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山视察复旦大学 重提培养“又红又专”的接班人★★★

名人名言14挑战篇:人生的最大挑战,其实不是征服别人,而是征服自己

 http://www.boxun.com/news/gb/health/2012/10/201210050350.shtml

    ☆你越是发奋图强,遇到的困难就越多。 --老舍

    ☆困难只能吓倒懦夫懒汉,而胜利永远属于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茅以升

    ☆不奋斗而未胜困难,是不举足而欲登山也。--恽代英

    ☆一个全身心干事业的人,往往活得不轻松,往往在无止境地发展事业的同时,永远对自己不满意,永远对现状不满意,想做的事永远超过能做的事。--陈祖芬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己才是最强大的敌人。--林贤治

今 日 看 点:2016-0623▲◆★●■☆

揭秘英国的野心 你所不知道的脱欧三大内幕★★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6/06/22/5315461.html

乌克兰挖空家底卖武器到中国 俄罗斯为何恼火★★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6/06/22/5314952.html

刘云山视察复旦大学 重提培养“又红又专”的接班人★★★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6/06/22/5316485.html

罗征启–夭折的中共接班人★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6/06/22/5315764.html

中美同时出手 委内瑞拉变天在即?★★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6/06/22/5315767.html

为什么中国绝不能忽视印度?★★

http://www.bbc.com/zhongwen/simp

英国夫妇不识货 用乾隆瓷瓶顶门 估价100万英镑★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6/06/22/5316602.html

 揭秘英国的野心 你所不知道的脱欧三大内幕★★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6/06/22/5315461.html

多维 2016-06-22:英国脱欧公投举行在即,赞成与反对双方陷入胶着。移民问题看似沸沸扬扬,背后其实掩盖了脱欧支持者们真正的野心。

综合媒体6月22日报道,英国决定脱欧与否的公投即将在23日开启。直至6月20日,三个舆论调查结果已经公布,其中两个结果显示民众支持英国留在欧盟。但余下的一个调查显示出脱欧支持者占据了上风,目前两方舆论势均力敌,未分高下。

英国首相卡梅伦(David Cameron)在21日于首相官邸前发表演说,呼吁众多年长一代的脱欧支持者为了孩子的梦想和希望重新考虑脱欧一事。英国政府的一些阁僚和央行也希望英 国能留在欧盟,从4月开始,美国、日本以及其他欧盟成员国的政府首脑也都纷纷声明表示英国不应脱欧。此外,几乎所有的智库都推测英国一旦脱欧,经济规模将 会缩小。

始作俑者另有其人

虽然各方都有寄希望英国能留在欧盟的声音,但英国舆论似乎非但没有被彻底扭转。随着公投的临近,支持脱欧的呼声愈发不绝于耳。英国调查公司YouGov在6月17日发表的调查显示,支持脱欧的调查者比率已高达43%,仅比反对者少了一个百分点。

脱欧舆论愈演愈烈的原因究竟为何?实际上,媒体在舆论导向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纽约时报》6月21日称,英国《金融时报》和《卫报》均支持英 国留欧,但是这两份报纸发行量相对较小。《泰晤士报》一直保持中立,直到18日才表示其支持英国留欧。而英国发行量最大的两家报纸《每日电讯报》和《每日 邮报》及发行量最大的娱乐小报《太阳报》皆支持英国脱欧。

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

移民问题一直以来是脱欧议论上的一个热点。5月26日英国政府统计局发表数据显示,2015年12月移民英国的人数高达33万人,这可能使得英国群 众认为现实生活受到移民的威胁。一名居住在伦敦的大学生向日本杂志《日经商业》表示,东欧的移民既没有技能也不会英语,无法融入英国社会,如果不加以限制 的话,英国小城镇也会和伦敦一样挤满了外国人。

不过,移民问题并不能完全代表脱欧派指出的矛头所在。一些持有高收入、高教育程度的脱欧支持者真正考虑的是,如果英国继续留在欧盟,那么英国将失去 未来。一名英国企业家6月1日在自己公司的博客上这样写道,为了守护民主主义,脱离欧盟吧。主张脱欧的官僚和大企业家并非寥寥无几,这些英国的精英们认 为,欧盟剥夺了英国成长的自由。

重振雄风的野心

日本《钻石》杂志网站diamond online称,脱欧支持者们真正的野心是重振英联邦。他们的想法是只有脱欧才能振兴英联邦经济圈,让英联邦这个松散的国家联合体不再受到轻视。英联邦有54个成员,规模仅次于联合国,涵盖了世界上大部分的宗教、人种和政治思想。

虽然脱欧在短期可能会对英国经济造成冲击,但是支持者们分析,从中长期来看脱欧在金融层面会对英国产生有利好,因为英国在全世界本身就拥有许多避税 天堂,脱离了欧盟的金融管制或许能帮助英国吸引更多的资金。脱欧之后,俄罗斯、中东、甚至是欧盟成员国富裕阶层的资金会比现在更加青睐英国。▲◆★●■☆

 

乌克兰挖空家底卖武器到中国 俄罗斯为何恼火★★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6/06/22/5314952.html

腾讯财经 2016-06-22: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度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武器进口国,“小战士”在此前的文章中也曾提到过,中国的军火订单拯救了许多濒临倒闭的俄罗斯军工企业。但是,由于担心中国仿制,中俄间的军火贸易变得障碍多多。而此时,乌克兰成为了中国武器进口的重要来源。乌克兰在中国国防现代化的进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俄罗斯为什么对乌克兰恼羞成怒?(图为乌克兰基辅坦克生产工厂)

乌克兰是苏联的主要工业基地之一,乌克兰工业中最显赫的是军工企业。1991年独立后,乌克兰一跃成为世界上第六大武器出口国。军事工业企业多达3594 家, 职工300万人, 其中直接从事武器生产的企业就有700家, 职工140多万,生产门类涵盖火箭、大型运输机、军用舰艇、装甲车辆等陆海空各种装备,而且其大部分产品性能还居于世界前列甚至是顶尖水平。据统计,1992年-2013年,乌克兰军品出口额超过70亿美元,其中的主要销售对象是巴基斯坦、中国等国。

【乌克兰有哪些军工企业】乌克兰是世界上第6大战略导弹生产国。其拥有两座主要的洲际导弹生产厂,即“南方机械制造厂”和“巴甫洛格勒机械制造厂”。“南方机械制造厂”是一家以生产战略导弹为主的军工联合企业,是世界最大的导弹生产厂家之一。“南方机械制造厂”的宇航技术也很先进,原苏联第一颗通讯卫星所用的运载火箭就是该厂生产的。(图为SS-18“撒旦”洲际导弹)

另外,乌克兰建造军事舰船的能力很强。原苏联6个建造大型水面舰只的造船厂,有3个位于乌克兰黑海沿岸。“黑海造船厂”是苏联唯一能制造航空母舰的造船厂。俄军最大的航空母舰“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就是该厂建造的。而另一艘排水量更大的巨型航空母舰“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在该厂装配期间,因苏联解体及经费不足而停止建造。(图为黑海地区造船厂)

乌克兰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研制飞行器的国家之一,也是当今世界9个能够自己设计和生产飞机的国家之一。头号科研设计机构是“安东诺夫”航空科技联合体,乌克兰的绝大部分机型都是它设计的,所以被誉为“乌克兰航空工业的大脑”。头号发动机生产单位是“马达西奇”股份有限公司,其发动机用到了94个国家的飞机和直升机上,所以有“乌克兰航空工业的心脏”之称。(图为PD-14新一代涡扇发动机)

中乌军工合作,始于苏联解体后那段特殊时期。其时,独联体各国动荡不安,人心惶惶,工厂、机构大量倒闭,军工领域许多专家、教授失业,收入锐减。特别是一些尖端行业,大量一流的工程师陷入赤贫,美国、德国等国科研机构纷纷派出专家前往俄罗斯、乌克兰,以优厚条件招揽人才。中国也加入了这一轮人才争夺。(图为乌克兰安-70运输机)

【乌克兰对华军售如何掏空家底】分析人士指出,自1995年开始,迄今为止,乌克兰已向中国出口了约30类军事技术,其中涉及用于航空母舰、大型舰艇的动力系统、大型运输机设计、超音速高级教练机、坦克发动机和空对空导弹等关键装备。一些外国媒体甚至称:“没有乌克兰就没有现在中国的国防成就”。(图为采用乌克兰研制的发动机的中国L-15“猎鹰”高级教练机)

目前中国诸多水面舰艇,包括“瓦良格”号在内,还有“中华神盾”舰所用的燃气轮机DNDA-80、中国为巴基斯坦开发的“哈立德”主战坦克所用的柴油发动机6TD-2E、新一代高级教练机猎鹰-15所用的发动机AI-222,以及适合高原山地直升机的发动机,均来自乌克兰。其中从乌克兰购买的雪龙号经过改造后成为中国目前唯一功能齐全的极地科考破冰船,也是中国目前唯一能在极地破冰航行的船只。(图为“雪龙号”破冰船)▲◆★●■☆

 

 

刘云山视察复旦大学 重提培养“又红又专”的接班人★★★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6/06/22/5316485.html

多维 2016-06-22:6月19日至20日,中共政治局常委刘云山视察上海,其考察内容主要是摸底上海高校师生的思想状况,考察上海的党组织建设。刘云山在考察复旦大学等学校时说,要按照又红又专的要求培养接班人,这一不同寻常的表述引发关注。

据新华社报道,刘云山考察了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问题与师生进行了交流,并召开了多个高校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座谈会。

刘云山在座谈会上称,搞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的根本问题,是要加强中共的领导,要按照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要求,培养党的接班人。“要用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引导师生坚定对中国道路的自信”。

又红又专,这个充满了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名词,在文革时期曾极为流行,以至于成为了文化大革命的代表性符号之一。毛泽东在1958年提出了这个名词,“红”指的是政治忠诚,“专”指的是专业技术。1958年中共中央曾发出通知,要求干部又红又专,实现政治与技术的合一。

6月19日至20日,刘云山在上海高校调研(图源:新华社)

20世纪80年代之后,“又红又专”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中共高层的讲话中鲜少提及这个词语。但是近几年,在官方的语境中,又红又专出现的频率开始增加。刘云山在视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重提“又红又专”,可能意味着中共将加强对高校师生思想的管控引导。

外界认为,中共加强对高校师生思想的管控引导,以避免出现“又白又专”的现象,这种做法早有迹象。早在十八大召开之前,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就曾提出,“大学里的共产党机关必须采取更坚定和更有力的措施,以维护高校的和谐与稳定。应加强大学的日常管理工作,为党的18大的胜利召开创建一个良好的氛围。”

在2014年10月,中办出台了《坚持和完善高校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意见》中第一条就规定,中共党的委员会是高校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校方向,要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意见》还规定,高校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党管干部原则,校党委书记主持党委的全面工作。

同年12月,中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在会上称,“各级党委和宣传思想部门、组织部门、教育部门要加强对高校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2015年5月,习近平再次强调各高校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中共高层如此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试图重新将“又红又专”引入高等教育之中,这可能高校在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地位有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便与以北京各高校学生为先锋的五四运动有关。1989年,北京学生发起的天安门事件,其影响直到现在都依然存在。

进入21世纪,高校似乎又成为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2009年,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夏业良发表《致中宣部长刘云山的一封公开信》,公开反对中共的高校政策。2014年,《辽宁日报》曾刊文称,高校教师“呲必中国”,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外界认为,在大陆的高校中存在一大批反对中共体制的知识分子,尽管可能性很小,但这些人依然有机会成为引发学生运动的源头。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云山视察上海高校,并宣称高校应培养又红又专的接班人,这似乎释放了中共要对高校的思想政治领域进行整顿的信号。▲◆★●■☆

 

罗征启–夭折的中共接班人★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6/06/22/5315764.html

多维 2016-06-22:1980年代,中共接班梯队的第一名是罗征启,而不是胡锦涛……作者是见证人。本文摘自2012年8月5日《开放》杂志,作者万润南,原题为《罗征启:夭折的接班人》。

北京清华大学二校门(图源:记者/比邻)

 

也许,我们原可以有一个不一样的总书记。

他叫罗征启,我们清华建筑系的学长。一九三二年出生,比胡锦涛大八岁,比我大十二岁。他也是所谓“清华牌”干部,学生时代的政治辅导员,文革前,他已经是清华党委宣传部的副部长。

清华的文艺社团的党组织归口宣传部领导。当年,文艺社团的书记是印甫盛,团长是胡锦涛,我是文艺社团的普通一兵。所以,印和胡是我的领导,老罗则是我领导的领导。

我曾经这样评论他们三位:罗征启英气逼人,印甫盛霸气凌人,胡锦涛和气煦人。在政治上,老罗是我们共同的引路人。

入党介绍人和我谈莫扎特

罗征启曾经是文艺社团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手,我曾经在《清华岁月》中回忆过一段往事:一九六六年一月十七日,我在清华文艺社团被吸纳为“伟光正”的一员,介绍人是罗征启和印甫盛。按规定,介绍人要同新成员谈一次话。老罗约我到他的宿舍,在荷花池畔。我心里怀有好奇,不知道他要跟我讲什么样的共产主义大道理。也有点忐忑,因为他是太上领导。

走进荷花池教工宿舍,首先是惊讶过道里的乱。那时候清华的教工宿舍,走廊里拥挤杂乱,每家的厨房就在走道里。进了门,就整齐多了。他招呼我坐下。我紧张得憋红了的脸。他微笑了一下,给了我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提议:“万润南,想不想听莫扎特?”

我惊讶得无言以对。他放了一张唱片,当作乐队的伴奏,然后拉起了小提琴。我对音乐完全是外行,但会用心去感受。罗征启的音乐素养和娴熟的技巧绝对一流。那一天,他没有告诉我什么是共产主义,但却给我启蒙了莫扎特:在庄严的前奏之后,很快就进入优美的轻快;然后是优雅的空灵,一腔柔情的倾诉;从层层……的齐奏,到活泼跳跃的回旋;从深情悠扬的柔板,到激情紧凑的快板……

我完全放松了,倾听着从小提琴琴弦上流淌出来的莫扎特,开始打量眼前这个不同凡响的党官。罗征启的侧影像拜伦,帅得有点洋气。后来读到章诒和从上海资本家大小姐那里批发来的审美标准,才懂得那是真漂亮。双目清澈而明亮,老罗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贵族气。我总觉得他像一个人,像老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那个安德烈王爵。

蒋南翔器重的第一笔杆

文革一开场,罗征启成为被打倒的黑帮,印甫盛则是黑帮爪牙,我就当了“小爬虫”。造反派去抄了罗征启的家。和我同住一个宿舍的同学,向我展示从老罗家里抄来的几本印刷得极其精美的画册:西方各流派的名画、世界著名建筑的摄影。他一边翻阅,一边嘴里啧啧称赞:“你看罗征启的丑恶灵魂!”我心里很不平。几天以后,趁一个晚上他不在房间的时候,我把这几本画册用纸包上,送到荷花池宿舍。老罗听了我的说明,沉思了片刻,说了一段让我一辈子刻骨铭心的话:“你把它们拿回去,就当我把这几本画册送给他了。只要他懂得欣赏这些东西,他就坏不到哪里去。”我把这几本画册放到了原处。那位同学得了画册,我得了教诲,也算是各得其所吧。

老罗是当年蒋南翔校长器重的第一笔杆。蒋校长的许多重要讲话,都由罗征启捉刀。文革中清华分成两派,他是两派都希望延揽的人才。但他明确表态,他更倾向四一四的观点。不仅是倾向,他还是《四一四井冈山报》的创办人和大字报《四一四思潮必胜》的实际执笔人。这两件事情,我都有参与。为了赶出第一期《四一四井冈山报》,我们几乎包揽了大部分文章。第一期的社论是他和我一边讨论一边写就的。记得社论的标题是:《对革命干部要勇敢地保、热情地帮、大胆地用!》当我写到“当大部分干部脸上还是黑乎乎的时候,他们就……”,老罗大呼:“形象!生动!”

如何对待清华的教工干部,是清华两派的主要分歧点。有两副对联,惟妙惟肖地反映了两派的对立。在清华教工干部的食堂大门前,蒯大富的团派张贴了一副对联:氦氖氩氪氙惰性十足;吃喝玩聊睡一群混蛋。四一四派则贴了另一副对联:铍镁钙锶钡活性稍差;比学赶帮追赶快革命。清华理工男的文思确实与文科生不一般。

写作大字报:四一四思潮必胜

《四一四思潮必胜》是清华文革史上一份重要的大字报,甚至引起了毛泽东和张春桥的注目。这份大字报的原稿,是一位叫周泉缨的同学写的《给河南造总的一封信》,周同学请罗征启帮他修改。我当时正独立地写作另一篇文章《四一四思潮必胜》。这篇文章源于我根据列宁的一段语录,说社会上有多少派别,大学生中也会分成多少派别。我和罗征启聊天时谈到了这个看法。他听了眼睛一亮,说“这可以写一篇好文章!”

于是我开始了写作,并且和班上的同学有过多次讨论。当时用这个题目的大字报已经有多篇,除了列宁语录这个亮点,我写的那篇并无多少新意。罗征启邀请我参与对周泉缨那封信的修改,于是我把尚未发表的文稿贡献了出来,成为大字报的前半部份。老罗修改的原信成为后半部分。所以大字报发表时,主标题用了《四一四思潮必胜》,副标题用了《给河南造总的一封信》。

这一切,现在已是过眼烟云。但当时,却引起了巨大的风浪。周泉缨因为炮打陈伯达而坐牢,这篇大字报也是罪状之一。罗征启则成为团派的眼中钉,他们把老罗看成四一四派精神上的教父。蒯大富们整出了一个莫须有的“罗文李绕反革命集团”,动用私刑,其中一人被迫害致死。罗征启被团派关进三堡,那里是清华原来的一个干休所。在三堡,他饱受了酷刑。王立军在重庆黑打时的那些手段,老罗四十年前就领教了:用大灯泡照,不许休息;左右开弓的毒打;被罚站了三天三夜,站得小腿和大腿一般粗……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老罗从三堡逃出来了。他是从二层楼跳下来的,着地时扭了脚。他几乎是一路爬到了昌平。他在被抓的时候,机智地在鞋底里藏了十元钱,现在派上用场了。他搭长途车进了城。既不能回学校,又不敢回家。他藏身在日坛公园,通过在人大的姐夫和我们联系上以后,他被接出来安排在科学馆。接送时,前后是一支浩浩荡荡的自行车队,我和印甫盛都是其中的一员。老罗在科学馆的生活起居、一日三餐,都是我负责照料。建七的沙春元陪他同住。

弟弟罗征敷死于清华武斗

恼羞成怒的老团,把罗征启的弟弟罗征敷抓起来当人质。为了防止他出声,用棉丝堵住了他的嘴。很不幸,他弟弟在被抓捕的过程中窒息死亡。老罗的悲痛可想而知,他还不能出面料理这一切。我就成了他的全权代表,穿梭在科学馆和他家之间。他家在北京站附近的一个四合院,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我几乎成了他们家庭的一员。老罗的母亲慈祥、睿智,大姐和姐夫都是人大的老师,大姐文气、姐夫厚重,是家里的顶梁柱。二姐是芭蕾舞演员,漂亮得让我不敢正眼看她,她热情地把我当作自家的弟弟。在家人眼里,我代表了老罗。在老罗那里,我带给他所有家人的慰藉。

清华园的武斗在升级,科学馆不再安全了。于是我们把老罗转移到李衍平同学的老家–广东汕头。李同学也是我们文艺社的笔杆。我们一行三人上了京广线的列车,我护送他们到了保定,确认安全之后,我从保定下车,折回了京城。期间,我们一直有书信往来。

工宣队进校后,老罗回到了学校。因为他参与写作《四一四思潮必胜》的事情,宣传部的项目组曾经来找我调查。我一字一顿地回答:“据我所知,罗征启同志是一位马列主义水平很高的同志。”为了表示他们的不满,项目组的人一下子把他面前的那张桌子掀翻了。我不动声色。在边上旁听的工宣队朱师傅,对他们的粗鲁非常不以为然,却对我的不胡说八道大表好感。

迟群和小谢(谢静宜)成了清华的新贵,他们也想用老罗这杆笔。但罗征启看不惯这两位的做派,依然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在清华,有才能的聪明人很多,但既聪明能干又有品有脊梁有担当的,却不是很多。所以在文革结束后,老罗在清华的威望如日中天,他被提拔为清华的党委副书记。

文革后不计恩怨的党委书记

一九七六年,四人帮倒台,罗征启四十四岁,成为中共接班梯队中的头号种子选手。他是第一批到中央党校集训的干部班班长。第一期十人,其中有田纪云和尉健行,老罗是他们的支部书记。他被安排去接任韩英的团中央书记。期间,发生了两件事情,更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第一件我称之为“推恩报怨与人善”, 这件事至今为所有的人所称道。

当年抓捕罗征敷的行动队负责人孙耘,也是清华的高材生。后来他主动承担了刑责。恢复高考后,他报考了哈工大的研究生。高分,哈工大却不敢录取。这时候,孙耘夫妇到东总布胡同找到我,希望我给罗征启转一封信。另外,我的岳父李昌曾经是哈工大的老校长,也许能说得上话。老罗很明确地给哈工大回了话:孙同学已经为文革中的问题承担了罪责,他本人也是受害者,不应当再影响他今后的工作和学习。

罗征启处理历史恩怨的态度受到胡耀邦的激赏,据说另有亲笔批示。当时哈工大的领导有一位亲戚也有造反派的案底,就顺势一起打包概括接受了他们的入学。这件事,改变了孙同学一家的命运。

厄运:仗义直斥陈云邓小平

第二件事我称之为“仗义直言斥帝京”。这样的壮举,老罗平生干过两次。

第一次,是“仗义直言斥陈云”。但这件事情,不仅改变了老罗本人的命运。也许,还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话说陈云有个儿子,叫陈元,和我在清华是同届校友。恢复高考后他回清华读研,当时有一个到美国留学的名额,陈元想通过非正常程序得到,结果在清华引起了公愤。罗征启非常善意地给陈云写了一封信,大意是文革后人心思定,对老干部非常关注,希望他们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不负众望。

但人们寄予厚望的老同志并没有这样的胸怀,而是勃然大怒。认定罗征启“有自由化倾向”、“清华的团派是造反派,不能用;四一四也是造反派,也不可重用”。这不仅阻断了老罗的仕途,也腰斩了许多清华人的仕途,据我所知,当时有一批人受到了影响。如果没有这封信,也许,我们今天就会有一位“有自由化倾向”的总书记。陈元在清华也待不下去了,转到社科院继续读研。老罗被冷藏了一段时间之后,被外放到深圳办学,成为深圳大学的奠基人,先后担任深圳大学的书记和校长。

在一九八九年的风暴中,罗征启再次“仗义直言斥帝京”。这一回,他斥的是邓大人。他要求邓小平结束垂帘听政,让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充分行使权力。同时召开人大常委会,讨论戒严,问责李鹏政府。因为他们的意见是通过党代会的决议表达的,所以被定性为“官办动乱”。老罗被双开。他的夫人梁鸿文,也是清华建筑系的才女。老罗曾经这样调侃自己:“我现在是四无一有:无党籍、无公职、无户口,无工资,有夫人。否则连饭也吃不上。”多年后,他们夫妇俩在深圳合办了一个建筑设计院,现在已经相当有规模。

今年三月,是罗老师七十八岁生日,我写了一首七律,以表寸心:

荷花池畔雅弦声,水木清华雏凤鸣。

一日从师聆教诲,终身受用谨躬行。

推恩报怨与人善,仗义直言斥帝京。

看淡浮云舒卷起,但求夤夜不心惊。

“看淡浮云舒卷起”,内心的安宁,比什么都重要。当今世上,能做到的人不多。我相信,罗老师是其中之一。有一位朋友评论说:

“理想主义太害人,罗征启的故事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陷入今天的僵局,上层不肯改革,底层不敢革命,只有等待政变,不也是因为理想主义的缺失吗?”

“但如果你以为中国没有希望了,我想提醒你,六四的发端就是因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之死,也因为另一个理想主义者至死不渝地坚守住了底线。

“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

 

中美同时出手 委内瑞拉变天在即?★★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6/06/22/5315767.html

多维 2016-06-22:过去的两天里,陷入全面危机的委内瑞拉先后迎来两队人马——中国在20日派出了非官方特使访问委内瑞拉,21日,美国国务院也宣布派出外交官访问该国。尽管双方并未进行沟通或会面,但中美双方代表团的行程和目的极为相似:双方均与委内瑞拉官员和反对派进行了会晤,美方称本次访问的主要目的是“促成政府与反对派之间达成解决方案”,委内瑞拉议会反对党成员则透露,中方代表的到访目的之一是“面向后马杜罗时代,保持一层关系”。

为何中美两国几乎同时将目光投向了此刻的委内瑞拉?答案在于这个深陷经济崩溃中的前南美富国极有可能即将爆发政治动乱,届时情况将无限迫近失控边缘。6月10日,委内瑞拉全国选举委员会宣布:反对派为举行罢免(总统)公投而收集的签名中有超过60万为无效签名。6月12日,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称,公投最早也要等到2017年,目前“没有时间举行公投”。

公投进程受阻招致委内瑞拉反对派的强烈反弹,而在反对派所收集的185万支持公投的签名中,60余万被宣布无效以后,剩下的130余万人将在20日起的五天内完成身份核对,以确认公投第一阶段是否能够合法启动——按照规定,第一阶段公投只需全国选民人口的1%也即19.7万有效签名即可启动。一旦身份核对工作完成,公投第一阶段启动,马杜罗将被推进弹劾程序,而他对此的任何不当应对都有可能在国内直接引发大规模抗议甚至动乱。

委内瑞拉已数次爆发反政府游行示威

委内瑞拉无疑已经进入了本世纪全球罕见的一场经济灾难,高达87%的民众没有足够的钱购买食物,医疗物资尤其是抗生素的短缺则正在造成大量死亡。最近几个月,委内瑞拉的新生儿死亡率达到了4年前的100倍,货币则比4年前贬值了99%,谋杀率高达全球第二,通货膨胀率则为全球第一——更可怕的是,目前已经超过了700%的通胀率并非谷底,2017年,委内瑞拉的通胀率很有可能将高达惊世骇俗的1,642%。

经济灾难必然带来政治动荡,而对于委内瑞拉来说,政治动荡尤为迫在眉睫。马杜罗的前任查韦斯在任的十余年里力推所谓“参与制民主”,以全民公投取代议会政治,早已经将公投变成了委内瑞拉的政治日常。过去十余年来,委内瑞拉通过无数次公投废除了原有的几乎所有议会制权力制衡机制,国会由两院制改为了一院制,且随时可能被总统宣布解散;总统实行合法终身制连任,唯一能够与总统权力进行对话的,只余下了查韦斯所钟爱的全民公投。

在委内瑞拉国内深受爱戴、个人魅力极强的查韦斯在任时期,这一切都为他所用,并未出现任何威胁政权的问题。但在查韦斯去世以后,其所指定的接班人马杜罗远没有查韦斯那样的政治能力。2014年,国际油价遭到腰斩,在查韦斯执政期间埋下的种种隐患一夜之间尽数爆发,民众抗议浪潮在过去几个月席卷委内瑞拉全国各地,马杜罗显然无法仅仅依靠歌颂查韦斯来获得他想要的政治支持,而眼下饥荒的爆发与政府事实上的瘫痪状态,已经将马杜罗直接暴露在愤怒的民意之下。

在眼下,一旦全民公投得以举行,结果几乎毫无悬念,而查韦斯打造的“参与制民主”正在成为困死其接班人的牢笼。从目前表态来看,马杜罗对当前态势并无良好对策,而踏在悬崖边上的委内瑞拉正空前需要来自国外的协调者——此刻的适当介入,在很大程度上将左右这个南美资源大国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看到这一时机的中美两国几乎同时出手,而目前的沟通与斡旋也仅是刚刚开始。▲◆★●■☆

 

为什么中国绝不能忽视印度?★★

http://www.bbc.com/zhongwen/simp

谢毅哲 日本早稻田大学博士候选人  2016年 6月 14日

无论是首都新德里的政策制定者,还是经济中心孟买的商界精英,不管是在印度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小镇,还是在印度南部的“印度硅谷”班加罗尔,“中国”都是一个茶余饭后的必谈话题。印度人喜欢讨论中国,除了对54年前那场中印边界战争耿耿于怀,还有他们对中国经济奇迹的羡慕和嫉妒。

然而在中国人们可能从来没有在乎过印度。1962年的中印战争在印度家喻户晓,但在中国大部分老百姓很少了解甚至没怎么听说过这场战争。国人感觉印度是一个贫穷落后和人口众多的国家,对这个南亚邻国的印象大概还是停留在网络上充斥的一些印度游记和照片,人满为患的火车、公路上悠闲漫步的印度牛、高楼林立旁边的贫民窟和不可想象的贫富差距等。

其实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不在乎印度。这两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亚洲国家都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建国,都拥有10亿数量级的人口负担,但是今天的中国几乎在所有发展指标中都已远远领先印度。2015年,根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依次是印度的5.25倍和4.94倍;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显示中国人平均比印度人多活9岁(人口预期寿命:中国 75岁 vs. 印度66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全球识字率列表也指出中国的识字率为96.4%,远高于印度的72.1%;据世界银行(World Bank)和中国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的贫困人口率比印度低14.6% (中国 7.3% vs. 印度 21.9%)。

但是,如果中国以胜者自居,忽视印度将是大错特错。从宏观层面来讲,2015年印度的经济增长率超过中国0.6个百分点,已经正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虽然印度的经济规模仍为中国经济的五分之一,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尚不如中国,但是2014年的印度GDP已经达到了中国2004年的水平,将两国的差距粗略缩短到了10年内。

从长期来看,人口结构优势将支持印度的经济成长。与老龄化的中国相反,印度的人口结构仍然非常年轻,65%的印度人在35岁以下,联合国(UN)推算2025年的印度将比中国多1.1亿或47%的年轻人(年龄在15~29岁)。

若印度总理穆迪的“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运动能够像中国一样成功发挥人口优势,充分激发潜力,中印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小,也会给中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提供莫大的机会。根据彭博社(Bloomberg)的报道,2014年印度制造业的人工成本约为中国的26%,这将能帮助劳动密集型的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国际竞争力。再者,在印度国民收入还不高的情况下,比起日德等发达国家制造的昂贵的高端产品,老百姓更重视价格,而这些恰恰是我国企业的优势。

中国沿海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和管理经验,能够提供印度市场最需要的物美价廉的大众商品,充分满足印度的市场需求。这个商业模式相对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更容易在印度复制。华为、小米、联想、还有近期的富士康都纷纷宣布进军印度,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中印市场类似,发展潜力巨大。

印度除了给中国提供廉价的生产要素外,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金融危机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一蹶不振,消费市场疲软,中国企业必须开拓新的市场,摆脱对西方市场的依赖并分散风险,印度恰恰给中国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根据全球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2011年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印度的中产层现在为总人口的5%左右,这个比例会不断提高,按照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计算,到2020年印度中产层消费市场将为世界第三, 2030年将超过中国和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中产层消费市场,全球占比23% (中国为18%)。

除了经济,中国的国际战略也需要印度的合作。中印作为促进世界多极化的金砖五国(BRICS)成员国,无论是经济规模或是人口数量,也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两国都有着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共同的很多利益,比如应对气候变化、世贸谈判等。

除此之外, 印度作为创始成员国身份加入中国领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必经之地和关键节点,同时中国对中东石油进口的海上航道也经过印度把持的印度洋。李克强总理首次外访首站选择印度也证明了中共中央对印度战略地位的认知和重视。

中国应正视印度。当我们质疑印度的未来时,我们只需看清大势(Big picture),回想一下中国80~90年代是如何在国内各种制度不健全、市场一片混乱、国外一片质疑声中走过来的。中国不能再忽视印度了。

(作者系早稻田大学博士候选人,主攻亚洲经济。读博士前,曾供职于韩国企业银行投资证券、高盛集团和住友商社。近期曾在新德里的智库“印度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委员会”做访问研究员。)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读者反馈

如果在80年代,谁也不知道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了如此高度,四个现代化似乎不远了,其实自己发展了,谁又停止不前了,何止是印度,只有快慢而已

小哥, 中国

總有些激進的戰爭狂熱分子,到處鼓動人們開戰,現在PRC的諸多問題一旦開戰就可以轉移到國外使它們受益,我覺得大家要警惕這些戰爭狂。

印度的主要问题是宗教种族太繁杂,不容易取得一至,【人口红利】【民主制度被国民世界认可】又对他有利,不管如何要改变的是中国自己,再不变真的要出大事了,应该学习越南,先搞好党内民主,

二蛋

要打仗最好现在就大,中国老龄化,年轻人现在还多,再过十年二十年,70后80后都老了,打仗收复藏南的中国年轻人就越来越少了。

印度性饥荒男性多,中国大陆买不起房没有结婚的单身汉多(一线城市上海),同样面临男多女少的性饥荒问题,阿三应该把藏南9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归还中国大陆。

不知道中国领导人智囊团决策层敢否雄起!!▲◆★●■☆

 

英国夫妇不识货 用乾隆瓷瓶顶门 估价100万英镑★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6/06/22/5316602.html

镜报 2016-06-22:拍卖商 Charles Hanson估计瓷瓶可卖100万英镑。(图片来源:镜报)

据英国《镜报》报道,英国一对夫妇不识货,过去30年将一个价值100万英镑的清朝乾隆年间瓷瓶用来顶门。

该对夫妇表示,那个瓷瓶是一位从事古董买卖的已故亲人1980年传给他们的,平时用来顶住门,孩子们也会在瓷瓶周围打球。夫妇曾考虑将瓷瓶放在二手市场卖,最后还是找拍卖商来估估价。

某天,拍卖商Adrian Rathbone应约造访该夫妇的住所,见到了这个瓶子。Adrian Rathbone说:“当这对夫妇决定卖瓷瓶时,并不知道它的价值,很长时间以来,他们一直用它来顶门。”“我看到瓶底上盖有印章,于是拿回去好好研究了一番,我和同事们认定它是乾隆年间为皇宫而制的瓷器。

Adrian Rathbone所在的拍卖行估计瓷瓶值2万至4万镑,但是经常在BBC一档鉴宝节目上露脸的拍卖商Charles Hanson表示,鉴于中国市场对这类古董之兴趣浓厚,瓷瓶估值可达100万镑。

目前,尚不清楚瓷瓶何时到达英国,但是这对夫妇的亲人于1930年从一家房产销售处购得。▲◆★●■☆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