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尼系数十年未发 学者称经济衰退将加剧两极分化

男人职场不成熟的十大标志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110&postID=28004.html

 

★标志十:知无不言言无不真

 

对别人什么都说,而且什么话都说真的,这很诚实,但太不成熟了。职场上混,就跟下棋一样,尽可能了解对方的心理,而不是尽可能地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心理。道理很浅显。  

 

今 日 看 点 : 20120105▲◆★●■☆

 

美国学者:《求是》两篇新年官文意味深长

http://www.iqiyi.com/zongyi/20111025/1f572d0387c285a0.html

 

苏联解体,克格勃为何没被清算?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8655

 

美军战略检讨 剑指中国大陆

http://www.zaobao.com/wencui/2012/01/taiwan120105d.shtml

 

从河内游行看南海乱局:中国等待解决问题的时机

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2_01/05/11764850_0.shtml

 

中国视角:等待解决问题的时机

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2_01/05/11764850_3.shtml

 

中国基尼系数十年未发 学者称经济衰退将加剧两极分化

http://finance.ifeng.com/news/macro/20120105/5400552.shtml

 

 

美国学者:《求是》两篇新年官文意味深长
http://www.iqiyi.com/zongyi/20111025/1f572d0387c285a0.html

    2012-1-4: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杂志在新年第一期上同时发表两篇文章, 一篇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章, 一篇是表述中国“社会道德状况在总体上获得巨大发展进步”观点的文章。观察人士指出,这两篇文章同时出炉意味深长。

  中国最重要的党刊《求是》在2012年元旦发表了一篇题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从正确价值观立场、科学认识方法论和历史视野出发来分析认识当前中国的道德状况,必然会得出“主流是发展进步”的结论。

  文章说,评价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状况首先要把握全面的道德现象,中国社会目前的道德状况主流是进步、光明、向善的,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社会舆论放大效应等原因,在一些时段、一些领域和一些人群存在道德问题。

  在同一期《求是》杂志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一篇题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章,强调中国要加强文化建设和改革。胡锦涛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胡锦涛还警告说,思想文化领域是国际敌对势力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

  穆磐石:18大前维稳最重要

  美国圣母大学中国问题研究学者穆磐石教授(Peter Moody)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两篇文章同时刊登在重要党报上,充分反映了社会和谐问题对中共的重要意义。他说:“我觉得共产党想要的就是社会和谐,也就是说,共产党希望人们闭嘴,只做共产党希望他们做的事情,而不要惹事生非。很显然,共产党希望在18大召开前尽可能地维持中国社会的和平和稳定。”

  普林斯顿大学中国问题学者程晓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求是》杂志对于道德现状的定论完全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他说:“不久前,中国(公布)的三公消费已经超过万亿。这样的巨额开支是代表了干部们的道德水准提高了还是下降了?另外干部的贪污问题,包二奶的情况又是普遍到什么程度,现在中国媒体的报导已经堆积成山了,这些问题的普及化恐怕也不能解释为道德水准越来越高;同样市场上有毒有害食品的泛滥,和政府对这些有害食品的熟视无睹,也不能说道德水准有改善。再加上一些社会现象,比如老人跌倒没人敢救,黄色产业的大力发展,哪个现象代表着道德上升?恐怕《求是》杂志也不想对此做出回答。”

  程晓农:中共继续采取鸵鸟政策

  程晓农表示,中国道德滑坡现象已经影响到了每一个中国人,《求是》杂志如此表态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共领导层目前最关心的是如何掩盖中国社会存在的严重问题,二是体现共产党不管三七二十一,闭着眼睛往前走的态度。

  关于胡锦涛要警惕外国文化渗透的文章,程晓农表示,这进一步反映了中共的鸵鸟政策的心态。他说:“共产党最警惕、最害怕的就是民智开启。因为在共产党看来,从西方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不算是外国文化,不算西方文化,让共产党感到难过的是那些民主、人权、自由的价值观正在民间普及,特别是在网民的潜意识里一点一点生根。所以尽管中国目前处在一个很危险的社会状态,但是中国政府的态度仍然是鸵鸟政策,把头埋在沙里,另外就是再加上大棒子,谁说实话就往谁脑袋上敲。”

  程晓农指出,共产党在新年伊始推出了两篇官文不仅起到了为18大造舆论的作用,更凸显出了中国的执政党将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中国目前的局势和未来中国的发展,简单讲,就是18大后,共产党仍将坚守其传统做法,而且会更封闭、更保守、更加闭目塞听。来源: 美国之音▲◆★●■☆


苏联解体,克格勃为何没被清算?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18655

   2012-1-4  作者: 方亮  为什么普京会那么迅速的成为圣彼得堡副市长?为什么他会成为唯一一个大家都中意的总统接班人?如果有人可以代替克格勃们,他们会最终风生水起么?唯一的解释是,在那个苏共官僚已无人支持、民主势力又频遇挫折的时代,昔日的克格勃成了为数不多的可以依靠的人才宝库之一。

  2011年12月的俄罗斯议会大选之前,独立观察组织“声音”被以“与美国方面有染”的罪名强行控制。10日,大规模的示威爆发,俄最火爆的社交工具“VKONTAKTE”接到关闭部分交流组的命令。谁都知道,在这两件事背后操刀的是俄联邦安全局,其前身正是著名的克格勃。一切就像苏联重现一般,仿佛克格勃的一双眼睛仍在某个角落盯着大家。

  苏联解体,克格勃没能逃过被分拆的命运,但昔日的特工们却未曾远去,他们中不少人追随普京组成了一个垄断新政权的强大集团。而且,谁都知道,普京也曾是一名特工。这是一个特工当国的故事。

  这个故事要从“8·19”事件讲起。

  苏联人早早地就意识到了情报人员参与政权的危害,在这个大国残喘的最后几年中,克格勃高层领导中高达40%的比例由文职人员充任。但当权力架构开始动摇,克格勃的力量开始挣脱束缚,分布于莫斯科的数个监听站在“8·19”事件的前夜得到了时任主席克留奇科夫的命令——监听苏联高层的电话!

  克格勃是苏联体内的一只巨兽,几十年来它无所不能,但从未获得将矛头指向主人的权力,这是苏联帝国古老的禁忌。但这一天,权力的封条被揭开了。

  当事件发生,正在克里米亚度假的戈尔巴乔夫发现自己同外界失去了联系,所有的通讯方式都被切断了。毫无疑问,这是克格勃的杰作。特工们向自己的主子下手了。

  所以,当整场政变以失败告终时,克格勃也就逃不过被整肃的命运了。克留奇科夫被逮捕,代替他的是克格勃末代主席巴卡京。末代主席签署一个个命令将克格勃拆解,一块块的交给各个即将独立的加盟国。叶利钦的俄联邦则得到了其中最大的一块。在“8·19”事件中极大巩固了地位的这位未来俄总统深知绝不能重蹈戈尔巴乔夫的覆辙,他开始着手驯服刚刚领回家的这头“巨兽”。如有必要,甚至不惜将其毁灭。

  还没等苏联成为历史,一个专门负责清算克格勃的委员会便告成立,主席是叶利钦颇为赏识的斯杰帕申。克格勃的故事就此进入了斯捷帕申时代。

  当苏共倒台时,它的党员们没有什么反应。当苏联解体时,人们未曾流下多少眼泪。除了民主力量的欢呼,这场日后普京口中的“20世纪最大地缘政治灾难”显得平静、自然。所以,在苏联最后的日子里负责清算克格勃工作的这个委员会所面临的舆论环境完全是反克格勃式的。

  当时,各种媒体上、人们的街谈巷议中少不了有关克格勃的话题,一种普遍的观点是,新俄罗斯不需要克格勃,不需要一个连家里的生日宴会上请了什么客人都得详细登记的、无所不在的监视网。这种情绪一度成为政策。一份当时的内部文件写到:作为一种无法改革的制度,克格勃应该被消灭。

  大众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委员会将克格勃大卸八块。但人们没有善罢甘休,他们要求克格勃交出特工名单。

  作为一个秘密机构,交出名单便意味着死亡。到了这一步,克格勃才算是走到了面临生死存亡境地。

  就在此时,斯捷帕申出手了。在他的力保下,名单没有交出去。克格勃保住了一线生机。

  斯捷帕申这位政工专业出身的政客在这个特殊的时代扮演了克格勃保护人的角色,此时他不仅在中央担任职务,还兼任了克格勃圣彼得堡局局长。在中央,他主持通过了《安全法》、《联邦安全机构法》,都是为未来新的克格勃——安全局所准备。民主阵营的代表斯塔罗沃伊托娃议员曾于92年试图推动通过一部《清算法》,规定苏共党员和克格勃以及与它们有染的人均不得从政。但该法案的通过最终被斯捷帕申给阻止了。

  1995年,俄联邦通过了《安全局法》正式承认了安全局的地位,克格勃至此算是逃过一劫。斯捷帕申对此有自己的解释:“俄罗斯这个大国当然需要一个情报组织,只是它不应再是党用来反人民的工具,而应是社会大众手中的武器。”

  在担任克格勃圣彼得堡局局长时,斯捷帕申曾为一位刚刚去世的老克格勃举行了一个隆重的追悼会。报章对此进行了激烈的抨击,人们无法容忍为一名克格勃歌功颂德。

  追悼会的现场有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他的名字叫弗拉基米尔·普京。

  此时,这位曾在东德做特工的克格勃已经是圣彼得堡市副市长。这场葬礼后,他与斯捷帕申成了好朋友。

  此后,斯捷帕申在莫斯科中央担任了包括安全局局长在内的不同职务,一直扮演着安全局庇护者的角色。而来自于民主阵营的攻击从未停止。1997年,那位执着的斯塔罗沃伊托娃再次力推《清算法》,但仍未获成功。

  1998年,斯塔罗沃伊托娃被神秘暗杀,此案至今未有公论。

  此时,普京已经在好友们的帮助下进入了莫斯科中央,开始崭露头角。1999年,老总统叶利钦的第二个任期即将结束,总统的势力集团为接班人的问题伤透了脑筋,选来选去,普京成了大家都能接受的一个人选。当然,有人曾担忧,普京不错,但他的克格勃身份是个问题。

  可叶利钦不管这些,他认定普京是一个不错的人选。1999年最后一天,叶利钦在电视上老泪纵横地卸下了总统职务,正式将其交给了昔日的克格勃普京。

  后面的故事就简单了,在普京的眷顾之下,昔日克格勃成批的进入权力核心,以克格勃为班底的“强力集团”正式成型,普京的权力之路也因此而变得一马平川。而曾力保克格勃的斯捷帕申自然少不了好处,这位早已失去政治生命的政客一直被普京留在中央,直到现在。

  克格勃复活了,尽管其威势与样貌已不复当年。

  一路梳理下来,克格勃的跌宕起伏似乎也是一种必然。为什么普京会那么迅速的成为圣彼得堡副市长?为什么他会成为唯一一个大家都中意的总统接班人?如果有人可以代替克格勃们,他们会最终风生水起么?唯一的一个解释是,在那个苏共官僚已无人支持、民主势力又频遇挫折的时代,昔日的克格勃成了为数不多的可以依靠的人才宝库之一。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美军战略检讨 剑指中国大陆
http://www.zaobao.com/wencui/2012/01/taiwan120105d.shtml

     (2012-01-05)(联合早报网台湾讯)台湾自由时报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明天将视察国防部公布修正版美军战略。这项军事战略将“更切合实际”、计划削减数万地面部队,并扩大投资空海军且更关注中国大陆可能带来的威胁。

  官员与分析家说,这项检讨将要求以海空军对付中国与伊朗的威胁,同时放弃需要大批地面部队且漫长的反叛乱作战。

  要求匿名的国防部官员告诉法新社,这项战略呼应潘内达与其他高级官员稍早主张的:建立规模较小且更灵活的部队,增强美军在亚洲的重要性,同时在中东派驻大批海军军力。

  这名官员说,根据这项计划,美军应该准备好,吓阻伊朗不要封锁波斯湾重要的石油运输海道,同时对抗中国宰制南海国际海域的动作。

  白宫今天发表声明,这项检讨“将指导预算应该花在哪些优先项目上,以及推动施政的决策”。

  官员说,加上美国防部预算成长减慢,这项美国安全利益的“国防战略检讨”,也将强调美国在亚洲的能见度,整体上对于欧洲、非洲与拉丁美洲的关注会比较少。

  虽然明天不会公布确切的预算削减与裁军数字,官员向路透社证实,陆军与陆战队未来10年将裁员10%至15%,相当于裁减数万名士兵。

  这项战略检讨最大的改变是接受美国即使拥有全球最多的军事预算,都无法负担同时打1场以上大型战争所需的地面部队。美国防部数十年来预算决策的中心思想是“同时打2场战争并要求全部取胜”的所谓“win-win战略”,最新的检讨放弃这项战略。

  美国战略变成“赢-阻挠”,让美军可以打一场战争并阻止或妨碍另一场冲突。换句话说,美国将准备好打1场战争,同时在另一个地方展开阻击战,以阻止发生第2场战争。

  这个计划还包括认知到,如果白宫要与其他国家开战,将需要加强取得民众支持,并在必要时大幅仰赖后备军人与国民兵。

  2001年之前,美国防部的准备是同时打2场战争,但指挥官在打阿富汗与伊拉克战争时发现这样兵员会不足。

  官员解释白宫这项战略检讨:“利比亚的例子可以证明,没必要一直维持地面部队。”

  这名官员补充说:“我们让战略更加完善,更切合实际需要。”

  美国总统奥巴马明天将在国防部协助公布这项检讨,预料他将强调美国防预算一直在成长且将继续增加,只是成长速度变慢。

  奥巴马政府消息人士说,驻欧美军编制,包括现在派驻阿富汗的兵员,也将大幅减少。他强调,最终员额尚未确定。

  官员说:“部分陆军旅开始撤离阿富汗时,基本上他们就是解编。”

  由于财政紧缩笼罩欧洲联盟,许多美国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重要伙伴也将面临国防预算大幅削减的情况。

  奥巴马可能面临国防鹰派国会议员的批评,其中有许多人是在野的共和党人,他们将质疑奥巴马对于维持美军军力的承诺。

  在充斥政治的选举年,美国官员一直希望塑造奥巴马的国防支出政策是谨慎且经过深思熟虑的形象,而且许多官员坚称,削减国防支出都经过部队指挥官检讨战略后决定。

  国防部长潘内达(Leon Panetta)与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邓普西(Martin Dempsey)将在奥巴马演说后召开记者会,公布这项检讨案。奥巴马的谈话预料将强调,有必要在国家预算吃紧时,控制支出。

  白宫发言人卡尼(Jay Carney)说,国防支出削减源自于8月债务上限协议,应该谨慎为之。债务上限协议规定,10年内削减支出4890亿美元。

  卡尼本周告诉记者:“总统清楚地告诉执政团队,我们必须严格检讨国防支出,确保削减支出没有过与不及,并符合我们首要施政项目。”

  潘内达今天下午大部分时间都在向国会领袖简报这项检讨案。众议院军事委员会资深民主党籍议员史密斯(Adam Smith)与潘内达谈过之后说,这项检讨案目的在评估美国未来战略先后顺序,而不是确定预算削减金额。

  史密斯说,继续在欧洲及亚洲派驻大量部队,特别是为了对付伊朗与朝鲜,是这个检讨的首要之务。因此确保军人获得充分照顾,才能保证这支全志愿役的部队能够发挥战力。

  美国防部发言人柯比(John Kirby)说,随着美军结束阿富汗与伊拉克战争,重新评估海外美军角色是恰当的。

  他今天说:“从作战的角度来看,检讨美军现在的作为,以及未来10至15年应有作为,与应该准备拥有什么样的能力,现在的时间是恰当的。”

  柯比说:“因此,是的,预算遭到削减确实是进行检讨的原因,但坦白说,是目前的事件驱使我们展开检讨。”▲◆★●■☆

从河内游行看南海乱局:中国等待解决问题的时机
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2_01/05/11764850_0.shtml

2012年01月05日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中国海军南沙守礁部队(资料图)

南海争端不是新问题,但却因“插足者”众多而风云诡谲。

【新闻概述】中国南海有个别称——“世界上最复杂的海”。

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以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为代表的周边国家,陆续在南海争议海域钻井取油。围绕南海丰富资源的争夺,与领土争端掺合在一起,加剧了南海问题的复杂性,也使这一汪深蓝总是面对着难以承受之重。

2011年6月起,南海风波又起,且“插足者”更多,美国、日本、印度等竞相加入。如何捍卫中国在南海的权益?形势比以往更加严峻。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李丹发自河内 告别了雨季,12月的河内总是阳光明媚。在奠边府街上的露天“高地咖啡馆”里,人们一边晒着暖阳,一边品味咖啡,享受着典型的越南式休闲生活。这样的宁静,在今年所谓“南海问题”闹得沸沸扬扬时,曾一度中断。

持续十几周的游行

因中国与越南在南海具有主权争议的海域发生纠纷,自6月份以来,越南首都河内连续在周日上午出现反华游行。“高地咖啡馆”与列宁公园一街之隔,紧邻中国驻越南大使馆,于是便成为越南抗议者的聚集地。

每到周日上午8点,通过网络集结的示威者都会先到咖啡店门口碰头。

参加游行的民众主要是当地的学生、学者和艺术家。他们挥着越南国旗,举着各式各样的标语,穿过街道,在列宁广场上隔街对中国使馆高呼口号,停留片刻后会顺着奠边府路游行到还剑湖,待中午时分便各自散去。

最初报道河内反华游行,中国记者们心里都有些忐忑。一天,在跟随游行的路上,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由于环境很嘈杂,我对着电话大喊。这时突然从人群中冒出一个女生,神情紧张地拉了拉我的衣角:“嘘!小声点!”我的大嗓门,把其他中国记者们吓了一跳。

这样的游行持续了十几周。不过,曾经参加了4次游行的越南人阮李贤娥告诉我,大多数人参加游行的目的是希望让争端国家通过谈判和平解决问题,而绝非战争。

“敌对势力”插手

6月25日,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在北京会见越南领导人特使、越南副外长胡春山,双方交换了关于两国关系和近期南海形势的意见后,河内反华示威虽然仍在继续,但是队伍由最初上百人已经逐步缩减至50人左右,并且警察逐步将列宁广场也列为禁区,后来则干脆令咖啡馆在游行时间关门停业。

管控的加强使规模锐减、内容重复的示威活动渐渐降低了公众关注度。到了7月底8月初,媒体上关于河内反华示威活动的报道比前一个月少了很多。在越南外交部新闻例会上,有记者甚至问,“河内的反华游行示威究竟什么时候才准备结束?”

8月18日,河内人民委员会最终发布公告,命令所有自发的游行、示威和集会活动必须停止,以维护社会稳定、安全和秩序。公告称,从2011年6月以来,示威者连续在在河内举行自发的集会游行活动。这些活动影响了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以及河内作为越南首都的形象,影响了政治稳定,甚至给越南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

公告中说,一部分参加集会游行的示威者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参与到了活动中来表达他们的爱国热情。但是与此同时,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在利用这些活动来反对越南共产党和国家。

河内警察之后开始采取更强硬的措施驱散示威人群,沸沸扬扬的示威活动终于销声匿迹,周日的河内重新恢复了往常的平静。

谁在搅动南海?

公告中的“国内外敌对势力”令一些外国记者浮想联翩。在河内抗议声调高亢的6月,美国带着东盟六国在马六甲海峡附近举行联合军演。有美国做“后盾”,菲律宾国防部长加斯明曾公开宣称,美国应该在南海部署军事力量,因为“南海问题牵涉美国利益”。

有此铺垫,也不难想见为何今年11月中国明确表示不希望在东亚峰会上讨论南海的领土争端问题后,菲律宾还依旧带头挑衅。

不仅如此,在个别小国追随美国的指挥棒在南海兴风作浪的时候,日本、印度也乘机混水摸鱼。据日本共同社11月20日报道,日本外交部官员说,将“尽日本之力帮助解决南中国海问题”。中国一贯主张相关方采取克制冷静的态度,但以菲律宾为代表的国家却反而“步步紧逼”。

当然,河内民间抗议的停止,也不代表越南愿意退出“南海乱局”。相反,有越南外交官年底时甚至警告说,南中国海的领土争端可能会引爆“全面冲突”。

前几天,我再次来到“高地咖啡馆”,喝咖啡之余,我谨慎地和服务员聊起敏感的“南海”话题以及曾经在咖啡馆门前的反华示威。她说:“其实我们也理解河内警察解散示威的职能。毕竟我们都想要和平稳定的生活,谁也不想发生冲突和示威。”▲◆★●■☆

中国视角:等待解决问题的时机
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2_01/05/11764850_3.shtml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于秋发自北京“南海真的狼来了?”12月14日,当菲律宾从美国购置的二手战舰“汉密尔顿”级巡逻舰经过改装正式下水,菲总统阿基诺三世亲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