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条生活小常识(161-170)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35387/201310/7565.html
161、白天需要让宝宝运动多一些、162、幼儿服药时要多喝水、163、给孩子喂药不能用牛奶、164、彩色T恤更能抵挡阳光、165、浴后不宜立刻化妆、166、晒后不能用热水洗脸、167、苦瓜羊肉汤去痘效果佳、168、束腰过紧可引发痔疮、169、吸烟也会伤胃、170、不含尼古丁的香烟仍有害。
今 日 看 点:2013-12-20 ▲◆★●■☆
老外因雾霾欲逃离中国★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43289
从道路理论制度上对文化大革命的思考★★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43311
朝鲜批张成泽是对中国指桑骂槐吗?★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43299
朝鲜称因“最高尊严”受辱将不经预告打击韩国★★★
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3_12/20/32301562_0.shtml
中国独立研发的歼-20隐形战机还要过几道关?★★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3_12/20/32288081_0.shtml
美防长:中国在南海对峙问题上“不负责任”★★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china/2013/12/131219_us_china_military.shtml
美国不承认也不接受中国防空识别区★★★
http://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50396/c5
老外因雾霾欲逃离中国★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43289
文章提供 于 2013-12-19 作者: 赵妍
老外的霾怨
2013年12月初的一天早晨,来自喀麦隆的上海交通大学大四留学生罗兰德(Rolland)与朋友一起骑着自行车去地铁站,距离超过2米就看不到对方。“我很害怕,因为我来上海四年都没有见过这样的天气。”罗兰德事后说,“而且当时变化很突然,我觉得世界末日到了。”
来自美国的杰夫(Jeff)是一名教师,他记得自己12月初的一天早晨醒来时,恍惚间又觉得自己还在梦里。“我没来得及喝咖啡,感觉窗外雾蒙蒙的,公寓过道的转角也看不清了。我当时心想:今天的雾可真大。”
在中国已经待了5年的艾玛(化名)来自法国,12月初有三四天时间,她一直感到嗓子疼、呼吸困难。“病怏怏的感觉,”艾玛说,“我从周四晚上开始关注(雾霾),整整四天没有出门。我知道我一定得了环境病。”
以上三位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的外国人,是进入12月以来,上海遭遇今年以来最严重一轮雾霾污染的见证者。新华社报道称,12月1日、2日上海达到重度污染,12月3日、4日为中度污染。本次污染过程呈明显区域性,江苏、安徽、山东和浙江等地主要城市都达到重度或严重污染。关注PM2.5(可入肺颗粒物)数值的艾玛记得,最高的那两天一度超过了500。
一些外国人的朋友圈里,或多或少开始谈论起离开中国的想法。这一次空气污染给他们带来了冲击。从长远考虑,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很多问题已经动摇了他们留在中国的决心。
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态度
在中国的老外们对于自身的保护措施或许还没有中国人自己做得好。美国外教杰夫对时代周报记者说:“我就是把自己从美国带来的3M口罩拿了出来,那个口罩买的时候已经是两年前了。我想了想,最终还是戴一条围巾。”整整4天,那个被他翻出来的口罩都没有用上。一些本地的上海人开始取笑他:你们老外可真够强壮的。
“他们每个人都戴了口罩,我听说上海本地的药店一度脱销。”杰夫说。
“我觉得雾霾对我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在上海法语联盟任职的帅帅对时代周报记者说。帅帅是一位中法混血儿,或许是在中国待了太久的缘故,他对空气污染有些见怪不怪,“我身上带了一个药店买的一次性口罩,戴着太难受了我就把它摘了。我的朋友中,大部分人都像我这样。除非是有了孩子,他们会让孩子们避免出门。其他真就没有什么了,与平常一样。”
来自摩洛哥的留学生玛旺(Marwane)今年9月才刚刚来到上海,此前他在巴黎住了一段时间。“巴黎也有污染,只不过没有这么严重。所以我并没有觉得(上海)这次空气污染有想象的那么危险。不过,对于污染的严重程度我还是感到很吃惊的。”玛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相对于男性老外的“无所谓”,女性如法国人艾玛,对于空气污染更为注意一些:“即便在欧洲,我都是非常当心的,你知道巴黎的污染也很严重,所以我平时会特意挑干净的食品,不含农药的有机食品。上海的雾霾真的成了我一桩心头大患。我完全不想出门。我朋友们还跟我说生活总要继续嘛我们出去玩吧,但我就坚持不出门。唯一一次出门是为了买水和吃的东西。真的几乎是整整4天闭门不出。”
较之西方人,在沪的日本人和韩国人更为重视此次雾霾对于他们造成的影响。韩国人李睿智远在首尔的父母尤其担忧女儿的健康状况。因为连续4天没有开窗,李睿智觉得自己有一些感冒的症状,鼻子不通气。她的父母在新闻里看到了此次上海污染的严重性,担心女儿的症状与空气污染有关,电话不断。
冈崎雄太是由日本环境省派驻日本驻华大使馆的一等书记官,专门负责环境相关的工作。冈崎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日本方面特意邀请了专家远赴中国,为在华日本人提供健康咨询。而据上海的一家日资企业员工称,几乎每一个员工都收到了从日本专程运来的3M口罩。
“2013年初就开始忙了。在华日本人向我咨询最多的内容是在大气污染中如何保护身体。今年2、3月,大使馆在各地开了16场大气污染健康保护说明会,最多的时候,一天就有3场。而2012年只举办了一场。”冈崎雄太说,大家问了很多问题,有的日本企业代表问我,空气污染这么严重,要不要回国避一避;一个男士问,在中国要不要剪鼻毛。“我们的医生回答,要不要剪是个人问题。但是保护身体,鼻毛是越多越好。”
期待中国政府立法治污
不过,不太重视自身的保护措施,并不意味着老外们对中国空气污染的忽视。他们的关注点,更多在制度层面。一些外国人甚至开始关注起中国的“环境权”立法。
“我刚刚来到中国,但这样的环境让我觉得挺懊恼。”玛旺说,“我知道这是中国工业发达的一个表现,因为这些污染物来自工业废尘,是太多的工厂所致,说明工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阶段。但在法律方面是个空缺,没有出台针对污染的法规。我会顶着雾霾照样出门,但总归不好,感觉很脏很恶心。”
“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城市里,我是一个外国人,你们是中国公民,这样的事情发生了,我们大家都完全算不上赢家。工厂生产的时候排放污染,同时获得了可观的利润,但我们是无利可图的。这完全不公平,他们负责制造污染却获利,而我们是受害者。政府难道不应该解决问题吗?”玛旺补充道,“已经有些国家依靠法律法规治理好了污染问题。在欧洲,人们对环境治理是非常重视的,而且是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法律也很严格,不论是空气污染还是土地污染。所以说,在法律方面中国真的还需努力。”
他甚至还提出了自己的“不理解”:“我在报纸上读到,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政府下令停止了工业生产,把天空还原得很清澈。所以这其实证明了政府是有这个能力的,是可以治理好的。为什么现在又变成了这样?我听说如果你生活在北京的话,每天呼吸那里的空气就相当于吸21支烟。你能想象吗?”
杰夫原先住在美国纽约城区,在他心里,自己原来的居住环境在父辈心里也算是“空气质量比较差”的一类。“但是如果要跟我在上海经历的比,或者北京人每周都在经历的空气质量比,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我记得第一次我从中国回到美国老家,下车第一件事是深深吸了一口气,说了句‘好新鲜的空气’。我父母都用怪异的眼光看我—他们不知道我有多久没呼吸到新鲜空气了。”杰夫将当下的空气污染归咎于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以及消费观念的扭曲。在这一点上,他觉得美国人与中国人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在美国的大城市,也一样面临污染问题”。
“污染会动摇我们长居的念头”
有消息称,中国的PM2.5数据正像一个挑战者,让外国人甚至一些中国人因雾霾天气而“逃”离中国。某外企甚至开始支付在京外籍雇员15万元“危险津贴”。
英国《金融时报》就把北京的雾霾天气形容为“空气末日”,并采访了一些决定离开北京的外国人。据日本《四国新闻》日前报道,日本香川县共有57家企业到中国办分厂,但因一些地方空气污染严重,部分日方人员已感到不适。川田工业在江苏省设有工厂,企业负责人称:“要关注公司职员的健康。如果当地污染继续恶化的话,将考虑让职员留在住所办公。”坂出市一家服装厂的负责人表示“不得不考虑从中国撤退”。日本咨询公司大和总研的一名金融学家表示,空气污染可能导致日本对华投资成本增加。相比其他国家,日本在中国的企业数量最多,超过3万家。《产经新闻》称,为避免风险,日企会加快向东南亚国家迁移的速度。
不过,这些有关在华外企“撤离”的消息,在普通的老外们眼里显得有些“夸张”,他们有关在华计划的调整,更多是一种长远的考量。
“其实我很爱中国,也很享受我在这边的生活。但如果有一件事让我不得不离开的话,那一定就是这个(污染)了。这涉及到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很多问题,连吃的喝的呼吸的都不能放心,我们还能指望什么呢?如果整座城市都被污染吞噬了,我是没有在这边待上10年的打算了。”经历了上海严重雾霾的艾玛,如今也开始调整她的在华计划。不过她也表示,自己并不会立刻离开。
“我听说一些住在北京的法国人,因为不想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已经搬回法国了。我在这边有很多年纪相仿的朋友,目前在上海工作生活,雾霾虽然只是暂时的,但会动摇我们长居的念头。”艾玛补充道。
杰夫开始考虑长期处于空气污染下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我听说污染会对生育能力造成影响。这让我有一些担忧,如果我打算组织自己的家庭的话,中国可能就不太适合我居住了。”他说。
一些留学生如李睿智、罗兰德,并没有因为这一次的雾霾而过多影响他们的在华计划。李睿智说:“面临毕业,我还没有考虑好是否继续留在中国,或者回到韩国去。这个需要多方面因素权衡,比如工作就会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当然,她也认为,中国的空气污染在短期内不会有任何改善。
长居上海的帅帅则称,近期一些新闻报道将大量的外国人离开中国归咎于严重的雾霾,“可能有些误会了”。他说,身边的朋友们虽然会谈论离开的想法,但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最近外国人离华的原因“应该是大家回去过圣诞节了”。“每年这个时候,就会有很多人回家过圣诞节。因为就跟中国的除夕一样,圣诞节在西方是很重要的节日。”来源: 时代周报▲◆★●■☆
从道路理论制度上对文化大革命的思考★★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43311
【多维新闻】在中共已故领袖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炎黄春秋》杂志副社长、新华社原高级记者杨继绳于12月18日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细说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前因后果。他表示,“文革”的历史证明了中国目前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均是错误,但目前当局仍继续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简称“三个自信”),只是证明自己心虚。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首提“三个自信”,习近平上台后亦多次强调这一提法。
杨继绳在12月18日的演讲题为“道路、理论、制度——我对文化大革命的思考”,从道路、理论和制度三方面论述“文革”的成因和后果。他认为,毛泽东发动“文革”,就是为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扫清障碍,建立没有差别的社会,但社会主义理想几百年都无成功先例,毛泽东所指引的中国道路在“大饥荒”和“文革”都制造了人间地狱,“直到21世纪,中国还有人高喊‘道路自信’。真是咄咄怪事!”
杨继绳曾写就记录大跃进灾情的《墓碑》一书。他表示,“大饥荒”和“文革”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厦倒塌,但官僚集团仍企图“用废墟上的破砖烂瓦来恢复它昔日的辉煌”。杨说:“他们说的理论自信,实际是理论心虚。正如中国民间的一个歇后语:走夜路吹口哨——为自己壮胆。”
杨继绳指出,毛泽东为实现乌托邦而建立了极权制度,但系统建成后又成为了社会的赘瘤,伴生出庞大的官僚集团,“由于官方利用政治权力规避毛泽东和集权制度对文革的责任,官僚体制没有改变……广大群众继续吞咽专制制度的苦果。”
“三个自信”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坚定“三个自信”。此后,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也多次提及“三个自信”,官方媒体也称,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坚持“三个自信”。不过,在三中全会前后,该词汇已较少被官方提及。
其实,在本月初,杨继绳曾发表一篇文章《我对文化大革命的思考》,他在文中比较深刻地解构和分析了毛泽东、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大革命在中国的实践真相与深层次原因。多维新闻曾转载了这篇文章:《杨继绳:我对文化大革命的思考》。
杨继绳认为,“文革像一个长期革命过程的浓缩,像巨大革命画卷的缩微:开始批判一切、否定一切,鼓动反潮流,破坏旧秩序。旧的秩序破坏以后,群雄蜂起,你争我斗。今天这一派得势,明天那一派掌权;今天整人者,明日被人整;今日的战友,明天的仇敌。当全民被政治斗争拖得筋疲力尽的时候,就出现了派别的联合,由动乱向稳定转变,社会思潮和人的行为由激进趋于保守。价值观念和革命的初始相反:今非而昨是,昨是而今非。最后由混乱走向秩序。”
他表示,“文化革命中充满了权力斗争,而且权力斗争的野蛮、黑暗、残酷,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在权力斗争的深层还有中国向何处去的道路之争,权力是实现政治道路的工具。”
杨继绳说,“毛泽东想按他的梦想在中国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这个梦想一旦付之实施,‘即使怀抱着建立人间天堂的最美好的愿望,但它只是成功地制造了人间地狱——人以其自身的力量为自己的同胞们准备的地狱。’毛泽东所指引的中国道路在大饥荒年代已经制造了人间地狱。为这条道路来扫清障碍的文革,必然再一次制造人间地狱。”
他还认为,“文革是问题导向,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一摸就是十年。如果不是毛逝世,还不知道文革如何收场。”▲◆★●■☆
朝鲜批张成泽是对中国指桑骂槐吗?★★
http://www.ddhw.com/viewheadline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143299
张成泽被处决是否会影响中朝经济合作,境外舆论猜测纷纷,中国互联网上也不断有人将这个问题提出来。质疑的原因大体集中于两条,一是张成泽素来同中国交往深厚,而且是中朝经贸合作的“实际总负责人”。二是朝鲜指控张成泽出卖国家利益的主要罪状,包括让亲信卖掉煤炭等地下资源和出卖罗先经贸区的地皮等,买方“一看便知道是中国”。
朝鲜处决张成泽是其内政,但中国公众绝大多数都对此反感。有人担心朝鲜会就两国租借罗津港两个码头50年的协议毁约,担心金正恩做事可能会“更不讲章法”。
然而一些长期研究朝鲜问题的中国学者认为,事情大概不会变得像一些人担心的那样糟,中朝经贸合作的变数要小于它的确定性。
这些学者认为,中朝经贸合作模式是由中朝政治关系的基本元素确定的,这些元素都摆在那里,不因张成泽被处决而改变。朝鲜在东北亚与韩美日为敌,无战略回旋空间,它对中国的依赖不具有可替代性。只要中国不干涉朝鲜内政,不让平壤感觉政权受到威胁,很难看到朝鲜有主动恶化中朝关系、放弃两国经贸合作的政治动机。
这种分析或许有道理。对朝鲜政权来说,处决张成泽前后的头等大事是公布他尽可能多的罪名,将他在朝鲜全社会彻底批臭。这时平壤有可能顾不上中朝关系的细节,即使伤及到中国人的感受,也大概是朝方处理张成泽事件的连带负效应,未必就是平壤的本意。
在朝鲜面临内部潜在政治变数的当口,平壤同时向北京主动释放强硬信号的可能性很小,这不符合最简单的政治谋略。而金正恩上台两年来虽多次做出惊世举动,但其巩固朝鲜新政权的政治逻辑却是清晰的。
尽管这样,中国内外的议论纷纷显示,一些负面影响、至少对信心的损害已是既成事实。如果平壤不希望这些影响和损害在中国民间及世界舆论中蔓延,那么它就应采取行动,回应外界的各种疑问。
到目前为止,中国外交部已就“愿继续推动中朝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做出正式表态,但我们还没有通过媒体听到朝方的相应表态。朝鲜官员16日曾经笼统地说,张成泽事件不会影响朝鲜的经济发展计划,朝鲜会按计划发展新经济特区,吸引外来投资。考虑到朝鲜对舆论的回应通常来得慢而且含糊,我们认为现在就推测朝方的真实态度为时尚早。
然而有一点很重要,在涉及国家利益时,中方通过官方管道同朝鲜的交涉不能太客气,不能求它哄它。如果朝方就罗津港租借协议及两国其他大项目有任何毁约的迹象,中方态度一定要坚决。中国社会如今接受不了朝鲜因任何原因对中国出尔反尔,一旦出现这样的消息,它对中国公众支持国家现有对朝政策将是沉重打击。
当然这些分析属于比较悲观的,我们更愿意相信平壤对维系中朝友好有足够的战略清醒,知道信守前领导人金正日时期就确定了的两国经贸格局很重要。此外中国在中朝经贸合作中有充分的主动权,但应克制这方面的表现,精心把握坚持原则与尊重朝鲜之间的平衡。
中朝关系应当是稳定的,因为东北亚战略大格局没变,中朝两国的利益关系没变。张成泽被处决的影响更多是朝鲜国内的,以及技术上的。至于平壤如何走出张成泽事件拉出的影子,这说到底是其年轻新领导人面临的一道题。来源: 环球时报▲◆★●■☆
朝鲜称因“最高尊严”受辱将不经预告打击韩国★★★
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3_12/20/32301562_0.shtml
2013年12月20日中国日报网:朝鲜称因“最高尊严”受辱将不经预告打击韩国
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政府官员12月20日表示,朝鲜19日以国防委员会的名义突然向韩方发来电话通知,称由于“最高尊严”受到侮辱,将在不发预警的情况下对韩国进行打击。
报道称,通知的收信方是韩国青瓦台国家安全室。据悉,朝鲜在通知中称,本月17日适逢朝鲜已故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两周年,韩国保守团体当日在首尔市区举行了示威,这是对朝鲜“最高尊严”的亵渎。
该名韩国政府官员还说,韩国政府已通过西海军事热线向朝鲜做出回复,表示若朝鲜进行挑衅的话,韩方将坚决予以应对。
此外,另有消息称,韩国政府认为,朝鲜此次可能会真的发起挑衅,正在注视朝鲜的动态。韩国军官已经收到禁止会餐和打高尔夫的禁令。
不过,韩国媒体也指出,这并不是朝鲜第一次发出电话通知威胁发动攻击。朝鲜在今年11月23日延坪岛炮击战3周年时,也曾发来电话通知称:“如果胆敢有一发子弹掉落朝鲜领海,将把韩国变成火海。”当时,韩国军方正计划在西北岛屿地区进行设计演习。▲◆★●■☆
中国独立研发的歼-20隐形战机还要过几道关?★★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3_12/20/32288081_0.shtml
李伟 王怀业
2013年12月20日中国青年报:歼-20是中国独立研发的、没有任何直接原型参照的隐形重型超音速战斗机。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开始了新型隐形飞机的设计。进入90年代后,中国第四代战机歼-20项目正式启动。
随着我国在隐形技术、雷达、发动机、数字电控系统等诸多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部分技术已经通过歼-10等新型战机得到验证,歼-20的研制速度也明显加快。在此期间,随着美国F-22的研制成功,我国进一步加大了歼-20的研发力度。
尽管歼-20的技术并没有超出世界现有的技术范围,但它却把它们很好地结合起来。正是有了这种集成,歼-20第一架原型机很快由成都飞机工业公司研制成功。
2011年1月11日,歼-20在成都实现首飞,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的巨大成功和跨越。
歼-20具备五种优良性能
歼-20是一种单座、双发、双垂尾、带边条鸭式气动布局的隐形重型战斗机。从总体上看,歼-20具有以下五个明显特点。
第一,隐身效果好。隐形能力是第四代战斗机的最重要指标,也是歼-20的标志性能力。为此,它采取了诸多措施提高隐形能力。
法国一位著名的飞机设计师达索说过,一架优秀的飞机,它的外型也一定是很优美的,歼-20就证明了这一点。它采用带边条的鸭式布局,飞机在进气道前部设有鸭翼,鸭翼安装位置与主翼处于同一平面,可以提高涡流位置,保证涡流从主翼上翼面掠过。这样,飞机付出的阻力代价小,不仅能提高飞机的速度,而且有利于达到隐身的目的。
歼-20的机头、机身呈现菱形,与F-22十分类似,斜侧而简洁,上下表面非常平直,减少了不连续平面带来的雷达反射。机翼、鸭翼前后缘考虑了前后平行的折射因素,而大外倾、面积较小的V尾和腹鳍,也是有效的隐身措施。
歼-20还采用了DSI进气道技术。这种进气道技术首先在美国F-35战斗机上应用,中国的枭龙战斗机首先使用这种进气道技术。DSI进气道通过进气口前的一个三维鼓包达到消除空气附面层的目的,具有重量轻、适应速度范围广、不会对隐形造成影响的优点。
它的进气道设计采用了S形弯曲,可有效阻挡发动机叶片的雷达反射,比T-50直筒状、仅有很少遮蔽的进气道的隐形效果好得多。加上可变旁通比以及变面积进气道的使用,具有较高的燃烧效率,其热隐形能力同等于F-22。
歼-20座舱靠前,机头非常短促、空间有限,其火控雷达采用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可以有效躲避对方电子系统的探测,具有低截获率的明显特点。该雷达可以根据工作方式自动控制雷达的发射能量,扫描速度非常快。相比之下, T-50却仍然使用光电雷达,说明其雷达还达不到歼-20和F-22的水平。
在歼-20机身不同部件安装有光学窗口,由后台数据处理系统对不同部件获得的图像进行融合,这样的好处就是省略了机械转动机构,同时光学器件可以最大限度地埋入机身内,再加上对窗口进行锯齿处理,可降低系统的体积和重量,提高飞机的隐身能力。
歼-20表面平滑,毫无赘物。其座舱盖也是和F-22一样的水泡型座舱,没有了前风挡框架的反射。为减少飞机的外形开口,歼-20的维护口盖很少,其起落架舱的开口采用了锯齿形边缘设计,舱盖较大,而且巧妙地将起落架舱和检修窗口合二为一。另外,尽管主弹舱约有美国F-22“猛禽”战斗机的两倍大,但设置在机身腹部,这样也有利于飞机的隐身。
第二,机动性能强。歼-20是一种机动性、敏捷性和大仰角能力非常突出的战机。该机采用了独一无二的“鸭翼+边条+前后襟翼+全动尾翼”的综合气动布局来提高飞控能力。大三角翼安装在进气道上边缘。主翼带有下反角,可以增加滚转速度、提高飞机的敏捷性。大舵效的全动垂尾可提供足够的航向操纵力矩,进而提供较大的滚转速率。
其气动设计采用了“涡升力”技术。在主翼前面,利用边条翼、鸭翼产生强大涡流,可以大幅增加主翼升力,获得更好的机动性能。其内载武器可以消除外挂武器和机体之间的互反射效应,还可以大幅降低飞行阻力。
从机动性能看,歼-20与F-22大体相当。相比之下,T-50只有“可动边条”和常规平尾,在大迎角、过失速机动等极限情况下的控制能力要低于中国歼-20。
第三,稳定性好。歼-20采用了外倾的全动双垂尾设计,配合利用“涡升力”,可降低由于涡流强度的提高对垂直尾翼造成的影响,提高飞机的纵向稳定性。歼-20的腹鳍也可以增加大迎角情况下飞机的纵向稳定性。
第四,近距格斗能力强。歼-20与F-22一样,采用了整体式座舱盖,保证飞行员有一个良好的视野。该机使用了综合射频管理系统,机载相控阵雷达还具有电子对抗、数据链等多种用途,加之先进、完善的大屏幕机载液晶信息显示系统,可以向飞行员提供近实时的战场态势感知,并提供空战战术的辅助决策。再配合头盔上的显示系统,智能化操作程度更高,极大地提高了飞机的近距格斗能力。
另外,同T-50和F-22相比,歼-20机长与机身横截面的比值增加了20%,这种设计可在速度不太高的超音速飞行时提高空气动力利用率,并加强飞机的载弹能力和燃料携带量。飞机的庞大内置弹仓可携带多种空空导弹、空舰导弹,使得它具有强大的攻击力和全方位打击能力。
第五,编队攻击能力强。歼-20作为第四代战斗机,在目标探测与跟踪方面必须追求“先敌发现”的能力和多目标探测与跟踪能力,因此,该机采用了加密数据链信息系统,它能够在数架歼-20之间实现探测情报共享,从而大大拓展每架飞机的态势感知空域。
它也可以由一架打开雷达探测多个目标并利用数据链传输给其他几架保持雷达静默的飞机,实现较隐蔽的接敌与攻击,这也是F-22典型的攻击形式。数架歼-20组成的编队足以控制大片的空域,再加上其超音速巡航能力、强大的主动式电子对抗能力,预计歼-20将具备与F-22相当的作战能力。
三大缺点也不容忽视
作为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重型隐形战机,歼-20也存在三个明显缺点:
第一,发动机是中国高性能飞机的致命弱点。由于中国目前无力生产完全满足歼-20要求的高水平发动机,歼-20的发动机仍然采用了俄罗斯礼炮机械制造企业出售的AL-31F发动机,只不过对部分功能进行了改进。
与AL-31F发动机相比,俄罗斯T-50上的117型发动机要优秀得多,这种发动机采用了新型的低压压气机,新型涡轮机及其他组件也具备可靠的工作能力。飞机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获得16吨的推力。这一创纪录的推力再与大面积机翼结合,可以使T-50的机动性能变得更加强大。
第二,歼-20的气动布局也存在不足。由于想让位于机身重心附近的武器舱更大,从而出现了主翼较小、各翼面不平行等问题,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飞机的机动能力和隐身效果。
第三,两台发动机靠得过近。这种设计可以保证飞机在大迎角攻击时不会出现问题,但却会导致三维矢量喷口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且,两台发动机产生的超音速气流在相互影响时,会在机身下方一侧产生强大的漩涡,将对飞机整体结构产生不良作用。
歼-20还要进行一系列试飞
按照一般规律,三代机从试飞到真正装备部队,大约需要5到8年的时间。四代战机的技术更为复杂,其装备部队的时间通常要超过8年,但也可能会提前。但不管怎样,今后歼-20肯定还会不断进行相关试飞活动。按照中国独特的战机研制发展之路,歼-20的发展也需要经过3个试飞过程,才能最终装备部队。
第一是工程试飞。这个过程主要在工厂基地进行,用来验证飞机基本的安全性、可操作性,确保飞机能够独自安全地飞往进行定型试飞的试飞基地。这也意味着,新型战机由验证机进入了工程发展阶段。目前,歼-20已经完成这一阶段的试飞。
第二是定型试飞。这一阶段风险最大、耗时最长、课目最多。从飞机的基本飞行性能到边缘课目,从航电系统到机载武器都要根据试飞大纲进行全面测试。很多高强度的边界课目和特殊状态试飞都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目前,歼-20正处于这一阶段的试飞。因此,歼-20战机的整个结构已趋于稳定,改变范围已经不大。
第三是武器打靶试飞。在定型试飞完成后,战机还要进行作战使用效能试飞。战机会进行战场环境下的各种武器投放、打靶试验,以验证武器系统实际效能及人机结合使用武器的熟练程度等。
通过这一阶段的测试后,新战机就能正式进入部队服役,在全部飞行员均考核合格、达到了规定的战机服役数量后,才算形成初始作战能力。
歼-20研发成功意义重大
长期以来,中国的武器,小到一把枪,大到飞机潜艇,无不深受俄式武器设计理念的影响。从第三代战机换代开始以后的各种实战中,俄式战机的战绩着实令人失望。由此,人们普遍认为俄罗斯在飞机上的设计理念已经不太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
作为具有中国自己独特风格的歼-20,其研制成功,表明我国在军机研发领域进入了世界第四代战斗机的第一梯队。也体现了中国制造工艺和设计水平的飞跃,标志着中国战机研发走上了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设计道路,为以后新武器装备的研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歼-20飞机是一种多用途重型战斗机,起飞重量将近30吨。飞机机内空间大,装油多,其航程可能达到4000公里以上,作战半径超过1500公里。如果从海南岛的机场起飞,可以覆盖整个南沙群岛的所有岛礁。这就意味着,一旦南海有事,歼-20可以有效支援海军在南海的作战行动。同时,歼-20还可对驻扎在关岛的美军F-22和F-35等战斗机进行攻击和作战。
尽管歼-20还未成熟,装备部队还需要一些时日,但歼-20的成功,无疑有利于改善我国的战略防御态势,给国家安全增添新的保障力量。它的出现,使我们对中国空军建设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虽然战争不是靠一种武器决出胜负的,但解决了空中隐形作战问题,等于严重削弱了对手的空中技术优势,将更加有利于我们夺取制空权。
歼-20一旦装备部队,不仅会对战争样式带来巨大冲击,也会给我们在西太平洋的战略安全增加更加强有力的砝码,还会对世界尤其是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与地缘战略形势带来巨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歼-20已经超越了武器装备的层面,它是提升中国国际实力和地位的重要工具,它的身影背后蕴含着各国之间的战略博弈。(作者单位:国防大学)▲◆★●■☆
美防长:中国在南海对峙问题上“不负责任”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china/2013/12/131219_us_china_military.shtml
2013年12月19日:“考彭斯号”12月5日在南海公海航行时,曾被迫闪避一艘中国军舰(图为考彭斯号”资料照片)。
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周四(19日)表示,本月初中美海军舰只在南海对峙时中方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
美国官员说,在12月5日发生的事件中,一艘中国军舰危险地靠近美国导弹巡洋舰“考彭斯号”,后者被迫作出闪避动作,以免发生相撞。
哈格尔说:“中方的这一举动,在考彭斯号前面100码的地方切入,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他说:“这是于事无补的,不负责任的。
哈格尔说,这场好几年来首次发生的海上对峙证明中美两军之间有必要签订一个明确协议,以避免在太平洋发生一次潜在的冲突。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丁·登普西将军在同一个记者招待会上表示,美中军事官员一直在商讨起草两军相互对峙准则。
他说,双方的工作小组实际上已经在相互接触并取得一些进展。
中国官方有意淡化了这一事件,称中国舰只当时正在从事“正常巡逻”。但中国媒体称美国舰只构成了一个“威胁”。
中国国防部周三首次对此发表声明,低调证实中美军舰曾在南海海域“相遇”,并在采取了“有效沟通”后,结束了对峙。(编译/责编:尚清)▲◆★●■☆
美国不承认也不接受中国防空识别区
http://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50396/c5
2013/12/18 环球时报:当美国国务卿克里17日离开越南抵达菲律宾时,见诸报端的各种消息、分析不约而同提出一个观点,“南海地区的气氛或许将再度紧张起来”,“军舰险些相撞事件”已经将中美的博弈推向前台。克里访问菲律宾,最重要的目的是推进军队部署协定的签订,扩大美国在菲的军事存在。此前一天,克里还宣布美国将向越南海岸卫队提供5艘高速巡逻艇,“提高越南在近海的警戒能力”。美联社评论称,克里在越南和菲律宾展示出美国的“支持”。
据法新社17日报道,克里当天开始就职以来的首次菲律宾之行,并在菲首都马尼拉先后会见菲外长德尔罗萨里奥和总统阿基诺三世。通过菲律宾媒体的报道不难看出,德尔罗萨里奥和阿基诺三世一直在极力表现自己的亲美情绪,希望借此抗衡中国在该地区的“强硬姿态”。18日,克里将到访受超级台风“海燕”肆虐的菲律宾塔克洛班市。在那场灾害中,作为“亲密盟友”,美国军方派出的救灾阵容被形容为“蔚为壮观”。英国路透社认为,美国的行动凸显美菲军事同盟关系快速升温。随着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台风灾难过后,两国的军事同盟关系甚至可能进一步强化,为美国加强在菲律宾的军事存在铺平道路。与美菲热络相反,菲律宾移民局官员17日说,今年来菲中国游客人数与三四年前相比下降70%。
国际媒体似乎更关注克里到访对南海问题带来的影响。路透社17日称,正如在上一站越南所做的那样,克里将同菲当局探讨海上安全。国务院一名高级官员说,“他们一定会讨论关于南海的具体问题。在近期,需要采取实际措施来防止突发事件发生,如果发生的话则要设法避免使事件升级”。
果不其然,克里在菲律宾公开谈论南海问题。17日在与菲外长德尔罗萨里奥共同举行的记者发布会上,克里声称,“美国不承认也不接受中国在东海划设的防空识别区。识别区不应该实施,中国应该避免采取类似的单边行动,尤其不应在南海这样做”。此外,克里还呼吁南海有关各方“减少紧张”、“避免挑衅”,防止紧张形势升级为冲突。德尔罗萨里奥则附和称,“中国这样做是将该区域划为自己的领空。我们认为这将损害民航的飞行自由,如果中国在南海也设立防空识别区,将给有关国家的安全造成影响”。
此外,美联社17日报道称,克里当日宣布,美国将为菲律宾安全部队提供4000万美元的新援助,以帮助菲律宾在与中国围绕南海主权争议紧张关系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保护菲领海。报道称,克里此前在越南访问时宣布,美国将为东南亚提供额外的3250万美元援助,以加强本区域海事安全及确保航行自由。其中,越南将获得1800万美元的援助,包括将5艘高速巡逻艇移交给越南海岸卫队。
《菲律宾商报》17日评论称,菲律宾近来因南海争议与中国交恶,所以极力争取美国撑腰,多数分析人士认为,克里来访将被解读为美国在南海问题上为菲撑腰。美国彭博新闻社17日称,克里在越南首都河内访问时曾坚定表示,美国的军事行动不会受到中国设置东海防空识别区的阻吓,“中国不应该在南海重复这种行动设置防空识别区”。
菲律宾马尼拉雅典耀大学政治学系国际事务教授理查德·加瓦德·哈德林17日对《环球时报》表示,克里东南亚之行的主要目的是向该地区国家展示将继续推动“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决心和承诺,安抚菲律宾等美国盟友,向美国在该地区的盟友发定心丸。
“美国提升对东南亚的海上安全援助,这是在瞄准中国吗?”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6日这样问道,该报称,克里宣布美国将提升对东南亚国家海上安全援助,目标明显是针对中国在同邻国领土争端中日益“咄咄逼人”的姿态。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问题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胡逸山17日告诉《环球时报》,美国和越南在冷战时期是不共戴天的敌人,促使它们联手的因素毫无疑问是中国。因为越南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存在争端,而美国近年来则高调推动亚太战略,遏制中国在地区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