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防科工委网站上的保密警世案例 ★

今 日 看 点 : 2006-11-25
(01) ★ 邓 小 平 退 居 二 线 内 幕 揭 秘 ★
http://www.milchina.com/2006/11-23/7214.html
(02) ★ 解密档案:肯尼迪两次派密使会谈策划中美建交 ★
http://junshi.daqi.com/bbs/00/917509.html
(03) ★ 美分析员:美国可能明年炸伊朗核设施 ★
http://www.zaobao.com/gj/gj061123_502.html
(04) ★ 胡 耀 邦 是 这 样 选 中 温 家 宝 的 ★
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0803143884996608/20051027/673111.shtml
(05) ★ 龙象如何为邻——印度高层智囊谈中印关系 ★
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6-11/23/content_5367661.htm
(06) ★ 长江污染严重,“住在江边没水吃”★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1/23/content_5367436.htm
(07) ★ 锁定国有资产流失:上海反腐将掀新风暴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3641
(08) ★德国之声:胡锦涛访印取得成果让人吃惊 ★
http://www.topyl.com/content.php?id=2547500&PHPSESSID=16bb9dada812998dc9c2bb9edbe21c06
(09) ★ 国防科工委网站上的保密警世案例 ★
http://www.topyl.com/content.php?fid=JSHT&id=2547477&PHPSESSID=16bb9dada812998dc9c2bb9edbe21c06
(10) ★ 意大利情报局长涉嫌协助CIA当街绑架人质 ★
http://www.topyl.com/content.php?id=2547445&PHPSESSID=16bb9dada812998dc9c2bb9edbe21c06


(01) ★ 邓 小 平 退 居 二 线 内 幕 揭 秘 ★
http://www.milchina.com/2006/11-23/7214.html
WWW.MILCHINA.COM 2006-11-23:1977年12月,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提醒:“现在我们的领导干部年龄都比较大了,5年以后,50岁以下的人,打过仗的就很少了。所以,我们这些老同志,要认真选好接班人,抓紧搞好传帮带。”为了改革开放的大业后继有人与国家的长治久安,邓小平在选拔中青年干部的问题上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在他的倡导下,中央废除了领导干部的终身制,建立起了离退休制度。
邓小平身体力行,带头退居二线,并在1990年辞去了他担任的最后一个领导职务,为干部制度的改革作出了表率。
◆邓小平没有忘记王洪文的叫嚣
1978年6月2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邓小平谈到接班人的问题:“我们老同志在这个问题上,眼光要放得远一些。选好接班人,带好接班人。这件事做好了,我们才有资格去见马克思,见毛主席,见周总理。”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了以“四化”建设为工作重心的新的政治路线。选拔大批的中青年干部进入领导岗位显得更为急迫。
1975年,“四人帮”在四届人大抢班夺权失败,王洪文叫嚣:“十年后再看。”因此,1979年7月29日,邓小平在接见海军党委常委扩大会议的全体代表时说:1975年王洪文说十年后再看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现在也还有十年后再看的问题。一是因为粉碎林彪、“四人帮”以后,许多老同志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中担负相当原来职务的工作,这在前一段是必要的,但现在各级领导班子岁数太大,精力不够。二是“现在反对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的,还大有人在。他们基本上是林彪、‘四人帮’那样一种思想体系,认为中央现在搞的是倒退,是右倾机会主义。如果让这些人掌权,他们一遇机会就会出来翻腾的。我们对林彪、‘四人帮’的影响不能低估,不能想得太天真了。”
鉴于这种形势,邓小平指出:现在摆在老同志面前的任务,就是要有意识地选拔年轻人,选拔一些年轻的同志来接班。老同志要有意识地退让,要从大处着眼,小道理服从大道理,不要一涉及到自己的具体问题就想不通了。
1979年9月5日,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胡`耀`邦在会上传达了邓小平的意见:要把培养选拔中青年干部、改革干部制度作为当前迫切的任务来抓;党的组织工作问题准备3年左右的时间加以解决,不用在全党搞政治运动的办法来解决。
◆五中全会提出废除终身制
在培养接班人的问题上,大多数老前辈的认识是一致的,但对这个问题的轻重缓急,认识还很不一致。有些老干部受林彪、“四人帮”迫害,靠边站了多年,如今刚出来工作,又要让位,一时难以转过弯来;有些老干部担心年轻人经验少,压不住阵脚;还有些老干部对“文革”中那些头上长角的造反派小将大整老干部还心有余悸,担心会把一些帮派分子甚至打砸抢分子选上来,等等。用邓小平的话说:确实是障碍重重。
1979年11月2日,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上,邓小平就培养接班人问题的紧迫性,讲了几条“对高级领导干部来说不是那么愉快”的意见:
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方针和路线的年富力强、有专业知识的干部。
因此,对于我们的老同志来说,第一位的事情就是要认真选拔好接班人,要准备交班,其他的日常工作是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第六位的工作。现在庙很多,每个庙的菩萨也很多,老同志盖住了,年轻人上不来。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这是一个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战略问题。
1980年2月23日至29日,十一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三中全会解决了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五中全会主要解决组织路线。会上,邓小平、叶剑英、陈云等作了重要讲话。邓小平指出:“5年以后,再开中央全会,在座的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工作了,那时再考虑接班人问题就晚了。怎样解决挡路的问题,就需要认真想一想,采取有效的措施。”
五中全会讨论了党章修改草案,提出了废止领导干部职务实际存在的终身制,全会还决定成立中央书记处,相对年轻的胡`耀`邦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全会结束不久,中央政治局会议又通过了《关于丧失工作能力的老同志不当“十二大”代表和中央候选人的决定》,目的是为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进入中央领导层腾出台阶,应当说,这些举措为实现领导干部年轻化方面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呼吁老同志选好接班人
1980年8月18日,即将决定中央人事变动的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前夕,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就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作重要讲话。他说:“这项工作(指提拔中青年干部接班)当然要有步骤地进行,但是太慢了不行。错过时机,老同志不在了,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就晚了,要比现在难得多,对于我们这些老同志来说,就是犯了历史性的大错误。有些同志担心年轻人经验不够,不能胜任。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经验不够,只是比较而言。同志们回想一下,我们中间许多人当大干部、做大事,开始的时候还不到二三十岁?”
27日至29日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华国锋辞去党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胡`耀`邦被推举为中央委员会的主席,邓小平为中央`军~委主席。
十一届六中全会标志着中央领导层的重大人事变动,实现了平稳的交接。但是,就全国范围来说,老同志让路,中青年干部接班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还存在一定阻力。邓小平为此继续奔走。六中全会刚落下帷幕,邓小平又特意把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留下来开会。他说,全国范围的干部接替问题,如果再过三五年不解决,那就可能造成一种混乱,要来一次灾难。解决这样一个大问题,老同志要开明,要带头。
◆中顾委实现历史性过渡
实现领导干部年轻化的实践步履艰难,这除了一些老干部主观认识方面的原因外,也还存在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多年来我们党没有注意提拔中青年干部,造成干部队伍的青黄不接,如果老同志一下全退下来,确有实际困难,年轻的干部也需要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传帮带。这种特殊的历史现状决定了:要在短时期内彻底废止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全面实行领导干部的退休制度,还难以达到,必须寻找一个过渡的办法。
1980年8月18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邓小平透露:中央正在考虑再设立一个顾问委员会,连同中央委员会,都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这样,就可以让大批原来在中央和国务院工作的老同志,充分利用他们的经验,发挥他们的指导、监督和顾问的作用。同时,也便于使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班子更加精干,逐步实现年轻化。
真正考虑成熟并下决心决定设立顾问委员会是在十二大召开前夕。1982年2月18日,邓小平在会见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时说:“干部老化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
7月30日,十一届七中全会举行前夕,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即将向十二大提交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改草案)》。经过修改的新党章草案规定:中央和省一级设顾问委员会,以发挥许多富有政治经验的老同志对党的事业的参谋作用。邓小平说:鉴于我们党的状况,我们干部老化,但老同志是骨干,处理不能太急,太急了行不通。还有,我们多年来对中青年干部的提拔就是少!而且还得承认,确实是障碍重重,这个障碍有些是有意识的,有些是无意识的,两种情况都有。所以,我们需要一个顾问委员会来过渡。
9月1日至11日,党的十二大在北京开幕。会议审议和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改草案)》,正式宣布在中央和省级设立顾问委员会。大会选举了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72人。9月13日,中顾委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邓小平为顾问委员会主任,薄一波、许世友、谭震林、李维汉为副主任;选举了25名常务委员。
邓小平在中顾委成立之时就预计:全国范围内的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的完成大概需要10年。从1982年到1992年,正好是10年。10年来,党的干部离休、退休制度已全面建立并顺利进行,新老干部的交替已取得如期进展,同时,顾问委员会历时两届,委员们大都年事已高,作为一种过渡性的组织,其使命已完成。鉴于此,在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中央顾问委员会提出:十四大后不再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十四大经过充分讨论,决定不再设立党的中央顾问委员会和省、直辖市、自治区顾问委员会。
◆“我希望带头退休”
从党和国家的前途着想,邓小平多次表达了退休愿望,并坚决主张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
1979年11月2日,邓小平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上提出:“要建立有利于提拔年轻干部的制度,只靠顾问制度不能解决问题,重要的是要建立退休制度。我自己就有这个想法,如果党允许我今天退休,我马上就退休。这是真话,不是假话。”
1980年8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郑重提出要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这一年邓小平辞去了国务院副总理职务。
1981年7月4日,邓小平在省、直辖市、自治区书记座谈会上说:“解决干部年轻化这样一个大问题,我们老干部要开明,要带头。不开明可不行呀!我和陈云同志交过心的,老实说,就我们自己来说,现在叫我们退,我们实在是心里非常愉快的。当然,现在还不行。”
1984年10月22日,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针对国际上“邓某人不在了政策要变”的担心,邓小平说:两年前我就说过,我希望带头退休。邓小平说,我希望逐步过渡到完全不做工作但身体还是好的,那样我就完成任务了。
在开始准备十三大人事安排工作时,1986年10月,邓小平与李先念、陈云共同约定在十三大时一齐退下来,不只是退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而且要一退到底,退出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然而,在十三大召开前夕的十二届七中全会上,许多代表要求邓小平不要退。针对“小平不能退”的呼声,邓小平多次答复和解释,表示他不退不行。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人事安排小组经过议论和研究,提出了让邓小平“半退”的办法,即先退一点,过一段时间再全退。这样,到1987年11月召开党的十三大时,邓小平就不再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的职务,只留任党和国家的中央~军~委主席一职。在十三大上,李先念、陈云也实行了“半退”,两人都退出中央委员会,陈云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改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李先念在十三大之后不久由国家主席改任政协主席(国家主席由杨尚昆接替)。
◆邓小平辞去最后一个职务
1989年9月,在北京政治风波平息三个月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已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国内政局趋于平稳。邓小平认为实现他退休想法的条件已经成熟。
9月4日,邓小平约请江泽民、李鹏、乔石等几位中央领导人专门商谈他的退休问题。
同一天,邓小平致信中共中央政治局,郑重提出辞职请求: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选出的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领导核心,现已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经过慎重考虑,我想趁自己身体还健康的时候辞去现任职务,实现夙愿。这对党、国家和军队的事业是有益的。恳切希望中央批准我的请求。我也将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辞去国家~军~委主席的请求。
作为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和国家的独立、统一、建设、改革事业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党员和老公民,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退下来以后,我将继续忠于党和国家的事业。我们党、我们国家和我们军队所取得的成就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前进中还会遇到一些曲折。但我坚信,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把先辈开创的事业一代代发扬光大。中国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来,就一定有能力永远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邓小平1989年9月4日
1989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次全会把邓小平退休的问题作为会议的两个主要议题之一。全会认真讨论了邓小平的辞职信,统一了认识,大家认为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应该尊重他的意愿,同意他的请求。
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高度评价了邓小平的革命历史和卓著功勋。
1990年3月至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批准邓小平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
(02) ★ 解密档案:肯尼迪两次派密使会谈策划中美建交 ★
http://junshi.daqi.com/bbs/00/917509.html
作者:第一观察员 发表时间: 2006/11/22:1961年,44岁的美国民主党候选人约翰•肯尼迪以微弱优势击败共和党对手尼克松,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年轻气盛的肯尼迪刚刚入主白宫就显示出了他与前任艾森豪威尔的不同,尤其是在外交政策方面,肯尼迪开始考虑改变十几年来美国扼杀、封锁新中国的政策,并开始着手与新中国改善关系。 
  肯尼迪把对华政策提上议事日程,主要有以下几个背景:一是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二是中苏分裂日益明显,前国务卿杜勒斯“共产主义是铁板一块”的论断受到了置疑;三是新中国核武器研究进展迅速,即将迈过核门槛;四是众多的亚非拉新独立国家加入了联合国,第三世界的阵营不断扩大,美国最重要的盟国英国、法国也已同新中国改善了关系。美国人已经意识到:长期孤立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与此同时,新中国领导人也在各种场合表示出了改善两国关系的意愿。1960年10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他的老朋友、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时有的放矢地与他“聊”起了当时已进入白热化的美国大选,“聊”起了肯尼迪与尼克松进行的电视辩论。肯尼迪当选总统后不久,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即在华沙会谈中向美国方面表示,希望肯尼迪政府“在中美关系的进展方面有所建树”。   
◆肯尼迪两次安排中美秘密会谈
  1957年10月,还是参议员的肯尼迪就在《外交》季刊上刊文指出:中国和欧洲正在形成新的政治力量中心。在1960年的总统大选中,肯尼迪严厉批评美国政府支持国民党防守金门、马祖的政策,表现出要改变对华关系的态度。他的言论在台湾岛内引起轩然大波。愤慨之余,台湾“外交部”表态:“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会放弃一寸土地来讨好他人,包括肯尼迪参议员在内。”台湾方面的这番表白激怒了肯尼迪的竞选班子,蒋介石担心一旦肯尼迪当选,此话将影响美台关系。于是,蒋介石把“外交部长”沈昌焕叫去训斥一通,又把放狠话的“外交部次长”许绍昌贬到拉美当“大使”,给肯尼迪消了气。   
  上世纪50年代末期,时任参议员的肯尼迪为在大选中获得外交得分,派前日本军官筑地大佐秘密潜入中国,试图安排一次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秘密会见,但无果而终。一计不成,肯尼迪又想借助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托兰,通过美国驻东京大使馆的“后门”安排两国人士秘密会见。出人意料的是,当时的美国总统决定亲自召见中国代表,但条件是“他必须从大使馆的前门进来”。这使得肯尼迪等人非常生气。果然,中国方面的反馈消息是:“美国人不认真!”这样,一次本可使越战避免的机会失去了。  
◆错失三次改善对华关系的机会
  肯尼迪上任之后,除继续保持中美华沙会谈渠道接触外,还想通过解决老挝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与新中国扩大接触,并准备邀请新中国参加限制核武器谈判。当时正值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美国人对于新中国此时面临的困难是了解的,据曾任美国驻香港领事馆外交官的列文回忆,当时美国驻港领事馆想尽办法刺探中国粮荒的情报,甚至不惜去肉店查看猪肉,因为“(在香港的)中国人爱吃新鲜猪肉而不是冷冻猪肉,因此,每天总是有一列火车的活猪运进香港。一旦中国内地出现食品短缺和庄稼歉收,在香港的美国人就可以从猪的肥瘦和货源省份推算出那里受灾的情况”。   
  得到来自中国的相关情报后,肯尼迪便想借中国发生粮荒之机打开通往北京的大门。1961年3月4日,美国国务院发给参加华沙会谈的美国官员一份指示,称如果中方主动提到粮荒问题,美国代表应当解释,如果中国真的需要食品,美国愿意考虑响应这个要求。  
  肯尼迪的决策班子显然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一问题上犯了重大错误———希望新中国主动开口向美国人求援。美国的“粮食换和平”计划曾经给上世纪的中国带来痛楚,因此毛泽东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号召中国人民学习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精神。美国的情报机构则对新中国可能的立场做了另一种判断。美国中央情报局在1961年4月4日的《特别国家情报估计》中写道:“即使在饥荒的情势下,我们相信北平(北京)也不会接受美国提供的食物。”   
  实际上,当时新中国领导人已经有从国际市场上、甚至从美国进口粮食解决粮荒的想法。1961年9月,在接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毛泽东就曾坦诚相告:1961年中国粮食收成不好,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年歉收了。新中国在来年秋收前的粮食供应情况将十分严峻。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美国国内。当年年底,美国西雅图的一家贸易公司申请向新中国出口40万吨粮食的出口许可证。美国 商务部却拒绝签发许可证,使肯尼迪政府又丧失了一次改善对华关系的机会。   
  就在同一年,缅甸总理吴努向美国政府建议:由缅甸充当中介国,把美国的小麦卖给新中国。考虑到60年代缅甸政府与新中国的关系,以及吴努总理同 周恩来总理的个人关系,美国人本应该意识到这个建议的价值。但美国人此时满脑子都是冷战思维,根本不考虑什么人道主义。11月27日,美国国务卿腊斯克一口回绝了吴努的建议。后来,腊斯克终于琢磨明白了个中玄机,原来这是一个与新中国进行接触的好机会,但就在他准备前往缅甸同吴努总理就此问题进行会谈的前一天,缅甸国内发生了政变,吴努政府被推翻了。打开通往北京大门的机会就这么又一次与肯尼迪政府擦身而过。   
◆猝然遇刺,肯尼迪将打开通往中国大门的荣耀留给了尼克松
  1962年,肯尼迪政府还曾进一步考虑向新中国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但就在此时,偏安台湾的蒋介石也蠢蠢欲动,准备趁机反攻大陆。随后,解放军加强了军事准备,在这种局势下,再进行粮食援助显然已不太可能。于是,肯尼迪通过另一种方式表达了对中国的善意。   
  1962年6月23日,肯尼迪政府通过中美华沙会谈向新中国进一步表示:美国人无意支持蒋介石武力进攻大陆……后来,肯尼迪还向全世界公开了美国政府对台湾海峡紧张局势的态度。美国人此时发表声明,无异于给蒋介石泼了冷水。应该说,肯尼迪的举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反映了他在对华政策上一些变化。
  从目前已经解密的档案看,当时连任呼声很高的肯尼迪已在酝酿一项重大计划:在他的第二任期内重新审议对华政策,有可能承认新中国,甚至有与中国建交的可能性。1963年11月14日,肯尼迪总统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美国将重新审议自己的政策。我们并不墨守对红色中国的敌视政策。”只可惜天不假年,一周后,肯尼迪在达拉斯遇刺身亡,鲁莽之徒林登•约翰逊继任总统,美国全面升级越南战争,使刚刚出现解冻苗头的中美关系再度跌落回冰点,美国外交政策也随之陷入“低谷”。   
可以说,肯尼迪执政时期是美国对华政策的转折期。在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已有了一些新的设想,酝酿了一些调整方案。这些举措为日后中美关系的正常化起了铺垫作用。在肯尼迪遇刺身亡9年之后,上帝将打开通往新中国大门的光环留给了尼克松。 ▲
(03) ★ 美分析员:美国可能明年炸伊朗核设施 ★
http://www.zaobao.com/gj/gj061123_502.html
  (华盛顿法新电)美国的政治分析员认为,布什政府可能会在明年轰炸伊朗的核设施,不再设法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
  华盛顿的军事智囊组织“环球安全”主席派克说:“他们会在明年夏天轰炸伊朗的大规模杀伤力武器设施。那应该会是局部的军事行动。”他认为美国政府没有计划大规模地进军伊朗。
  美国周刊《纽约人》上个周末的一篇文章指副总统切尼曾在国会选举前的一个月就伊朗问题举行了会议,撰写文章的记者赫什说,切尼在会上表明,美国不会放弃军事行动这一政策。白宫随即发表声明,指文章中“尽是不准确的资料”。
  亲民主党的智囊组织美国进步中心国家安全与国际政策组高级副主席奇林乔内也认为布什政府可能攻打伊朗。他接受法新社访问时说:“布什政府中的高层人员依旧认为必须除掉伊朗政府。核计划是他们的理由,他们其实是要利用美国的军力来更换中东地区的政权。”
  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辞职后,政府中的强硬派失去了一把主要的声音,接替他的前中央情报局局长盖茨曾经主张同伊朗谈判。
  奇林乔内补充道:“但政府高层、副总统办事处、国家安全理事会成员还有强硬派分子,甚至总统本身便可能采取强硬立场。”他也指责新保守派鼓吹攻击伊朗的论调。
  在《洛杉矶时报》星期天的评论文章中,该报的常驻学者、美国企业学院的穆阿维奇说:“我们必须轰炸伊朗,外交工作和制裁行动不会有结果。”
  以色列也要求美国对伊朗采取强硬立场。以色列副国防部长斯内接受英语报章《耶路撒冷邮报》访问时说,为制止伊朗制造核武器,以色列不排除对伊朗采取预防性军事行动的可能性。
然而,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星期一说,以色列根本没有能力攻击伊朗的核设施,以色列的威胁只不过是宣传招数。▲
(04) ★ 胡 耀 邦 是 这 样 选 中 温 家 宝 的 ★
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0803143884996608/20051027/673111.shtml
在公众面前,温家宝同志常常脸带微笑,这位六十岁的政治家微笑的背后,是近四十年在中国大地上的奔走。《21世纪经济报道》3月6日刊登记者专稿,透露了温家宝务实低调的人生经历,现摘录如下。
温家胡同出了个温家宝,这在天津市北辰区宜兴埠镇的邻居间已传为佳话。虽然温家宝全家在1949年就已搬离此地,但是提起温家宝,大家仍津津乐道。
在镇子的人的记忆中,温家宝对亲属要求很严,其姑母长期在宜兴埠居住未见沾过什么光,当年温家宝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时,镇里一些居民曾向其姑母查询,得到答复都是一句话,同名同姓而已。几年前姑母去世,时任副总理的温家宝曾寄来700元钱。
温家宝同志离开天津南开中学后,就没有回去过。天津南开中学校长室一女士告诉记者,温家宝副总理在宣传上保持低调的作风,有消息说他曾经专门和天津市的领导打过招呼,不要在他身上”做文章”。
◆”边塞”
十四载1968年2月,红色海洋席卷中国,在北京地质学院构造地质专业攻读研究生的温家宝主动要求前往”边塞”甘肃,从此与祁连山相伴十四载。
温家宝在甘肃酒泉地质队工作期间,认识了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的张培莉。张培莉家住兰州市,在甘肃地质局从事岩矿鉴定。两人在七十年代结婚。1968年到1979年,温家宝由一名初出校门的实习生成长为地质队的副队长,1979年后,温家宝上调到甘肃地质局。
酒泉的生活在温家宝的心中有着重要的位置。甘肃省地勘局第四地质勘查院办公室王先生向记者介绍说,2002年9月,温家宝到酒泉视察工作,曾专程到那里的地勘局第四地质勘查院探望老战友。老友相会,一贯低调的温家宝除了与大家合影外,在应邀题字时,留下了”温家宝”三个字。
在甘肃地矿局内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温家宝在甘肃地质局工作期间,条件非常艰苦。他曾到酒泉灌溉面积最大的洪水坝河工作。有一天晚上,山洪暴发,温家宝和同事一夜三次搬迁帐篷,终于避过大难。
甘肃省地矿局办公室一位官员告诉记者,温家宝副总理在甘肃有不少老同事、老朋友,他们之间现在还保持着联系,这也是温家宝副总理了解基层情况的一个渠道。
◆胡耀邦”选才”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对于中国许多中层干部是令人兴奋和难以忘怀的。那时干部队伍的”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浪潮,拍打着曾在文革中上下流动的众多年轻人。
1985年春天,温家宝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而他的直接领导是王兆国,时为办公厅主任。
“胡耀邦选干部不任人唯亲,他很重才干。1985年前后,他特别委托中央组织部考察干部,主要是省部级干部,希望物色到中央办公厅主任的合适人选。当初我知道的挑选标准有四个:副部级以上、年轻、学历较高和有才能。”一位曾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近十年的人士说,”中组部考察时,发现他各方面才能很全面,人品也好,而不仅仅是个只懂技术的干部。”
经过几轮筛选,那次选拔只留下三个干部,其中之一就是温家宝,另一个是现任政治局常委的吴邦国,时为中共上海市常委。还有一位吉林省的高级干部。
1986年,中央任命王兆国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而温家宝接任王的职务,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继杨尚昆、汪东兴、姚依林、胡启立、乔石和王兆国后的第七位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
上世纪90年代初,曾庆红被任命为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他与温家宝同在一个单位三年。据一位中央办公厅工作人员说,温家宝和他合作得很好,遇事经常商量。
尊重领导和平易近人是温家宝一贯的作风。他在办公厅工作时的那位下属对记者说,”在日常工作中,他对每一位领导都很尊敬,同时他对办公厅的工作人员依旧保持着平易近人的风格。”
◆”眼光向下”
2002年山东大旱,国务院原本打算派出水利部官员视察,但随着山东旱情的不断加重,最终温家宝亲自赴鲁。温家宝对深入农村研究和调查有着独特的情结,特别是对农村问题。
2002年3月6日,温家宝副总理参加辽宁省人大代表团的分组讨论,原九届人大代表,朝阳市市委书记王大操回忆,温家宝非常关注推行的”开仓借粮”政策,听说辽西去年旱情严重,询问完一位在座的来自基层农村的人大代表他们村受灾情况和政府相关的救济措施后,又连续询问他,”你们市去年向农民’开仓借粮 ‘了吗?借了多少?””发救济粮了吗?发了多少?””
有三个数,一定要搞清楚。一是开仓借粮的数,要保证灾区农民有饭吃;二是救济粮的发放数;三是农民通过打工、亲朋互助等办法自救解决的数。这三个数搞清楚了,对缺粮人口的情况就心中有数了。”温家宝副总理当面告诫王大操。
而九届人大代表,原河北省丰宁县委副书记依然清晰地记着在2002年3月7日,温家宝副总理参加河北省人大代表分组讨论时的情形。”温家宝微笑着与坐于前排的代表一一握手,态度甚是谦恭。大家对他印象很好,特别欢迎他。我的发言引起了温家宝很大的反应,当时丰宁遭受了连续三年的旱灾,政府正发放粮食帮助农民。” 当汇报丰宁政府按照乡村逐级汇总统计上来的数字发放粮食时,被温家宝打断:”这样做不行,只靠统计数字做事不行,我们必须眼光向下,只有亲自下去调查,一户户查,一家家问,这样才能真实了解受灾情况。”
据原河北省丰宁县委副书记介绍,温家宝副总理到河北丰宁视察过,深感目前城乡差距严重,”温家宝副总理2000年在丰宁视察时并没有按照会务事前安排的路线走,可以说看到了没有经过掩饰的农村基层的实际情形。”
一位熟知温家宝的官员说,温家宝到外地视察的时候,他经常会让车队突然停下来,没有事先安排就下车与附近的民众交谈,希望了解最基层民众的想法。▲
(05) ★ 龙象如何为邻——印度高层智囊谈中印关系 ★
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6-11/23/content_5367661.htm
新华网 ( 2006-11-23)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印度方面认为,中印关系没有脱离正轨,但相互还存在一定误解需要消除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唐璐报道 中国国家元首近十年来首次访问印度,引起国际舆论广泛关注,一时间“龙象为邻”再次成为焦点话题。在胡锦涛主席访问印度之际,本报记者就中印关系采访了印度政府前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成员B•拉曼、印度前财政部长顾问古鲁斯瓦米。
◆印度对华友好基调没有变
《国际先驱导报》:最近印度一些舆论提出要对中国保持警惕,印度公众对中国的态度到底如何?
拉曼:印度人仍然对中国和中国人很友好。在印度,很多人都对注重实效的中国领导人以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进程表示十分敬佩和羡慕。印度人民一直非常敬仰中国文化,这种情况没有什么变化。在谈论胡锦涛主席这次访印时,印度舆论在涉及中印关系的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很强的争论,媒体上最近发表的有关文章也远远多于以前,然而,这并非意味着印度舆论对华态度突然转向。
古鲁斯瓦米:在印度,左翼一直推动着反对与美国接近的言论,而右翼则主导反对中国舆论。从根本上说这仅仅是针对印度国内听众,他们是用此来作为抨击现政府的一种手段。目前,中国在印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和强有力的朋友,不过那些亲美的利益集团力量也相当强大。对于印度来说,十分重要的是发展与中国的良好关系。然而,有些人会把中国与巴基斯坦的接近看成是对印度的不友好。
◆对中国公司的担忧被夸大了
《国际先驱导报》:为什么印度一些安全问题专家会提出对中国投资现在才开始加以限制太晚了?
古鲁斯瓦米:的确,安全问题专家有些担忧中国涉足印度的港口和电信领域。不过我认为这种担忧被夸大了。其实一些西方公司,比如爱立信、Nortel等在印度有很大的生意的公司也在通过他们的公关咨询公司散布对中国公司的担心。依我看,商业利益总是能够以一些非常陈旧时髦的安全利益理念来做幌子。
拉曼:中国是首批以积极措施加以防范全球化消极影响的国家之一。不幸的是,在印度,由于情报和安全局一直把巴基斯坦和反恐作为要务,直到现在都尚未在这方面采取积极的全面措施,以往有关涉及外国投资以及国家安全的投资决定非常零散。在90年代,当纳拉辛哈•拉奥担任总理时,印度曾经就是否允许美国公司参与印度的电信服务进行过争论,后来在高达任总理时,印度就是否允许东南亚国家参与印度国内的航空服务再度引发争论。现在这个问题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我们规定除了对企业要进行特别审查之外,还要有一个涉及全球化和国家安全领域的全面的审查,这种规定旨在制定一些必要的指导原则,便于实施。而从媒体的报道看,它们似乎仅仅对针对中国在港口和电信领域的公司的全面审查更感兴趣。现在印度政府已经注意到这种舆论给公众所带来的错误认识,政府正在试图表明所发布的安全指导原则都应该适用于任何国家(除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之外)。我个人也希望这将能够有助于消除在中国存在的一种错误认识,即中国公司在印度成为不公平的靶子。
◆把边界争议限制在可控范围
《国际先驱导报》:现在两国官方都表示边界不会成为影响中印关系发展的一个大障碍,但两国都存在这样一种非常强烈的声音,即边界问题不解决两国间的实质性关系无法向前进步。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两国目前都很难在边界问题上作出实质性让步。
拉曼:中印政治领袖和决策者都不允许边界问题成为阻碍两国在其他领域发展关系的决定非常正确。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思想主导下所产生的良好结果——中印双边贸易增幅巨大、两国领导人以及人员之间的交流来往不断增加……现在即便双方就一些敏感问题产生争论,也能控制在彼此能够适应和接受的水平。
不过,如果中印之间不能把边界问题解决到令双方都满意的水平,那种挥之不去的记忆和对于过去的关注总是会影响两国关系未来发展方向的。而这种记忆在印度人脑海中的印象远比中国人更清晰,因此,双方需要尽可能快地找到一个彼此能够共同接受的边界问题解决方案。在我看来,中印应该把那些有争议的地区分成三个部分来加以处理:首先是引起战略关注的地区,比较典型的就是达旺。中国专家把达旺看作是外界进入西藏的一个战略门户,而印度专家则认为达旺是进入包括阿萨姆在内的印度东北部地区的门户。第二部分是那些具有政治敏感性的地区,这些都是有移民的地带,达旺同样也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中国并没有面对这些问题,但是印度有这种问题。第三个部分是不具备战略关注也没有政治敏感性的地带。如果前两个问题能够解决到双方满意的地步,那么第三个部分也会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与此同时,双方要保持目前这种不允许边界问题的任何分歧波及到两国之间全面友好关系的态势。这就需要新德里和北京之间在考虑双边关系进展和边界谈判时增加透明度,每当缺少透明度的时候,两国人民总会产生一些虚构的担心。
◆战略伙伴关系还需巩固
《国际先驱导报》:去年中印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如何看待目前中印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
拉曼:拉•甘地1988年访问中国时曾经会见过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自那时起,中印双方就建立起一种相互适应和接受的关系,两国领导人和决策者一直在缓慢地推动双边关系发展。现在双方“共同培育的”战略愿景已经形成,这种愿景包括四个组成部分:第一,坦率承认,从历史等因素看,中印之间还存在一些“战术性困难”,双方需以持久的和坚定的方式来消除这些差异,绝不能允许这些分歧再度加重;第二,在采取措施消除分歧时不能再产生新的分歧;第三,有必要建立起双边之间的多层次联系网络;第四,各自没有“隐蔽的动机”。同样地,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也不应该被允许对中印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如果这样的愿景能够得以维持和促进,那么中印之间将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战略伙伴关系。
遗憾的是,中国和印度的智囊机构的质量目前都并不太令人满意,他们陷入两个极端——一些属于“兄弟对兄弟”范畴,这些人仅仅是关注中印积极的方面,把一些负面的东西“都放在地毯上”;还有一些人属于“大呼小叫”型,这些人仅仅关注中印关系的负面因素,对于积极因素视而不见。我认为,对于两国的智库来说,应该对正面和负面因素能采取比较均衡的观点。▲
(06) ★ 长江污染严重,“住在江边没水吃”★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1/23/content_5367436.htm
—7年废水排放量增加了70亿吨 长江敲响生态警钟
新华网合肥11月23日电(“新华视点”记者王圣志、杨希伟、文贻炜)“位于长江下游的上海市,符合饮用水水源国家标准的地表水只剩下1%,水质劣于五类的已占68.6%;无锡市区内已很难找到合格的地表水。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水不能吃的现象普遍存在。”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翁立达教授告诉记者。
长江污染严重,“住在江边没水吃”这一残酷的现实已经摆在了人们面前!
◆7年时间废水排放量增加了70亿吨
记者近日在安徽省安庆市采访时了解到,这个市目前还没有污水处理厂,所有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长江,而位于这个市中心的安庆石化公司,因污水处理设施不足,每年有15%的工业污水不经处理就排入长江。
安庆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刘兵告诉记者:“安庆每天有20万吨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长江,安庆石化每天有3600吨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在湖北省宜昌市,记者看到,这个城市的生活污水排污口,排放的废水都没有经过处理,浑浊的污水散发出难闻的臭味流进长江。
翁立达教授告诉记者,长江流域生活污水处理率只有15%,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长江水利委员会近两年对部分沿江城市和企业治污情况调查发现,一些企业污染治理进展缓慢,甚至基本停止治污进程。一些在建的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不足,处理规模小,处理工艺滞后。
我国水污染防治法对工业污染源规定了关、停、并、转和限期治理制度,从检查情况看,还有一些企业未达到规定要求,部分企业长期超标排放污水。
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环境统计数据表明,长江污水排放量呈快速增长之势。1998年全流域废水排放量为113.9亿吨,2001年为138.3亿吨,2005年为184.2亿吨,短短7年的时间,废水排放量增加了70亿吨。
◆长江污染威胁群众健康
长江水利委员会向新华社记者独家提供的有关研究报告指出,目前长江流域水质总体良好,但局部污染严重;尤其是近10年的水质资料对比分析表明,长江水质整体上已呈恶化趋势。
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熊铁说,长江污染下游重于上游,支流重于干流,湖泊半数以上已处于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黄浦江、汉江、湘江、嘉陵江、沱江五条支流进入干流的污染物约占所有支流总量的50%。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原副局长汪纪戎在去年召开的长江论坛上说:“长江流域人与自然关系失衡,资源、环境与工业化的矛盾突出。支流水污染问题较突出,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污染仍较严重,农业面源污染尚未得到充分重视,船舶污染治理亟待加强,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珍稀水生动物濒临灭绝,生态问题未得到根本扭转。”
近年来,长江流域重大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葛洲坝库区黄柏河黄磷污染事件、岳阳苯酚沉江事件、万州航空油泄漏事件、云阳运载硫酸船舶沉江事件、沱江污染事件等。与此同时,长江船舶运输交通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也成倍增加。
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结果显示,长江口海域无机氮和无机磷全部超标,无机氮含量超过四类水标准一倍多,2005年严重污染的海域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大量污染物入海,导致近海富营养化严重,赤潮频发。
◆长江治污牵动众人心
长江水污染的严重状况引起国家高层和有关部门的关注。
2005年4月在武汉举行的首届长江论坛,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130余名政府和有关组织的代表和专家学者,研究探讨流域保护与开发的思路与对策。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编制长江中下游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
三峡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工作已经从2001年起全面开展并实施了《三峡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2001——2010年)》,规划项目总投资392.2亿元。
长江水利委员会在组织大量专家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遏制长江水质恶化的“5531工程”。这一工程的主要内容为:加快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攀枝花五大城市的污水治理;抓好黄浦江、汉江、湘江、嘉陵江、沱江五条支流以及太湖、巢湖、滇池三大湖的治理力度;切实抓紧“白色污染”的防治。
长江流域地区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关停了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并投资兴建了不少污水和垃圾处理厂。为保护长江水质,重庆去年建设了17座污水处理厂,重庆所有沿江沿河城镇都拥有了自己的污水处理设施,重庆生活污水的处理率因此达到了72%。此外,重庆还搬迁了11家没有进行技改的重度污染企业,整治了27家轻度污染企业。
◆专家呼吁立法保护长江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前一些地方还存在着错误的发展观,为了发展经济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任其下去,有可能堕入“边治理,边污染”的怪圈。
据此,专家认为,国家应加快完善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加大环保执法力度,落实地方行政领导环保目标责任制,并严格考核。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专家呼吁,尽快制定《长江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条例》。
安徽省马鞍山市市委书记丁海中说:“从法律层面上加强对长江的开发与保护,既关系到流域内4亿多人民的福祉,更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
翁立达教授说,除建立必要的法律法规外,还必须走科学治污道路。他说,目前,国家应加强湖泊富营养化防治技术、生态修复及水质改善技术等方面的科研攻关。同时要加强突发性污染事件应急系统的科技攻关,尽快建立突发性污染事件应急管理系统。▲
(07) ★ 锁定国有资产流失:上海反腐将掀新风暴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3641
文章提供 于 2006-11-23: 这场由上海社保案引发的反腐倡廉的风暴将有更为猛烈的进攻方向。消息人士告知其目标,锁定在积弊已久的上海国有资产流失。
  向国际大都市迈进的上海,引以自豪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建起了大大小小四千多幢高楼大厦。昔日站在南京路国际饭店楼下,头顶的帽子会摔地上的趣谈,早已成了人们饭后茶余的笑料。而今日之上海,已经有了号称世界第二高楼的‘上海秀仕’,其472米的顶层,将是世界最高的观光厅。这也是上海未来的第一高楼。
  事物往往就是这般矛盾,在创造了辉煌之后,也陷入了污垢之中。流传在上海百姓中,早就有每一幢高楼大厦的下面就会有‘一个班’的腐败分子之说。
  假设果真如此,那么,新一波的反腐风暴焦点,自然便是深藏在这幢幢高楼下的腐败分子了。
  也可以说是事出有因吧。自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土地利用管理处处长朱文锦被‘隔离调查’之后,中央工作组随即进入了上海房地局,重点是彻查上海土地出让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上海房地局坐落在北京西路99号。这里既是统管上海房地产开发、土地批租的政府部门,也是众多房地产开发商趋之若□的财源‘衙门’。局内设有23个处级部门,其中尤以土地利用管理处为至甚,其职能是全面负责上海全市的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上海社保基金案发之后,为了了解情况,中央工作组找了上海一大批干部谈话,其中,既有局级以上的高官,也有处、科级的中层干部。上海房地局土地利用管理处处长朱文锦亦在其列。当然,由于其地位的不同、身份的异常、职权的特殊,约谈不止一次。孰料,正常的约谈,带来了不正常的反应。有人毕竟做贼心虚!白天谈了话,晚上寝不安。这正如京剧中唱的‘一轮明月照窗下,陈宫心中乱如麻’。寻思啊寻思,探究啊探究,终于耐不住慌张,悄悄地转移起名下的巨额财产。于是,不等他得手,已东窗事发,锒铛入案。
  当然,要说上海反腐新一波风暴由朱文锦涉案而引发,尚为时过早,也不免说大了朱文锦。其实,从上海社保案败露之后,中央工作组的目标已经开始指向了深藏在上海那千百幢高楼大厦下的大大小小的贪官和不法商人们。
◆周正毅与陈良宇之弟勾结
  有知情者分析道社保案是单个作案,或者叫小团体作案。张荣坤通过施展财色魔力,击倒的是祝均一、秦裕。而土地批租,事关国有资产的流失,其手笔之大,绝非社保案可以比拟。有消息说,周正毅两次收审,事出三年前陈良宇的包庇,使之应该得到清算的房地产腐败大案被不置一词地逃脱。虽然陈良宇能利用职权包得了周正毅一时,但恢恢法网,毕竟陈良宇包不了周正毅一世。继陈良宇的倒台,周正毅两度入牢,他明白没有了陈良宇的庇荫,后果将会是什么?所以传说他曾思忖‘以身殉贪’,自杀了之。可是,最终仍未遂愿。这次的入臼,迫使他深喉畅开,吐出了上海土地批租中的重重黑幕,道出了在陈良宇一手遮天的权势下,周正毅和陈良宇之弟陈良军互相勾结,巧取豪夺,呼啸来去,横行沪上,在上海滩到处抢寸土寸金的好地块。谁不知,抢到一块好地,昼夜之间就身价上亿啊!就这样,陈氏兄弟也称得上可以和周正毅平分秋色的上海巨富之一了。
◆谁是沪地产黑幕‘英雄’?
  元曲中有句词‘问人间谁是英雄?’如果说朱文锦、周正毅是揭开上海房地产业黑幕的‘英雄’,还是言之过甚。统管上海国有资产大权的上海国资委主任凌宝亨和副主任吴鸿玫被‘双规’,原上海国资委党委书记被中央急令调离,已经预示着这一波反腐风暴的核心价值是要打一场保卫国有资产的攻坚战了。
  由此可见,在上海新一波反贪风暴之中,能够揭开上海房地产业黑幕的真正‘英雄’,究竟是谁?现在尚未定论。只能‘且听下回分解’。然而,上海房地产业存不存在黑幕倒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案头的一份资料则稍稍能品读出一点‘黑’味。话说1999年,应原上海市南市区(后和黄浦区合并)的招商邀请,浙江一家公司与南上海商业房地产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中华苑’项目。浙江方持股68%,上海方持股32%。后因发生经济纠纷,陷入长期的法律诉讼。今年7月,上海社保案发前夕,最高人民检察院已直接立案,对此案进入审查程序。然而,到今年9月,此案尚处在悬而未决之时,上海方竟单方面向上海房地局提请审议,将浙江方的部分股权转移给上海方,并办理了过户手续。而一手办理此案的,就是‘第一处’朱文锦。是朱文锦擅自拍板,独断专行呢?还是朱文锦连基本的法律常识都不懂,纯粹法盲一个呢?暂时还不清楚。但据熟悉朱文锦的人称,这么个精明的老处长,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撑出这艘‘顶风船’,绝对是违背常识、违背常规、违背常理!时至今日,他若回首,也会往事堪嗟。
◆贪官:国资流失始作俑者
  再说凌宝亨,如果说上海国有资产的流失事涉大案,那么始作俑者应该是上海电气集团的改制和开开实业总经理张晨的携款外逃事件。
  让时光倒流到2004年10月,上海国资委推出‘利用产权交易平台,吸引国外跨国集团并购上海优势企业的产权转让推介会’,涉及国有资产转让金额61亿元人民币,上海电气集团下属几十家企业100%转让产权。
  是次上海电气集团的改制给今日的凌宝亨涉案埋下了伏笔。谙熟内情人对此评价是上海电气集团的改制,就像是给民营资本开的一桌‘盛宴’。
  上海电气集团的股权转让,吸引了包括西门子在内的国际知名企业的兴趣。但是,上海市国资委最终选择了名不见经传的福禧投资以及广东和汕头的三家民营企业。张荣坤旗下的福禧投资最终在上海电气香港上市前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而这场改制闹剧从帷幕一拉开,就和当初上海市国资委的思路、宣言相悖,转让价格不透明,操作流程不公开,既无公正、公平可言,更无透明、依法可论,实足暗箱操作、黑幕交易。其手段之高明,效率之神速,令人瞠目结舌!
  牵涉到凌宝亨的流失国有资产的第二件事,是上市公司──开开实业的巨额资金被抽逃。
  也要让时光倒流到2002年6月,在上海箱包界早已‘臭名昭着’的张晨被开开实业董事会‘慧眼相中’,担任上市公司总经理。2002年6月上任,2004年12月被免职,实足30个月时间。但,这30个月,是开开实业灾难深重的30个月30个月内,经营管理每况愈下、对外投资与日俱增、关联交易频频发生、大量现金哗哗流出!
◆开开实业巨亏7.31亿元有黑幕
  2005年1月,总经理张晨潜逃的消息传出。当年年报,开开实业巨亏7.31亿元。当时就有人质疑这其中是否有不可告人之黑幕。
  在张晨担任开开实业总经理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开开实业接手东海广场项目。
  东海广场,位于上海南京东路,是由上海安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原址是上海南京东路新华书店。2003年一期工程封顶后,项目一直没有进展,成了‘烂尾工程’。后来,安联投资将这个项目转让给了开开集团和开开实业。
  上海安联投资为浦发银行旗下的大型国有独资综合性投资公司,资金主要来自社保基金。上海社保基金还通过该公司进入房地产投资领域。
  2003年12月18日,开开实业、开开集团和E-mi-rates共同投资设立上海毕纳高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2004年7月28日,三毛派神与毕纳高房地产合资成立上海亚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作为东海广场一、二期项目的投资主体和控股主体。而张晨的抽资出逃,给三家股东和东海广场项目带来了巨大损失。
◆张晨炒作‘烂尾工程’有玄机
  有知情人士责问在东海广场项目上,社保基金与开开实业存在怎样的黑幕交易?张晨出手炒作‘烂尾工程’到底图谋什么?张晨又是通过什么渠道轻而易举地将国有巨资转移出境的?张晨之所以能在短期内盗走数亿巨资,与某些关键人物有什么关联?……面对如潮的责问,自恃有陈良宇作靠山,2003年8月8日才被任命为上海国资委主任的凌宝亨,竟然轻描淡写地定调道‘一是不要因噎废食,二是要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至于7亿多巨资的损失,至于事关社保基金的巨大窟窿,他一点不心痛,被一口‘噎’了下去!于是,作为应有的报应,时代的潮汐、政治的清浊,又一口将凌宝亨吞了进去!
  在记者手起笔落间,不免为贪官们的胆大妄为和肆无忌惮而触目惊心,更为那束之高阁、被当作漂亮标鉴的洋洋洒洒的监督、制约手册、法规而倍感怅然。自问这样的监督还有用吗?
  案头的一份材料也许能当作注脚,曾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任仲夷晚年最关心的是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他认为政治体制改革是反腐败的迫切需要。而目前这种体制,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对权力的有效制约,这是当前腐败蔓延的根本原因。这种体制下,清官很容易变成污吏、好人变成坏人。
  任老十分精采的一句话是‘我们现在是自己监督自己,如同用自己的左手来监督自己的右手,是远远不够的。同一身体、同一体制、同一利益,谈何监督?这种体制,鬼都会腐败。’
  真是精采至极,值得好好地深而思之!▲ www.TopChineseNews.com 来源: 香港商报
(08) ★德国之声:胡锦涛访印取得成果让人吃惊 ★
http://www.topyl.com/content.php?id=2547500&PHPSESSID=16bb9dada812998dc9c2bb9edbe21c06
悠悠网 www.topyl.com 2006-11-24: 德国之声/数十年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国国家中国与印度,隔着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耿耿于怀地对峙着。后来中印之间的敌对情绪弱化变成了一种不信任感。尽管这一心态上的变化细微,但两国之间的双边贸易却突飞猛进。现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印度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访问,这是近十年来的第一次,目的就是为了增加两国之间的信任感。鉴于两国关系的出发点,此次胡锦涛访印取得的成果让人吃惊。
北京并没有忘记。印度最后一次进行核试验的理由是来自核大国中国的威胁。印度年纪大一些的人还仍然记得1962年中印之间爆发的边境战争最终以印度失败而告终。现在,两国经济发展速度相当,在全球原材料以及市场的争夺上又是竞争对手。
中印这两个核大国都拥有庞大的军队,两国之间矛盾重重,任何形式的危机都可能发生。所以,此次印度总理辛格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新德里发表的共同宣言就能让人稍稍安心了。他们表示:中国和印度都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虽然中国媒体对此次胡锦涛出访印度之前,中国驻印度大使再次强调中国对印度北部阿鲁纳洽尔邦拥有主权,印度方面对此十分气愤。
印度自认为被中国所包围。中国与印度的宿敌巴基斯坦保持了数十年的良好关系。胡锦涛在结束对印度的访问之后,还将前往伊斯兰堡,继续深化中巴两国的关系,其中也包括在核领域方面的合作。中国与孟加拉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同时也成为该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与缅甸军政府的将军们关系也很密切,两国合作修建中国海军今后可能有机会使用的港口。在巴基斯坦,中国的工程师同样在建造深水港口。与此同时,新德里向美国的靠拢也引起了北京的顾虑。
尽管中国和印度之间问题不少,相互不信任感颇深,但是两国的外交政策却很实际。印度和中国希望保持经济发展的高速度,需要一个和平的空间,求同存异,排除问题,寻找合作的领域。虽然两国长达3500公里的边境线尚未最终确定,但是今年中印边境已经开放了一个边境贸易的口岸。贸易是连接两国最强大的纽带。过去15年,中印双边贸易额增加了二十倍。即使在争夺原材料的战争中,中国和印度不仅仅是对手,有时还是伙伴。两国携手开发苏丹的石油资源。新德里和北京一样,对苏丹的人权问题也是不闻不问。
中国和印度的边境问题两国已经谈判了二十年,涉及领土面积十万平方公里。但这并不妨碍两国实现共赢和在其他领域合作与交流。如果印度对巴基斯坦也能够采取这样实用的政策那就更好了。▲
(09) ★ 国防科工委网站上的保密警世案例 ★
http://www.topyl.com/content.php?fid=JSHT&id=2547477&PHPSESSID=16bb9dada812998dc9c2bb9edbe21c06
悠悠网 www.topyl.com 2006-11-23
◆间谍冯朝喜窃取我军事秘密案
冯朝喜,男,40岁,原籍四川广元市。1980年入伍,1986年转业。1997年,冯开始在陕西省西安市做装修生意,并租赁解放军驻某部招待所作其公司办公用房。1997年9月,冯在福建沿海偷渡登上马祖岛,主动投靠参加了台湾间谍组织。台湾军情局马祖站为冯规定了化名,对其进行了训练,要求冯策反部队军官和收集军事情报。根据台军情局的指示,冯朝喜以承包工程给回扣等手段,向解放军驻某部下属某单位个别领导行贿,该单位个别领导在金钱的诱惑下,为冯的间谍活动大开方便之门,使冯得到随便出入他们办公室的条件。冯偷配了这些干部办公室的钥匙,多次到办公室窃取军事秘密文件。冯还通过订阅内部刊物获取部分情报信息,提供给台湾间谍机关。从1997年9月至2001年10月,冯先后6次从福建沿海偷渡登上马祖岛,向台湾军情局马祖站提供了他偷窃的数十份部队文件,其中机密级、秘密级十余份,收受台湾军情局间谍经费近20万元人民币。2002年1月,我国家安全机关破获了这起台湾间谍案,抓获了台湾间谍冯朝喜。2002年9月,冯朝喜被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无期徒刑。
◆杨某非法持有涉密文件、资料和图纸案
杨某,中国某集团公司所属研究所重要涉密人员、高级工程师。2002年3月,杨某在未办理任何手续的情况下擅自离所,受聘到北京某有限责任公司任职。研究所对其工作期间使用的型号图纸、资料、文件进行了清理,发现其中一些重要的图纸资料没有归还,所在单位保存的一些重要图纸资料丢失,这些图纸、资料、文件涉及多项国家秘密。研究所立即向集团公司和有关部门进行了报告。国家安全机关依法对杨某进行了传唤,并对其住宅进行了搜查。从杨建国处搜查出的图纸、资料经鉴定机密级文件、资料4份,秘密级文件、资料和图纸332份(套)。杨某已以非法持有国家秘密罪被依法逮捕。
◆某学院违规出售涉密文件资料案
2003年3月12日,北京市昌平公安分局在北京大学昌平分校应用文理学院食堂外一书摊上查获两捆文件,共计938份。其中机密级96份,秘密级339份。据摊主交待,这批文件是从北京某废品收购站买来的,经核查,文件是北京某学院等单位作为废品卖给废品收购站的,摊主从废品收购站买下后准备转手倒卖。其中属于北京某学院的文件、资料301份(机密级95份、秘密级13份,已经解密或非密193份),其余637份无法查实归属。事后,某学院党委给予当事人李某行政处分,北京市教育工委给予北京某学院党委、纪委通报批评。
◆海南席世国窃密案
海南省政府办公厅原助理调研员席世国,被境外情报机构收买,从1996年7月至1997年3月的7个多月时间里,多次利用省政府某些部门保密工作和内部管理存在的漏洞,获取近百份秘密文件和内部材料,提供给境外间谍分子,从中获得美元4300元、台币14万元、人民币6600元情报酬金及其他酬物。他的行为,给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造成极大危害,影响十分恶劣。
  1997年3月,海南省国家安全机关根据掌握的线索,一举破获这起由境外和政府内部工作人员相勾结的窃密案,将席世国、熊某逮捕归案。被国家安全机关逮捕归案后,席世国仍然抱着侥幸心理,编造谎言,避重就轻,说他“只是为赚点钱,搞点报纸上公开登过的材料”,还企图掩盖在曼谷与情报机构头目见面一事。当审讯人员出示“杨总”写给他的那封信时,他见事已败露,捶胸顿足,丑态百出。
窃密活动发生在省政府机关内部,这不能不说我们思想上的麻痹、保密观念的淡漠和管理上的漏洞让敌人钻了空子。应该说,省政府办公厅从一般工作职责到具体工作制度,从“三密”文件收送、阅读、使用和管理到文件资料的复印,从文件材料归档到文件档案阅览等方面的规定不可谓不细,不周到。席世国所在的部门,也另有专人负责收文登记、文件资料整理存档工作。遗憾的是,这些规定大部分都停留在纸上,没有贯彻落实,就是那份绝密级文件,也被随意摆放在办公桌上,而被席世国轻易地将文件复印带走。
省政府总值班室本是中枢要害之地,然而,席世国竟能多次带熊某进出总值班室。不仅如此,席世国通过非法手段为熊某办理了机关出入证和车辆通行证,凭着这些证件他可以自由进出省政府办公楼。
熊某多次在上班时间到席世国的办公室,席世国周围一些人也知道熊某是境外人员。席世国月薪1000余元,却开着一辆日本产轿车。对于这些,没有一个人引起注意或者警觉,更没有人向保卫部门或安全部门反映。
其实,席世国的手段并不高明。我们有关部门、单位如果真正按制度办事,席世国那些已经做了的事情就很难或者不可能做成。如果多些留意,多些警觉,多些思考,就不难发现席世国身上的疑点并深究出问题。
如今,海南席世国窃密案的查处工作已划上句号,席世国被司法机关判处无期徒刑,其它有关人员也受到相应处理。但是,保密与窃密的斗争并不会停止,相反,伴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这种斗争在某种程度上势必会变得越来越激烈。
◆一对夫妇携带国家机密资料跳槽被判刑
西安市雁塔区法院以采取非法手段窃取国家秘密罪分别判处原西安某科研工作人员袁某、孔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
  袁某、忚某两人系夫妻,大学毕业后,两人在同一单位工作,在工作期间,私自将属于国家机密的某些国防电子产品的技术说明书、技术图纸、程序和图纸软盘等资料带回家中。2000年6月1日被高薪聘请,跳槽到南京某通讯研究所工作,并将非法获取的秘密图纸和资料藏匿于南京个人住所。案发后,在其住处查到存有国家机密的软盘、图纸、原始试验记录本和技术说明书等物。
  法院认为,袁某和孔某采用非法手段窃取国家秘密,其行为已构成了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为了维护国家的保密制度,根据《刑法》有关规定,判决袁某和孔某犯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
◆某研究所绝密文件失控案
2002年9月,某研究所报告:一份绝密级文件查无下落。经查,2001年8月初,该所收到文件后,所领导在文件上作了批示。8月中旬,文件由所科技处转给了第一研究室。8月底,该所有关人员因工作需要查找这份文件时,发现文件下落不明。
  12月,该所有关人员因工作需要再次查找这份文件,仍未找到。但是,此事件未引起有关人员和领导的重视。2002年4月,所保密室催收这份文件时,第一研究室才组织在全室范围内查找,并于6月10日向所保密办报告了文件失控的情况。8月下旬,该所在再次组织查找仍未找到的情况下,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了此事。至此,此文件失控时间已长达一年。该所上级主管部门对此事件高度重视,立即向国家保密工作部门报告了有关情况。在有关部门督促下丢失文件于10月底找到。
  绝密级文件失控制长达一年之久,暴露出该所保密工作中存在制度不严、管理混乱的严重问题。2003年1月,该所经研究决定给予主要责任人第一研究室组长杨某、研究室文件管理人员张某行政记过处分;给予研究室副组长黄某行政警造处分;给予负有领导责任的副所长张某行政警告处分;免去负有领导责任的何某副所长职务。▲
(10) ★ 意大利情报局长涉嫌协助CIA当街绑架人质 ★
http://www.topyl.com/content.php?id=2547445&PHPSESSID=16bb9dada812998dc9c2bb9edbe21c06
悠悠网 www.topyl.com 2006-11-23: 环球在线消息:据俄罗斯《新闻时报》报道,11月20日,因涉嫌与美国中情局非法合作在米兰街头绑架伊斯兰教长阿布?奥马尔,意大利军事情报局局长尼科洛?波拉里、公民反间谍局局长马里奥?莫里和特工机关协调委员会主席埃米利奥?德尔梅泽被普罗迪政府解职。
  2003年2月17日,美国中情局特工在米兰街头非法绑架了伊斯兰教长阿布?奥马尔,押送到美国驻意大利的空军基地,然后经德国转押到了埃及。阿布?奥马尔是埃及人,又名哈桑?穆斯塔法?乌萨马?纳斯尔,曾在阿富汗和波斯尼亚参加伊斯兰圣战,1997年流亡意大利得到了政治难民身份。2006年7月,米兰检察院要求引渡参与在意境内非法绑架人质的26名中情局特工,10月把案件移交米兰法庭。相关调查表明,意大利军事情报局不仅事先知道中情局的非法行动,而且还参与其中。
  意大利媒体认为,同时解除三名特工机关领导人的职务只是普罗迪政府亲欧洲政策的一部分,主要目的则是清除各级权力机构中前总理贝卢斯科尼的支持者。由于这三人都是贝卢斯科尼班底中的成员,因此前政府也完全可能知道此次绑架案的详情。与前总理贝卢斯科尼一味亲美不同,曾任欧盟委员会主席、代表中左派力量的普罗迪是坚定的亲欧政治家,对美国不太信任,比较警觉,对中情局特工在意境内非法行动极为不满。
  布鲁塞尔欧洲政策中心专家米西罗利认为,普罗迪政府对意大利情报机构高层由前总理支持者把持的现状不满,因此特工机关领导人更换过程是非常自然的,现政府没有必要留任前总理的支持者,任命从不过问政治的海军将军布鲁诺?布兰奇福特接任军事情报局长不是偶然的。
  普罗迪在解释更换特工机关领导人时表示:“我们选择了那些不参与政治游戏、在此领域工作经验丰富、职业生涯成绩特别突出的人。”
  不过,意大利专家指出,前总理贝卢斯科尼不会轻易退出政治,其政治未来仍充满变数,如果中右联盟重新执政,他未必会拒绝再次领导政府的邀请。贝卢斯科尼的发言人日前证实,前总理没有退出政治的计划,如果选民信任,他不会拒绝相应的义务。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