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又要跟苏丹较劲?★

(01)★1955年以色列密使来华谈建交:设立秘密外交渠道★
http://china.qianlong.com/4352/2006/02/22/183@3023354.htm
(02)★美绝密战机失踪之谜:神秘来客惊动美国警卫(连载) ★
http://inter.qianlong.com/4319/2006/02/22/183@3023329.htm
(03)★中国的科技新闻为什么不走出国门?★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74222&typeid=17
(04)★《瞭望》周刊刊载文章:中国社会底层普遍存在绝望心态★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244084&typeid=14
(05)★陈云林:台当局”废统”将严重破坏两岸关系★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245814&typeid=14
(06)★背景资料:國 統 綱 領 (全 文)★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245853&typeid=14
(07)★中国高官解释中央现在为何提出要“建设新农村”?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245859&typeid=14
(08)★美国为何又要跟苏丹较劲★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30/4133084.html


(01)★1955年以色列密使来华谈建交:设立秘密外交渠道★
http://china.qianlong.com/4352/2006/02/22/183@3023354.htm
http://www.qianlong.com/ 2006-02-22: 设立秘密外交渠道,两派高官访问北京,1955年,以色列密使来华谈建交。
  1956年10月,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新中国停止了与以色列的建交谈判。图为以军飞行员正准备空袭埃及。
  1950年1月9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第101天。这一天,周恩来总理接到了一封特殊的祝贺电报,电报的落款是以色列外交部长摩西•萨尔特,他在电报中说:“我荣幸地通知阁下,以色列政府已决定承认贵国政府为中国合法政府,我高兴地借此机会对阁下表示我国政府对中华民族繁荣的真诚希望和我本人对阁下的最好祝愿。”在美英等国千方百计扼杀新中国的年代,由美国一手扶植的以色列却向新中国伸出了橄榄枝,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以色列外交官频频出入我驻外使馆
  1948年以色列成立后,中国是世界各大国中唯一没有正式承认以色列的国家。以色列建国初期,长期由左翼工党执政,政治立场曾一度倾向苏联,以至于美国人以为自己培养了一个亲共政府。加上新中国与以色列没有利益冲突,而且历史上中国对犹太人十分友好。在这一大背景下,以色列政府急于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在接到萨尔特电报一周之后,中国政府以周恩来总理的名义复电萨尔特,对以色列承认新中国表示感谢。中国方面的积极回应让以色列政府极为兴奋,他们随即开始与新中国进行外交接触。根据目前解密的档案,从1950年起,以色列先后通过其驻瑞典、匈牙利、瑞士、丹麦等国外交机构,与我各驻外使馆进行了密切接触,迫切希望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时任中国驻瑞典大使的耿飚将军在回忆录中曾经提起以色列公使来使馆拜会之事。这位公使一见面便问耿飚:“您与贵国名将林彪将军是不是兄弟?”搞得耿飚一头雾水。几经寒暄,才弄明白,原来西方人的姓在名之后,“林彪”和“耿飚”名字中的后一个字发音相同,以色列公使便以为两人是同姓兄弟,因而有了这么一段逸闻。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处于美国庇护下的以色列在对华建交问题上顿时陷入了尴尬的处境。于是,以色列外交部又向与中国方面接触频繁的以色列驻苏联使馆做出指示:“政府原则上已决定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但在远东局势明朗前,暂不要采取行动。”
  朝鲜停战后,以色列在建交问题上重新活跃起来,而且得到了中国政府的积极回应。在1954年9月召开的一届人大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中国同阿富汗和以色列建立正常关系的事宜正在接触中。
  以色列代表团秘密抵达北京
  在20世纪50年代,中以进行秘密联系的一条最隐秘的通道,便是双方驻缅甸的外交机构。1953年12月,以色列新任驻缅大使哈克恩抵达仰光。在与哈克恩的秘书科恩进行接触后,中国驻缅大使姚仲明将军致电外交部:以色列政府曾特别指示哈克恩与中国驻缅机构保持“最友好最诚挚”的关系,并表示愿意研究以色列与中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随后,以色列方面又正式向我驻缅使馆提出要求:希望派遣“贸易代表团”到北京进行访问。
  与此同时,我驻芬兰代办处也向国内汇报:以色列政府希望在正式建交之前进行贸易谈判,并暗示“以色列可派代表团赴华”。1954年8月,周恩来总理在一份文件上批示:建议同意以色列贸易代表团来华。
  11月17日,以色列驻缅甸使馆向中国方面表示:“贸易代表团”将于两个月内到达北京。但对于代表团的具体组成,以色列方面只说代表团由以色列驻缅大使哈克恩亲自率领,但随行团员中还有两位成员“尚未确定”。又过了三个多星期,以色列方面终于亮出了底牌:这两名成员是以色列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列文和总理办公厅副主任哈利斯。
  1955年1月27日,以色列代表团离开缅甸前往中国。原定随团访华的以色列总理办公厅副主任哈利斯因故没有随团抵达,但哈克恩和列文随团而来。代表团启程之前,以色列总理曾亲自授权列文和哈克恩,“可同中国政府商谈经贸以外的问题,包括建交问题”,以色列方面还向中国方面表示,希望周总理能接见代表团。
  在北京期间,列文和哈克恩拜会了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和外交部部长助理陈家康。列文和陈家康还单独就两国建交问题进行了会谈。列文表示:以政府希望了解中国政府是否准备建交,如以政府提出建交,中国政府是否会同意?中国拟派大使还是公使?并希望中国将使馆设在耶路撒冷。陈家康表示,建交问题要分两个步骤:先进行非正式接触,谈妥后再正式换文建交。关于使节等级、设馆时间等具体问题,待以后再行商定。列文对此表示同意,并认为双方的共识很重要,向建交前进了一大步。列文建议双方继续保持接触,正式建交待亚非会议后再行考虑决定。除了北京之外,以色列代表团在中国期间还参观访问了天津、沈阳、上海等地,并于2月20日离开中国。
  以驻苏大使为建交秘密访华
  以色列代表团秘密访华之后,以色列驻苏联大使阿维达尔又借赴远东访问之机,到中国进行了一次为期一周左右的“私人访问”。
  1956年7月3日下午,阿维达尔夫妇飞抵北京。由于事先没有得到阿维达尔夫妇抵达北京的准确时间,接待人员不知道他们乘坐的航班,因此,阿维达尔夫妇下机后,在机场转了几个圈子,才被接待人员发现。
  在华访问期间,阿维达尔拜会了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张奚若和副会长乔冠华。阿维达尔在会谈中,多次要求张奚若和乔冠华为他搭桥铺路,与中方高层领导建立联系。在得到了乔冠华等人模棱两可的回答后,这位将军出身的大使索性单刀直入,直截了当地提出“希望能够有机会会见外交部主管近东事务的负责人”。但仍没得到肯定答复。
  几天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会见了阿维达尔。在会谈中,章汉夫直言相告:“在目前形势下,两国之间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还不成熟”。这句话成了阿维达尔此次秘密访华中,从中方得到的唯一一句明确的答复。新中国在与以色列建交问题上的谨慎也有自己的考虑。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外交重点,一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另一个重点就是包括大批阿拉伯国家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当时,阿拉伯世界的领袖、埃及总统纳赛尔不惜得罪美国,在国际上为新中国仗义执言,美国人为此一怒之下中断了与埃及政府在阿斯旺大坝项目上的合作。新中国不可能抛弃这样的朋友。
  1956年10月,以色列与英、法一起发动了侵略埃及的苏伊士运河战争,中国对此进行了强烈谴责,中断了与以色列的一切联系。从此,中国与以色列的关系进入了三十余年的“冷冻期”。直到1992年,两国才建立起正式的外交关系。来源: 环球时报 作者:张伟
(02)★美绝密战机失踪之谜:神秘来客惊动美国警卫(连载) ★
http://inter.qianlong.com/4319/2006/02/22/183@3023329.htm
http://www.qianlong.com/  2006-02-22 14:47:33
  (一)神秘来客惊动美国警卫
  编者按: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为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间谍战,猎取对方先进武器的秘密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上世纪60年代末期,苏联特工人员就曾将当时美国最先进的F-111战斗机搞到了手。这一美苏间谍战中的经典战例,终于被一位德国记者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从本期开始,本版将推出连载《美绝密战机失踪之谜》,重温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场景。
  1967年6月,法国巴黎附近的小镇布尔热非常热闹,两年一度的巴黎国际航展在这里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政要、航空专家、航空爱好者络绎不绝。展览第4天,美国展区最新式战斗机F-111前,发生了一起小小的骚动。两名美国警卫将一位外国参观者推到一旁:“离飞机远一点,不准拍照!”“你们不能这样对待一位热心的外国观众!”后者高声抗议道。“热心?你也热心得太过头了吧。”警卫挥舞着拳头讥讽地说。这位抗议的男子只好悻悻离去。望着他逐渐远去的背影,一名警卫气愤地说:“哼,这个狡猾的俄国佬,想打我们飞机的主意,没门儿!”
  此时,那个被驱逐的苏联人脸上却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其实,他对这架飞机已经看得够多了。展览第一天,他就远远地拍下了F-111;第二天,他挤进人群,近距离对飞机的各个部位拍照;第三天,他端着相机踱到飞机更近处,边拍照边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结果引起了警卫的注意。第四天,当他又准备拍照时,两名警卫突然冲过来,将其赶离了现场。但此前,他早已拍了不下100张照片。
  F-111是航展上的超级明星,难怪苏联人如此关注。它配有先进计算机和电子设备,可以超低空作战,可进行地形匹配飞行,是世界第一种实用型可变后掠翼飞机。在同类型飞机中,其续航时间极长,速度高达每小时2700公里。美国人研制它用了9年,耗资数十亿美元。当时,美国媒体吹嘘它是20世纪最好的武器。
  冷战时期,美国的高技术武器难免引起苏联的高度注意。于是苏联派出空前庞大的专家和设计师组成代表团,参加巴黎国际航展。代表团在航展上看到F-111后,当即决定好好“学习”一下。于是F-111战机旁频频出现苏联专家的身影。被美国警卫驱赶的神秘人物叫奥莱格•萨莫伊洛维奇,他就是著名的苏霍伊设计局的飞机设计专家。苏联人盯上F-111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装备苏式武器的阿拉伯国家在1967年“六日战争”中惨败给以色列。战后,阿拉伯国家纷纷抱怨苏式武器不如美制装备,此事震动了苏联最高领导层。苏联领导层很快做出集体决定:“如果不能超越美国,至少可以赶上它”。而赶超的捷径就是复制国外样品。要是能搞到一架F-111的话,将大大缩短这一进程。
  1974年以后,苏霍伊设计局造出了世界著名战机Su-24,人们惊奇地发现它与F-111战机惊人相似,同为可变后掠翼,相同的机头,相似的电子设备……两种机型诞生于“冷战”铁幕之下,当然不可能是美苏交流的产物。十几年后,一位德国记者揭开了其中的奥秘……▲(未完待续)
(03)★中国的科技新闻为什么不走出国门?★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74222&typeid=17
当娱乐崇拜风行中国媒体的时候,科技新闻依然备受冷落。在强国论坛中,科教论坛的点击率少得可怜,科教兴国必须首先唤醒民众的科技意识。当国外的科技新闻充斥中国的新闻领地,而中国的科技新闻却走不出国门,新闻工作者是否感到有一份职业的责任?
中国娱乐界“乐不思蜀”的娱乐情节实在令人恐惧,拉尼娜来了[1],禽流感来了[2],他们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难道世界真到了万民同乐衣食无忧的太平盛世?伊拉克依然战火纷飞,伊朗核问题一触即发,禽流感疫情遍布全球,菲律宾泥石流伤亡惨重。天天快乐的宣传是愚昧还是对灾难熟视无睹?
  2月19日,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北京大学教授王选同志的遗体当日上午在北京火化。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等到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别[3]。国家领导人对创新科学家的最高礼遇将震撼世界新闻界。
中国科技界不能只充斥国外的舶来品,中国新闻界不仅负有传播中国科技创新成果的使命,而且负有检验中国科技创新理论的义务。让世界听到中国科技的前进步伐,让世界的科学实践检验中国的创新理论,需要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如果中国的创新理论都必须得到国外权威杂志的批准,中国科学还有什么权威可言?更何况国外权威杂志的造假文章已经提醒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
最近,一篇题为“全球异常寒冬引科学家关注 冰川时代可能再临”的文章在网上广泛传播,再现了科学实践对科技新闻的强烈需求[5]。
  新闻晚报消息:2006年的新年异常寒冷,几乎整个北半球都遭受着极度低温的考验。来自西伯利亚的持续寒流已经在俄罗斯、乌克兰、东欧、日本夺去上千条人命,并波及我国河南陇海地区。就连往常属于温暖地带的南欧、印度都发生了暴雪,导致大批人畜冻死。为什么今年这么冷?科学家们纷纷提出各种解释,在他们看来,我们的地球在温室化的同时,也面临着突然进入“冰川时代”的可能。
对于全球异常寒冷的现象,我国科学家郭增建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也是一种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这种学说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而且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但是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尼8.7级地震海啸改变了这个趋势。
事实上,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2005年1月10日美国内华达山脉地区下了近90年来最大的暴风雪。2005年2月2日,莫斯科和日本的降雪竟然超过了3米。2005年2月南半球夏季出现低温。
而2005年年末,上海一夜降温17摄氏度,气象台连发低温寒潮警报。按全球变暖思路预测的中国“暖冬”宣告失败,全球低温冷害事件频发。数十年来罕见的寒潮更是袭击俄罗斯、日本和欧洲大部分地区。
根据“深海巨震降温说”的理论,海洋巨震减弱了温室效应,是气候变冷的放大器。对于能源和资源日益匮乏的地球而言,这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
  持这种观点的科学家称,1960年智利大地震引发的海啸也曾使全球变冷,引起了上世纪70年代的“冷地球周期”。他们认为2004年12月26日印尼大地震海啸也是全球变冷的一个信号,将给地球带来至少30年的变冷效应。不过这种观点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据支持。
  
中国新闻工作者能够准确引述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最新理论,并用它来解释当前全球的气候突变,这表明中国的科技新闻正在走向世界。国外科技新闻独霸全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制造”已经由商品发展到科学。
世界对中国的科技新闻是十分关注的。7年前,《臭氧空洞“元凶”是太阳风》的一篇科技新闻报道,引起世界关注。这一新观点经新华社向世界播发后,在国际上产生强烈反响,一些华文报纸纷纷采用,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的法新社,几乎全文转发了新华社英文稿[6]。
当外国科学家纷纷对全球变暖提出自己的见解,当外国科学家对当前的拉尼娜现象提出种种预测,当外国科学家对禽流感发出各种警告,中国的科技工作者确实感到一种无形的压抑:中国科技界和新闻界为什么集体失语?为什么中国的最新科技成果没有出现在日益喧嚣的新闻界?
事实上,关于禽流感爆发的研究与预测,关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研究理论和预测,关于全球变化的研究和预测,中国的创新理论和实践比比皆是,都在中国重要网站或核心期刊发表,有的还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SCI检索[7,8],急需中国新闻工作者的消化理解和报道传播。
民众的科学意识,国家的科技潜能,民族的科技素质,不仅需要科学家的精心研究,教育家的诲人不倦,而且需要新闻工作者的广泛传播。在新闻传播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新闻工作者承担着再塑民族灵魂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杨学祥。拉尼娜现象已经发出了灾害警报。 2006-2-19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7776
2.杨学祥. 正在逼近的禽流感病毒威胁. 2006-2-13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7688
3.刘向平。王选遗体火化 胡锦涛等到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别。 2006年02月19日 23:52:31  来源: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2/19/content_4200963.htm
4.杨学祥。黄禹锡案的警示:迷信权威刊物将导致灾性后果。 2006-1-11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网络评论.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6105
5.施平。全球异常寒冬引科学家关注 冰川时代可能再临。 央视国际 (2006年02月05日 13:33) http://www.cctv.com/news/science/20060205/100962.shtml
6.周长庆,高景泰。我国科学家杨学祥提出新观点:臭氧空洞“元凶”是太阳风《科学时报》1999-6-30 第二版。http://www.envir.online.sh.cn/info/np/file.asp?file=996-30-80.txt
7.郭增建.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J]. 西北地震学报. 2002, 24(3): 287.
8.林振山, 赵佩章, 赵文桐. 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42(6): 732-738.
9.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 自然杂志. 2004, 26(3): 151-155
10.杨学祥,杨冬红。2004-2005年厄尔尼诺预测的真实纪录。 2005-2-17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3059
11.杨冬红, 杨学祥, 刘财. 海平面震荡与地震的关系研究. 世界地质, 2004, 23(4): 407-410.
12.林玎,杨学祥,杨冬红。2004年厄尔尼诺事件的理论预测和实践检验。海洋预报。2005,22(3):5-10
13.杨学祥, 韩延本, 陈震, 乔琪源. 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47(4): 616-621.
(04)★《瞭望》周刊刊载文章:中国社会底层普遍存在绝望心态★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244084&typeid=14
南方日报报道,《瞭望》周刊刊载文章指出,社会底层的人群日趋定型,缺乏改变自己命运的渠道和机会,难以实现公正、合理、开放的向“上”流动。
“不是我没有努力,而是穷人的孩子几乎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虽然才21岁,成都姑娘小陈却已开始愤世嫉俗。自父亲1995年因病去世后,她与母亲相依为命,每月靠两个人320元的低保金维持生活。 2005年8月她在亲戚的资助下从四川大学毕业后,却在求职中四处碰壁,至今没有找到工作。小陈一脸无奈地说,“也许改变我命运的最大可能只有中彩票……”。
文章说,小陈的遭遇折射出目前城市底层人群向“上”流动的困境。中国生活在城市底层的无业失业人员、低收入者、进城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目前有定型化趋势,富有者和贫困者的代际继承效应明显增强,一些底层人群因此出现了以暴力或非法手段获取更高社会经济地位的苗头。
文章称,有关部门调查表明,不仅城市底层群体靠个人努力改变命运的难度加大,其子女通过教育、就业等正常渠道进入更高层次,比如公务员、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阶层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父母职业、家庭收入、家庭社会关系等因素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明显增强。
据成都市有关部门最新调查,在目前的公务员队伍中,父母是“进城务工人员”的比例最小,仅占2.8%,父母是“普通职工”的占26%,而父母是“公务员”的比例最高,达到33.3%;在目前的公务员队伍中,希望子女“当公务员”的高达28%,希望子女“当普通职工”的仅1.5%,希望子女“当进城务工人员”的为零。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员胡光伟认为,当前中国教育的公平性失衡,是造成“代际继承效应”增强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教育支出已经占低保家庭消费支出的19%,仅次于食品支出。有40%的低保对象认为当前生活最大的困难是“教育费用高,无力承担”。
城市底层人群相对“凝固”
低保是针对城市贫困人口的新型社会救济制度,目前基本涵盖了城市最底层的居民。虽然享受低保的人数是动态的,但“低保户”的人员构成却日趋稳定,成为一个相对“凝固”的群体。
文章指出,就业难是造成“低保户”的构成趋于定型的重要原因。成都、重庆、西安等地的街道社区干部普遍认为,如果没有比较充分而稳定的就业,“低保户”将无法改变吃低保的命运。
文章说,与“低保户”相比,农民工是一直处在城市最底层的群体。他们缺乏保障,只要能够找钱,任何脏、累、苦、险的活都愿意干,由于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障碍的存在,他们要上升为“城市人”的渠道更少,难度更大。
文章指出,由于通过正常渠道改变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困难重重,无业失业人员、低收入者和进城农民工等城市群体普遍对前途悲观,甚至绝望。
文章说,生活的艰难,对前途的绝望,心理的严重失衡,使城市底层人群强烈地反作用于社会,出现了以暴力或非法手段获取更高社会经济地位的苗头。据成都、重庆、西安公安机关介绍,现在城市底层人群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主要是抢劫、盗窃等侵财类案件比较突出,其犯罪动机大多是“有钱就能生活得更好”,呈现出“犯罪为了钱——有了钱就挥霍——挥霍完了再犯罪”的恶性循环。
学者警告称,在社会底层强烈渴望改变其经济社会地位的冲动的背景下,如果正常的社会流动渠道变窄或被阻塞,将可能形成影响社会稳定的冲击波,甚至成为孕育社会动荡和暴力的土壤。
解决须注重两大问题
文章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保障底层人群的生存权利,更要为他们提供公平发展的机会,满足他们向“上”流动的强烈发展诉求。
满足发展需求首先要提供就业保障。城市低收入家庭大多由于家庭主要支撑者失业或无业而造成贫困。对低收入人群来说,一个人就业,就可以救活一家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员胡光伟认为,当前应打破城乡就业分割格局,建立以完善劳动力市场、就业培训、再就业援助、就业优惠扶持政策、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一体的就业新体系。针对无业失业人员、进城农民工等人群文化偏低、年龄偏大、技能单一的特点,应多开发公益性的岗位,落实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的财税、信贷等有关优惠政策。
满足底层人群发展诉求的第二个重点是增加教育公平性。成都、重庆、西安三地有关部门近3年来的调查显示,收入水平与受教育程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学历越高,收入平均水平也越高。拥有大学本科学历者的人均收入是小学学历者的3倍以上,是从未上过学的人员的9倍。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石英说,自古以来,教育就是社会底层向“上”流动最重要的机制。越是社会底层的群体对子女的教育越是重视,子女有希望,他们就不会绝望。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讲,国家也应该保证全社会义务教育资源享用的公平性。
(05)★陈云林:台当局”废统”将严重破坏两岸关系★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245814&typeid=14
新华社北京2月22日电:(记者陈斌华)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陈云林22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春节以来,正当两岸同胞期待两岸关系在去年逐步趋向缓和的基础上取得更大发展的时候,两岸关系中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状况。台湾当局领导人不顾他2000年以来多次重申的承诺,一再声称要废除“国统会”和“国统纲领”,并正在着手制定所谓的“废统”方案。这是“台独”分裂活动进一步升级的危险信号。
  陈云林说,如果他一意孤行,将给两岸关系造成严重破坏,最终也必然损害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我们将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维护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同时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我们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复杂局面。
(06)★背景资料:國 統 綱 領 (全 文)★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245853&typeid=14
國統綱領全文
壹、 前言
中國的統一,在謀求國家的富強與民族長遠的發展,也是海內外中國人共同的願望。海峽兩岸應在理性、和平、對等 、互惠的前提下,經過適當時期的坦誠交流、合作、協商,建立民主 、自由 、均富的共識,共同重建一個統一的中國。基此認識,特制定本綱領,務期海內外全體中國人同心協力,共圖貫徹。
貳、 目標
建立民主 、自由 、均富的中國。
參、 原則
一、大陸與臺灣均是中國的領土,促成國家的統一,應是中國人共同的責任。
二、中國的統一,應以全民的福祉為依歸,而不是黨派之爭 。
三、中國的統一,應以發揚中華文化,維護人性尊嚴 ,保障基本人權 ,實踐民主法治 為宗旨。
四、中國的統一,其時機與方式,首應尊重臺灣地區人民的權益 並維護其安全與福祉 ,在理性 、 和平 、對等 、互惠的原則下,分階段逐步達成 。
肆、進程
一、近程--交流互惠階段
(一) 以交流促進瞭解,以互惠化解敵意;在交流中不危及對方的安全與安定 ,在互惠中不否定對方為政治實體 ,以建立良性互動關係。
(二)建立兩岸交流秩序,制定交流規範,設立中介機構,以維護兩岸人民權益;逐步放寬各項限制,擴大兩岸民間交流,以促進雙方社會繁榮。
(三)在國家統一的目標下,為增進兩岸人民福祉:大陸地區應積極推動經濟改革,逐步開放輿論 ,實行民主法治 ;臺灣地區則應加速憲政改革,推動國家建設,建立均富社會。
(四)兩岸應摒除敵對狀態,並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以和平方式解決一切爭端 ,在國際間相互尊重 ,互不排斥 ,以利進入互信合作階段。
   
二、中程--互信合作階段
(一)兩岸應建立對等的官方溝通管道。
(二)開放兩岸直接通郵、通航、通商,共同開發大陸東南沿海地區,並逐步向其他地區推展,以 縮短兩岸人民生活差距。
(三)兩岸應協力互助,參加國際組織與活動 。
(四)推動兩岸高層人士互訪,以創造協商統一的有利條件。
   
三、遠程--協商統一階段
成立兩岸統一協商機構,依據兩岸人民意願,秉持政治民主 、經濟自由、社會公平 及軍隊國家化 的原則,共商統一大業,研訂憲政體制,以建立民主 、自由 、均富 的中國 。
(07)★中国高官解释中央现在为何提出要“建设新农村”?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245859&typeid=14
  中新网2月22日电: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农村问题专家陈锡文今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举行的发布会上介绍,中央现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五方面的原因:
  一是中国农业的基础还不稳固,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2005年中国粮食产量虽然恢复到了4.84亿吨,但还不能满足需求,比历史最高水平还低近3000万吨。而耕地和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对农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因此,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科技水平,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二是必须认真对待还在继续扩大的城乡差距。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且农村人口占大多数。这样的国情决定了要真正消除城乡差距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城乡差距呈扩大之势,这就需要引起高度重视。2005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3255元,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与城市的差距更大,这是影响农民素质提高的重大制约。
  三是已经初步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
  2000年,中国GDP为8.95万亿元,财政收入为1.34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3.3万亿元;而2005年,GDP已增加到18.2万亿元,财政收入3.16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6万亿元。“十五”期间,这几项指标都增长1倍以上。
  四是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
  由于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收入水平低,购买力不足,因此客观上影响了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200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县和县以下实现的部分只占总额的32.9%。
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据中国网文字直播)
(08)★美国为何又要跟苏丹较劲★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30/4133084.html
2006年02月23日 黄培昭:美国总统布什几天前在佛罗里达州的演说中呼吁,应将部署在苏丹境内达尔富尔地区的国际维和部队人数增加一倍,并且应该由北约“直接介入”。布什在与北约秘书长夏侯雅伯通电话时,强调“达尔富尔日益恶化的人道主义形势,要求北约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布什还在策划以联合国的名义向达尔富尔地区增派维和部队。
  达尔富尔,这块位于苏丹西部边陲的多事之地,一度被西方媒体渲染得沸沸扬扬,也不时得到美国的多方“照顾”。它又一次进入了美国的视野,成为媒体和舆论关注的焦点。
  美国缘何老是跟苏丹较劲?执意坚持向苏丹派兵?分析人士认为,个中原由,一是出于地缘政治战略的考量,二是经济方面捞取实惠的意图使然。
  先看地缘政治。苏丹是阿拉伯世界的后院,也是阿拉伯国家的“非洲门户”和“南大门”。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是从东部开始“改造”阿拉伯国家的,如果完成对苏丹的“治理”,无疑就切断了阿拉伯国家的退路,完成了对中东和阿拉伯世界“合围”和“封堵”的整体战略。因此,美不时地对苏丹上“紧箍咒”。本月16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在参议院预算委员会作证时说,美国对达尔富尔地区近3年来大约有30万人死于战乱深表关注。美再怎么说,都不足为怪。
  同时,美在非洲东部竭力构筑肯尼亚、索马里、吉布提、埃塞俄比亚等“非洲之角”阵营,在其中一些国家都有人数不等的驻军,用他们的话说,以避免这一地区成为“恐怖组织的避风港”和“滋生恐怖活动的温床”,尤其是防范索马里在政局未稳之际沦为恐怖分子的“藏身地”。将苏丹纳入这一阵营,无疑拓展了防堵范围,扩大了反恐怖“战果”,符合美的既定战略利益。
  再看经济方面。眼下,苏丹境内发现和开采出越来越多的石油,让世人对这个传统印象中干旱贫瘠、油气资源匮乏的非洲国家刮目相看。当初,美国有关石油公司在苏丹开采石油半途而废,现在看到其他国家在他们丢下的油田上源源不断地挖掘并运回石油,懊悔乃至嫉妒之情可想而知。苏丹许多报刊撰文认为,美国近几年一直跟苏丹过不去,达尔富尔问题只不过是它“修理”苏丹的工具和“切入点”,白宫在拿达尔富尔问题“说事”,其本质是在觊觎苏丹境内的石油,着眼于未来的经济利益。苏丹不少学者也分析说,“如果我们国家没有出产石油,如果苏丹的地缘战略地位没有凸显,美国对我们绝不会如此感兴趣。”
  苏丹政府反对向达尔富尔派增兵,反对达尔富尔问题国际化。苏丹总统巴希尔说,达尔富尔问题是被西方媒体炒作出来的,目的是为美国等国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服务。可谓一语道破玄机。
(作者:黄培昭 为本报驻埃及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年02月23日 第一版)

One thought on “★美国为何又要跟苏丹较劲?★

回复 好博网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