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央经济会议将面对新老难题

这些话说给懂得人听

http://bbs.wenxuecity.com/backhome/489747.htm

 

6.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关键是清楚到底想要什么。得到想要的,肯定会失去另外一部分。如果什么都想要,只会什么都得不到。

7.我喜欢一位朋友说的这句“善忘是一件好事。”

8.两个人同时犯了错,站出来承担的那一方叫宽容,另一方欠下的债,早晚都要还。

9.自己不喜欢的人,可以报之以沉默微笑;自己喜欢的人,那就随便怎么样了,因为你的喜爱会挡也挡不住地流露出来。

10.不要做刺猬 ,能不与人结仇就不与人结仇 ,谁也不跟谁一辈子 ,有些事情没必要记在心上。

 

今 日 看 点 : 2011-1204▲◆★●■☆

 

北京中央经济会议将面对新老难题

http://www.cankaoa.com/article/caijingcankao/35952_2.html

 

基辛格认为中国缺乏战略眼光和考虑

http://www.cankaoa.com/article/waiguoren/35954.html

 

俞正声近日曝光率极高 有与汪薄争胜之态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7699

 

中美大赌盘 缅甸选择两面下注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7701

 

中国媒体突转口风 强调一心和平崛起

http://ed-china.stnn.cc/China/201112/t20111201_1673954.html

 

中国医药黑幕堪比黑社会贩毒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25082&msg_id=29

 

山东副省长贪污90亿美元 网友痛斥反腐根本是玩假的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7719

 

中国获内幕 美声东击西闪击巴基斯坦

http://www.cankaoa.com/article/cankaobao/35964.html

 

 

北京中央经济会议将面对新老难题
http://www.cankaoa.com/article/caijingcankao/35952_2.html

    2011-12-03: 分析人士预计,政策将不会放弃“控通胀”的目标,料在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之间保持平衡。

  中评社香港12月3日电/美国《世界日报》12月1日载文《北京中经会议的新背景与老难题》,摘要如下:

  中共岁尾最后一个大型高阶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预定12月上旬在北京召开。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是年度例行三大重要会议之一,因其通常上承中共中央全会,下接来年人大政协会议,确定来年发展大计,又是一个桥梁会议。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面对新背景,背负老难题,将开得不大轻松。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面对新的背景,主要有三大方面。首先明年是中共的政治大事之年,这个政治大事就是预定明年秋将召开中共十八大。作为中共五年一度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其最大的任务是换届,又由于今年轮到两届一次的人事大换班,就不止是换届,而是权力的代际更迭。由此,中共十八大召开之年,按政治惯例,中共将全面“维稳”,从政治到经济,都不准刮风扬浪,这一政治定调,为其他方面的工作,增加了难度。

  这一难度,结合到第二个新背景,就变成难上加难。这个背景,就是中国经济形势,在过去一年间,呈现丕变,除通货膨胀的起落算是正常,另外一些变化,出人意料。比如,原来满心欢喜的中国经济全面复苏,变成经济再呈滑落之象,来年要不要再“保增长”,居然成为话题;又比如,中国以压抑楼价为主调的房地产调控,本来推不动,现在变成推也不是,不推也不是,进退维谷;还比如,中国企业经营出现的困局,企业倒闭可能成潮,以及高利贷的风行,债务互相纠缠的金融风险加大,也多出人意料。

再一个新背景,就是国际经济形势仍在动荡中,本来就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发展,而由于中国外交事务掌控者之不识大局、不知轻重,又把中国外交之船,驶入浅滩泥沼。中国外交目前的困局,算是六四事件后始见,东南西北、四面八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老后方被攻破如缅甸,新阵地被夺走如东协。而最可怕的,是中国外交困局不仅内挑中国民众反弹,还将外招对中国经济的抵制和压缩。

  于此,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变成一次危机应对会议,其主调,将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变局,确保中共十八大能顺利召开,确保中共高层人事能平稳交接,同时再确保各项政经任务可以顺利完成。

  正是由于有这一主调,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极可能开成一个大政方针不变,核心任务大调的会议。也就是说,宏观调控的方针、主要经济政策,将以维持不变为主要方向,而来年政府方面的主要任务,至少在轻重缓急上,将出现较大的变化,或者说主要任务是化解四大难题。

  首先就是化解国际压力。

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判断占相当重的分量,因为只有正确的形势分析,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之路,而今年中共党内都现左右之争,能否客观判断大势,值得关注。

  其二是化解企业难题。

今年中国经济一大特点,是企业经营大滑坡国有大中型企业虽借垄断地位或政策优势得保不失,但败象已露;外资企业已经受到国际经济变局的影响,生产经营大挫;国内中小微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饱受资金、订单、成本等围困。为企业解困,是大难题。

  其三是对外出口的难题。

中国的出口来年一旦受到重大打击,将带出出口企业倒闭潮,出现失业潮。而目前看来,出口极可能大面积下滑,除成本大幅上升、出口企业恶性竞争等原因外,关键在于市场。

  最后一个难题,是金融的难题。

目前不论是与房地产起落关连的地产金融,还是与企业相连的信贷金融,都出现较大波动,面临重大转折,由之金融风险再度上升。而最大的风险,是地产泡沫全破、企业倒闭成潮,银行呆帐坏帐全面增加。

  因此,来年可能是中国外部压力与内部压力迭加的一年,又是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与周期性矛盾交错的一年,还是权力维稳与民众求变交互激荡的一年。深刻体认新背景,虚心面对老难题,实事求是找出发展路径,才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硬任务。▲◆★●■☆

基辛格认为中国缺乏战略眼光和考虑
http://www.cankaoa.com/article/waiguoren/35954.html

2011-12-03 《日本新华侨报》载文《基辛格认为中国缺乏战略眼光和考虑》,摘要如下:

  在不久前落幕的第六届东亚峰会上,南海问题成了关注的焦点,因为不少国家提到南海问题,并且直接或间接讲到中国。中国原以为南海问题比较复杂和敏感,多数东盟国家在会上会避免谈及。见到这出乎意料的局面,温家宝总理不得不作出回应。他说:“关于南海问题,东亚峰会不是讨论这一问题的合适场合。我本来不想说这个问题,但一些国家领导人点到中国,来而不往非礼也,我愿重申一下中方的立场。”
  “来而不往非礼也”,这句话在中国往往是比较生气的时候,作为回击时的一句开场白而使用的。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中国在东亚峰会上的不满心情。而这种不满情绪在《环球时报》11月18日的时评中则表露得更加明显,该时评借专家之口呼吁:“中国和平崛起应有底线,尽快扭转被动局面。”

时评指出,中国的外交和战略要有新的大思路。韬光养晦应该是自信的韬光养晦,和平崛起应该有非和平的底线。要在更大的范围内与美国接触、对话和交手。要考虑推出中国版的东南亚“马歇尔计划”和南亚的“马歇尔计划”,帮助与中国没有领土领海冲突的国家(也许可称为“中国与东南亚睦邻合作计划”等等),着力加强东亚经济合作,不让美国环太平洋合作的设想冲淡东亚的区域合作。在南海问题上要划出底线。要在硬实力上做好准备,如果某些国家一味要冲撞中国的底线,中国应考虑采用各种手段(如经济手段),甚至有理有节地使用非和平的手段来对应,从而扭转被动地位。要加紧软实力建设,以强势话语和政治软实力回击美国的挑战,并介绍中国模式成功的原因。

  这些建议是否成熟、妥当,在此不多作论述。但是,其指出“中国的外交和战略要有新的大思路”的观点,显然是一箭中鹄的。长期生活在美国的日本媒体人日高义树最近在德间书店出版了一本新书——《美国的历史性危机令日元和美元何去何从?》,书中提及他对基辛格的一次采访。在那次采访中,基辛格认为中国缺乏战略眼光和考虑,比如,“中国因为这次来自美国的货币和金融问题而受到沉重的打击。可是,迄今为止,中国一直认为这个货币和金融问题是美国应该考虑的问题,不是自己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货币和金融问题发生后)伤透脑筋,不
知怎么应对是好。虽然中国经济不至于因此而停步不前,但其领导人面临着艰难的局面也是事实。”

  尽管基辛格举的是货币和金融问题的例子,但是,他作为来自美国内部的一个重要角色,批评中国缺乏战略眼光和考虑,还是很值得深思的。南海问题何尝不是如此?!一厢情愿的政策和期待不能解决纷繁复杂、利益交错的国际问题,作为一个希望有作为和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必须要拥有能够穿越时代迷雾的战略眼光和考虑。在中国常听说“时间对中国有利”这一观点,如果真是那样,那就更要拿出经得起长时间跨度考验的战略方针来,而不能借口“时间对中国有利”,便不考虑及时有所作为,不正视面临的严峻问题,虚度时光,以致失去解决问题的大好时机。▲◆★●■☆

 
中国媒体突转口风 强调一心和平崛起
http://ed-china.stnn.cc/China/201112/t20111201_1673954.html

星岛环球网  2011-12-01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11月30日发表文章,题为《中国媒体突转口风 强调中国一心和平崛起》 ,作者为北京特派员黄慧敏。摘编如下:

  多次“威胁”以武力平息南中国海争端的中国媒体昨天突转口风,表示中国一心和平崛起,所以南中国海不太可能会爆发军事战争,为近月炒得沸沸扬扬的南中国海局势降温。

  《人民日报》属下的《环球时报》昨天发表评论说,东亚未来十年虽可能出现围绕海上利益争端的军事摩擦,但“大概不会有”大战争。

  文章强调,中国和平崛起的愿望是“发自内心的”,中国没有用战争手段打通崛起之路的意愿,而作为综合能力最强的东亚国家,中国握有主动权,“没有人能逼我们卷入战争”。也因中国不想打仗,所以东亚在可预见的未来爆发大战的可能性很小。

  “中国和平崛起的国策,是东亚保持和平与稳定的基石……中国自己也应把握好和平崛起与敢于摩擦之间的平衡。我们应清楚,和平崛起不是对东亚的恩赐,它同时也是中国国运的基石。”

  在各国严重缺乏互信、民族主义抬头的大环境里,拥有充沛石油和天然气的南中国海,其岛屿与海域的主权纠纷近一年愈演愈烈,而中国、越南和菲律宾领导人过去三个月先后就此进行了讨论。

虽然三国之间最终也没能化解差异,但为缓和关系,他们还是同声强调冷静处理纠纷,确保南中国海和平。倒是媒体一再放出“狠话”。

  《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周六的封面专栏就意有所指地表示,“小国”如果在南中国海主权纠纷上自不量力将“招致惨重损失”;《环球时报》上个月更严厉警告,所有和中国出现海上摩擦的国家如不收敛,中国或得“杀一儆百”,海面上将“响起一些炮声”。

  这等过激言论引发了外界不少猜疑,与中国外交方针也形成了明显矛盾。

  不过在缓和口吻的同时,《环球时报》的评论也不忘提醒,要避免军事摩擦需要相关国家的共同努力,而且“谁也不能让中国通过单方面的让步,为此承担无限责任”。

文中引用春秋时期齐国军事家司马穰苴(ráng jū)的话说,“忘战必危,好战必亡”,中国虽决心要和平崛起,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一定得在领土和海上权益方面吃亏。

  “中国完全可以在具体争端中,对自己的利益有更多坚持。”虽然没人能逼中国卷入战争,但也“没有人能不断挑衅我们(中国),并规定我们的反应”。▲◆★●■☆


中国医药黑幕堪比黑社会贩毒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25082&msg_id=29

   2011-11-30:一支出厂价仅0.6元的针剂,到病人那里,就变成12元多,有的甚至是40元。其中的差价,一般都是几十倍,如果这些利润都给厂家的话,就是百分之几千的利润。在马克思的时代,利润达到百分之三百,就可以让人甘冒上绞架的危险,现在这百分之几千,能出现什么人间奇迹呢?这样的差价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中国的医院,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无论医生的医术有多么高明,多么用心负责,他的医术和操作本身,都是不值钱的,医院的利润,医生的收入,绝大部分取决于医药,等于所有的医院和医生,都是在买药挣钱。这种现象发展到极致,就是今天这种状况,医院、医生和医药代表,定价机构联合起来,利用医药领域的信息不对称,要医药炒到天价,里面的黑幕,令人听起来像黑社会的贩毒走私。

  这种畸形的医药状况,已经极大地毒化了医疗体系,恶化了医患关系,把医院和医生推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如果再这样下去,不仅医疗体系将接近崩溃,医患关系也会崩溃,受害的,将不仅仅是患者。眼见得,医生和患者之间关系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多的恶性案件出现,如果这样的事普及开来,我们看到将不是白衣天使而是白衣魔鬼,医院,不再是医院,而是地狱。

各种畸形的医药状况,已经极大地毒化了医疗体系,恶化了医患关系,把医院和医生推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如果再这样下去,不仅医疗体系将接近崩溃,医患关系也会崩溃,受害的,将不仅仅是患者。眼见得,医生和患者之间关系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多的恶性案件出现,如果这样的事普及开来,我们看到将不是白衣天使而是白衣魔鬼,医院,不再是医院,而是地狱。▲◆★●■☆


俞正声近日曝光率极高 有与汪薄争胜之态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7699

    2011-12-2:距离中共2012年的十八大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近日媒体曝光率极高,俨然有与广东省委书记汪洋、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争胜之态。分析人士称,与薄熙来的高调张扬、汪洋的改革先锋形象不同,俞正声这个典型的“太子党”,除了努力在其领地做出一番政绩外,对中共中央的号召,多是积极响应,却少有与中央的龃龉。

  继11月12日打出“诚信牌”——“以党和政府的诚信引领社会的价值取向”博得外界赞扬后,时隔不到一周,16日俞正声再借“创先争优”高调喊出改革口号。29日,俞正声要求迈出更大步子促进上海文化发展。11月30日,媒体爆出贺国强当日在中纪委机关参观了“严明换届纪律、匡正换届风气”主题展览时强调,要“进一步严明换届纪律、匡正换届风气,确保换届工作健康顺利进行”。第二天,即12月1日,上海媒体《解放日报》立刻报道,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强调,要“认真学习换届纪律 当好遵守纪律表率”。

  据《解放日报》报道,俞正声强调,市委常委要认真学习换届纪律,带头自觉遵守中央“5个严禁、17个不准和5个一律”的要求,当好遵守纪律表率。主要领导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所有领导干部都必须严格遵守换届纪律,切实筑牢纪律防线。市有关职能部门要根据中纪委、中组部要求,切实履行职责,加
强监督,确保市委换届风清气正。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上海市乡镇、区县党委换届启动以来,各级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严肃换届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一系列工作要求,坚持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预防在先,加强对换届纪律的学习教育宣传。市委组织部共向科级以上干部发放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编制的《换届纪律须知》4万余份;区县组织部门会同纪检机关向党员干部发放严肃换届纪律 《通知》2.3万份,中组部警示教育材料、查处案件通报1.5万份。各级组织部门开展严肃换届纪律专题谈心谈话5,234人次。换届中,市委组织部对换届拟提任的市管干部,全部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向全社会公示,欢迎并接受全社会公开监督。

  在中共90周年党庆前夕,俞正声到上海交通大学给5,000多名师生上党课,公开为毛泽东发动文革辩护,引起舆论关注。不过,俞正声也说:“党的未来取决于党本身,而不是取决于他人。我们党本身如果能够坚强,能够克服自身的弊端,党的未来是光明的;如果党本身是软弱无力的,这个党是没有希望的。”

  此前中共党报《人民日报》赞扬上海以文化引领社会和谐之后,一周之后《人民日报》再发文,赞誉上海面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场“大考”,在改革开放中始终勇立潮头的上海,实现又一次率先突破。有分析人士认为,此举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共肯定俞正声在上海的施政,也为其进入下一届中共政治局常委名单提高了不少声势。

  而有香港媒体则普遍认为66岁的俞正声存在年龄压线问题,同时2010年的上海高层大火案和2011年的上海地铁追尾事件,以及其兄长俞强声1986年逃亡美国或对其仕途有影响。

  俞正声与习近平 同属“太子党”,“出身名门”这个词用在其身上最恰当不过,俞正声家族与曾国藩、陈寅恪、范文澜、蒋介石、傅斯年等家族联姻,在政界实力雄厚。他的父亲是中共建政后第一任天津市长黄敬,岳父并非外界所传的是前国防部长张爱萍,而是前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张震寰。现年66岁的俞正声拥有深厚的人脉资源,作风雷厉风行,被外界视为政坛“明日之星”。来源: 多维▲◆★●■☆

西方还来得及遏止中国和平崛起吗?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7700

   2011-12-2 作者 : 刘学伟  当然是来不及了,太晚了。不过我自然也得说出一些道道来证明这一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至少乘了三次东风。

  第一次是1990年以前的联美抗苏。这个基调是从1973年尼克松访华就开始的。但改革开放以后力度就完全不同了。

  第二个东风是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

  第三个东风是2001年9.11以来的国际反恐统一战线。

  到如今,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唯一保有高增长速度的巨大经济体。

  照现在的比较增速加近年汇率变动趋势简单外推,中国的GDP(还是照国际汇率而不是照物价加权后的汇率)最早6年最多9年就会赶上美国。然后,把增速减掉三分之一,再过最多10年,就是说在2030年以前,中国一国的GDP就能赶上美国加欧盟。

  届时,东亚经济圈的GDP总量会远超北美+欧盟+澳洲的总量。如果东亚10+3的整合有足够进展,东亚实在不再可能附属于西方,而会产生自己足够的经济和政治意志。

  届时,中国的汽车早已奔驰五大洲,产量恐怕也可赶上欧美的总和;中国产的大飞机也应当开始在世界到处飞翔,而由中国人建设的高铁,想必已经修通东南亚,修通中亚,抵达欧洲。

  现在,美国还想与中国在东亚平分秋色。20年后,还能是那样吗?

  中国现在的人均才4千$,到1万就能赶上美国。2万就能赶上欧美的总和。而现在发达30国的人均有4万。我们只要一半,中等发达,就可以完成崛起,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中国国内的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还有十分巨大的发展梯度。等把这些基本拉平,中国的人均也就可以有2万了。在这期间,中国的宪政民主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不清楚。但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肯定已经完整建立。法制建设也定会有长足发展。

  西方的发达国家是发展不动了。但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都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20年以后,中国的工业转型也应当已有相当成绩,最低档的产业,恐怕都已经转移到东南亚甚至非洲。高档一些的,可能也有一部分回流欧美。世界经济的再平衡,应当就有了相当大的成就。中国出口的比重一定比现在大大下降,而内需的比重一定大大升高。中国就不再至于还是众矢之的了。

  关于民主。我一再论证,那不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头号目标。绝不是说,只要有更多的民主,就等同于更大的成功。或,民主较少,就一定成功较少。西方民主很多,但是他们却因为那太多的民主而陷入过度福利,过度负债的泥潭而自今无法自拔。我们怎么可以闭着眼睛,重蹈覆辙,也跟着陷进泥潭呢?我们必须去寻找一种独创的折中的民主。

  我们的目标应当是良治,是长治久安,三个代表。而不是简单的更多的民主。当然我承认中国现在的民主还不够。但我觉得西方制度更可取的是宪政、法制和分权制衡。

  中国的战略意图就是,要保住和平的国际环境,不与西方搞激烈对抗,让中国的和平崛起正常持续,直至完成。

  西方现在是进退维谷。勒紧裤带,可以减少负债,但会损及已经极端疲弱的经济增长。稍微放松财政控制,就会导致已经极重的债务继续增加,直至不可承受。(像今天的欧猪五国那样。)我真的不知道西方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脱困。又如何可能凝聚起共识全力以赴遏制中国。中国人手里握有的牌已经太多。比如那么多的债权。比如那么大的货物供应量。在中国有那么多的西方企业投资。当然中国也有许多企业投资在西方,而且以后会一天多似一天。这些利益怎么可能全面切割呀!

  美国现在宣称要重返亚洲。但是它能拿出什么经济手段?比如能和哪个或哪些亚洲国家加强经济交流,以让其逐步取代中国的位置?这样的亚洲国家存在吗?东南亚10国加在一起GDP仅值中国三分之一,而且发展速度远逊中国。印度除了软件,又可以为美国提供什么商品呢?没戏没戏呀。美国可以宣布在澳洲长期驻军。但是他可不可能宣布要把澳洲产的铁矿石买得比中国还多?据查,数年以来,中日贸易额就已经超过美日。中韩贸易额甚至超过日韩与美韩的总和。中国和大部分东盟国家的贸易额也超过该国与美国的贸易额。而且这种超越与日俱增。说句不中听的话,你说美国像不像赔本赚吆喝,帮中国保驾护航?至于说到南海纠纷,这是历史留下。中国那么庞大,发展又那么快,小邻居们心怀忌惮那是再正常不过。它们与美国远交与中国近争,都属正常。其实这与制度并无多大关系。比如日韩同是民主国家,它们之间不也掐个没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