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 望 中 美 第 三 次 战 略 对 话 ★

今 日 看 点 : 2006-10-07
(01) ★ 展 望 中 美 第 三 次 战 略 对 话 ★
http://cn.chinareviewnews.com/doc/1002/2/3/4/100223472.html?coluid=53&kindid=0
(02) ★为 何 安 倍 急 于 会 见 胡 温 ? ★
http://cn.chinareviewnews.com/doc/1002/2/3/0/100223085.html?coluid=59&kindid=0
(03) ★ 美国对朝鲜核试验计划作出强硬回应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1417
(04) ★ 朝鲜核试若引发战争 传中国放话不会插手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1399
(05) ★胡 锦 涛 亲 自 拍 板 敲 定 安 倍 访 华★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1414
(06) ★ 驻 京 办 有 什 么 样 的 “ 秘 密 ” ?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3038107&typeid=14
(07) ★” 福 利 腐 败 ” 的 三 大 危 害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3037670&typeid=14
(08) ★ 德国之声欧洲尚未从天国迷梦中醒来 ★
http://www.milchina.com/2006/10-5/10043.html
(09) ★日 本 在 东 海 有 恃 无 恐 的 深 层 秘 密 ★
http://bbs.milchina.com/read.php?tid=27867
(10) ★台商龚金源“黄浦一号”特务身份曝光 ★
http://bbs.milchina.com/read.php?tid=27863


(01) ★ 展 望 中 美 第 三 次 战 略 对 话 ★
http://cn.chinareviewnews.com/doc/1002/2/3/4/100223472.html?coluid=53&kindid=0
  2006-10-06: 2005年8月、12月,中美间分别进行了两轮战略对话,随着对话的深入,这一交流形式也成为中美间沟通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6月,中美战略对话的美方代表、副国务卿佐利克辞职,新一轮的战略对话美方改为新上任的财政部长保尔森主持,对话层级获得提升。9月23日,保尔森结束了他上任后对中国的首次访问,幷初步建立了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新框架。立足经济框架解决经济问题是一个进步,但问题显然没那么简单。中美间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关系,仍将作为经济问题解决的最大背景。
  为此,本报特别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时殷弘、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孙哲、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沈骥如研究员,对涉及中美关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是为21世纪北京圆桌第103期。
  ◆双面中美关系
  ★《21世纪》:当下中美关系中有哪些积极因素?
  沈骥如:▲第一,进入21世纪以后中美成为世界经济的两个火车头,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为世界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向世界提供高科技产品,尽管它自身的问题也很多,但发展还是很快。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第三大贸易国,经济增长速度在加入WTO以后更是在10%左右。可以说中国在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中始终不辱使命,每年进出口大量产品,采购大量的原材料,对推动世界经济起了很大作用。另外,在APEC成员中,美国第一,中国第三,最近中国经济更是翻了一番,从1万亿美元,变成了2.3亿美元,再过五年恐怕就要4万亿了,接近排在第二位的日本。所以亚太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也要取决于中美间的合作。美国现在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贸易伙伴欧盟祗相差一点。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双方关系从没像现在这样密切过。这是改善中美关系的一个最积极的物质因素。
  ▲第二,面对人类共同的挑战,比如环境污染、安全问题、金融问题,贸易不平衡问题,汇率关系等等,都需要两国认真的进行对话、合作。特别是在911以后,美国的单边主义使其陷入孤立,随着国内反对伊拉克战争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政府不得不开始检讨反恐战略,政策上则更倾向于通过多边的途径来促进解决,比如在朝核问题、伊朗问题上,美国都需要中国的帮助,这也使得中美关系更加密切。
  ▲第三,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逐渐向积极的方向转变。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不遗余力的推动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使双方了解逐渐增加。美国去年提出“利益攸关者”的说法,这与过去“战略竞争者”的说法有很大不同。表明美国承认中国已经融入了世界体系,幷希望与中国合作。
  孙哲:我认为积极因素是,根据国内和国际形势,“和中国搞好关系更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这一点在美国取得了相对的共识。有一大批美国官员对中国事务更熟悉了,例如,以保尔森本人为例,他来过中国70多次,非常了解中国对美国的感受和认知。而中国在与小布什打交道多年后也比过去更熟练、更有经验了。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从体制、国际形势,还有人员的角度来说,都为双方关系今后的发展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21世纪》:如何分析两国关系中的消极因素,如何化解双方的矛盾?
  沈骥如:关于消极因素,我认为主要在美国一方,在意识形态上,美国仍然把中国看成异类国家,所以对华的战略遏制幷没有减少,祗是手法、策略上有所改变。
  中美之间一些具体的问题,虽然通过两国的交流可以化解,但也存在结构性矛盾,其中一些已经有所缓和。比如台湾问题,双方现在都希望保持现状,不要发生突然的事变,希望维护台湾海峡的稳定,所以美国对陈水扁当局的台独行为实际是有遏制的,美国不断的重申——希望保持台湾海峡的稳定,要遵守三个联合公报,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在能源问题上,过去认为这是零和游戏,中国进口多了就会是美国的损失。然而,今年的八国峰会上,普京总统推动了能源安全的新概念,胡锦涛主席也提出了中国的“新能源安全观”,摆脱过去零和游戏的说法。
  现在能源安全新概念已逐步被美国接受,保尔森等高官纷纷来华磋商能源合作问题,提出中美之间的能源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认为中美能源合作祗要摆脱了冷战思维,合作范围十分广阔,潜力非常巨大。
  孙哲:中美间存在一些潜在的不利因素,可以简单概括为三个固有的矛盾。
▲第一是理念上的问题,即民主和人权方面的争议。中国的发展模式太独特了,美国人总以为祗有实行西方代议民主制度的国家(如印度、拉美等国)才有“资格”取得经济上亮丽的表现和政治上的稳定,但是中国居然表现得不错,这对美国人来说实在是一种困惑。
  ▲第二是中美在热点国际问题上持不同的国家利益和不同的处理方法。中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用对话代替对抗,而美国还是倾向于单边主义和使用随心所欲的“点菜式外交”手段。比如中美虽然一起合作反恐,但在是否可以用洲际导弹打击恐怖分子,是否要制裁伊朗问题、朝鲜问题等方面,两国间仍存在着固有矛盾。
  ▲第三是美国对中国国内政治和经济问题过于关心,在应该由中国自己决策的问题上,美国过于表达它的意见,表现在人民币升值问题,能源问题,两岸关系问题,以及经常对中国的政治体制说三道四等等。我认为如果这三大矛盾不解决,中美关系的发展恐怕仍存在障碍。
  时殷弘:随着中国的崛起,中美间的结构性矛盾更加深刻。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日益扩大的能源需求以及积极主动的外交策略必然加剧中美在这些领域的矛盾。美国不断强化军备,在军事上防范和威胁中国,也必然使中国针锋相对地加速国防现代化。另外,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大量引进外资,却没有很好地管理外资。现在中国市场经济在走向成熟,在加强对国内资本管理的同时,必然会加强对国外资本的管理。
  总之,奉行霸权主义的超级大国同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国家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结构性矛盾。尽管目前由于中国对美国的重要性和中国持之以恒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及总体和平的国际态势,使这些矛盾尚未激化和彰显出来,但现在无法肯定这些矛盾将来就会被解决。
  ◆中国崛起改变两国关系
  ★《21世纪》:您怎么评价目前美国的对华战略,具体到经贸、安全以及国际问题磋商等方面有何体现?
  时殷弘:从去年9月,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在布什总统的授权和支持下,在纽约发表的演说,包括称中国为利益攸关者(stakeholder)以来,都反映了美国基于中国的迅速崛起、影响力的迅速增长,以及一贯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对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有了重新认识和定位,特别是中国对美国经济、美国的国际地位、国家安全以及国际安全的重要性方面的认识发生了飞跃。
  美国也对中美矛盾进行了反思,更明确了对华战略。一方面,继续在战略和军事上防范中国,另一方面,美国也开始把两国协调性合作的范围扩大,尽可能地加强同中国的对话、协调与合作。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也向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比如让中国修改自己的对外政策行为和贸易做法。比如,要求人民币升值、在朝核问题上对朝鲜施加更大压力等等。
  孙哲:过去20年里,美国对华战略不外乎有3个思路,第一是“中国崩溃”论。第二种是要与中国合作。他们肯定了中国过去20年的成绩,认为中国仍要靠自己解决问题,美国祗需扮演一个推手的角色,从背后把中国推上国际的舞台。第三是中国威胁论。认为现在祗是军事上中国不对美国构成威胁,但在经济上已经构成威胁了。用佐利克的话说,中国在国际市场是一个“疯狂的”购买者,搅乱了国际市场价格,这已经对美国构成了战略上的威胁。总体来说,美国对华的大战略偏向于第二种观点,扮演推手的角色。迄今为止美国包括最挑剔的国会和舆论,基本上都肯定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的积极角色。
  沈骥如:目前美国对华战略具有双重性:
▲第一是从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长远战略,美国不允许世界上有任何国家挑战其超级大国地位,因此要遏制中国。比如与日本进行军事合作,向台湾销售高技术武器,人权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双方关系中的消极因素。
  ▲第二是从务实的层面,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综合实力的提高,美国更需要与中国合作。而且中国现在幷没有挑战美国的全球霸权,祗是在积极的融入世界体系。
  ★《21世纪》:就目前形势而言,中美两国之外的第三方(比如俄罗斯,或者是伊朗、欧盟、日本)对中美关系会有什么影响?
  时殷弘:由于中国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以及美国对中国重要性认识的提升,美国现在越来越倾向于把中国看作未来美国在世界上打交道的一个最重要的国家,因此,两国关系在受其他国家和地区影响的程度要明显地低于过去。
  当然,无论是中东局势,朝鲜局势,或者日本问题,都会影响到中美关系,但我认为这些对中美关系的影响都相当有限。对中国来说,中欧、中俄和中日关系都很重要。中国与美国之外的一些重要国家和地区增进合作,在中长期来看,可以促进多极体系的发展,实现对美国的制衡。但对于目前中美合作的发展来说,第三方对中美关系的影响越来越弱,而中美关系本身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显。
  沈骥如:中美的双边关系基本上是基于双边的利益以及两国对全球事务的责任。冷战结束以后,大国关系有所缓和,合作的机会也在增加,很多大国都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其特点就是不针对第三方。包括在中美的建设性合作中,美国去年增加了利益攸关者的说法,也是不针对第三方的。我觉得这种不按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的大国关系,有利于大国间全方位合作,是很好的趋势。
  当前,每个大国都把美国作为外交的头号对象国,因此不可能联合起来反对美国。而俄罗斯、欧盟、印度等大国都是中国的战略伙伴,也不可能联合美国来对付中国。任何大国之间结盟来反对另外一个大国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其他大国之间合作增加,那么第三方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也是较小的。
  ◆坚持“斗争型对话”
  ★《21世纪》:中美第三次战略对话,美方的代表从负责亚太事务的副国务卿佐利克改为财长保尔森,这一转换是否标志两国关系重点的转移?我国该如何参与“战略经济对话”?
  孙哲:保尔森在美国政府里的威信很高,主要是他本人经商事业成功,而且实实在在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美国人也有一种从众心理,比如国会议员在针对中国问题投票时,如果和中国事务有一点了解的人,就会对其他人的投票有“指示性”或“暗示性”的效应。因为保尔森的特殊背景,在美国官员眼里,他成了最懂中国的人。由他来接替佐利克领军进行经济谈判是一件好事,因为他能够带动一批美国的决策者对中国问题的学习。
  这次转换也突出了经济问题,实际上这也是中美之间的一个双刃剑。理论上说,两国在经济交往多了以后,应该可以使关系更为友好,但中国的崛起让美国人觉得焦虑不安,对中美关系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比如WTO义务、贸易逆差、知识产权、中国市场开放等等。过去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反应模式。现在的战略经济对话要将其立体化、多元化,比如双方可以进行能源合作,可再生资源等技术的转让等等。另外,最近美国还向中国发出邀请,要求中国在联合国发挥更积极的“领导”作用。我们有很多人会质疑美国人的真实目的。但是不管怎么说,中国不妨在战略对话中也向美国明确地提出自己的各方面要求,也给美国施加一点压力,争取深化合作。
  如果中国把自己经济外交和经济建设看作第一要务,那么美国200多年来现代化建设中正面和反面的经验教训,对中国还是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的。中国需要和美国进行综合的、全面的对话。对话不完全是说好话,对美国这样的国家,有理有据地进行“斗争型的对话”最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时殷弘:过去中美之间存在经济问题政治化的状况,而现在不存在了,经济问题本身虽不能说是双边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至少也是和政治问题一样重要的部分。经济性战略对话是美国提出来的,这意味着美国在向中国表明:美国非常重视中国,中国不仅是政治上重要的国家,也是经济上重要的国家。而潜台词就是:美国那么重视中国,中国是不是要多负担些国际义务呢?比如,人民币已经对全球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了,那中国是不是应该负担起相应的责任呢?
  孙哲:之前中美商贸领域六个机构的“小六方会谈”已经持续了多年,现在的战略经济对话比过去在级别上提高了一步。对中国而言,关键是要抓住相关问题,比如要知道美国在抱怨中国经济什么,中国在哪些方面会对美国构成威胁,中国可以从美国获得什么样的经济帮助,等等。应该把这些问题归类,然后在坚持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做一些双赢性的安排。比如中国在伊拉克的投资要和美国进行协商,否则国家利益可能得不到保障;比如人民币升值、知识产权保护、贸易逆差、市场开放等问题,中美之间首先要确定下来大方针,然后逐个问题去解决,这需要更加细致的工作。
  我们强调用战略眼光来处理经济问题,现在的中美关系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讨价还价”的范围,贸易政治化已经成为对话的前提。所以,双方现在都意识到要在追求一种战略共赢的基础上,在战术上要采取更为灵活的手段,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多一点的利益。
  ◆第三次战略对话的未来
  ★《21世纪》:一般认为中美之间第一次战略对话超越了台湾问题,第二次战略对话美国方面将中国定义为利益攸关者(stakeholder),即将进行的第三次战略对话要提升两国战略对话的层次。您怎么评价这种概括,您认为第三次战略对话要突出的重点是什么?如何评价中美之间目前的交流与沟通机制?
  孙哲:我认为第三次战略对话可能更是一种自然的发展,是前两次战略对话的延续,其中包含了双方的知己知彼,和一种相对平淡却非常频繁的工作关系。美国要迎来中期选举,进入“停车检查”期,检查总统的政策是否正确,中国也即将召开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两国国内政治都进入相对关键的时期进行一些提前的接触、对话,从而国内政治的变化也延续到中美关系中,我想也许这次对话的战略意义体现在这一点上。两个国家现在认可“商量着办事”总比一味相互指责要好。
  如果以中美关系原来的标准来看,现在中美间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交流模式,现在信息传达、沟通已经不成问题了。比如有热线、高层互访、战略对话,还有民间交往,一个立体的沟通体系已经形成了。因此,中美间无论是民间事务,还是针对国际重大事件,双方的意见表达方面都还算畅通。现在需要做的是超越正式的官方交往的渠道和传统的外交决策过程,在收集民意,梳理、归纳和判断民意方面,双方的互动还需要新的模式来突破。还需要更多的从对方角度考虑和处理问题。比如美国总统经常接受电视访问,意见是相对公开的。这说明美国人除了“阴谋”之外,也习惯于搞“阳谋”,直来直去向中国表达自己的看法甚至欲望。在这方面我觉得我们在平衡民间参与和政府决策之间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双方需要通过媒体和各方面努力来凝聚共识。
  沈骥如:去年中美通过战略对话使双方有了进一步了解,最重要的是美国认识到解决美元贬值和美国国际收支逆差问题不能光靠人民币升值,还需要进行自身的结构调整,幷且提出了“利益攸关者”的说法。通过这次对话,美国开始修正对中国的战略,使其变得更加务实。比如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增加中国的投票权,提倡中国和平外交发展政策等等。这也是“利益攸关者”的具体表现,可以看出美国开始重视让中国分担一部分责任。
  随着中美经济相互依赖的增加,美国的舆论,百姓,商界,政界会逐步增加对中国的了解。保尔森这次来中国开展战略对话,幷没有向中国施压,而是交流双方如何进行结构调整的政策,从而形成更合理的规则。可以说,中美关系的未来是乐观的。
  时殷弘:中国崛起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美之间贸易摩擦越来越多。因此经济问题本身的重要性,在中美全盘关系中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双方越来越认识到不能在自己的根本利益上向对方轻易让步,另一方面双方都在寻求影响对方的经济政策,使其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所以,确实需要一种系统的、战略性的经济对话,拓展自己在经济领域的利益,拓宽合作的途径。保尔森此次访华要谈的都是全局的战略性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任何一个贸易代表能够谈妥的具体事宜,因此祗能采取“务虚”的方式。用全局的观点与对方讨论全盘问题和未来趋势叫作“务虚”。美国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更有效地影响中国,让中国更多地接受美国在贸易领域的要求,而中国也希望通过与美国进行全盘的经济战略对话,缓解美国国内对华贸易保护主义的危机。
  ★《21世纪》:美国即将迎来的国会两院中期选举(11月),中美关系往往在中期选举时进入一个波动期,出现针对对华政策的发难(特别是由批评美国国内经济状况引发的),根据目前美国国内的状况来看,此次选举将会对中美关系有何具体影响?
  孙哲:影响是边缘性的。现在美国关心的主要是伊拉克问题,非法移民问题,美国本身的经济问题等等,中国不属于“最关心”的问题。因此,我觉得中期选举对中美关系不会造成太大的冲击。但是在选举中我们可能会看到国会情绪的渲染,美国一些人还会夸大对中国的指责。即使是有些一直被认为对中国比较友好的人士,也会在这个特定时刻,选择一些取悦于本地区民众的论调来“敲打”一下中国。对此,我认为中国应该理性地看待,一方面坚持自己的立场,另一方面,针对美国提出的问题,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来处理,建立危机处理机制,试着对美国关心的问题,用他们听得懂的话讲道理,把对两国关系的伤害降到最低。这就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和对美国更为深刻的了解。
  时殷弘:此次中期选举中,共和党和民主党争执的焦点不是中国问题,而是伊拉克问题。美国的情况比较复杂,一部分人对中国非常不满,而一部分人认为他们的生意中越来越大的份额在中国,对中国的贸易依赖度越来越高。但总体来说,目前在美国国内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处于不断积累的阶段。今年4月胡主席访美之前,吴仪副总理到美国采购,实际上已经表明中国政府意识到了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中国如果再不做一些让步的话,贸易保护主义将愈演愈烈,如果美国国会通过对中国征收高额关税的提案,那么中国经济将会受到严重的伤害。吴仪代表中国政府与美国公司进行合作,再加上最近中国在伊朗和朝鲜问题上和美国的合作也比较多,才暂时缓解了这种危机。目前的情况下,尽管中美之间经济矛盾还比较复杂,但还不至于在美国形成全国性的在选举中指责中国的局面。◆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王梓 葛耘娜
(02) ★为 何 安 倍 急 于 会 见 胡 温 ? ★
http://cn.chinareviewnews.com/doc/1002/2/3/0/100223085.html?coluid=59&kindid=0
  中评社香港10月5日电/泰国《亚洲时报线上》10月5日载文《为何安倍急于会见胡温?》,摘要如下: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将于10月8日访问中国并会晤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这是五年来第一次有日本首相踏足中国国土,也是一年多以来中日首脑首度会面。分析指出,这次会晤较一般预期的要早,其中涉及了日本内部政治因素。
  外界一直以为,安倍成为首相后第一次会见中国政府高层的时机,可能是11月18、19日在越南河内召开的亚太经合高峰会议时举行场外会谈。可是,11月对安倍来说,已经是太迟了。安倍心目中的“死线”,应该是10月22日。
  10月22日,是神奈川和大阪两个选区的众议员补选,这次补选结果被视为是2007年夏天参议院改选的民意风向标。应该指出,日本近年多位首相都很快下台,像刚离任的小泉纯一郎可以一当5年的,可说是异数。而国会选举失利,每每是扳倒不少首相的其中一个导火线。因此,安倍亟欲在这次补选之前,先做出一些成绩给选民看,避免选民在投票时“惩罚”自民党。
  分析指出,在内政方面,安倍实在没法找到可以在短期内取成绩的课题,而他现时的唯一选项,就是在外交方面突破小泉快下台时在亚洲陷入孤立的局面;藉此,安倍也可以树立突破小泉框框的形象。这个就是安倍急于在10月8日9日先后会晤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南韩总统卢武铉的底蕴。
  安倍被指保守色彩浓厚,曾在一些敏感的内外政策问题上发表过一些激进言论。例如2002年他作为内阁副官房长官曾声称:日本“可以拥有原子弹和洲际弹道导弹”,“如果是最小限度地拥有小型战术核武器未必违反宪法”。但是,为了争取访问中国,被普遍视为鹰派的安倍10月2日在国会众议院回答有关历史问题的质询时,就不惜放软身段,援引前首相村山富市在1995年所作的道歉声明说,“日本的殖民统治和侵略给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和痛苦。”
  对极敏感的靖国神社问题,安倍一直采取模糊态度。前首相小泉因为坚持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而被中韩杯葛,五年来中日元首互访更是因此而无法成事。
  对中国来说,北京这次可是给足了安倍面子。不过,北京素来是“软的更软,硬的更硬”,安倍以引用“村山谈话”承认日本侵华造成人民巨大损害和痛苦,北京也愿让他如愿访华。但若日方将来也过激行为,中方也不排除有更强硬的反制措施。
  外界关注到,这次中日峰会预备时间仓卒,究竟到见面时能达到甚么具体成果?应该承认,对于具体成果,大概外界也不会抱有太大期望。特别是,若安倍日后再有过激行为,中日关系随时面临再次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危机;不过,这次安倍成功访华本身,已经算是一个小小的突破。◆
(03) ★ 美国对朝鲜核试验计划作出强硬回应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1417
文章提供于2006-10-5: 在美国助理国务卿希尔10月4日对朝鲜计划进行核试验发出“或拥有这些武器,或拥有一个未来”的警告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5日又表示,朝鲜进行核试验将被看作是一种极端的挑衅行为,是对和平和安全的威胁。
  华盛顿邮报10月5日说,布什政府已向朝鲜政府传递了一个秘密的信息,警告平壤放弃进行核试验,并公开强调警告说,美国不会与一个拥有核武器的朝鲜“共存”。
  负责亚太事务的美国助理国务卿希尔4日在华盛顿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美国朝鲜研究所发表讲话时,对平壤提出了两个选择,既朝鲜“可能拥有一个未来,或可能拥有这样的武器”。华盛顿邮报说,这是布什政府对朝鲜计划进行核试验作出的最强硬的回应。
  希尔并没有解释布什政府将会如何对朝鲜核试验作出回应,但他表示愿意与朝鲜官员及该地区其它国家的外交官员一起坐下来,讨论这场危机。希尔说,美国将尽自己所有的努力来阻止朝鲜进行核试验。但希尔随后强调说:“我们不会与一个拥有核武器的朝鲜生活在一起,我们将不会接受这个。”希尔还透露说,美国已经通过朝鲜驻联合国使团,向平壤发出了一个私下的警告。
  在希尔发表上述警告后,美国国务院代理发言人凯西(Tom Casey)在5日的新闻会上也发出警告称,朝鲜进行核试验将被看作是一种极端的挑衅行为,是对和平和安全的威胁。美国已通过相关渠道向朝鲜发出了警告。凯西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收到朝鲜的回应。
  凯西表示,美国目前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说服朝鲜放弃核试验,美国政府将继续通过双边、多边外交努力来实现这一目标。凯西还对目前联合国安理会正在讨论通过一份呼吁朝鲜放弃核试验的正式声明表示赞赏。
  联合国安理会4日就此进行了紧急闭门磋商,与会者一致对此表示严重关切,并敦促朝鲜不要进行核试验。美国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发表措辞强硬的声明,对朝鲜进行核武器试验的威胁采取广泛明确的战略措施。
  当天,安理会举行历时3小时的不公开会议。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博尔顿在会后表示,在目前阶段,安理会对于应做出何种正式反应意见不一致,由15国组成的安理会需做出“重大决策”。博尔顿表示:“安理会十分有必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外交,努力说服朝鲜不要从事这类试验。”
  博尔顿说,他在会议上提议“有效的预防外交”分三个步骤。他说:“我们需要表明,必须消除这个威胁,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我们需促使朝鲜履行在2005年9月六方会谈期间承诺的义务,恢复会谈,并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博尔顿说,第三个步骤是,安理会需制定明确的“路线图”,告诫朝鲜进行这种试验将导致启动宪章第七章采纳实施制裁的决议及其他措施。博尔顿还强调,美国认为朝鲜有关进行核试验的声明构成严重威胁。他说:“我们认为,这个声明并非外交策略,也不是单纯为了引人注意。”
  “因此,安理会非常有必要对此做出十分严厉和果断的表示,不再仅仅以一纸声明做出机械的反应。”博尔顿说:“我担忧的是,如果我们现在不对朝鲜以企图采取的行动发出的明确信号做出强烈反应,他们将对安理会产生误解;他们将从软弱的新闻通告或主席声明中得到错误的解读,以为安理会内部有袒护他们的人表明,安理会无法采取有效行动。”
  日本驻联合国代表大岛贤三(Kenzo Oshima)说,所有成员国都认识到,安理会必须“立刻、迅速发出明确和强硬的信号。”大岛贤三还指出,有关方面可能有不同的对策,但“各方都明白,我们正在处理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是一个在世界上被孤立的政权,一个僵化的政权,并非一个容易交往的政府”。
  中国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表示,对于朝鲜局势的严重性,安理会并不存在分歧。他说:“对于世界上的不良行为,谁也不会袒护。”王光亚还表示,安理会所有的成员国都赞成六方会谈应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途径。不过,王光亚表示,对于如何进行安理会的磋商,他尚未得到中国政府的指示。◆来源: 多维
(04) ★ 朝鲜核试若引发战争 传中国放话不会插手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1399
  文章提供于2006-10-5: 中央社消息,即将出版的最新一期香港《开放》杂志报道说,最近中国外交部已照会朝鲜外交部提出修改”中朝友好互不侵犯条约“,中方表明,若朝鲜进行核子试验引起第三国入侵,中国不会依条约出兵援助朝鲜。
  这项报道尚无法获得证实,但如果确有此事,代表北京有意与平壤在此一问题上划情界限,不愿卷入朝鲜试爆核子武器势必将引发的国际危机,并可能想藉此吓阻朝鲜政府走上试爆的道路。
  据开放杂志报道,今年七月,朝鲜领导人金正日突然下令进行飞弹试射,事先未通知中国,引起中国当局强烈不满,除了在联合国公开批评朝鲜及同意相关决议案,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并任命美国通刘晓明出任驻朝鲜大使,从此结束中朝之间党与党的关系,开始以专业外交人士发展两国关系。
  报道又引述消息指出,中国外交部最近已照会朝鲜外交部,提议修改1961年签署的”中朝友好互不侵犯条约“。
  对于条文规定”任何一方受到第三方进攻和入侵,将视为对自己的侵略,予以人力、物力援助“,中方对第三方入侵的新解释是,战争原因是谁引起的就由谁负责,如果是核子试验引起第三国入侵,中国不会履行该条约,不会出兵援助朝鲜。◆ www.TopChineseNews.com 来源: 中央社
(05) ★胡 锦 涛 亲 自 拍 板 敲 定 安 倍 访 华★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1414
  《读卖新闻》并称,有关日方希望新任首相安倍能够及早访华的信息,最早是在上月23日向正在东京出席第六次中日总体政策对话的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提出,但由于日方强调“不应该对新首相到靖国神社的行动作出约束”,以致中方没有同意。但日方的争取到26日戴返华前还在进行。到了28日,戴秉国在“极秘密”的情况下再度访日,并向日本外次谷内正太郎表示,两国首脑可于8日在北京会谈。
  《读卖新闻》并称,日本首相上任后即出访亚洲国家,安倍今番访华将是宫泽1992年1月访韩以来的第一次,充分显示出安倍对中国的重视。
  另外,北京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江永认为,中日首脑会晤将会重点谈及中日双方关系和当前国际形势两大议题,两国领导人在会谈中可能就未来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达成一些前瞻性共识,其中包括日方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以及靖国神社参拜问题。
  针对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安倍在就任首相之前曾公开表示,不会官式参拜,但同时也强调有个人宗教信仰自由。安倍4日晚在首相官邸接受记者采访时在谈及如何应对靖国神社问题时表示:“这不是二选一的问题。如果该问题会转化为政治或外交问题,那么我最好还是不要发表言论。”日媒预料,安倍将在会谈中回避表示是否参拜靖国神社。
  刘江永认为,尽管未来安倍是否会以私人身份秘密参拜还不得而知,但中日双方至少会就安倍未来不官式参拜靖国神社达成基本共识。北京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周尊男预料,安倍至少应向中方承诺,短时期内不会参拜。
◆香港文汇报引据日本《读卖新闻》透露,同意安倍访华的决定由胡锦涛直接拍板
  此外,专家认为,朝核等当前国际局势问题也是中日领导人会谈的另一重点。刘江永并指出,中方很可能在会谈中重申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安倍可能会做出继续坚持以中日三个政治文件为基础处理台湾问题的相关表述。而据路透社及综合外电消息报道,日前朝鲜突然扬言进行核试,中日双方有必要加强合作,一起对付朝鲜的核威胁,以维护地区的稳定,所以朝核威胁料成为中日峰会的首要议题。
  安倍上月20日当选日本自民党第21任总裁,9月26日在日本众参两院首相指名选举中当选第90任日本首相。刘江永指出,安倍将中国选作其就任首相后的第一个出访地,显示出其对改善中日关系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姿态,希望尽早恢复由于小泉对中日关系的干扰所造成的损失。此外,安倍也将于下周一访问韩国。◆ www.TopChineseNews.com 来源: 读者网
(06) ★ 驻 京 办 有 什 么 样 的 “ 秘 密 ” ?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3038107&typeid=14
2006年09月04日 舒锋: 各地办事处每年用在疏通关系上的灰色经费在200亿元以上,这表明地方政府为获得“中央信息”,已经可谓是不遗余力。而疏通关系费用的不断上涨,则表明驻京办陷入了制造“神秘”信息激励的怪圈。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正在制定一份彻底的整改方案,方案首先涉及52家副省级以上政府办事处和大型国企驻京办的整顿和改革。5000余家政府驻京办事处,正面临着半个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生存危机,一些基层县市政府办事处恐怕难逃被裁撤的命运。(9月3日《经济观察报报》)
  驻京办的神秘面纱正在被逐步揭开,不过驻京办增加的速度让人诧异:1949年,内蒙古自治区率先在北京设立第一家驻京办事机构;1991年,北京共有186个市级以上的驻京办;到2002年时,这个数字已激增至426,十年之内翻了一番。那么,设立驻京办的惊人速度背后,究竟是什么呢?
  地方政府设立驻京办的初衷一是要资金,要项目;二是接待来北京办事的地方官员。但是种种迹象表明,驻京办成了“跑部办”,“跑步(部)向前(钱),争取拨款,争取计划指标,争取优惠政策”被公认是驻京办事处一个重要功能。笔者以为,不论是驻京办设立的初衷,还是其后功能的异化,都与政府信息“上下不通”有关。
  事实上,地方政府设立驻京办的初衷,与我国政府传统管理方式有极大的关系。我国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有强烈的单向性、神秘性和强制性。政府在“神秘”的氛围下产生权威,不但其机构设置、人员安排,职权的运行规则、方式和工作程序很难为外人所知,连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许多政策和决定,同样也是在某种“神秘”中运作出台和实施的。在这种神秘而产生的权威下,不但政府与百姓产生了距离和隔阂,甚至下级也可能由于难以得到相关信息而利益受损。由此看,政府信息“上下不通”,典型表现就是决策的暗箱操作,以及更高级层对行政公共信息的垄断。正是在这种管理背景下,驻京办应运而生。
  据报道,各地办事处每年用在疏通关系上的灰色经费在200亿元以上,这表明地方政府为获得“中央信息”,已经可谓是不遗余力。而疏通关系费用的不断上涨,则表明驻京办陷入了制造“神秘”信息激励的怪圈。公共选择理论表明,政府不愿公开信息的主要诱因,是为了满足官员以及相关特定利益集团的隐秘目的和诉求。对此,学者斯蒂格利茨有着精彩的论述,他认为,政府不愿公开信息的诱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保守信息秘密可以使得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免于因犯相应的错误或过失而被提起诉讼,如果政府某项政策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政府官员往往会说“要不是这项政策,情况会变得更糟”。二是政府信息保密,给予了特殊利益集团对政府施加更多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机会。三是信息的缺乏和其他人为制造的稀缺性一样,必定导致寻租。驻京办数量的快速增长,存在一个不健康的动态循环:政府官员有着制造信息秘密的激励,因为借此可以获得租金。
  可以说,政府信息“上下不通”滋长了驻京办的繁荣,而要裁撤驻京办,关键在于消除官员制造秘密信息的激励。消除政府信息“上下不通”就消除了驻京办存在的土壤,这可能是比裁撤驻京办更重要的、观念上的变革。◆ 来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李灿灿)
(07) ★” 福 利 腐 败 ” 的 三 大 危 害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3037670&typeid=14
2006年10月03日 谢涛: 中国有句老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此,某些现象长久以来都被人们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地接受着,即便偶感不平,也不过是发一两句牢骚罢了,很少会从制度上去追究它们的合法性。譬如,我们常常看到某些人越过候诊室里的长龙不用挂号直接就找大夫看病开药,看到某些人在拥挤不堪的火车站台上拿着个本本向列车员一显径直就迈上卧铺车厢,看到电力局的家属整日整夜地开着空调每月却只要出几十块钱电费,重点中学教师的小孩不用考试不用交“择校费”直接就可读本校,等等。
  最近,一个新词汇——“福利腐败”成为媒体和公众的焦点。“福利腐败”是指一些垄断性行业将自己掌握的行业资源无偿或者廉价地向本行业的职工和家属提供,在福利的名义下形成的行业腐败现象。
  我们可以将“福利腐败”的历史根源一直追寻到存在于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主义”社会福利体系,但那时的得利者群体相当庞大,可供分利的资源却十分有限,因此,还无法将腐败、垄断等概念和福利联系起来。福利一旦成为腐败,便意味着在不成熟市场体系运行下的行业垄断得以形成。
  “福利腐败”是经济转型时期的现象。如果我们忽视它,它就像一颗依附于体制的“毒瘤”,慢慢地侵蚀它的肌体。
  ▲首先,从经济体系的环境――社会来看,“福利腐败”破坏了社会公平准则,使贫富差距日益拉大。按常理,社会福利应当是由全社会承当,用于帮助、扶持社会弱势群体的,而不是给收入已经很高的垄断企业员工的。现在,垄断企业却利用公众给予它们的强势地位,将企业福利的成本转嫁于社会,这和“劫贫济富”没什么两样,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使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其次,从宏观的经济主体——国家来看,“福利腐败”不仅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还会造成国有资产的巨大流失。由于福利低于市场价甚至是无偿的,势必会使部分剩余福利进入市场流通,冲击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例如,福利房被炒卖和火车免票证、学位名额被倒卖便是常见于报端的投机倒把事件。“福利腐败”最大、最明显的危害在于把国有资产、税收等全民财富以福利的名义转为个人财富。
  ▲最后,从微观的经济个体――企业来看,“福利腐败”表面看是垄断企业本身得利,但实质上它们是在扼杀自身的活力,无异于“慢性自杀”。现在看来,垄断行业虽然臭名昭著,却丝毫也不减弱其在公众眼中“风光无限”的吸引力,可是,如果我们透过这层绮丽的薄纱,直入其内部,理性会让我们的良知触目惊心。这何尝不是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一种活生生解读呢?一个不断将经营成本提高的企业,其市场竞争力也必然不断削弱,在垄断状态下,它可以转嫁给国家,一旦打破垄断,进入市场竞争状态,又将如何自存呢?
  铲除“福利腐败”,必须从根子上打破行业垄断。企业只有面临市场压力,才会主动去控制成本,才会有自发消除“福利腐败”动力。但是,鉴于中国转型时期的特殊情况,较为现实的做法是,在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同时,通过立法来形成对垄断企业的制度化约束,像建立公众广泛参与的价格听证制度和专门针对垄断企业的成本核算制度,出台《反垄断法》,等等,都是刻不容缓的。◆ 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何晶茹)
(08) ★ 德国之声欧洲尚未从天国迷梦中醒来 ★
http://www.milchina.com/2006/10-5/10043.html
—德国著名中国专家桑特施奈德谈欧洲对中国的偏颇看法
2006年10月环球时报:德国北部港口城市汉堡13日到15日召开“汉堡峰会,中国与欧洲相遇”。会议期间,与会政治经济界精英就中欧关系、中国金融改革、能源环境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德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桑特施奈德接受了记者采访。
▲德国之声:中国会成为亚洲的霸主吗?亚洲其他国家将如何看待呢?
★桑特施奈德:中国完全有在亚洲扮演领袖角色的能力。不过,中国也是亚洲最让人难以预测未来的国家。中国拥有那么多积极的数据,东部沿海地区的高增长率,巨大的活力。但中国的成绩也有其阴暗面,贫富差距悬殊,环境问题……我们不能认为中国经济可以无限增长下去,因为中国的未来很难把握。
当然中国有潜力保持稳定,也许到2015年中国仍在稳定发展。但中国面临的风险随时可能引发危机。果真如此,那么世界格局就得重新排定了。但不管是否爆发危机,中国将是一个在亚洲具有影响力的国家,也许是最有影响力的国家。并非所有的亚洲国家都能很快适应这一局面。东南亚国家在过去几年里与中国接近了一大块,与中国合作,并且避免发生冲突。
可惜,中日关系还没有出现这样的接近。这与日本还没有反省历史有关。由于日本与美国保持密切的安全合作,因此有可能成为与中国发生冲突的国家。不是竞争,而是冲突。
▲德国之声:中国的体制是风险因素之一,但欧洲的经济界是否很欢迎这样的体制呢?
★桑特施奈德: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谈到中国的时候,所有我们学过的有关共产主义体制的知识都一钱不值。中国现在当政的是一批工作效率极高的政治精英。我们必须对中国领导人表示敬佩的一点是,他们在过去的20多年里使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保持了稳定。这是很了不起的。可能有些欧洲人对此不以为然或不满意,这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越来越自信的中国人告诉世界,他们有权力选择自己的道路。
在这方面欧洲与中国之间将会有激烈的讨论。话说回来,我们德国、欧洲开始实现经济腾飞的时候,想到过民主吗?没有,民主不是前提,而是结果。
▲德国之声:我们在讨论会上听到一些欧洲公司对中国强制技术转让的批评,您对此怎么看?
★桑特施奈德:西方公司愿意进入中国巨大的内部市场,中国公司则希望尽可能快、尽可能便宜地得到西方的高科技。当然,如果一个欧洲公司发现他们的技术面临被中方无偿获取的危险时,就会提出抗议。不过,我们不应忘记的是,100年到150年前,欧洲人在窃取技术方面也是毫无顾忌的。德国剽窃英国的技术,法国人也模仿英国,反之亦然。
对一家公司来说,这是件痛苦的事情,但等到有朝一日中国人也有越来越多的创新发明时,他们也希望自己的专利得到保护。不过,在这一天到来之前,这将是个十分困难的问题。
▲德国之声:中欧之间存在很多误解,很多问题上双方各持己见。与会的中国企业家表示,中国改革20多年期间,中国做出很多改变,欧洲也应该做出改变。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桑特施奈德:中国企业家的这些话是完全正确的。整个辩论中我最不能容忍的是欧洲人的那种目空一切、故步自封的态度。这是他们与中国这样有活力的经济地区打交道时经常表现出来的态度。所以讨论来讨论去谈不出结果。其症结在于,我们欧洲人认为我们有权要求亚洲朝哪个方向转变。一旦亚洲人走自己的路,我们就感到失望和震惊。
中国一方面让我们着迷,另一方面,中国就像一面远方的镜子,我们向里面看,挑出我们想要的东西,然后说这就是中国。我们每个人头脑中都有一个中国的形象,但这形象更多反映的是持有这一形象的人,跟现实中的中国没有任何关系。◆
(09) ★日 本 在 东 海 有 恃 无 恐 的 深 层 秘 密 ★
http://bbs.milchina.com/read.php?tid=27867
据媒体报道:《日本立法抢占东海油气 阻挠中国海洋调查船》,“12月1日,日本自民党海洋权益特别委员会会同日本内阁官房、外务省、经济产业省、法务省、防卫厅、海上保安厅、警察厅以及水产厅等政府有关部门的分管负责人一道研究和讨论了自民党提出的《关于海洋结构物安全水域的法案》草案。”“该举措是为保护日本在东海的试开采活动提供法律基础”。“如果开采企业的试开采活动‘遭到了妨碍和扰乱’,海上保安厅‘对这些妨碍者’采取行动就有了法律依据。”“日本最大的在野党民主党也在筹划提出暂定名为《资源勘测限制法案》的草案规定,如果中国的海洋调查船以及其他船只在没有取得日本政府许可的情况下进入日中中间线日方一侧,日本海上保安厅的巡视船就有权登船检查,乃至扣押船只并逮捕相关人员。”
上述消息摆明了:日本以法律的形式、展开与中国的硬碰硬对着干、意图“生吞”东海争议海区。气愤之余痛切思考:恶邻日本、在东海问题、等等问题上、针对中国死缠滥打、有恃无恐、到底是什么原因?如何才能应对日本右翼的纠缠?笔者认为有下列原因:
◆一、军事战略上,日本企图以东海事端牵制中国台海问题的解决,想把东海、台湾都当作中国的睾丸捏在日本手里,最终达到日美联合驻军台湾、实际托管台湾。
军事态势上,东海问题、台海问题,现在搅在一起,相生相克。如果解决台海问题之前,先同日本就东海问题开战,则可以演变成中日之间的长期对抗和战争,对于中国解决台海问题不利,这是中国顾忌、日本有恃无恐的地方之一;如果加快解决台海问题、回过头来解决东海问题,打破第一岛链对于中国的封锁、变为中国大陆及台湾半圆形包围日本的态势,则对于日本不利。由此可见,日本在东海问题上频频出招,是在将东海、台海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性的问题来看待和解决、在“东海-台海”问题上与我争夺主动权。叶剑证券分析师兼军迷认为:中国人要做好准备、高度警惕“日本台湾梦”--日本谋划的“台海东海5步棋”是:
▲1、眼前将东海、台海作为互相利用来牵制大陆的棋子拿在手里使劲捏。用李敖先生的话说就是:台湾是捏在外人手里的大陆的睾丸。
▲2、趁大陆武统台湾的时机、联合美台军队“三打一”、将大陆打输。
▲3、之后美、日军队顺势进入台湾、名为护佑台湾独立、实质是由美日“托管台湾”。
▲4、美日顺势、顺手占领东海海域的主权。5、将来完全由日本托管或者统治台湾。
日本的逼迫,可能迫使中国调整军事战略,那就是超越江时代的“打一场局部高科技战争”的思想,而演变到“打一场局部、中期甚至长期、高科技、中级等级别以上战争”的思想。打台湾不是“一打一”,而是“一打二、三”(打台军、日军、美军)。中国如果不放弃武统台湾的准备,就要做好一打三的准备。一句话:就要做好“打台湾同时也是打东海”的完全的准备。
◆二、外交战略上,日本抱定美国的大腿、立定脚跟、远交近攻,以此利用中国“南北有强邻、东部有台独、远方美国有矛盾、南海海域有争议”的战略态势上的弱点。
日本对华咄咄逼人,外交方面的原因有两层:
▲(一)日本外交方面的原因是:日本已经不惜部分交出军队指挥权、赢得美日军事同盟和美国的信任,也要修改和平宪法,将自卫队改为、上升为“自卫军”。其目的就是在于:向美国忍辱负重韬光养晦、以此靠紧远方的美国大靠山、同周边国家展开领土和权益争夺。北部要争俄国北方四岛、西部要争韩国独岛、西南要争中国东海,东南霸占冲之岩岛礁周围数十万平方公里海域。这是其扩张国力的一步。最终坐大之后再求更大发展、甚至再与强权争霸。
▲(二)而中国地缘政治方面的态势是:“南北有强邻、东部有台独、远方美国有矛盾、南海海域有争议”,尤其是东部台独问题,牵制了中国的手脚。两国外交态势比较之下,日本自以为“不趁此时、更待何日”。加紧挑战中国的东海等海权。中国目前对应的策略只能是:南北谋求和平、内部加紧准备、团结制衡力量、顺势解决东海。
◆三、民族精神上,日本右翼有着二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的“神风敢死队精神”,以此来利用中国“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弱点。
日本首相小泉,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神风敢死队”的崇拜者,神风敢死队的有关读物是他的枕边书,他出访国外、视察日本驻外使领馆、曾经向使领馆人员赠送此类读物、以此勉力日本驻外人员为国尽忠。
日本军国主义的“神风敢死队精神”,说穿了是为了日本的扩张、不怕为了扩张等利益而死的亡命徒精神。二战时期,曾经造成美国海空军的重创。但是,进入21世纪,在中国继续韬光养晦、发展经济、争取时间克复台湾的时候,日本右翼的亡命徒式的扩张,把中国政府的忍辱负重、韬光养晦,就当做了蚕食乃至生吞中国利益的时机。从根子上说,不是亡命徒太狠,而是:
▲(一)中国国力还没有达到强硬的地步。中国需要加速发展国力和军力。从军力而言,“航天、航母、核潜艇、军人加工资,一个都不能少”。
▲(二)中国有必要调整“韬光养晦”的外交思想。中国要勇于争取和保卫自己的既得利益和未来利益、海外权益、全球利益。我们必要时要有韬光养晦的战略、必要时也要有毛主席说的“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铮铮铁骨。没有内在铮铮铁骨的韬光养晦必定是无所作为的失败的韬光养晦。
▲(三)中国人要警惕自己:中国历来妥协者多、投降派多、汉奸多,但是日本敢死者多。
◆四、文化、历史传统上,日本历来有“不畏大国以小犯大”、“以弱求强以蛇吞象”的历史传统,以此来利用中国“长城意识”、“闭关锁国”的历史传统弱点。
从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开始,日本就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近代史上,日本历来有“以小犯大”、“以弱求强”的历史传统,先是甲午战争打败清帝国,后是日俄打败俄国,再后是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中主动进犯美国。可见,尤其是近代日本史,就是一部小国挑战甚至打败大国的历史。这一历史传统,显露的是不断进取的精神、无限扩张的野心、不停的拓展意识;对应的则是中国的“长城意识”--也就是安于防守、满足现有领土、安土重迁、不再扩张拓展、不重视海外利益的保守自满、自得安乐、最终导致亡国的封建意识。
中国人该警醒了。尤其是认为中国没有全球利益、海外利益的国人,该警醒了,不要再做“清末闭眼不看世界”的闭关锁国人士。中国的外贸已经遍布全球,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大约60%,中国的石油、铁矿铜矿等重要矿产等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33%以上并在飞速增长,中国的海外侨民每年以百万计增长……
凡此种种,意味着--中国的利益遍天下,中国人必须以“全球利益意识”,取代封建时代的“长城意识”、“闭关锁国”意识。笔者认为:在日本咄咄逼人的态势面前,中国人无法不反思自己的民族精神、民族意识。肥羊永远是恶狼嘴里的美餐,恶狼吃了肥肉还会要求羊群给予感谢。
◆五、经济上,日本倚仗技术创新精神和能力、及其先进程度、倚仗雄厚的资金,不惧中国“抵制日货”
经济上,日本人精益求精的质量品质、发明创造的累累成果、知识产权,使日本倚仗其都有的芯片技术、材料技术、其他技术,倚仗其高性价比的电子产品、汽车产品、其他产品,不惧中国“抵制日货”。12月10日的参考消息报道:日本丰田汽车打败美国通用汽车之后,还谋求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相反的是:中国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依靠垄断、依赖政策、不求进取、创新精神薄弱、产品质量中等偏低,甚至67%的国企没有科研研发机制和机构、甚至坐吃山空、掏空蛀空、工人下岗。中国经济要抵制日货,根本上要从科技创新精神和机制上找原因。
在东海问题上,看到的是中日军事战略的差别、外交态势的差异、民族精神的不同、历史传统的炯异、经济和科技的强弱。恶邻在东、强邻在侧、台独在腹、中国大陆人只有自强:
▲1、产品上科技上要“求创新、求一流”。
▲2、文化、精神上要以进取意识取代保守意识、防守意识。
▲3、外交思维上,“韬光养晦”要与毛主席说“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铮铮铁骨相结合。
▲4、外交战略上,南北谋求和平、内部加紧准备、团结制衡力量、早日突破台海、顺势解决东海。
▲5、军事战略上,做好“打台湾同时也是打东海”的准备。◆
(10) ★台商龚金源“黄浦一号”特务身份曝光 ★
http://bbs.milchina.com/read.php?tid=27863
—台商龚金源知特务身分曝光,惊叫“要死了”
中评社香港10月5日电/李庆华上午指上海台商龚金源是陈水扁向检察官指称的在大陆执行情搜的人士,据了解,某家有线电视台派人采访龚,龚接起电话后,发现自己身分曝光,惊叫“要死了”,随即关机。
  联合晚报报道,据了解,龚金源在大陆苦心经营党政关系,在陈水扁向检察官指其使用“国务机要费”在大陆进行情搜后,龚十分紧张,许多“立委”与电子媒体立刻知道陈水扁指的就是龚金源。
  据指出,龚金源在台湾与民进党关系良好,尤其喜欢在许多社交场合炫耀与吴淑珍、马永成关系良好,毫不避讳。政党轮替前,龚的财务状况一度不大好,民进党上台后,龚获得许多援助。龚的太太龚张晚莉与民进党“立委”张俊雄的太太朱阿英、杏林新生制药公司董事长李碧君感情深厚,龚与余政宪交情也不错。
  龚金源在1990年代初期开始到大陆发展,2002年秋天,龚在上海静安区威海路精华地段的晶采世纪大厦工程,张俊雄派儿子张志弘出席,民进党人士也来了许多位,现场俨然是民进党人士在大陆的聚会。
  龚的身分早被外界知晓,但迟未曝光,主因是泛蓝希望产生一枪毙命的效果,迫使龚不敢为扁的“国务机要费”圆谎,龚一旦撇清一切,扁的说词就不攻自破。
▲黄浦一号”曝光了名叫龚金源
  中评社香港10月5日电/陈水扁宣称的南线工作“黄浦一号”,身分今天曝光,国民党“立委”李庆华指出,这名神秘台商在上海经商,名叫龚金源,与陈水扁交情深厚,两千年陈水扁首次上台,就赠送宾士轿车当贺礼,龚金源住在台北敦化南路豪宅,管理员表示,龚金源这几个月都在上海。
  东森新闻报道,这位被很多绿营称为“龚大哥”的龚金源,住家位在台北市敦化南路某栋二十多层高楼,管理员证实了神秘的“黄浦一号”就是上海台商龚金源,平时就住在这21楼百坪豪宅。
  根据管理员透露,龚金源是台商,经常往返台湾、上海经商,这点和立委李庆华爆料的身分十分相近。龚金源57岁,毕业于台北工专工业设计科,但是他善于经商,在台湾有三家营造建设公司,在大陆有超过六家投资公司,两岸三地政商人脉广,促成他与陈水扁交情深厚。
报道说,2000年7月,台湾“财政部”派任龚金源为台湾企银公股董事代表,2005年12月,又担任第一金控公股董事代表。到底龚金源是不是“黄浦一号”,至少陈水扁相当重视这名友人。▲ 转自81.china.com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