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必须知道的76个常识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112&postID=4922.html
56.【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
57.【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58.【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
59.【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60.【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今 日 看 点:2013-03–04 ▲◆★●■☆
为何中国“院士老龄化”严重 ?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能打仗、打胜仗,捍卫和平不称霸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国重估对朝政策五个理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美日联手围堵中国大陆 如何脱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马英九要切断连吴与中共的联繋管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俄六月举行规模最大军演“穿越”日本海
http://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46056/c6
目击「再造中南海」的工程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3/03/03/2262803.html
当事者秘而不宣,好事者不停打探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3/03/03/2262831.html
为何中国“院士老龄化”严重 ?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3-03: 春节长假尾声,一篇题为《中国科学精英老龄化太严重!》的博文引发舆论关注,不禁让人们对科学家最佳科研年龄和中国科学未来发展产生疑问:“两院”院士,究竟是荣誉光环还是资源高地?
隐情一:年龄门槛与工作峰值
2月13日,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李侠在科学网发表题为《中国科学精英老龄化太严重!》的博文,文章虽寥寥数百字,却已有近8000次阅读,并引发学者和网友热议。
在博文中,李侠分析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年龄分布后认为,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科学界最高精英“老龄化太严重”。李侠根据“两院”官网的数据统计,现任“两院”院士年龄主要集中在70—89岁之间,而40—49岁年龄段的院士比例非常低。年龄在70—79岁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占全部709名院士的四成以上,而中国工程院765名在职院士的平均年龄就高达74.3岁。
长期从事科学史研究的李侠早先在分析1500—1950年有重大发现的科学家学术成就后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时代发展,科学家发表学术著作的年龄在逐渐提前,年轻化趋势在加强。
据李侠统计,16世纪科学家发表重要学术著作的平均年龄是50.1岁,而20世纪上半叶已降到了34.9岁,相当于提前了15年。李侠据此推测21世纪和22世纪科学家发表著作的平均年龄应为32.73岁和30.06岁。
李侠认为,38—45岁是一位科学家最具创造力的工作峰值年龄段。过了这一年龄段,科研能力就会逐渐衰减。70岁之后就很难说有什么创造力了,“任何人,包括科学精英,70岁是一道门槛:思维活跃程度的临界点。”李侠如是说。
但中国目前的“两院”院士中,处在38岁—45岁工作峰值年龄段的院士比例很低,绝大部分院士年龄都在45周岁以上。现年43岁的潘建伟和现年45岁的邓中翰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而这两位最年轻的院士也都已经接近或处于工作峰值年龄段的最大临界值了。
隐情二:历史原因还是机制问题?
对于目前“两院院士”年龄整体偏大的问题,中国科技大学教师赵明认为,中国特定的历史原因和人均寿命的延长,是目前“两院院士”年龄偏大的主要原因。
“1955年评选一次院士后就停止了,直到25年后的1980年,才进行改革开放后第一次院士评选,当时那次院士评选的人数是历史之最,共283名,占现在院士总数的三分之一强。时隔10年后的1991年又进行一次院士选举,人数也超过200名。”赵明表示,这两次入选的院士经过二三十年的岁月,大部分已到了耄耋之年,再加上人的寿命普遍延长,因此导致院士的严重老龄化。
在李侠看来,院士老龄化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中国科学界普遍存在的论资排辈的传统,导致青年学者迟迟不能出头;另一方面是行政的干预,“科技共同体远没有想象的那样自治,因此,不具有免疫力。”
“mi48201”等网友说:“院士应该只是荣誉称号,但在中国附加了太多的东西。应该按现时的学术来进行评价和进行资源分配,而不是按帽子。”
隐情三:荣誉和资源的厘清
无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都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院士的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院士候选人需参加差额、无记名投票,每次的名额不超过60人。
近年来,围绕院士引发了种种风波,从很多研究机构、大学不惜重金挖院士到利用不正当手段帮助“竞选”院士,不一而足。早在2009年,中科院在当年增选院士时就发表声明称,院士称号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当选为院士,只是对院士本人以往科研工作获得成就和实际贡献的一种认可,呼吁勿将院士和学术权威画等号,并强调不应把院士当成捞取更多利益的“资源”。
网友“王辉”说:“中国院士的年龄大小本来不是一个问题,而是做到如何像美国科学院院士那样仅仅是学术荣誉,而没有太多的附带利益和权力。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年龄大小就不是一个问题。但中国的院士掌握了太多的权力,院士们可以直接影响国家科技资源的分配和科技发展的方向。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院士的年龄就是一个问题。”
赵明说:“我国的院士被赋予太多的光环从而导致权力过大。院士称号就是一个荣誉,而不是职位。在科学真理面前,没有权威,应人人平等。”
还有不少网友认为,如果院士称号是荣誉性的,那么终身享有并无问题;但如果院士称号能够左右研究方向、课题选择和资金投入,那么对院士就应设计一个退出机制。
李侠提出,未来(科学界)的改革方向应该是加大45—65岁之间精英的比例,配合科学家工作峰值的年龄分布。“科学不是怀旧的城堡,科学是一项需要未来的事业。”(时间:2月27日 来源:新华网)▲◆★●■☆
能打仗、打胜仗,捍卫和平不称霸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评社北京2013年3月4日电/尹卓少将回应军事热点:能打仗、打胜仗,捍卫和平不称霸 中国军费是否合理?主动公开防务技术释放什么信号?钓鱼岛争端会否“擦枪走火”?如何理解“能打仗、打胜仗”?
新华网报道,就中国军事相关热点话题,全国政协委员、海军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尹卓少将4日在京接受记者专访。
中国军费是恢复性增长、合理透明
记者:你如何评价中国军费适度增长?
尹卓:中国军费增长具有合理性,是一种恢复性增长。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军费都相当低,从“十五”时期开始,军费占GDP在1.2%到1.3%,“十二五”期间,在1.6%到1.8%之间。而美国这15年间,军费占GDP在4.5%到4.8%,英法等欧洲国家在2.6%到3.5%之间,印度为3%左右。
中国经济发展比较快,加上通胀因素,前几年中国军费两位数增长是合理的。此外,装备的发展、信息化与高科技要求、人员培训等,也是军费提高的因素。
西方攻击中国军费不透明是没道理的。实际上,军费没有绝对的透明或不透明,都是相对透明。各国军费结构都有自己的结构特点和计算方法。
军事透明展示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和决心
记者:中国的军事透明度不断在提高。首度公开各集团军番号、主动披露新防务技术等,释放什么信号?
尹卓:伴随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和国防实力增强,因应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军事逐渐走向透明,展现了中国在军事科技领域的现代化进程,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定决心和强大能力。
中国的军事透明理念和美国不一样。美国的透明是一种威慑;而中国的透明,是向中国公民的透明,是顺应现代法治进程之举。
中国的军事透明度,不仅包括军事信息的可公开性,也包括战略意图的透明。中国选择战略防御、反霸权的立场,从不模糊。这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中国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永远不称霸。
记者:怎么看西方国家不断以种种借口渲染“中国军事威胁论”?
尹卓:中国国防力量的增强既是与国家发展相适应的,也是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的需要。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炮舰政策”的欺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始终坚持防御性战略,国防建设的目标,是用正当力量捍卫国际法、联合国宪章和国内法允许我们拥有的所有合法权利,一分一毫不允许人家像鸦片战争时那样用武力夺走我们的东西;而我们也不会抢夺不属于我们的一分一毫的别人的合法权利。对于中国来说,国防的发展,不是用来威胁别人,更不会改变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既定方针。
一些西方国家、人士的种种诬陷是别有用心的,也是徒劳的。
岛屿争端:和平解决是首选
记者:如何看钓鱼岛争端?
尹卓:日本一手造成钓鱼岛事件,中日钓鱼岛争端的一切后果,都由日本负责。是否“擦枪走火”,看日本。我们依然寻求谈判渠道。通过和平谈判妥善解决争端,而不是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始终是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首选途径。
“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
记者: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能打仗、打胜仗”和从严治军的要求?
尹卓:军队的职责就是保卫国家,保护国家利益,要能打仗和打胜仗。这并不是中国在用好战言论取代和平言论。
一心一意扑在“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如果想避免战争,那就必须为战争做好准备,战备越好,战争就越打不起来,相反,战备越差,战争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就越大。
不久前,解放军四总部联合印发“厉行节约严格经费管理的规定”,着重对军队哪些钱能花,哪些钱不能花做出具体规定,对军队内不正之风做出修正。
吃喝风,奢侈风,会导致不想打仗。勤俭建国建军的思想,是军队历来优良传统,如此才能和人民更近,才能以人民利益而非个人利益为标准。▲◆★●■☆
中国重估对朝政策五个理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评社华盛顿3月2日电(记者 余东晖)美国亚洲安全问题专家葛来仪(Bonnie Glaser)认为,中国以往因为怕朝鲜政权不稳而威胁中国东北边境,从而保护挑衅的朝鲜免受国际更严厉制裁的政策,不符合北京的利益,中国新领导人应当重新思考对朝政策。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高级顾问葛来仪在最新一期CSIS“费和思想”报告撰文指出,中国有五个理由应当重新思考对朝政策:
☆第一,朝鲜正在朝发展微型核设施并安装到洲际导弹方面取得进展,这给北京敲响了警钟。美国和地区国家的反应会引起中国安全形势的进一步恶化。如果对美国本土实际的威胁出现,朝鲜核扩散到其它地区,日本或韩国选择发展核武器,北京也许会后悔没有早点行动制止朝鲜发展核武器。
☆第二,中国研究者中弥漫着朝鲜新领导人可能进行开放改革、尊重中国利益的乐观情绪,但金正恩并未展示其进行认真改革的意愿,却跟其父亲一样,证明会毫不犹豫地采取与中国利益相反的行动。平壤假设中国会继续保护它不受国际社会制裁,并像以往一样维持中朝关系。如果北京不早点行动,惩罚这种违抗行为,其对平壤的影响力会继续衰减。
☆第三,近年来中国公众意见已趋于反对朝鲜,并认识到以往对朝政策的代价。朝鲜两次核试验都在距离中国边境大约100公里的地方进行,令中国人担心土壤和水受污染。很多中国微博用户呼吁政府重新思考援助朝鲜政策。
☆第四,奥巴马政府第二任刚开始,朴槿惠刚上任,中国新领导人有机会发出信号,承诺加强中美、中韩关系。在美中关系方面,双方的信任赤字忧虑在滋长,正在考虑如何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美中合作制止朝鲜的挑衅行为,并劝说平壤回到六方会谈协议上,将给全世界提供一个美中协作加强全球安全的范本,对总体美中关系产生的积极影响,要好于几百小时的对话。
☆第五,如果北京在创建更加稳定的东北亚安全环境方面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会受到中国邻国的欢迎,他们对中国是否坚持和平崛起的疑问会缓解。▲◆★●■☆
美日联手围堵中国大陆 如何脱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评社台北2013年3月3日电(评论员 刘性仁)国际政治是现实的,以利益挂帅,选边站在国际互动间十分常见,而国家与国家间当有共同利益或是一国需要另一国帮助时,结合自然是十分自然之事。然而,结合并非是没有矛盾,也诚如俗谚“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这其中夹杂着复杂的历史情境、制度差异、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及一种好恶情绪等。
由于钓鱼台事件,使美日关系发展更加引发世人关注;而安倍访美,美国则先给一个公开信,清楚表明其立场,但却无法遮掩美日间的利益及矛盾,美日在大方向及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共同对付中国大陆自然不在话下,美日同盟态势清晰,这是大国的宿命,亦是发展过速让人眼红的必然结果。谁是美国的最佳盟友?谁又是力挺支持中国大陆的力量?在在值得我们思考,变动中的互动关系,使得国际政治倍感诡谲。
各方专家纷纷解读安倍访美的诸多效应及影响,皆各自成理,从不同面向切入,可以更加清楚美日间的共同利益,以及美日欲突显中国威胁论的动机;美日关系目前仍处于利益大、矛盾小的情况;然而,对于中国大陆而言,面对到美日的强力挑战,又在各种方式围堵的情况下,如何脱困?找到助力及切入点?以理性及智慧解决,恐为当务之急的工作。
眼见美日联手对付中国大陆,身处同为中华民族的台湾,处境倍感尴尬,情绪更是五味杂陈,有的拍手称好,有的感叹惋惜,有的要维持中立,无论如何,台湾能使上的力量微乎其微,其所能扮演的功能有限,但却提供台湾民众省思机会,当美日对上中国大陆,台湾究竟该何去何从?这不光纯在利益问题,恐怕道理及情绪也扮演举足轻重的地位。
两岸若是兄弟之邦,看到兄长面临围堵时,弟弟应当如何自处?台美、台日若是好伙伴及朋友关系,看到朋友有难,又应当如何处理?夹杂在兄弟与朋友间的台湾,面临选择的难题,怎么选择都有道理,也都没有道理,但恐怕还是要回归本心,辨明亲疏之别。
安倍访美,宣称日本将回来,宣扬一个强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