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在批中国过早放弃韬光养晦?★★

今日看点:2018-11-05(下午版)▲◆★●■☆

受聘清华四天后 傅莹公开亮相并发表演讲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11/03/7787089.html

张国立佟丽娅张国立佟丽娅等中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团抵达朝鲜访问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11/03/7787099.html

赵乐际出席部署会 透露中纪委下一步反腐大动作★★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11/03/7787277.html

到底是谁在批中国过早放弃韬光养晦?★★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11/03/7788154.html

受聘清华四天后 傅莹公开亮相并发表演讲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11/03/7787089.html

澎湃新闻 2018-11-03:11月3日上午,傅莹在黄埔论坛上演讲。主办方供图

受聘于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国际关系研究院名誉院长四天后,11月3日上午,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科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傅莹,在广州黄埔国际财经媒体和智库论坛亮相,并发表演讲。

公开信息显示,傅莹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曾在外交部工作多年,担任过驻菲律宾、澳大利亚、英国大使,外交部副部长,2013年3月起任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新闻发言人,现任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十三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时是中国社科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

傅莹在演讲中表示,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国家成为在世界位居第二的大经济体,世界各国看到了中国的改变,中国学生也更加自信。同时,在世界舆论场上,中国是热门话题,对关于中国的信息需求不断上升,正面评价很多,负面意见也不少。

“可以说,外界重视中国,首先是看到了中国人取得的成就,从而承认中国这个国家取得了成功。但是,外界对中国的负面认知也是相当令人苦恼的。目前中美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当中,就有相当大的误解和偏见的成分。”傅莹表示,美国人很少能听到和看到中国人系统地讲自己的世界观和国际理念,比较流行的是美国人写的书和文章,描绘中国如何怀揣一套“秘密战略”,注定要与美国争夺天下。

在傅莹看来,信息的缺乏往往导致媒体和公众依循旧的逻辑去推断今日中国,政客也容易在不完整的资料基础上构建关于中国的立场。

“如果我们对有些问题不能及时解释和说明,如果出现关于中国的重大指控得不到有效信息的对冲,就可能积累成更大的问题。”傅莹认为,近年我国对外叙事的意识和方法都有了很大提升,硬件也不断完善,取得越来越好的效果。同时,中国在不断变化,世界也在不断变化,中国与外界相互观察的视角也在发生变化。中国要更多地参与世界事务,首先需要让外界充分和准确地了解自己,需要让自己的知识、信息和政策能够通达国际社会,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国际传播的方式方法。

“能不能有更多中国人写的好书、好的视频音频资料被翻译出来,向外部世界传播?能不能在所有关心中国问题的论坛上有中国人去介绍情况?能不能在所有愿意采访中国人的媒体上有中国人去发表意见?能不能有一天,但凡是涉及到中国的事件和问题,第一个向国际社会提供一手信息的是我们自己?”傅莹表示,我们需要改进自己的国际传播,让中国故事在美国和世界得到更充分的表达和传播,化解外界的误解和偏见,减少阻力和障碍;我们需要让自己的知识、信息和政策能够通达国际社会,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勇敢地面对挑战,不断学习和摸索,认真了解国家的历史和现实,吃透党的方针政策,跟上形势的发展变化,增强自身能力建设,成为中国新一代成功的传播者。

附演讲原文:

我最近去索契出席瓦尔代俱乐部的年会,几乎每个议题的讨论中,都会提到中国,遇到什么问题都会有人问到中国的观点或者是作用。其实不仅是在瓦尔代,在国际上的各大论坛、各大媒体上,中国都是一个热门话题。在世界的舆论场上,对关于中国的信息需求不断上升,正面评价很多,负面意见也不少。

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也承认,中国取得了成功。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和有力领导下,在各级政府持之以恒的推动下,在中国人民40年坚韧不拔的努力奋斗中,中国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国家,成长为在世界位居第二的大经济体。世界各国不仅看到中国城市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和四通八达的高速铁路和公路,更看到了中国人的改变,看到了他们对更加美好的生活、更多知识技能、更丰富精神世界的追求。

我在美国沃顿商学院出席留学生举办的中国论坛时,见到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中国留学生,他们充满活力、对未来满怀希冀。在国内出席大学活动时,在地方访问期间,我也接触过许多年轻人,他们成长在更高的知识平台上,对外部的世界更为熟悉,有着新一代中国人的自豪感、自信和舒适感。

有一次我在华盛顿与几位美国记者辩论,他们对中国有许多批评,我努力解释和说明,但双方都很难说服彼此,有点疲惫。最后,一位美国记者说,中国年轻一代更了解世界,将来或许会改变。随同的有一位留学生临时助手,我说,那你问问下一代?记者转身问他,在美国这么久,相比较之下,你不觉得中国问题很多吗?这位年轻人回答说:我在中国的时候,看到的问题很多,在美国生活,也发现有很多问题。所以,我想的更多的是,将来怎样努力去解决问题,让世界变得更好。

这位年轻人的话对我们双方都有启发。而且,这样简单的表达在提升中国形象上的功效胜过连篇陈述。

无论是中国、美国还是世界,我们面对的国家都是由一个个家庭和个人组成的,国家在世界上的形象也是由许多个体来构建和诠释的。中国2017年有1.2亿人次出国旅行,每个人都是中国的一块牌子,都代表了中国的形象。我们有好的方面,也有不那么好的时候,但这都属于我们成长的脚印。一个国家的形象不太可能超越自身的实际情况,我们处于今天这个阶段,人的真实故事是国家形象的基础。最近崔天凯大使在美国为纪录片《善良的天使》观影活动致辞时,讲到了“小人物”在中美关系中发挥的重要桥梁作用。整个中国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

可以说,外界重视中国,首先是看到了中国人取得的成就,从而承认中国这个国家取得了成功。

但是,外界对中国的负面认知也是相当令人苦恼的。目前中美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当中,就有相当大的误解和偏见的成分。美国最大的担忧莫过于,中国发展强大起来后,将在世界上追求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是否要抢夺美国作为世界领导者的椅子,用中国的制度和方式统领世界。美国人很少能听到和看到中国人系统地讲自己的世界观和国际理念,比较流行的是美国人写的书和文章,描绘中国如何怀揣一套“秘密战略”,注定要与美国争夺天下。

美国人习惯于霸权思维,对别的国家进行主观臆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麻烦的是,美国许多普通人对中国的认知正越来越被这种虚妄思维所影响,国会和决策层也有人试图据此判断和预设对中国的战略和政策。这样下去,难免给我们的国际合作和复兴大业带来阻碍,给改革开放增加不必要的成本。

我们需要冷静看待和面对挑战,首先是继续坚持走好自己的路。大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终归要看对自身问题解决得如何。美国焦虑的根源也是内部问题,无论是在党派纷争上,还是在财富的分配上,乃至经济的结构性问题,美国都进入困难的调整阶段,这些年战略透支带来的内伤需要时间调养。美国试图向外甩锅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中国也有自己的困难和问题,也需要通过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去克服。

同时,正如这个论坛所聚焦的,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化解外界的误解和偏见,减少阻力和障碍。中美政治制度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双方的分歧和在大国关系上的结构性矛盾是必然存在的,想躲也躲不开。重要的是,如何使彼此的认识建立在客观和理性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改进自己的国际传播,让中国故事在美国和世界得到更充分的表达和传播。

长期以来,在国际知识和信息库里,源自中国大陆的资讯相对匮乏,更谈不上系统性和完整性。例如,在英国大学图书馆的藏书中有不少关于中国的书籍,但多是民国时期和之前的出版物。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书架上摆放的杂志,多来自日本或者中国台湾、香港。美国的媒体几乎天天提到中国,但来自中国的声音并不多。

外界关于中国的“资讯赤字”是存在的。而信息的缺乏往往导致媒体和公众依循旧的逻辑去推断今日中国,政客也容易在不完整的资料基础上构建关于中国的立场。如果我们对有些问题不能及时解释和说明,如果出现关于中国的重大的指控得不到有效信息的对冲,就可能积累成更大的问题。

“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他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

近年我国对外叙事的意识和方法都有了很大提升,硬件也不断完善,取得越来越好的效果。同时,中国在不断变化,世界也在不断变化,中国与外界相互观察的视角也在发生变化。中国要更多地参与世界事务,首先需要让外界充分和准确地了解自己。

为此,我们需要让自己的知识、信息和政策能够通达国际社会。例如,能不能有更多中国人写的好书、好的视频音频资料被翻译出来,向外部世界传播?能不能在所有关心中国问题的论坛上有中国人去介绍情况?能不能在所有愿意采访中国人的媒体上有中国人去发表意见?能不能有一天,但凡是涉及到中国的事件和问题,第一个向国际社会提供一手信息的是我们自己?

总之,我们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国际传播的方式方法。在座有许多年轻人,你们有更好的知识基础,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同时,你们面对的是更大的国际舞台,世界期待着你们的声音。希望大家勇敢地面对挑战,不断学习和摸索,认真了解国家的历史和现实,吃透党的方针政策,跟上形势的发展变化,增强自身能力建设,成为中国新一代成功的传播者。谢谢。 ▲◆★●■☆

 

张国立佟丽娅张国立佟丽娅等中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团抵达朝鲜访问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11/03/7787099.html

新华社 2018-11-03:新华社11月2日晚消息,中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团当日乘机抵达平壤顺安国际机场,开始对朝鲜进行访问。当天下午,朝方官员与上千名朝鲜群众在机场停机坪迎接代表团一行。

据朝中社报道,三池渊管弦乐团2日为中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团访朝举行欢迎演出。演出以中国歌曲《我们的新时代》为开场曲目,具有特色的音乐旋律展现出中朝两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友谊。中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团、中国驻朝大使李进军和中国使馆馆员应邀观看演出。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副委员长朴光浩、李洙墉,文化相朴春男,朝鲜文学艺术总同盟中央委员长安东春等一同观看演出。▲◆★●■☆

 

赵乐际出席部署会 透露中纪委下一步反腐大动作★★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11/03/7787277.html

政知道  2018-11-03:说个纪委层面的大动作

11月2日,中央纪委书记赵乐际出席了一个部署会——深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派驻机构改革动员部署会。

在这个会议上,透露了中央纪委下一步的大动作——向中管金融企业派驻纪检监察组。

十八大后中管金融企业不断有人落马,其中包括两个大老虎——国开行原监事长姚中民和人保集团原总裁王银成。

变化:在说重点前,先大致梳理一下上一轮派驻机构改革的情况。

2014年12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中央纪委派驻机构建设的意见》,明确将通过新设、调整等方式,设置派驻机构,实现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机构全覆盖。

按照陈文清(时任中纪委副书记)的说法是,当时在140多个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中,中纪委监察部只在52个单位设置了派驻机构,其余的80多个没有派驻。

2015年3月,中纪委新设7家派驻纪检组组长,分别赴中办、中组部、中宣部、中央统战部、全国人大机关、国办、全国政协机关任职报到,这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2015年11月,中办印发《关于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的方案》,明确中纪委共设置47家派驻机构(综合派驻27家、单独派驻20家),实现对139家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全覆盖。

但今年以来,发生了不少大事,比如监察法施行,比如国家监察委成立,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纪委监委的监督对象已经不仅仅是党员干部了。

在外界看来,监督对象的扩展意味着派驻机构的扩权,这也体现在了10月30日的文件中:

“赋予派驻机构监察权,派驻机构既要依照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又要依照宪法和监察法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实行监察全覆盖”。

换句话说,被监督者将成倍增长。将向中管金融企业派驻

中央文件中还有这么一句话,“分类施策推进中管企业、中管金融企业、党委书记和校长列入中央管理的高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

据《人民日报》,此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主要是对中央和国家机关派驻了纪检监察机构,中管企业、中管金融企业、党委书记和校长列入中央管理的高校的纪检组(纪委)是内设机构而非派驻管理。

如何“分类施策”尚不得知,但2日的部署会上,赵乐际的说法是——

“有序开展向中管金融企业派驻纪检监察组的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中管企业、党委书记和校长列入中央管理的高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

划重点,“向中管金融企业派驻纪检监察组”,这可是个重大调整。

按照赵乐际的说法,除了中央和国家机关,这十几家中管金融企业将要被安上“探头”。

问题:金融系统的反腐一直备受高层关注。

在2015年时,中央就实现了对15家中管金融企业巡视全覆盖——

2013年8月,中央巡视组进驻中国进出口银行开展巡视,之后的巡视反馈提到“有的贷款发放不规范,存在廉政风险,有利用信贷权谋取私利的情形”。

2015年11月,中央巡视组对31家单位党组织进行专项巡视,那次专项巡视的“重头戏”之一,便是14家中管金融企业。

后来反馈的情况表明,问题也不少。

如中投公司存在“公款打高尔夫球不收手不知止,公款出国(境)旅游屡禁不止,营销领域费用失控,违纪违法问题频发”“利益输送问题严重”。

中国工商行“‘近亲繁殖’比较突出,一些单位领导违规提拔调整干部”“一些基层机构存在以贷谋私问题,一些部门和分支机构利用创新型业务谋取私利”等。

国开行存在“铺张浪费、享乐奢靡问题突出,办公用房严重超标,在多地建高档豪华宾馆,闲置浪费严重”“存在因人设岗、‘带病提拔’;信贷、采购、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存在廉洁风险和道德风险”等。

金融反腐:伴随着巡视工作展开的,是中管金融企业一批官员渐次被查。

2013年12月,中国信保原副总戴春宁落马,2年后(2015年11月),中国信保原首席审计官马仑被查,马仑被查同月,公司党委办公室原主任胡正明因在中央巡视组进驻公司期间,干扰中央巡视组工作被严重警告并调离岗位。

2016年6月和2017年2月,国开行和中国人保先后被揪出两个大“老虎”——国开行原监事长姚中民和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总裁王银成。

在王银成落马同月,中央纪委发布通报,交通银行原首席风险官杨东平被双开,通报称他“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私营企业主获取贷款提供帮助”。

一些分行一把手也在落马名单中——

2017年4月,中国进出口银行北京分行原党委书记、行长李昌军落马

2017年12月,中国建设银行山东省分行原党委书记、行长薛峰落马

中国纪检监察报提到:改革明确,派驻机构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直接领导、统一管理,首要任务是监督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和司局级干部。 ▲◆★●■☆

 

到底是谁在批中国过早放弃韬光养晦?★★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11/03/7788154.html

多维 2018-11-03: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特朗普11月1日终于进行了半年来的首次通话,重点谈论了贸易战话题。中美两国从最高层面来讨论这一话题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习近平11月1日在与中国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谈到民营经济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个原因在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前外交官傅莹10月31日在美媒彭博社刊文直接称,中美关系恶化的速度之快几乎超过了任何的预期。

贸易战带来的恶劣影响正在逐渐显现,外界对这场贸易战爆发的原因有了各种解读,其中,有关“中国过早放弃韬光养晦”的说法泛起,认为是中国太过高调招致了美国的打压。果真如此吗?这种观点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中美贸易战越演越烈,导致舆论对其爆发原因进行各种解读

这种看法有对中国高调宣传的不满。

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积累,中国崛起成为现实。过去多年里,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并不多,加之中共也需要增强民众的民族自豪感。这就让中国在对外宣传时比较高调,不断扩大和强化其“强国”、“大国”的舆论形象,比如宣扬“中国制造2025”要让中国抢占工业革命的高地,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提出的“中国已赶超美国”造成的观感是中国已经非常“强大”,这种自负情绪、民粹主义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再有就是中国外交政策宣示上出现了变化,外界产生了不适应。

中共高层以往会着重强调“韬光养晦”。1998年江泽民在第九次中国驻外使节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要韬光养晦,收敛锋芒,保存自己,徐图发展”。2006年8月,胡锦涛在首次中共外事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

但习近平上台后,在2013年10月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提到要更加“奋发有为”的推进周边外交。2014年7月,习近平在出访拉美四国前提出三个“更加积极有为”(更加积极有为地维护世界和平、更加积极有为地参与国际事务、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发展)。自此之后,中国在宣扬外交时更多的是强调“奋发有为”“积极有为”,“韬光养晦”表述的变化被解读为中共已经将其抛弃。

中国领导人近年来在各大国际外交尽显高调

除了政策宣示上有变化之外,中国在推进对外战略时的手法也很“大胆”。

邓小平当时提出“韬光养晦”时要求中国不扛旗。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今天,有关中国要从美国手中接过自由贸易大旗的说法在中国国内舆论场里颇有市场。中国领导人在达沃斯经济论坛、博鳌亚洲论坛上等外交场合有关要做自由贸易的支持者的表述,《纽约时报》等媒体直接评价中国成为自由贸易领头羊。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访问欧洲时曾称“中国站在自由贸易的前沿,不希望有人打冷枪”,多年以来,欧洲多次标榜自己维护自由贸易,而在特朗普发起贸易战后,中国如此定位自己引人猜想。

经贸层面还有中国在2013年推出“一带一路”倡议,包括金融时报在内的西媒称这是中国要挑战美国。之后,中国成立的亚投行更是被认为是中国另起炉灶,构建独立于美国的经济秩序。不只是媒体,美国和日本等有很长一段时间里持怀疑态度,尤其是英国率先加入亚投行让美国不满,多次背后施压。

中国军事上的诸多动作更是被视为彻底放弃“韬光养晦”的危险动作。在东海上,中国派出海警船巡航、划东海防空识别区等,由守势变为攻势。中美战机多次在东海抵近,2017年5月,两军军机仅距离46米。再到南海上,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基建和部署,拦截美军舰、军机几乎成为常态,在2018年9月底的一次拦截中,两军军舰距离仅有40米。中国在东海和南海的对抗被认为是与“韬光养晦”不符。

从政策宣示到外交战略行动, 北京都展现出了不同于“韬光养晦”的风格,各种解读与猜测随之而来。

最后,这还与中国的“恐美”心态有关。从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亦或是全球影响力来说,美国都是全球的超级大国,中国还处在将强未强阶段,两者的实力差距让不少人产生了与美国斗、必定惨败的下场。这并猜测,而是有史可鉴。

当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时,美国就曾对日本发动国贸易战,其结果实日本受迫于美国的压力,向美国妥协,与其签署了“广场协议”。之后,日本经历了“失去的十年”,自此一蹶不振。

中美贸易战开打后,特朗普的不断加码,尤其是要扼杀中兴一事更让中国看到了美国的“厉害”。中国对自身实力无奈的同时又对美国产生了恐惧心理。

在恐惧面前,有些人会选择“退缩”,而“韬光养晦”强调要不露锋芒,也就被很多人拿来作为躲避美国打压的借口,将“韬光养晦”看成了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反而忽略了“韬光养晦”后的另外一句话——有所作为。这就使得不少人在贸易战里,固化地认为中国应该“韬光养晦”。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