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 日 看 点 : 2007-02-02 ▲◆★●■
为 什 么 说 中 国 今 天 能 改 变 世 界 ?
http://junshi.daqi.com/bbs/05/154243474.html
http://junshi.daqi.com/bbs/05/154243474.html
“以史解史”揭秘中苏关系破裂真相
http://news.phoenixtv.com/history/3/200701/0129_337_69362.shtml
http://news.phoenixtv.com/history/3/200701/0129_337_69362.shtml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再传争议: 救不了黄河还毁了长江
http://bbs.hnol.net/dispbbs2.asp?boardID=68&ID=523551
http://bbs.hnol.net/dispbbs2.asp?boardID=68&ID=523551
审计署亮出了一份让中国心情沉重的“黑名单”
http://www.topyl.com/articles/2555264.htm
http://www.topyl.com/articles/2555264.htm
中国垂直打击能力跟美俄比还差得远!
http://bbs.milchina.com/bbsarticle.php?tid-29103.html
http://bbs.milchina.com/bbsarticle.php?tid-29103.html
中国人的姓:不亚于“四大发明”的发明
http://www.topyl.com/articles/2555049.htm
http://www.topyl.com/articles/2555049.htm
美 国 攻 打 伊 朗 的 四 种 推 断
http://world.people.com.cn/GB/14549/5346922.html
http://world.people.com.cn/GB/14549/5346922.html
反间谍人员至少要具备的10项基本条件
http://bbs.military.china.com/jsp/pub/staticFile/htmls/2007/1/1011/7450168_page0.html
http://bbs.military.china.com/jsp/pub/staticFile/htmls/2007/1/1011/7450168_page0.html
朝鲜宣传部长郑夏哲传已失势/15个月未公开露面
http://bbs.military.china.com/jsp/pub/staticFile/htmls/2007/1/1011/7451850_page0.html
http://bbs.military.china.com/jsp/pub/staticFile/htmls/2007/1/1011/7451850_page0.html
解密:中国为什么要不惜巨资修建青藏铁路?
http://www.kaiyuan.de/article.php/2012422.html
http://www.kaiyuan.de/article.php/2012422.html
为 什 么 说 中 国 今 天 能 改 变 世 界 ?
http://junshi.daqi.com/bbs/05/154243474.html
http://junshi.daqi.com/bbs/05/154243474.html
来源:德国之声 发表时间: 2007/01/29: 几年前,一提到中国,德国人想到的还只是该国的人权问题或者对有朝一日去领略一下那里的异国情调产生翩翩遐想。然而,如今的中国却是全球化讨论中的焦点主题。本周二(23日)波恩举行的一次中国问题研讨会强烈反映出人们对此的关注。德国发展研究所所长迪克.梅斯纳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改变世界”的报告。
规则说起来很简单。一个国家在世界大舞台上所起的作用靠的是经济活力与国力。过去二十年中,中国的国力与经济活力让它成为了全球力量变化中的一个主角。从1978年以来,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每七年翻一倍。中国现在拥有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据世界银行估计,到2030年,中国在世界经济增长中所占比例将达到25%至30%。在各个政治领域,中国也将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说,中国既带来了问题,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德国发展研究所所长迪克.梅斯纳教授预测说:“非常重要的首先是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我们的政策无法绕过的角色。与中国的关系今后将和大西洋两岸关系一样重要。第二,我们必须认识到,和中国以及美国相比,欧洲各国都是力量资源有限,国际影响力弱的小国。我们需要一个欧洲,需要欧洲共同的外交政策,这样才能够和一个如此重要的国家有效地合作。”
那么,世界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呢?在世界历史上,强国的崛起从来就伴随着冲突,因为那些力量因此受到削弱的国家很少听之任之,它们总是要维护自己的地位。
梅斯纳教授认为,今后数十年中世界将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为此,他提出了一个建设性的建议,“正因为如此,重要的是研究出新的战略,特别是在那些我们与中国有着共同利益,面临共同挑战的领域。气候变化就是这样的一个领域。一方面中国自己也受到气候变化,生态遭到破坏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它又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气候保护是欧洲和中国可以共同应对挑战的领域,也是可以加强合作的领域。我们必须寻找更多这样的领域,并且携手努力。”
对迪克梅斯纳来说,中国一方面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一方面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况的确是一个独特的个案。他认为,全球化的发展让世界为之震动,在中国也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
梅斯纳认为,中国人自己也为自己在国际舞台上所起的作用感到震惊,其惊讶程度不亚于欧洲人,“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中国还只是一个相对次要的角色。在15年的时间里,这个小角色由于令人瞠目的经济增长一跃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从经济总量还是出口量上来看,中国都是位居世界前列。因此,这些年来外部世界对中国施加的外力也有所改变。过去中国在世界和国际组织中几乎不被赋予太多期望,而现在这种压力在增加。因此,不光是欧洲需要适应,连中国自己也需要学会如何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运用这突如其来的影响力。”
虽然中国已成为经济大国,有着巨大的外汇储备和耗资巨大,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但同时中国仍然在接受德国提供的发展援助。在德国有人呼吁停止向中国提供发展援助,但是梅斯纳认为应该继续提供发展援助,因为除了传统的扶贫的任务外,发展援助还有很多其他的任务。
他说:“在某些问题上,我们必须和那些经合组织和工业国家集团之外的国家合作,否则问题永远无法解决,比如气候问题。没有中国和印度的参与气候问题永远没有解决办法。如果气候问题不解决,也会影响到非洲的局势,比如旱灾严重等等。我们还要面临非洲的饥荒等问题。所以,和中国,印度合作,解决全球性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
“以史解史”揭秘中苏关系破裂真相
http://news.phoenixtv.com/history/3/200701/0129_337_69362.shtml
http://news.phoenixtv.com/history/3/200701/0129_337_69362.shtml
2007年01月29日中国青年报: 第一部完整反映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1991年苏联解体,中苏关系复杂曲折历史全过程的权威力作——《中苏关系史纲》,日前由新华出版社出版。随着2007年“俄罗斯中国年”活动在俄罗斯拉开大幕,该书的出版立即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有关专家认为该书是“2007年最值得推荐的一本书”。
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陈兼认为:“中苏关系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国际关系之一,本书则是在这一课题上造诣最深、最具影响力的权威学者的著作——在我看来,这是每一个对中苏关系感兴趣的读者的案头必备之书。”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原社会主义阵营各国档案文献的大量解密和开放,中苏关系史的研究也被推上了一个新台阶。一些国内本专业领域一流的专家学者,在掌握大量中国与前苏联历史档案的基础上,遵循“以史解史”的客观原则,写出了这部《中苏关系史纲》。他们回顾和分析了1917~1991年中苏关系的发展史,对中苏关系的不同阶段进行多视角和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讨。
◆不能用单边档案研究历史
本书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沈志华介绍说,该书是从关注抗日战争到抗战结束开始一直到国共内战、新中国成立、毛泽东主席访问莫斯科等历史问题的基础上,一步一步研究出来的结果。这部书尽管是一个史纲性质的东西,最初的目的只是为教学用的,因而写得比较简要,但里面的内容却全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好多问题的说法和以前都不一样。
据了解,参与此专题研究的学者们前前后后关注中苏冷战有十年之久,集中一年的时间创作,才完成了这样一部著作。
记者了解到,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成立已经有15年之久。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开始把相关历史档案对外开放,他们才有机会见到俄罗斯保存的弥足珍贵的历史档案。为此,他们3次到俄罗斯复印历史文献,当时复印一页资料需要花一个多美元。后来,他们又多次到美国用微缩胶卷复印档案。沈志华介绍说,美国曾经花重金从俄罗斯购买了很多档案,他们保存的很多资料在俄罗斯本土都找不到。
据介绍,他们先后在俄罗斯和美国复印的资料有几十万页之多,光中苏关系档案有26卷,请人翻译出来的字数多达400多万字。
不仅查找外国资料困难,还由于外交部档案馆中国部分以前不对外开放,几年前查找国内的资料只能到地方档案馆区寻找。参与该书写作的专家曾经到中苏边界边上的省市逐一查找资料,如新疆的乌鲁木齐、伊犁,内蒙古的包头,黑龙江,吉林等地的档案馆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我们要求和呼吁不能用单边档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