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朝鲜缅甸互动频繁/反美国家全球大串联★

今 日 看 点 :2006-7-31
(01):★ 日 媒 体 《 读 卖 新 闻 》 渲 染 蒙 古 排 华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792822&typeid=14
(02):★ 以拒绝联合国72小时停火建议/联合国撤出观察员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7/30/content_4893941.htm
(03):★ 朝 鲜 拒 绝 重 返 六 方 会 谈 ★
http://www.007tt.com/web/?action=newshow|cyzlgh|156|cn|414
(04):★ 北 大 首 次 回 应 “ 人 才 造 假 说 ” ★
http://edu.people.com.cn/GB/1053/4647123.htm
(05):★ 为 出 风 头 阿 扁 多 次 泄 台 机 密 ★
http://bbs.military.china.com/jsp/pub/staticFile/htmls/2006/7/1011/4631958_page0.html
(06):★ 新中国头十年外援揭秘:越南蒙古朝鲜分享大部分 ★
http://bbs.military.china.com/jsp/pub/staticFile/htmls/2006/7/1011/4642835_page0.html
(07):★ 伊朗朝鲜缅甸互动频繁/反美国家全球大串联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7/30/content_4894107.htm
(08):★ 学者新论:中央急百姓急 反腐“中间梗阻”?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792235&typeid=14
(09):★ 中印经济安全: 两国崛起征程不会一路坦荡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792288&typeid=14
(10):★ 美国人眼中可怕的“中国太空雄心” [图组]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792293&typeid=14


★ 日 媒 体 《 读 卖 新 闻 》 渲 染 蒙 古 排 华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792822&typeid=14
日本《读卖新闻》7月27日刊登了一篇文章,说中国人在蒙古遭当地民族主义者袭击,中国饭店甚至不敢挂中文招牌,这引起了很多中国人的担忧。蒙古是中国北部的重要邻国,中蒙建交50多年来,两国关系虽经历过波折,但睦邻友好始终是主流,尤其是近10年来,两国关系发展很快。蒙古的排华情绪真有这篇文章说得那么严重么?
▲日媒体称“蒙古国民把中国当靶子”
  27日,《读卖新闻》一篇题为《蒙古国民把中国当靶子》的报道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文章说,由于蒙古贫富差距扩大,国民为了发泄不满,将矛头指向在蒙古从事经济活动的中国人。许多蒙古人袭击中国人在其首都乌兰巴托开的宾馆、饭店等设施,迫使许多中国人开设的宾馆、饭店都不敢再用汉字招牌,如今,“汉字招牌逐步在乌兰巴托消失”。
  报道说,去年11月,40多个年轻的蒙古人闯进一家中国人开设的饭店,砸坏了饭店的招牌、电视机、家具等财产,并叫嚷招牌必须用蒙古文,不得使用汉字。这些人是蒙古民族主义团体的成员。该事件发生后,许多蒙古年轻人纷纷在网上表示支持这种暴力行动。
  报道还提到,2004年,蒙古的经济增长虽然达到了10%,但通货膨胀也在10%以上,25%的乌兰巴托人处于贫困线以下,政府官员中索贿、受贿等腐败问题十分严重。部分政府官员同外国资本勾结在一起获得巨额非法利益,引起了国民的强烈不满。一些民族主义分子乘机将国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与民族意识结合起来,将愤怒的矛头转向了中国人。这些人强调是中国人夺走了他们的工作。
▲日本报道与事实不符
  记者在蒙古驻站已有1年多,感觉日本媒体所说的“蒙古国民把中国当靶子”、“在蒙中国宾馆不敢用汉字招牌”等说法与事实很不相符。
  从去年年底开始,在乌兰巴托的确陆续发生过几起针对在蒙中资企业的袭击事件,但这只是极个别民族主义分子的行为,并不代表蒙古的主流民意,也没有影响在蒙中资企业的正常经营。袭击事件发生后,一些在乌兰巴托的中资宾馆、饭店只是按照蒙古法律变动了原有汉字招牌的规格,并非像日本媒体所称“不敢再用汉字招牌”。记者27日特意走上乌兰巴托街头,依然在街道两旁看到不少汉字招牌。
  事实上,从1990年蒙古过渡到市场经济以来,国家经济一直未有大的起色。尤其是近年来,国内腐败现象严重,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老百姓不满情绪日益增长,社会治安也每况愈下。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蒙古的民族主义有所抬头。记者曾在乌兰巴托最豪华的购物中心门口遭遇“碰瓷”,被七八个青年人敲诈了6000图格里克(约合人民币40元),原以为这类活动就是针对中国人,可是后来与蒙古警察一聊,才知道韩国外交官、日本商人及西方人都有过类似经历,并非只针对华人。当记者和蒙古朋友聊起针对外国人的袭击事件时,蒙古朋友说,由于近年来治安状况不好,不光是外国人,就连蒙古人自己也缺乏安全感。
▲在蒙华人未受排挤
  近年来,随着中蒙两国在各个领域合作关系的不断深化,两国人员往来越来越多,中国已连续几年成为蒙古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国。在蒙中资企业目前已超过3000家,其中宾馆、饭店约100家。这些企业在蒙守法经营,同时为蒙古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而且大部分企业经营状况都还不错。记者有许多中资企业的朋友,他们并没有因个别袭击事件动摇信心。
  蒙古方面每年有超过40万人到中国旅游、看病和做生意,蒙古人对中国也越来越了解。仇华、排华在蒙古绝不是主流。记者在乌兰巴托经常打车、购物,当出租车司机和售货员得知记者是中国人时,不但没表现出任何不友好,相反,许多人还努力用并不流利的汉语与记者聊天。记者的孩子在乌兰巴托的一所私立英语学校上学,班上的蒙古老师和同学对他也都十分友善。凡此种种,可以看出,日本媒体描绘的蒙古排华并不是事实,蒙古国内的民族主义问题被严重夸大了。 ▲
★ 以拒绝联合国72小时停火建议/联合国撤出观察员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7/30/content_4893941.htm
2006年07月30日北京晨报: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简称“联黎部队”)28日发表声明,宣布将从黎以边境撤出50名非武装军事观察员。
驻黎部队在边境共有4个观察哨,内有约50名观察员。此前已有两个观察哨处于无人状态。一个就是位于希亚姆的观察哨,25日晚遭以军炮火袭击,包括中国军人杜照宇在内的4名国际观察员死亡;另一处位于交火集中的迈龙角镇,23日一名观察员受伤后已全部撤出。
声明说,以色列军队和黎巴嫩真主党武装27日在边境地区的交火有增无减,驻黎部队的阵地不断受到来自双方炮火的袭击,印度维和士兵驻守的一个阵地当天被8枚炮弹击中,维和部队设在纳古拉的总部也遭到一枚炮弹袭击。在这种情况下,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决定暂时将驻守在黎南边境城镇两个观察哨所的所有联合国军事观察员撤出。▲ (冯武勇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 朝 鲜 拒 绝 重 返 六 方 会 谈 ★
http://www.007tt.com/web/?action=newshow|cyzlgh|156|cn|414
发布时间 2006-07-28: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7月28日在马来西亚举行。朝鲜官员在27日表示拒绝重返六方会谈后,又于28日拒绝出席有关朝鲜核核和导弹问题的多国外长会议。朝鲜发表人最新在记者会上表示,在任何谈判举行前,美国需要解除对朝鲜的金融制裁。一名美国特使说,朝鲜在孤立中正越陷越深。
据美联社报导说,在马来西亚举行的新闻会上,朝鲜发言人郑成日(译音)称,美国说解除对朝金融制裁存在困难,但朝鲜认为没有困难,“如果美国想这样做,就能轻松地做成。我们认为,如果美国想认真对话的话,它就能够做到。”
此外,郑成日还对联合国通过的谴责平壤试射导弹的声明使用了严厉的措辞,“发射导弹是朝鲜例行军事演习的一部分,也是一项自卫工程。联合国这样对待这个问题是土匪行为。”
27日,朝鲜代表团为参加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东盟地区论坛来到吉隆坡。随同朝鲜外相白南舜来到马来西亚的朝鲜外务省国际机构局副局长郑成日,出任是朝鲜代表团发言人,他在吉隆坡国际机场向记者们表示,只要美国解除金融制裁,就能够举行六方会谈。
对于朝鲜会不会参加韩国和中国等各方正在策划的八方或九方会谈,郑成日没有具体回答,只说“没那回事”。关于朝韩外长会晤,他说“还没有确定任何事项”。不过,外交官员透露说,朝鲜外相白南舜计划在东盟外长会议期间,与韩国和中国外长举行会谈。
朝鲜代表团的强硬态度,使得各方举行非正式六方外长会谈的希望破灭。朝核六方除朝鲜之外的五方,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和马来西亚八国外长今天将举行会晤,商讨朝鲜半岛局势和东北亚安全问题。
中国官方通讯社说,中国外长李肇星26日在东盟与中日韩外长会上表示,中方严重关切朝鲜半岛出现的不利于和平稳定大局的新的不利因素。中方愿一如既往地发挥建设性作用,也希望各方保持冷静克制,多做有利于恢复六方会谈的事情,避免局势激化。
美国助理国务卿希尔说,亚洲和西方大国将在马来西亚举行一次地区性会议,如果朝鲜仍不肯参加核问题六方会谈,他将设法在此次会议期间召开一次围绕东北亚地区的广泛的安全会议。美国国务卿赖斯将参加此次地区性会议。
韩联社报导说,朝鲜已直截了当地拒绝了美国提出的举行非正式多边会谈的提议。韩国政府证实说,参加东盟地区论坛的除朝鲜之外的六方会谈各方,决定于28日下午1点30分举行八方会晤。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外长将出席会晤。
共同社的最新消息说,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美国代表团团长、美国助理国务卿希尔28日在东盟地区论坛召开地吉隆坡透露,定于当天举行的旨在磋商朝鲜等问题的八国外长会谈中,将新进入印尼和新西兰两国,成为十国外长会谈。
此外,朝鲜代表团还表示,如果东盟主席声明若提及导弹试射问题,朝方将不惜退出此次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中国国情咨询网www.s007s.com)▲
★ 北 大 首 次 回 应 “ 人 才 造 假 说 ” ★
http://edu.people.com.cn/GB/1053/4647123.htm
2006年07月30日:本报讯 (记者肖锋)“北京大学引进的海外人才质量是高的,不存在虚领报酬的问题。”针对日前有人提出的“北大引进海外人才造假说”,昨天北京大学首次做出正面回应。
  有媒体近日报道,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在一次采访中谈到“北京大学从海外引进的人才,大部分是假人才。”这一说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昨天北大新闻发言人对此做出正式回应。该发言人指出,这是一种不负责的说法,它歪曲事实,严重侵害了广大海归学者和北京大学的声誉,在社会上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据北大新闻发言人昨天介绍,北大自1998年起加大从海外引进人才的力度。八年来从海外引进人才约占全校教师总数的近40%。北大从海外引进人才是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机制的,任何人都需要经过申请、推荐、专家委员会评审以及经学校或国家批准等程序。被北大引进的人才,其绝大多数在海外都具有很高的学历,有过重要的学术任职,并做出了较高的学术成就。北大在这些人才受聘期间还要对他们进行评估和考核,以此保障这些人才的学术能力得以发挥。从海外引进的人才中有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之分,两者在校任职时间有所不同,待遇也有所不同,不存在虚领报酬的问题。“实践证明,北大海外引进人才的质量是高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新闻背景
  据南方人物周刊报道,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在接受该周刊采访时曾表示:“《纽约时报》说北京大学40%的引进人才都是海外的,你去美国调查一下,我担保大部分是假的。”他称北大这样做是因为可以拿到好处。“引进一个人,可以拿几千万的资金到学校来,学校拿了几千万,给你(指引进的教授)一两百万有什么关系?反正不是它的钱,是国家的钱。”
  ■相关链接
  丘成桐原籍广东,1982年(33岁)获得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是迄今为止惟一获得该奖的华人数学家。1997年获美国科学界最高荣誉“美国国家科学奖”。2003年获得中国政府授予的国际科技合作奖。 ▲
★ 为 出 风 头 阿 扁 多 次 泄 台 机 密 ★
http://bbs.military.china.com/jsp/pub/staticFile/htmls/2006/7/1011/4631958_page0.html
—-▲陈水扁不懂军事充内行 为出风头多次泄台机密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军事问题绝非儿戏,如果领导人是“军事盲”,很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恶果。在这方面,陈水扁的无知真是害苦了“军中兄弟”。
  2003年底,陈水扁为推动“防御性公投”,在一次演说中煞有介事地曝料说,大陆在5个地点部署了496颗导弹,甚至还详细指出了每个地点的导弹数目。当时岛内就有军事专家指责陈水扁毫无常识,已经泄露军事机密,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不料,没过几天,大陆就宣布抓获24名潜伏在大陆的台湾间谍,以及19名涉案的大陆人。随后,有“立委”要以“外患罪”,起诉陈水扁。
  2004年2月,大陆再次破获台当局在南京军区辖区苦心建立的情报网,活捉台“军情局”上校李运溥及手下多名情报员。据披露,大陆安全部门正是根据陈水扁言论,着手在江西乐平展开行动,因为陈“明确”指出该地区部署了96枚导弹。没想到,一下抓个正着。台“军情局”内部气得破口大骂陈水扁无知。
  通过这几件事,陈原本应该变得谦虚些。但陈水扁为了谋取政治利益,随时“好了伤疤忘了疼”。2004年11月,日本官方声称,发现“国藉不明”核动力潜艇潜航侵入日本领海,后又认定是中国核潜艇,且出具了“十分详实的情报”。事后没几天,陈水扁竟然主动透露,情报是台湾提供给美日的,引发舆论一片哗然。台军只得以“军事机密”为由,否认了相关报道,并及时劝阻了陈水扁进一步当“大嘴巴”。
    ▲不懂规矩 胡乱安排台军将领
  此外,陈水扁治军也“不按规则出牌”,导致台军从作战到训练、从管理到人事,几乎一团糟。这次“汉光”军演,台军把刚从美国买回的两栖突击车搬出来摆弄,懂军事的人都知道,这种突击车原本是用于进攻,而不是用作防空自卫的,与本次演习的意图相差甚远,似乎只有陈水扁被蒙在鼓里。
  台军人事也已被陈水扁弄乱。依岛内相关规定,台军方“上将”两年一任,最多可以延任一年。然而,陈水扁根本不理会这些规矩,把许多任期未满,且未犯任何错误的“上将”,随意调职。今年2月“上将”人事调整,四个“军种司令”竟全部出局,这在军事史上十分罕见。
    ▲分析:陈水扁拿军演当挡箭牌
  据报道,今年的“汉光”演习规模空前,不仅动员人数是历年最多,还出动37类554项武器装备,当中不乏台军最先进的武器。分析人士指出,深陷弊案漩涡的陈水扁,希望把军演搞得轰轰烈烈,花里胡哨,以便在弥漫的硝烟中,把舆论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两岸关系上来。利用演习对大陆发起挑衅,正是他向“台独”势力表忠心的良机,因为只有稳住了深绿支持者,化解下台危机才有希望。
  至于演习实际效果,陈水扁因不懂军事,不知道该怎样去核查。实际上,自他上台以来,也一贯热衷拿军事作挡箭牌,政治上一遇到什么坎,首先想到的就是军事,渲染大陆威胁、挑起两岸对立、成功转移焦点,似乎已成为屡试不爽的“免责三部曲”。年初闹得沸沸扬扬的“废统论”,岛内很多反对声音正是被他的“大陆导弹威胁论”所抵消。
  这次军演,陈水扁能掀多大风浪,又能捞取多少政治利益,目前还尚无定论。但“以正治军,以奇谋兵”,是亘古不变的治军要则。让一个不懂军事、又滥用军事的人,去统领一支军队,对于这支军队来说,绝对是件既可悲又可怕的事。 ▲
★ 新中国头十年外援揭秘:越南蒙古朝鲜分享大部分 ★
http://bbs.military.china.com/jsp/pub/staticFile/htmls/2006/7/1011/4642835_page0.html
多年以前,作为我国外交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外援助”这个“关键词”频频出现在报纸上、广播里。对于上点岁数的中国人来说,“外援”一词并不生疏。但是,有关我国“外援”的具体情况及统计数据,恐怕很少有人说得清楚。
  随着外交档案不断解密,新中国的“对外援助”也已不再是秘密。在近日向公众开放的、至1960年底的外交档案中,记者发现含有“对外援助”字样的标题竟有200多个。
  ▲蒙古国最早请求支援劳动力
  新中国刚成立,国外请求援助的信函便纷至沓来。
  “越南请求中国援助大米事”,“关于老挝要求我国提供经济援助问题”,“关于也门要求援助事”,“几内亚高官要求我经济援助等谈话记录”,“印尼要求我援建纺织厂事及印尼工业部长为此拟访华事”……外交档案显示,某某国“要求中国提供”、“请求中国援助”、“请求我给予”、“要求我援建”、“要求我派”,是上世纪50年代我国一些驻外大使馆来电及外交部上送报告中的常见字句。
  向中国要钱要粮要物或援建工厂的要求,不少是国家元首亲口提出的,他们或找我驻外大使,或直接专门致函我国领导人,还有的以国家政府或外交部给我国发照会的方式,商谈和办理“援外”事务;在当时我国外交部和外贸部等政府部门、驻相关国家大使馆的工作中,这一项占有不小的分量和重要地位。
  1950年7月,我国首任驻蒙古国大使吉雅泰到任不久,蒙古总理乔巴山就向他提出“要求帮助解决劳动力的问题”。这大概是向我国最早提出的外援请求。当时,中方的答复是:“因为国内解放战争尚未结束,动员工人出国是有困难的,这个问题容后考虑。”
  周恩来总理记住了对蒙古国的这一承诺。1954年11月,乌兰夫副总理率中共代表团前往乌兰巴托,临行前,周总理指示外交部电告何英大使:“通知蒙方此次代表团去蒙,除参加蒙党代大会外,并希望了解一下蒙方在劳动力方面有何困难,以及我国可能给予何种帮助的问题。”12月8日,中共中央正式电告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我们当在可能范围内尽量满足你们的要求。”1个月后,蒙古国向我驻蒙使馆提交了总计12250名工人的清单,包括粗细木匠、泥瓦匠、制砖瓦、烧石灰、谷物蔬菜树木花卉种植、家具制造、厨师、裁缝、制靴、印染、桶匠、捕鱼等近40个工种,蒙方同时要求工人自带工具。
  对此,外交部给使馆的回电中颇显为难:“此次蒙古所提出的工人种类繁多,要求去蒙的时间又急,并且所涉及的问题甚广……进行动员是有困难的。”“又如去渔工,蒙方有无渔船、渔工?”后来,根据中方建议,双方就此组团商谈。1955年4月底,相关部门在东北三省开始了赴蒙工人的组织工作。当年,首批8200名工人赴蒙。
  越南向我国提出援助的时间也很早。在标明1951年5月15日的一份材料上,越方的要求开门见山:“我们正处在青黄不接期间,如无援米必告断炊。……因此,恳切要求你们再帮助我们一千五百吨至二千吨大米,以渡过此难关。”显然,在此之前,我国已支援过越南粮食了。
  ▲援越物资表里有葡萄干和酒
  记者粗略统计,到1960年底,我国提供援助的国家还有:朝鲜、柬埔寨、尼泊尔、缅甸、马里、乌干达、刚果、喀麦隆、伊拉克、叙利亚、埃及、阿富汗等,一共22国。
  我国帮助蒙古国建学校、医院、疗养院、专家招待所、热电站、玻璃厂、造纸厂、养鸡场,修桥造路,解决燕麦种子,供应木材,修复古庙等,援建纺织厂的设备国内提供不了,我们就用稀缺的外汇到英国订购。
  在《中国和越南关于中国1955年援助越南的议定书》的附件中,中方援越的货物表里,有30000吨大米、300吨面粉、5000公斤葡萄干、180根皮带、1130箱酒及粉条、香烟、中成药、医疗器械等;援建铁路的物资表里,有电炉、轮船、电话机、卡尺、灯泡等物;农业援助项目从农作物栽培、选种、育种、病虫害防治,到建兽医院、家畜防疫药剂制造厂等,还有10个碾米厂、2个汽油库、火柴厂、加固水坝等等。这其中的30000吨大米,是在议定书签订之前5个月,越南劳动党中央致中共中央绝密函中提出的,当时中共中央回电:“虽然国内大米供应也较紧张,但为着援助新解放的兄弟国家,同意照拨。”那时大多数中国人也难以享用葡萄干和高档酒。
  在柬埔寨,我们除了援建水泥、纺织、木板、造纸、钢铁等各种厂子外,还帮他们建艺术学校、电台,勘探铁矿煤矿。
  1955年9月30日,在援越的越池桥修建工地,因水流湍急,运送钢缆的船倾斜进水,29岁的中国工长、共产党员陈国平为救船上“6名越南同志”掉入水中,第一个为我国的援外事业献出了生命。为报告国内这一不幸事件及善后,使馆先后发回3个篇幅很长的电报。
  非洲国家是从1958年底才开始陆续与我国建交的,对他们的援助一般在建交前几个月开始。我们援建他们中小型工业项目和农场,帮助他们找水打井。粮食是这些国家最希望从我国得到的东西,1959年到1960年,我国粮食连续两年减产,但对于非洲国家的要求,仍然慷慨解囊。如1960年,我们援助几内亚10000吨大米,还宣布“向刚果提供5000吨至10000吨小麦或大米”。
  此时,新中国政府面对的是多年战争后民国政府留下的烂摊子,百废待兴,国力有限,但我国人民仍节衣缩食,克服重重困难,一一满足各国的要求。而且,我们的援助从不附带任何条件。
  ▲受援国家的要求往往过大、过多、过急
  虽说是我国提供外援,我们给人家东西,但与受援国就外援的谈判并不容易,执行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
  1955年2月16日,中蒙双方为中国援助蒙古劳动力问题开始谈判。“至4月7日正式签字,共进行了14次会谈。”为什么要谈判这么多次?原来,蒙方提出,中国去的工人“希携家属来蒙,居留期间愈长愈好”,工期“不少于五年”,与蒙古员工同工同酬,而且“所得工资都用在蒙古,不寄回国内”。我谈判代表团给国务院的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在谈判中我们的许多意见都经过多次解释才被接受,如我们提出工人的工期为三年,派遣中国干部带队及在蒙古成立工人事务处,准许工人兑回工资百分之三十的现款养家及把余款存入蒙古银行,列入非贸易账户汇款等问题,均经过多次反复磋商。”
  这样的问题似乎不只发生在对个别国家的援助中。1960年的一份档案中说:“从几年来的实际情况看,受援国家提出要求我国帮助建设的不少项目,往往超出他们国内的实际需要和可能条件。”“他们提出要求援助的项目往往过大、过多、过急。同时,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的能力也有一定限度。”
  由于受援国的要求往往过急,“以致有些项目的建成时间和设备交付时间规定得比较紧迫,给执行协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1958年底,一份总结外援工作的档案列举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援蒙的“个别项目规模过大、标准偏高”,“砖瓦厂由于原协定限期太紧,国内的设计和设备制造工作无法如期完成,推迟半年才完工”,“据估计蔬菜农场生产的蔬菜比当地的肉价还要贵。”按协议,1958年我国应向朝鲜供应6万纱锭纺织机械设备,但“由于目前优质钢缺乏,不能尽早满足朝方要求”。
  因此,当时外贸部等一些部门提出:“对兄弟国家提供援助……是为了帮助和推动他们自力更生,促进他们在经济上独立自主。”外援要“贯彻执行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细水长流的方针,做到因地制宜,中小为主,多快好省”。
  ▲11年外援总额:40.28亿元人民币
  “从1950年起至1960年6月底,我国同某些兄弟国家和亚非民族主义国家达成协议由我国提供无偿援助和贷款总额为40.28亿元人民币,其中援助兄弟国家35.39亿元(无偿援助25.79亿元,贷款9.60亿元),援助民族主义国家4.89亿元(无偿援助2.38亿元,贷款2.51亿元)。在援助总额中,用于提供成套设备的为9.86亿元,其中对兄弟国家9.62亿元;对民族主义国家2470万元。”
  这是1960年7月1日,时任外贸部副部长的李强向全国外事会议报告的统计数据。他的发言稿题为“几年来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工作”,上面标有“绝密材料会后收回”8个字。46年后,这个发言稿加上了印有档号的封面,向公众亮相。在当时我国的经济总量中,40.28亿元的外援总额占有多大比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这个数字接近1953年到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基建投资计划427.4亿元的1/10。
  当时,我们的“兄弟国家”是新中国成立后很快与我国建交的苏联、东欧及越南、朝鲜等11个社会主义国家。据外交档案记载,在欧洲的“兄弟国家”中,11年间我国仅少量援助过阿尔巴尼亚和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因此,援助“兄弟国家”的35.39亿元款项,绝大部分由越南、蒙古、朝鲜三个国家分享。而接受我们援助的“民族主义国家”,则主要是柬埔寨、也门、尼泊尔、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国。
  李强还介绍,我国对外提供成套设备的援助从1955年开始,“到1960年6月底,按照我国同九个国家签订的经济技术协定和议定书的规定,援外的成套项目为182项,其中对‘兄弟国家’165项(朝鲜8项,越南100项,蒙古53项,阿尔巴尼亚3项,捷克1项)。”在其余援助“亚非民族主义国家”的17项中,刚与我国建交两年的柬埔寨得到了8项。“共派出工程技术人员7558人次,建筑工人25566人次。……共接受和培养了外国实习生2864名。”
  ▲中国还积极参与了人道主义援助
  翻阅半个世纪前的援外档案,我们不能不想到当时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直到1960年底,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仅38个,其中10个还是1958年7月以后才建交的。新中国爱好和平,希望创造有利于国内建设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希望不断扩大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不少档案都提到:“认真做??大了我国的影响,对发展我国同各国的友好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我国还积极参与了国际上的人道主义救援活动。一次次救援款物的办理经过,也都详细记载在了外交档案中。如1952年5月,日本北海道札榥郡一个主妇会致毛主席信,说当地发生严重地震和海啸,居民受灾严重请求援助,中国红十字会立即电汇过去2亿元人民币(旧币,下同)。1955年7月,在联合国驻阿富汗的技术援助专家名单中,就有我国两位养蚕专家和他们的夫人。1957年7月伊朗地震,我国也迅速提供了救济。
  1952年,印度发生灾荒,我国先后以红十字会、全国总工会等4个群众团体的名义,两次各捐款20亿人民币。1953年8月,印度北部洪水泛滥成灾,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建议中央,我国援助印度10.5亿元人民币,当毛泽东主席了解到苏联捐赠了25万卢布(约合人民币17亿)时,批示“款数似应增加至十五亿或廿亿人民币”,相关部门最后定为15亿元。与当时美国给印度捐1万美元、200万磅奶粉,英国捐500英镑,南非捐100镑相比,我们援助的15亿元也是不少的。▲
★ 伊朗朝鲜缅甸互动频繁/反美国家全球大串联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7/30/content_4894107.htm
2006年07月30日环球时报: 一些被美国视为“眼中钉”的国家,越来越主动地搞起“大串联”,要对美国“反包围”。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反美斗士、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跑到了东欧的白俄罗斯,与这个美国指称的“暴政前哨”高调结成“战略伙伴”。而伊朗、朝鲜和缅甸近来也明显互动频繁。这些刺眼的举动,让美国越来越难装聋作哑。美国《旗帜周刊》指出,反美国家之间来往频繁,大有“连点成线,星火燎原”之势,美国却深陷中东与阿富汗反恐战争泥潭而无力自拔,世界头号超级大国似乎与过去孤立而脆弱的反美国家集团正在进入一个战略相持阶段。
  ▲查韦斯搞起“国际漫游”?
查韦斯正在进行着一次国际旅行,将按顺序一口气访问阿根廷、白俄罗斯、俄罗斯、卡塔尔、伊朗、越南和马里7个国家,整个行程持续两周。
▲查韦斯出访一路反美
美联社称,查韦斯7月24日从阿根廷飞抵白俄罗斯。尽管美国曾称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是“欧洲最后一个独裁者”,但查韦斯却对白俄罗斯的发展模式大加赞扬:“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一个社会国家的模式,这正是我们(在委内瑞拉)想建立的。”查韦斯在与卢卡申科的会谈中还表示,要与白俄罗斯合作建立“战斗小组”,以对抗他所描述的“霸权资本主义”(指美国)。卢卡申科也说,两国有“许多合作方向”。卢卡申科的发言人表示,两国已成为“战略伙伴”。
25日,查韦斯从白俄罗斯又去了俄罗斯。他一下飞机就说:“本世纪是华盛顿世纪终结的世纪,我来这里,是为了加强委内瑞拉与俄罗斯之间的联盟。”说到高兴处,查韦斯还大谈特谈“俄罗斯美女就是比委内瑞拉美女漂亮”。26日,查韦斯来到位于俄罗斯城市伊热夫斯克的一家兵工厂,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著名的卡拉什尼科夫突击步枪。据美联社报道,早在查韦斯访俄之前,委内瑞拉就已经同意从俄购买价值10多亿美元的战斗机和军用直升机。27日,普京表示支持委内瑞拉成为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
俄罗斯《真理报》报道,查韦斯6月24日说,应朝鲜多次邀请,他准备近期访问朝鲜,目的是加深双边关系并签署“科学和技术双边协议”。他说媒体对他访问朝鲜做了太多发挥:“有人说我是去参加导弹发射的,负责按动按钮,不少人肯定会相信这些话……还有国际媒体说我用隐形飞机从委内瑞拉向伊朗的核设施运铀,我都笑了……”查韦斯还取笑有关委内瑞拉将与朝鲜达成秘密协议,“把一颗原子弹带回拉美”的传言。有分析称,或许是慑于朝鲜试射导弹引发的巨大国际反对声浪,查韦斯在前往阿根廷前突然宣布不去朝鲜了,“下次再去”。
  ▲朝鲜与伊朗亲近给美国看?
就在查韦斯全球拉盟友之际,伊朗和朝鲜似乎越走越近。据朝鲜中央通讯社报道,伊朗国会代表团25日与朝鲜最高人民会议代表团会谈,“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并认为两国议会应该进一步发展友好关系,以适应双方友好合作关系在各个领域得到加强的局面”。有舆论认为,朝鲜与伊朗处境相似,两国亲近可能是做给美国人看的。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朝鲜与伊朗合作的传闻一直不绝于耳。西方媒体还找到了不少“证据”:有估计称,朝鲜每年导弹贸易额达5亿美元,主要向埃及、利比亚、也门和叙利亚等出口导弹及相关技术。去年11月,西方情报机构称伊朗高官访问平壤,并以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换取朝鲜对其导弹和核计划的支持。今年7月1日,日本《产经新闻》称10名伊朗导弹技术专家访问了朝鲜,要参加“大浦洞”2型导弹的发射准备。20日,美国助理国务卿希尔在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作证时透露,朝鲜7月初集中试射导弹时,有1-2名伊朗专家在现场观摩。
与朝鲜和伊朗高调的交往不同,朝鲜与缅甸的秘密往来,则是西方的“发现”。美国之音网络版20日报道说,一批朝鲜隧道专家已经抵达缅甸,在新首都帮缅甸政府修建大量军事隧道。
  ▲伊叙轴心转动“什叶派新月联盟”?
在反美的行列中,中东国家似乎一直站在前沿阵地。最近的黎以冲突,让西方所谓的“什叶派新月联盟”这个反美阵营更加明显,伊朗、叙利亚以及黎巴嫩的一些派别都在其中。黎以冲突伊始,西方各界就称真主党目前在战场上使用的许多新式武器都来自伊朗;伊朗还长期训练真主党武装,并在该党控制的黎巴嫩南部地区建立了情报网络。伊朗和叙利亚6月签订了防务协议,规定如有一方遭进攻,另一方有责任出兵协防。在伊叙轴心的带动下,伊朗将伊拉克什叶派和黎巴嫩的什叶派政党都编在麾下。阿迈勒运动是极有影响的什叶派政党,黎议长贝里就是该党主席。伊拉克什叶派与伊朗的关系更是不同寻常,伊拉克什叶派的9大家族中,8个都源自伊朗且曾长期居住在伊朗。
  ▲美国“软实力”发生致命性衰落?
分析人士指出,反美国家眼下的“全球大串联”,表明这些国家为打破孤立状态正在急切地彼此寻求合作。但目前看来,这些国家间更多的是相互利用,扩大影响,没有迹象表明它们之间形成战略同盟和反美统一战线。这种串联的象征意义似乎大过实际意义。
尽管如此,美国心里还是很着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7月25日说,美国已要求俄罗斯重新考虑对委内瑞拉的军售计划。另据报道,美国还花了不少功夫监视这些反美国家的交往。美国驻外使馆与对外援助机构发挥了不小的作用。2001年,朝鲜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首次访问俄罗斯,美国驻俄各地的使领馆以及莫斯科的卡内基研究中心几乎总动员进行全程跟踪,千方百计了解俄方安排的参观内容。当金正日抵达圣彼得堡参观富有传奇色彩的“阿芙乐尔”巡洋舰时,美方雇员甚至比俄方接待人员更早抵达现场。此次查韦斯与卢卡申科会谈,也引起美国驻当地机构的高度关注。据俄罗斯《谍报网》介绍,不少替美国机关效劳的白俄罗斯公民积极打探相关会晤的内部情报,引起白俄罗斯有关机构的警觉。
美国虽然着急,却很难改变目前的局面。有专家分析指出,这首先与近年来美国执行的外交战略有关。“9•11”事件以来,布什政府一直推行进攻性的对外政策,先后提出“先发制人”、“政权更换”、“全球民主化”等外交目标,矛头直指那些反美的第三世界国家。被美国盯上的国家无不感到自危,个个都甘愿采取更加冒险的方法主动出击,避免处于任美国处置的境地。其次,2003年以来美国深陷伊拉克战后重建的泥潭中,大量的军事、政治和外交资源都投入了伊拉克,这让其他反美国家有了可利用的“机遇期”。在美国无暇他顾的情况下,一些对美不满的国家纷纷开辟第二战场,让美国同时在多条战线作战,疲于应对。目前,美国在朝鲜、伊拉克、阿富汗、伊朗、黎巴嫩、苏丹等多个地点同时遇到挑战,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应对。
还有专家指出,冷战结束后,美国欲采取以军事力量为后盾的“硬实力”,以及通过教育、媒体等所谓传播自由民主意识的“软实力”,来压迫没有了苏联后盾的反美国家。但目前,当美国“硬实力”处于前所未有的高峰之际,其“软实力”却开始走下坡路。扎根于西方共同民主道德诉求的美国全球号召力已远逊于以往;美国在欧洲、拉美以及亚太的政治军事同盟也出现松动。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所太平洋论坛研究主任格罗斯曼认为,随着美国“软实力”下滑,美国围堵异己国家的“浮萍战略”失去了既有的支撑力;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或多或少带有反美厌美色彩的国家积极展开大国外交及睦邻外交,又进一步在国际上削弱了美国军事围堵和经济封锁的正当性;有的国家虽然被美国视为威胁,但对别的国家甚至美国昔日的盟友来说都不是威胁。(驻美国、韩国、埃及特派特约记者 唐勇 沈林 金谷 雷炎 牛新春) ▲
★ 学者新论:中央急百姓急 反腐“中间梗阻”?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792235&typeid=14
2006年07月20日 邵道生: 当今腐败与反腐败之间的斗争是一场“持久战”,而目前正是彼此进行“决斗”处于“相持阶段”的“关键期”。
  为什么?这不是对反腐败的悲观,而是由反腐败的“严峻性”决定的,更是我对中纪委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的“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在一些领域依然存在”的另一种“解读”。
  当前有三种现象恐怕一时难以解决:一是“中间梗阻”(或政治学所说的“贯彻危机”。现象还是很严重的,当今的情况是“二头急”,中央急、老百姓急,而“中间不急或不太急”。
  所以“一点事”都要高层领导发批示、派工作组,为什么?关键是“地方保护主义”、“地方腐败保护主义”,不将中央权威当回事,要改变这一现象没有“一个过程”是无论如何不行的;二是对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出现的腐败大都总与腐败了的“第一把手”挂上了勾,这就从反腐败对象的“组织结构”上决定了这场“持久战”的难度和持久度;三是在一些地方“权力资本腐败”的客观结果是使腐败现象从“腐败单个人”变成了“腐败一伙人”、“腐败一帮人”、“腐败一团人”(这也就是当今腐败“窝案”、“串案”大量出现的原因),“红道”加上“黄道”甚至还可能加上“黑道”),使腐败在一些地方成为一种不可轻视的势力,这也就决定了这场“持久战”的艰巨度和复杂度,决定了这场“持久战”的时间跨度。决定了这场“持久战”不可能不会曲折、不会反复、直线发展的。
  ▲强化中央权威是“当务之急”。
  怎么样将一些省市领导干部不仅在语言上,而且更是在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是当前需要高度重视、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有些地方“地方保护主义”的势力抬头了,一些地方政府为实现“独立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抬头了,一些地方、一些部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抬头了,敢于对中央精神“层层截留”,敢于对中央政策“曲解规则”,敢于对中央文件下达所谓“补充文件”,敢于对中央的指示“改头换面”……所以,如今“联合起来欺骗党中央、国务院”已经不是个例,在一些地区对反腐败采取阳奉阴违、说做二张皮已经成为一种顽疾,因此强化中央权威保证政令通畅是“腐败分子受审高峰期”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那么,在反腐败怎么做才算是真正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呢?要做到以下三个“一定要”:(1)一定要记住邓小平同志以下这两段话:“党中央、国务院没有权威,局势就控制不住”、“我们要定一个方针,就是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深化改革。”所以这个问题要当大问题来抓;(2)一定要改变过去我们社会在强化中央权威问题上“重思想”和“轻经济”的倾向,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今社会,作为强化中央权威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就必须狠抓经济领域中的“离经叛道”现象;(3)一定要像这次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向人大报告那样,直面经济领域中的违法乱纪问题,腐败问题,敢于暴露问题,承认问题,不仅打地方的“苍蝇”,还要敢打中央部委的“老虎”,将过去不敢涉及的“灯下黑”问题全都拿出来见阳光,一定加大审计的力度。▲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责任编辑:李灿灿)
★ 中印经济安全: 两国崛起征程不会一路坦荡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792288&typeid=14
  中评社香港7月29日电/人口众多、国土辽阔、多种民族与多种文化,这是中印两国共有的特点。世界知识杂志发表文章称,自对外开放(中国1978年、印度1991 年)以来,中印两国经济都取得了很大发展,成为正在崛起的亚洲巨人。2005年第8期的《商业周刊》(英文版)的封面文章特地杜撰了一个英文单词CHINDIA,幷指出,再过30年,印度可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实体;而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可能超过美国,坐上世界经济第一把交椅。然而,在憧憬美好未来的同时,应当注意到,中印两国崛起的征程不会一路坦荡,在经济安全上会面临共同的困境。 
  ▲什么样的共同困境
  能源安全。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印两国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原油对外依存度大大提高。2005年,中国继续仅次于美国、日本,为世界第三大原油进口国。2004年,印度原油产量3500万吨,原油总需求量为1.17亿吨,进口约占70%。据国际能源机构估算,如果印度经济持续以7%~8%的速度增长,能源需求的增长需要保持在5%左右。按照目前的趋势,印度石油需求将在15年内翻一番,达到2.5亿吨,成为美日中之后的世界第四大能源消费国。在能源消耗日益加大、国际油价持续飙升、国际石油资源争夺加剧的态势下,中印两国能源安全无疑将面临巨大的政治与市场风险。
  粮食安全。建国后,中印两国都曾遭遇过严重饥荒,由此产生了严重的社会乃至政治后果。两国执政者励精图治,印度自20世纪60年代开展“绿色革命”后实现了粮食自给,从昔日的“饥荒之国”成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粮食出口大国;中国粮食生产取得的成效更是举世瞩目。但是,中印两国的粮食安全形势依旧不乐观。一方面,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农田被占用,两国土地损失的速度将超过土地生产率增长的速度,使粮食产量持续下滑;另一方面,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间接用粮越来越多,粮食需求不断增长,因此产需仍存在难以弥合的缺口;再有,中印两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 40%,不可能像一般小国那样利用国际市场解决国内粮食缺口,因为这势必会对世界粮食市场供应构成巨大压力,引起国际粮价的剧烈波动。中印两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必须立足国内。
  金融安全。中印两国作为快速成长的新兴经济体,至今还没有发生过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但这会麻痹金融监管者的意志,同时也给国际投机者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当今,美国财政与贸易“双赤字”超过警戒线幷继续扩大已引发全球经济失衡,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美元等主要货币的汇率、黄金与期货石油等重要金融商品价格大幅震荡,金融风险不断增加与积聚,而国际社会至今远没有形成应对全球经济失衡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协调机制与驾驭能力。这对中印两国货币的汇率稳定、外汇储备与美元资产价值以及金融市场开放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国际金融风险也会通过国际贸易、资本流动等途径向国内市场传递,对金融等相关产业产生冲击。印度正拟订放宽本国货币和外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兑换限制,而近年来印度对外贸易却连续巨额赤字。1991年夏,因为石油价格飙升,印度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外汇储备不足两周进口支付而险酿金融危机。随着金融开放持续扩大,金融业“软肋”势必暴露,这给虎视眈眈的国际游资(尤其是像对冲基金这样的金融市场“秃鹫”)提供狙击机会。
  贸易保护与市场壁垒。中印两国都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要出口市场,中国更倾向美国,印度则越来越倾向欧盟,两国出口商品大都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然而,目前的形势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欧盟“经济爱国主义”正在兴起。与此同时, WTO体制下多边贸易谈判越发艰难,国际贸易规则仍旧主要体现发达国家的利益。而由于中印对美欧等发达国家出口迅猛增加,由此引发的双边摩擦正日益增多。自1995年WTO成立以来,国外针对或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调查案件高达700多起,每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中国,这使中国连续十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每年约有400亿~5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响。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具有与中国相似产业结构的印度正遭遇欧盟、美国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贸易与市场保护。而且,印度发达的IT产业直接与一些发达国家相竞争,因此未来印度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会日渐加剧。
  知识产权陷阱。如今,发达国家正不断强化在知识、技术领域的垄断优势。为持续获取垄断利润,发达国家更加关注知识产权,甚至视知识产权为“生命线”。为此,在全球范围内大肆进行知识产权“圈地运动”,积极拓展专利的内涵与外延,将诸多依照传统理念根本不可能被授予专利的商务模式、技术方法、服务方式等纷纷纳入专利范畴,全力构建维护先行者利益的保护屏障,从而使知识产权问题成为悬挂在发展中国家头顶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中印两国对国外技术的高依存以及发达国家经济对科技知识的高依赖,使得中印与发达国家之间在技术转移上的摩擦更加突出。中印被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列入严重侵害知识产权国家“黑名单”,是重点“关照”对象。可以预期,因知识产权问题而产生的双边经贸摩擦必将加剧。
  ▲如何走出困境
  中印两国不仅面临共同的安全困境,而且有着相近的战略目标,那就是实现大国的崛起,再现18世纪的辉煌(当时,中印制造业产量占全球的57%)。直到1820年,中国产出仍占世界产出的1/3,印度则为16%。经济安全上的共同困境是中印两国增进合作的前提,而趋利避害则是两国合作的基础。
  扩大经贸往来,夯实合作基础。自1984年中印两国政府签订新的贸易协定后,两国贸易不断增长。1990年中印贸易总额仅为2.6亿美元,2000年增加到20亿美元,2005年达到187亿美元。在过去五年中,两国贸易年均增长44%。据中国官方预测,印度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在今年底将会达到200亿美元,仅次于同美国的210亿美元。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已指日可待。印度已连年稳居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中国贸促会预测,到2015年两国的贸易额将达到1000亿美元。为进一步夯实两国经济合作的基础,中印两国学者建议,可通过建立中国—印度自由贸易区来扩大两国的贸易。
  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中印两国应从对方的改革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中国在发展低成本制造业、基础产业上可为印度提供借鉴;而印度在发展高科技、信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方面则给中国积累了经验。尽管中国的很多经济指标与管理经验领先于印度,但印度在金融管理领域较中国先进。印度银行资产中的不良贷款仅为中国银行业的一半,而资本充足率是中国银行业的两倍。印度资本市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监管制度完善,全国有23个证券交易市场,其中最大的孟买交易市场上有5000多家上市公司。印度金融业开放是双向的,即同时向外资和内资开放,而且内资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这使得内资尤其是私人资本的金融机构得到了长足发展。这样,金融与经济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增进合作,化解困境。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访问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时,呼吁中印双方在科学技术方面展开紧密合作。他特别强调,如果中印两国能将双方在硬件和软件上的技术优势结合起来,就可以领导全球的信息产业。另外,2005年4月,两国同意在能源安全和节能领域开展合作,包括鼓励两国有关部门和单位在第三国协作勘探和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2005年12月,中石油和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首次联手竞标,以5.73亿美元从加拿大石油公司购得其在叙利亚油田37%的股权,开创了中印能源合作的先河。为减少在未来石油行业收购中的“割喉式”竞争,2006年1月,中印两国签署了包括分享信息等在内的五项能源合作协议,以增进两国政府以及公司间的合作。两国同意在竞标购买石油和天然气的时候,彼此通知愿意偿付的价格。再有,作为WTO的重要成员,中印应在新一轮世贸谈判中加强合作,加大谈判筹码,提高谈判地位,为自己、同时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应有利益。在更为广阔的国际舞台上,中印应为国际金融市场稳定以及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共同努力。▲
★ 美国人眼中可怕的“中国太空雄心” [图组]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792293&typeid=14
  ▲中国的太空雄心
  7月20日,中国官方的《光明日报》发出一则重要消息,中美等14国将参与重返月球计划。此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引来各方关注。自从中国成功发射神舟系列太空飞行器之后,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总有一小部分人刻意夸大中国太空发展的军事意图,声称“中国进军太空已经吹响了中美太空争夺战的号角”。
  那么此次美国联合中国在内的13国参与重返月球计划,也从侧面反映了美国政府和一些学者已经开始正视中国的太空发展。与此同时,美国世界安全研究所在近期出版的《中国安全》季刊2006年第二期中,邀请了多位美国和中国的社会、军事及安全领域的学者,公开讨论中国的“太空雄心”。
  ▲2015年14国代表重登月球
  自“阿波罗”号登陆月球之后,美国一直把“登月”作为太空探索的重点之一。美国航空航天局局长助理道格•库克(Doug Cooke)7月20日在第36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上透露,美国正积极开展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合作,试图建立一项全球探索战略,争取在2015年把人类重新送上月球。
  道格•库克介绍说,这一战略的目的是通过全球合作使人类重返月球,甚至登陆火星和其他星球。这一项目的参与者包括俄罗斯、中国、澳大利亚、法国等14个国家的航空航天机构,以及相关科研单位和一些企业。美国航空航天局已收集了来自各方的意见,目前正在整理、研究中,预计具体计划和时间表将于今年12月4—6日在美国召开的会议上公布。
  道格•库克说,登陆月球对于人类整个空间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月球探索计划主要包括三个目标:一是在月球建立空间站,作为人类登陆火星和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二是在月球上开展一系列基础研究,进而探讨宇宙起源、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等问题。三是研究采取何种方式,才能在月球创造适宜人类永久居住的环境。
  其实美国这种沟通合作的观点在许多学者当中成为共识。近日,美国国会 “美中工作组”的两名主席——科克和拉森众议员就敦促美国关注中国航天项目的发展,并思考美国应如何应对中国在这个领域里取得的进展。两名主席认为,从长远来说,如果美国在民用载人航天项目中和中国进行某种程度的合作,将对两国间的政治发展有好处。
  不过拉森表示,在美国国会里,关于中国问题,尤其在航天领域里将面临许多挑战。“首先,在国会,关于中国航天项目有许多不信任感;另外还有军民两用科技的使用问题,这些都是美中航天项目合作的障碍;另外,国会和五角大楼也在关注反卫星技术的发展。总的来说,国会里有一种由其他议题造成的对中国持反对立场的情绪。”
  ▲美国应正视中国太空计划
  正是由于一部分美国官员对中国的太空计划疑神疑鬼、说三道四,近日,美国世界安全研究所在其出版的《中国安全》季刊2006年第二期中,以《中国的太空雄心》为专题,邀请了九位中美知名学者共同讨论中美两国在太空领域的发展。
  在专题的开篇部分,世界安全研究所负责人布鲁斯•布莱尔博士与《华盛顿观察》周刊的主编陈雅莉在他们的“编者语”中对“中国的太空雄心”讨论作了全面概述。
  布莱尔博士的文章称,最近几年,由美国军事战略专家模拟进行的未来太空战争演习经常在位于科罗拉多州的美国太空指挥司令部上演。在这些假想的冲突对抗中,占据中心舞台的是美国和中国。
  文章认为,这些战争演习也反映了不可见的紧张对抗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虽然,当今世界仍表现出平静的一面,但表面的平静往往会给人一种假象。一些国家正在太空领域展开更大规模的军事部署和行动,太空也成为紧张对抗之地,这也正好延续了一些大国在地球的对峙局面。为了避免未来这种紧张程度正在不断增长的太空冲突,作为主要的利益竞争国家,特别是中国和美国必须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敢于面对这种敌对的、不利的趋势,通过对话和合作创造新的解决手段。
  中国前装备指挥技术学院院长常显奇教授则发表了题为《积极探索太空,和平利用外部空间》的文章。
  文章称,中国的载人太空项目比俄罗斯和美国晚了40多年。在1992年,中国正式开始实行载人太空飞行计划,在1999年11月这项计划终于获得里程碑式的巨大进展。神舟一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并顺利回收,虽然这只是一个无人操纵的试验性太空飞行器,但它表明了中国已经掌握了载人航天飞行的基本技术需求。此后,随着2003年10月、2005年10月,中国成功地进行了两次载人太空飞行,中国的载人太空计划也达到了顶峰,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完成载人太空飞行任务的国家。
  但就在中国神舟飞船顺利完成太空飞行任务的同时,一些西方学者的观点却认为,从中国的神舟飞船的飞行过程看,中国已经掌握了先进的轨道机动技术,如果采用这些技术就能成功突破美国导弹防御系统。中国可能将这种技术运用到其洲际弹道导弹(ICBMs)中。
  常显奇教授认为,事实上,这种运用于载人航天飞行器上的轨道机动技术,与卫星上用到的此类技术相同。这并不是一个新的技术。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就已经能够成功发射并回收人造卫星。从那时起,中国的轨道机动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如果这种能力真的对美国导弹防御系统产生威胁,那么这种威胁也是在中国的载人太空计划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而且,主要的太空强国如美国和俄罗斯,对这种技术的掌握远远领先中国。
  常显奇教授表示,中国对太空非武器化一贯支持。中国愿意与其他国家一起行动,阻止任何国家或地区在太空展开武器部署。不管周围的环境怎样发展,中国将继续坚持现有的国防政策和防卫导向,并继续在和平用途的方针下探索和开发太空。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贝尔弗尔科学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原子能管理项目研究员张会则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对美国“太空武器化”说不?
  张会研究员认为,中国对近期美国军队的太空发展非常关注。例如,中国担心,美国的太空武器化计划将会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国际安全以及太空环境的保护等方面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许多中国官员和安全专家对美国军方最近几年的一些计划方案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这些计划方案明确预想了通过在太空部署先进武器,控制太空;或者以太空为基础建立全球超级强权。但很显然,中国不希望卷入这场太空武器竞赛之中。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吴莼思副教授也认为,“在太空或其他领域,与超级大国进行军事竞赛对于中国还是‘奢侈品’。”
  此外,美国海军学院国家安全决策部主任琼•约翰逊•弗里斯表示:“当美国追求发展某种技术时,西方的观点认为它是为了促进全世界的连接。而当中国发展类似技术时,则因意识形态的帽子被(美国人)先行设想具有‘另外意图’。”
  ▲中国太空计划立足长远
  从整体看,中国的太空发展计划一直在有步骤、有计划地展开。从神舟五号载人太空飞行,到未来的探月,都表明中国正在一步步接近自己的太空梦想。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透露说,中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正在进行最后飞行样机的研制,预计将于2007年4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据悉,在7月21日的第36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分会上,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探月计划》的报告。欧阳自远表示,“嫦娥一号”发射后首先要环绕地球转两天,不断加速。在达到脱离地球速度后,飞行9天9夜才能到达绕月轨道。欧阳自远还表示,自1960年以来,中国一直跟踪国外的月球探测,经过35年的跟踪研究,一直到2004年初中国月球探测工程获准立项后正式启动实施。
  而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之后,中国还将发射3颗“夸父”卫星“逐日”。在第36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各国航天局圆桌会议上,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表示,未来五年中国将为发射“夸父”卫星进行日地空间探测进行前期准备。
  孙来燕说,目前正在对“夸父计划”进行可行性研究,未来五年当中,将完成发射的前期准备工作。
  ▲中国太空发展向国际公开
  中美太空发展的交流与合作能否顺利进行,双方开诚布公的态度非常重要。
  正像美国国会“美中工作组”主席科克议员所说:“我们提出要求希望能参观神舟六号的发射基地,我知道这个基地是一个敏感地区,所以我特别指出我希望参观民用载人航天设备。中国政府出人意料地批准我们参观这个基地。”可以看出,中国在太空发展方面的公开、透明的程度已经超过美国官员的预料,中国这种开放的态度也是消除美国政府疑虑的最好方法。
  据悉,近日在美国访问的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上将于7月19日在美国国防大学发表了题为《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防现代化》的演讲。郭伯雄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根据本国历史传统、国情和时代发展潮流作出的必然选择。
  郭伯雄指出,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为和平发展提供“盾牌”。中国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既是维护自身和平发展利益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世界特别是周边地区的安宁和稳定。中国奉行的是防御性国防政策,永远不扩张,永远不称霸。
中美双方同意,在今年年内举行两国海军海上联合搜救演习;就查找朝鲜战争前后涉美失踪、被俘人员开展军事档案合作;继续加强两军院校、中青年军官交流以及其他领域的合作。▲ 【作者:石江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