐观★★★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2171906/2772/89/15/4_1.html

2014-08-23:中国药科大学 张志坤

随着习近平主席对蒙古的访问,有关中蒙关系的话题一时间甚为热络,各种议论纷至沓来,对未来中蒙关系美好发展前景的描述十分到位,这大概可以说是一种主流话语。但就是这个时候,笔者不免要泼一句冷水:对中蒙关系不宜太过乐观。

中蒙关系一直是中国周边地缘关系中冷僻的一角,即使冷战结束,蒙古之于中国,也始终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姿态。此前,蒙古在战略上的努力一直是寻找所谓的“第三邻国”,目标指向美国、北约、日本等,对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则畏首畏尾、顾虑重重,说得多、做得少。至于蒙古的民间,则一直弥漫有浓重的反华情绪。对此,笔者曾有切身经历。有一年笔者去蒙古游览,有两个蒙古姑娘为团导游,几天之内,她们数次遭遇不相识的蒙古人的谩骂,骂她们为中国人导游是“蒙奸”、“妓女”等,这使得笔者大为吃惊。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些蒙古人对中国如此敌视呢?

其实,中国与蒙古之间没有任何战略利益冲突,也不存在悬而未决的领土纠纷,相反,汉蒙两个民族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中蒙曾多次同在一国治内,特别是蒙元时期和满清时期,蒙古族都是中国政治体系内的主流民族,从世界范围看,如今蒙古族的主体在中国不是在蒙古,中国蒙古族的社会发展水平远远高于蒙古国,不仅如此,在继承蒙古传统文化方面,中国的蒙古族也比蒙古国好得多,今天的蒙古国要恢复传统蒙文,还得靠中国的蒙古族(不得不说交代一句,蒙古国早已实现语言文字的斯拉夫化,现如今的蒙古国的蒙文使用的都是斯拉夫化的基里尔字母,会使用传统蒙古文的蒙古人已经不多,所以到了蒙古的第一感觉到了前苏联一般)。所以,如果说中蒙两国是亲戚,有悠久的血缘纽带,并无过分夸张之词。

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中蒙关系的另一个方面,则是蒙古国对华深深的戒心乃至敌意。按照笔者的粗浅理解,造就蒙古对华此种心态的,不是缘于战略利益的冲突,而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压抑。夹在中俄两个巨大的国家之间,只有二、三百万人口的蒙古国渺小得不成比例,且四周被包围,没有出海口和第三条对外通道,事事处处有求于中俄。曾经的世界帝国沦落到如此地步,反差不啻有天地之隔,在他们的心理深处扭曲成为极度的不平衡,成为一种很压抑的民族情结。

二是戒心。自打从中国分离独立出去那一天起,蒙古就对中国充满戒心,并且这种戒心是与日俱增而不是与日递减。特别是中国突飞猛进、迅速崛起,中蒙之间的力量已经没法对比,不成比例了,更令蒙古感到民族地位的孱弱。所以,一方面是蒙古国上层精英人士很多人送子女到中国留学经商,而与此同时这些精英却着力鼓动怂恿反华排华的思想及行动,打心眼里对中国有深深的戒心。

三是反华。中蒙两国两个民族有上千年的交往史,渊源极深,但由此而来,两个民族在历史文化上的恩怨纠葛也是一种“斩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就难免造成一部分蒙古人在骨子里有仇视中国的心结,这种仇华心态是非常顽固的,具有顽强的遗传性和感染性,对此切不可低估轻视。

基于以上原因,网络媒体上有关中蒙关系的两种论调就有必要加以澄清:

一曰倒向中俄联盟说。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蒙古国已经看清了中国发展崛起的大势,也看清了美国西方衰落的必然,所以决定加入中俄联盟,倒向中俄这边了。

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中俄联盟本身都不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且蒙古国历来在中俄之间摇摆,脚踏两只船,中俄一个在南一个在北,蒙古国怎么倒向?难道可以一分为二吗?

二曰回归中国说。长期以来,一直有人捕风捉影地炒作什么蒙古回归中国,现在又开始拿这样的话题说事。笔者以为,这是不且实际的天方夜谭,如果不是出于无知,那就是不坏好意。这种炒作,除了授人以柄、给人以口实之外,没有任何好的作用。

笔者以为,蒙古国对于中国是很重要的一个国家,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对中国地缘安全的意义不容低估,对中俄关系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发展更加密切的中蒙关系完全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也完全符合蒙古的战略利益,习近平主席对蒙古的访问是完全必要和非常及时的。笔者早就主张,中国必须实行“东顶西进,打南和北”的战略,“和合北方”是重要的战略举措,在美日及西方正极力挖包括蒙古国在内的中国战略墙角的大背景下,这一举措更显急迫与必要。但是,发展中蒙关系在充满热情想往的同时,也应该保持必要的冷静与理性,须知,在目前全球战略的大背景下,蒙古国不可能在发展中蒙关系上毫无束缚放开手脚,中蒙关系好不到哪里去,这是必须有的一个基本的判断。笔者在2010年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蒙古国战略取舍的文章,在此附后,仅供参考。▲◆★●■☆

 

 

站在十字路口上的蒙古——向北向西还是向南★★★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2171906/2772/89/15/4_1.html
国际战略中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国家之间的利害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相对的地理位置,例如,委内瑞拉的向背对中国可以说无关宏旨,但是对美国就截然相反;同样,蒙古的向背对美国无足轻重,充其量是一枚棋子,但对于中国而言就一点都不可掉以轻心。正是因为中蒙之间存在这样的地缘战略关系,所以我们经常在报刊网络上看到有关蒙古的动向与消息,也经常有人议论蒙古国的战略走向,甚至还有人议论,在当前条件下,蒙古国能不能回归中国,等等。不管问题怎样提起,总之,蒙古国的动向是中国人不能不关心的。事实上,中国周围的地缘安全关系在霸权推手的极力操纵下,正在酝酿新的变化,这将无可避免冲击中蒙关系,蒙古的战略走向正在日趋紧迫。

第一,中国与蒙古高原有悠久密切的历史联系

北方是华夏民族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方向,这样讲是有历史根据的。早在夏末商初,华夏的北方就活跃着鬼方等民族,这是见诸华夏史籍最早出现的少数民族,周初有猃狁,春秋有赤狄白狄。这些民族与中原华族之间有密切的交往,也产生了激烈的碰撞,甚至险些成为华夏的主宰,对此,孔子评价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自汉以降,先后有匈奴、鲜卑、高车、突厥等强大民族兴起于蒙古高原,经常是“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然后牧马南窥,扬鞭西上,于是风云长遣,狼烟冲天,掀起一场又一场的战略狂飙,猛烈冲击着欧亚大陆,历代中原王朝无不把抗击来自高原的战略压迫当作生死攸关的大事。到了蒙古兴起的时候,更是“高原水出山河改”,“底事昆仑倾砥柱”了。可以说,在西方殖民者从海上到来之前,面向北方的战略防御一直都是中原王朝对外战略的根本方向。所谓南有大汉,北有强胡,亚洲大陆的历史版图上,经常出现这样“两强”的战略格局,万里长城因之而起,民族板荡因之而生,因为这片高原,多少汉家女儿“穹庐为帐酪为浆”,多少中原使臣“渴饮血、饥吞粘”,又有多少百姓“三百年来涵养出,却将沙漠换牛羊”!酿出无数千古不尽的爱恨情愁。无数志士仁人因此殚精竭滤,“一时多豪杰多行阵”,“西北望,射天狼”,欲“踏破贺兰山阙”。边塞诗为各朝各代文学的强音,“出塞曲”成乡间闾里传唱的伤心曲…… 这样的历史格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严重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走向、社会结构及文化情感,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情感里,蒙古高原这片土地永远都镶嵌于其中,挥之不去,舍之不能。

自蒙元兴起以后,中原与高原混一为国,蒙古族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全世界都知道蒙古高原是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无可争辩的管辖之下。一直到清末,在辛亥革命各省纷纷独立的浪潮中,外蒙古地区也照葫芦画瓢,宣布了独立,这就不仅把蒙古族中一些人的离心情绪调动了起来,而且也给外部势力的介入以可乘之机,局势因此迅速恶化。虽然此后一个短时间内曾经取消过独立,但昙花一现,最终还是走上了与中国离异的不归之路。这是近现代中国最后一块从中国母体上分裂出去的土地(但愿如此,事实上台湾还处在危险之中),也是中华民族记忆中时间最近的伤痛。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剧,也是一场蒙古民族分裂的悲剧。

第二,与中国的战略安全干系重大

蒙古国拥有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这片辽阔的土地横亘在中国版图“雄鸡”上方,差不多就是“骑”在中国的脊背上。对中国来说,这片土地上的蒙古民族构不成威胁,但如果这片土地为强权所利用,则战略威胁立竿见影:向东可抄东北战区的后路,向南直接压迫京畿重地,向西矛头指向河西走廊,威胁通往新疆的后勤补给线,用一个蒙古压迫中国的三个“北”,在中苏对峙时期表现得尤为严峻,从蒙古起飞的“逆火”轰炸机,十几分钟就可以攻临北京上空,迫使当时中国北方的防空差不多是枕戈待旦,不敢有丝毫松懈。

冷战时期的蒙古是苏联的宠儿,是苏联面向东方的战略前进基地,它使苏联获得了巨大的战略优势。蒙古国紧紧地依贴在苏联的怀抱中,整个国家几乎都苏联化了,文字也斯拉夫化,直到今天,拿起蒙古的书报杂志,仍恍然如看俄文。它的经济完全依赖苏联的输血,高峰时期,东部城市乔巴山的苏联驻军甚至比当地居民都多得多,当地的居民就靠为驻军提供服务谋生。

但是,这一切都随着冷战结束而结束了。苏联垮台,蒙古立刻跌入了空前的战略困境中,经济没了支撑,战略没了依靠,政治没了方向。慌乱中的蒙古一个跟头跌向西方,也来一个全盘西化,同当初的俄罗斯一样,本指望西方的援助将潮水般滚滚而来,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2008年笔者曾到过乔巴山一趟,这个号称蒙古东方省省会、蒙古东部经济中心和全国第四大的城市,以笔者看来,简直都不如中国落后地区的一个乡镇,前苏联留下的军营只有残垣断壁,城市破烂不堪,根本就看不出一个城市应有的模样。窥一斑而知全豹,转型后蒙古国一直在经济与政治的泥潭中挣扎。如何才能摆脱现状,走出困境走向未来成了当代蒙古国面临的核心问题。

第三,蒙古如何走出战略困境

这涉及到对危机的认知。

今天的蒙古所面临的,究竟是靠山危机还是发展危机?在旁观者看来,蒙古国今天的危机完全是发展的危机,或者说是现代化的危机。看看目前中蒙边境口岸蒙古方面都进口走私些什么吧:土豆、白菜、大米,各种各样的生活日用品……。笔者曾在高原深处的蒙古人家吃过一餐中午饭,这哪里是什么饭,一大铁盆的羊肉煮熟了端上来,饭也是它,菜也是它,吃饱管够,仅此而已。这就是普通蒙古人的生活!今天的蒙古国除了仍显原始的牧业之外,物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能力可怜,绝大部分依赖于外部输入,而过度依赖牧业,又使蒙古草原的牲畜承载量难堪重负,造成严重的草原退化和沙化,每到春秋,沙尘滚滚,遮天蔽日,席卷亚洲大陆。就此光景,长此以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如何能跟上人类发展前进的步伐,走向现代、走向未来呢?蒙古民族分布于世界各地,目前看来,蒙古国的蒙古族是发展水平最落后的部分,这难道不是蒙古民族的悲哀吗?

所以,今天蒙古国的当务之急是推动国家和民族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事实上,辽阔的蒙古高原埋藏着无尽的宝藏,无论是石油、煤炭还是金属矿,按照蒙古人口计算,人均占有水平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更是中国的几十倍上百倍,实现工业化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蒙古国仅有二百多万人口,发展三四个大城市就完全能解决城市化的问题。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同时,提高人口素质和技术水平,现代化也不是难事。这样一来,蒙古的草原解放了,蒙古人的生活现代了,蒙古国就此可以成为一个美丽富饶的国度。

但是,蒙古国的政治家们却反其道而行之。对内搞“民主化”,对外找靠山。苏联垮台了,依靠不上了,全盘西化的蒙古对中国仍然深怀戒心,不想依靠中国,于是就拼命开始寻找什么“第三邻国”。自九十年代以来,蒙古国的国策一直贯彻“为保证蒙古国独立、安全和经济发展,必须发展与‘第三邻国’的关系”。这个国策,这句话,也不知被他们重复了几百上千遍。

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把美国和北约请来了,搞什么“可汗探索”,把日本人请来了,指望日本人投资办厂,把澳大利亚人请来了,请他们开发地下的矿物,等等,举凡一切西方有权有势的家伙都在蒙古粉墨登场,成了蒙古的“第三邻国”。他们看中的是可以就此在中俄之间打进一个“楔子”,不费多大力气和成本就能让中俄特别是中国浑身难受。

这是最不靠谱的一种选择。别说保证蒙古国的独立、安全了,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是惹火上身、自找麻烦。人口规模比中国的一个大县多不了多少的蒙古国如此甘愿做西方与中俄对抗的战略人质,难道就不怕一旦冲突起来自己遭受灭顶之灾?

西方也不可能给蒙古带来多少经济实惠。限于地理位置,任何经贸往来都必须通过中俄,没有中俄的首肯,人员及物质既出不来,也运不进,什么“第三邻国”都不管用,就算西方能在蒙古挖出矿藏,可除了中国又能卖给谁呢?

还有一种不靠谱的选择。最近一个时期,“泛蒙古运动”等极端民族主义组织很有市场,什么“蓝色蒙古运动”等一批蒙古新纳粹还很活跃,一些蒙古人不时地要露出大蒙古的梦想,把深藏内心的成吉思汗情结拿到现实中加以放大,似乎可以梦想包括图瓦、布里亚特、鞑靼以及中国的蒙古族自治地区在内,来一个“大蒙古国”。这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了,别说其它部分的蒙古族是否愿意舍先进而就落后,难道一个小小的蒙古可以同时挑战中俄两大邻国吗?就算蒙古能找到一个“第三邻国”做靠山,但这不也还是异想天开吗?

为今日的蒙古国计,真正的上策是放开胸怀,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搭乘中国的经济快车。一是中国的发展蒸蒸日上,加强与中国的联系可以让蒙古获得发展所急需的资金,实现原始资本积累。二是中国这面有为数众多的蒙古族,他们与蒙古是同一民族,也能真诚地帮助他们的嫡系血亲。三是可以弘扬蒙古族传统文化。俄罗斯化的蒙古把传统的蒙古语文都搞没了,真正保留民族传承的是中国的蒙古族,加强与中国蒙古族的联系,对于蒙古找回历史、找准未来也是非常有助益的。

一些蒙古人总动辄拿什么中国威胁说事,这真是荒唐莫名。其一,蒙古根本就不值得中国威胁;其二,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中国“吞并“的危险,这完全是杯弓蛇影般的幻觉。就今天的情况来说,就算蒙古国想合并到中国来,中国是否能同意还是一个问号,中国不可能不考虑俄罗斯的态度,让蒙古充当中俄之间的战略缓冲,战略价值和收益甚大,而如果把俄罗斯搞得狐疑对立,对中国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战略灾难。

另外一种选择就是彻底中立,***瑞士、瑞典等一些效果,在战略的夹缝中彻底宣布自己的中立态度,恪守中立原则,也不失为一条实现独立、安全和自保的路子。

第四,中国的作用和影响

不管蒙古怎样拼命寻找“第三邻国”,现如今与蒙古经济文化联系最为密切的仍然非中国莫属。如果可以在中蒙之间也进行一番战略比较的话(其实拿中国与蒙古比,简直就是拿大象与蚂蚱比),中国占尽了所有的优势,蒙古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中国的对蒙政策完全可以收发自如、高下在心,切忌的是不能惯出毛病:一搞点什么反华的举措或动向就赶紧去安慰、去送货。中蒙贸易也不宜太大太快,对蒙古国的投资也不必与美日攀比较量,不能急功近利,尽干那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同时,应注重发挥中国蒙古族文化及经济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蒙古人到中国学习工作。近年来,蒙古人到中国学习工作的与日俱增,特别是上层社会,很多都把子女送到中国,这是非常积极的举措,中国应该因势利导,发挥自己在这方面的优势和影响,来日方长,这也堪称是百年之大计。

未来的蒙古国何去何从?向北投靠已经不行,向西投靠靠不上也靠不牢,终将是镜花水月、于事无补,还是丢掉幻想回归现实是正路,向南发展将有无限的生机。如果实在不愿意,还可以老老实实地关门自守。到处寻找什么“第三邻国”,以为给家里引进一只老虎就可以看家护院,这恐怕就是典型的养虎遗患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