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非论坛――标志中国一个惊人妙举 ★

今 日 看 点 : 2006-11-04
(01) ★ 中国具造航母能力?造航母要考虑三大因素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2678
(02) ★ 李鹏之女李小琳:我是靠自己努力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2663
(03) ★ 中国老大使讲述1956年波兰“十月事件”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2672
(04) ★ 我 军 代 表 团 访 美 表 现 令 美 意 外 ★
http://www.milchina.com/2006/11-2/173752.html
(05) ★ 中国军官参观加州夏威夷军事基地 ★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06) ★ 中非论坛――标志中国一个惊人妙举 ★
http://bbs.milchina.com/read.php?tid=29378
(07)★ 美 国 为 何 对 朝 鲜 反 应 温 和 ★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30/4992520.html
(08)★ 中国武器系统悄然迈入精确制导时代 ★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news/568/20061102/13716408.html
(09)★ 中国开始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2713
(10) ★ 韩国破获朝鲜间谍集团 间谍试图介入政局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2725


(01) ★ 中国具造航母能力?造航母要考虑三大因素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2678
文章提供 于 2006-11-1: 被国人关注的建造航母问题,近期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孙来燕日前关于“中国将逐渐具备建造航空母舰的能力”的一席话,增添了普通民众对国防建设的信心。而与此同时,俄罗斯媒体也在关注中国的航母建造能力。 俄专家认为中国航母会配俄国战机
  日前,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接受了中国政府网的专访。他在回答我国有没有打算制造航空母舰的问题时表示,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从总体造船工业的发展来看,随着发展将逐渐具备建造航母能力,有关部门将综合各方面因素,认真研究和考虑有关问题。同时,孙来燕还强调,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无独有偶,俄罗斯《生意人报》也几乎在同一时间报导了有关中国航母的消息。该报称:在2016年之前,中国计划建成三艘航母,而第一艘航母则预计在2010年前建成。由于在此之前,中方很难研制出国产的舰载机,所以,中国将会为第一艘航母配备从国外引进的舰载机。
  该报说,俄罗斯国防武器出口公司正在和中国就50架苏-33型舰载战斗机的销售合同进行谈判,合同总金额达25亿美元。俄方年底前将会交付两架苏-33战机,用于前期测试。据悉,苏-33战机现在仅应用于俄罗斯惟一的航母“库兹涅佐夫上将”号上。
  不过,该报同时也透露,中国也在计划依靠从俄方获得的技术,设计自己的苏-33型战机。而且,为了研究苏-33舰载机的结构,中方不久前还向乌克兰购买了一架T-10K型歼击机。该机实际上是苏-33战机的一种试验型号,苏联解体之后,该机留在了乌克兰。虽然现在已经不适于飞行,但该机却拥有保障飞机在航母甲板上降落的全部系统。
  对于中国舰载机的应用,加拿大军事评论专家平可夫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并不一定要从俄罗斯购买战机。中国获得舰载机的道路有两条:一是在歼-10的基础上建造舰载机,该型战机上的发动机与苏-33战机一样;二是在歼-11(苏-27)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中国式的苏-33战机。
▲建造航母需要何种能力?
  航空母舰是目前海军吨位最大和最具威力的作战舰只。现代航母的建造已经成为高技术密集的军事系统工程,成为体现国家科技水准与综合国力的象征。建造一艘航空母舰需要数十个、乃至上百个行业的密切合作,是对整个工业体系的考验。总体而言,航母的建造至少需要三种宏观的能力。
▲一是大型舰船的设计和建造能力。
从现在世界服役的航母来看,航母的吨位普遍超过万吨。1至4万吨的航母被称为轻型航母,4至6万吨的航母被称为中型航母,6万吨以上的航母被称为重型航母。因而,航母的建造能力与一个国家的大型舰船建造能力息息相关。建造大型舰船需要专业钢材,同时需要先进设备,尤其需要超重型、高精度、特种加工、锻压等高技术的数控机床,以方便设计和制造大型船用燃气轮机以及船用螺旋桨。
▲二是舰载飞行器的起降能力。
现代航母为方便飞机起降,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滑跃式甲板起飞,这需要飞机发动机具有很强的推动力,在短时间、短距离内推动飞机达到起飞速度;另一种是蒸汽弹射器,为战机起飞时提供强大的外界助力,推动战机在飞出甲板时达到起飞速度。所有起飞方式都需要拦阻索技术的协助,来方便战机的降落。
▲三是各种电磁设备的配套能力。
一般而言,航母的舰上都安装有对空警戒雷达、对海警戒雷达、制导雷达、引导雷达、电子战设备、卫星导航设备等各种电磁设备,以方便对舰载飞机的导航,并为反潜和防空兵器提供指引。
  外界普遍认为,尽管中国能够生产30万吨的油轮,但建造航母需要的特种技术,如蒸汽弹射器、拦阻索和大型升降机等,还有待提高。军事评论员平可夫指出,为了有效地应用航母,中国需要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还需要电子侦察机,因此,中国是在一步步地积蓄技术潜能。
▲中国造航母要考虑三大因素
  外界对于中国制造航母非常关注,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媒体不断出现文章猜测中国建造航母的进程,甚至列出了航母进入服役期的时间表。中国先后从俄罗斯和乌克兰购买了三艘报废或未完工的苏制航母——“明斯克”号和“基辅”号等用于娱乐业,也都被西方媒体解读为中国真正意图是从中获取制造航母相关技术。
  外界普遍认为,目前中国若建造航母,将考虑三大因素:
▲一是技术。
尽管中国已经拥有了强大的造船工业,能够生产30万吨的油轮,但建造航母更需要特种技术,如蒸汽弹射器、拦阻索和大型升降机等。如果没有蒸汽弹射器,单纯依靠滑跃式甲板起飞技术,作战飞机可能难以满负荷起飞,弹药挂载不足将严重限制舰载机编队的作战能力。
  而更为关键的是,固定翼预警飞机没有弹射器无法起飞,只能依靠直升机预警机,这极大削弱了航母编队的安全防卫能力和舰载机的对空作战能力。因为直升机预警机只能探测到110-150公里的空中目标,而固定翼预警飞机探测距离可达到550公里。面临具备防区外武器发射能力的敌机,前者可能在发现目标的瞬间即被摧毁,而后者则可以提供较长时间的预警。
▲二是资金。
建造航母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英国的《简氏防务周刊》曾对美国尼米兹级“斯坦尼斯”号航母及其战斗群所需的总费用进行过一次推算,计算出其从开始建造到最后退役,共需经费约330亿美元,这中间还不包括航空母舰的现代化改装、报废和战斗消耗的费用。330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将近2600多亿元,几乎相当于中国今年一年的国防总开支。而一艘航母难以形成强大的作战能力,正常情况应该具备三艘:一艘进行作战部署、一艘进行训练、一艘在港整修。这对资金提出了更大的压力。此外,在拥有航母后,还需要建造能够停泊航母的大型海军基地,这也增加了资金需求。
▲三是地缘政治。
西方国家不断渲染“中国威胁论”,中国拥有航母可能被外界解读为是通过武力解决领土争端、争夺地区主导权的手段。此外,日本也可能借机启动航母建造项目。
▲中国造航母要综合考虑
  从海上战争的历史来看,海军主要有两种作战模式:一是海上力量在远海区域的运用;二是与其他军种在近海区域展开联合作战。
  在第一种模式下,海军的作用是将力量投射范围跨越近海的界限,这种模式既可能是进攻性的,也可能是防御性的,需要航母的存在。
  在第二种模式下,主要是在近海区域与对手舰队展开交战,这种模式主要是防御性的,对航母的战略需求不大。
  目前,中国海军战略执行的是积极防御政策,以维护国家主权为主要目标。但由于中国的领海面积达到300多万平方公里,尤其是南海领海的面积辽阔,中国海军在维护领土主权完整方面的确存在对航母的需求。而且在当前军事强国企图使用武力阻挠中国实现国家的统一、某些国家侵吞中国海上资源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这种需求存在继续加大的趋势。
  对于中国的航母建造计划,加拿大军事评论专家平可夫认为:“中国的航母建造一切取决于政治方面的决定,钱现在不是问题。中国最有可能在第12个五年计划中开始建造航母,也就是说是在2010-2016年。为了有效地应用航母,需要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还需要电子侦察机,因此,中国是在一步步地积蓄技术潜能。”
  发展航母是一项既耗费资金,又需要强大技术支撑的专案,更可能对我国所处的战略环境造成一定影响,需要谨慎对待。正如孙来燕副主任所指出的,“有关部门将综合各方面因素,认真研究和考虑有关问题”。▲ www.TopChineseNews.com 来源: 《世界新闻报》
(02) ★ 李鹏之女李小琳:我是靠自己努力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2663
文章提供 于 2006-11-1 文章作者: 杨永欣
  在中国没有太子,更没有什么党派。或许是中国的历史比较长,以往还是一个封建的社会,因此一些人可能想这样描绘,但我真的不认为中国有什么所谓的太子党。
  我的成长历程也是一步一步的,从大学毕业后在最基层工作,曾经做过技术员、工程师、科长、副处长、处长、副总、到总裁,与一般中国人一样,一个台阶也没有漏,是我自己努力的成果。
  ——李小琳
  中国前总理李鹏之女李小琳 “女电王”最怕父亲问问题
  “父亲李鹏的性格仁慈、宽容,即使有错,他也不会立刻指出来,他较希望我将来能够领悟、自行改正。”
  谈到父亲,前来新加坡参与“环球企都@新加坡”大会的李小琳充满了自豪,在她眼里,父亲不是什么中国国务院前总理,而是一名为她灌输精神和品格的好父亲。
▲“女电王”李小琳:中国没有太子党
  “我特别怕父亲问我问题。为什么?因为他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还记得大学刚毕业后,我参与电力调度的工作。父亲也是一名电力专家,回到家后,他会问我今天的调度情况,有时候我想打个小埋伏,随便把个数字说了就算。”
  可惜,父亲非常聪明,一听就知道数字错了。“他会顺着这个数字一点一点地刨根问底,问到我显然对这个问题不是很清楚,最后更感到难为情。我小时候想蒙混过去好几次,但都没成功,因此我是挺怕他问我问题的。”
  李小琳说:“若他知道我说错了,他会不断地问,让我知道自己不是准备得很好。他不会一下子(把错误)指出来,他较希望我将来会改正。也因为这样,我现在做事都很认真,这是因他严谨的工作作风而形成的。”
  “我非常爱我的父亲,他可能没有为我留下什么财产,但他给我留下了精神和品格。因为我有这样一名好父亲,锻炼了我的性格,让我对人生有目标,也在人生的苦难中,有了一份应付困难的智慧。”
  当然,身为李鹏的女儿,有利也有弊,李小琳说:“什么事情都是双方面的。一方面,我可能像别人想象的那样,享受到荣誉。但同时,我也有更多的压力,做事只能做得更好。”
  在李小琳心目中,前辈的荣誉和业绩永远属于前辈,它可以让你感到幸福和自豪,但它不会成为靠山,而只有自己的奋斗,才是最坚实的依靠。
  尽管在许多时候,人们因为她的家庭背景,对她高看一眼,但她从不把这些当作资本,对她而言,“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那中国媒体所谓的“太子党”之说呢?李小琳脸带微笑地回答:“在中国没有太子,更没有什么党派。或许是中国的历史比较长,以往还是一个封建的社会,因此一些人可能想这样描绘,但我真的不认为中国有什么所谓的太子党。我的成长历程也是一步一步的,从大学毕业后在最基层工作,曾经做过技术员、工程师、科长、副处长、处长、副总、到总裁,与一般中国人一样,一个台阶也没有漏,是我自己努力的成果。”
  果然,在熟识李小琳的人眼中,她是靠自己真本事闯出一条路的。
  清华毕业后,她在电力技术学院当过老师,在华北电管局当过技术员、工程师,在电力部国际合作司经贸处当过副处长、处长。1994年初,经国家经贸委和经贸部批准,电力部独家投资在香港注册成立了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电力行业在境外的融资窗口。李小琳被从国际合作司经贸处处长的位置上抽调出来,负责公司的筹建。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成立了中国电力投资公司和中国电力国际公司,李小琳出任公司总经理助理。
  李小琳这次是受邀到环球企都大会的旗舰会议“工业领袖大会”上发表演讲。接受本报的专访时,记者的问题自然离不开其父亲李鹏,而显然这个“李鹏之女”,其父亲对她的影响极深。
▲美容保养自有心得
  父亲的精神和熏陶显然在李小琳今后的事业中展现出来,她现在是享有“女电王”、“一姐”之美誉的中国电力国际发展公司(简称中国电力)总裁,统领市值近百亿元的中国电力,也是香港H股、红筹股上市公司中唯一女性总裁。
  在很多人眼中她是命运的宠儿,但因其作风低调,很少有人知道她还是一位美丽的女性。身份特殊的她每次在公众前出现时,都是一身讲究的顶级名牌,令人耳目一新。她也是媒体公认的美女,看起来一点不像实际年龄的45岁。记者有机会采访她,当然少不了保养的问题。
  她说:“保养其实没有什么秘诀,我相信相由心生。当然,得感谢父母给我基本的品格和外形,而我也不断地通过修行,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心境、对生活的渴求、以及一个正确的心态。这样一来,自然会有美丽的外型。”
  一名美丽的女性,为何最终选择男性为主的电力业为事业?当中,父亲的影响自然少不了。
▲从小耳濡目染 投身电力业
  “可能是因为从小就耳濡目染吧。小时候,我经常有机会陪伴父亲到不同的地方,例如中国较大的水电站、火电站等,这些发电站我都看多了。也去过一些贫困的地方,目睹那些没有电力的地区。我也看到父亲为中国的电力业努力奔跑,因此从小就萌发出了(参与电力业的)理想,长大后,不知不觉地就加入了电力业的工作。”
  谈到中国电力业的未来,李小琳说,中国今后将会着重往新能源的领域发展,中电国际属下的三个平台,除了中国电力和香港公电外,也包括新能源、再生能源的发展。
  “我曾经发表过一个题目叫:‘肩负起我们的社会职责’,我们这一代和上一代人为中国社会的建设点燃了一盏盏明灯、带来了动力,但我们也必须承担责任,为下一代留下碧雪蓝天。中国现在的发电能力,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应该考虑整体的环境保护。所以我们决定进行风能、垃圾发电、再生能源的发展。”
  李小琳告诉记者,中国目前的总电力中,75%是火电、22%是水电、超过1%是核电、很少是新能源,她非常希望这样的情况,今后能够出现变化。
  她说:“在未来的规划中,中国政府鼓励再生能源的发展,这是国家重视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的目标是在2010年,新能源的比例要达到10%,2020年则达16%。以现在的规模显然达不到目标,因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例如环保的电价应该是特殊的——标准电价再加上两毛五(人民币)的补贴。当然了,整个(新能源)发电计划是否能够有效地按照政策发展,还得注意很多问题,其中包括合作创新、技术问题、规模问题,资本流通等。”
  这不是李小琳首次到新加坡,她10年前来过新加坡,再次到访,对新加坡的印象是:“时隔10年,新加坡有很大的变化,本来新加坡就是一个美丽的城市,现在更加美丽,因为它的城市建设、人民很享受自己的生活,而且这个地方还是个国际化的城市。我觉得新加坡是个美丽、美好、友好的城市。” ▲ www.TopChineseNews.com 来源: 联合早报
(03) ★ 中国老大使讲述1956年波兰“十月事件”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2672
  毛泽东的一个“不”字,避免了波苏之间一场可能发生的流血冲突
  50年前的10月,苏联和波兰之间爆发了一场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险些兵戎相见,这场斗争一度震惊世界。中国前驻波兰大使刘彦顺当时正在华沙外交学院学习,亲眼目睹了波兰“十月事件”中的许多戏剧性情节。
▲天上飞来不速之客 双方爆发一场舌战
  1956年10月19日早晨,波兰统一工人党八中全会即将开幕之时,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突然率军政大员,组成庞大的苏共中央代表团,乘专机飞临华沙上空,要求着陆并出席波党八中全会。
  在此之前,当苏共获悉波党八中全会即将改组政治局、更换波党领导人时,先是要求波党推迟会议日期,继而要求举行波苏两党会谈,均遭到波党拒绝。在一次次碰壁后,赫鲁晓夫抛开国际交往礼仪,做了一次不速之客。
  出乎赫鲁晓夫意料的是,当他的专机请求降落时,华沙机场以未接到上级指示为由拒绝接受,并要求专机返航。赫鲁晓夫坚持不返航。一个多小时之后,专机声称“燃油耗尽”,波方才允其降落。
  机场上充满了紧张气氛,赫鲁晓夫走下舷梯,不把前来迎接他的波党领导人放在眼里,而是径直走向迎接他的驻波苏军将领并一一握手,然后转身斥责波党领导人。
  但再次出乎赫鲁晓夫意料的是,波兰人不再唯唯诺诺,而是敢于顶撞,宾主之间爆发了一场舌战。时任我国驻波大使王炳南和使馆研究室主任刘铁生,曾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有如下记载:
  赫鲁晓夫指着西伦凯维兹总理怒气冲冲地说:“波兰是苏联红军解放的,我不允许你们把波兰出卖给美国人!”
  西伦凯维兹义正词严地回敬说:“我提醒你,赫鲁晓夫同志,这里是波兰领土,我们是主人,请你放客气点!”
  话音刚落,哥穆尔卡也补上一句:“我们比你们流的血更多,我们没有出卖给任何人。”
  赫鲁晓夫明知故问地问其他人:“他是什么人?”
  哥穆尔卡回答说:“我是哥穆尔卡,正是由于你们的缘故,我刚坐了3年牢!”
  波党中央第一书记奥哈布告诉赫鲁晓夫,哥穆尔卡已被提名为中央第一书记候选人。这句话触痛了赫鲁晓夫最敏感的神经,他立即大声叫嚷:“要他来(当第一书记),通不过!”“这是背叛!这不仅仅是苏波关系问题,你们在威胁整个社会主义阵营!”
▲唱反调引发悲剧八中全会一再中断
  为什么赫鲁晓夫要到华沙去?这要从哥穆尔卡的复出说起。哥穆尔卡是波兰统一工人党创始人之一,1943年底接任该党中央第一书记。1944年7月,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波兰道路”的主张。1947年9月,哥穆尔卡曾反对成立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不同意情报局要求东欧国家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决议……这都表明,哥穆尔卡是一位敢于同斯大林唱反调的人,这也注定了悲剧终于在他身上发生。1948年8月,一顶“右倾民族主义错误”的帽子扣在了他头上,他被撤去工人党总书记的职务,被开除出党,后被捕入狱。
  在赫鲁晓夫看来,哥穆尔卡的东山再起就是反苏反社会主义的右派翻天,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他闯进华沙,就是要阻止哥穆尔卡上台。
  但赫鲁晓夫忘记了,正是他所作的反对斯大林的《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为哥穆尔卡的复出打开了大门。这份报告加剧了波兰政治、社会矛盾的发展,人们纷纷要求公开过去十余年的种种真相,并要求为哥穆尔卡恢复名誉和职务。在日益激烈的呼声中,波兰人民流露出对苏联的不满情绪,反对苏联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干涉,要求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波兹南事件后,奥哈布很快失去了控制局势的能力,并让位给哥穆尔卡。
  根据波党提出的政治局候选人名单,苏联不喜欢的“右倾民族主义”分子哥穆尔卡将被推上台,出任波党中央第一书记;苏联派到波兰掌管波兰军事大权的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基被拉下马。这被赫鲁晓夫诠释为典型的反苏政变。
  赫鲁晓夫不请自来,虽然未能出席波党的八中全会,却迫使波党改变了全会的进程。会议一开始,奥哈布就匆忙宣布了会议议程,建议先增选哥穆尔卡等4人为中央委员,然后中断会议,并授权哥穆尔卡同苏共代表团会谈。这就迫使赫鲁晓夫面对波党中央已确定了哥穆尔卡领导地位的既成事实。随后,奥哈布宣布会议推迟至18时继续进行。
  当天下午18时,八中全会复会。由于波苏两党会谈还要继续进行,全会再次推迟至第二天进行。
▲驻波苏军瞄准华沙会议 室内唇枪舌剑
  八中全会中断后,波党领导同赫鲁晓夫进行了一场事先没有准备的会谈。会谈一开始就充满火药味。赫鲁晓夫指责奥哈布容忍波兰报刊进行“反苏宣传”、不向苏共通报波党准备进行人事变动,还拒绝同哥穆尔卡会谈。
  赫鲁晓夫是有备而来的,他早已指示同行的华约武装部队总司令科涅夫元帅调动驻波苏军向华沙方向集结,准备武装干涉波兰。
  在会谈中,双方围绕苏军调动包围华沙一事,争吵最为激烈。此时,驻扎在波兰西部的苏军正分两路向华沙合围,前锋已抵达华沙郊区。对此赫鲁晓夫心知肚明,但故意支支吾吾。波党领导十分气愤,奥哈布告诉赫鲁晓夫:“如果你们认为能把我们扣在这里而在外边发动武装政变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是有准备的。”哥穆尔卡激动地说:“赫鲁晓夫同志,我要求你命令他们停止前进,返回驻地;否则将会发生一些可怕的和不可逆转的事。”哥穆尔卡还宣布:“在大炮瞄准华沙的情况下,我们不会谈判。”
  哥穆尔卡之所以敢如此强硬,是因为他知道波兰人民是他的坚强后盾。在八中全会前后,特别在波苏两党会谈时,华沙群众的爱国热情高涨,他们纷纷举行集会和游行示威,支持和声援哥穆尔卡。同时,波兰的公安部队控制了华沙的所有制高点,切断了进入华沙的所有通道,阻止苏军前进。
  面对哥穆尔卡等人的坚定态度,慑于人民群众准备武装抵抗的决心,赫鲁晓夫不得不下令苏军停止调动,波苏之间一触即发的流血灾难得以幸免。毛泽东曾说,赫鲁晓夫之所以最后没有动用军队干涉波兰,主要是他在波兰遇到坚强的抵抗,他估计如果用武力应付,就会爆发战争。
  在波苏两党关系史上,这样的会谈是空前绝后的。10月20日早上6点,赫鲁晓夫率领代表团悻悻然打道回府,波党八中全会于11时复会。21日,哥穆尔卡顺利当选波党政治局委员、中央第一书记。
▲毛泽东对苏说“不”避免波苏流血冲突
  赫鲁晓夫离开华沙时虽然停止苏军调动,同意波党八中全会的人事安排,但他并未放弃使用压制手段迫使波兰就范的方针。返回莫斯科后,他曾表示,“苏联干预波兰无论是在道义上和法律上都是站得住的”。
  在此期间,中国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策:支持波兰,反对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毛泽东说了个“不”字,此后的中苏两党会谈更给赫鲁晓夫泼了一盆冷水,促使他彻底放弃武力干涉波兰,同意和平解决波苏争端。波苏之间终于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流血冲突。
  10月19日,苏联驻华大使尤金递交了苏共中央关于波兰问题致中共中央的通知。尤金说:“波兰党中央内部对一些根本政策问题发生了严重分歧,这关系到苏联和东欧很多国家的利益。苏共认为,波兰存在脱离社会主义阵营、投入西方集团的危险,为了阻止局势的发展,他们派了一个代表团去波兰。”
  为了答复苏共的通知,毛泽东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进行研究,决定立即约见尤金,表明中国坚决反对苏联武装干涉波兰的立场。
  10月20日晚7时,毛泽东对尤金说:“我们收到苏共中央征求意见的通知,说你们要出兵干涉波兰。我们坚决反对你们这样做。请你马上把我们的意见告诉赫鲁晓夫:如果苏联出兵,我们将支持波兰反对你们。”
  赫鲁晓夫回到莫斯科后,听到毛泽东说的“不”字,立即签署苏共中央信函,邀请中共中央派负责人赴莫斯科参加会议。10月22日晚,毛泽东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由刘少奇、邓小平率团赴苏调解。
  23日上午,刘少奇和邓小平赴苏。在中苏两党会谈中,中方劝告赫鲁晓夫放弃大国沙文主义,放弃使用压力。赫鲁晓夫承认,“我们去华沙,不是同志式的交换意见,而是决定动不动武”。他说,苏联“起初对波兰有一些怀疑,因此采取了粗暴的办法,调动了军队。后来,发现这些怀疑是没有根据的,同时也了解到中国方面的意见,所以决定改变方针”。
  由此可见,毛泽东说的“不”字,是促使赫鲁晓夫改变对波方针的重要国际因素。对此,哥穆尔卡代表波兰党和人民一再感谢中国的支持,并强调说“如果没有中国的支持,不知事态会发展到何种程度”。
10月30日,苏联发表宣言,承认有过错误。11月1日,中国发表支持苏联宣言的声明。11月15~19日,哥穆尔卡率团正式访苏,波苏双方就“在完全平等,尊重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基础上,扩大、加强和发展牢不可破的同盟和兄弟般的友谊”达成共识。▲ www.TopChineseNews.com 来源: 世界新闻报
(04) ★ 我 军 代 表 团 访 美 表 现 令 美 意 外 ★
http://www.milchina.com/2006/11-2/173752.html
WWW.MILCHINA.COM 2006-11-2: 10月29日至11月4日,一个由解放军师旅级军官组成的代表团访问美国多个军事基地,与美国军官进行近距离的战法切磋。这是近期内解放军代表团第三次赴美进行军事交流,因此备受各方关注。
◆赴美一周行程丰富多彩
据美国《海军陆战队时报》、美国国防新闻网、美联社报道,作为五角大楼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释疑计划的一部分,一个由28名师旅军官组成的解放军中级代表团抵达美国访问。
美军太平洋总部发言人杰森•萨拉塔中校证实,解放军代表团在美国行程从圣迭参观“普雷布尔”号导弹驱逐舰开始,听军官对该舰性能和任务的介绍。其间,导弹驱逐舰上的美国官兵对解放军中级军官团不少成员“流利的美式英语”和“主动积极的问询”印象颇深。一位海军上尉感慨地说:“以前我脑子里中国军人的印象是错误的。中国军官,特别是中级军官的学术、眼界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他们问的问题非常专业,显然对我们的军舰以及一些新战术战法有很深的了解。从这方面来说,我很佩服中国军官。代表团中中国海军军官谈到海战战法的事让我们觉得很熟悉。”
紧接着,驻彭德尔顿营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向中国代表团展示一种用于攻击的水陆两用运载工具。此后,代表团转道夏威夷,先是在薛夫特堡听取陆军的情况介绍,接着赴希凯姆空军基地参观。在离开夏威夷前,中国军官代表团还将参观日本签署投降仪式的“密苏里号”战舰,然后前往在珍珠港事件中被击沉的“亚利桑那”号纪念馆参观。
◆俄也加强常规打击力量
  佐洛塔廖夫指出,只要梳理一下美国近15年来在南斯拉夫、伊拉克和阿富汗这些局部战争中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其中的端倪:美军是在战争赌注中把宝都押在了空中进攻手段上,不仅仅只是飞机和直升机,还有数千枚高精度巡航导弹,而且所有行动及飞行都需要导航、侦察和通信等卫星系统予以配合。所以,俄罗斯将针对这一情况采取对策。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此前曾指出,2007年将重点发展空军和防空兵。而且,俄罗斯在导航、侦察等卫星系统方面的实力,也足以与美国相抗衡。
◆说美高官放言鼓舞士气
  俄《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杂志总编卡拉加诺夫认为,美国将军的言论显然不是针对俄罗斯的,其目的是鼓舞美军官兵士气,企图消除伊战惨败造成的“纸老虎”印象。
  卡拉加诺夫指出:作为职业军人,佩斯显然非常清楚,美国不可能在核战争中战胜像俄罗斯这样的大国。在这种核大战中,谁先发难,谁就将立即死去。美国也不要指望能在陆战中战胜像中国或印度这样的国家。
  他认为,美国将军的主要政治动机,是想挽回美国伊战后的军事政治败局。它必须为自己的官兵打一打气,至少要表明:美国没有犯下结局可能比越南战争还要糟的大错。
  美国现在患上了伊拉克战后综合症,政府声望急剧下降。美国人在伊拉克初战中小胜,但却无望地输掉了后面的战争,因此,华盛顿在想方设法阻止人们“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看成纸老虎”。★
(05) ★ 中国军官参观加州夏威夷军事基地 ★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评社温哥华11月2日电/ 中国解放军的28名中级军官这个星期访问美国加州和夏威夷州的军事基地。美国军方表示,希望通过军事互访增进双方了解,减少彼此疑虑。
  据《美国之音》报道,美中两国的军事交流项目因2001年4月美国侦察机和中国战斗机发生擦撞事件而中断。但现在两国的军事关系至少在互访活动上显然已经大为改善。美国太平洋指挥部的发言人萨拉塔少校接受中文部记者采访时说:“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在过去12个月第三次访问美国太平洋指挥部。代表团由中国国防部外事局的马忠生中校率领。”中国代表团成员大多是师级和旅级的中级干部,他们星期一参观南加州圣迭戈海军基地的普雷布尔号驱逐舰,星期二上午在潘德顿营海军陆战队基地听简报,参观演习,下午飞往旧金山。
*直接对话机会*
  美国太平洋指挥部中国部主任卡瓦佐斯中校陪同中国军官代表团同行。他表示,这是我们跟中国解放军军官直接对话的好机会,非常难得,这样的直接互动、直接接触有助于减少彼此的猜忌,增加和解放军的交流。美国太平洋指挥部的发言人萨拉塔少校说,这次交流访问是两国之间持续互访的部份活动。美国中级军官上次访问中国是在今年3月。中国的中级军官去年11月和今年1月两次访问美国。美中两国除了中级军官互访以外,还有舰艇互访。今年9月,中国的导弹驱逐舰青岛号和综合补给船洪泽湖号访问夏威夷和圣迭戈,在加州外海和美军进行了联合搜救演习。萨拉塔表示,美国海军计划在今年底以前派遣舰艇到中国沿海进行演习,这将是联合搜救演习的第二部份。他说,类似的互访可以增进彼此的理解和联络,美国和中国的中级军官将来都大有可为,他们将来还有可能见面。
*不以第三者为代价*
  萨拉塔说,两国有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安全需要,双方可以合作打击恐怖主义,遏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甚至预防禽流感等等,互访可以增进互信,降低误判形势的可能性。他说,双方的关系在进展,但并不表示全面开放,美中关系的改善对整个太平洋地区都有益处,但是这种伙伴关系不会以第三者做为代价。萨拉塔承认中国军官访问团不能参观他们希望看到的航空母舰,也不会看到美国陆军新型装甲车。今年3月美国军事代表团访问中国的时候,参观到的是上世纪60和70年代的老旧飞机和船舰。解放军代表团星期三将参观北加州的国防外语学校,星期四和星期五访问夏威夷的海军陆军以及陆战队的基地。他们将参观珍珠港,星期六离开美国。 ▲
(06) ★ 中非论坛――标志中国一个惊人妙举 ★
http://bbs.milchina.com/read.php?tid=29378
  中评社香港11月2日电/英国《独立报》11月1日载文《看中国怎样扶持非洲》,摘要如下:
 
  斯芬克司、象群和塞伦盖蒂平原之狮从看板上俯视北京环形的道路、熙熙攘攘的汽车、水泥搅拌车以及其他繁荣经济的象征。衣着光鲜的非洲政治家与同样衣着得体的中国官员在北京高级的酒店会议厅讨论石油、木材和宝贵的金属。
  四十多个国家的领袖们将在北京参加本周末的中非论坛,讨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与世界上最贫困的大陆之间日益加深的贸易重要性。中国今年和非洲的贸易将超过270亿英镑,而热烈的讨论证实这是一个真正重要的会议。
  这次中非峰会是北京多年来举办的最大的国际集会。合计48个非洲国家将派出主要由高级领导们组成的代表团参加11月3日的部级峰会。
  这个论坛标志着中国一个惊人的宣传妙举,以及在现代“非洲争夺”中,中国遥遥领先,在矿产丰富而政治动荡的非洲大陆赢得影响力。将参加峰会的辛巴威总统穆加贝(Robert Mugabe)表示,“中国向非洲开放自己,带着援助而来。我们除了帝国主义锁链,没什么别的可失去。”
  中国聪明地抓住了非洲多年来不是华盛顿或欧洲的外交优先的优势。北京积极拉拢非洲国家,增进其在该大陆上的外交权威,为中国公司赢得了合同,并帮助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要。
  传统上,这些会议是“文化”时间,人们穿着传统服装围着宴会桌坐下,用地方语言讨论诗歌。但这个峰会的深刻性却不亚于代表团服装的耀眼。
  非洲富有石油及其他自然资源,而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石油和汽油消费国,仅次与美国。它的工厂需要铁矿石和铜以提炼出工业产品,加速该国的经济繁荣,而且中国慷慨地维系与非洲的良好关系,仅今年就在非洲投资30亿英镑。
  欢迎非洲代表团的巨大看板用英文、法文和中文书写,北京把这次会议看作是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排练。北京在过去几年为了奥运会作出了了不起的改变,引进世界顶尖的艺术家帮助蜕变,古老的四合院被闪亮的摩天大楼以及中世纪城市巨大的双车道取代。这次会议不仅仅是关于石油与援助,来自与会双方的1500多个企业家将旁听,检验农业、水利、建筑、能源、交通以及医药方面的合作,也将是一次非洲产品展览。 ▲
(07) ★ 美 国 为 何 对 朝 鲜 反 应 温 和 ★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30/4992520.html
  朝鲜核试验震惊世界,但对此美国并没有做出强烈的反应,这似乎让许多中国人感到诧异。按照一些学者的分析,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具有很强的进攻性,然而,朝鲜核试之后,美国国务卿赖斯从日本到韩国、到中国、再到俄罗斯展开了一轮“微笑外交”,这好像让我们很难同那个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都曾大打出手的美国挂起钩来。于是,有人就想到了“阴谋论”,认为布什政府、或者是美国的右翼鹰派在利用朝鲜核试的机会进一步“包围”中国。也有人提出了“转移论”,认为布什政府现在不对朝鲜采取军事行动,是为了故意让朝鲜的核能力增强,以便迫使日本,让日本走向核武装,进一步挑起中日之间的安全对立,“转移”美国在东亚“遏制”中国的战略压力。其实,即使这两种判断确有其事,那也是美国少数人的看法,并非今天布什政府朝核政策的主流。
◆忙于中期选举,意图“捂”住朝核问题
  2006年朝核局势的走向在总体上对布什政府的外交与安全战略造成了新的沉重打击。由于华盛顿坚持不同朝鲜举行任何直接双边会谈,朝鲜一气之下“超强硬”举措频频出手。布什政府想“拦”都“拦”不住。朝核危机的升级是美国想“躲”但没有能“躲”得过的外交“赤字”。由于11月即将举行美国国会中期选举,布什总统所领导的共和党在混沌而又血腥的伊拉克重建局势的打击下,很可能因为总统执政“业绩”不佳而失去对国会两院现有的控制局势,为了中期选举,布什政府实在不愿意看到2004年总统大选的一幕重演,让朝核问题成为两党政治中政策辩论的焦点。对布什政府来说,朝鲜政策需要“捂”和“盖”,但结局却是朝核问题“开了锅”,布什政府的反应其实除了愤怒就是沮丧了。
  此外,不得不承认的是,白宫目前确实没有军事打击朝鲜、或者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军方有各种对朝动武的预案,布什政府在公开的政策声明中也从来没有将军事打击排除出美国针对朝核问题的政策选项。6月21日,美国前国防部长威廉•佩里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文章,要求美国政府考虑在平壤准备试射“大浦洞2”型导弹之际,对朝鲜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设施实行军事打击。
  但美国有能力摧毁朝鲜的核设施,却没有能力保障军事打击可能引起的平壤对韩国的报复性进攻,以及遭受军事打击后的朝鲜究竟如何进行“国家重建”。当然,最重要的是中国、俄罗斯和韩国坚决反对用军事手段解决朝核问题。美国的军事打击行动很可能将付出巨大的政治代价。同时,美国目前的国内政治气候也不利于白宫对朝采取军事行动。不对朝鲜或者伊朗动武已被视为是布什政府在2009年初结束任期之后可以留下的重要“政治遗产”。
  布什政府也给朝鲜划出了一条美国认为不可逾越的“红线”。那就是如果朝鲜向国际恐怖势力出售和转移核材料与核技术,那么,白宫将坚定地对朝实施军事打击。美国国内政治也会发生决定性的逆转,转而支持总统对朝鲜可能做出的强烈的军事反应,因为恐怖主义对美国将会构成核威胁。
  布什政府在朝核问题上既不愿意与平壤“双边谈”、又无法干脆“动手打”,其对策的核心就是继续强调朝核问题解决的“区域办法”:坚持六方会谈是解决朝核问题的“最佳途径”,只在多边会谈中和朝鲜进行“一对一”会谈。
  从7月的联合国安理会的1695号决议到10月的1718号决议都是以谋求联合国介入和提高制裁压力作为“惩罚”朝鲜的主要措施。但这些措施同美国近些年来对朝鲜的“压力与孤立”政策并没有本质区别,其成效也难以超越美国对朝鲜组织的金融制裁。白宫很清楚这些反应无法实质性地在短期内“改变朝鲜”,这也显示了美国目前在朝核问题上“无奈”的一面。
◆温和态度有利于稳住同盟
  华盛顿“低调”的反应让美国便于稳住与东亚各国的战略关系。美国深知目前东亚主要国家在朝核问题上存在的意见分歧。此外,朝鲜核试的地区影响究竟会如何“发酵”,这是美国另外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韩国的卢武铉政府是“阳光政策”坚定的执行者,首尔高涨的民族主义让相当一部分韩国国民对朝鲜持同情立场,韩国政府对制裁朝鲜的态度仍相对“暧昧”。安理会制裁如果没有韩国的积极支持,效果不会明显。而日本在朝核问题上的立场则是“一边倒”,本来就以对朝态度强硬著称、并因为对朝强硬而人气大涨并最终走到首相宝座的安倍政府需要美国安抚,美国不能让日本“乱”了美国在东亚的战略大局。为此,从布什总统10月9日的讲话到赖斯国务卿的韩、日之行,美国坚持让韩、日未来的政策走向紧紧与华盛顿“对表”,以便能够将朝鲜核试对东亚区域秩序的冲击降低。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克制的政策反应可以让华盛顿满足左右两手继续按住韩日的政策需要。一方面,布什政府需要对同情朝鲜的卢武铉政府施压,迫使首尔紧跟美国对平壤进行严厉制裁;另一方面,又要最大限度地避免朝鲜核试所导致的“核需求”扩散到日本,避免日本保守势力公开提倡日本的“核武化”,从而继续“搅乱”东亚的战略安全局势。美国这样做就是为了将朝鲜核试的冲击降低到让美国可控制的限度。
◆期待其他国家“往前冲”
  尽管面临以上困境,但这并不等于华盛顿不想尽快解决朝核问题,或者朝核问题在布什政府的外交日程上没有迫切性。布什政府很清楚,只有尽快和彻底地解决朝核问题,才能保住目前已经岌岌可危、饱受批评的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才能让冷战后历届美国政府视为国家安全战略支柱之一的防扩散战略真正得以延续,也才能避免朝鲜核试验成为鼓励和激化伊朗核对抗立场的“催化剂”。
  白宫在朝鲜核试验之后政策反应的基调,可以说是在向中国学习如何“韬光养晦”。布什政府是要通过这样相对“低调”的政策反应促使中、俄、韩等国对朝鲜政策做出调整。迫于自身无奈的处境,美国目前希望这些国家能够改变朝鲜核能力以及六方会谈无法打破僵局的现状。白宫深知,只有华盛顿“往后缩”,才能把这些国家推到解决问题的前沿阵地。所以美国不仅需要克制,更需要以一种让中国等国并不觉得“威胁”的方式来“介入”核试后的朝鲜问题。为此,在中国等国的反对下,布什政府并不坚持1718号决议必须与联合国宪章第七条“必要时依法动武”挂钩。
  采取强硬、但不谋求军事打击的政策,是布什政府一贯的朝核政策的延续。对美国来说,核试只不过是朝鲜进一步应对美国施压的手段,对朝鲜“核能力事实”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由于布什政府已经坚定了不同朝鲜进行双边对话,坚持不接受任何“核恐吓”,以及不松动对朝鲜金融制裁的已有政策选择,朝鲜核试客观上已不再成为美国认为有必要重新评估朝鲜政策的依据,而只是在原有的政策框架内力争激活“中国因素”、调动“俄罗斯因素”、拉近“韩国因素”和稳住“日本因素”。▲(作者朱峰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2006-11-01 第11版)
(08) ★ 中国武器系统悄然迈入精确制导时代 ★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news/568/20061102/13716408.html
  新华网珠海11月1日电(记者王洪山、李宣良)“雷霆—2”激光制导炸弹、“雷石—6”制导滑翔炸弹、P12战术导弹系统、FT-1和FT-3精确制导炸弹……由中国自主研制的一批精确制导武器系统集中亮相珠海航展,标志着中国武器系统已经悄然迈入精确制导时代。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首次公开展出的“雷霆—2”激光制导炸弹和“雷石—6”制导滑翔炸弹,成为本届航展武器展区的“明星”。“雷霆—2”激光制导炸弹是一种激光半自动寻的制导爆破炸弹,具有昼夜空地精确打击能力,主要用于临空攻击地(海)面固定或低速运动的点、硬目标。“雷石—6”制导滑翔炸弹属于防区外打击武器,主要用于攻击机场、码头、桥梁、指挥中心等地面固定目标,制导精度达到15米,并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可在黑夜和复杂气象条件下作战。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研制的P12战术导弹系统,在航展中以实体亮相。庞大的重型装备和直指云霄的导弹,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看。作为新一代战术导弹武器,这种武器系统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精度高、威力大、反应迅速、突防能力强、可靠性高、越野能力高、战术生存能力强、操作维护简便等优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则推出了FT-1和FT-3两种精确制导炸弹,均由常规航弹改进而来,大大提高对目标命中概率,可用于近距离空中支援、封锁、压制敌方空防、海上反舰、两栖打击等,并能打击机动加固目标和软目标、固定加固目标和软目标、海上舰只等。
  “雷霆—2”激光制导炸弹研制单位洛阳光电技术发展中心的有关专家认为,这些经过改装的精确制导武器,造价相对低廉,命中精度却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将成为未来中国武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
(09) ★ 中国开始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2713
—中国将发射35颗北斗系统定位卫星 精度10米
文章提供 于 2006-11-2 文章作者: 孙彦新
  有关部门负责人日前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已经开始建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ompass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这位负责人介绍,卫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拥有广阔的领土和海域,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2000年以来,中国已成功发射了3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这个系统具备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范围内的定位、授时、报文和GPS广域差分功能,并已在测绘、电信、水利、交通运输、渔业、勘探、森林防火和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逐步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正在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提供两种服务方式,即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开放服务是在服务区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为10米,授时精度为50纳秒,测速精度0.2米/秒。授权服务是向授权用户提供更安全的定位、测速、授时和通信服务以及系统完好性信息。
  中国计划2007年初发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2008年左右满足中国及周边地区用户对卫星导航系统的需求,并进行系统组网和试验,逐步扩展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这位负责人表示,为提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之前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促进卫星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功能的应用,中国愿意与其他国家合作,共同发展卫星导航事业。▲www.TopChineseNews.com 来源: 新华网
(10) ★ 韩国破获朝鲜间谍集团 间谍试图介入政局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2725
文章提供 于 2006-11-2 文章作者: 詹德斌 李宏伟: 朝鲜半岛局势紧张之际,韩国情报部门近日突然破获一起“特大朝鲜间谍集团”,一些在朝野政党、财经界、社会运动方面能独当一面的重要人物都涉入其中。韩国有媒体还报道说,朝鲜间谍不仅搞到了大量“惊天动地”的机密情报,甚至还试图直接介入韩国的政治,影响韩国的选举,在韩国煽动反美情绪。然而,“朝鲜间谍案”随后却发生戏剧性的变化,韩国国家情报院院长突然提出辞职,其他调查人员对案子的说法也变得保守。与此同时,朝鲜也谴责说,这个间谍案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是由韩国的亲美势力炮制的,为的是搅起反朝情绪,给制裁朝鲜提供依据。这是一场间谍案,还是韩国的政治角力,还是二者兼而有之,成了最近两天韩国媒体很热的话题。
◆“朝鲜间谍秘密成立一心会”
  据韩国国家情报院10月26日透露,他们已经破获了一起朝鲜间谍案,共有5人被捕,这些人全都是“386一代”(指生于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上大学时赶上韩国的大规模民主运动的那一代人)。
  据韩国《朝鲜日报》等媒体称,这起间谍案的主要角色叫张民浩,现在是美籍韩侨,他是上世纪80年代学生运动的领袖。1989年,“张民浩被朝鲜对韩国的情报机构——劳动党对外联络部拉拢”,偷渡到了朝鲜,“然后在那里接受了十几天的特工训练,并参加了朝鲜劳动党”。在之后的17年里,他先后在中国、泰国、新加坡等地的朝鲜特工据点内与朝鲜劳动党对外联络部的“指导员”碰面,接受指令与巨额活动经费,从事情报搜集与反美运动工作。1999年,张民浩拉拢同是学生运动出身的一批人,秘密组成“一心会”(意为“一心效忠朝鲜领导人”)。“一心会”新会员加入时一般使用假名。
  《朝鲜日报》10月30日报道说,韩国的情报部门在张民浩住处与办公室搜出接收指令的短波收音机、用于解读无线通信的光盘、以暗语编成的对朝鲜报告文件等。其中,密语暗号书写的报告书共46份,国家情报院只解出四五份,“未解读的文件中还有很多惊天动地的内容”。
  报道还称,朝鲜间谍自2001年10月开始停止使用莫尔斯电码来交换情报,并开始使用电子邮件。邮件内容完全使用暗语,比如一个特工收发的邮件中有如下内容:“Hellen, I will go to the Namkyoung。”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普通信件中的一句话“海伦,我要去南京”,但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是“总部,我将渗透到南韩。” 朝鲜特工一般把他们的总部称为“Hellen(海伦)”,把韩国称为“Namkyoung(南京)”。其他的暗语还有很多,比如称韩国的民主劳动党为“民会社”、大国家党为“罗会社”、老挝为“面条工厂”,香港为“红花园” 等。
  韩国国情院据称还透露出许多细节,比如朝鲜特工与他们的上级在中国北京以及其他国家的接头地点,能详细到具体的街道、甚至门牌号。有韩国媒体甚至让其驻外记者顺着门牌号,还真找到了“可疑的接头地点”。
◆“间谍试图影响韩国政局”
  这起间谍案从一开始就与政治扯上了复杂的关系。
  法新社说,几名间谍中,有一人是韩国左翼的民主劳动党的领导者之一,另一个也曾加入过该党。这个党是韩国的第三大党,本周还派代表团访问朝鲜,该党说,间谍的案子是抹黑行动。
  韩国一些媒体对案情的报道也主要强调间谍试图介入韩国的政治。韩国媒体称,朝鲜通过张民浩和“一心会”,超越了收集韩国情报的程度,甚至试图直接介入韩国政治。比如,今年5•31地方选举时,朝鲜看到大国家党压倒性的优势后,通过在民主劳动党的间谍,让民主劳动党支持开放国民党,并以此期待组建“反大国家党”战线。再比如去年6月,大国家党在国会提出国防部长尹光雄罢免案时,朝鲜间谍也通过政治运作,使该罢免案遭否决。此外,“一心会”还利用一些环保团体搞反美运动,“试图在韩国营造亲朝鲜反美国的氛围”。韩国国家情报院还称,他们掌握的情报显示,5个社会团体的人士于今年8月左右在中国沈阳的一家宾馆秘密会见朝鲜劳动党统一战线部政策第二科长。
  有媒体分析说,除了已经被捕的人外,韩国情报部门也在疑为张民浩拉拢对象名单中,发现了开放国民党议员、民间团体领导人的名字,显示许多“386一代”的政治人物也与张民浩关系密切,这次间谍案将对“386一代”造成重创。
◆案情搅动首尔政治圈
  就在国家情报院对此案搜查正酣时,情报院长金升圭27日向青瓦台总统府递交了辞呈。因此,媒体又纷纷猜测,金升圭辞职不是主动的,而是在调查“间谍案”过程中受到了某种压力。
  韩国有学者分析说,“386一代”不仅对韩国政府有很大影响力,他们在整个社会的各行各业都有影响力。他们强烈支持卢武铉与朝鲜和解的政策。
  法新社的报道说,这起间谍事件进一步加深了韩国国内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间的裂痕。持保守立场的反对派大国家党称,金升圭被迫辞职,是因为国家情报院的调查激怒了“386一代”,这一代人是曾经的学生运动人士,现在正在当权。大国家党的发言人对法新社说:“我们怀疑金升圭被迫离职,是因为有人想遮掩或把间谍案低调处理。” 金升圭星期天接受了保守派的《朝鲜日报》的采访,他的一席话更加引发了保守派对政府的不满。当被问及“386一代”是否施压让他下台时,金升圭说:“我不在乎这些。我下台了这项调查也要继续下去。”
  不过,韩国总统府发言人称,所谓压力的传闻毫无根据,并威胁说要起诉反对派报纸诽谤。
  媒体注意到,在金升圭提出辞职后,“朝鲜间谍案”的调子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高级公诉人对记者说:“被捕的5人是否为朝鲜当间谍,我们还在调查当中。” 金升圭此前则说,这5人形成了一个间谍团伙。
  韩国有学者认为,间谍案和金升圭辞职一事被韩国的媒体和政客们政治化了。“政客和媒体按照他们自己的意识形态来说话,而不是分析事实。这是韩国一个非常令人担心的问题。”
◆韩国国家情报院有多厉害
  其实,没有这起间谍案,人们也非常关注韩国的情报机构,因为自朝鲜进行核试爆以来,许多朝鲜动向的情报都是从韩国发布出来的,许多信息也都是韩国方面确认之后,才被公众认可,那么韩国国家情报院是个什么样的组织呢?
  据介绍,韩国国家情报院是韩国的最高情报机构,其前身是朴正熙任总统后于1961年成立的中央情报本部,由总统直接领导;1981年1月扩编成为国家安全企划部,1999年1月12日更名为国家情报院。国家情报院的特工队伍庞大,仅总部工作人员就有2万至3万人;包括为它服务的各种人员在内的总人数多达30余万人。
  上世纪70年代,该机构在韩国国内拥有极大特权,成为当局打击异己、镇压进步势力的重要工具,有“万能暴君”之称。1973年7月,在朴正熙总统的授意下,中央情报部策划了暗杀金大中的行动。1979年10月26日晚7时30分左右,朴正熙在宫井洞被他的心腹、中央情报部部长金载圭击毙。
  1993年,为了减少对国家政治的介入,国家安全企划部进行了大范围改组。卢武铉上台之后,也对国情院进行了改革。但是2005年,国情院在金大中政府时期涉嫌监听数名高官的“窃听门”事件曝光,一度使韩国国民想起了曾经无孔不入的安全企划部,国家情报院前第二次长李秀一为此自杀。
  韩国国家情报院虽然没有美国中情局、英国军情六处那样闻名,但在对朝情报工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朝韩两国使用同样的文字和语言,这给谍报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国情院非常注重对朝情报收集工作,除了派遣间谍潜入朝鲜国内,还有专门人员负责全天24小时监控朝鲜的各种新闻媒体,对报道进行详细分析。不过,韩国有人抱怨,在对待朝鲜的问题上,国情院的思维比较意识形态化,而这在一定程度会影响国情院的调查方向和情报的准确度。▲ www.TopChineseNews.com 来源: 环球时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