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 国 公 务 接 待 耗 费 巨 大 超 标 严 重 ★

今 日 看 点 : 2006-11-01
(01) ★ 中国将逐渐具备建航母的能力 ★
http://www.milchina.com/2006/10-30/10315.html
(02) ★ 中 国 发 展 航 母 非 常 谨 慎 ★
http://www.milchina.com/2006/10-30/10315.html
(03) ★ 台湾当局步步推进“去中国化”★
http://www.milchina.com/2006/10-30/104349.html
(04) ★ 军购案,美国发出“最后通牒”?★
http://www.milchina.com/2006/10-30/104349.html
(05) ★ 我 国 公 务 接 待 耗 费 巨 大 超 标 严 重 ★
http://news.phoenixtv.com/mainland/200610/1030_17_25896.shtml
(06) ★ 中国F1教父郁知非坠落/陈良宇之子曾经是其副手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2561
(07) ★ 防窃听中美建新大使馆均自备工料 ★
http://junshi.daqi.com/bbs/00/861687.html
(08) ★ 朝鲜加强信息控制 防止情报流入中国 ★
http://www.zaobao.com/gj/gj061030_504.html
(09) ★ 美国波斯湾防核武扩散军演/明打伊朗暗压朝鲜 ★
http://news.phoenixtv.com/photo/200610/1031_24_26127.shtml
(10) ★ 中 国 如 何 应 对 网 络 战 ★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10/31/content_5269636.htm


(01) ★ 中国将逐渐具备建航母的能力 ★
http://www.milchina.com/2006/10-30/10315.html
WWW.MILCHINA.COM/2006-10-30 中国官员星期三就中国是否造航母作出正面回答。中国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孙来燕当天在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说,随着中国造船工业的发展,中国将逐渐具备建造航空母舰的能力。关于中国是否造航母的问题一直受到境外媒体的猜测,就在孙来燕发表上述说法的前两天,俄罗斯《生意人报》报道称,中国要购买苏—33舰载战斗机,以“提升将建造的第一艘航母的综合能力”。航空母舰是目前世界大国海军最重要的战略力量,中国是否应当,以及何时拥有自己的航母,也是中国海军发展绕不开的问题。
▲“中国将逐渐具备建航母的能力”
  亚洲和太平洋海域是航母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图为游弋西太平洋海域的美国“小鹰号”航空母舰。
  10月25日,中国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就中国的军工产业接受了中国政府网专访并与网民在线交流。主持人问:“我国有没有制造航空母舰的打算?”孙来燕回答说:“我们国家是一个海洋大国,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从总体造船工业的发展来看,随着发展,我们将逐渐具备能力。”但他同时说:“我们还是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我们国家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将综合各方面因素,认真研究和考虑有关问题。”
  一段时期以来,外界关于中国是否会造航母的议论已有过多次。今年3月,香港《文汇报》引述解放军中将汪致远有关“中国要保护自己的海洋权益,航母是完全必要的”说法受到许多国外媒体关注。此前,中国民营企业购买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未完工或者废弃的航母用于旅游,都曾被西方媒体热炒。10月23日,俄罗斯《生意人报》上的一篇报道“更细致”地描述了“中国的航母计划”。该报道称,中国有可能向俄罗斯订购50架苏—33舰载战斗机,目前相关谈判正在进行中,总合同金额达25亿美元。不过俄方称,中国不可能一次性签下所有的合同,很有可能中国将在年底前先购买两架苏—33战机用于测试。这篇报道还宣称,中国计划在2010年前建造第一艘航空母舰,在2016年前共建造3艘航空母舰。
  对于两天内出现的两条有关“中国造航母”的消息,台湾“中央社”以“中国官员:将认真研究建造航母问题”为题,进行了综合报道。“美国之音”报道则干脆直接以“中国为航母做准备”为标题。报道称,苏—33战机是专门为在航母上起降而设计的,它的机翼可以折叠,而且拥有特别加固的舰载起落架系统,这种战机现在装备在俄罗斯唯一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上。报道还称,中国将会使用几年前从乌克兰所购买的没完工的“瓦良格”号航母训练苏—33战机,目前该航母停泊在大连。
▲亚洲进入“航母时代”
  据说,每当世界某地出现危机的时候,美国总统问手下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的航空母舰编队在哪里?”从二战时起,航母则被看成一个国家海上力量的标志。目前,世界上共有11个国家拥有航空母舰,这些国家分别是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印度、泰国、韩国、巴西和阿根廷。这些国家都是世界以及各地区的大国。这些国家共拥有大、中、小型航母近30艘。其中,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和最大的航母。
  近年来,中国周边的不少亚洲国家纷纷发展航母,有报道甚至称亚洲进入了“航母时代”。印度是亚洲第一个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1961年,印度从英国买进第一艘航母“维克兰特”号。1987年,印度又从英国购进第二艘航母“维拉特”号。2004年,印度与俄罗斯签约,
  购买俄退役航母“戈尔什科夫元帅”号,预计这艘航母明年交付使用,将服役至2040年。与此同时,《印度教徒报》报道称,印度已经动工自行建造一艘排水量为3.8万吨的航母。印度的设想是,到2012年左右,印度拥有两艘航母,自制的航母守护一侧海岸,俄制航母游弋在另一侧大洋中,实现“将印度洋变为印度的内海”的梦想。
  在东亚,日本名义上没有航母,但它的“直升机护卫舰”不仅可搭载反潜直升机,还可搭载4架超大型运输直升机,承担登陆和两栖攻击等任务,实际上是轻型航母。韩国以排水量达1.4万吨的“独岛”号轻型航母的下水为标志,也迈入亚洲海上强国的行列。
  据美国“海军分析咨询公司”提供的报告预测,在未来几年内,东亚国家以及印度将在新建航空母舰等海军舰只上每年花费约150亿美元,将超过西欧的90亿美元和美国的120亿美元。目前,除美国海军外,英法两国也有3艘中型航母建造计划。
  军事专家宋晓军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当一个国家有广泛的海洋利益后,就产生了对航空母舰的需要。比如说,该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对外贸易和外国的资源时,航空母舰就会提供安全保证。一些国家虽然不大,也不太富,但由于海岸线长,对海洋依赖大,也需要航母来保证安全,泰国的“差克里•纳吕贝特”号航母,虽然在世界航母家族中是“小字辈” ,但它打破了大国才有航母的专利。
  中国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孙来燕在接受采访时特别提到,“我们国家是一个海洋大国,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许多专家认为,现在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敢侵犯中国的陆上边界,但中国的防卫能力并不能完全覆盖中国的海域。宋晓军认为,如果没有航母,一个大国只能通过岸基航空兵保证周边空防,很难具备中远程的防空能力。现在中国海岸线上的防空能力就是在第一岛链以内。
▲西方猜测中国造航母
  美国《海军作战学院评论》一篇报告认为,中国与航空母舰的关系始终被大量传言和猜测所包围,难以弄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不仅是西方,就在中国国内,是否需要拥有航母都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一些分析认为,随着精确制导武器及信息化战争时代的来临,航母战斗群是一种逐渐过时的武器系统,这主要是因为航母的雷达和电磁探测的可见度很高,容易成为精确制导武器以及潜艇和水雷的攻击目标,而且航母在海上需要进行频繁大量的补给,使它的后勤保障十分脆弱。另外,造航母需要费用极高。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对美国一艘尼米兹级航母战斗群所需的总费用进行过一次推算,从开始建造到最后退役,共需经费约330亿美元,还不包括航空母舰的现代化改装、报废和战斗消耗的费用。330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约2600多亿元,而中国2006年国防开支预算总共才有2800多亿元人民币。
  不过,另一派认为,中国不可能绕过航母这一关去发展“有缺陷的‘蓝水海军’”,中国建造航母只是“时间问题”。这一派分析认为,设想用一颗导弹就把航母击沉的想法非常幼稚。航空母舰本身具有多层次的防卫体系:从几百公里以外就有预警飞机警戒,在充分的防御准备周期中间有飞机拦截、导弹拦截、其他军舰的火力拦截、航母本身的大口径火炮远程拦截和小口径火炮近程拦截等多层防卫手段,最后还有航母本身强大的抗打击、抗毁伤能力,美国在比基尼岛的核武器试验中,唯一没有沉没的就是航母。多层阻拦网同时出现漏洞的可能性,在概率上微乎其微。事实上航空母舰是世界上生存能力最强的武器系统之一,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现在,在作战行动中沉没的航空母舰基本上没有。至于建造和保有航母的费用问题,这一派认为可以建造一艘适合国情的航母。目前拥有航母的国家中,印度、巴西、阿根廷也并不是十分富有。▲
(02) ★ 中 国 发 展 航 母 非 常 谨 慎 ★
http://www.milchina.com/2006/10-30/10315.html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在国防建设方面一直坚持勤俭建军的原则,在发展武器装备上一直持谨慎态度。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阿特凯森在他的名著《中国与不对称战争》中认为,“中国考虑成本和航母本身易受攻击等因素后,确信航母作战能力不可能短时间内实现,已经更集中精力于不对称战法,谋求使美国航母战斗群在台海危机发生时能保持‘局外中立’”。他在文章中写道,中国已部署了能对美海军航母进行致命攻击的巡航导弹、高静音潜艇以及苏-30战机等武器,用中国古典军事专著《孙子兵法》的解释,这些物质准备完全是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中国还必须考虑建航母编队可能会被国际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用来炒作“中国威胁论”。日本《读卖新闻》曾在报道中国将造航母的消息时,“充满忧虑”地说,这将增加亚洲国家对中国的猜疑,并可能引发地区军备竞赛。日本右翼杂志《SAPIO》还刊登过一篇题为《中国海军的航母建造计划和日本的航母政策》的文章,称中国将在2015年后拥有自己建造的航母,并指出一旦中国拥有航母,日本的海上运输线将受到威胁,日本除了要加强与美国的合作,更需要考虑发展本国的航母。
  其实,上述论调和担心都是完全不必要的。建不建造航母、何时建造航母、建造什么样的航母,取决于解放军的海军战略,而海军战略要服从国家整个的发展战略。即使有一天中国的航母建成了,也只用于防御目的,捍卫自己的合法海洋权益。
  另外,从世界范围来看,打造一支强有力的航母战斗群是极具挑战性的“技术攻关”和“财力攻关”。虽然中国大陆造船工业实力已位居世界第三,能建造30万吨级货轮和油轮,已经具备造航母的基本能力,但造航母毕竟与造民船仍存在巨大差异,航母上必备的蒸汽弹射机、拦阻索、大型升降机及大功率发动机等技术均掌握在欧美乃至美国一家手里,航母还需要装备高性能的电子战和雷达系统。此外,用于保卫航母的舰载机以及护航舰艇也需要雄厚的技术实力去开发。这些情况只能说明中国具备建造航母的巨大潜力,但离真正动工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本报驻印度特派记者 任彦 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钟成 本报特约记者 谭竹洁 雷炎本报记者 李宏伟
(03) ★ 台湾当局步步推进“去中国化”★
http://www.milchina.com/2006/10-30/104349.html
WWW.MILCHINA.COM/2006-10-30: 台湾倒扁声浪稍有减弱,台湾当局的“台独意识”立刻故态复萌,想要在“去中国化”和“营造大陆武力犯台气氛”这两方面大做文章。10月26日,台湾两大报《中国时报》和《联合报》突然都大幅刊登了有关大陆“对台军演”等消息,并报道苏贞昌主管的“行政院”通过“第一个‘去中国化’的法律修正案”。一时间,“统独”问题似乎又成了最重要的议题。
  台军AH-1W眼镜蛇攻击机对假想敌进行攻击
▲第一个“去中国化”的“法律修正案”
  《联合报》报道说,“行政院院会”25日通过了台湾“第一个‘去中国化’的法律修正案”,将现行“民法总则及施行法”中“服从中国法律义务”等文字删除。“行政院长”苏贞昌强调,这些修正主要是为了确保台湾的“主体性”。据悉,苏贞昌在会后强调:“国家名称是国家的表征。使用与其他国家明确区隔的名称,不仅有凝聚国民意识的政治意义,更有凸显‘国家地位主张’的国际法意义。”
  “行政院”高层表示,苏贞昌推动“去中国化”的正名政策,已完成约七八十种“行政命令”的修改。但“法律”的修改牵涉到“立法院”,因此,“法务部”选择较可行的“法律”先修。据悉,此次通过的是“民法第一编总则第二十二条修正案”,及“民法总则施行法第十二条、十三条修正草案”,内容是将其中的“中国”用词改掉。苏贞昌说,“民法”条文上有“服从‘中国’ 法律义务”及“在‘中国’设事务所”等字眼,早就该修正,希望“法务部”积极协调“立法院”,尽速通过修正案。
  分析人士指出,这是台湾当局步步推进“去中国化”的一部分。从把“中正国际机场”改为“台湾桃园国际机场”,到逼“华航”改名“台湾航空”或“福尔摩沙航空”,再到这次修改 “民法”中有关“中国”的用字,台湾当局一步步地往前走。选择握有“行政权力”的领域大力推行,大大提高了“正名”得逞的可能性;拿敏感性不是特别强的企业和岛内“法律”开刀,也可以防止来自外界的强大压力。
  苏贞昌和民进党当局急于在此时搞“正名”,舆论分析可能有以下几个考虑。首先,是苏贞昌为了个人政治利益,使劲取悦激进“台独”势力。就在陈水扁、李登辉还在为争当“台独第一人”争执不下之际,苏贞昌抢先一步采取行动,壮大他在即将摊牌的民进党2008年“总统候选人”角逐中的支持力量。其次,转移外界对民进党贪污案件、近日苏贞昌本人和“国安会秘书长”邱义仁关于“陈水扁涉案就下台”言论的注意力。此外,“去中国化”、“正名”是整个“台独”阵营培植“台独认同”、树立“台湾主体性”,进而实现“台独建国”的“台独工程”的重要前提。
  值得关注的是,国亲两党首次在“去中国化”的条文中向民进党作出让步。这可能是因为在选举临近之际,国亲也希望在巩固基本地盘的前提下,多争取一些中间甚至是浅绿的选票。
  不过,“正名”进程对台湾当局来说似乎进行得并不顺利。《联合报》也称,“行政院”推动“去中国化”,要求各“部会”每季将执行成果上报,不过到目前为止,“国营事业‘中字号’的正名,如中华航空、中钢、中油等进度颇为缓慢”。
▲炒作“2020年解决台湾问题”
  就在推动“正名”运动的同时,台湾媒体似乎又吹起了“大陆要武力犯台”的风。《联合报》分别报道了“东海舰队实弹军演五天”、“2020年解决台湾问题”等新闻,还配了解放军战车行进的大图片,使得大陆军演与“解决台湾问题”挂钩,给人造成“台海军事冲突危险重重”的印象。
  《中国时报》同一天则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大陆武力快速进步”,用大半个版面报道了三则“大陆加强武力发展”的新闻,一个是传解放军购买50架苏—33舰载机,一个是大陆与乌克兰合造气垫登陆艇,还有一个是说大陆研发武器,“强调自筑铁壁铜墙”,版面配了一张苏—33在航母上的大照片,企图造成大陆“正在发展航母、登陆等武器设备,对台湾有军事进犯压力”的印象。
  据台湾《联合报》引用大陆“军方人士”和“接近中南海人士”的消息称,自现在至 2020年,大陆致力于发展经济,只要台湾当局不搞“台独”,两岸可相安无事。该媒体称,大陆提出到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及任务,“实际上也是解决台湾问题一个初步时间表”。文章援引大陆“军方人士”的话说,今年解放军军演加重实战,以实战考核部队,“这与以往不同”;考核采取实兵检验性演习方式进行,环境、内容、课目更加贴近实战……“目的即为因应未来台海可能出现的紧张局势。”
  事实上,岛内关于“两岸统一时间表”的各种说法层出不穷。2000年,美国智库兰德公司在一份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2005年两岸可能发生军事冲突,“到那时大陆对台采取军事行动之际,有70%拿下台湾的可能”。同期,民进党撰写的“兵力规模研究报告”指出,“未来5到10年将是两岸的高危期”。2001年,有人针对2000年大陆发表的《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分析说,这是大陆“已经制定了两岸统一时间表的一个明显信号”,“最后期限”很可能是在2008年之后。2004年,香港《文汇报》发表文章称,大陆领导人在一次会议上强调“2020年前后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引起台湾当局的强烈关注,陈水扁迅速指示“国安会”和“陆委会”等部门进行评估分析。2005年,大陆通过《反分裂国家法》期间,岛内舆论分析说,这是“为台独画下红线,为统一定下时间表”。有关专家指出,根据台湾当局的设想,在2008年左右两岸力量对比达到趋同,2015年大陆初步具备对台海的控制权,2020年大陆已获得台海的压倒性控制权。台湾对此反复炒作以期获得岛内及国际社会的关注。在这个时候再次抛出这样的论调,可能也有为了赢得选举的考虑。民进党在目前已经失去岛内议题主导权的情况下,希望多打两岸牌来吸引民众。▲
(04) ★ 军购案,美国发出“最后通牒”?★
http://www.milchina.com/2006/10-30/104349.html
  不过,有专家指出,跟以往曾经出现的报纸、电视全面大幅播报“大陆军事威胁”的场面相比,这次只有少数媒体跟进报道了类似消息。可见,岛内民众也不那么关注这些渲染“大陆军事威胁”的报道,有关大陆军事实力、武器装备等消息,是那些武器迷与军事杂志所关心的,而不再是“台海军事冲突”的关键因素。很多岛内民众认为,现在 “台独”在台湾已经走到“只剩一张嘴”的“垂死边缘”,所以台湾不需要向美国采购数百亿美元的武器,“哪里有什么两岸军事冲突的危机呢”?
  前台湾海军中将兰宁利认为,这都是民进党和美国想要推动对美军购案过关的阴谋。他说,每当台湾当局想压迫“立法院”通过军购预算案时,都会对外界透露许多“大陆军演、对台军事威胁”等相关消息。目前正值“立法院”讨论军购案,实在不能忽略这方面的可能性。
  巧的是,“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杨苏棣26日下午举行记者会,强调台湾必须在秋天之前通过军购案。台湾媒体称这是美对台的“最后通牒”。据报道,杨苏棣说,这5年来台湾与大陆的军力越来越失衡,而且美国2008年总统大选后,新的总统会重新审视对台的军售案,美国认为现在是通过军购案最好的时机,不然就错过了。他还指出,美国会密切注意军购议题的发展,“看谁利用军购案搞个人的政治利益”。对此,台湾“行政院”发言人说,杨苏棣的谈话显示军购案已拖延太久,他再次表达时间的紧迫性。国民党方面则表示,支持在这个“会期”通过合理的军购预算案。
▲赖斯重申美国立场
  刚结束出访的美国国务卿赖斯表示,美国信守一个中国政策、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也将履行“与台湾关系法”的有关义务,帮助台自卫。她还表示,大陆与台湾保持对话有助于改善东北亚的安全。
  近期,台湾当局在“去中国化”等问题上动作频频,美国已经通过白宫发言人表示美国不支持的态度,但并未能使台湾当局放缓“去中国化”的步伐。赖斯讲话重提一中原则,不排除有警告的意味。不过,台湾当局似乎更看重那句“协助台湾自我防卫”。台“外交部”发言人26日表示,台湾当局“欢迎赖斯重申美国协防台湾承诺”。“台驻美副代表”邓振中也指出,赖斯公开表示对台政策“配套完整不可分割”具有重要意义,认为赖斯持续鼓励两岸对话、重申美对台协防义务,台湾对此表示“欢迎与感谢”。
  对此,我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26日表示,美方应恪守并履行承诺,与中方一道,明确反对和坚决遏制“台独”,共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与中美关系大局。
  尽管赖斯的话似乎让台湾当局很高兴,但美国一份最新的民调显示,超过六成的美国民众反对出兵协防台湾。“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所做的“如果大陆打台湾,美国人到底帮不帮台湾”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61%的美国民众反对美国出兵干预,只有32%的人赞成出兵协防台湾。这份民调显示,虽然大多数美国人认为,美国是全球最具有影响力的国家,也支持美国在国际事务上扮演积极角色,却不愿意为了台湾,让美国士兵去送命。本报台北特约撰稿人 萧师言本报特约记者 于扬 李俊峰 ▲
(05) ★我 国 公 务 接 待 耗 费 巨 大 超 标 严 重 ★
http://news.phoenixtv.com/mainland/200610/1030_17_25896.shtml
—2004年公款吃喝3700亿
2006年10月30日 15:31日前,根据中央要求出台了关于国内公务接待管理的有关规定,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严格遵守。这是国家规范公务接待,预防和治理公务接待中腐败现象的新标尺。
公务接待在公务活动中不可避免,是行政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不少地方、部门,公务接待明显已经超出了“合理”范畴,成为一种不正之风,成为腐败的一种重要表现,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和中央的高度重视,已经到了非下大力气加以规范和改革不可的地步了。
▲近年来公务接待中的腐败迹象
毋庸讳言,公务接待领域中的不正之风与腐败现象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比较严重。对于近年来公务接待中的腐败迹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公务接待耗费巨大,超标严重
消费数额巨大。
关于公务接待消费的总体数字,目前并没有权威的数字,但给人们的普遍感觉是,它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今年8月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引用的有关数字为:2004年全国公款吃喝3700亿元。这些数字尽管没有得到有关权威部门的确认,甚至遭到有关部门的否认,但人们从自身周边实际来感受,认为公务接待支出确实是惊人的。我们也可从一些地方公布的具体数据对此大体加以推算。如湖北襄樊市财政局、老河口市财政局课题组曾在一篇文章中披露,2000年老河口市行政事业单位招待费达到1980万元,占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的18%。
消费超标严重。
在公务接待方面不按标准,进豪华酒店,喝高档酒,吃天价宴席,到豪华娱乐场所进行奢华消费的现象已经见怪不怪。
消费随意性大。
只要能与公务接待沾上边的,都要由公家埋单,公款旅游、私客公待、公款送礼等现象很普遍。公务接待成了个筐,什么费用都可往里装:吃的开成办公用品,用的开成资料费,礼品、旅游费开成会务费,甚至嫖赌费用也开成接待费,实在没有正规发票,那么就用假发票甚至打白条。而且主管领导明知有问题,也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笔一挥,什么违规费用都可报销。
效率低下,浪费严重。
许多无实际内容、无明确任务的参观学习、培训考察和会议,以各种名义发放的补助、津贴,以及新建所谓公务接待的豪华楼堂馆所等,造成了公务接待费用过快增长,导致了财政资金的严重浪费。
化公为私、损公肥私、通过公务接待谋取个人私利的现象严重。
超标招待成为联络感情的手段,或者是把客人带到亲戚朋友或自己参股开办的饭店消费,随意加码签单报账。公务考察变为公费旅游,公务会议发放高档、精美礼品或纪念品,多开、虚开公务消费发票套取财政资金等等现象也比较普遍。
▲公务接待呈现出令人担忧的恶性发展势头
一是公务接待违规消费日趋公开化。
在公务接待中,进豪华宾馆,享受豪华服务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变得肆无忌惮。一些单位领导居然在办公会议上集体讨论确定日趋增多的违规公务接待费用报销办法与支出渠道,就是违规消费日趋公开化的一个典型例子。
二是公务接待金额呈刚性扩张。
三是违规公务接待牵涉人员和范围广,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一些单位,公务接待违规消费不仅涉及一般工作人员,也涉及领导干部,甚至整个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身边的人包括配偶、子女、亲朋好友、秘书、司机等。在公务招待的名义下,考察、会议、差旅等,“一桌饭一条牛”,“半月考察十日游,大包小包装满兜”等等就是对这些现象的形象写照。
四是违规公务接待呈弥散性。
由于公务接待中漏洞多,监管弱,在一定意义上成本小,风险小,收益大,因而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传染性,再加上在一些情况下公务接待违规消费的顺利进行,需要一定的力量和关系网络的协作配合,这就产生一种向外蔓延的张力,使公务接待违规消费不断扩大范围。不久前披露的海南临高县的“群蛀”案例,就是一个典型。此案的为首者符嘉杰,是临高县人民银行负责看管国库的一个普通办事员,他与临高县财政局会计员桂峰黏在一起,通过各单位“接待费”、“领导差旅费”、“会议费”里的“猫腻”,在两年多时间里作案50多起,侵吞国库资金150多万元,该县14个部门的20多名局、股干部涉案,并涉及到该县一把手——县委书记吴光华。案发后,有关部门对2002年以来的拨款进行调查核实,统计表上的118笔拨款,竟有70笔属非正常拨款。
五是对违规公务接待认识上的模糊性。
在一些公务人员看来,只要不贪污、不受贿,多吃点、多喝点、多玩点,没有关系。在思想上,许多公务人员对公务接待违规的容忍度在扩张,传统上被视为“灰色腐败”的违规消费,正日渐被视为“白色腐败”,而一些历来被视为“黑色腐败”的违规消费,正日渐被视为“灰色腐败”。
▲现行公务消费体制的缺失
公务接待领域中之所以存在这么严重的不正之风与腐败现象,说到底是由于现行公务消费体制漏洞多、隐患多。
一些制度脱离了公务消费实际,或者是制度规范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强,难以规范公务接待活动。
比如,多年来在差旅费报销和出差伙食补贴标准方面,财政部门规定的住宿标准为:省部级干部60元/晚,厅局级干部50元/晚,县处级干部40元/晚,科级及科级以下干部30元/晚,而伙食标准统一为12元/天。这些早年出台的标准明显脱离了现行宾馆、酒店住宿和用餐消费的实际。如果完全按照这一标准执行,出差人员和接待机关都难办。于是,派出单位只好对出差人员的一些违规做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出差人员的一些违规与超标消费行为。另外,这也导致了下级部门对来自上级部门的出差人员进行补贴等现象。尽管最近一些部门和地方调整了报销开支标准,但仍与实际情形相距很大。
同样,如果制度规范本身不健全,比如在程序、内容方面安排不当,或者模棱两可,或者不具体、难以操作,这也很难规范公务接待活动,容易刺激违规消费的发生。比如,公务接待“四菜一汤”的规定,就因为仅仅有“菜”、“汤”的数量限制,而没有内容和价格等方面的限制,而在实践中被普遍在“菜”、“汤”的内容方面大做文章。特别是,公务接待活动本身具有高度复杂性,什么情况属于公务接待范围,什么情况不属于公务接待范围,什么情况下适用什么标准,遵循什么程序,在现实中往往不容易把握,如果没有健全的、操作性强的规范,那么具体经办人员就只好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方法来处理了。更有甚者,由于缺乏约束机制,一些部门和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因地制宜”地出台了一些扭曲变形的“实施办法”,使得公务接待更加难以规范。
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存在一些缺陷,预算约束乏力,使腐败分子有机可乘。
应该说,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是公务接待消费中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不规范、不透明、缺乏刚性等因素的影响,使腐败分子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便利,在公务接待中搞各种违规动作。具体来说,在财政体制对公务接待的规范方面,存在的主要腐败隐患有:
大量预算外和制度外资金的存在。按照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做法,政府所有财政收入与支出都应该纳入预算,但在我国由于各种原因,政府预算归一化问题远没有解决,存在着大量的预算外、制度外资金,存在着为数庞大的“小金库”。按照一般估算,当前整个政府财力中,预算内、预算外、制度外资金大约各占三分之一。在公务接待方面,没有在预算上把各部门及部门内各单位的接待费、差旅费、考察费等定额明晰。这极不利于对各项公务接待费用的控制。同时,预算编制和执行都是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既是预算的编制者,也是预算的执行者,这极容易使财政预算变“软”,约束乏力。加之政府各部门既是公务接待规定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也是“规定”的直接受益者,在预算软约束的情况下,这极容易使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的“经济人”本性得到释放和扩张,为自己的公务接待活动多安排预算,或者是在预算执行中寻隙自肥。
预算不透明。
预算外、制度外资金的支出来源于秘密运作的“小金库”,其本质特征就是私密性,见不得阳光。即使是预算内资金,和发达国家相比,也呈现出明显的不透明特征。这为财政支出方面的超标、违规包括公务接待方面的超标、违规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预算执行弹性空间大。
预算经人大批准后,在执行中往往变动很大,而且我国还没有形成由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预算变动的机制,在实践中预算的变动往往就由政府首长或财政部门决定了。预算执行的这种弹性大、易变通的特点,使一些部门和单位领导在工作中不计成本,消费无度,在一定程度上方便和纵容了公务接待中的违规行为甚至腐败行为。
日前,根据中央要求出台了关于国内公务接待管理的有关规定,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严格遵守。这是国家规范公务接待,预防和治理公务接待中腐败现象的新标尺。
公务接待在公务活动中不可避免,是行政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不少地方、部门,公务接待明显已经超出了“合理”范畴,成为一种不正之风,成为腐败的一种重要表
现,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和中央的高度重视,已经到了非下大力气加以规范和改革不可的地步了。
▲近年来公务接待中的腐败迹象
毋庸讳言,公务接待领域中的不正之风与腐败现象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比较严重。对于近年来公务接待中的腐败迹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公务接待耗费巨大,超标严重。
消费数额巨大。
关于公务接待消费的总体数字,目前并没有权威的数字,但给人们的普遍感觉是,它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今年8月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引用的有关数字为:2004年全国公款吃喝3700亿元。这些数字尽管没有得到有关权威部门的确认,甚至遭到有关部门的否认,但人们从自身周边实际来感受,认为公务接待支出确实是惊人的。我们也可从一些地方公布的具体数据对此大体加以推算。如湖北襄樊市财政局、老河口市财政局课题组曾在一篇文章中披露,2000年老河口市行政事业单位招待费达到1980万元,占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的18%。
消费超标严重。
在公务接待方面不按标准,进豪华酒店,喝高档酒,吃天价宴席,到豪华娱乐场所进行奢华消费的现象已经见怪不怪。
消费随意性大。
只要能与公务接待沾上边的,都要由公家埋单,公款旅游、私客公待、公款送礼等现象很普遍。公务接待成了个筐,什么费用都可往里装:吃的开成办公用品,用的开成资料费,礼品、旅游费开成会务费,甚至嫖赌费用也开成接待费,实在没有正规发票,那么就用假发票甚至打白条。而且主管领导明知有问题,也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笔一挥,什么违规费用都可报销。
效率低下,浪费严重。
许多无实际内容、无明确任务的参观学习、培训考察和会议,以各种名义发放的补助、津贴,以及新建所谓公务接待的豪华楼堂馆所等,造成了公务接待费用过快增长,导致了财政资金的严重浪费。
化公为私、损公肥私、通过公务接待谋取个人私利的现象严重。
超标招待成为联络感情的手段,或者是把客人带到亲戚朋友或自己参股开办的饭店消费,随意加码签单报账。公务考察变为公费旅游,公务会议发放高档、精美礼品或纪念品,多开、虚开公务消费发票套取财政资金等等现象也比较普遍。
公务接待呈现出令人担忧的恶性发展势头。
一是公务接待违规消费日趋公开化。在公务接待中,进豪华宾馆,享受豪华服务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变得肆无忌惮。一些单位领导居然在办公会议上集体讨论确定日趋增多的违规公务接待费用报销办法与支出渠道,就是违规消费日趋公开化的一个典型例子。
二是公务接待金额呈刚性扩张。
三是违规公务接待牵涉人员和范围广,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一些单位,公务接待违规消费不仅涉及一般工作人员,也涉及领导干部,甚至整个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身边的人包括配偶、子女、亲朋好友、秘书、司机等。在公务招待的名义下,考察、会议、差旅等,“一桌饭一条牛”,“半月考察十日游,大包小包装满兜”等等就是对这些现象的形象写照。
四是违规公务接待呈弥散性。
由于公务接待中漏洞多,监管弱,在一定意义上成本小,风险小,收益大,因而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传染性,再加上在一些情况下公务接待违规消费的顺利进行,需要一定的力量和关系网络的协作配合,这就产生一种向外蔓延的张力,使公务接待违规消费不断扩大范围。不久前披露的海南临高县的“群蛀”案例,就是一个典型。此案的为首者符嘉杰,是临高县人民银行负责看管国库的一个普通办事员,他与临高县财政局会计员桂峰黏在一起,通过各单位“接待费”、“领导差旅费”、“会议费”里的“猫腻”,在两年多时间里作案50多起,侵吞国库资金150多万元,该县14个部门的20多名局、股干部涉案,并涉及到该县一把手——县委书记吴光华。案发后,有关部门对2002年以来的拨款进行调查核实,统计表上的118笔拨款,竟有70笔属非正常拨款。
五是对违规公务接待认识上的模糊性。
在一些公务人员看来,只要不贪污、不受贿,多吃点、多喝点、多玩点,没有关系。在思想上,许多公务人员对公务接待违规的容忍度在扩张,传统上被视为“灰色腐败”的违规消费,正日渐被视为“白色腐败”,而一些历来被视为“黑色腐败”的违规消费,正日渐被视为“灰色腐败”。
▲现行公务消费体制的缺失
公务接待领域中之所以存在这么严重的不正之风与腐败现象,说到底是由于现行公务消费体制漏洞多、隐患多。
一些制度脱离了公务消费实际,或者是制度规范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强,难以规范公务接待活动。
比如,多年来在差旅费报销和出差伙食补贴标准方面,财政部门规定的住宿标准为:省部级干部60元/晚,厅局级干部50元/晚,县处级干部40元/晚,科级及科级以下干部30元/晚,而伙食标准统一为12元/天。这些早年出台的标准明显脱离了现行宾馆、酒店住宿和用餐消费的实际。如果完全按照这一标准执行,出差人员和接待机关都难办。于是,派出单位只好对出差人员的一些违规做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出差人员的一些违规与超标消费行为。另外,这也导致了下级部门对来自上级部门的出差人员进行补贴等现象。尽管最近一些部门和地方调整了报销开支标准,但仍与实际情形相距很大。
同样,如果制度规范本身不健全,比如在程序、内容方面安排不当,或者模棱两可,或者不具体、难以操作,这也很难规范公务接待活动,容易刺激违规消费的发生。比如,公务接待“四菜一汤”的规定,就因为仅仅有“菜”、“汤”的数量限制,而没有内容和价格等方面的限制,而在实践中被普遍在“菜”、“汤”的内容方面大做文章。特别是,公务接待活动本身具有高度复杂性,什么情况属于公务接待范围,什么情况不属于公务接待范围,什么情况下适用什么标准,遵循什么程序,在现实中往往不容易把握,如果没有健全的、操作性强的规范,那么具体经办人员就只好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方法来处理了。更有甚者,由于缺乏约束机制,一些部门和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因地制宜”地出台了一些扭曲变形的“实施办法”,使得公务接待更加难以规范。
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存在一些缺陷,预算约束乏力,使腐败分子有机可乘。
应该说,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是公务接待消费中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不规范、不透明、缺乏刚性等因素的影响,使腐败分子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便利,在公务接待中搞各种违规动作。具体来说,在财政体制对公务接待的规范方面,存在的主要腐败隐患有:
大量预算外和制度外资金的存在。
按照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做法,政府所有财政收入与支出都应该纳入预算,但在我国由于各种原因,政府预算归一化问题远没有解决,存在着大量的预算外、制度外资金,存在着为数庞大的“小金库”。按照一般估算,当前整个政府财力中,预算内、预算外、制度外资金大约各占三分之一。在公务接待方面,没有在预算上把各部门及部门内各单位的接待费、差旅费、考察费等定额明晰。这极不利于对各项公务接待费用的控制。同时,预算编制和执行都是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既是预算的编制者,也是预算的执行者,这极容易使财政预算变“软”,约束乏力。加之政府各部门既是公务接待规定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也是“规定”的直接受益者,在预算软约束的情况下,这极容易使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的“经济人”本性得到释放和扩张,为自己的公务接待活动多安排预算,或者是在预算执行中寻隙自肥。
预算不透明。
预算外、制度外资金的支出来源于秘密运作的“小金库”,其本质特征就是私密性,见不得阳光。即使是预算内资金,和发达国家相比,也呈现出明显的不透明特征。这为财政支出方面的超标、违规包括公务接待方面的超标、违规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预算执行弹性空间大。
预算经人大批准后,在执行中往往变动很大,而且我国还没有形成由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预算变动的机制,在实践中预算的变动往往就由政府首长或财政部门决定了。预算执行的这种弹性大、易变通的特点,使一些部门和单位领导在工作中不计成本,消费无度,在一定程度上方便和纵容了公务接待中的违规行为甚至腐败行为。来源:《瞭望》 ▲
(06) ★ 中国F1教父郁知非坠落/陈良宇之子曾经是其副手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2561
文章提供 于 2006-10-29 文章作者: 胡润峰 杨海鹏 付涛   
  中国F1教父与华安基金总经理的风光和滑坠
▲沪商界两名人“协助调查”
  近日,华安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韩方河、上海国际赛车场有限公司(下称“上赛场”)总经理郁知非先后因牵涉上海社保案“协助调查”。
  郁知非与韩方河都是上海商界的名人,亦都与此前接受调查的上海电气董事长王成明颇有渊源:郁知非2001年底辞去申花足球俱乐部董事长后,其接任者即为王成明;王成明亦曾担任华安基金董事长,与韩方河共事有年。上海国资委一位人士就此评论:“这个圈子并不大。”
▲郁知非:挥别“上海名片”
  10月18日,郁知非被有关部门传召协助调查。《上海证券报》披露,郁是“协助调查有关上海腐败案及上赛场运作中存在的违规操作事宜”。
  投身于F1赛场前,郁知非曾任申花足球俱乐部董事长。郁知非1952年9月出生于上海市黄浦区,17岁时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8年回到上海读书、工作。1983年,他创办区属集体企业三灵电器厂,是为申花集团前身。黄浦区一位干部对《财经》记者说:“郁知非善于社交,口齿伶俐,在领导那里非常兜得转。”
  1993年6月15日,申花集团成立。同年12月10日,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正式成立,隶属于申花集团。这是中国职业足球的第一个俱乐部,郁知非任董事长。
  约一年后,大学毕业未久的陈维力(陈良宇之子)成为郁知非的副手,任申花足球俱乐部副总经理。
  世事风云变幻。1999年底,申花集团重组;至2001年12月17日,按事先安排,郁知非离开申花。新申花的董事长即后来主掌上海电气的王成明。
  离开申花后,郁知非一度赋闲。2002年2月,上赛场有限公司成立。5月,郁知非在上海久事公司董事长兼“上赛场”董事长张桂娟邀请下,出任“上赛场”的副总经理。
  “上赛场”的大手笔投入,从一开始就引来争议。上海国际赛车场方圆2.5平方公里,仅土建费用就逾3亿美元,比世界上最昂贵的巴林赛道至少高出7000万美元,这还不算以后建设的配套设施的投入,以及每年数千万美元的举办费。
  伴随“F1赛车项目”而来的“烟草广告风波”,亦使上赛场受到媒体质疑。F1的生命线是烟草广告。2002年,烟草商的赞助占F1运动收入的70%。但此时郁知非尚未获得有关许可,以至在2003年,还通过媒体呼吁政府在法律上给予F1烟草广告“特许证”。
▲韩方河:“上层路线”走到尽头
  10月17日,华安基金管理公司(下称华安基金)发布公告,证实其总经理韩方河因个人涉嫌违纪而停职接受调查。
  韩方河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会计系,并获得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曾任上海市物价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物价局政策研究处处长、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证券总部副总经理等职;1998年受命组建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是年6月,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成立时注册资本5000万元,股东为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后更名为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后更名为天同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韩方河为人谨慎,作风低调。据接近他的人士称,他形象口才都不出众,“平时很少见他流露个人感情。到证监会开会发言,都是拿着稿子照本宣科。”
  2004年底,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华安基金公司股东及出资比例变更为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20%、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20%、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20%、上海沸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20%、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0%。其中,上海沸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是张荣坤实际控制的公司。沸点参股华安基金与福禧参股上海电气的过程如出一辙: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先转让给上海沸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20%的股权,然后又从退出的股东处买回10%的股权。上海电气董事长王成明,即兼任华安基金董事长。
  此外,从2000年起,华安基金管理公司旗下基金如基金安信、基金安顺等曾长期、集中持有海欣股份(上海股票交易所代码:600851)。去年以来,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华安旗下基金常年在海欣股份持股不动,情状异常。据了解,这一现象已经引发监管部门的关注。
  一位基金业内人士称,韩方河带领华安在基金业内屡获殊荣,
  与张荣坤在诸多领域“得天独厚”的道理是一样的,“人家看上你了,你又想巴结,一拍即合。”
  韩方河受查在基金业界引起震荡。公告发布当日,华安基金旗下重仓股纷纷暴跌。一位基金业界人士表示,近两年基金业已经规范很多,业内不希望外界因韩方河事件而重新联想起“基金黑幕”。www.TopChineseNews.com 来源: 《财经》杂志▲
(07) ★ 防窃听中美建新大使馆均自备工料 ★
http://junshi.daqi.com/bbs/00/861687.html
中国新的驻美大使馆是由着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
美国驻北京使馆将会是揉合中美的建筑风格。
  中评社香港10月30日电(记者潘凯仪编译报道)据外电报道,中、美两国目前均密锣紧鼓地在对方的首都兴建新的大使馆。为防止新使馆被装上窃听器等间谍装置,双方在施工时均加强戒备,更不谋而合地只雇用自家的工人,并从自己国家输入所有建筑材料和设备,一切都不假外求。
  中国驻美新使馆和美国驻华新使馆,均为两国历年来在海外建设的最庞大的项目,中国驻华盛顿的新使馆选址于西北区康乃狄克大道上的凡涅斯地区,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美国驻北京的新使馆位于北京亮马河外交使团区域内,建筑面积为5.6万平方米。
  对于这样庞大的建筑计划,双方特别重视保安措施。据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史密斯表示,避免建筑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中美双方在动工前达成协议,各自以自己国家的工人和建筑材料建造新使馆。同时美中派往对方国家的工人都被视为“使馆的行政和技术人员”,并同时享有“相应的外交特权和豁免权”。
  目前中美双方各自派出约五百名建筑工人,参与新使馆兴建计划。
  除了保安问题外,双方也对使馆的设计花了很多心思。中国驻华盛顿的使馆是由世界着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担和其儿子担任设计师,新使馆将会是揉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现代设计的新式建筑。
  美国驻北京的新使馆也是“中西合璧”,由美国着名建筑公司承包,其新馆的景观将会是以中国古代城市院落和园林建筑为主,但主馆将会是美国以“最佳的现代风格”设计。
  中美两国的使馆预计同时会于2008年北京奥运前完工。 ▲
(08) ★ 朝鲜加强信息控制 防止情报流入中国 ★
http://www.zaobao.com/gj/gj061030_504.html
   (首尔综合电)韩国联合通讯社昨天报道,朝鲜进行首次核试炸后,已经加强了全国的信息控制,防止情报流入邻近的中国。
  联合通讯社引述中国丹东朝鲜观察机构的消息说,10月9日核试验后,这个共产国家估计到外国会加紧搜集情报,便采取了防范措施。
  朝鲜警察总局本月15日指示全国警察,加紧监视那些曾经非法越过边境、跟中国有贸易往来和在中国有亲戚的人。
  朝鲜也加强了朝中边境的守卫,防止有人叛逃。
  另外,官方的朝鲜中央通讯社报道,昨天朝鲜全国有12个城市和县分别举行大型群众集会,“庆祝首次历史性核试验成功”,提升民众的反美情绪。
  这些庆祝集会,是朝鲜在核试验后连续第三个星期公开进行庆祝。报道说,本月25日在朝鲜的三个省分别举行了庆祝集会,另外17日和20日平壤还举行了两场大型集会。
▲韩国政府代表团到中东/观摩拦截货船军事演习
  在首尔,韩国昨天派出一个政府代表团前往观摩美国领导的海湾军事演习,这次演习的内容是拦截涉嫌装运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货船。
  韩国是因为受到压力才参加这次“防扩散安全倡议”(PSI)海上军事演习的。
韩国海岸卫队发言人说,由海岸卫队和外交部官员组成的三人小组,将以观察员身份参加本月30日至31日在巴林岸水域举行的演习。
  因为担心引起朝鲜不满,韩国一直不愿参加这次演习。
  联合国安理会已经通过了制裁朝鲜的决议,但是朝鲜要求韩国不要加入制裁行列,也警告韩国不要参加这次演习。
  韩国总统最高安全顾问宋旻淳上周说,韩国正考虑增加在防扩散安全倡议中的作用、同时不参加任何针对朝鲜海上封锁的办法。
  “防扩散安全倡议”是美国提出的,目的是禁止那些怀疑运载了大杀伤性武器或相关材料的船只和飞机的行驶。
  根据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制裁朝鲜议案,防扩散倡议的范围还会扩大,因为制裁议案规定对进出朝鲜的货物进行检查。▲
(09) ★ 美国波斯湾防核武扩散军演/明打伊朗暗压朝鲜 ★
http://news.phoenixtv.com/photo/200610/1031_24_26127.shtml
2006年10月31日: 美国29日起连同其它五个国家在伊朗西海岸以外的波斯湾举行联合海军演习,以防止核武器扩散。这是2003年以来首次在海湾举行的防武器扩散演习。伊朗对演习提出强烈抗议,指责这是冒险主义行为。
美国国务院负责武器控制和国际安全事务的副国务卿约瑟夫表示,演习为期两天,除美国外,英国、法国、意大利、澳洲和海湾国家巴林的海军也将参加演习。
美国总统布什2003年5月提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防扩散安全倡议以来,类似防扩散演习已举行二十四次,但这是首次在海湾地区举行,也是首次有海湾国家参与。巴林派出一艘护卫舰参加。此外,约四十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防扩散安全倡议参与国中,另有十九国将在演习中发挥一小部分作用。科威特、卡塔尔和阿联酋等作为观察员国为演习提供相应协助,俄罗斯、日本和韩国也将对演习进行观摩,但海湾地区最大的国家沙特阿拉伯不会参加演习。
约瑟夫说,这次海上演习将检验“拦截非法运输武器”的能力。有美国官员解释,演习中的假想目标是“一艘装载与核武器计划相关物品的船只”,该船的目的地是“这一地区有武器扩散之忧的国家”。
尽管那名官员没有提及伊朗,其他美国官员也声称联合演习的计划几个月前已经拟定,但观察人士普遍认为,眼下正值伊朗核问题进入一个新的敏感阶段,这次演习针对伊朗的意图十分明显,几乎可被视为实施制裁前的一次“热身”。
沙特阿拉伯官员早些时候说,沙特的石油设施成为潜在袭击目标的可能性“非常大”。基地设在巴林的驻伊拉克联军海军部队发言人布朗说,联军正在采取“谨慎的防范措施”,加强海湾的海上安全行动,以应对可能的恐怖袭击威胁。
伊朗指责这项演习是“冒险的行径”;但伊朗外交部表示,伊朗将作出“合理及明智的”反应。伊朗外交部发言人说:“我们密切关注活动。这项演习并不能改善海湾的安全。全球有20%的石油运输需要通过此海湾。”
美国《时代》杂志称,此次多国演习地点正好面对伊朗海岸线,并非巧合。这次军演名为“前沿”,是对伊朗的一个信号,表明伊朗的邻国正准备主动采取措施,防止伊朗从海上获得浓缩铀所需的原料,零部件。
报道说,这次演习也是在对朝鲜发信号,因为朝鲜的两个邻居俄罗斯和韩国都派出代表前来参观此次军演。联合国对朝鲜实施的贸易和旅游制裁的落实都取决于伊朗邻邦的态度,虽然俄罗斯和韩国并没有参加军演,但他们的到场也说明了他们在制裁朝鲜问题上的赞成态度。
美国情报部门相信朝鲜与伊朗在共享远程导弹技术和专业知识。美国政府正试图采用一切办法剪断这一联系带。
此外,布什希望扩大“防扩散安全倡议”签约国范围,减缓伊朗核项目的进度。但美国也很清楚,即使联合国真的通过了一些温和的制裁方案,伊朗都会置之不理,即使严厉的经济制裁,有石油贸易为后盾,伊朗也不会因制裁受到多大伤害。
(10) ★ 中 国 如 何 应 对 网 络 战 ★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10/31/content_5269636.htm
2006年10月31日《环球》杂志
▲美国:领跑者的防范心
对于“网络战”这一概念,也许人们并不陌生。实际上早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网络战就已显露出巨大的威力:伊拉克进口的一批打印机在途中被美国人做了手脚,战争打响前,潜伏的计算机病毒被激活,使用这批打印机的伊防空系统很快陷入瘫痪,美军的飞机如入无人之境……
的确,未来的战争在某种程度上将是一场键对键的战争。在这场刚刚被正式确认为战争的追逐和碰撞中,美国人依然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不过,在军事科技领域一向防范心理很重的美国人,早已把目光投向了他们所认为的“潜在对手”。一些有远见的专家认为,网络作战空间很可能成为美国下一波“中国威胁论”的炒作空间。
在美国最新一期《外交》杂志上,一篇题为《中国的网络战士》的文章指出,中国的网络战能力已经引起了美国信息专家的担忧:“当微软在2003年把WINDOWS操作系统的源代码提供给中国时,美国的信息专家都非常担忧——获得这些源代码可以让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加容易地发展和实施新的信息战技术。”
美国著名的保守派智囊机构传统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彼德布鲁克斯在评述了中国的信息战兵法后认为,中国是美国网络战的主要对手之一。
实际上,美国的网络战不仅已在伊拉克小试牛刀,在2001年4月的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美国黑客也对中国发起了一场网络大战。
尽管中国黑客高手奋起还击,但是由于中美在技术等方面的差距,我们在这次网络大战中损失惨重。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网、西安信息港、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等众多网站遭到攻击,一些大型门户网站也相继被“黑”,数据或被盗窃或被删除,引发了泄密、数据错误等问题,有的甚至是整个系统陷于瘫痪。
▲中国:应抓紧网络设防
这次网络大战暴露了目前中国网络安全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信息与网络的安全防护能力差,许多应用系统实际处于不设防状态;中国的计算机网络基本上是依赖国外技术和设备建立起来的,关键技术严重依赖国外;此外,大多数机构都把资金投在了应用系统,却忽视了安全保障。
在这次被攻击的网站中,有不少是因为防火墙存有漏洞而被轻松穿透实施攻击的。大多数网站没有按要求进行计算机网络配置、用户和目录权限设置,一些网站在发现系统存在漏洞后,不及时打“安全补丁”,口令长期不更改。
然而,最关键的问题恐怕是专业安全人才的缺乏。有专家指出,网络领域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能攻破网络的黑客是天才,能防御住黑客攻击的安全专家更是天才中的天才。而目前中国最缺乏的,正是这样一支规模适当、素质优秀的专业人才队伍。
虽然中国不会首先发起网络战,更不会无端对他国民用信息系统和网络实施网络攻击,但是,遏制网络战,打赢网络战,保卫国家的信息边疆,依然是时代赋予军队的神圣使命。
▲如何夺取“制网络权”
在本质上,网络战是敌对双方使用网络攻防技术,以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为主要目标的军事对抗,它是为破坏或保障信息系统正常发挥效能而采取的综合性行动。
网络战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层的破坏和保护,来降低敌方网络化信息系统的使用效能,保护己方网络化信息系统正常发挥效能,进而夺取和保持网络空间的控制权,也就是“制网络权”。
▲网络战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广义网络战,它是敌对双方运用网络技术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为争夺信息优势而进行的斗争。
▲二是狭义网络战,又叫战场网络战,它是敌对双方运用网络技术在作战指挥、情报侦察、武器控制、作战保障等方面,为夺取和保持战场制网络权所进行的一系列作战行动。
▲利用计算机病毒攻击是网络战的作战手段之一。
病毒通常通过有漏洞或损坏的网络、芯片、扩展卡或外围设备等途径进入和感染计算机,而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则是通过软件侵入系统。
▲另一种攻击手段,则是“黑客”
通过计算机网络进入敌方层层设防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或植入病毒,或任意窃取、篡改、删除文件与数据,甚至直接控制对方的计算机系统。
除此之外,美国还正在研制一种只有手提箱大小的电磁脉冲发生装置,它产生的电磁脉冲可烧毁周围几千米内计算机的电子器件,直接破坏它们的工作效能。
在实战中,这些攻击手段又被叫做“破网”,而与之相对的,则是竭力阻止外界网络入侵的“护网”行动。
保护自己的信息网络系统免遭外界的恶意攻击,首先是主动防护,就是在设计计算机硬件、网络结构时要考虑防护措施。如果严格控制贮存有机密信息的计算机进入网络系统,就能有效地防止机密信息被窃取。
为了防止黑客入侵,网络防御或是对系统中的各用户根据其职责规定权限,或是采用防火墙技术与用户身份识别系统对用户进行监视。然而,在任何时候,建立备用系统,对关键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备份也总是十分必要的。(钟忠)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