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给我们的64个人生智慧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10213&msg_id=523
第二十感悟:审视自我观察别人—–完善自我
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要想了解自己,必须审视自我,经常反省自我。
经常审视自我会让自己更能够认识自我的不足和错误,从而改变自我,提升自我。
今 日 看 点 : 2010-12–18 ▲◆★●■☆
俄称中国正在全力改装瓦良格航母方法值得称赞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12-17/1022624065.html
为何中国的物价总比发达国家贵?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1012/news-gb2312-1236526.html
中国式腐败遇到美国钓鱼式贿赂 中国官员被迫倒戈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1012/news-gb2312-1236774.html
大堵车引中国“迁都”争论 多地掀民间“选都”热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1012/news-gb2312-1236770.htm
60岁以上国人 半数有关节痛
http://health.zaobao.com/pages8/specialists101216.shtml
社科院报告称名牌大学文凭逐年贬值
http://edu.sina.com.cn/l/2010-12-17/0917197460.shtml
解放军装备采购与军事代表制度改革试点启动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12-18/0632624180.html
俄称中国正在全力改装瓦良格航母方法值得称赞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12-17/1022624065.html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7日 东方网
网络流传图:正在中国进行改装的瓦良格航母 网络流传图:正在中国进行改装的瓦良格航母
东方网12月17日消息:据俄罗斯军工新闻网12月15日报道,中国一直在积极投资发展本国武装力量和军工系统,利用一切机会完善和提高国防实力,苏联解体前未能建成的“瓦良格”号航母在中国改装后迎来新生就是这种方法的典范。
2000年从乌克兰采购得来的“瓦良格”号航母更名为“施琅”号,经过改装,可能将于近期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有观点称,这艘航母将会成为战斗教学(训练)舰,为中国完全独立自主建造的国产新型航母铺路,而且首艘新航母装备到中国海军任何一支舰队都合情合理。总之,应当祝贺中国很快就能得到更为强大的多用途海上战斗舰只。
苏联首批真正意义上的航母的诞生并不容易,付出了较大的时间、资金、人力等资源代价。在成功研制出1123型反潜、巡洋、直升机航母“莫斯科” 号和“列宁格勒”号用于战斗使用演练之后,苏联开始设计过渡型航母,最初同样定位于反潜防御任务,结果研制出了1143型航母“明斯克”号和“基辅”号,除了直升机外,还能搭载垂直起降的雅克-38飞机。在上世纪60-70年代,类似航母成为可能使用战术核武器的条件下灵活机动停靠海军航空兵的通用平台。但是在1980年苏军入侵阿富汗的战争中,雅克-38飞机的战斗使用试验未能成功,该机在保障对地面部队的直接支援方面,无论是战术上,还是战斗使用上,都有明显缺陷。之后苏联海军得到了第3艘1143型航母“诺沃罗西斯克”号,以及1143.4型“巴库”号,即现在进行现代化改进转售给印度海军的“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随后诞生了1143.5型航母“第比利斯”号,现在成为俄海军唯一的航母“库兹涅佐夫”号。另外还有1143.6型“里加”号,之后更名为“瓦良格”号,但在苏联解体前未能建成并服役。其后的1143.7型“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本应成为苏联首艘核动力航母,同样未能建成,于1992年化成一堆废铁。埋葬苏联的别洛韦日森林协定几乎对苏联所有航母的命运起到了最为悲惨的作用,仅有“第比利斯”号改称“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纳入俄海军编成,其他几艘使用费用更为昂贵的航母根本无人需要,结果“莫斯科”号和“列宁格勒”号卖给了印度,并于1995-1997年被切割成废铁。“基辅”号和 “明斯克”号被中国买走后,分置在天津和深圳,现在用于娱乐目的。韩国人买出的“诺沃罗西斯克”号航母同样变成了一堆废铁。
唯一迎来命运转机的是中国得到的“瓦良格”号,乌克兰政府以区区25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中国,最初公布的官方用途是改装成水上宾馆、娱乐中心和赌场。但在历经627天辗转运到中国之后,于2002年3月3日抵达大连,然后进厂由中国专家“维修和研究”,运输费用总计约500万美元。应当指出的是,该航母的“维修和研究”工作至今仍在继续进行,有限的图片资料表明,航母上一派热火朝天的工作景象,部分船体被切割,内部系统逐个改换,岛部建筑也已开始安装设备,包括不久前更换的中国国产新型雷达的相控阵天线。如果现在还认为这艘航母将被改建成娱乐中心,那将显得非常荒诞。实际上中国正在全力改装 “瓦良格”号航母,确保其在纳入中国海军战斗编成之前进入战斗状态。另外,中国已经开始自行建设供本国海军航空兵未来飞行员使用的模拟训练设施,实际上是 “瓦良格”号航母水上部分的完全仿制,包括岛部建筑。总之,中国打造航母舰队的方法值得称赞,仅用3000万美元就得到了首艘航母的骨干,实在是非常不错的交易。
中国一直在坚定地、有条不紊地提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实力,实现国防工业系统的技术更新。近期在东亚、东南亚紧张局势持续升温,中国和日本、越南等国的无数政治、领土、经济争端不断爆发的情况下,中国军事实力的持续增强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打造一支航母舰队在此过程中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中国航母建成,攻击航空兵的实力大幅提升,今后必将会对东南亚海域的兵力平衡造成严重影响。虽然俄罗斯暂时尚未向中国供应能够停靠在“瓦良格”号航母上的苏-33舰载机,但是北京现在似乎已决定完全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海军航空兵的装备问题。有消息称,几年前中国从乌克兰购买了苏-27K舰载歼击机的试验原型机样品T-10K,虽然不适宜飞行,却对中国航空制造专家研究其整体布局、机翼系统有着重要的研究和借鉴作用,结果中国沈飞公司在此基础上研制的国产舰载歼击机歼-15今年已首飞成功。外形酷似苏-27K/苏-33的新飞机图片曝光后,立即引发关注。专家们指出,虽然中国可能在结构上借鉴了苏-33,但是无论如何难于仿制现代版苏-33的动力装置和机载无线电电子设备。当然,这也不是中俄军事技术合作中首次类似“武器盗版”问题的实例。此前中俄曾签署了许可生产苏-27SK歼击机的协议,中方代号歼-11,但在一段时间后,中国单方面研制和生产未经俄方同意的歼-11B型战机,结果导致俄方撕毁向中方供应配件的协议。但是中国继续使用本国生产的配件生产歼-11B,现在则装配上了国产发动机,今后可能会对俄武器出口收入构成潜在的威胁。
总之,中国一直在积极利用从发达工业国家得到的一切机会,吸收、转化任何先进的国防技术,促进中国国防工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中国军队的整体实力,保护国家国防利益,这种战略决策在“瓦良格”号航母改装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编译:书山)▲◆★●■☆
为何中国的物价总比发达国家贵?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1012/news-gb2312-1236526.html
中金在线 于 2010-12-17 这个章节我想谈一个比较有趣的题目,一个和每个人的生活都相关的题目,叫做泡沫经济。最近你们看到了吧,到处都是泡沫,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如今大蒜也泡沫了,中国的物价存在太多的泡沫。
我给读者举个例子吧,1982年,我们去看电影《少林寺》的时候,票价是1毛钱,2007年《变形金刚》在北京上映时的票价是80元,25年翻了800 倍。而在美国,一线的电影院《变形金刚》的票价折合人民币后是54块钱。其实很多香港人到了大陆去看电影,看到票价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香港的票价最贵也才50港元而已。如果在非尖峰时间去看,还有20港元到40港元的票价,我们大陆这边的收入这么低,电影票的价格怎么可能这么高?简直无法想象。在中国,像男学生要陪女朋友看个电影,那都是很奢侈的。这就叫什么?物价泡沫。以麦当劳为例,美国麦当劳价格跟中国差不多。天然气呢?我们差不多一立方3.5元
,跟美国也差不多。你发现没有,这种低档餐馆的价格差不多,天然气价格也差不多,可是电影这种东西就差很多。也就是说,吃的跟用的,这种大众都要消费的东西,价钱都和美国差不多,但是只要不属于大众消费品的,中国的就一定比较贵。比如说长途电话费,如果从美国打过来的话,是一分钟1毛钱,我们打过去的话,一分钟就得8块钱了,你看差多少?还有松下54寸等离子电视,相同款式,在中国卖40 939元,而在美国的价格就只有我们的四分之一,折合人民币只有10 239元,你能想象得到吗?这个数据我们都已经上网再三查验过的,保证正确。
中国的房价收入比达到了发达国家的三至六倍,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在人均收入不及日本东京十分之一的情况下,房价已和东京不相上下,有些地区的房价收入比已超过30倍。蔬菜、肉蛋、粮食及食用油价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物价问题成为了百姓关注的焦点。那么,物价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所谓物价泡沫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有些人就喜欢穿大牌的衣服,比如阿玛尼,阿玛尼的西服在我们中国差不多要3万块人民币,但是在美国买的话,折算成人民币却只有15 000块。汽油在中国是6.83元每升,在美国4.56元每升,也差了很多。宝马Z4型的车子在中国要58.9万元人民币,在美国折换成人民币才20万元而已。另外诺基亚1661型的手机,读者可能会觉得这个东西应该全世界都一样吧,其实也不一样,在中国买大概需要300美金,在美国买就只要85美金,差了近4倍。笔记本电脑呢?中国买一个笔记本6 000块,在美国换算成人民币只有3 406元,还不止这些呢。我再举几个例子,有个叫Samsonite的旅行包,翻译成中文,我们叫它新秀丽,可能大家不一定知道新秀丽,这种包在美国买的话,一个大概是27美元,才是中国价格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我们买一个包都要比人家多花那么多钱。在美国,一件POLO的秋天穿的大衣29美元,Clark的凉鞋,美国牌子,23美元,看到这些数字,你是不是还以为美国经济破产了、崩溃了?还是大甩卖?我也有这种感觉,不知道怎么回事了。
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到美国洛杉矶一家叫小台北的中餐馆去吃饭,4个人点了很多菜,都是鱼虾螃蟹这些海鲜,一结账,4个人才49美金,折合成人民币大概是 300多块,每一道菜平均价格才7美金,像这种鱼虾蟹之类的海鲜,在我们中国吃的话,这点钱顶多算个零头。当然如果去那些特别小的店,就另当别论了,但在一般餐馆我们的就肯定比美国的贵多了。还有我们经常喝的咖啡,在美国是1美元,也就是不到7块钱人民币。我们这边,就是去一般的咖啡馆、咖啡厅,一杯也大概要二三十块人民币对不对?似乎只有麦当劳这种一般社会大众都吃的快餐,天然气这种一般社会大众都要用的产品,我们和美国的价格差不多之外,其他稍微上点档次的东西,我们都比人家贵。为什么? 一切皆因没有藏富于民。▲◆★●■☆
中国式腐败遇到美国钓鱼式贿赂 中国官员被迫倒戈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1012/news-gb2312-1236774.html
联合早报网 于 2010-12-17 (综合电)中国外交部主管的《世界知识》杂志,最新一期文章直指:美国当局对中国官员实施“钓鱼式”腐败,即主动行贿,在掌握官员的贪腐证据后,予以操控及讹诈,迫令中方官员出卖国家利益,制订对外国有利的政策甚至法律。
文章指出,这类行贿手法隐蔽、牵连甚广,其中特别点名前商务部条约法律司巡视员郭京毅的受贿窝案,该案牵涉到工商总局、外汇管理局等部门的一大堆官员。
10年50万起腐败案
题为《美国另类“巧实力”:用腐败信息控制各国官员》的长篇文章称,不少在华的外资企业,实为美国政府的棋子。美国大公司与政府关系密切,由来已久。这些公司通常在华盛顿设立政府关系部,美国也因此把情报工作扩大到商业组织。部分跨国公司暗地与美国情报人员联手,对中国官员实施洋贿赂,包括联谊送礼、邀请外访出游、协助子女海外读书就业,又有意让美国银行协助贪官洗钱。
涉事中方官员所有贪腐讯息、海外资产,美方了如指掌,成为敲诈中国的把柄。外国企业在中国行贿的案件,近年持续上升。中国近10年内,至少调查50万起腐败案,其中64%与国际贸易和外商有关。
这些“洋腐败”案件,比“土腐败”案来说,查处难度更大,中方近乎束手无策,原因是对方有意将整个部门、甚至其他部门一并拖下水,令案情异常复杂,即使专业律师或执法机构也望而却步。
《世界知识》出版社为中国外交部主管,社长高树茂为前中国驻蒙古大使,总编辑沈国放曾任外交部发言人、部长助理等高职。 ▲◆★●■☆
大堵车引中国“迁都”争论 多地掀民间“选都”热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1012/news-gb2312-1236770.html
人民网 于 2010-12-17 学者沈晗耀最新提出:新首都应选在湖南岳阳或河南信阳
反对者认为,关键是给北京减负,如果首都功能不变,新首都也必然成为“首堵”
核心提示
12月13日,上海学者沈晗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解决北京集中爆发的城市病,迁都是最好的选择,并提出未来的新首都应选在湖南岳阳或河南信阳。有人将其表述称之为“迁都治堵”,认为不论将首都迁往何处,都会是再造一个“北京城”,对于治堵本身并非治本的良药。
12月15日,沈晗耀告诉《郑州晚报》记者,媒体“曲解”了他迁都的本意,他的设想是在中部与西部、南方和北方连接处的枢纽地区建设“新首都”,培育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政策拉力”,以此根本改变中国生产力分布失衡的状况。治疗北京日益严重的城市病,只是迁都后的一个“副作用”。
迁都之说源于1980年,此后将近30年,每一次环境事件都会引发民间对于迁都的猜想。
但,这一切也仅限于民间。
大堵车再次引发“迁都”争论
每一次环境事件都会引发民间对于迁都的猜想
此次“迁都”的导火索是9月17日北京的“惊天大堵”。
当日,北京一场细雨,长安街东西双向堵车,继而蔓延至143条路段严重堵车,北京市交管局路况实时显示图几乎通盘红色。
当晚,央视《新闻1+1》,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以“令人崩溃”,“睹不忍惨”的字眼来形容,称其可以在北京堵车史上记下一笔。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理事陈宝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北京“首堵”已成常态,不“迁都”已经很难改变城市的路况。
民间关于“迁都”的猜想再次被点燃,直至12月13日,上海华顿经济研究院院长沈晗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番言论,“迁都”被推向了一个高潮。
这是他第一次公开谈论“迁都&rdquo
;话题,他认为要想解决北京近期集中爆发的城市病,迁都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沈晗耀说,他所认为的新都选址,不应该是一个已经成型的大中型城市,而是再造一个新城。
与大多数建议者一样,沈晗耀将“新都”的选址定在了中原地区或长江流域,较好的两个迁都地址是:一个是湖南岳阳,一个是河南信阳。“距离武汉二三百公里的地方都是最佳的选择。”
他的理由是,这些地方水资源充沛、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更重要的理由是,迁都能够带动中西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重心的转移。
但他这个更重要的理由并没有被人们所关注,更多的人只是关注他的“迁都”论,并戏谑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迁都治堵”。
全国多地掀起民间“选都”热
民间关于“新首都”的构想大部分选择是中原地区或者长江流域
最早提出“迁都”的是学者汪平先生。
1980年初,首都经贸大学教授汪平上书,提出了将首都迁出北京的问题,从此,北京迁都的序幕拉开,呼声不绝于耳。1986年,学者又提出北京面临迁都的威胁,一度引起极大的震动。
2006年,凶猛来袭的沙尘暴将“迁都”的提议推向高潮。
当年3月,参加全国人大会议的479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要求将首都迁出北京。
此后,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在网上发出酝酿已久的迁都建议书:“中国北方的生态环境已经濒临崩溃。我们呼吁:把政治首都迁出北京,迁到中原或南方。” 并上书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建议分都、迁都和修改宪法。
次年11月,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文,认为中国应认真考虑迁都,梅说,“如果北京继续充当首都,不仅对整个国家发展构成了额外的负担,城市自身也走入了死胡同。”
2008年2月,民间学者秦法展和胡星斗合作撰写了长文《中国迁都动议》,提出“一国三都”构想,即选择佳地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行政首都,而上海作为国家经济首都,北京则只留文化职能,作为文化科技首都。
民间关于“新都”的构想大部分选择是中原地区或者长江流域。最为民间所青睐的是“中原地区”,《中国迁都报告》一书中说,应该把首都迁往河南南阳。
作为民间“迁都”的另一个热门省份,陕西民间从未停止过努力。陕西师大一位副校长曾撰文建议将首都迁到宝鸡。而陕西省社科院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胡义成则认为至少应当将西安设成“陪都”。
民间迁都的构想一度被激发到了最高潮,全国各地也掀起了民间“选都”热。
有人根据人口、城市规模、经济总量等指标,列出了中国迁都地成都、重庆、西安、武汉、汉中等五大候选城市名单,甚至连南边的广州和海口等城市的民众也加入了这场硝烟四起的口水仗。
迁都构想的“本意”
“迁都”有助于打破目前中国经济的“东强西弱”的格局
沈晗耀告诉记者,“迁都治堵”并非其本意,原意是“迁都”可以打破目前中国经济的“东强西弱”的格局。
他告诉记者,2007年左右,他们做一个关于中国经济转型的调查,发现东部地区已经过度就业,过度开发,认为中国经济的重心应该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
当时提出了“迁都”的说法,但是仅限于研究领域,并未对外公开。
他说,近些年来,中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态势是:地区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内地与沿海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在加剧。
一个公开数据显示:现在东部地带以占全国13.4%的面积、41.15%的人口,占有超过60%的GDP,而西部则以23.11%的人口、56.9%的面积占有14%的GDP,而且北方和南方在社会经济领域出现的差距近年也有拉大的趋势。
2000年和2004年,中央政府启动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千方百计致力于缩小这种差异,但从自然地理环境、区位、历史惯性、经济基础和体制上看,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赶上东部快速发展的步伐。
沈晗耀说,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另辟蹊径,设想在中部与西部、南方和北方连接处的枢纽地区建设“新都”,培育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政策拉力”,以此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生产力分布严重失衡的状况,推动全国范围内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重组,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迁都后,像北京和上海以及东部过度开发的城市,可以实施退楼还林,逐步提高居住者的生活品质。”沈晗耀说。
随着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转移,北京将保留一大批专业素质高的人群,形成浓厚的人文气息,使得北京更适合作为中国文化科技的代表性城市。
迁都并非当务之急
如果首都功能不变,首都就必然成为“首堵”,迁到哪里都不过是让一座美丽的城市变成又一个“北京”
按照沈晗耀的建议,迁都可以遵循3年规划,6年建设,10年出成效,20年初具规模。
“迁都”建议在民间也并非一边倒,也有诸多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一个比较集中的理由是:“迁都”是一项重大决策,应该慎之又慎,否则影响国家的政治基础,也影响社会稳定。从国家发展和军事战略看,北京背依大山,前控平原、海洋,符合定都的规律,虽然北京现在遇到一些发展难题,但这些问题总是可以解决的。
对于目前北京承载过重的职能,对策应是分散北京的城市功能,而不是简单“迁都”。“迁都”并非当务之急。
一位自称“老北京”的网友说,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北京仍然是个物产丰富、水源充沛、交通便捷,人们安居乐业的城市。
北京之所以从一个物产丰富、自然资源富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变成今天资源严重匮乏的“问题城市”,根源在于,首都所承担的功能“五脏俱全”,既是政治中心,又是文化中心,还是经济中心,建国初期还是重要的工业基地。
他认为,如果能给首都减负,北京仍然可以继续充任首都,如果首都功能不变,首都就必然成为“首堵”,迁到哪里都不过是让一座美丽的城市变成又一个“北京”。
网络上,关于迁都引发的争议,依旧在热议,甚至已有“热心人士”开始讨论新首都如何命名。
有人说,中国已有北京、南京、东京和西京,唯独没有“中京”,新首都可以定名“中京”。也有人说,可以采用一个能够影响世界、被世界公认的文化名人或思想做名,比如“孔子城”、“墨子城”……
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