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维系《与台湾关系法》意欲何为?

 邓小平影响中国30年改革开放最为经典的十句话

http://bbs.voc.com.cn/topic-1849800-1-1.html

 

  (四)最前瞻的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点评】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与中央两位同志谈话时指出“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对“文革”极“左”思潮泛滥时期盛行的“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等谬论的有力批驳。它为当时教育、科技战线的拨乱反正指明了方向。从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全党的共识。

 

今 日 看 点 : 20090423▲◆★●■☆

 

美国维系《与台湾关系法》意欲何为?

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3640350

 

美对台关系法的实践与展望

http://www.zaobao.com/yl/tx090422_502.shtml

 

           

http://www.zaobao.com/zg/zg090422_503.shtml

 

美国的战略布局与中国的定位

http://www.zaobao.com/forum/pages/forum_us090421.shtml

 

上海建国际金融中心始末:主动向中央要政策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79688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http://www.topyl.com/bbs/thread-570707-1-1.html

 


美国维系《与台湾关系法》意欲何为?
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3640350

    
 田一枫 美国维系《与台湾关系法》意欲何为  

据媒体2009-4-22 报道,在《与台湾关系法》出台30周年到来之际,美国和台湾的诸多智库,纷纷举办各种座谈会、研讨会,讨论《与台湾关系法》30年来所起到的作用,并探讨这部法规能否再继续维持30年。美国传统基金会资深研究员彼得·布鲁克斯相信,“台湾关系法具有丰富的弹性和空间,在未来将能继续扮演维持美台利益的角色。”这种论调让人诧异,发人深省。

    众所周知,1979年3月26日,美国国会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申明和强烈反对,通过了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并于4月10日由美国前总统卡特签署生效。这样一部美国国内法,却成为美国干涉中国内政,插手台湾事务的“法律依据”。它在客观上促使“台独”坐大,造成台海危机频仍,其危害之烈,影响之深,在国际关系史上都是罕见的。笔者在访问美国时,曾当面质问美国议员:“你们为何坚持要协防台湾,为何违背中美《八一七公报》的承诺,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她的回答是:“美国有《与台湾关系法》,无论谁当总统,都必须遵守这个法律,否则就是违法。”这当然是一种说词,但《与台湾关系法》的确又给了他们法律上的口实,可见这部法规已然成为美国领导人处理对台事务的“尚方宝剑”。

    美国制定什么法律,这固然是美国自己的事情,但美国的国内法却要涉及别国的主权,干涉别国的内政,这就未免太霸道了,太不可理喻了!试想,如果其他国家都照此办理,都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通过制定国内法来染指别国事务,这个世界岂不天下大乱,还有什么国际公理可言?但所幸的是,这样的事情只有美国敢为人先,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由此也可见一斑。过去的30年里,美国已经用足了《与台湾关系法》,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后果,这些都已经成为历史,美国理应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拨乱反正才是明智的选择。然而,透过媒体的报道,我们似乎看到,美国并不打算纠正自己的错误,反而要让《与台湾关系法》这部畸形的法规继续维持下去,这种情况就很值得深思了。

    美台关系的延续,固然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但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也是见诸于中美联合声明并为历届美国领导人所认可的。《与台湾关系法》显然和“一个中国”的原则相背离,美国对此应该很清楚。当前,在台海关系已经进入和平合作新时代的今天,美国仍然要维持《与台湾关系法》,仍然要坚持向台湾出售武器,甚至还要向台湾派驻海军陆战队,足见美国的对台战略并未“与时俱进”,相反却是抱残守缺。中国说美国打“台湾牌”,目的是挟台湾以制衡大陆,美国人公开场合从不承认这一点。但美国的所作所为,难道不是自己作出了明白无误的解读吗?

    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核心利益,为了防止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中国不惜承担最大的民族牺牲。对于中国的这条“底线”,通过历次台海危机,美国应该有真切的了解。《与台湾关系法》在过去起到了助长“台独”恶劣作用,今天仍会为“台独”的东山再起埋下隐患,其后果美国也应该掂量。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在继续发展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方面,表达了很多善意,中美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解决诸多地区性问题方面,也有广泛的合作空间。此时,在台湾问题上的任何不负责任的举动,都会影响中美之间的相互信任,都会削弱中美合作的基础。现在,是到美国对《与台湾关系法》作出全面反省的时侯了,如果美国不能纠正自己的错误,中国对于美国的“改革”和“善意”,自然也会保留必要的想象空间。▲(作者:田一枫)

美对台关系法的实践与展望
http://www.zaobao.com/yl/tx090422_502.shtml

   (2009-04-22)陈一新:4月10日是美国《与台湾关系法》三十周年。未来也许不见得会像第二个与第三个十年那样惊涛骇浪与高潮迭起,但随着两岸关系的快速改善、中国经济与军事崛起以及美国霸权的逐渐式微,可以预见台湾下个十年必然充满不确定性。

  《与台湾关系法》的第一个十年是美台断交后的调适期。美台关系最严峻的时代莫过于卡特政府的最后两年。1979年初,透过民主党参议员提出的“台湾授权法”,卡特总统坚持美台只能维持非官方关系,并决定在华府成立一个“美国在台协会”,同时要求台北设立一个类似的非官方机构,取代驻美使领馆,但该法却对台湾的安全、军售与双方代表机构的外交特权与豁免权只字不提。

    ☆ 三十年的演变

  卡特此举引发国会强烈反弹,为当时正在进行的美台谈判注入新变数。在国会的强力要求之下,与台湾关系法最后定案的版本总算比卡特的台湾授权法更为充实、完整。尽管如此,在卡特的禁令之下,白宫与国务院官员无不视台湾驻美人员为洪水猛兽,对任何台湾驻美人员的邀请,一律予以拒绝,更不用说接受邀访到台湾参观访问了。

  直到里根入主白宫,美台实质关系才逐渐改善,1988年的9月,台湾驻美代表钱复离任返台之前,华府各界举行盛大酒会欢送,到场人士除国会议员、社会名流外,政府阁员也多人与会。

  第二个十年则目睹了美国对台湾关系法的安全承诺。1994年,美国调整对台政策,除了将“北美事务协调会”改为“台北经济与文化代表处”之外,也准许台湾驻美人员在华府官署洽公,双方实质关系大幅提升。1995年夏,北京因李登辉访美,而对台北展开文攻武吓。1996年3月初,中国对台湾实施飞弹演习,美国派遣两个航母战斗群到台海附近水域,化解台海危机。克林顿总统认为,李登辉访美有他的政治外交考量,不完全是对中国的挑衅,北京却不无反应过度之嫌,因此派军驰援台湾。

  1999年7月9日,李登辉提出“特殊国与国关系”,两岸紧张情势再度升高,华府派遣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会主席卜睿哲(Richard C. Bush)来台要求台北给一个说法。台北被迫退回到原先“一中各表”的立场,暂时雨过天青,但两岸互信却已不复存在。

  及至第三个十年,美国对台湾关系法的安全承诺有了新看法。2004年秋,布什总统希望陈水扁在国庆演说对中国释出善意,以利两岸复谈,陈水扁也表同意,但出尔反尔,在释出善意的同时却又批评中国是“邪恶势力”、“黑暗阴影”。对于两岸复谈的破局,当时的鲍威尔自然大为不满,在访问北京时痛批台独。前副国务卿阿米蒂齐甚至表示,美国不必依台湾关系法驰援台湾。

    ☆ 台美关系正在老化

民进党让美国对台安全承诺陷入危险。美国是否会在危机下依照台湾关系法驰援台湾,从来就不
是一个清楚界定的问题。台湾关系法中有意的模糊正是最重要的价值所在。然而。当民进党不断挑战极限,台湾关系法自然失去原始的模糊性。克林顿政府派遣两个航母战斗群到台湾海域,布什政府则明白表示台湾关系法不是送给台北的空白支票。由此可见,美国是否依照台湾关系法驰援,端视美台之间的关系与互信程度。

  进入第四个十年,美中台三边关系呈现扑朔迷离的情势。一方面,三角形的每一边,不是关系加强,就是互信恢复,或兼而有之;另一方面,中国的军事崛起又引起美台的疑虑。虽然华府目前乐见两岸关系平稳发展,但对两岸关系的多样化与愈趋紧密复杂的关系,却也不无疑虑。至于台湾,则担心美中关系日益紧密与经贸互赖程度日深,未来可能影响到美国对台军售与安全承诺。

  在全球金融海啸、伊朗核武发展、伊拉克撤兵与朝鲜核武危机、地球暖化等各种压力纷至沓来之际,美国显然认为两岸关系并非热点。而且,美国国内对两岸关系现状与未来不以为然或持否定意见的智库学者毕竟只是少数,似乎也看不出太大的暗潮汹涌。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关系法也正在面对老化与国会支持程度弱化的问题。在今天三边关系都不错的时候,也许正是美中台透过各种管道以更细致方式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对台湾来说,在不断推动、改善两岸关系的同时,强化美台之间的关系与互信程度,让台美利益结合在一起,应是最好的肆应之道。▲ 作者:陈一新是淡江大学美国研究所教授


中国海军成立60周年 中国海军舰艇如何命名?
http://www.zaobao.com/zg/zg090422_503.shtml

  青岛2009-04-22讯:中国海军成立60周年纪念日多国海军活动联络官沈俊少校指出,很多外国媒体把中国海军舰艇命名为“夏”级导弹核潜艇、“中华神盾”驱逐舰等,这是不正确的。

  据新华网报道,沈俊昨日在青岛接受采访时,介绍了中国海军舰艇命名的由来及规律。

  沈俊说,中国海军舰艇是根据《海军舰艇命名条例》的要求命名的,总的原则是:区别于国际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舰艇命名;区别于国内地方船名;条理性强,便于记忆;字音清楚,不易相互混淆;名称响亮,有意义,能够体现中国的尊严,表现出中国的悠久历史和文化;能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使用长久,在相当长时间内,能够满足装备发展的需要。

  他接着说,海军舰艇具体命名规定简要如下:巡洋舰以行政省(区)或词组命名,驱逐舰、护卫舰以大、中城市命名,核潜艇以“长征”加序号命名,猎潜艇以“县”命名,船坞登陆舰、坦克登陆舰均以“山”命名,步兵登陆舰以“河”命名,补给舰以湖泊命名。

  此外,在中国海军的舰艇方阵中,还有两艘战舰是用历史人物命名的:一艘是远洋航海训练舰“郑和”舰,另一艘是大型国防动员舰“世昌”(清末海军将领,民族英雄,北洋舰队巡洋舰“致远号”管带邓世昌)舰。沈俊还指出,尽管中国军舰都有自己的舰名,但并不把舰名漆到船舷上,而是根据国际惯例涂上自己的舷号。▲

美国的战略布局与中国的定位
http://www.zaobao.com/forum/pages/forum_us090421.shtml

   2009-04-21:涉及到美国的世界战略布局,只要不是针对遏制中国发展的,或者主观上即使是为了遏制中国发展但在客观上不至于给中国造成发展障碍的,中国即使是不欢迎的,甚至是反对的,但事实上也还是可以接受的。这涉及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美国战略布局对中国发展产生的客观效果,中国自己的战略定位。

  就美国的战略布局而言,到目前为止,客观上对中国的发展产生的大多数都是有益的作用,尽管,这也许是美国所始料未及的。毫无疑问,当今世界,美国独大。尽管大多数国家渴望建立一个更加平等的多级世界,包括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以及其他新兴国家;但是,欧盟的联合困难重重,俄罗斯还在振兴中挣扎,日本基本属于畸形国家且因为历史原因很难得到受害邻国的理解与原谅而难以成为取信于世界的政治大国,新兴国家的崛起还需要时日并且因为各自的原因而使得彼此之间的联合困难重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安全面临的现实威胁中,不仅传统威胁依然存在,战争的阴霾在亚洲的上空并未完全散去;而且非传统的恐怖威胁、极端民族主义等是美国也是世界需要联合应对的,这样的威胁也没有使中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也就是说,中美之间具有反恐战略利益的高度一致性。

  美国在亚洲有巨大的利益,也有巨大的利益同亚洲有关。这种历史背景下,美国为了维护其全球利益,也为了维护其国家安全,抛开意识形态问题,仅此而言,美国自然就有着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同的战略布局。表面上看,这些战略布局同中国利益是严重对立的,但事实上也涉及到中国的定位问题:中国恰当的国家战略定位同美国的战略布局并非不可协调。以与中国利益攸关的亚洲为例,可以逐一做出粗浅的分析:

  ☆ 东北亚问题。

美国在韩国驻有大量军队,这是冷战时期的产物,也是半岛的特殊历史遗产。无论当年的初衷是什么,也不论现实中因此为美国谋得了多少实际战略利益,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势力的存在确保了半岛的平衡与稳定。没有美国力量的牵制,谁也不敢保证民族主义或冒险政权的冒失行为会使半岛陷入怎样的状态,姑且不论战争本身将中国拖累陷入多深,仅难民问题,也将是中国的巨大麻烦;而且,没有哪个国家希望自己的身旁成为核武库或火药桶。作为中国的陆上近邻,半岛的稳定客观上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

  ☆ 东亚问题。

很多中国观察家一提到日美同盟总是如芒在背;一提到二战结束后美国客观上纵容日本军国主义总是如鲠在喉,诸如此类。而且,现实中美国为了减轻自身负担,总在有意无意鼓励日本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从而与日本的所谓正常国家追求不谋而合,从而使中国的观察家门对日本军国主义倾向一项十分敏感;并且即使中日之间在钓鱼岛问题上的领土争端因为美国因素也变得更难解决;至于岛链战略更形同于对中国发展为海洋国家的封杀。所有这一切,无不使中国的战略家们怀着深刻的忧患。但是也应该看到:美国的存在,是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强大抑制力量。一方面,日美结盟固然遏制了中国甚至俄罗斯,维护了美国的战略利益;另一方面,毕竟美国自建国以来,本土唯一一次受到国家力量的严重打击是来自于日本。很难想像,没有美国的抑制,日本一意孤行壮大军国主义,中国会有什么样的有效手段抗衡日本而不影响自己一心一意搞发展。

  ☆ 南亚反恐问题,也就是阿富汗战争问题。

中国西北地区因为民族主义、分裂势力而日益受到南亚恐怖势力的影响甚至渗透,东突分裂势力将是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内势将面对的挑战。尽
管美国采取了反恐的双重标准,不太可能将在关塔那摩的东突恐怖分子引渡回中国;但是,显而易见,美国对恐怖势力基地组织老巢阿富汗的征剿至少客观上使东突分裂势力少了一个庇护所,这是中国所乐见的。

  ☆ 台海问题。

美国显然利用台海不统不独的局面为自己国家谋取利益的最大化;也毫无疑问,没有美国势力的存在,统一恐怕早已成为事实。但是,一方面,那样形式的统一会给国家与民族带来多大生命与财产损失,实难估量;另一方面,台独势力的狂悖行径会促使其怎样铤而走险,也难以估量。中国不需要感谢美国,中国依然一如既往地反对美国插手中国统一事务,中国依然坚定不移地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问题是,既然祖国的统一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祖国的强大做后盾,那么,在祖国尚未强大到足已和平统一以前,抑制分裂就是首要任务。美国即使出于不得已,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与全体中华民族为敌,这在客观上维持了台海现状,为祖国的和平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也为未来和平统一预留了空间。

  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被认为是国家关系的不变准则。但是,在观察一个国际事务时,客观效果也是不可回避的,这直接关系到国家定位、国家战略的安排。综上所述,美国绝对不是为了给中国提供一个和平发展的机遇而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才做出目前的战略布局,但这样的战略布局却确实给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和世界环境。如此,如何看待美国的战略布局并据此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有力的国家战略定位,就是至关重要的了。

  首先,不管中国愿意不愿意,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将中国看作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一极或者是需要西方世界加以防范的力量。表面上看这二者是对立的,但对当事国的中国而言本质上却没有多少差别。与美国相抗衡,中国至少在可以预见的短期内没有这样的综合实力;并且,鉴于当年美苏争霸的结果,这样的期冀正是中国应该尽力避免的。至于中国的发展会给西方带来挑战的问题,挑战是有的,即使中国发展不到大国地位的层面,挑战也有;但是,那不应该是西方围堵中国意义上的挑战。今天西方一部分人热议中国崛起,其中就有一些势力目的是制造舆情和阴谋,围堵中国,迟滞中国的发展。

  问题是,世界发展到今天,融合程度如此之高,已经与冷战时期类似于零和关系的世界完全不同:美元贬值受损的不仅是美元的世界声誉,还有中国的实际利益。在这个问题上两个国家的合作表明中国在帮助美国,其实也在帮助自己;反之亦然。再如朝鲜半岛问题,不仅美国希望稳定,中国更希望稳定。所以,中国的发展不是为了挑战哪个国家,只是让自己有能力维护这个世界的安宁,让自己能够维护自己的利益;但这并不是就一定会伤害别的国家的利益。这种认同,在世界上是需要时间的。

  至于在经济危机中,由于中国最近几十年来专心发展积攒下一定的实力,让很多国家眼红,于是将中国当成救世主。其实,中国自身的国情异常复杂,中国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不仅要花费很多精力,也更需要金钱和时间。如此,中国无论是否富足、强大,都首先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国内。事实上,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稳定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因此,中国需要冷静的头脑:在世界事务中,中国理应承担自己的那份责任,追求自己的那份利益。很多实例可以说明这样的问题:亚洲金融风暴期间,中国并没有让货币贬值,给亚洲邻国经济打了一记强心剂;目前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部队人数最多的国家,诸如此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中国正在对世界尽着自己的责任;但是,G2、中美合作领导世界、世界领导权更替等等都扯上中国,其中有对中国的善意期待,也不乏恶意的吹捧。悠久的历史让中国明白:和平才能发展,“王道”才是正途。中国没有做世界领导者的野心,中国更没有统治世界的图谋,中国只有富足与稳定的愿望;即使强大,也不会欺凌而只会出于保护自己利益和世界稳定的需要同世界合作;而中国的悠久的文化积淀也支持这样的国家定位:和平相处五项基本原则就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而提出来的。

  基于此,中国发展的国家定位以及世界对中国发展定位的认知就变得非常重要了:中国不可能像当年的英国或现在的美国一样领导世界、支配世界,中国只是是世界中的一支和平力量,中国不会也无意挑战哪个国家的地位,更无意伤害世界,中国的发展是为了自己的人民;即使出于维护自己的利益,中国也更愿意合作而不是对立。

  基于此,美国的战略布局对中国而言,只要不是针对中国、扼制中国的,中国即无意挑战,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也需要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中国需要抵制“大国”诱惑,清醒地确认自己的国家定位,一心一意谋发展。▲ 作者:杨富有 中国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联合早报网》

上海建国际金融中心始末:主动向中央要政策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79688

    2009-4-21 作者: 谈佳隆:到2020年,中国将拥有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当的国际金融中心、也将拥有具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国家把“两个中心”的历史性战略任务交给了上海。

  3月25日,国务院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再次确认了上海在国家中长期发展中的重要使命。

  自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提出“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新飞跃”至今已历时17年。在此之后,上海一直把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1995年被国务院加入)作为上海的历史使命。

  那么,上海如何摘得“两个中心”,被中央再次赋予历史重任?

  《意见》出台背景:发展转型 上海向中央要政策

  在记者长达一年的采访中,多位《意见》参与者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在该《意见》的标题中,“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是真正的目的,而“两个中心”建设只是实现转型的方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意见》(送审稿)前期调研和起草人之一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提到了2007年末的上海市委务虚会。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召开,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赴京履新,为了填补上海市委书记的空缺,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的俞正声被调往上海担任“一把手”。“新官上任”的俞正声书记很快就着手针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进行调研了解。而调研的结果似乎并不令人乐观。

  周振华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回忆说:“2007年底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