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普选政改方案公布 一人一票选特首★★★★

名人名言: 8、生活篇:生活本身也就是艺术
http://www.boxun.com/news/gb/health/2012/10/201210050350.shtml

☆对于命运的变化无常,我们感叹得太多了。发不了财的,升不了官的,都要埋怨命运不好。然而,仔细想想吧!过去还是在你自己。--克雷洛夫
☆命运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东西。虽人各有志,但往往在实现理想时,会遭遇到许多困难,反而会使自己走向与志趣相反的路,而一举成功。--松下幸之助
☆像一支和顽强的崖口进行搏斗的狂奔的激流,你应该不顾一切纵身跳进那陌生的,不可知的命运,然后,以大无畏的英勇把它完全征服,不管有多少困难向你挑衅。--泰戈尔
☆神龙失势,与蚯蚓同。--范晔

今 日 看 点:2015-04-23▲◆★●■☆

香港普选政改方案公布 一人一票选特首★★★★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5/04/22/4208507.html
李瑞环怒斥范曾“毫无人格毫无国格!”★★★★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5/04/21/4206475.html

▲艺术:《文姬归汉》是范曾投机的产物
▲文化:“批林批孔”画是范曾反传统的证据
▲爱情:曾抛妻与楠丽通奸了20年之久
▲情义:沈从文批范曾“损人利己”
▲孝道:恩师对范曾的评价是“中山狼”
“爱国”:李瑞环批范曾“毫无人格,毫无国格”
“民族心”:忏悔是因贫穷导

范曾现象值得深思★★★★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5/04/21/4206475.html
史国良:为何追随星云又还俗★★
http://cul.qq.com/a/20150418/008942.htm
吴敬琏:现在的情况不太正常,我只能提醒大家谨慎★★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5/04/21/4207926.html
六大利剑“归位”王岐山的掺沙子战术★★★★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5/04/21/4207386.html

香港普选政改方案公布 一人一票选特首★★★★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5/04/22/4208507.html

凤凰卫视 2015-04-22:香港特区政府今天(22号)公布普选行政长官的政改方案,方案按照基本法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去年8·31框架制定,提名委员会按照现有的选举委员会组成,提名程序则建议低“入闸”门槛。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公布的行政长官普选政改方案,提名委员会由四大界别共1200人组成,保持现有的选举委员会组成方法。

选举的第一关是“提名程序”。“入闸”门槛为120张提委票,即获得十分之一提委明票推荐,就可以成为“参选人”。

为了避免选举被少数人垄断,争取推荐的上限为240票,理论上可以产生五到十个“参选人”。

提委会设立的秘书处,会在“入闸”到“出闸”之间举办选举论坛及电视辩论等,让市民直接比较“参选人”的表现。

到了“出闸”的投票程序,1200名提委会投“暗票”,全国人大常委会去年8·31框架决定,要做候选人必须获得过半数提委支持,即至少获得601票,人数则可以有两到三人。

为了增加得出两到三个候选人的机会,每名提委至少要提名两人,没有上限。也就是说,提委可以提名全部参选人。不过,如果提委只选一人,选票就会作废。

如果有超过三个人达到“出闸”门槛,得票最高的三人就成为候选人。如果只有两个人得到过半数提委票,正式候选人就是这两个人。但如果只有一个人得票过半,提名程序就要从头再来。

候选人“出闸”后,就进入全香港合资格选民一人一票阶段。

选民可以透过简单多数制投票,一轮决胜负,得票最多的候选人当选,不一定要过半数,但白票和废票不计算为有效票。

李瑞环怒斥范曾“毫无人格毫无国格!”★★★★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5/04/21/4206475.html

今日艺术网 2015-04-21:

1990年11月初,范曾抵新加坡举办完画展,途经香港,住到君悦酒店。此时,严家其已从巴黎悄然飞往香港与范曾会合,接应其叛逃,给范曾办理好了签证手续,并亲自监督范曾来执行叛逃前的任务。范曾趁陪同人员吃饭之际,匆忙跑到君悦酒店1212房间和情人楠丽做了“生死告别”,直奔机场。面对提前安排好的媒体,情绪高涨地发表了《辞国声明》热情激昂地赞颂了一番“反革命”暴乱行径。于11月5日与严家其乘法航仓惶逃往法国巴黎。后来,万里儿子万忠祥对好友说,“范曾去新加坡办展,请我父亲万里发个贺电,贺电发了他就叛逃了。害得我父亲因为犯了没有政治预见性错误,给中央政治局写了检查”。当时李瑞环也给范曾发了贺电,没想到中了范曾的阴谋。所以就怒骂“范曾毫无人格,毫无国格”!本文选自2009年5月6日今日艺术网,作者王旭,原题为《揭秘范曾叛国及一生真相》。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

过去的一年,是多事的一年。范曾最终在灾难中得到了救赎与投机的机会,不仅赢得了体制,也赢得了同情,身负20年之久的“枷锁”终于被解除。上电视登报,这个因叛国而本不可能的夙愿,在忏悔路上最终变为现实。这一次,体制是娘,传统是爹,他得又一次“背叛”自己来为他批斗和叛变过的一切歌功颂德。所以,我们不必惊慌!范曾在复出后的第一次亮相,在央视上谈“艺术”、谈“文化”、谈“孝道”、谈“爱情”、谈“情意”、谈“民族”、谈“爱国”,其实只是逃脱禁锢后的一次重大思想改造工作汇报。即便是他虚情假意,也只能装作虔诚。

对范曾而言,当下最重要的就是切实贯彻“外靠奸商,内靠官僚”的座右铭。在金融危机这个大环境中,拯救自己一落千丈的绘画市场,重新塑造自己破败不堪的“大师”形象,和正在“大师计划”路上高喊“艺术属于人民”的吴冠中先生,以及国画界一决高下。所以,他就和商家联合斥资1,000万制造了“范曾十二生肖大全套金币及五子牛黄金画卷”来张扬自己的实力。在媒体新闻稿中,利用违禁的广告词,如“宗师”、“国画第一人”、“无可争议的权威性和真实性”、“其价值无人能与之争锋”、“要集齐全套12种生肖金币,不知道要等多少年”、“以最高规格纪念祖国60华诞”、“绝对是越传越值钱的传家宝”等片言,似传销令人激昂,却似丰胸、壮阳广告让人的每一个器官都充血,令人麻痹。如此宣传方式,除了自大和自封,抢客户以外,有着浓烈的老王卖瓜、气急败坏和人斗富、斗气的意思。

事实上,范曾在2008年虽然用捐钱战胜了吴冠中捐画,但输给国画界很惨。有人比他捐款多很多,画又比他画的好很多,画价又高很多,美术馆更比他的气派许多等等,世人皆知。范曾气急败坏在于即便战胜了吴冠中,却输给了国画界(确切地说国画界的某一个人)。在如今,美术界三家鼎立时代,赢家只有一方。所以,吴冠中在失败后沉寂了起来,而范曾却选择了改行造金币淘金,来曲线“光复”“大师”地位。

不料,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在“3·15”晚会后续报道中揭露了范曾假金币和假金画卷,均未获得《经营黄金制品核准登记证》,也没有得到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黄金纪念币的许可。并且广告中所称35克黄金的五子牛黄金画卷所含黄金不足1克。涉嫌制假贩假,诈骗近亿元。范曾及其商家被一消费者告上法庭。这让一些收藏过他画的画贩子和一些靠倒卖艺术品养家糊口的收藏家们赔了老本又骂娘!

所以,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范曾的存在依旧是一把双刃剑,损人利己,人人喊打!他除了多变的佞言,每前进一步,总是惊世骇俗,让人诅咒又讥讽。

我今天所写的主要内容,对于范曾的真相只是九牛一毛。如果范先生有异议,期待回应!

艺术:《文姬归汉》是范曾投机的产物

人们对范曾艺术的质疑,无疑是继其品格之后的一大焦点。艺术史的真理就是艺品与人品相兼,人品不高,艺术无趣。所以,谈范曾必须谈他的品格,方可给予其艺术上的定位。

范曾的座右铭是“外靠奸商、内靠官僚”,这是众所周知的。台湾名人画廊负责人胡云鹏曾说,“范曾的艺术是托人家的命活着的”。现在看来这话很有概括性,如1962年范曾在央美的毕业创作《文姬归汉》就是一个典型。

近期,范曾在央视《艺术人生》栏目中又将《文姬归汉》搬了出来,云:“郭沫若看到这画后,高兴得‘夜不能眠’,就题了很多(辞),而且说‘以后画多少给题多少’”。这是真相吗?那么,郭老为何给范曾题了画?又为何在以后一幅都没有再给题呢?

道理很简单!

第一、1962年郭沫若先生的《蔡文姬》话剧全国热演,范曾抓住了郭老的“蔡文姬”情结,识时机地画了同样题材的画儿迎合郭老。据知情者讲,当时范曾夹着画在郭老家门口守候数日,一次,郭老的车到了门口以后,范曾就箭步上前,由于郭老不认识他就没搭理。其秘书王廷芳下车了解了情况后就把画捎了去。郭老打开画一看“蔡文姬”,和他的话剧题材一样,而且是小青年画的就给题了。假如当时范曾画的是“老子”、或者“怀素”,郭老会给题吗?这就是后来郭老一幅都没有给题的答案。所以,《文姬归汉》纯属投机。与其说郭老给范曾的《文姬归汉》题辞,还不如说郭老给自己的“蔡文姬”热演后的社会反馈资料写评语;或者说,郭沫若先生的“夜不能眠”,不是因为看到了范曾的《文姬归汉》,而是他亲眼目睹《蔡文姬》热演后的成功让各行各界认可,乃至画界连小青年都追随效仿他;

第二、郭沫若先生给范曾题画只是为了提携青年一代,换做是别人画《文姬归汉》,郭老照样给题。这就好比读者来信一样,总有一个幸运者被回复。

第三、公众人物给追随者签名是正常的声誉与形象保持手段,这就是郭沫若先生给范曾题画的最通俗的答案。与当下的歌星、球星、影星给“粉丝”赠签名唱片、签名战靴、签名光盘等有如出一辙的道理。只不过范曾借势造势,将此事作为宣扬的工具罢了。

郭沫若给范曾题了画后,就再没搭理过他。范曾为了接近郭沫若,就开始讨好郭老的长子郭汉英之妻谢贝岭。每次碰面都称谢为“恩姐”,弄得人家很反感他。在当时,谢贝岭负责郭家的所有事情,要接近郭老,必须要过谢贝岭的关。加上谢的父亲是一位将军,而且她本人也是电影局艺术处处长。所以,范曾才不厌其烦,将原本不认识的人称“恩姐”,弄得别人一头雾水,时间长了就开始烦他、躲他。如此情形,谢贝岭实在无奈,就通过吴某给范曾传话:“悦石,你认识有个叫范曾的人吗?这人我根本不认识他,总是叫我恩姐,我很讨厌他。郭老给他题画,只是出于社会责任提携了下青年人而已,他没有必要这样感激我”。

事实上,范曾巴结的不光是谢贝岭,只要是郭家的人他都巴结。郭沫若的子女郭建英、郭平英都称“并不认识范曾,很讨厌看见他”。

原来,范曾为了接近郭沫若先生,如此用心良苦,低三下四惹人讨厌!

文化:“批林批孔”画是范曾反传统的证据

现在,范曾成了传统的“卫道士”。在前段时间的央视《我们》栏目上,他滔滔不绝背《离骚》、侃孔孟之道,让世人又一次迷惑了起来。当初这位“批林批孔”的先锋,在“文革”中表现得尤为积极,画一些打打杀杀的造反画儿来铲除传统文化,今天却一脸正经地讴歌“和谐”、诵读“孔孟”。尤为讽刺。

有人说的对,“范曾翻脸比翻书还快”!

他以为,时过境迁了,画造反画儿的事情人们已经忘掉了,所以就毫无忌惮地转换成正面形象,来投机和谐盛世。事实上,他曾经给荣宝斋,以及一些杂志报刊作了许多“批林批孔”的画和插图,这永远都成为人们揭发他的罪证。今天,他正在用佞言迷惑青年一代,文艺界要做的,就是拿出证据,拆穿这个阴谋,来坚守正道。让其在指责声中继续检讨与忏悔。

1974年,江青、王洪文等“四人帮”成员为了篡夺权力,大肆宣扬“女皇”舆论,为反周“组阁”造声势,发动了一场“批林批孔”运动。每逢运动,范曾尤为积极。他在这个时期,画了许多关于黄巾军、李自成、义和团等农民起义造反的插图和画来批判孔子和儒家思想,如《黄巾军的反孔斗争》(《革命接班人》杂志1974年第12期)、《中国农民反孔斗争》(1976年作,尺寸39×27cm×14,2008年3月23日中国嘉德四季第13期拍卖会)等。他认为,只要消灭了儒家思想,才能“兴洛仓”、“法平等”、“均贫富”、“等贵贱”,其中《中国农民反孔斗争》这幅插图,就是典型的范曾反孔的证据。

过去,孔子和儒家思想在范曾眼里就是十恶不赦的“破坏分子”,他甚至把社会的贫富差距等因素也归罪于儒家思想。今天,范曾一反常态,又高歌孔孟之道,说明他很投机局势,只要是对自己有利的,他都会毫不犹豫去做。

连文化都背叛的人,还能称得上文人吗?所以,我们在认清范曾的同时,就等于认清了当代艺术史的所有反面真相。在文化生态中,范曾的存在,无疑是乡愿们的代表,投机与捣乱,消极意义无穷。

爱情:曾抛妻与楠丽通奸了20年之久

范曾的爱情真相,是他情感和生活的全部底细。前妻边宝华是从好友马某手里夺来的。因此,勇夺朋友之妻一事,让艺术界鄙视他至今,使他成为了坏人品的代言人。

在别人眼里,范曾的感情是龌龊的。而范曾自己反倒觉得自己是“至情至性”的。真相到底是怎样呢?

范曾从好友马某手中夺来了边宝华之后,结婚五年左右,于1971年夏在一次聚会中认识了楠丽。当时楠丽身着一件雪白的连衣裙,两条辫子乌黑油亮。范曾用了“春梅绽雪、秋慧披霜”八个字来形容她的素洁。

1972年,范曾背着妻子边宝华和楠丽通奸的事情被楠丽的老公发现,范怕相关部门找他谈话,或者要面临坐牢,就仓惶逃到了秦皇岛。其友崔某怕事情闹大,召集了一些朋友找人商量将事情摆平:第一向人家保证不再犯;第二赔礼道歉;第三就是拿钱赔偿。等万事大吉以后,范曾回来后大骂崔某说泄露了“机密”,并且提出绝交。对于此事,我拜访崔某时,他的立场格外坚定:“范曾和楠丽20余年的爱情,的确是背着边宝华通奸”。

事实就是这样,范曾在1992年11月2日,给丁关根的检讨信中写道:“今我已于原偶分居逾三年,离婚之事当不成问题,这对我亦如释重负”。这样看来,他和楠丽的20余年爱情属于通奸了。

好笑,在央视《艺术人生》栏目上,范曾说他84年至85年就和楠丽商量捐建南开大学东方艺术大楼的事情,当着全国人民这是一个不小的谎言。那个年代,通奸是要坐牢的,谁还敢和情人公开商量这么大的事情?范曾对此会做何解释呢?

情义:沈从文批范曾“损人利己”

八十年代末,台湾艺术界与画廊界有这样的一句话:“别人往上爬楼梯,范曾往上登别人的性命”。这话揭露了范曾无情无义,过河拆桥的本质。沈从文曾经就是范曾利用后的牺牲品。

范曾在央美即将毕业,为了得到一份做插图的工作,天天给沈从文写信,对沈格外关心。一次,天刚亮,范曾就敲开了沈家门,说,“昨晚梦见先生生病,我不放心,连夜从天津赶来”,这话让沈从文很感动。于1962年,在沈从文先生的帮助下范曾调到了历史博物馆美术组,给中国古代服饰做插图。陈大章是他的组长。

在历博工作没多久,文革到来,沈从文成了当时被批斗和揭发的对象。范曾摇身一变成了“中央派来的工作组”,指责沈先生“牛鬼蛇神、自身有严重的错误,有病需要治”。所以就专门负责监督和“帮助”沈从文“思想改造”。并特辟专栏,给沈先生写了几十张大字报,列举了几百条严重错误,说“沈从文头上长脓包,烂透了写黄色小说,开黄色舞会”。这些大字报让沈从文先生足足“学习”了三半天。

沈从文在1966年7月《一张大字报稿》中用了“十分痛苦、巨大震动”八个字来概括这事。说“揭发我最多的是范曾,到我家前后不会少十次,有几回还是和他爱人同来的。过去老话说,十大罪状已够致人于死地,范曾一下子竟写出几百条。我只举一个例就够了,即范曾揭发我对群众最有煽动性的一事,说是丁玲、萧干、黄苗子等,是我家中经常座上客,来即奏爵士音乐,俨然是一个小型裴多菲俱乐部。这未免太抬举了我。事实上丁玲已去东北八九年,且从来不到过我家中。客人也十分稀少,除了三两家亲戚,根本就少和人往来。来的次数最多大致便是范曾夫妇,向我借书主要也只有你夫妇。你怎么知道丁玲常来我家中?这究竟是怎幺回事?别的我就不提了。即使如此,我还是对范曾同志十分感谢,因为他教育了我,懂事一点,什幺是‘损人利己’。可说是收获之一”。

这是铁证如山的真相!

范曾以前的朋友这样评价范曾:“范曾通过朋友介绍,只要认识了更高地位的人,就踩踏朋友,翻脸绝交;通过局长认识了部长,就踩踏局长,绝交。所以,千万别给范曾介绍比你厉害的人”。

1983年,范曾戏弄新华社外事局局长杨荣刚一事,让人哭笑不得。范曾要去趟法国和加拿大,由于那边不认识人,所以需要熟人接待,就托吴某帮忙。吴某找了新华社原社长曾涛,曾涛安排杨荣刚帮忙办理这事。杨局长答应了,和曾涛、吴某三人应邀去了范曾家。范曾很激动,也很恭敬,一副求人相,当场就说“曾社长我给你画一幅好画”,接着又给杨局长也答应了一幅。没多久范曾去了温哥华新华分社,吃、住、行新华社杨局长接待得很好。等一回国,范曾见到杨局长说,“你是曾社长的司机吧”?“这才几天,一个局长变成司机了”!吴某当场就懵了。杨荣刚很大度,说“是,我是曾涛的司机”。事后,他对吴某说,“这种人(范曾),永远别拉我去见他”。

孝道:恩师对范曾的评价是“中山狼”

范曾最近当着媒体谈李苦禅先生,一幅“孝悌之道”的正经,反倒勾起了人们对他的怀疑。事实上,范曾曾是苦老的学生,由于范曾对苦老不敬,师徒之间的关系最终决裂。

八十年代初的一天,单昭祥先生在吴某的陪同下去拜访苦老。刚到苦老家,还没坐稳,苦老很不高兴。单老急忙问道:“怎么了”?苦老迟疑了半天,嘴唇煽动了几下,极为委屈的样子说:“你认不认识有个叫范曾的画家”?单老一听事情不好,范曾这家伙肯定又踩踏了老师。然后说,“据说是你的学生”?苦老开门见山就骂道:“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给单老足足骂了几个小时。

原来范曾在画卖到一尺七元时,画价和苦老、董寿平等老先生的一样高,就得意忘形了。见了苦老,不再喊老师,而直接拍着苦老的肩膀喊“苦禅”。并且总是摆出一幅盛气凌人相,对苦老指手画脚,带有指责。长此以往,苦老也最终选择了在离世前的最后时刻,立下口头遗嘱:“没有范曾这个学生”。特意交代“死了别让范曾扶灵”。古语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可以想象范曾对恩师的伤害是何等重大。

苦老去世的那一天,葬礼是按照国家重要首长的规格办的,场面极为壮观。政界高层、艺术界权威,以及各界有头有脸的大人物都来了,现场甚至出动了武警警卫。一看这场面,范曾也来了,拿出了其搞“运动”的表演天赋,在门外哭得“惊天动地”。但苦老的学生以及子女,为了响应苦老的遗嘱,拒绝他给苦老扶灵。万兆元(已故)先生一看范曾一个人在门外哭闹,死不罢休的样子会影响葬礼秩序,就帮忙说情让范曾参加了苦老的葬礼。

我今天把这个事情拿出来,不是专门揭范曾的短处,而是让他实事求是,坚守原则。知道做过的事情就是泼出的水,无法收回,也无法回避,只能收敛。

我们在听范曾讲故事时,必须要了解他的真相,以免被迷惑!

“爱国”:李瑞环批范曾“毫无人格,毫无国格”

叛国,这是范曾一生的重要真相,也是当代艺术界教化下一代的反面经典。

1989年,以严家其为首的暴乱分子,与国外政治势力内外勾结,煽动和制造了一场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和推翻我党政权的反革命运动。他们组成了“敢死队”、“飞虎队”、“义勇军”等恐怖组织,扬言要绑架党和国家领导领导人,要用“攻打巴士底狱”的方式夺取权力。台湾艺术界等境外势力踊跃捐款,支持暴乱分子打、砸、烧、抢。许诺烧一辆军车给3,000元,抓住或打死一个军人也给几千元。据《中国时报》(中华民国八十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星期日)透露:“北京民运高潮之际范曾致书吾尔开希并慨捐五万元人民币;事件爆发,军队清除广场之后,倾向撇清与民运关系,甚而带有指责”。如此令人毛骨悚然的行径,却也蕴涵着两面三刀。一面是唯恐天下不乱与火上浇油,另一面是谦谦君子与一本正经。好不讽刺!他6月3日还对崔某扬言要“明天(6月4日)就到天安门最前线绝食静坐去”,6月4日以后就不敢承认了。

有人说的对,范曾就是靠投机活着,见风使舵、见利忘义,没有什么原则可言。

反革命暴乱平息后,严家其和“高自联”头目吾尔开希在国外势力的策划下逃亡法国,于同年7月4日在海外发表了所谓《国殇周日宣言》,成立了“中国学运民运联合委员会”,要在中国大陆制造更多的“风暴”。这时的严家其为了拉拢势力,收买人心,就开始和范曾来往了起来。范曾以为,追随严家其定会干出一番大事,有做“革命元老”的希望,致使他做出了一生无法抹去的罪孽。

1990年11月初,范曾在北京公安局十三处属下艺苑画廊(现为中国艺苑)负责人于金英女士(已故)和当时已退休的公安局某副局长的陪同下,抵新加坡举办完画展,回国途经香港,住到君悦酒店。此时,严家其已从巴黎悄然飞往香港与范曾会合,接应其叛逃,给范曾办理好了签证手续,并亲自监督范曾来执行叛逃前的任务。范曾趁陪同人员吃饭之际,匆忙跑到君悦酒店1212房间和情人楠丽做了“生死告别”,直奔机场。面对提前安排好的媒体,情绪高涨地发表了《辞国声明》热情激昂地赞颂了一番反革命暴乱行径。于11月5日与严家其乘法航仓惶逃往法国巴黎,《东方日报》等港台各报纸头版头条报道了此事。

后来,万里儿子万忠祥对好友吴某说,“范曾去新加坡办展,请我父亲万里发个贺电,贺电发了他就叛逃了。害得我父亲因为犯了没有政治预见性错误,给中央政治局写了检查”。当时李瑞环也给范曾发了贺电,没想到中了范曾的阴谋。所以就怒骂“范曾毫无人格,毫无国格”!

《人民日报》1991年3月20报道,政协十届闭幕会议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决定撤销范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资格;21日,民盟举行第12次中常会,鉴于范曾严重违反《中国民主同盟章程》,会议根据《中国民主同盟章程》第36条规定,决定撤销了范曾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及民盟中央常务委员会任命的职务。这就是相关部门对范曾叛国一事的官方处理结果。

“民族心”:忏悔是因贫穷导

由于西方人在政治上对严家其越来越失望,所以在经济上由持久的资助转为偶尔帮助。这样,树倒猢狲散,严家其过上了饥饱没有保障的生活,自身难保,范曾也落魄了起来。这时的他,遭台湾艺术界和画廊界封杀,自己的画没有销路。据知情人士讲,楠丽在巴黎穿的鞋子是本地最下等人穿的破布鞋,穷得无法生活。即便有以前卖画的些许老本,在这种身处没有边际的亡命日子,却不敢动这些钱。所以,范曾只好拿着以前在大陆拍好的录像带,上门推销自己的画,却无人问津。这样,在惨遭政治上被抛弃与生活上困窘的双重无奈下,让他的精神已经崩溃。

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范曾开始了他又一次政治转向。通过各路渠道托人说情,稍信,给江总书记用一张大宣纸“泼墨”写了四首七律检讨书,来表达“忏悔之心”,“愧疚之意”、“思乡之情”。如今,江总书记秘书黄宏处尚存这封信的复印件。

后来,范曾为了洗刷自己的清白,又给丁关根同志写了封检讨书。写了还没发到信箱,就把这信发给了《文汇报》,目的是通过媒体障别人的眼。而丁关根并没有看到这封信。

丁关根同志:

我于一九九零年秋辞国蛰居巴黎两载,冷静回顾之后,决定回国,原因有四:

一、在国内我一向提倡爱国主义和风险意识,而辞国远走与自己内心抱负相悖。国外各国留学生住处几乎都挂有我为教委所题赠他们的字幅“月是故乡明”、“砥砺品学”、“忧乐国天下”等耿耿情怀至今依然;

二、自一九八五年为天津南开大学“二年画一楼,两鬓添秋霜”,今此楼已成,我所手建立的东方艺术系亦已开学两年,莘莘学子,我所深爱至今未见我一面,我的辞国带给全系师生无可言说的遗憾和痛苦,此亦我远居异域,内心不安的主要原因。

三、我一向支持改革开放政策,年初以还,国内请方正亟需用人之际,我愿竭尽绵力,继续为中华民族振兴奋斗二十年。

四、我辞国主要原因其一是家庭生活之不睦,今我已与原偶分居逾三年,离婚之事当不成问题,这对我亦如释重负。

回国之决心已定,尚盼各方鉴谅!

近棋范曾于巴黎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二日

好自大与虚荣的文字,处处暴露着一个背叛者的矛盾与胆怯。行文一开头就以“冷静回顾”交代了自己的错误,却遮遮掩掩,把叛逃牵强附会成“蛰居”;把背叛与出卖强化成“爱国”与“奉献”。用“向来支持改革开放”来扮呼风唤雨的政治家的权威,用“海外的留学生”和国内的“莘莘学子”似乎在强调其无处不在的世界性“民意”。无疑是狡辩其叛国的“合理性”,有逼谏的手法。

那么,范曾为什么要“冷静回顾”?为什么给国人与南开学子造成“遗憾”,并且极力要强调自己“向来支持改革开放政策”呢?《展望》杂志(八十年十月号)上,范曾的多年好友杨克非道出了范曾叛国的实情是:“对天安门事件的‘关怀’”。这就是连范曾自己都难以启齿,需要遮遮掩掩来检讨的真相。

翻开范曾曾在亡命巴黎落魄时给自己伪造的“平反”著作《辞国记》“客从东方来”篇,他说:“其实我的去留,无关人类命运的宏旨,不似某些大人物的病情足使股票升降”。这里,范曾的“倒邓保赵”阴魂不散,用“某些大人物的病情”“足使股票升降”映射批评邓小平同志与改革开放政策,否定“中国共产党十三届三中全会”的会议精神:“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甚至认为,“‘治理整顿’会导致‘停滞’”,肆无忌惮为推崇资产阶级自由化制造舆论。似乎只有叛逃才是“关乎人类命运的宏旨”的“正确”选择。

到了1993年,中国政府对于叛逃在外的暴乱分子给予了宽大政策。只要不发表新的言论,不加入新的组织,就可以回国,既往不咎。范曾于11月归国了。但国家对他有几项禁令,今后媒体不能宣传,不能报道他,他的活动官方人士不能参加。他的朋友说,范曾受制了多年,久经沙场,利用他的座右铭“外靠奸商,内靠官僚”逃脱了束缚,又一次上了央视,做了“良民”。

今天,真相已经大白,范曾还口口声声炫耀自己的“忧乐国天下”情怀,让之憎恶。所谓的“忧乐国天下”,其实就是一场反革命阴谋与他逃亡海外后在政治上的落魄与绝望。他“忧”的是亡命天涯的日子,政治破产、生活困窘;“乐”的是打打杀杀与亡命天涯后的一个梦,建立所谓新的“国”和“天下”。恐怖至极!

范曾现象值得深思

纵观范曾人生的方方面面,投机与背叛是关键词。这类人的命运与性格,无疑与多变的社会大环境有关。

由于我国曾经长期处于复杂的政治运动之中,使一些人尝到了投机局势,弄虚作假的甜头,见利忘义,做了变色龙。而范曾就是这类人的代表。每每在动荡中毫无原则、翻脸不认人,不择手段在混乱中“发家致富”,留下了千古骂名。成了今天车间生产的工人、田间地头识点字的农民、退休养老的社区老人、喜好艺术的文人和政客消遣、谈论、指责的工具。其劣迹永远将成为人们津津乐道消遣与趣谈的灰色经典,和正襟危坐、传道授业的反面教材。▲◆★●■☆

 

史国良:为何追随星云又还俗★★
http://cul.qq.com/a/20150418/008942.htm

腾讯文化杨敏2015-04-18

[摘要]史国良曾五次登上胡润艺术榜。2015年榜单中排名第七,画作交易总额达一亿七千万余人民币,被称为“在世十位国宝国画艺术家”。

史国良:为何追随星云又还俗

史国良和星云大师

在万寿寺路的幽僻居所见到画家史国良,是阔脸光头的壮汉子。五官鲜明,深眼窝,低眉头,高眉骨,倘若目光生硬一点,便会让人心头一凛。

史国良曾五次登上胡润艺术榜。2015年榜单中排名第七,画作交易总额达一亿七千万余人民币,被称为“在世十位国宝国画艺术家”。

其最近出现在公众视野,是“毕福剑饭局”事件。那位一直在镜头最前方微笑和曲打拍子的光头被网友扒出来正是著名画家史国良。事件之后,他每天收到问候电话短信前所未有地多。

史国良曾师从黄胄、叶浅予、周思聪等名家,1978年考上中央美院研究生,与华其敏、陈丹青等人同学,是班上年纪最小的一个。1989年其作品《刻经》荣获第23届蒙特卡罗国际现代艺术大奖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奖”,在美术界一时风头无两,上了《新闻联播》,从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习仲勋手中接过文化部颁发的奖杯。

之后,史国良决定去加拿大镀金。六年后的1995年,史国良放弃家庭,剃度皈依佛门,师从星云大师。十五年后还俗。

与饭局上一身正式装扮不同,这天他穿了一件大鸡心领的灰白宽松毛衣,粗肥绿裤子,斜坐背光处,样子还算和气,低头喝茶时,头顶上白色的戒疤清晰可见。

“毕福剑其实心里有这根弦,但那天他迟到了,自罚了很多酒,是酒后失态。”他对此事回应道,“我个人很鄙视这种告密行为。”“但国家的形象,要靠我们大家来维护”,采访结束之后,他又特地加上这句。

史国良:为何追随星云又还俗

史国良作品《刻经》

腾讯文化:1989年为何会选择出国?

史国良:我是画人物画的,曾经很红过。有一段时期我们这拨人都很活跃,是那个时代的主流。突然我们被人家差不多要边缘化了,因为中国曾经有个运动叫“85新潮”,就是改革开放以后引进了很多西方现代性的思潮,很多人就觉得中国画穷途末路了,人物画太过时了,尤其是写实主义,应该全方位学西方。

我对这股风一开始就是很怀疑的,所以我也很想到西方去看看,这股风既然是从那来的,我想空穴来风不是空来的,我想去那边看看怎么回事。

而且那时候还有一拨人出去以后回来就说我震动了巴黎,震动了纽约,打进西方主流什么的,当时这种消息特别多,很让人羡慕。

腾讯文化:出国之后,您经历了特别贫穷、绝望的一段时间,每天吃苹果,后来看见苹果就要吐。这段经历算是您出家的动因之一吗?

史国良:是。曾经绘画是我的宗教代用品,精神寄托。它给我带来很多成绩、光环,让我的命运发生改变。出去以后这些东西就一点价值都没有了,也没有人知道你是谁,那个坐标没有了,光环也没了,就感觉掉进泥坑里了。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这个经历,你看见一个狗在马路中间,车来回跑,那个狗就特别地紧张,惊恐,刚跑完就退回来,刚跑完就退回来。我当时就是这种惊恐或者是无奈的感觉。

那个时候精神上就发出强烈的渴望,需要这个东西(宗教)。那我就找了很多宗教,比如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巴哈伊教,最后找到佛教。我只要听到寺庙里面敲的那个钟,听他们唱梵文,我就会流眼泪。

腾讯文化:但您决定出家时,您妻儿已经在加拿大跟您一起生活了?

史国良:我那时候有一点抑郁了,就是老自责,多疑,觉得没意思,左右为难,不知道该回去还是继续下去,不知道这种生活状态有什么意思,我来这到底值不值得。

腾讯文化:抑郁到什么程度?

史国良:比如你跟我说水门事件是谁来着,我想不起来了,我会一天都难受,这人是谁啊。我就打一个长途去问问人家或者赶快去翻那个图书资料,一定要查到这个人,就是很古怪的一些行为。

我给我老婆写过信,说要自杀。还给纽约的陈丹青写过信:陈丹青,我真想你了。最后签个名,给他寄过去一摞白纸,就这一句话。

史国良:为何追随星云又还俗

给星云大师作画《祈祷和平》

所以我觉得那时候我是病了。所以一旦有(星云大师)这样的人走到我身边的时候,我就会觉得特别感动。他们让我帮他做一点他们的义卖活动和筹款,我都特别开心地去参加。我觉得星云大师特别像我的父亲,又等于是一个心理医生一样,我觉得是那种感觉。

腾讯文化:会不会还有一种暗藏的心理,追随星云,可以借他的势来完成自己的某些理想?

史国良:其实反过来,他是文化人,喜欢绘画,希望用绘画来弘扬佛法,其实是他需要我这样的人。

腾讯文化:您之前有跟妻子暗示过想出家吗?

史国良:暗示过,她一直不太同意,但是她也不知道怎么来帮我,她一辈子都对我很崇拜,很顺从我,她其实改变不了我什么,她不能左右我。

腾讯文化:您的回忆录中提到,在1985年,您当时想去西藏,也没有跟妻子讲,就跟上面提出要调到西藏工作,是您岳母和妻子强烈反对才没有成行。家庭,在您心里是不是比较平庸的层面?

史国良:我觉得不要用常人的心态和价值标准来要求艺术家,尤其是那些好的艺术家,他都是不按常理出牌的,都是极端自我的人。所以嫁了艺术家等于是慢性自杀。

我觉得我太太这点很好,知道绘画是我的一切,她来帮助我成就我的事业,这样的时候她就可以忍受这些东西。

腾讯文化:您说的事业,跟人的欲望到底怎么区分呢?

史国良:一个苦孩子,要改变自己命运的那种愿望会很强烈。尤其当他看到成功的曙光时,他就停不下来了,他一辈子就以身相许,以命相搏。这是他一辈子的事业,人生的价值就在这个地方。

腾讯文化:您觉得您也是这样的一个人?

史国良: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事业是我生命的第一需要,如果没有这个东西,我觉得我作为一个生命,我活得挺自卑的。觉得我是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对我)特别重要。

腾讯文化:您小时候有这种被人指责没用的体会吗?

史国良:有,特别强烈,我从小到大都是受这种欺负,我一定要改变我自己的命运,没人能帮我,我们家里孩子太多,父母不识字,完全靠我自己去奋斗。

但在当时出家那个环境下,我觉得这些东西全变了,就是我所追求的一切一切好像都没什么价值了。很难再去圆画家梦。不像在国内的时候,我经过努力就能达到了,在国外好像很渺茫,觉得没什么希望,就想放弃就算了,我就好好当和尚去了。

腾讯文化:可是您有预想过当和尚之后会过什么样的生活?

史国良:完全没想过,就想把这一切先了断了再说。那时候有一种冲动在里面,那种病态下有这么一种希望,抓住就不放,一定要怎么怎么样,做得特别极端。所以我媳妇她根本没有办法对待像我这样的人,就是你只要觉得好,你只要觉得愉快,觉得幸福,你就去吧。她就是很无奈很无奈,甚至她都没跟家里人商量,她爸她妈都不知道,我爸我妈都不知道,所有人都不知道,我就这么决定了。

腾讯文化:是不是人在小时候遭受过的一些屈辱、愤怒,最后都会在身体里长成一些很极端的冲动来,就不是那种温和平顺的想法?

史国良:对,特别偏激,扭曲,跟正常人不太一样。比如说有一个叫田黎明的画家,我就特别羡慕他,他温和、儒雅,说话不温不火的,他的画也是那样一种风格。

我感觉我跟他比完全是那种粗粗拉拉的,一疯狂就是很疯狂的。可能跟我从小的家教有关系,跟我的生存环境有关系,受教育有关系。他父母就是教师、部队干部,给他的教育就是那样的。

我曾经自卑很长一段时间,就觉得要向他学习,但怎么都学不好,一旦有什么事,狐狸尾巴又出来了,特别厌恶自己。

后来我想明白了,那个是他,我就是我这个样子的,别人要能接受我,爱屋及乌,我就这样。

史国良:为何追随星云又还俗

一家三口在温哥华

因为要出家,史国良向妻子提出离婚。最后妻儿一起送他到洛杉矶西来寺。妻子对星云大师说:“我把国良交给您了,我一辈子都顺着他来,这次我也不想逆着他。”说完哭了。之后,她为避人言,卖了温哥华的房子,带十一岁的儿子搬到了西雅图。

星云给史国良起法号“慧禅”,将他安排住在信徒赠送的一栋名叫蒙迪精舍的豪华别墅里。在那里,史国良学佛、作画。

刘海粟弟子简繁在《沧海之后》里,回忆了这一段时期的史国良。他住大别墅,三开门的大冰箱里,有寺院厨师送来的丰盛食物。在他的大床上空镶有一面大镜子。简繁回忆,当时有人向星云告发,史国良六根不净,怕会犯戒。于是星云大师令其即刻前往台湾佛光山受戒。

腾讯文化:别墅的卧室上方有一面镜子,是为方便行乐?

史国良:那是人家捐给寺院的一栋豪华别墅,大师从来不住,都是用来接待重要的客人。我不知道那个镜子是干什么的。我还奇怪,怎么这个房顶上有一个大镜子呢,老怕掉下来。但是有时候洗完澡躺那一看,好奇怪,也会联想。

腾讯文化:您就算是皈依了星云,可是还会有生理上的需求吧?

史国良:是,你稳定下来以后,这种欲望慢慢又出来了。我不认为这个是什么丢人的事,非常正常。所以这时候你有很多给自己的磨难,就算给你增加了一味苦药,你自己去克服这些事,很苦恼。

腾讯文化:皈依之后,那种郁闷、虚无的心境有缓解吗?

史国良:没有自杀的那个念头了。但是佛门规矩太多了。它有一种风气,谁要有什么心理的问题,大家都会来帮你,都会来关心这个事,也跟师父去汇报。

我就特别不适应,而且你变成出家人以后,正常行为全要收起来了。但是身体里一直咕嘟咕嘟开着锅,你这个愿望越压着就越来越强烈。但大家好像都很平静。反正我自己体会,觉得很压抑。性压抑跟事业上的压抑是两回事,是两种感觉。

佛教戒律中有一个修行办法叫做“白骨观”,一旦哪个漂亮女人激起了你的欲望,马上要转换一个思路,想到她很快会变老变丑,死去,肉体在腐烂,长满蛆虫,最终化成一堆白骨,那还会有欲望吗?我佩服前辈们能想出这样的办法,但我做不到。

腾讯文化:这种束缚实际上转移了您原来精神上的那种苦闷?

史国良:对,好像比那些更直接了。最主要的对我来说还不是这些东西,寺庙里规矩很多,而且我老想跑西藏激发创作灵感,但他希望你画点别的,画山水,画花草或者佛像。那都不是专业画家做的事,我当时也想不通。我曾经为这个事跟星云大师吵过。

所以到后来就很压抑,创作上灵感好像要窒息的感觉,我觉得这个地方不太适合我,就想回北京。我出家没多久,大概一年多我就走了。在洛杉矶待一年,在台湾待了差不多一年。

腾讯文化:当时您从那边回来就剃了光头,披了袈裟,这个对原来朋友同事来说真的还是一个挺大的冲击。

史国良:对,非常大的冲击,所有人都不适应。居委会都说你是不是拍电影去了,我说是拍电视剧了。一段时间以后看到我,就问你还没拍呢,我说还没拍呢,导演从马上摔下来了。(笑) 我上车的时候,都听小孩跟他妈说,妈,和尚!有小孩就唱:“小和尚下山去化斋,老和尚有交代,山下的女人是老虎……”他就一边唱一边看着我,我就小声跟小孩说,“你再唱,把你带走”(笑)。那一段时间很尴尬,自己都不好意思,老低着头。

史国良:为何追随星云又还俗

身披袈裟的史国良作画

1997年史国良穿着袈裟回到北京。第一次公开在美术圈露面,是在一次黄永玉的欢迎会上。在车上他犹豫:要不要下车?但最后还是下来了。光头袈裟,双手合十,大家都很震惊。吃饭时,有人向他问缘由,他说我给你们唱个歌儿吧。于是他拉开嗓子,唱了自己在国外每逢思乡必唱的陕北民歌《三十里铺》。

回到北京,失去了体制的庇护,他开始靠卖画为生,渐有名气,画价一路走高。简繁在《沧海之后》中,记述了一件事情。两人同时参加一个活动,主办方请两人作画。但史国良画完以画得不好为由,撕掉画扔进垃圾桶。后来他对简繁说:这样的作品多了,会冲击你的市场。

腾讯文化:您在这方面的经营之道,跟星云大师有关系吗?

史国良:跟他有很大关系。现在所有的宗教都越来越受到现代科学的挑战,如何让它的精神被更多人知道,星云用了很多弘扬佛法的办法。这方面我确实受了他的影响。

我觉得画家宣传自己挺正常的,不要排斥它。这也是一种学问。好的艺术家除了画画之外,还要把自己推向社会,这才叫真正完整的艺术家。

腾讯文化:2000年您上了崔永元的《实话实说》节目,在节目里您讲述了“文革”时告发老师的事情,然后与当年的老师抱头痛哭。之后,您又在另外两个节目,北京台的《谁在说》、中央台的《朋友》中,表演了同样的过程。很多人觉得里面有很大的自我表演的成份。

史国良:没有表演,一点表演成分都没有。就是特殊的一种时空,觉得就像闻到一种酸味,突然鼻子就酸了,我吃什么辣的就感觉要打喷嚏了是一样的。包括我的申世恩老师,她当时跟我说的那些话,每次说我都很感动,这个控制不了,我要哭,它没有表演成分。

腾讯文化:2010年,您还俗,进入国家画院。这十五年的佛门生涯带给您什么影响?

史国良:早先我觉得我就想当一个有名的画家。人有一个阶段,就是你什么都达到的时候会有一个空白,就会突然失去目标了,这个时候你很危险,很多人在这个阶段出现很多精神问题,有人出家了有人自杀了,有人吸毒了,他新的目标没有了。

我觉得我这时候还好,我新的目标又有了,很快就自己找到目标,就是我想为社会做一点什么,越来越觉得我的生命轮回到这快完。我想把我那种艺术感悟,或者当年师傅们传给我的一些东西,我要传下去,这个东西几代人传下来,他们都没有做这个总结,都是匆匆忙忙就过去了,非常遗憾。(文/杨敏)▲◆★●■☆

 

吴敬琏:现在的情况不太正常,我只能提醒大家谨慎★★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5/04/21/4207926.html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5-04-21:

导读:在实体经济疲弱时,不能用货币政策,而要用财政政策,因为发多少货币都不会到实体经济中去。美国次贷危机之后用的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财政政策,比如大量注资通用,快速重组,改善经营状况,最后退出时还盈利了。救市的同时还去了杠杆,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不要单单用信贷一个工具。

本文为,2015年4月16日,经济学家吴敬琏与金融客的对话,内容涉及当下的多个热点经济问题。

问:您如何看待现在实体经济疲弱、股市猛涨的状况?

吴敬琏:在农村,农忙的时候大家没空都埋头干活,农闲的时候大家有空就赌博。(小编当时就笑场了)加尔布雷斯有一本书讲美国的股市(注:《1929年大崩盘》),他说美国人健忘,25年就忘了。现在看来,中国人更健忘。

现在的情况不太正常,如果继续放钱,问题会更严重。但现在市场是一片狂热,我说什么估计也没用。泡沫迟早是要破的,但什么时候破没有人知道,美国那次大危机之前就有7年的繁荣,很多人觉得这个时候如果袖手旁观会错过发财的良机。

所以,我只能提醒大家谨慎。

美国人现在还怕股市要出事儿,但美国现在的经济情况确实好。咱们的经济这么差……听说现在大量进入股市的都是没有交易经验、缺乏理性、没有风险承受能力的新投资者,如果用自己的钱还好,但如果是借钱还加杠杆,就很危险。

我曾推荐辜朝明的书(注:《大衰退》),他说,在实体经济疲弱时,不能用货币政策,而要用财政政策,因为,发多少货币都不会到实体经济中去。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要现金为王,一定要容易变现的,而不是投到实业里。美国次贷危机之后用的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财政政策,比如大量注资通用,快速重组,改善经营状况,最后退出时还盈利了。救市的同时还去了杠杆,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不要单单用信贷一个工具。这个问题吴晓灵也说过好几次。

问:上证50和中证500期指上市,会对股市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吴敬琏:这要看做股指期货的人是否按照市场规律行事,如果按照市场规律来,涨了这么多就会有很多人做空,那么,股市的热度就可以降下来。如果他们也是揣摩政府的意思,那就会也跟着做多。股指期货如果也不理性的话,是会放大波幅的。期货本来是让大家发现价值,但衍生工具弄得不好反而会扩大市场风险。这也许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悲哀。

问:您怎么看现在也很火的新三板?

吴敬琏:那地方更危险。新三板是OTC交易,这本来应该是证券市场的基础,先有柜台交易,再有证券交易所的交易,但我们是倒过来了。这个应该是专业投资者的市场。

问:存款保险制度已经出台,利率市场化如箭在弦,民营银行、非银金融的放开、注册制的实施,关于这些金融方面的改革,魏杰教授最近有个观点,说这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想象不到的影响,任何行政干预都将逐渐丧失作用,您觉得是这样吗?

吴敬琏:这个方向就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些是可以做到的,但还有一些问题。市场起作用的同时,如果政府的行政命令也起作用,那会很混乱。

问:最近政策开始给房地产交易松绑,您怎么看住房消费对中国经济的刺激作用?

吴敬琏:很多人都以为住房是刚需,我说过很多次,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需求,人们想要住房是欲望,并不等于需求。最近政策的目的还是要保增长。这就是变戏法,往里头投钱,乘数效应,带动其他的投资和消费,就转起来了。但只要有一部分人感觉到了危险,就玩不转了。

问:您如何看眼下的全民创业、万众创新?这是否有助于中国经济的转型?
吴敬琏:转型是要靠创新,但不能用老办法,让政府拿着钱,划一个圈说要支持哪些产业哪些企业,然后直接往里投。现在政府都很有钱,如果他们支持行业里的几家企业,其他的小企业就很难了。政府支持的产业问题也很大,看看光伏行业就可以了。真正有活力有创新的,往往是政府忽略的行业。支持创业应该有更有效的办法。中欧有一个帮助创业的项目,清华的X-lab听说也扶持了几个很有希望的企业。政府还是要想办法完善市场,要有一套创新的体制。▲◆★●■☆

(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文章转自“金融客平台”,略有调整,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六大利剑“归位”王岐山的掺沙子战术★★★★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5/04/21/4207386.html

多维 2015-04-21:两会前后至今的又一轮人事大调整,依然少不了中纪委的身影,此次地方一线纪检战力再获补血。根据多维新闻统计,截至目前,已有侯凯、姚增科、王拥军、黄晓薇、崔少鹏、于春生等6位大将先后空降地方。此外,还有调任安徽省纪委常务副书记的中纪委原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刘明波,调任山西省纪委常务副书记的中纪委第一纪检监察室主任迟耀云。有分析称,王岐山采用“掺沙子”战术在各地布控眼线,将最信任的人放到最需要的位置。此番布局除了显示中纪委进一步扩权之外,也透露出了习王铁腕反腐用意。这些备受倚重的干部都长期在纪检监察方面担任工作,是名副其实的反腐干将,空降地方或其他单位后或将成为当地反腐的重要推手。

8名中纪检干部空降地方纪委

北京时间3月25日,中纪委监察部副部长、中央纪委第四纪检监察室主任于春生调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担任区党委委员、常委和自治区纪委书记。此前,被“空降”地方的监察部副部长还有黄晓薇和姚增科。截至目前,监察部副部长只剩下郝明金1人。观察人士指出,这一人事布控措施,彰显了王岐山加强一线反腐力量的用意。

公开简历显示,新任广西纪委书记于春生一路行走在检察反贪的道路上。自1984年起的23年间,他先后任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法警、副科级检察员、贪污贿赂检察科科长、反贪污贿赂局局长,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副检察长、反贪污贿赂局局长等职务。2009年,于春生从北京市纪委副书记一职调任中央纪委第四纪检监察室主任,并于2013年任命为监察部副部长。

现任山西纪委书记黄晓薇,是在2014年9月由中纪委常委、监察部副部长任上“空降”山西。作为8人中唯一的女将,黄晓薇在调任前已在中纪委工作了16年。而此前她一直在辽宁省纪委系统任职,时间也长达15年。换句话说,30余年里,黄晓薇始终未离开过纪委系统。2015年1月从中纪委“空降”天津的姚增科,更是从1983年大学毕业后就直接在中纪委工作。仅在1993年至1994年间挂职任江苏省吴江市委副书记。

2013年11月19日,侯凯从中纪委常委、审计署副审计长岗位“空降” 上海,担任纪委书记一职。从公开简历来看,侯凯虽未有中央地方纪检工作经历,但自1984年毕业于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财政专业后他便进入审计署工作,至今已有30年左右的审计工作经验。

除了上述上海的侯凯、西藏的王拥军、山西的黄晓薇、天津的姚增科、吉林的崔少鹏、广西的于春生等6名“空降兵”执掌地方纪委一把手外,在2014年底2015年初,中纪委干部迟耀云、刘明波分别到山西、安徽担任纪委常务副书记。

公开资料显示,这8名调任的中纪委老将均是60后,平均年龄53岁。其中,2014年12月上任的山西省纪委常务副书记迟耀云最年轻,调任时还不到50岁。与黄晓薇同去重灾区山西的迟耀云,自1988年大学毕业后就进入监察部工作。直至1993年,开始在中纪委任职,并于2014年11月从中纪委第一纪检监察室主任一职调任山西。这8名中央“空降兵”中,7人均在中央纪委任职,长期从事纪检反腐工作,只有侯凯此前主要任职于审计署,他在经济审计方面有着丰富的反腐经验。

王岐山垂直管理 打破地方关系网

伴随着中共反腐的深入,地方上利益盘根错节的沉疴愈加凸显。譬如山西系列腐败案,坊间纷纷用“地震”、“塌方”、“溃坝”等词语来形容它对官场的巨大冲击。落马官员的金道铭、令政策、杜善学,所分属山西省委、政协、政府“三套班子”,在此次反腐风暴中无一不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拔出萝卜带出泥。一查就是一帮,一动就塌方。数据显示,2014年9月以来,山西查处违纪党员干部7,367人,特别严重的有1,622人,移送司法机关388人,移送司法机关的人数比1-8月月均增加超过百分之300。

而山西这种将公共组织变成“家天下”,搞山头主义,借官敛财。官官相护、相互勾结,各种亲信朋友遍布公安局、纪委、组织部等要害部门盘根错节的现状,犹若一个个“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较之“大老虎”,“虎蝇”与“苍蝇”这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更具侵害性。若日积月累,易积重难返,往往会引起大问题。针对此现状,王岐山此番拉长阵线举措被认为能很大程度上破坏长期以来地方官场所形成关系网,纪检机构不会再碍于“面子问题”无法大刀阔斧反腐。

事实上,除去布局地方外,王岐山还将触角延伸至了中共“禁地”。北京时间3月25日,中共官方发布消息称:“3月25日至27日,中纪委分别组织7名中央任命的纪检组组长任职报到。7人将分别赴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全国人大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机关任职。” 这是中共首次将巡视监督扩展到中宣部、中组部等“禁地”,是对十八大后‘监督无禁区、对一切权力全覆盖’要求的实质性推动和实现。

此番人事变动亦被视为是其“反腐全覆盖”的公开表态后紧密契合的后续动作。王岐山采用“掺沙子”战术,对地方纪检系统换血,严防近亲繁殖,在实现中纪委扩权的同时,或将在查处地方“虎蝇”“苍蝇”上有新一轮大动作。而这些备受倚重的干部凭借多年积累的纪检监察经验,空降地方或其他单位后或将成为当地反腐的重要推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