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防部说:中国是比恐怖主义还大的威胁★★

今 日 看 点:2018–01–23▲◆★●■☆

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http://www.stnn.cc/hxpt/2018/0121/518417.shtml

境外媒体 中国经济总量或10年内超美国★★  

http://www.stnn.cc/kzg/2018/0121/518492.shtml

美国防部说:中国是比恐怖主义还大的威胁★★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01/21/6916158.html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连跑11省 为这件大事拼了★★

http://news.stnn.cc/china/2018/0121/518566.shtm

东北发展成为中国一项国家难题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01/21/6915280.html

邓文迪被当“中国间谍”,因为一项工程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01/21/6915149.html

传山东债务压顶 会成下一个东北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01/21/6915981.html

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http://www.stnn.cc/hxpt/2018/0121/518417.shtml

2018-01-21 星岛环球网(原标题:(时政)征求对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的意见 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 张德江俞正声栗战书汪洋王沪宁出席)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中共中央2017年12月15日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张德江、俞正声、栗战书、汪洋、王沪宁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上,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致公党中央主席万钢、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台盟中央主席苏辉、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无党派人士代表郝如玉先后发言。他们赞成中共中央提出修改宪法的建议,赞同本次宪法修改的总体要求和原则,并就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推进依宪治国和依法治国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认真听取了大家发言后,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他表示,今天,我们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目的是就宪法修改听取大家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重视在重要会议召开之前、重要文件颁发之前、重大决策决定之前,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和建议。大家各抒己见,很多建议都非常中肯,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

习近平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宪法在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多次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修改宪法,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中共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政治决策,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习近平强调,我国宪法是一部好宪法。各民主党派和统一战线为我国宪法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才能具有持久生命力。中共中央决定对宪法进行适当修改,是经过反复考虑、综合方方面面情况作出的,目的是通过修改使我国宪法更好体现人民意志,更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好适应提高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宪法修改,既要顺应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又要遵循宪法法律发展规律。

习近平指出,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国家根本法。修改宪法,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活动和重大立法活动,必须在中共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进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确保修宪工作正确政治方向。

习近平强调,宪法是人民的宪法,宪法修改要广察民情、广纳民意、广聚民智,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希望大家深入思考,提出意见和建议。希望大家增强法治意识、强化法治观念,尊崇并带头遵守宪法法律,带动广大成员成为宪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希望大家善用法治思维想问题、作判断、出措施,以法治凝聚共识、规范发展、化解矛盾、保障和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丁薛祥、王晨、许其亮、李建国、杨晓渡、陈希、黄坤明、尤权、周强、曹建明,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座谈会。

出席座谈会的党外人士还有齐续春、陈晓光、马培华和郝明金、刘新成、何维、蒋作君、邵鸿、李钺锋、谢经荣、甄贞等。▲◆★●■☆

  

境外媒体 中国经济总量或10年内超美国★★  

http://www.stnn.cc/kzg/2018/0121/518492.shtml

2018-01-21 星岛环球网:据法国《世界报》1月19日报道称,中国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一起前行。根据18日公布的官方数据,这个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6.9%,为7年来首次加速,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北京原定的6.5%左右这一官方目标。部分媒体报道摘编如下:

抗风险能力强大

报道称,中国通过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疯狂支出、投资房地产、稳固消费和恢复国际贸易活力,这个亚洲巨人证明了自己的弹性。

英国牛津经济咨询社的高路易说:“对于中国经济,市场情绪的改变令人惊愕。”法国兴业银行经济学家索帕纳·萨补充说:“中国政府显示出掌控经济和控制风险的能力。”

报道称,然而,风险并没有完全消失。中国政府正在逐步调整路线:中国领导人如今表示要瞄准“高质量的增长”。换句话说,就是经济增速可能更低一些,但更加健康,并且能有效地掌控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

另据西班牙《世界报》网站1月18日报道称,中国经济传来好消息。2017年,中国GDP增长6.9%,扭转了自2011年至2016年的经济增速放缓趋势。实现这一增长率要归功于出口的良好表现、政府的刺激措施以及国内消费的提升。中国经济取得的这一成绩为政府及其坚持的发展模式注入了信心,这种模式在经历了近些年来的经济波动之后展现出较强的复苏能力。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月19日报道称,GDP的增长意味着中国经济规模去年已经达到美国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左右,按照目前的速度,可能在未来10年内超过美国。

报道表示,2017年经济的加速增长势必将使中国领导人对经济增长模式增添新的信心。

转向高质量增长

另据彭博新闻社网站1月19日报道称,中国正从新增信贷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增长,这标志着中国正在摆脱过去的一些浪费性投资。

根据彭博新闻社在中国18日发布2017年全年GDP数据后作出的最新估计,2017年,每增加1美元经济产出所需的新增信贷数额由前一年的略超过30美分下降至28美分左右。

这支持了摩根大通的观点。该公司称低效率的资本配置已经开始“触底”。野村控股公司则称中国的“信贷周期已经到达顶点”。

报道称,信贷效率的提升正值中国领导人加大努力控制金融风险、打击污染企业之际。

摩根士丹利驻香港的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邢自强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去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复苏以及蓬勃发展的服务业,正为在不引发重大经济调整的情况下控制债务提供空间。”

报道称,推动信贷效率提高的因素包括生产者价格上涨,这会提高企业利润,使企业能够偿还债务。摩根大通驻香港的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斌说,与此同时,很多高负债工业企业的新投资也有所放缓。

邢自强说,另一个因素是消费、服务业和新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新经济不像“旧经济”那么依赖信贷。去年,消费(包括一些政府支出在内)贡献了58.8%的GDP增长。

驻香港的独立分析师、前中银国际美国办事处负责人安德鲁·科利尔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每年都在稳步放缓,这可能意味着用在那些华而不实的项目上的浪费性支出减少了。”

今年增速或放缓

据法国《回声报》网站1月18日报道称,18日北京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17年经济增长率达到6.9%。在2016年出现25年来最差表现(6.7%)之后,亚洲巨人展示出强劲的韧性。

报道称,全球第一出口大国中国充分得益于世界需求复苏之势,而该国出口额增加证明了这一点。在唐纳德·特朗普入主白宫一年之后,中国制造的产品继续大量销往美国。牛津经济咨询社亚洲经济部门负责人高路易说:“对外贸易为重振中国GDP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报道表示,经济学家预计,2018年中国经济会略有放缓,增长率在6.5%左右。北京试图抑制金融风险,数月来一直努力加强管制,这可能会影响经济活动。

凯投国际宏观经济咨询公司的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认为:“收紧货币条件与信贷增长放缓将继续影响接下来几个季度的经济增速。”

报道称,在中共十九大上,中国领导人指出,中国正在从高速增长模式向“高质量发展”以及缩小贫富差距过渡。这场过渡似乎并不简单。没有人真的认为中国准备放弃雄心勃勃的增长目标。中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实现2010年至2020年间GDP翻一番的目标。▲◆★●■☆

 

美国防部说:中国是比恐怖主义还大的威胁★★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01/21/6916158.html

段子三百 2018-01-21:美国国防部19日发布《2018美国国防战略报告》。《华盛顿邮报》1月21日写道,新的战略称与中国和俄罗斯竞争要比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更重要。

根据这份11页的报告,美国国防部认为,中国和俄国的不断扩大的技术和军事能力是美国五角大楼的“首要任务”。中国和俄国正在试图改变世界,让世界跟他们的“专制制度一致”。

报告说,中国和俄国正在“利用和改变二战以后形成的自由和开放的世界秩序”。

为了反制中国和俄国,美国将“挫败他们使用强制和恐吓来达到目的的做法,保护美国的利益。”

在俄国的问题上,美国国防部的看法显然与川普对俄国总统普京的热情看法不一致。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说,“大国之间的竞争,而不是恐怖主义,现在是美国国家安全的首要重点。”

这份报告还把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以及中国在南中国海的扩张作为对美国势力的主要威胁。俄国在格鲁吉亚,克里米亚和乌克兰东部破坏民主进程的活动,以及俄国试图肢解北约组织也是重要的威胁。

美国亚利桑那州参议员麦肯恩表示对这份报告满意,他在一份声明中说,“这些重大的决定是正确的。”

但问题是,美国的选民们会同意么?

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以过去一年里的美国多数民调结果举例称,美国人仍然对恐怖主义威胁感到深切忧虑,而似乎对所谓的中俄威胁并不大感兴趣。

据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去年6月的一项调查,让美国民众选出国家的重要威胁时,75%的受访者选择了“恐怖主义”,数据比例高于其他选项。只有38%的受访者选了“中国的军事实力”,30%的人选了“俄罗斯的领土野心”。

皮尤在去年2、3月的调查更是如此,数据水平差不多,而且调查还发现,并不只有美国人认为恐怖主义比中俄威胁更加重要,在面向38国的调查中都是如此。

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的数据还显示,在美国,大部分担忧中俄威胁的人都是共和党领袖,而更多倾向于共和党的民众似乎并不特别对中俄问题感冒。恐怖主义威胁易于理解,它会让人内心滋生恐惧。相比之下,中俄的威胁显得复杂,因为美国并不与其中任何一国纯粹对立。

《华盛顿邮报》称,作为外交政策重心,美国20多年来花巨资“向恐怖主义开战”,却收效甚少。这次国家战略作出了巨大转变。不过,国防部长马蒂斯等特朗普政府的官员们应当更加谨慎,不要太快把恐怖主义踢出国家战略的“首要关切”。就在2016年大选前,皮尤的调查显示,恐怖主义是选民关心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关注度仅次于美国经济。

报道称,美国的这一战略转变或反映出,“伊斯兰国”等恐怖主义组织力量过去一年被大幅削弱。不过,美国人的忧虑并没有发生改变,几乎没有迹象显示公众不再担忧恐怖主义问题,或更加关心中俄威胁。美国选民和政府的国家安全政策的脱节日后或成为问题。

《华盛顿邮报》写道:“当然,五角大楼不会被公众意见所束缚。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西方过于夸大对恐怖主义的担忧:一个广为人知的数据显示, 美国人死于恐怖分子袭击的概率还不如死于割草机事故的概略高。” ▲◆★●■☆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连跑11省 为这件大事拼了★★

http://news.stnn.cc/china/2018/0121/518566.shtm

2018-01-21 星岛环球网:昨天下午,国台办主任张志军来到人民大学,看望在此任教、就读的台湾师生,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情况。

张志军此行拉开了国台办、海协会有关负责人2018年春节前慰问大陆台胞的序幕,他们将于近期分5路走访11个省区市。

张志军与台生互动

人民大学是今年国台办的第一站。张志军来到校园里、台生陆生混住宿舍、“拾光小屋”活动室等地,与台湾师生交流座谈。

“我今天特别想听听你们的真实想法,你们有哪些困扰?我们能帮你们解决哪些关切?”张志军说,两岸人民是骨肉同胞一家人,只要是对两岸同胞亲情福祉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继续做好做实。

与台湾师生座谈后,张志军表示感到很高兴,他们总体反映了近年来大陆出台的一系列便利台胞在大陆就业、生活和学习的措施,他们实际感受到了。当然也有一些政策措施还需要进一步普及。

“希望台湾同胞能够在这里真正感受到两岸就是一家人,两岸一家亲。希望他们不仅在事业和学业上有所收获,也能够通过努力,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做出贡献。”

有统计显示,目前大陆约有200万台胞。张志军走访人民大学后,还将前往上海、江苏、安徽等地。

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记得,每年春节前,国台办与海协会都会到各地走访台胞,听取他们的意见,真实地了解台胞在大陆学习、生活、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新一年对台政策的出台做一些准备工作。

2015年春节前夕,国台办、海协会负责人分6路赴11个省市慰问台商、台生、大陆配偶等台胞群体。当年,海协会会长陈德铭先后到访苏州、上海等地考察调研,了解大陆台资企业如何适应新常态。

除此之外,张志军还经常将台胞请到国台办“拜年”。去年1月26日,腊月二十六,但仍有一群为了梦想在北京打拼的台湾年轻人还没踏上返乡的路。这天下午,他们被张志军邀请来一起包饺子、贴春联,提前感受过年的气氛。

2013年3月,陈德铭卸任商务部部长,当年4月出任海协会会长。近五年来,陈德铭时常到各地调研台胞、台商、台企的现状。去年年底,陈德铭到江苏、江西两地调研海峡两岸交流情况,鼓励两岸三地经济文化大合作、大发展。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两岸关系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台湾当局拒不接受“九二共识”,放任纵容“去中国化”“渐进台独”活动,阻挠两岸交流合作。“台独”势力鼓噪“公投”“修宪”,挑动两岸敌意,威胁台海和平稳定,严重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在最近一次国台办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马晓光展望2018年的两岸关系时表示,两岸关系面临的复杂因素增多,风险挑战增大,但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应对挑战、把握方向,推动两岸关系继续克难前行。

信心来自何处?马晓光直言,我们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反对和遏制形形色色的“台独”分裂行径。加强与岛内认同“九二共识”、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党、团体和人士的交流对话,团结两岸同胞共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

对两岸关系同样信心满满的,还有陈德铭,他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有这样一段荡气回肠的阐述——

两岸关系就像一条绵长大河,始于涓涓,成其浩荡,或平缓或湍急,或宽广或狭险,但千回百转,终归大海。时代律动波澜壮阔,复兴钟声江山回响……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必将迎来激浊扬清、曙光重耀的一天,和平发展必将在新的历史起点开拓新的前景,奏响新时期团结两岸同胞共同奋斗的主旋律。正如他所说,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正大步走来!来源:长安街知事▲◆★●■☆

 

东北发展成为中国一项国家难题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01/21/6915280.html

近年来,东北就像是一个久治不愈的病体一样,接受着中国各界的审视与挑剔。在中共十九大过后不久,进入2018年之初,有关东北问题和振兴的事件与话题讨论持续升温。

例如,最新引起广泛关注的两件事情是,黑龙江省会哈尔滨松花江上多名男子辱骂、殴打游客,经视频曝光后,其中2名涉案人员被行政拘留。稍早前,东北地区一名导游辱骂和殴打游客的行为也被曝光,该导游事后被抓获。

分析人士表示,中国东北地区多年来屡振不兴,有着复杂和历史原因和现实困境。近期被集中披露的事件,展现了东北真实的营商环境,确实对应了“投资不过山海关”一说。对症下药改善其营商环境,是破解这一魔咒的关键,但是又该如何对症下药?中共高层或许已经已有新的对策。

2018年1月11日,中共十九大后首次召开的中纪委全会中,习近平为本届中纪委未来工作进行指导称,“要把扫黑除恶同反腐败结合起来,既抓涉黑组织,也抓后面的‘保护伞’”。

分析人士认为,习近平的这一指示应用于东北,虽然不至于完全根治其问题症结,或许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特殊功效。

在中国舆论文化圈子里,提起“东北”,很多人都会联想到“黑社会”,并且出现了“东北人都是黑社会”的说法。不过,现实情况可能被夸大。根据2013年《东北地区有组织犯罪特点、成因及预防》一文对东北刑事犯的分析,目前东北真正属于固定、有组织的犯罪团体只占犯人的5.7%。这说明东北地区的有组织犯罪程度其实并不高。

尽管如此,这一说法为何能够流行起来,甚至在全国范围内成为一种共识?这可能源自东北文化底层存在的一种对黑社会和黑社会式文化因素的接受、尊重,甚至是崇拜。这来自于历史的长期沉淀,影响了很多东北人的思维与性格,而且经由他们有意或无意的行为示范,在外界形成了对东北人的刻板印象。当然,东北人特别是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东北人,承受了更多的这种刻板印象的伤害。

从游客在东北遭受的多起暴力待遇来看,一些黑社会式的对人态度和交流方法,与现代法律秩序和商业契约都难以调和,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秩序和营商环境。窥一斑而知全豹,一些正常经营的中小私营企业会经受怎样的不符合程序法律规则的硬暴力或软暴力的对待,以及一些普通东北人的正常生活会受到怎样的安全威胁,也可以有所感知。

就此来说,在东北地区展开一场广泛深层的“打黑除恶”行动,改变当地存在的暴力思维和生活习惯,加强其对法律、规矩、市场、契约的敬畏之心,或许是破解当下东北迷局的一个切入口。当然,“打黑”不一定只是针对黑社会,即使一般的治安问题也在需要被依法规制的范围之内。

东北问题的另一个症结在于当地官场的不良生态。在进行“打黑除恶”行动的同时,在东北官场厉行反腐和打掉涉黑组织后面的“保护伞”,也能对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产生有效震慑。在此之后,一系列党政建设才能先后铺展开来。▲◆★●■☆

 

邓文迪被当“中国间谍”,因为一项工程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01/21/6915149.html

环球时报  2018-01-21:原标题:超级富豪的前妻是“中国间谍”?

谍战剧《风筝》让人注意到“隐蔽战线”,而现实中,一些跟中国有点关系的人,也屡屡被扣上“间谍”的帽子。

这不,近两天又有名中国“女间谍”登上了美国《华尔街日报》。戏谑的是,这名女间谍并非隐姓埋名的神秘人士,而是个高调的“大明星”——邓文迪。

△去年12月23日,邓文迪与男友在法国度假。供图/视觉中国

有关指责来自美国反间谍官员,被提醒之人则是特朗普的女婿库什纳。更有意思的是,这不是邓文迪第一次被怀疑为间谍。

已有长达10年的友情

几天前,美国《华尔街日报》称:“美国反间谍官员曾提醒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女婿兼高级顾问库什纳,知名华裔女商人邓文迪,可能在利用与他及妻子伊万卡的好友关系,推进中国的利益。”

对此,邓文迪的发言人称并不知情。

邓文迪是何时与伊万卡、库什纳攀上的关系?伊万卡的发言人解释:“库什纳夫妇二人在搬来华盛顿前,已经与默多克、邓文迪有长达10年的友情,他们的关系既无关政治也无关中国。”

△邓文迪与伊万卡(左一)、库什纳(左二)

有媒体盘点称,伊万卡此前曾担任过默多克夫妇为子女所设基金的其中一名受托人。

既然是与西方世界如雷贯耳的传媒大亨默多克有关,那么作为其前妻的邓文迪能与库什纳夫妇熟识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华资项目游说被疑

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注意到,邓文迪此次被指认为“间谍”,是因为一项工程。

报道称,美国反间谍机构对邓文迪的担心有一个原因是,她曾经为一个由中方出资的华盛顿大型建设项目游说。该项目被认为是中美两国关系的象征,计划耗资1亿美元在美国国家植物园修建一座中国园林。按照建造规划,园林将坐落于华盛顿市中心,距离美国国会大厦和白宫不到8公里,可日前这项工程却已经搁浅了。

“据了解内情的人士称,中国园项目停滞,是因为存在国家安全风险。该项目包括一座高约21米的白塔,被认为可能会被用于监控。”

报道称,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官员说,报道中关于邓文迪和该园林的信息完全是毫无根据的猜测。

邓文迪的发言人表示,邓文迪对美国情报机构对她的担忧不知情,也对报道所称的园林项目“绝不知情”。

虽然报道中的“知情人士”说得“有鼻子有眼”,但也有评论称这样吸引人眼球的报道并不会被人当真。《华盛顿邮报》前主编鲍伟杰也表示怀疑:“美国反间谍机构多次用站不住脚的怀疑混淆民众视听,尤其是与中国有关的人。”

“间谍说”与前夫有关

美国反间谍官员早在一年前就已经注意到了邓文迪。

2017年年初,伊万卡夫妇先后随特朗普进入白宫工作。作为惯例,反间谍官员都会提醒新一届政府中的高层人士注意同海外关系人士的往来。彼时,反间谍官员就提醒过刚进入政府工作的库什纳称,与那些自身利益可能和美国不一致的人打交道要小心。并且报道称其对邓文迪进行了评估,不过上述三人在那时并未受到相关指控。

如开头所说,这不是邓文迪首次被怀疑是“间谍”,但似乎每次都与她的前夫默多克有些关联。

2013年,邓文迪与默多克婚姻破裂。继而,一名澳大利亚富豪在电视节目中大肆宣称“邓文迪是中国间谍”。只是那一次看似无端的指控被外界评为“蹭热点”,才不致引起轩然大波。

△去年9月9日,邓文迪与默多克在纽约相聚。供图/视觉中国

一直以来,美国反情报官员都担忧中国可能会利用在美华裔人士与权力人士的联系,来影响美国政府决策。而在媒体眼中,默多克就是这样一个可以影响特朗普的“位高”之人。英国《每日邮报》曾报道:“默多克是特朗普的亲密顾问,通过旗下的福克斯新闻帮助特朗普在政治上崛起。”在这样的背景下,邓文迪被怀疑为“间谍”似乎“合情合理”。

“亲特”媒体隶属默多克

回顾特朗普和美国媒体的“嘴仗”,从中不难印证外媒的分析。

纵观美国众媒体,虽然他们都会宣称自己的报道客观中立且不带有政治属性,但实际上,他们都不可避免地通过各种报道和评论来显示自己的立场。

一个公论是,美国媒体大多支持民主党左派思想。这也是为什么典型保守派的特朗普一上任,便和众媒体闹掰。细心的读者或许记得,在那次特朗普向媒体发出的“封杀令”中,禁止了CNN、《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BBC、《卫报》等诸多知名媒体参加白宫吹风会,福克斯新闻却能够幸免于难,而其背后的老板正是默多克。

尽管默多克身份敏感,让美国情报官员有合理的怀疑理由。但中国学者认为这只是在小题大做。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刁大明对媒体表示,中国持续稳健的崛起与发展,凸显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治理层面的众多困境以及相对衰落,伴随而来的就是对中国的恐惧,对华战略上的疑虑。资料丨环球时报、参考消息 、 第一财经日报▲◆★●■☆

 

传山东债务压顶 会成下一个东北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01/21/6915981.html

多维 2018-01-21:中国东北经济衰落传言甚嚣尘上,振兴东北的说法屡被提及,但收效甚微。近日,有文章称山东债务压顶,那么,山东会成为下一个东北吗?

营商环境不改变,东北振兴就无从谈起(图源:VCG)

综合媒体1月17日报道,最近有文章称,山东正在被债务压顶,言外之意则是,马上或者正在入不敷出了。

这样的传言真的具有“魔力”,一时之间,山东会不会成为第二个东北的传言弥漫开来。

有分析认为,山东不会成为第二个东北。因为山东经济增长依然强劲。

据中国大陆自媒体雪球一篇署名为真话财经的文章称,从外表以及生活习惯还有政治风情来看,山东的确和东北差不多。

比如,重工业比重比较高;科技产业比较少;缺乏创新;民间债务严重;官本位思想严重等等。

但从其他指标,比如经济增长来看,山东仍然后劲十足。

山东最低增速出现在2016年,为7.6%,黑龙江最低增速出现在2014年,为5.6%。如果和全国6.9%的GDP增速对比,山东的增速高于全国,黑龙江这三年都已经低于全国水平了。

另外,其实山东经济比整个东北都强大,山东GDP达到6.7万亿(1元人民币约合0.153美元),位居全国第3,而东北三省GDP总和仅有5.2万亿,远远比不上山东经济规模!

最重要的是,山东财政收入并未丧失增长性。

有分析认为,山东的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多年来一直与GDP的增速大体相当,即使在2016年营改增、减税力度较大的年份,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也是稍稍慢于GDP增速。随着减税效果显现,经济盘子做大,2017年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又有恢复。

减税促进经济增长反而增加财政收入,这就是经济学着名的”拉弗曲线“所描述的规律。表明的就是税基增大,即使税率更低,但税收也会增多。

因此,山东将要沦落为第二个东北的说法还为时尚早,山东经济还有很强的增长后劲,当然,关键山东还需要继续保持创新型发展才能继续称得上“经济大省”称号。▲◆★●■☆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