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中国军力报告》新出炉/给中美军事交流热降温 ★

点到为止: 2006-05-29
(01):★ 中国军事学术研究为何难以走向世界(二)★
http://bbs.milchina.com/read.php?tid=25904
(02):★ 我 国 科 技 人 员 总 数 第 一 “ 世 界 级 ” 寥 寥 ★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57/4405937.html
(03):★ 俄 报 披 露 叶 利 钦 竞 选 内 幕 ★
http://world.people.com.cn/GB/14549/4409233.html
(04):★ 有 感 胡 耀 邦 “ 防 人 之 心 也 不 要 有 ” ★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036/4409410.html
(05):★ 真 假 毁 誉 搅 乱 了 中 国 科 学 界 ★
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934587360641024/20060527/805168.shtml
(06):★ 美国《中国军力报告》新出炉/给中美军事交流热降温 ★
http://qnck.cyol.com/content/2006-05/27/content_1398003.htm
(07):★ 台军称要跟解放军第三地对话/我将军:无政治基础 ★
http://news.milchina.com/2006/5-28/112511.html
(08): ★ 放 开 眼 界 看 世 界 新 军 事 变 革 ★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1078/4320778.html


★ 放 开 眼 界 看 世 界 新 军 事 变 革 ★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1078/4320778.html
—-从军队信息建设到建设信息化军队
  这场新军事变革,是由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引发的。上个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对军队的革命性影响,主要还停留于“建构”阶段,即在机械化军队的组织结构框架内进行信息技术嵌入、建网、联网、集成,实际上是用信息技术加强机械化、提升机械化。理论界常把这一阶段的变革,称之为军事领域里的变革,是推动军队信息化建设。当时,美陆军要建设的数字化师、数字化军,都是在原来机械化军队的结构内进行的。后来,美军汲取社会上一些大企业、跨国公司进行信息化的经验,改变了变革的思路。
  以往的军事变革,都是先变革军事技术、武器装备,最后完成军事组织体制的变革,以适应新的作战方式。而信息化为标志的新军事变革,特别是后发之军,应当反过来进行。企业界的经验也是“先组织结构合理化,再自动化、信息化”。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美国企业界进行信息化建设,只着眼于提高工作效率,虽有成效,但还谈不上变革。美福特汽车公司,曾花大笔金钱搞自动化,办公效率明显提高,如北美分公司的财务部,实现办公自动化后,人员由原来的500人减少到400人,公司领导自认为不错。后来,他们得知日本马自达汽车公司做同样的工作,一共只用了5个人。两者相对照,福特公司的领导大吃一惊。他们深入调查后发现,马自达公司从调整组织结构入手,先改变工作流程,再搞办公自动化。福特公司的财务制度、组织结构还是传统模式,造成许多无用功。后来,福特公司经过优化结构,再造业务流程,在此基础上搞办公自动化,公司财务员工压缩到了原来的四分之一。
  人类社会在发展中,存在一种“路径依赖”现象,即一个社会系统形成后,必将在实际运作中不断自我强化,以致后来人们改进它的种种尝试,都难以摆脱原有思路的影响。
  另外,组织结构不改变,很难做出信息化的正确决策。通常,人们都是站在本单位、本部门谋划工作,形成了一种“职业官能症”。研究信息化首先是本单位的信息化,超出本单位的建设范围,领导视野就达不到了。致使出现新的“同构病”——大而全、小而全,你有我也有,不能互联、互通、互操作。对此,有人称之为“马铃薯效应”:一麻袋马铃薯,个个都发芽,个个自成小系统,自我封闭,互不相联。建这些系统,从局部来看可能合理,但从信息化的全局看可能并不科学、不合理。
  外军在实践中认识到:要想信息化不走弯路,还应从理顺编制体制、调整指挥体系入手。否则,各级、各部门都忙着信息化,很可能现在动作愈快、投入愈多,将来一旦返工,造成的损失就愈大。
  先组织结构合理化,在信息化,或者组织结构合理化与信息化一并考虑,同时进行,成了新军事变革的一种新共识。进入21世纪后,美军提出军队转型,标志着军事变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信息技术从“建构”作用,转向“解构”作用。即:不是加强机械化,而是重组机械化。由此,军队信息化建设,转向了建设信息化军队;军事领域里的变革,转向真正的军事变革。
  美军在理论准备阶段,曾设计出的未来军队是:传感器军,精确打击军,主导机动军,聚焦后勤军。在转型中,经过新的论证,提出美军重组的未来目标:全维战场感知军,精确火力打击军,高效指挥控制军,智能后勤保障军。
  德国于2005年,提出了建设“新三军”设想,即:快速反应部队,常备作战部队,后勤支援部队。
  去年底,俄军总参谋部完成了关于武装力量改革方案。俄军新一轮结构改革方案,取消了军兵种、军区和舰队,重新成立三个职能司令部和三个地区司令部。三个职能司令部是:战略核力量司令部、运输司令部、空天防御司令部。三个地区司令部是:西欧司令部、中亚司令部和远东司令部。
  从总体上看,军队结构变革虽然各国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共同点是趋于综合、趋于一体化,传统的军兵种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信息化军队不只是技术,重要的是与新技术相联系的新的结构方式——最终还是结构决定功能。 ▲(李炳彦)
★ 台军称要跟解放军第三地对话/我将军:无政治基础 ★
http://news.milchina.com/2006/5-28/112511.html
《环球时报》 ( 2006-05-26 第01版): 5月24日,台湾亲民党“立法院国防委员会委员”赵良燕向媒体透露了一条“大消息”,她说,“国防部长”李杰23日在“国防委员会”秘密会议中宣称,美国太平洋司令法伦已出面邀请台海两岸军方官员共同参与7月在夏威夷举办的一场两岸军事论坛,双方可能会以“研讨会”的名义,进行自1949年以来首次解放军将校和台军将校之间的“历史性会谈”!两岸军队:的对峙众所周知,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从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直到后来的经贸合作、汪辜会谈,但军队之间一直没有来往。而依上面的说法,两军要在两岸政治关系恶化、无正式官方接触的大环境下,在第三地举行“破冰对话”,这究竟有多大的可能性?
  据说是太平洋司令提议的消息立即在岛内引起轰动,台湾几乎所有大媒体都全程跟进了该条新闻。东森新闻网以“独家报道”的形式爆料称,美国太平洋司令法伦今年5月上旬在北京会见中国国防部长曹刚川时,不仅向解放军发出了观摩美军6月关岛演习的邀请,而且还提出,希望解放军能于今年7月在夏威夷隶属美军太平洋司令部的“亚太安全研究中心”(APCSS),以举行“研讨会”名义,与台军将校代表会谈。东森新闻网的消息同时称,目前解放军和大陆高层对此事的反应“还不明确”。
  24日,台“国防部长”李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简单对此事予以了证实。他说,台军方“非常迫切能够跨出此历史性会谈的突破”,并表示“相关的安排正在积极进行之中”。据台湾媒体报道,台军高层已经专门为此事划定了人选标准,即原则上将指派台国防大学学术及工作经历俱佳的学员或主任教官级以上高阶将校。目前,台军方已经开始在各单位谨慎挑选合适的人选,而台国防大学多位曾留学海外以及“在本职学能、战术、战略上极受肯定的作战部队主官”已被列入备选名单。台“国防部”某官员更是板上钉钉地表示,如果能够成行,台方至少将派遣中将级的高官组团参与这项两岸军事交流会议。
  ▲ 台军将领争相赴会“立功”
  尽管大陆方面还未表态,但有意思的是,台军方现在已有不少高级将校主动请缨,称自己希望“在此历史场合上”与解放军代表“唇枪舌剑”或者是“握手言和”,从而“对两岸和平做出贡献”。据报道,他们觉得这样就算不能升官也能在史上留名。有些军官更是将此次可能的会谈视为升官发财的大好机会,认为如果能够以代表身份在两岸军事会谈上出出风头,甚至表现得比对方代表“略胜一筹”,准保返台后上校能升少将、少将能升中将。因此,据说有不少人不惜撕破脸面、削尖脑袋争取名额,甚至一度传出消息,称有上将级别的将领个个都想代表台湾到夏威夷参与两岸军方会谈!
  台湾舆论也对这条消息表现出了罕见的热情,许多媒体纷纷就此发表社评。《中国时报》认为,这可能是两岸军方官员在国共内战结束近半世纪后“首次公开接触”,而这场会议可望成为未来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重要跳板”,两岸军方敌对的状态有可能因此而改善,使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突破”!岛内一些军事评论家,又开始掀起讨论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建立步骤的热潮。还有一些岛内政治分析人士对会谈表现出乐观的态度,他们说,促成两岸将领会谈的是美太平洋司令部智库“亚太安全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该智库举办的研讨会,两岸将领都有与会,既然双方可以与美方洽谈,那两岸将领“何不碰个面谈谈呢?”
  ▲ 大陆学者:可能性微乎其微
  没错,夏威夷“亚太安全研究中心”是美军重要智囊机构,但美、台和大陆三方的军事交流,却并不像台湾评论家所说的那样水到渠成。美方过去也曾邀请解放军前往该中心进行军事交流,但从2002年起,美国同时允许台湾每两年选派3名“精英”上校军官赴该中心受训。由于这种做法已经干涉了我国内政,大陆方面表示了严正抗议,并毅然取消了解放军这项赴美交流计划。因此,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少将彭光谦认为,即使台湾媒体的消息属实,今年美方想同时邀请两岸军方代表参与这项军事论坛,大陆也不可能接受这种安排,两岸军方高层正式会面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原因就在于现阶段两岸缺乏实现此类军事对话的起码的政治基础,即一个中国原则。彭将军把一个中国的原则比喻成“总闸门”,他说,如果这个闸门不打开,下面连接再多的水龙头也只能是摆设,而没有实际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学者毛仲伟也认为,目前两岸不具备展开军方“破冰之谈”的政治基础,陈水扁在“台独”路上越走越远,连民间经济合作都受到大环境影响,更不用提军事对话了。他说,岛内舆论对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如此热烈是可以理解的,它真切地反映出台湾民众对两岸和平发自内心的一种渴望,但同时也能看出来,这两年台湾当局灌输的“大陆军事威胁论”确实影响了部分民众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忽略了导致两岸军事对峙的原因首先是台湾当局坚持的“台独”立场。
  众所周知,半个世纪以来,台湾当局十分重视对台军官兵的洗脑,反复灌输反共思想以及军队内部的防大陆渗透工作。两军处于完全对峙的状态,在军事准备中互为假想敌。造成这种局面的真正原因是政治。换句话说,两岸如果不在政治层面有所突破和缓和,军队之间即使有所接触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建立两岸军事互信,现在最需要台湾当局表现出政治决心,向一个中国的方向迈进。
  2000年之后,台湾当局的一些御用学者也提出了所谓“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近、中、远期规划,摆出了要与大陆军方交流的姿态。2004年大陆发表“五一七”声明,善意提出在一中原则基础上“正式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共同构造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框架”。但此后,台方却对一个中国的大前提避而不谈,暴露出其建议的两岸军事交流实质上是要建立在“两个独立的国家实体”的基础之上,包含着台湾当局在军事上制造“一中一台”事实的用心。此次美方提出两岸军方高层在夏威夷会面的想法,其形式上仍然暗合台湾当局提出的军事互信机制建立的过程,大陆军方很难接受这种交流方式。
  ▲ 可能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
  分析人士认为,近来陈水扁政府面临着空前的政治危机,其亲戚心腹受贿贪污、内线交易的丑闻不断爆出,民进党的统治摇摇欲坠。在这一敏感时刻,台湾当局通过军方透露这一消息的用心则非常值得揣摩。彭光谦将军说,台湾方面此时透露这样的信息,表面看起来“低调”,其实很可能是刻意炒作。陷入内外交困现状的民进党急于解套,只能用混淆视听的手法来抬高身价。这段时间以来,台湾当局似乎特别愿意制造两岸官方接触的新闻,比如直航、农产品贸易以及两岸旅游等民间接触,都被其说成是官方接触,目的就是将泛蓝阵营和民间有识之士为两岸交流做出的实际贡献划归到自己名下。彭光谦将军指出,台湾军方如果继续回避一个中国的前提,那么其一切旨在促进两军交流的说法都只是表面文章,而且很可能是蒙人的姿态。
  至于美国方面是否真的邀请了两岸军方进行会谈,毛仲伟表示,这是很有可能的。他说,美国对台湾问题的一贯政策就是“不统不独,不战不和”,只有维持这样一种平衡,美国才可能将其利益最大化。近来台湾不断“踩线”,这一系列举动都被美国视为现实性威胁,美国希望两岸在军事上不要出现意外,“撮合”是出于平衡政策的选择。毛仲伟认为陈水扁当局表态更多的是出于政策上的试探,务虚不务实。然而这样的“政策牌”包含太多欺骗性,一般没什么现实可行性。▲
▲环球时报台北特约撰稿人 陈明 ●本报特约记者 李润田 ●本报记者 张楠伊
★ 美国《中国军力报告》新出炉/给中美军事交流热降温 ★
http://qnck.cyol.com/content/2006-05/27/content_1398003.htm
2006-05-27:青年参考主笔/邱永峥:5月23日,美国国防部公布了《2006年中国军力报告》(下简称《报告》,对中国解放军去年一年的重大发展、中国的战略、现代化目标、以及两岸军力比较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报告得出结论说,中国大陆在台海地区“持续扩张军力”,已造成台海“军力失衡”,并且会“威胁美国”,波及“全球”。不过,有军事专家评论认为,美国国防部的这份中国军力报告并无新意,只是改了改数字,平衡一下中美国军事交流热,为美国对台军售做铺垫。
  1.说大陆军事现代化超过对付台湾所需
  根据美国国会2000年106-65授权法案规定,美国国防部每年须向国会提交中国军力报告,详细说明中国解放军当前及未来可能的军事科技发展,以及未来20年内中国在大战略、安全战略、军事战略、军事组织及作战概念。
  美国时间5月23日出炉的《报告》分为6章,包括插图在内共50页。第一章说明去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大发展;第二章描述中国的战略,包括中国不确定的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及远超过对付台湾所需的军事现代化。
  第三章探讨中国的军事战略和理论;第四章分析解放军现代化的资源来源,包括中国军事预算的趋势、军事预算的分配、外国武器的取得、军事工业和科技基础,及欧洲对中国军售的解禁。
  第五章以10页的篇幅,分析解放军现代化的目标和趋势,包括兴起中的对抗能力、核吓阻力量的加强、精准轰炸能力的建立、远征军作战能力的提升、空军的扩张、海军势力的延伸、太空及反太空发展及信息作战的研究。
  第六章分析解放军在台湾海峡的战略,列举北京对台湾可能采取的行动选项,包括劝诱与遏阻、有限战争、空军和导弹作战、封锁及两栖登陆。
  2.强调解放军对美国的“威胁”
  台海局势,解放军对美国的“威胁”,以及解放军未来20年内的总体实力与战略是《报告》的重点。那么,最新的《报告》在这三个重点上是如何说的呢?
  台海军力“此消彼长”:最新的《报告》称,中国大陆经济持续增长,外交影响日益增加,解放军军力“持续扩张”,相对地,台湾在“国防”方面的努力却“呈现和缓”,从而使得两岸军力“逐渐向北京倾斜”,“危及台海现状的维持”。
  《报告》接着对台海两岸的陆海空军及中国大陆的导弹力量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与比较,认为从解放军各军种的军力部署可以看出,北京仍以台湾为“最大的假想敌”,约将“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力部署于台海地区,其中海军更是以“一半以上”的军力“对付台湾”。报告说,虽然中国维持长距离军事行动能力有限,它却可运用干扰性军事科技打击美国传统军事优势来“与美国竞争”。因此,北京会继续增加它在台海地区的军力部署。
  ▲台海战略“运用所有途径”。
  最新的《报告》说,中国大陆正运用“所有可能的途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军事,以防止台湾“独立”,促成统一的最终目标。报告说,大陆如果封锁台湾海峡的海空域,台湾经济将不可避免受到冲击,一场直接军事冲突也可能爆发。至于两栖登陆,报告说,要进行两栖登陆,中国必须在空中和海上都享有优势以及源源不断的补给,而事前可能须先展开电子作战。
  ▲台湾“国防”持续下降?
  相比之下,报告说,台湾的“国防”支出在过去的10年间持续下降。台湾过去一直在获取作战能力,应付不对称战争,使得对台攻击要付出太高代价,然后借此赢得时间等候“国际支持”。不过解放军的军力扩张速度,“超过台湾军备扩充脚步”。
  ▲“可能有效威胁”美国?
  最新的《中国军力报告》说,中国战略武力现代化及其惊人军事发展的步调与幅度,长期“可能”对美国形成“确实有效”的威胁。中国支持远距离军力的能力有限,但是中国是所有国家当中“最具潜力”与美国在军事方面一较高下的。
  报告说:“中国战略核部队现代化、陆基与海基防御能力及逐渐浮现的精确打击武器,在长期趋势上,有可能对该区域内现代军事行动,形成确实有效的威胁。”报告提到中国取得俄罗斯运输及空中加油飞机,并“有意”取得能在航空母舰起降的俄制苏-33型舰载战斗机。
  ▲扩张造成“区域失衡”?
  报告还说,中国的军事扩张“已经造成区域失衡”。中国军事发展的几个面向让美国分析家“惊讶”,尤其是解放军的战略部队现代化速度与规模。报告在第二章主题为“了解中国的战略”中说,经济发展与军事扩张让中国急速成为“区域强权”。
  ▲目标“锁定全球”?
  最新的《报告》说,中国大陆军力现代化的短期目标,是准备随时应付台湾海峡的任何冲突,但是撰写中国军事战略的相关人士却在报告中“一再强调”,中国将视野放在“比台湾更远的地方”,其洲际导弹射程范围已经可以攻击全球目标,“包括美国本土”。
  不过,华盛顿战略与国际关系中心中国问题专家科特•坎贝尔认为:“中国只是在台湾问题上做常规应急的准备。”
  3.平衡中美两军 交流过热
  美国媒体透露说,《报告》原本要在3月1日前向国会提交,但诸多因素导致五角大楼选择在这个时机公布报告。
  美国国会1999年通过的国防授权法,规定国防部长每年3月1日前,须向国会提出中国军力报告。而今年据说因中国国家领导人访美而延迟。报告出炉的时间正好选在美军太平洋总司令法伦结束一周的访华行程之后,颇耐人寻味。
  法伦在中国访问时,曾邀请解放军指挥官观摩美军下月在关岛附近举行的军事演习。据了解,法伦邀请中方观摩军事演习,是他自身的决定,并未先向五角大楼报备,而他要游说国会解除对两国军事交流的限制,也让华盛顿人士关切。
  因此,中国军力报告在此时出炉,有其“平衡的作用”。
  但兰德集团中国军事专家罗德曼认为:“中美之间的战略性交流不会因此受到太大的影响,中国的二炮司令员即将在奥弗特空军基地与美国战略司令部司令卡特怀特将军举行会谈,这就是事实。”
  4.美扩大对台军售好借口
  《中国军力报告》的发布时机很巧合,那就是与台湾当局刚刚出炉的所谓《国安报告》相呼应,并且在美台军售年度会议召开之前。
  尽管有美国国防部官员表示,今年的《中国军力报告》获得美国政府各单位的“普遍支持”,而非只是五角大楼的看法,但仔细翻看报告会发现,与去年的报告相比,今年的报告在结构及内容上大体相同,只是数字做了些更新。例如都是在第六章探讨“解放军现代化与台海安全”,也都在序言引用了中国前年《国防白皮书》的字句:“中国人民和武装力量将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彻底地粉碎‘台独’分裂图谋。”如此没有新意的报告出炉只能令外界认定,这与美国力促的对台军售有直接关系。事实上,连报告本身也毫不掩饰地说,“美国一向主张台海两岸和平解决争端,反对两岸的任何一方片面改变现状。同时根据《台湾关系法》,出售防卫性武器给台湾,协助维持台海和平稳定……”。
  在军力报告出台方面,台当局和美国已经达成了相当程度的默契。▲
▲ 版权所有:青年参考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与镜像
★ 真 假 毁 誉 搅 乱 了 中 国 科 学 界 ★
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934587360641024/20060527/805168.shtml
2006年05月27日:据媒体报道,随着对中国科学界不端行为的指责越来越多,有人担心类似文化革命中的迫害又会出现。中国科学面临一把双刃剑的切割:一面是科学不端行为猖獗,另一面是不实的指责所造成的迫害。
自然杂志25日发表文章指出,由于对官方机构能否妥善调查科学界的欺骗缺乏信任,导致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来拷问中国科学家的记载和文章。但这又引起很多人的另一方面的忧虑,担心这些未经检验的论断可能引起的危害。在美国的一百多位中国科学家向中国政府发出一封公开信,呼吁建立一套能保证公平调查科学界不端行为的机制。
中国承认面临严重的科学不端问题,包括剽窃、伪造数据和篡改数据。问题的严重程度尚不清楚,但最近有关这方面问题的大量报道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3月份,北京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被指责利用另一个署名为H. Liu的论文增加自己的著作目录。据称刘拒绝这一指控,谴责有人是利用笔误混淆视听。
4月,成都四川大学被中国媒体批评,因为其一位教授被发现伪造论文,该论文2000年发表时就受到指控。上海交通大学的陈进 2003年声称制造出中国自己的第一块数字信号处理芯片“汉芯”,激起了一片爱国热潮。但2周前,他被自己的学校指控伪造研究成果和窃取外国公司的设计。
这3个案子之引起公众注意,以揭发中国的科技界造假而着称的中文网站新语丝(http://www.xys.org)起了重要作用。
在前两个案子中,新语丝上指责的帖子导致中国媒体的报道。新语丝的主办者方是民(笔名方舟子),一位居住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的生物化学家,第一个将涉嫌用外国芯片贴上自己标签的陈进的大名贴到网上的人。
文章指出,在缺乏适当的规范的调查机制的状况下,新语丝网站牵扯科学家的力量使它成为讨伐中国科学界不端行为的中心。
印地安纳大学的免疫学家傅新元说,正是四川大学的案子驱使他给包括中国科技部部长和中国科学院院长在内的高级科技政策决策者写信,吁请他们采取行动。他的信引起同行的共鸣──在美国的华裔生物学家中间传阅5日,傅收集到120个签名,包括两位在中国的研究者。“我大为振奋,”傅说。
该信指出需要揭露所有的不端行为,然后焦点集中在无事实根据的断言上,特别是那些拿不出实验过程的造假证据就攻击人家的学术观点,最后谴责“不经适当的调查……以匿名的方式公然进行人身攻击”。
傅说四川大学的事件是个相关的案例。该校副校长魏于全2000年在自然医学杂志发表论文,论述利用外内皮细胞作为防止肿瘤生长的疫苗。论文声称在老鼠身上取得成功,并认为该技术适用于人类。
但西安交通大学的免疫病理学家司履生审读魏在2001年的一份资金申请时第一次读到魏的论文就怀疑数据有假。今年3月26日,他听说魏在利用自己的论文申请又一笔大的经费,就在新语丝上指控魏的论文。
司的信在中国媒体上引起愤怒,并导致四川大学对魏的调查。调查的结论是魏没有过错,关于魏的研究的争议不过是普通的学术分歧。中国媒体继续批判魏和四川大学。但许多科学家认为司的指控是不负责任的,是建立在对科学观念和过程的不当解释之上的。
例如,司声称,老鼠的免疫系统应对外细胞的所有蛋白质有反应,而魏的文章认为免疫后的老鼠只选择性地对少数抗原起作用。“这违背了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司说。
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免疫学家陈列平,傅的信件的签名者之一,不赞同司的观点。陈说选择性地对一种或少数几种外蛋白质起反应是众所周知的,称为免疫支配。
司也质疑魏用的老鼠的数量,估计约40000只。“这太多了,难以置信,”司说。得到陈支持的魏说司算错了数字,实际所用的老鼠不到5000只。
但即使是为魏辩护的人也承认魏的反应于事无补。例如,司称魏至今拒绝提供多数人认为能了结争议的原始数据。魏告诉自然杂志,“我没说不能提供原始数据供调查,”但没有说明他愿否将数据交出来。他拒绝了所有的不端指控。
四川大学的对此事的调查未能使人信服,主要是它缺乏透明性。“新近四川大学对造假的调查完全是场闹剧,”加州伯克利大学神经学家、上海神经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说。自然杂志要求四川大学提供过程和介绍对魏进行调查的委员会的成员。但直到自然杂志付印魏也未提供任何调查信息。
蒲相信这个事件显示了中国的大学缺乏自我调查的能力。“调查结果可能为大学自身的利益所左右,如维护学校的声誉,”蒲说。
傅的信,5月8日发出,呼吁更高级别的基金机构如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等更多地介入调查。
这些机构已经有调查部门。中国科学院1997年就建立了道德委员会,2001年起草了准则。成立于1998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头五年调查过445项被声称的不端行为(这期间获得它资助的项目月30000个)。对最严重的案例,委员会无限期地禁止当事人申请基金。
但许多科学家认为这些委员会是没有效率的。由于对这些机构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信任,人们被迫在因特网上发布自己的意见。如,司说他考虑过向中国科学院或科技部投诉,但他却找不到与这两个衙门联系的渠道。于是他在新语丝上公布了自己对魏的指控。自然杂志试图与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联系,也未成功。
“正是这种正式机制的效率的缺乏造就了新语丝的重要地位,”傅说。但是,作为一位人权倡导者,他又担心网站不负责任的指控,特别是那些匿名的指控,以及媒体的推波助澜,会让人回想到中国的大字报。
那些贴在墙上的手写的大字报在1970 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广泛用于迫害被认为是政府的敌人的人。“任何人都可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人人会看,而且相信写的都是真实的,”陈说。“学术界如果大字报重演,就太可怕了。”
傅认为,理想地说,他希望看到中国建立由接受过科学不端调查训练的专家组成、能对造假指控进行调查、类似于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那样的新机构。“那绝对是解决司-魏案所必须的,”自然医学杂志总编辑罗培兹(Juan-Carlos Lopez)说。“‘他说’‘她说’之类的空话人们已经听够了,”罗培兹说,“该是有强势的权威机构介入的时候。” ▲
★ 有 感 胡 耀 邦 “ 防 人 之 心 也 不 要 有 ”★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036/4409410.html
  胡耀邦同志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他的女儿满妹在《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一书中这样写道:父亲曾和一个年轻干部谈起过自己的观点。他说:“我们做人,不能有害人之心,但防人之心也不要有,不然我们的党和革命队伍里就不可能有正常的同志关系。”
  “防人之心也不要有”,体现了胡耀邦同志纯洁的党性、高尚的人格。他心底无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公道正派,宽容博大、不存心计。他不但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而且善于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同时还善于团结那些曾经反对过自己被实践证明犯了错误的人。
  “防人之心也不要有”,还表现在胡耀邦铁面无私、疾恶如仇、刚直不阿、一身正气,不怕得罪人,敢于唱黑脸。他曾经说过:“宁可一家哭,不可一路哭,反贪污腐败,我们是宁可得罪个别人,不可得罪十亿人。”有一次他在中南海怀仁堂开会讨论整党和端正党风问题,当谈到党内某些腐败现象时,他情绪非常激动,竟用拳头擂着桌子,连说:“坚决!坚决!坚决!”,要坚决把这股歪风压下去。当时有人揭发某高干子弟涉嫌诈骗敛财,有严重的经济问题,要求中央明察。胡耀邦同志毫不留情,责令中央端正党风领导小组立案审查,查证属实后,移交司法机关,依法逮捕,依法判刑。
  “防人之心也不要有”,还表现在胡耀邦的两袖清风,一尘不染,“身正不怕影子斜”。他从来不为家属和亲属谋取私利。他虽然曾经是党的总书记,而他的哥哥却一直在农村务农,一位地方干部为他侄子找份工作被他拒绝。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出现了经商热、出国热。然而,这些都与胡耀邦的家庭无缘。在他担任总书记不久,专门召开了家庭会议,严肃地指出:谁要是利用他的职务和地位,在外面谋取私利,做了错事、坏事,谁自己负责,他是毫不留情的。
  林则徐曾经说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仭,无欲则刚。”这是对胡耀邦同志高尚人格最好的写照。在当前社会政治生活中,如果我们的党员和干部能像胡耀邦同志那样,宽容博大、不存心计、开诚布公、坦诚相见,既无害人之心,也无防人之心,我们的党风和社会风气就会明显好转。▲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 俄 报 披 露 叶 利 钦 竞 选 内 幕 ★
http://world.people.com.cn/GB/14549/4409233.html
环球时报驻俄罗斯特约记者 苏钰/2006年05月27日:今年距离俄罗斯1996年大选已经整整10年了。那次选举可谓跌宕起伏。在首轮投票中,俄共主席久加诺夫获得32%的选票,仅比时任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落后3个百分点。5月23日的《真理报》用很大篇幅登了一篇题为《1996:久加诺夫怎样才没当上总统》的文章,披露了当时叶利钦竞选总统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
  1996年1月,叶利钦撤了丘拜斯第一副总理的职务,不久还发表了著名的言论“全是丘拜斯的错”,将当时的执政党在国家杜马选举中失败的责任全归到了他头上。对此丘拜斯并不惊讶,他表示,“当时已经开始了选前准备,总统不得不更多地考虑选民的想法而疏远自己身边那些并不大众化的人。”他还打电话给叶利钦表示:“您别担心,免职就免职。我不认为这是生命的终点。”这大大出乎叶利钦的意料,在他看来应该会出现阻力和争议。丘拜斯认为,他自己当然可以有各种态度,但“叶利钦任命的,叶利钦也有权撤掉。”于是他找到了叶利钦的第一助手,共同研究自己被免职文件的措辞。
  1996年2月,叶利钦在叶卡捷琳堡正式宣布将竞选连任。同时想起了丘拜斯,宣布“丘拜斯将留在总统队伍里,为总统进行助选游说工作”。叶利钦的女儿达吉亚娜•包里斯夫娜带着一封总统的信来找丘拜斯。按照丘拜斯的话,包里斯夫娜在整个选举过程中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她带给整个队伍清醒的思维,这是当时最缺乏的。比如说,当时在叶利钦选举总部的会议上,铁道部长会站起来讲,“我们有几百万铁路工人,包括他们的家人还将更多,都将支持叶利钦,好的! 我们的冶金工人怎么样?冶金工人也是这样。好的!”只需要一点清醒的思维就可以知道,这从头到尾都是胡说八道。叶利钦的女儿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告诉了叶利钦。
  按照丘拜斯的看法,叶利钦最终在1996年大选中获胜的决定因素在于叶利钦本人。“他是一个绝对理想化、绝对历史性、绝对俄罗斯的人。没有他,这个转弯是无法完成的。”在叶利钦竞选期间,距第二轮仅有一星期时,他一年之内第五次心肌梗塞发作了。这在当时被巧妙地掩盖了。按照一般的做法,首先应该对总统的生命负责。但那是一个支持率掉一两个百分点就是灾难的日子。他们的命运全取决于最后几天,这几天的日程安排是非常紧凑的,不是按天,而是按小时计算。
  当然,隐瞒病情的过程中也冒了很大风险。叶利钦 选举委员会为吸引选票,计划请叶利钦和农民们进行大聚会。按照计划,将召集几千名全国各地的农民在克里姆林宫集会,叶利钦将在会上作总结报告,然后是音乐会……每一个步骤都是按照苏维埃模式精心策划的。而叶利钦突然发病,当时人们已经到达,或者动身了。执政党只好限制总统与农场工人的会面。现在想起来,当时的风险真是太大了。▲
★ 我 国 科 技 人 员 总 数 第 一 “ 世 界 级 ” 寥 寥 ★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57/4405937.html
   2006年05月26日记者从中国科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获悉,目前我国科技工作者总数已达2174万人,居世界第一位。其中,研发人员总数达120万人年,居世界第二位。
  这是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日前在向与会代表作工作报告时透露的。据他介绍,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科技体制改革日益深入,我国科技工作者队伍发生了显著变化。除总量增加外,目前我国高素质人才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研发人员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到了80%。科技人才队伍年龄结构显著改善,“青黄不接”的状况已发生根本性变化,45岁以下人员已占70%,中青年人才成为科技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
  此外,我国科技人员的就业方式、分布状态和利益关系呈现多样化的格局。企业研发人员大幅增长,超过研发人员总数的60%;高校研发人员稳步增长;进入科技中介机构的科技人员已达120万人。
但也有专家指出,尽管我国科技人员队伍总体规模庞大,但高层次人才依然十分短缺,而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据统计,目前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其中在一级科学组织担任主席的仅1名,在二级组织担任主席的仅占1%。▲
(记者邹声文/卫敏丽)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中国军事学术研究为何难以走向世界(二)★
http://bbs.milchina.com/read.php?tid=25904
黄力民
  1.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为尊者讳”“为己方讳”阻碍了军事学术研究的深入
  军事学术研究的对象与国家及统治集团的利益密切相关,军事学术研究资料的提供当然会考虑到是否有损于这种利益,这对任何国家都是如此本不足为奇。背景材料的完整性详实性有助于军事学术研究,但是在同样的背景材料下由于学术思想与学术精神的差异却可以有不同深入程度的研究成果。中国漫长的具有超稳定结构的*政治体制蕴育了“为尊者讳”“为己方讳”的传统文化,近代以来独立学术精神的阙失又强化了“为尊者讳”“为己方讳”这一原则对于学术研究的渗透,体现为学术研究对于强势话语的依附、对于敏感叙事的躲避。军事学术研究总要涉及战略的得失、作战的胜负、人员的伤亡、统帅将领的毁誉,如果学者心存忌讳,其研究肯定难以深入。“为尊者讳”“为己方讳”的底线非常之低,即使是明显失败了的战争例如中英鸦片战争也鲜有学者从中、英军队的人员、编制、兵器、统帅等方面去揭示中国方面失败的惨状。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2],《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3]虽是历史研究著作,对于鸦片战争的军事、作战方面的研究却能摆脱“为己方讳”的束缚,这在军事学术研究领域是难得的。该书对交战双方进行详尽的考量,庞大的中国军队之所以败给了数千名敌军,除政治的原因外还因为中国军事建设如战备、训练、军制、指挥调度系统甚至常为国人自豪的兵法都是落后的。有人可能会认为,让公众知道中国军队竟然如此地不堪一击会不会有损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张扬呢?以这种方式设置的问题很难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就好比追问“军事学术研究如果不‘为尊者讳’‘为己方讳’会不会造成对军队士气的负面影响”?战争使每个人都时刻面临生命的威胁,即使是成功的军事统帅在临战中也难免有畏惧、动摇的一刻,不过恰恰是人性的弱点与天才禀赋的碰撞方是军事学术研究的巨大魅力。
  2. 政治标准、民族意识的严重制约
  最新出版的《太平天国战争全史》(崔之清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前言”说:“近年来,还有个别学者刻意贬低太平天国运动,抬升曾、左、李等‘中兴名臣’,甚至有指太平天国是‘邪教’者……只要翻阅史料,清朝官方、封建文人、外国报刊及外交官、传教士,都有类似的诬陷不实评价。这些‘创新者’只不过在新的条件下重复一百多年前的陈词滥调,蒙骗年轻学子。我们出版这部《战史》也是对这类陈词滥调的理性回应” (第5页),表明作者已将某种政治标准及现成的结论置于军事活动研究之上。一部200多万字的战争史就这样定位于对“贬低太平天国……陈词滥调的理性回应”,岂不是对其学术价值的自我贬损?正是情绪化写作的侵入导致学术研究理性成分的弱化,尤有甚者某些军事学术研究俨然大批判文章。
  尽管军事是政治的继续,但军事更是鲜血淋漓、瞬息万变的残酷竞技,军事争斗中精彩的运筹策划、斗智斗勇尤其难能可贵,因此从军事的视角来研究军事学术非常必要,这并不意味着要否认军事斗争的政治成分。军事斗争虽然与政治斗争密不可分,军事学研究却并不必然地要以政治标准(历史的或现实的)为准绳。中国古训虽有“不以成败论英雄”,倒是西方军事学者更乐意奉行,不仅不以政治上的成败论英雄,甚至也不以军事上的某些失败来论军事英雄。英国《焦点》月刊1998年评选的世界十大军事统帅,专门列出了该统帅的经典作战是几胜几负。国家的形成过程异常复杂,相信世界上现有国家都有过内战的经历。历史上内战的当前政治意义与社会意义是什么,或重大或淡化,也许因国家而异。但是作为军事学术研究对象的国家内战应该是另一个问题,至少应与历史上内战的当前政治意义与社会意义保持一定的距离。《俄罗斯最著名的统帅》(卢布钦科夫著莫明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一书上起公元10世纪基辅罗斯国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收录了从罗斯大公斯维亚托斯拉夫到红军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共47人。其中苏联内战时期既有红军将领伏龙芝、布琼尼,又有白军将领科尔尼洛夫(1870-1918)、邓尼金(1872-1947)、高尔察克(1874-1920),而“二战”时期也只有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科涅夫、华西列夫斯基4人。格兰特与罗伯特•李分别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军与南军总司令,均有杰出的军事业绩,在军事学术领域并不因为最终北军胜利南军失败而扬此抑彼或作视而不见。民族战争的情况更为复杂,用今人的观点如何去看待历史上的“光荣”与“耻辱”是一个超级难题,民族战争的光荣与耻辱似乎也并不需要今世的军事学者来承负。中国的学术规范不仅很难接受在军事领域内淡化政治观点、政治立场的研究方法,也很难面对在政治光环笼罩下军事人物的失利以及作为政治对立面的军事人物的军事建树。其实,经济、文化、教育的研究都会有政治背景,只是强弱的差别而已,军事学研究也不必过于敏感。
  3. 对个人作用认识上的差异
  关于个人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阐释不可谓不多,却仍是长期困扰史学界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研究者往往持拘谨、含蓄的态度,然而军事与战争研究对于个人的作用尤其不可以回避。退一步说,对个人作用整体上的褒扬或贬抑,是不是一定要做出选择?实用主义观点也许是摆脱困境的途径之一。即使在思想方法领域接近于中国的苏联学术界,对于个人作用问题的理解与做法也放得开些。曾有介绍说苏联一些大学的教研室里陈放着历届主任的照片及简介,这一件小事在中国看来就是难以想象的——无论大人物小人物一旦涉及其评价通常会众说纷纭而不得不搁置一边。承认有某人的存在并不等于他的作用全是积极的、正面的,纪念一个人也不等于他特别伟大,能承认能纪念却是文化传承的体现。
  杜派等的《哈珀-柯林斯世界军事人物全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年)收有约3000名军事人物,其中中国军事人物仅156人,即使将“西方人持有偏见”一类的因素考虑进去,这个比例也太小了。属于现代史时期的国民党方面,抗日战争重要将领如薛岳(南昌会战、3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的指挥官)、唐生智(南京保卫战指挥官),内战时期重要将领如杜聿明(东北、徐州战场的实际主事者)没有列入;***方面27人是:1955年授元帅、大将军衔20人、1949年以前去世的方志敏、刘志丹、叶挺以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吕正操。***方面除吕的入选难以理解外,这个名单显然经过中国有关方面处理,而原因应当是不满意于该书对中国人物的遴选。该书所收人物传记后均附有参考资料作为人物入选的依据,而上述27人大多没有参考资料且姓名的外文写法既有拼音法又有威妥玛法,由此也可看出这是一个“中国版”。按所任职务高低军衔高低或由官方机构划定(例如1990 年代初为出版某百科全书中文版曾确定34人为军事家)而产生的军事人物与进入军事学术研究视野的军事人物当然不会完全吻合。一方面中国本身缺少高水平的军事人物研究著作,另一方面又不满意国外学者对中国军事人物的评说,只好对国外著作进行删除或改写。这样的例子还可见于《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文版,翻译出版该书军事人物专辑的编者申明,对原著中中国军事人物“一律未选”(见《外国著名军事人物》,知识出版社,1980年)。
  1950年后中国有过几场重要战争,如朝鲜战争、中印边界战争、中越边界战争,由于军事学术界对于个人作用的难以把握,又常常将军事业绩归于个别领袖,致使这些战争的人物研究特别缺乏。参加朝鲜战争的中国将领有1955年授衔的元帅大将各1名、有1966年以前授衔总数中各占约三分之一的上将中将少将。在杜派的《哈珀-柯林斯世界军事人物全书》中仅列有彭德怀、陈赓两人(陈参加时间极短),而北朝鲜的金雄却能列名。至于中印边界战争、中越边界战争的中国将领在杜书中完全见不到。
  军事人物研究阙失的源头也与军事人物自身心态有关,这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问题。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杨迪回忆([11] 第366-369页):1954年他受命撰写抗美援朝战争经验总结,本应是重要的战史资料,但彭德怀要求“不准写他”,邓华决定用“志司首长”代替。由于经过这样处理,40多年后的学者使用起来当然会增加不少困难。
  杰弗里•帕克等《剑桥战争史》[12]收录世界上392场战争战役,仅有的与中国有关的是朝鲜战争(关于“二战”只说了一句“日本入侵了中国”),关于朝鲜战争五面的篇幅中提到了苏、朝、韩、美4方的斯大林、金日成、李承晚、杜鲁门、麦克阿瑟、李奇微、布莱德雷,竟没有一个中国人!全书论及了465名军事人物而中国人也只有孙子与毛泽东两人!这绝对不是中国军事没有世界影响而是中国本身的军事学术研究缺乏对统帅、将领的准确描述。
  中国方面是否在朝鲜战争初期预测麦克阿瑟的仁川登陆,若有应当是战争史的杰作。目前关于此事有多种版本说法很多,分别称中国高层领导、高级将领、参谋人员作出过这一判断,却均未有可信的依据。关键问题还是涉及个人作用时当事者常常回避或语焉不详,而学者的顾虑又太多。考证事实真相,或就此展开中国军事研究,两者都是很好的课题,可惜无人涉足。▲(未完待续)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