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体制改革再次夭折 路局撤并传言被否

易经给我们的64个人生智慧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10213&msg_id=523

 

第三十六感悟:退而自保锋芒不露—-心怀远大抱负

 

韬光养晦就是要沉着应付,能忍辱负重,凡事收敛锋芒,隐藏才能行迹,等到条件成熟时,一展自己的远大抱负。 

 

君子光明的德行受到创伤,这时再继续前进是非常艰难的,聪明的办法是收敛自己的光芒。

 

今 日 看 点 : 2011-0312▲◆★●■☆

 

中国空军执行撤侨任务由空军司令政委亲自指挥

http://mil.news.sohu.com/20110311/n279765011.shtml

 

铁路体制改革再次夭折 路局撤并传言被否

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2011lianghui/20110311/3644248.shtml

 

中国没理由向多党制膜拜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08648

 

即使中国GDP超过美国 也无法恢复汉朝时地位

http://finance.ifeng.com/news/hqcj/20110311/3642631.shtml

 

美国暗示:若中国收复钓鱼岛 美将出兵为日夺回

http://military.china.com/important/64/20110302/16407463.html

 

英报声称:血腥的冲绳战役或由中美再次打响

http://news.ifeng.com/mi
l/4/detail_2011_03/10/5074448_0.shtml

 

 

中国空军执行撤侨任务由空军司令政委亲自指挥
http://mil.news.sohu.com/20110311/n279765011.shtml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申进科 赵建强 2011年03月11日
 
原文配图:3月4日中国空军执行撤离在利比亚人员任务首架运输机抵京。

  中新网北京电 题:空军执行紧急撤离我在利比亚人员任务全景扫描

  2011年3月4日10时42分,北京南苑机场。空军执行撤离我在利比亚人员任务的第4架伊尔-76运输机稳稳降落。

  在这次史无前例、规模空前的国家救援行动中,空军闻令而动、精心指挥、快速准备、周密实施,将1655人从利比亚转移至苏丹首都喀土穆,并将287人安全接运至北京。

  在4天多时间内,空军4架伊尔-76运输机往返境内外6个机场,飞经5个国家,跨越6个时区,空中飞行46小时,单机总航程3万多公里,创造了一个个历史性纪录。

  ☆ 闻令应急而动,一切为了同胞安全撤离

  2月22日,利比亚安全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内相关部门组织力量,从海陆空分批组织中国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在利比亚人员安全有序撤离。27日晚上,空军接到预先号令:派4架伊尔-76空军运输机赴利比亚执行撤离人员任务。此时,离28日16时的出发时刻,准备时间只有不足24小时。

  空军司令员许其亮,空军政委邓昌友亲自筹划部署,坐镇指挥。紧接着,空军本级指挥组、空军前方指挥组、空军伴随协调组相继成立。

  这次行动横跨亚非大陆,飞越阿拉伯海和红海,昼夜连续实施,飞行强度大;航线和起降机场陌生,天气复杂多变,地面保障没有依托,飞行安全面临诸多困难。

  空军司令部作战部部长刘子荣介绍,空军机关和部队着眼最复杂最困难条件下遂行任务,认真研究飞行实施方法,科学规划飞行航线,积极开展安全预想。空军还精心选配过硬机组,命令参加过汶川、玉树抗震救灾,执行过联合军演跨国投送任务的空军航空兵某师担当重任;集中技术力量对执行任务的4架伊尔-76运输机进行全面检查维护,筹措自带充足的航材备件和维修器材;选配5名英语和阿拉伯语翻译随行保障,选派8名医护专家携带急救药品器材,随机进行医疗救护和心理疏导。

  就这样,从空军机关、空军航空兵某师和空军医疗卫生单位近10个部门抽调的77名精兵强将,迅速向出发地新疆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集结。

  航空兵某师师长俞金池,直接从会场奔赴机场。他说,为了克服语言交流的障碍,他们今年选送到院校接受航空英语强化训练的7名领航、通讯人员被紧急召回,加强到任务机组成员中。执行任务机组所用飞行最新的航图不到4小时就得到更新。机务人员仅用一天的时间,不仅完成了对飞机进行全面彻底检查、维修和保养,还对飞机内部结构进行了改造。

  ☆ 以万变应万变,确保撤离行动万无一失

  2月28日,天气良好。7时整,空军航空兵某师4架伊尔-76运输机从部队驻地直飞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11点30分左右着陆,乌鲁木齐的气温还是-17℃。

  16时06分,由俞金池任机长的4039飞机第一架起飞。间隔10分钟,4037飞机第二架起飞,其余两架也于19时顺利起飞。

  当日,苏丹天气条件较差,能见度400米,有扬沙,空军定下决心在巴基斯坦待命。

  天气首先就给大家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出发地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气温仅是-17℃,巴基斯坦卡拉奇气温29℃,苏丹喀土穆33℃,机场地表温度更是达到近50℃,短短几个小时,大家就经历了由寒冬到酷暑的巨大变化。

  更大的考验从28日晚上到达第一站卡拉奇就开始了。加油时间太长,每架飞机加油时间长达4个小时,而此时,苏丹喀土穆传来消息,由于大风扬尘天气,机场能见度只有400米,不具备飞机起降条件!

  机组人员心急如焚,出于飞行安全角度考虑,不得不临时决定在卡拉奇休整4个小时。

  这是一次突破时间界限的飞行。空军航空兵某师副参谋长、本次任务飞行员张兵说,“因为有5个小时时差,我们飞的方向一直是白天。”在飞行员头脑中要有3个时间概念,飞行员马永掰着指头说:“一个是北京时间,一个是世界时间,还有一个是利比亚时间。”

  这是一次从冰点到沸点的飞行。任务机组从部队出发前,要求官兵们准备3套军服,皮飞行服、春秋服和单(布)飞行服,即使这样,还是经受了新疆数小时待命中受到-17℃的冰冻和在苏丹、利比亚高温的烤晒。
  温差大对飞机安全构成较大威胁。每次飞行着陆后,飞参数据采集成为把控飞机质量的关键。特设师杨振宇每个飞行架次下来,都要第一时间采集飞参数据,通过分析飞参记录的飞机爬升高度、飞行姿态、航迹等资料,写出飞参评估报告,为每架飞机再次出动的安全系数提供依据。

  ☆ 细节温暖人心,万米高空谱写军民鱼水情

  3月2日,凌晨00:30分,4039飞机第一架飞抵利比亚。

  此时的利比亚塞卜哈机场外,不时响起零星的枪炮声。空军司令部作战部副部长陆海之说,大使馆介绍,很多同胞在机场已等待了好几天,想到同胞还处在危险的境地,机组临时研究决定将原计划每架飞机搭乘200人增至250人。

  来自长江岩土工程公司的48岁职工朱中村说:“看到空军飞机来了,我们高兴得跳起来!”

  随机群执行任务的空军航空兵某师副政委王金钟说,为了让回撤同胞的行程尽量安全舒适,出国前,空军连夜在机舱内搭起可供坐卧的双层卧架,还为每位乘客配备了一床崭新的空调被,并安装了临时卫生间。饮食也做了精心安排,各机都备有矿泉水、面包、米饭、鸡肉、牛肉,还有黄瓜和西红柿等食品。考虑到乘机人员的民族生活习惯,还专门准备了清真食品。

  长江岩土工程总公司工人代先元说,他衣着单薄地从北非35摄氏度的高温天气回到还有些寒冷的北京,多少有些不适应。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刚下飞机,立刻就有空军战士把棉大衣分发到他们手上。

  ☆ 随机医疗服务,让每位同胞在旅途中更安康

  3月3日下午,4架伊尔-76运输机运送首批人员回国。

  伊尔-76是运载武器、车辆、物资和武装士兵的大型军用运输机,乘坐的舒适度上肯定不如民用飞机,等大家登机刚一坐定,空军医疗伴随保障分队队长、空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教授关小宏就给大家做“心理按摩”。

  “每架飞机,都有两名医护专家随机保障!”空军后勤部卫生部部长罗永昌介绍,他们受领保障任务后,在迅速选派8名医护专家的同时,还紧急筹措补充了军医背囊、氧气瓶、治疗脱水腹泻等急救药材,目的就是让每位同胞都在旅途中更安康。

  在利比亚的塞卜哈机场,等待空运转移的同胞,大多是从外地由陆路运输甚至是徒步穿越沙漠转移而来的,有许多同胞已经累得体力不支,甚至还有不同程度的外伤
和精神焦虑。

  医疗队员们不等不靠,顾不上长途飞行的疲惫,利用飞机加油或办理手续的短暂空隙,就地对等候空中转运的同胞们展开巡诊。每架飞机要转运同胞200多人,医护人员却只有两名。

  谈起随机保障的记忆,医疗队员穆燕红说:“有一个在利中资企业的工程队,非要让机组人员,还有我们在他们的队旗上签名,说是回国后要放到公司的荣誉室里,永远保存……同胞们那种激动的心情,也时时感染着我们!”▲◆★●■☆

铁路体制改革再次夭折 路局撤并传言被否
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2011lianghui/20110311/3644248.shtml

2011年03月11日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陈岩鹏 张智  本报记者 陈岩鹏 张智 北京报道

对于铁路系统来说,全国两会是个敏感的时期。与往年一样,今年伴随着全国两会而来的,依然是关于铁路系统改革的种种传言。这一次,传言指向铁路局合并。

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说,按照铁路科学研究院做出的2010年新改革方案,郑州铁路局原本要在今年年内被撤销,并入武汉铁路局或西安铁路局,并将由此开启地方铁路局合并成立区域集团公司的改革步伐。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郑州铁路局局长、党委副书记张军邦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绝无此事”。

“现在新部长还没有找到重点方向,有关改革现在还不明朗,以后会怎么发展现在不好说。”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吴文化表示。

“铁路政企分开,必然要成立铁路公司,数量在5家左右为宜。现在路局数量太多,都改为公司,会导致线路运行复杂,而且容易产生恶性竞争,这就产生了一个路局合并问题。”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红昌表示。

■ 局长否认传言

“铁道部党委没有研究过郑州铁路局撤销的这件事,部里的领导也没有听到中央说这事。”张军邦对传言予以否认,“铁路科学研究院是研究技术的,怎么研究机制了?它是铁道部下面的一个研究机构,内行人看了都会笑话。”

“很久以前曾经有过这个传闻,不过已经渐渐听不到消息了。”武汉铁路局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但对郑州铁路局来说,这个被数次否认的传言依然让他们非常敏感。本报记者致电郑州铁路局,新闻科科长赵超以不能确认记者身份为由匆匆挂断电话。

尽管只是一个传言,但其背后逻辑倒是很清晰。传言我国中部的铁路指挥调度中心将放到武汉,郑州铁路局将在失去调度权力后改建成铁路工务中心。其佐证是郑州铁路局曾向铁道部申请修建调度中心大楼,未被批准,武汉的调度中心大楼则早已建好投入使用。没有调度权的郑州铁路局将可能被撤销,黄河以南部分划归武汉方面成立的铁路集团,而全国这样合并铁路局后产生的铁路公司将有数家。

早在2005年,分局撤销刚结束时,网上就流传着关于中国铁路要成立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七大铁路公司的说法。铁道部副部长陆东福就此对媒体表示,中国铁路的发展趋势肯定是走向公司制,但把郑州铁路局撤销并入武汉铁路局成立华中铁路公司的这一说法没有任何事实根据。

2006年,时任铁道部部长的刘志军在全国铁路运输安全电视电话会议上,着重澄清了当时社会上关于铁路改革的传闻和谣言。

刘志军在会上称,铁道部历届部党组没有向国务院上报过这种改革方案;本届部党组从未讨论过这个问题,而且也没有过这种改革设想;中央领导从来没有对铁路作出过研究这一改革方案的指示。

时至今日,具体方案始终不见踪影,相关领导语焉不详,铁路体制改革方案仍然以传言的方式在铁路相关人士中流传。

■ 体制之惑

“这个版本我看了好多年了,还在重复过去那些事,有时这个很动摇军心,郑州铁路局对此很敏感。”张军邦说。

尽管此前已有高级别官员出面澄清,但仍然止不住肆虐的传言。

“铁道部方案出台的过程都很神秘,比如之前提出的网运分离,就是有关领导去国外考察完以后,马上在国内开始实施的。”李红昌表示。

2002年,铁道部在郑州铁路局开展“网运分离”改革方案的试点。然而进行了1年零9个月后,郑州铁路局客运公司的亏损额就达到了7000万元。对此,张军邦既没肯定也没否定。

2004年下半年,就有传言说铁路分局全部撤销,郑州铁路局将一分为三,分出武汉铁路局和西安铁路局的说法。铁道部就此还专门出面辟谣。“没想到几个月后,忽然召开全路会议,宣布改革内容,改革内容竟然跟传言一模一样。”一位郑州铁路局人士表示。

张军邦对本报记者说:“郑州局是由以前河南两个分局合并的,从过去的四级管理变成了三级。”而据本报了解,2005年,铁道部开启了铁路局改革,时任铁道部部长的刘志军提出,铁路系统四级管理体制要转变为三级管理体制,即撤销铁路分局,铁道部直管铁路局、铁路局直管站段。

在这次改革中,原本的郑州铁路局武汉分局和襄樊分局单独分离出来,成为新的武汉铁路局。新铁路局不仅管辖着河南省南部的重要煤炭城市平顶山、主要民工输出地漯河、信阳,而且根据国家铁路中长期规划,武汉将成为四大全国性铁路运输枢纽之一和全国六大路网客运中心之一。

“刘志军任内武汉铁路局发展很快,全国最大的编组站也落户武汉。”一位铁路员工表示。

“改革肯定是成立一个铁路总公司,不会这样分割成几块。”全国人大代表、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这样表示。

但成立多家公司也好,成立一家公司也好,尽管铁道部副部长已经确定铁路改革将要公司化,但改革具体方案迟迟没有相关进展。

张军邦表示,政企分开是个发展趋势。现在还保留着郑州铁路局,是和目前的铁路体制相适应的。前些年的大部制也没有把铁道部纳入交通部,是因为两种体制不兼容。▲◆★●■☆

中国没理由向多党制膜拜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08648

     2011-3-11: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10日宣布中国不会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三权鼎立”,一切权力由人民掌握。中国将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中国长期的基本国策,两会上的这一重申,是对当前国际复杂舆论的一次明确回答。

  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已施行60年有余,历经风雨。新中国建国头30年,由于受苏联体制的过多影响,也因为共和国立足未稳,大环境恶劣,新生政权自信不足,在施政上出了一些偏差。但中国政治的纠错能力很快发生了作用。总体看,新中国用了60年的时间,基本摆脱了几百年积贫积弱的噩梦,一步步走向富强。吴邦国10日的宣布,是中国人民通过种种代价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