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解读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106&postID=26969.html
(36)七十一章(治之象)
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今 日 看 点 : 2012–06–08▲◆★●■☆
中国高考死去活来60年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22700
为什么真话日渐稀罕谎言肆无忌惮
http://bbs.cntv.cn/thread-16671072-1-1.html
评《赤兔之死》
http://bbs.cntv.cn/thread-16662164-1-1.html
中国裸官氾滥 高达2.7万亿美元已转移出境
http://www.boxun.com/news/gb/china/2012/06/201206080230.shtml
中俄靠拢 回应美国“重返亚太”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央机关报促民接受低环保标准 民间不满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22725
中国10年消失90万个自然村 村落价值堪比长城
http://culture.ifeng.com/whrd/detail_2012_06/07/15115401_0.shtml
中国首艘航母将进驻北海舰队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22686
百名将帅后代力促中日友好
http://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41456/c125
人民日报刊文批评部分干部希望恢复过去状态
http://news.sina.com.cn/c/2012-06-08/045424556401.shtml
中国高考死去活来60年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22700
2012-6-7: 2012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正在举行。为方便考生出行,北京的上合组织峰会开始时间从原来9点推迟到9点半。915万考生走入全国7300多个考点内的31万个高考考场。考生数量比去年减少2%。自2008年高考报名人数创最高纪录1040万之后,这已是连续第四年出现下滑趋势。
分析认为,造成报考人数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出生人口数快速下降。另一原因是赴海外留学者骤增。近年来,中国出国留学人数持续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12年将超43万人。此外,部分学生认为现在上大学回报率太低,三本或者是高职高等院校教育质量也不高,所以选择放弃参加高考。
一切系于高考? 高考并非一切
光明日报刘海峰文章说,如果要在中国各种教育制度或措施中举出最为重要、影响最大的一个,高考无疑会成为多数人的选项。无论你是否喜欢,高考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教育与社会的重大存在。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Te-Ping Chen题为《高考并非一切》的博客文章也认为,高考对中国各地的家庭来说是头等大事。然而,据办公场所提供商Regus进行的新研究显示,过于强调进入顶尖学府,可能实际成效不大--至少从找工作方面来说是这样。
调查显示,只有9%的受访中国大陆公司将教育背景作为招聘员工最主要的标准。调查还发现,公司最看重的是实际经验(比如实习经历),有近30%的受访公司将实际经验作为评价应聘者的主要标准。
人力资源顾问公司安瑞雅的Sidney Yuen说,大陆雇主过去常常被视为是亚洲最保守的。现如今,对名校学位等传统价值的态度开始逐渐转为对个人水平的看重,包括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有21%的中国内地雇主称,它们招聘的关键标准包括求职者的性格和外语技能。
Regus这份调查是在今年早些时候进行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在中国大城市从事信息技术、咨询和制造等行业的超过330名企业高管。他们看重的是求职者的实习经历,而不是学历背景,这一点对于Daniel Yen等IT业雇主来说表现得更为明显。Yen常驻香港,是科技初创企业Digital Marketing ROI的老板。他说:我们招那些技术好的人。他表示,求职者的实践技能是他最看重的。
其次,他看重的是求职者的性格。他说:我们希望员工有积极的态度,这是不得不考虑的。在教育方面,他说重要的是求职者要有一个开阔的世界观,即他们不能仅着迷于自己本专业的那点东西,而对其它方面无知无觉。
韩国首尔梨花女子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生院教授JASPER KIM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网3月1日题为《亚洲“虎式教育”的隐形代价》的文章里也流露出不少中国人似曾相识的看法:
跟东亚很多国家一样,决定韩国学生能否被名牌大学录取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某一天举行的某一次考试,即全国性的大学入学考试。实际上,整个韩国这一天基本上都是围着高考转。
有关方面会责令地铁运行更加频繁,飞机不得飞过考试区上空,人们晚一点上班,迟到的考生可以拨打特别电话,要求警察直接护送至考场。在这种成王败寇的文化里面,志向远大(同时也疲惫不堪)的17岁少年所背负的考出好成绩的压力大到无法想象。
如果一个学生在这个最重要的日子发挥极为出色,他这一辈子就不用愁了。但发挥不好的话,学生可能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永远的失败者。很少有雇主对毕业于二流大学的人感兴趣。
作为一名虎式教育的“圈内人”,我可以作证的是,在这个从摇篮到穿上毕业礼服的马拉松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实际学到的东西非常之少。韩国在国际教育调查中的原始考试数据貌似不错,但它掩盖了学生普遍无法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的事实。他们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在这个新世纪,让韩国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将比训练他们的考试技能更加重要。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着名测绘学家、武汉大学“原校长”刘经南院士认为,应试教育问题不解决,孩子们就没法快乐起来。刘经南发现,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孙女“书包越来越重”。从三年级开始,孙女就拉上了“带轮子”的拉杆书包。
刘经南注意到,中国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普遍不够强,学习方法通常也是应试的那一套”。
他公开批评道:“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有些功利化,不是用兴趣和自由探索来引导自己的学习,而是为了考试,考研究生或为了将来找个好职业而学。”
另据深圳特区报报道,武汉大学的另一位“原校长”刘道玉说,“很多人认为高考就是万恶之源,觉得取消了问题就解决了,其实取消了会更乱。”高考取消后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免试推荐上大学,免试推荐的结果是“开后门”成风,社会不公成风。
刘道玉也承认“中国教育训练了一批批很会考试的机器人。”中国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在世界名列前茅,但学习能力却很靠后,这与中国教育的“游戏规则”不无关系。
但是“高考改革关键不是考的问题,而是录取的问题。”刘道玉描述了一个理想的“高考改革路线图”:第一步是独立考试,由国家考试院根据教学大纲独立命题组织考试;第二步是由大学独立录取;第三步是分类考试,组织艺体类、少数民族自治区等不同类别的单独考试。同时,为杜绝不公,取消各类形式的高考加分。
2012年6月2日,在安徽合肥一所学校的教室内,一名学生在午休时趴在课桌上打盹
大学统一招考是中国的创举
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发表在光明日报的文章说,从1952年建立高考制度,至今整整60年。60年前,第一次参加高考的考生只有5.9万人;60年后,2012年参加高考的考生近900万人。60年前,第一次高考后只录取了5.32万人;60年后,2012年高考录取人数将达600多万人。60年前,高考只是与一小部分人有关的招生考试;60年后,高考成为全民关注的大规模招生考试。
在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史上,1952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它成为新旧招生制度的分水岭,标志着“高考时代”的开始。
然而高考制度并不是在1952年突然产生的,它有一个演变过程。
l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为稳定全国政局,使高等教育平稳过渡,各高校仍沿袭民国时期多数时间的做法,实行单独招考。但北大、清华、南开3所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分别采取了联合招生的形式;上海市则率先成立“上海市国立大学、专科学校统一招生委员会”,采用统一招生考试的办法,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法学院、上海商学院等16所高校于当年8月11日使用统一试卷同时进行考试。
1950年5月,当时的高等教育部发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