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必须私藏的70个做饭技巧
http://bbs.wenxuecity.com/cooking/1310037.html
46、肉丝切好后放在小苏打溶液里浸一下再炒,特别疏松可口不论做什么糖醋菜肴,只要按2份糖1份醋的比例调配,便可做到甜酸适度。
47、炒糖醋鱼、糖醋菜帮等,应先放糖,后放盐,否则食盐的“脱水”作用会促进菜肴中蛋白质凝固而“吃”不进糖分,造成外甜里淡。
48、做肉饼和肉丸子时,一公斤肉馅放2小匙盐。
49、做丸子按50克肉10克淀粉的比例调制,成菜软嫩。
50、做滑炒肉片或辣子肉丁,按50克肉5克淀粉的比例上浆,成菜鲜嫩味美。
今 日 看 点:2014-08-29▲◆★●■☆
王岐山說“反腐永遠在路上”有何深意?★★★★★
http://www.CRNTT.com
中国海外追捕贪官罪犯有何障碍★★★
http://china.cankaoxiaoxi.com/2014/0829/478642.shtml
联合早报 中国反腐为改革开路★★★
http://ed-china.stnn.cc/China/2014/0828/129430.shtml
中纪委官网专访冯骥才全文:★★★
http://news.stnn.cc/china/2014/0829/129753_2.shtml
中国高铁”下大棋”让人妒 美国高铁”扶不起”徒烧钱★★★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4/08/27/3551174.html
有”小国务院”之称的国家发改委★★★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4/08/27/3550572.html
中美在军事技术领域大打情报战★★★★
http://mil.cankaoxiaoxi.com/2014/0827/475269.shtml
王岐山說“反腐永遠在路上”有何深意?★★★★★
http://www.CRNTT.com
中評社香港2014年8月29日電/“反腐永遠在路上”、“打蒼蠅老虎治標的同時,治本實際上已在推進。治本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推進制度性建設中,除了中央八項規定的執行之外,比如公務員薪酬、報賬制度也都在抓緊修改。”——8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在出席政協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開幕會並作報告後,面對政協常委有關反腐的提問,做出如上回答。
人民網刊發蔣萌文章稱,十八大以後,一批省部級高官相繼落馬,再加上周永康、徐才厚這樣的老虎級腐敗分子被查,讓黨員幹部與廣大群眾感受到了勢不可擋的反腐力量。與此同時,一些怪異論調也開始露頭。比如,有外媒撰文說,中國反腐已有“封頂之作”。言下之意,高官落馬已“到頭”,高壓反腐不會再持續下去。還有媒體說反腐高壓下,蒼蠅與老虎們可能聯手反撲,有意無意地誇大反腐“風險”。上述論調是何居心,是否蘊含隱晦圖謀,眾人的心里自有掂量,但人們更為關注高層的下一步舉措。因為,行動說明一切。
中紀委書記王岐山的講話,闡明了黨和政府與腐敗勢不兩立的堅定決心和態度。“反腐永遠在路上”,既是基於正與邪是辯證存在的客觀事實,“永遠反腐”更是在踐行實現“邪不壓正”的正義法則。這不僅是一種莊嚴承諾,更是執政者不斷潔淨自身、履行權力對權利的義務、切實維護政府公信力的必然選擇。
腐敗分子落馬,令人拍手稱快,但事後懲治終歸不如事前預防。高層顯然很清楚“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道理。如果說“將權力裝進民主監督的籠子”顯得籠統的話,那麼中央八項規定六項禁令、明確政府行政“法無授權不可為”則是對權力者的具象化約束。在整肅吏治的過程中,難免有既得利益者的博弈乃至陽奉陰違,甚至還會有一些人抱著僥幸心理繼續以身試法。但是,在波瀾壯闊的行政機制改革與反腐常態化的背景下,任何見不得光的不軌行徑都是螳臂擋車,玩火者必自焚,違紀違法必食苦果。
有堵同樣有疏。公務員薪酬改革受到爭議與關注,但我們不能回避這一問題。必須指出,公務員薪酬改革不是“權力贖買”,而應是基於客觀的績效考核之上的收入調整。我們需要獎勤罰懶,鞭策機關病患者,鼓勵多勞多得,體現服務社會的應有價值。正當的職級與薪酬調整,與奉獻精神並不相悖,它恰恰是奉獻者應得的回饋。公務員薪酬“脫敏”的另一要素在於,官員財產公開有無具體時間表,資產核查是否與之緊密結合。官員財產被置於陽光下“暴曬”,黴菌污穢自然難以滋生。秉承依法限權、民主監督、多元預防、堅決懲治,腐敗毒瘤才沒有生存空間。▲◆★●■☆
中国海外追捕贪官罪犯有何障碍★★★
http://china.cankaoxiaoxi.com/2014/0829/478642.shtml
2014-08-29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张君怡
核心提示:中国虽已与38个国家签有引渡条约,但受经济嫌犯欢迎的荷兰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并未签署引渡条约。
参考消息网8月29日报道 外媒称,杨秀珠2003年得到风声,中国反腐调查人员正在查她,她于是登上了去新加坡的班机,随后飞往纽约。
据路透社8月28日报道,中国通过国际刑警组织对杨秀珠发出通缉令。杨秀珠曾在经济繁荣的东部省份浙江负责多个建筑项目。她最终于2005年在荷兰被扣留。尽管与荷兰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谈判,但在近十年后的今天,中国还未将她引渡回国。
报道称,杨秀珠案及类似案例凸显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面临的一项挑战。中国将影响业已十分深远的反腐运动扩至追查逃往国外的嫌疑人,这些嫌疑人外逃时通常会带走他们的非法所得。
国家媒体一直在利用习近平为打击腐败而最新开展的一项行动——公安部7月将其命名为“猎狐2014”专项行动——就官员外逃问题发出警告。
但据国家媒体报道,中国虽已与38个国家签有引渡条约,但与荷兰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并未签署引渡条约,而美国和加拿大是最受经济嫌犯欢迎的逃亡目的国。
多位中国法学家都表示,上述国家对腐败官员具有诱惑力的因素还有:它们对中国执法持怀疑态度、生活质量高、拥有世界级的教育设施以及华裔群体规模庞大。
这些专家说,实际上,长期以来,西方各国政府一直不愿移交中国籍嫌犯,因为司法程序受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影响,因此可能会进行刑讯逼供。此外,判处死刑的情况也很普遍,其中就包括因腐败被判处死刑的情况。
中国社科院国际法专家林欣说:“我们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都不同。这会给引渡问题造成影响。”
8月早些时候,中国官员说,目前有150多名中国“经济逃犯”在美国逍遥法外,其中许多是贪官或涉嫌贪腐人员。中国政府没有提供最新的、全世界在逃人员的总人数。
路透社对国际刑警组织的公共数据库进行的分析结果显示,国际刑警组织发布了69张对中国籍人员的通缉令,上述人员因腐败、贪污、诈骗等罪名遭到通缉。
报道又称,北京还在设法解决“裸官”问题,裸官指的是自己留在国内却把妻子和儿女送去港澳或国外生活的官员。
据信,偷偷运出的各种非法资金数额高得惊人。据总部设在华盛顿的“健全国际金融体系”项目——一家分析非法资金流的非营利组织——估计,2005年到2011年,非法流出中国的资金约为2.83万亿美元。
官方通讯社新华社7月报道,2008年以来,中国已将730余名重大经济犯罪嫌疑人从数十个国家引渡回国。但国际反腐败监督机构“透明国际”亚太部高级项目协调员廖然(音)说,从西方国家引渡回中国的人员寥寥无几。
中国媒体8月报道说,为协助遣返在美国的在逃犯,公安部当前努力与美国建立年度高层会晤机制。
美国司法部发言人彼得·卡尔说,司法部官员将于12月通过中美执法合作联合联络小组在北京会晤中国司法部门官员。卡尔还说,司法部定期与中国商讨执法问题,包括处理在两国的在逃犯问题。
卡尔表示,当在逃犯还需根据移民法被驱逐出境时,双方有时会对在逃犯进行遣返。但他拒绝提供具体例子。
在加拿大,包括司法部在内的各政府部门官员均拒绝就中国反腐调查人员是否已来加或计划来加的问题发表评论。▲◆★●■☆
联合早报 中国反腐为改革开路★★★
http://ed-china.stnn.cc/China/2014/0828/129430.shtml
2014-08-28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28日发表题为“中国反腐为改革开路”的文章,作者:唐逸鸿,中国旅美学人。全文摘编如下:
周永康被查,虽然一直在人们的预期之中,但仍然引起巨大的轰动,成为中共新班子反腐的一个“里程碑”。不过,就当前的形势来看,这场反腐运动虽然成绩斐然,却远没有到鸣金收兵的时候。反腐“斗争”应该会继续“深入进行”下去,并伴随着习李改革的整个过程,与改革同步推进,为改革清障开路。
习李班子上台以来,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其积极、迅速的行动和巨大的“能量”。上捆老虎、下拍苍蝇,内惩贪官、外张国势。特别是“反腐风暴”,声势很大,也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收到很好的“初步效果”。中国官场腐败的沉坷,积聚已久,没有足够的声势和能量,很难真正触动他们。这一次反腐的决心和力度,确实让人感受到不同,而民众的信心和支持,又反过来“加持”这种“正能量”,有望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在中国,腐败的危害不仅仅在于被贪污挥霍的财富和所引起的社会矛盾,更在于这些人对改革的阻碍。从其腐败程度和所作所为来看,国家的利益、改革的前途、社会的正义,甚至民众的死活和“党的生死存亡”等等,在他们心中可以说都已经没有什么位置了,也没有什么心思真正放在改革上。既无“理想”,也无原则,更可以藐视党纪国法,因为“党”可以被看作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法律也可能就“掌握”在他们手中。一己之私,家族、小集团的利益,成了他们唯一的出发点。
指望这些贪官来领导改革,无异于缘木求鱼。而一旦真正的改革触及到自身的利益,他们还会用各种办法来抵制歪曲。不强力遏止这种腐败风气,不改变官场上下的这种政治“生态”,改革将寸步难行。
在这种意义上,当前的中国需要靠反腐来引领改革“再出发”。没有反腐开路,没有逮住这些苍蝇,缚住这些老虎,改革就会继续空转,不管什么样的“顶层设计”都无法推行,无从谈起。当前的强力反腐是一个突破口,来为改革重新起步创造起码的条件。
其实,这段时间反腐与改革是“同步进行”的。宣布周永康被查的同时,也宣布了四中全会的“以法治国”的主题。可以说反腐推行到哪里,改革才可能推行到哪里。当然,反腐和改革的节奏和力量分配可以有所调整,但是,整个大势不会改变。反腐将会贯穿整个改革过程,为改革扫除障碍、开拓道路。
以当前腐败的程度来说,当然不可能把所有的贪官一个不漏地拿下,但至少要等到中国官场真正形成正气,等到这些人不能再明里暗里阻碍改革,等到腐败势力再无反攻翻盘的可能的时候,才有“收手”的条件。
当前的中国,可能正在经历历史最关键的时期,正处在又一个历史关头。邓小平开创的“改革事业”能否继续推进并取得成功,中国能否在未来世界站稳脚跟以至实现富强,“伟大复兴”能否真正实现,都攸关于此。当下人们正在目睹的这些事情,对未来的中国影响深远,也将被历史一一记下。
改革能否重新出发、再上正轨,腐败的“干部队伍”能否扭转风气、投身改革,严重的社会矛盾能否避免爆发、逐渐化解,都需要有扭转乾坤的巨大努力来实现。闯过了这一关,中国将可以走上正轨,前途无量;但如果失败了,等待中国的,将远不只是“中等收入陷阱”,可能是严重的社会动荡和无穷后患。
将来人们回头来看这段历史,一定会为今天的中国捏一把汗。但愿在捏这把汗的同时,人们会庆幸中国最终度过了这个难关,而不是痛惜中国失去了机会。这个,现在尚是个“胶着”之中的未知数。▲◆★●■☆
中纪委官网专访冯骥才全文:★★★
http://news.stnn.cc/china/2014/0829/129753_2.shtml
著名作家冯骥才:唤醒文化自觉 弘扬国家民族的正气
我们这代作家天生是和人民的命运连在一起的,我们是“责任的一代”
问:您曾说自己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是命运的驱使,是出于对祖国、对民族、对同代人命运的关切,为了使民族的悲剧不再重演,请您具体谈一下。
冯骥才:我算是十年“文革”后最早拿起笔的一批作家。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那时候每一篇小说发表后,就会收到大量的读者来信。当时家里没有电话,更没电脑,只靠通信。信箱每天都堆满了信,一开信箱门,里边的信会“喷涌而出”。写信的人天南海北什么地方都有,信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他们的感受和肺腑之言。最让我感动的是,打开信时,有种沙沙的声音,什么响声呢?他受到你的感动,给你的信是流着眼泪写的,泪水把信纸微微粘上,揭开信纸时便发出沙沙声,这使我特别感动。你会觉得你的心跟读者是连在一起的!
我们这一代作家天生是跟人民的命运连在一起的,我们是“责任的一代”,我们非常清楚为什么写作。所以说,后来我转身去做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仍然出于一种责任。
作家应该最有平民意识,不是精神贵族
问:您多部优秀文学作品的主人公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或市井人物。您缘何对普通人的命运尤为关注?这反映了您怎样的一种文学观?您写他们寄托着怎样一种理想?
冯骥才:我觉得作家应该是最有平民意识的,不是精神贵族。普通人,这个概念如果用一个庄严的称谓,就是人民;如果用一个通俗的称谓,就是老百姓。但老百姓是时代真正的主人,生活的主人,他们的经历、命运、向往、喜怒哀乐,以及真实的生活与境遇,才是最重要的。一个时代的本色实际在老百姓身上;任何一个时代和历史的真实,都记录在那一代老百姓的命运上。所以我觉得作家的眼睛永远要盯住老百姓,尤其盯着老百姓中的弱者。关切他们是作家的天职。
文化遗产并不是属于过去的,它属于未来,属于我们的后人
问:这些年,您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心血。您曾经说过,在这个过程中有时感到人孤力单,觉得自己像是那个跟风车战斗的堂吉诃德。您这样做的动力来自哪里?
冯骥才:知识分子跟时代是共命运的。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急速发展的时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像一个大转弯,来不及做全面、充分和科学的思考。在现实困境的逼迫下,急匆匆搭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就这样,不知不觉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文明——文明的传承,出现了一些瓦解和断裂,这个问题带来的负面效应愈来愈明显。这是让知识界非常担心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之所以能够在这块土地上五千年生生不息,跟我们优秀的中华文明分不开。然而,我们民族的精神不是空的,更不是几句口号,它实实在在、有血有肉地保存在我们的文化遗产里,并靠着这雄厚的“遗产”世世代代传承着。但是当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人们容易过多地关注物质化的事物,精神性的文化和文明的载体就会被漠视,甚至受到冲击。可当时我们来不及去想这些,不会马上有这样的文化自觉。那么文化应该谁先自觉呢?应该是知识界先自觉。因为知识界天经地义是应该思考这些问题、做这个工作的。文化遗产并不是属于过去的,它属于未来,更属于我们的后人。所以我们这代人必须把遗产的保护和文明的传承承担起来,不要叫它出现断裂。
我们只有一边不停地跑,实际去做,一边不停地说道理,唤起人们的文化自觉
问:您刚开始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时,遇到哪些困难?怎么把它做起来的?
冯骥才:我们刚开始发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人们按照习惯,向我要两件东西,一个要红头文件,一个要经费,经费是绝对没有,红头文件也没人给。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一个省一个省去跑,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去跑,去做动员。那时地方的官员,县长、乡长、村长听你说的话,根本听不懂,我们只有一边不停地跑,实际去做,一边不停地说道理,唤起人们的文化自觉。只说不做不行,所以当时我说我们必须做“行动的知识分子”。用行动证实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唤起人们的思考。当然做起来十分艰难。有人称许我卖画做抢救,其实卖画的那点钱能干多少事?能救下来多少珍贵的文化遗产?这样做,更是为了给我们自己鼓鼓劲儿。这么干有点悲壮,但悲壮地做事感觉很好,能够激情满怀。
老百姓是文化的主人,只有老百姓把自己的文化当回事了,爱惜了,才能真正传承下去
问:非常不容易!在您的倡导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在是否好了很多?
冯骥才:让我高兴的是,通过十几年来政府、学界和媒体的工作,人们渐渐有了文化的自觉。一些地方的老百姓开始知道要保护好自己的文化遗产了。有些村落的村民已经不允许文物贩子进村来买东西。再比方说,最近我们在做传统村落立档调查时,河北省井陉县召集全县的动员会,要把这个调查作为“文化立县”的工作来做。近年来我遇到的这种事情愈来愈多。有的时候到一个地方演讲,另外一个地方的县委书记带着不少干部跑来听,想得到启发。常常还会有一些地方,县里的、村里的,把他那里文化遗存的图文资料拿来,请你帮他们认定,给他们提提建议怎么才能保护好。我觉得全民的文化意识正在一点一点觉醒,这最重要。老百姓是我们文化的主人,只有老百姓把自己的文化当回事了,爱惜了,才能真正传承下去。这是非常令人高兴的变化。
一边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人士极缺,一边专业人才又“报效无门”,这是不正之风的一种表现
问:还有什么令您担忧的吗?
冯骥才:虽然说近年来有不小的好转,但文化遗产仍然面临冲击,消失的速度仍很快,这不能回避。回避问题是不负责任的。这些问题的症结我谈过不少,今天说另一个问题——专家太少了。我们现在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1219项。但这些国家重要的文化财富的后面,80%以上是没有专家守护的。没有专家,只靠传承人自己去保护吗?保护必须有科学的指导和科学的方法,我们现在极度缺乏!地方政府申遗成功后,便扔在那里没人去管,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令我们担忧。
可是我们并不是没有人才呀。现在不少大学的研究生在学习“非遗”保护,每年都会有一些“非遗”研究专业和方向的博士生、硕士生毕业,但是不少研究生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为什么一边极缺专业人士,一边专业人才又“报效无门”?其实,很多地方的政府都有“非遗”的保护单位,比如保护中心、“非遗”博物馆等等,都有编制。但这些岗位里,有的把编制给了关系户,给了一些与“非遗”和文化不相干的人。这种事已经不属于文化自身的事,但是它关系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乃至成败。坦率地说,这种情况在整个文化界都很普遍,不少文化部门的人不懂文化,有损文化事业的发展,这是不正之风在组织和人事上突出的表现,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把这个月饼奢侈化、土豪化、庸俗化了,把我们的月饼变质了、变馊了、变味了
问:多年来,您醉心于民俗文化的研究与保护,古人早就提出,管理国家,“必先正风俗”。您怎么看风气与民俗的相互作用?
冯骥才:我们的民族文化有很多优良的传统。一半在我们的经典里、典籍里,还有一半活生生地承载于我们美好的风俗里。
马上又要过八月十五中秋节了,中秋民俗就非常美好。在农耕社会几千年里,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人们要以节庆庆祝丰收。恰恰在这个季节里——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最圆。人们从这圆圆的明月中诗意地想到了人间的生活美满,家庭的团圆。中国人把家庭的团圆看得最重,可以说家庭的团圆,人间的和谐美好,是我们民族的一个重要的凝聚力。可以说,中秋的传统主题也是我们核心价值观的支撑力。
月饼是中国人一个非常美好的创造。它一边象征明月,一边象征人间的团圆,里边放一点甜的东西,让人感觉到生活的甜美。非常朴素,非常诗意,非常美好。这就是我们的节日,我们节日的灵魂。
可是这些年,我们把这个月饼奢侈化、土豪化、功利化、庸俗化了,把我们的月饼变质了、变馊了、变味了,实际上把我们传统的美好的东西丢失了,同时把一些功利主义的庸俗的东西偷换到月饼里面去了,造成非常不好的社会风气。别小看这小小一块变味的月饼,我们失去的是整个中秋。所以,我非常赞成以节日为切入点,狠刹歪风邪气。
刹歪风有两个问题需要思考:怎么变“非常”为“正常”,变被动为主动?
问:请再谈谈您怎么看这种不好的社会风气?您对狠刹歪风有何建议呢?
冯骥才:多年来,我们过分地注意经济快速的发展,对道德、精神各方面的建设抓得不够,歪风滋生,得不到抵制,舒舒服服地形成了这种风气,甚至形成某些恶俗。这个风气确实伤害和败坏了我们。现在努力去刹,明显见了成效。去年春天,突然一刹,很多人还不习惯,因为以前吃惯了、喝惯了、拿惯了。当时我说,对于一些人应该换换活法了,现在看换是换了,但是这里面还有两个问题需要思考。
一个是,还是有些人把现在狠刹歪风看成“非常时期”。心想请客送礼、吃吃喝喝这套先停停,避避风头,过了这阵子再说。因此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把“非常”真正变为“正常”。只有正常了,风气才真正“正”过来。二是现在这种风气的转变是被动还是主动的。凡事被动的都靠不住,主动才是从根儿上转变。
把“非常的”变成“正常的”,靠什么?靠的是制度,严格的具体的明确的制度,这也是依法治国里面的“法”的一部分。把被动的变为主动的靠什么?还是要靠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所以我觉得价值观教育是根本的。人有了正确的价值观,才会主动和自觉地这样做,而决不会那样做。
要有严格的制度保证,坚持数年就正常了
问:刚才您谈的,我们从去年急刹车,治理这种风气,大家可能还不适应,但确实还有一个怎么把它坚持下来,防止反弹的问题。
冯骥才:我可以给你举个例子来证明这个。一年多以前我下去,当地留你吃顿饭已经不会像过去那么丰盛了,桌上放了几个家常菜,说“特殊时期,特殊时期”。那表情好像有点没面子。他虽然是这么做了,可是从观念上还没有完全纠正过来。现在没有这个问题了,你下去以后,就是简单几个菜,或者是当地一点风味的东西吃吃。这对于我们来说挺好,也亲切,那种大吃大喝很浪费时间。现在这种吃饭也不耽误谈正事。我觉得现在逐步走向正常,这个很好。但要确保真正正常下去,还是要制度化才行。
有严格的制度保证,坚持数年就正常了。因为风气的形成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用民俗学的一个词叫约定俗成,所谓约定俗成就是大家都接受了,最后你不必非得要他这么做,他自己就这么做。这个过程,必须先去扭转,转变风气,还要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上下功夫。
官场风气清,社会风气才会正
问:那么党风政风和民风社风的关系是怎样的?
冯骥才:风和俗是相互的,上风下俗,上面的风气就是官场的风气,下面的风气是社会和民间的风气。上下是相互影响的。比如下面大吃大喝,办喜事、办丧礼都讲铺张,金钱至上,比富炫富,那种庸俗的社会观会造成一种社会的氛围,一定会影响到上面的风气。可是上面呢,如果也是这样,他也会请客送礼、大吃大喝,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互相影响的东西。
我们说希望社会风气清正,清和正是什么呢?就是说官场的风气应该清,社会的风气才会正。如果官场的风气不清,社会的风气就不会正,什么歪的、斜的都会出来,所以官员的价值观非常重要。官员的价值观老百姓能看得出来,你盖个房子是为了你的政绩还是为了老百姓的需要,这个老百姓一眼就能看出来。如果官员说,我依靠我的权力、我的决定,我就盖这个房子了,老百姓知道你房子是为了宣扬你的政绩的,老百姓也没有别的办法,那好你干你的、我干我的。这对社会风气自然会起到负面的引导作用。
老实说我们风俗里边、老话里边,也有不好的东西。最不好的就是“升官发财”了。它传播了一个非常糟糕的观念,好像升官就能发财,就是为了发财。几千年封建社会都是这样,今天决不能再这样。
反腐败最重要的是树立正气,树立一个国家民族的正气、党的正气,让人们清晰看到党纪国法神圣不可侵犯
问: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讲奢靡的东西,反对奢靡您什么感受最深?
冯骥才:反奢靡是扬清抑浊,反腐败是扶正祛邪。讲奢靡就很容易产生腐败。腐败,腐蚀我们的社会,败坏了我们国家和整个民族的肌体;决不仅仅是一个腐败分子弄走多少钱;可怕的是它像一个个癌肿物,存在我们的肌体中,恶性的癌细胞要扩散、发展、转移,最终毁掉我们的政治生命与国家生命。因此,必须要坚决和彻底根除它。我认为反腐败最重要的是树立正气,树立一个国家民族的正气、党的正气。
现在的反腐败,我觉得在两点上已经让人们非常清晰地看到了:第一点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二点就是党纪国法神圣不可侵犯。这两条着着实实放在那儿,老百姓就会心悦诚服,深信不疑。这是最重要的事情,这个确定了,大家就觉得有信心了。
现在这个变化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十分赞成的。然而,我们官场的风气,还没有扭转过来。所以我希望反腐斗争能够坚定不移,纠正风气的工作一定死抓不放。我不认为是一年半年能够解决的,需要一点一点坚定不移地扭转,哪怕扭转到我们下一代。因为,反腐对于国家是一种使命,决定存亡的使命。它深刻的意义也许到了明天会看得更明白。
“把权力关进笼子”中很重要一点,是在权力能够转化为利益这个环节上立一道闸
问: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党员干部面对的诱惑更大、更多,您觉得应该怎样加强对他们的价值观的树立和培养?
冯骥才:今天干部与过去不同,面对着市场,面对着种种物质诱惑。手中的权力又与利益直接联系着。应该说,官员面临的挑战比革命年代要大。那么靠什么战胜种种诱惑——价值观。价值观在党员干部身上应该是最鲜明的,因为党员干部的价值观是由信仰决定的。信仰是一个政党的灵魂。失去了信仰,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就不再是一名真正的党员。
再一个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为官一任,当然要有政绩。但现在已经普遍地把政绩当做个人升迁的阶梯。这种不良的政绩观导致了“面子工程”“鬼城”“野蛮拆迁”等等;只干能与自己的政绩挂勾的事。解决这种不良的政绩观,还是要从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入手;反过来说,衡量官员的价值观,要看他政绩观的表现是否良好,是否正确。
在充满利益诱惑的时代里,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十分重要,因为权力直接发生利益,也会给权力的拥有者产生利益。怎么将权力和这些东西摘勾是一个大问题。所以在权力——尤其权力能够转化为利益的这个环节上,应立一道闸,还要有监督机制,十分具体的得力的监督机制。凡是涉及到与利益相关的环节上都不应由个人决定,尤其对一把手的这种权力应有限制。这还是要靠制度来解决。
拜金主义,在我们当今的社会里面是最糟糕的东西
问:您怎么看与廉政文化相悖的拜金主义?
冯骥才:拜金主义在我们当今的社会里面已经成风,它是最糟糕的东西。拜金也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我记得两三年前在北京的一个会议上,有一个记者问我,怎么看国家的价值观。我当时说国家的价值观应该由国家说,我不能说,但是我知道哪个词不能够写进国家价值观,第一个不能写进去的就是“钱”。一个只为钱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当时有人说,我们的钱并不多呵,我们不需要钱吗?我说,钱是我们的需求,但不是我们的追求。价值观是一种取向,一种追求。有时候钱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世界上还有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凡是拿钱买不到的东西都比金钱宝贵,比如说友谊拿钱买得来吗,健康拿钱买得来吗,生命拿钱买得来吗?真正的爱情拿钱买得来吗?一个人良好的修养、品格、气质拿钱买得来吗?都买不来,这些东西都比金钱重要。在一个市场经济社会里,钱到处流通,有巨大作用,但是钱的价值是什么,应该怎么获取,这些问题必须要思考清楚,讲清楚。
希望领导干部多看书多思考
问:对今天党员干部的教育问题,您有什么建议?
冯骥才:很希望我们的领导干部多看看书。我们的社会发展这么快,领导接触的人跟以前不一样了,面临的事物、问题也大不一样了,甚至是全新的。平时陷在大量公务的压力下,很难静下来去想一想更宏观的也更根本的东西。因此希望领导干部多看一点书。书的最大作用是启发思考。最好请一些相关的部门的专家学者推荐一些有价值的书。不只是采用党校办班的方式。办班是集中的学习与思考,看书是日常的忙里偷闲的学习与思考。此外,还希望领导干部多跟知识界交朋友,老一代的领导人跟知识界关系十分密切,西方也这样,多一些好友,交谈中彼此引申,共同探讨,受益良多。
一个国家,一个人,都需要定力
问:您开始是篮球运动员,然后当了作家,后来又走上参政议政的道路,现在又从事教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军人,这么多年您是怎样走过来的?有哪些人生感悟与我们分享?
冯骥才:一个人只要活着什么都可能碰上,甚至遭遇意外。人生的路不会是坦途,我体会大到国家,小到一个人,都要有定力。有定力才不会迷失方向,不会随波逐流。
那么什么是定力?我以为,人的理想是一种定力,思想和信仰是一种定力,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是一种定力。我做过很多的工作,干过业务推销员、当过塑料印刷社工人、画工、学校的老师,很曲折,很多坎坷,但是我心里怀着的东西一直不变——我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与责任,在任何时候,不管多困难都不会变。我想,一个人如果没有定力,往往就会患得患失。这是我几十年来个人的人生体会。
我把这些社会职务当作一种责任,比义务更重要的是责任
问:在您担任的多个职务中,您最看重哪一个?
冯骥才:我的职务确实很多,但是没有一个有行政级别的职务,都是社会职务。但我把这些社会职务都作为一种责任,所以今年我虽已年过七十,还像上班的人一样干活。我觉得比义务更重要的是责任。责任需要担当。无论在政协里面建言献策,大胆地、真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来;还是在文学艺术创作里面描绘生活情感、述说思考;或者在文化抢救工作上致力保护我们民族珍贵的文化精华;还是在教育领域培养年轻一代——我觉得它们同样重要。职务不重要,事情重要。虽然我的事又多又重,但如果把它作为责任,就没有压力,因为你是主动地去做的,心甘情愿的,没人强迫你。
我觉得有责任的人是幸福的。我特别佩服五四时期的那些作家,因为我的年龄正好跟他们衔接,那时候我见过茅盾、冰心、巴金,特别跟冰心、巴金接触很多。我曾用了几个词,表述我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一些东西,就是大仁、大义、大爱、大美、大勇,我觉得人应该有一种大的胸怀。我们这个时代风云激荡,我们的文化又博大精深,我们面对的东西都是很大的东西,我们知识界的人应该有胸怀。历史到了今天留给我们这代人太多财富与太多告诫,我们要传承历史文明,还要致力推进当代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我的中国梦是文明的国度
问:请您描述一下您心中的中国梦?
冯骥才:我的中国梦,说起来不复杂,就是希望我们的国家高度的文明。文明是一个什么样的呢?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都已表述得清清楚楚。国家依法治理,社会平等,政治清明,人际和谐,人皆友善,自由又尊严地活着……想一想《桃花源记》,中国人自古不就是这个梦想吗?一个美好和文明的国度。人最高的享受是文明的享受。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有序的、健康的,同时精神世界又是丰富的,有信念的。人人内心有法律的尺度,能够自律。当社会出现不好的东西,我们的法律可以解决问题。这样一个美好的文明的社会是我的理想。要实现理想只是朝着那里一步步实实在在地走。只要坚定地走下去,就会离目标愈来愈近。
问:最后,想请您给广大网友和党员领导干部题写一个寄语。
冯骥才:扬清扶正,人人给力。
(采访整理:景延安 韩亚栋 陆云达)
采访札记:
他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传奇人物,却在天命之年挺身而出,成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守望者;他在写作、绘画、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四大领域纵横穿梭;他争分夺秒地保护我们即将逝去的宝贵文化遗产,数次卖画筹资;作为国务院参事和连续6届的全国政协委员,他因敢于直言而备受关注……8月2日,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我们见到了刚刚从河北古村落保护现场匆匆赶回的冯骥才先生。
这座外观别致、现代的艺术研究院,由天津大学建设,以冯骥才先生的名字命名。远远望去,青藤盈眼。这是当年铁凝向他推荐的一种品种别样的青藤,数年过去,如今已是绿意满墙。冯先生把他生命经纬的艺术精华和文化理想,都装进了这座充满诗意和灵气的艺术殿堂。他把自己40多年来搜集的文化艺术藏品无偿拿了出来,用于研究、教学和展示。在他的精心设计之下,研究院俨然已成为一座文化艺术的博物馆。原始陶器,魏晋雕塑,辽代绢画,明代画版,晚清寿屏,各有千秋……就连通往院内场馆的直梯门,也被他赋予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诗之门”,门两侧还镶嵌着雕刻作品:左边是英文《奥德赛》,右边是中文唐诗,意为“打开文明之门”。出门即可看到先生手书的院训:挚爱真善美,关切天地人。
置身于此,不知不觉沉静下来。伴随着冯骥才先生的娓娓道来,我们看到了一位饱经沧桑的文化人对我们这个时代文化、社会和政治的深刻关切和深层思考。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已经深深融进了他的血液。他仍然在不停地奔走和写作,孜孜以求他心中的中国梦——一个文明的大中国。▲◆★●■☆
中国高铁”下大棋”让人妒 美国高铁”扶不起”徒烧钱★★★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4/08/27/3551174.html
侨报 2014-08-27:“高铁”近日成为中美媒体间的一个热词。中国总理李克强22日考察铁路总公司时表示“我每次出访都推销中国装备,推销中国高铁时心里特别有底气”的话音刚落,一条“中国将建沿海高铁贯穿东北至海南11省”又成为中国媒体的焦点。随后,《华尔街日报》中文版更是直言不讳地“点破”中国高铁的野心——从贯穿所有省会再到世界。联想起《纽约时报》8月7日曾在头版刊文称,“花了110亿美元,美国高铁仍毫无进展”,一幅中国高铁蒸蒸日上、美国高铁暮气沉沉的景象似乎跃然纸上。
中国高铁大棋局:贯穿所有省会再到连通世界
中国高铁海内外如何布局?北京《新京报》援引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的话表示,中国高铁规划现在要尽快拉通北京到所有省会的高铁线路,除了乌鲁木齐和拉萨,都要在8小时内到达。另外,所有的省会之间要全部用高速铁路连起来。
王梦恕称,另外值得关注的一条高铁线路是渤海湾大通道,从东北到海南三亚拉通5700公里,综贯11个省区市,将解决中国沿海地区的能源运输,同时也是保卫中国的主要干线。这条铁路会通过渤海湾海峡和琼州海峡水下隧道,目前都要修。”
国外的高铁战略方面,三条通往欧洲和东南亚的高铁早就备受瞩目。一条是计划绕道老挝,连接泰国,经过马来西亚,到达新加坡的铁路;另外一条是从新疆的阿拉山口北上,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和波兰;再有一条是经过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到土耳其,最后抵达德国。
另外,中国的高铁也在计划走进非洲。王梦恕还透露,中国另外一条规划中的高铁是从东北北上经过白令海峡的海峡隧道,到阿拉斯加,然后到美国,里程8000公里。
《华尔街日报》中文版如此概括中国高铁的大棋局——中国高铁的野心不仅是所有省会之间全部用高铁连接、纵贯东北到海南三亚的渤海湾大通道,还要贯通世界。中国计划建设三条通往欧洲和东南亚的高铁,另一条是从东北途径新加坡到美国,建成后从中国乘高铁不到两天即可到达美国。
高铁“走出去”意义大:带动一系列产业链出国
报道还称,中国总理李克强表示,中国高铁走出去不仅能带动装备和劳务出口,更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中国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罗仁坚认为,中国的高铁线路长,国内这么多的高铁在运营,安全可靠,技术有保证;再有中国高铁性价比高,比日本等其他拥有高铁技术国家的产品便宜。而且,中国铁路的速度多样,可以满足不同国家的需求。
“中国铁路,特别是高铁的输出,意味着一个产业链条的输出,包括中国工程、设备制造、机车车辆、零配件等各种产业,促进了中国的技术、产品和劳务输出。”王梦恕表示,铁路技术含量高,能换回“好东西”。另外,将铁路的整个技术输出到国外,能够带动一系列产业链出国。
中国正在筹建的泛亚、欧亚和中亚三条跨国高铁,建设原则是中方出资金、技术和设备,用修建高铁来置换中亚和欧洲的油气等当地资源,建成后高铁途经国家参与运营。
美国高铁徒烧钱:投入110亿美元,仍毫无进展
中国高铁呈现一片蒸蒸日上的迹象,美国高铁发展如何?“花了110亿美元,美国高铁仍发展缓慢”《纽约时报》8月7日头版以此为题,刊文反思美国高铁发展。《纽约时报》报道称,高速铁路本应是奥巴马总统的标志性运输项目。尽管自2009年以来,为了开发速度更快的客运列车,奥巴马政府已经投入了近110亿美元(约合680亿元人民币),但是相关项目大多毫无进展,美国依然远远落后于欧洲和中国。 批评人士称,奥巴马政府没有将那110亿美元直接用于高铁项目,而是错误地将资金分发下去,用以升级现有的美铁(Amtrak)服务。升级后,美铁列车的运行时速依然不会超过110英里(约合180公里)。与此同时,根本没有资金被直接用于东北走廊的运输服务,而那里才是最有可能发展高铁的地方。
运输专家还表示,即便加州、佛罗里达州和德州的项目都成功了,美国也不太可能会拥有和中国,或欧洲一样的高铁系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土木工程学教授威廉-伊布斯(C. William Ibbs)表示,高铁项目取得成功的国家,人口密度、油价和公共交通使用率都更高,拥有汽车的人口比例也更低。“因此,在美国大部分地区开通高铁根本不合理,”他说。“地理不一样,其他因素也太不一样。”
旅美学者:中国高铁发展让美国“羡慕嫉妒恨”
旅美学者南桥近日在广州《南方都市报》撰文称,高铁是中国近些年发展的一个亮点。在过去的殖民地时代,西方殖民者扩张的一个方法,就是修建铁路。比如山东的铁路,不少是德国所建。而今风水轮流转,中国反过来帮助其他国家修建铁路了。美国现在对中国高铁的发展,以及中国高铁在东南亚和其他地区的扩张,充满“羡慕嫉妒恨”。
文章称,美国也有不少人士认识到了铁路发展的必要。虽然目前美国人口不密集,这种问题还不突出。随着公路的老化和人口的增加,高速铁路的建设不仅必要,甚至很有盈利前景,尤其是在旧金山和洛杉矶、休斯顿和达拉斯这些大城市之间。高铁无论作为技术还是一项社会工程,都是复杂系统,需要创新思维。《福布斯》杂志的撰稿人萨旺·辛格(Sarw ant Sigh)就撰文称,中国在高铁上的创新很值得美国学习,而美国现在需要“迎头赶上”了。
业内人士:海外高铁网只是乌托邦,不具可行性
不过,也有人对中国的海外高铁梦持有疑虑。大陆门户网站网易财经援引北京交通大学运输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红昌的话分析,这种类似于世界一体的设想,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并不具备可行性。李红昌在经济、政治和技术等多个层面向网易财经分析了这些设想不可行的原因。他认为最大的障碍在经济因素,理论上超过1200公里的距离,具有优势的运输方式是航空而不是高铁;其次,并不存在这么大客流物流的需求;还有,跨国的调度、维修等是非常复杂的问题。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赵则坚持坚决的否定态度,他表示,高铁在国外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市场,客流太少无法覆盖成本,目前除了东京到大坂的高铁由于高密度人口尚能盈利外,所有的高铁都是亏损的。
李红昌强调并不是要否定高铁走出去战略,他认为,应该根据需求,进行国别的谈判和充分论证规划。另外,他也认为铁路设备的出口可能更可行,但是大一统的高铁网络规划是不可能实现的。
中国高铁近期计划建设6500千米,中长期计划达13000千米,即所谓的“四横四纵”:
四纵:
一、北京——哈尔滨(其中含哈大线);
二、北京——广州(延伸至深圳、香港);
三、上海——深圳(经杭州、宁波);
四、北京——上海。
四横:
一、徐州——兰州(前陇海线,目前暂不包括连云港);
二、青岛——太原;
三、上海——成都(经合肥、武汉、重庆);
四、上海——昆明(经杭州、南昌、贵阳)。
以上“四横四纵”高铁建成后,中国的高铁网就初步建成,这必将极大提高中国的客运、货运能力和效率。▲◆★●■☆
有”小国务院”之称的国家发改委★★★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4/08/27/3550572.html
东方日报 2014-08-27:有小国务院之称的国家发改委又传出司局级官员被查。作为中国权力最大的部委,发改委批发生产贪官,主要是审批制惹的祸。
据报道,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前司长曹长庆在首都机场被带走调查。价格司是发改委的重要职能部门,负责对包括电价、水价、油价等垄断商品和公共服务的价值进行审核和监管。曹长庆担任价格司司长达七年,虽然职务不高,但由于岗位核心,决定很多垄断企业的生死,因此拥有巨大的腐败空间。
从刘铁男、许永盛、郝衞平、王骏、魏鹏远、梁波、张东生、熊必琳再到曹长庆,发改委已爆出九名厅级以上贪官。这一连串名单背后,其实是发改委无远弗届的权力,中国各地方政府主导的基建项目,从机场、铁路、码头、电厂到高速公路,再到国有企业发债、垄断商品价格的确定、大型企业的并购等,很多都要由发改委批准。
地方政府只有拿到发改委的审批才能开工建设,也才能获得银行贷款。正因如此,发改委成为各地政府「跑部钱进」的主要目标,在地方耀武扬威的省长、市长到了北京,对发改委处长、司长们点头哈腰,极尽逢迎巴结之能事。广东一位副市长曾抱怨,到发改委办事连个座位都没有,只能在走廊排队。发改委官员的嚣张气燄由此可见一斑。
温家宝担任总理期间,推出四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一系列基建项目都要发改委审批,而手握大权的官员从中上下其手,雁过拔毛,谁上贡多,就将项目优先批给谁。有些人更是胆大包天,居然要求地方返利,每批一个重大项目,就要收取百分之三的好处费;还有一些人通过推荐项目建设方或材料供应方的方式,大肆受贿。主管全国煤炭基建项目的魏鹏远被调查时,家中搜出上亿元现金。
毫无监督的审批制是国家发改委批发贪官的根源,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有哪个人能坐怀不乱?还不是个个近墨者黑。事实上,发改委已变成贪官的培训基地,往往一个一清二白的大学生进去,不用几年时间就变成贪墨成性的大贪官。
加强监督、限制审批是遏制发改委官员腐败的良药,可笑的是,发改委的反腐却反其道而行。早前发改委组织二百多名司局级官员前往监狱,让那些身陷囹圄的贪官现身说法,进行震撼教育。这个场面虽然当时触目惊心,但恐怕一回到办公桌,这些官员便将那些警告抛诸脑后。
从近年的情况看,发改委不仅没起到调控宏观经济的作用,反而是导致各地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罪魁祸首,这样的机构应该一撤了之,以平民怨。▲◆★●■☆
中美在军事技术领域大打情报战★★★★
http://mil.cankaoxiaoxi.com/2014/0827/475269.shtml
2014-08-27 参考消息网 核心提示:“北极星”号情报侦察舰在“环太平洋”联合军演时出现在夏威夷瓦胡岛海域。日本政府得出结论说:“其目的是收集‘环太平洋’联合军演情报。”
资料图:2013年2月27日上午,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首次靠泊青岛某军港。
参考消息网8月27日报道 日本《朝日新闻》8月25日刊登题为《毫无信义的情报战争——美中在军事技术领域互相摸底》的报道。报道称,7月15日左右,隶属于中国东海舰队的“东调”级“北极星”号情报侦察舰(满载排水量6000吨)出现在了夏威夷瓦胡岛海域。这艘从中国出港的舰船在连接南海和太平洋的巴士海峡进行加油后,各国一直在追寻它的踪迹。在瓦胡岛海域,中国首次参加了在这里举行的“环太平洋”联合军演,然而,“北极星”号却做着与军演截然不同的事情。
中国自信展示力量
“北极星”号对舰艇和地面基地间的无线电通信、雷达等电波进行了收集和分析。美军相关人士对此非常警惕,日本政府也得出结论说:“其目的是收集‘环太平洋’联合军演情报。”
不过,演习的内容和无线通信也会通报给4艘中国军舰。8月19日在南海发生了中国战斗机异常接近美军巡逻机事件,自卫队相关人士认为:“这种行为让人觉得中国不了解国际规则。”其他日本政府相关人士也说:“中方上演与美国对决的姿态,可能是为了提振国内士气。”
另一方面,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重视太平洋方针4年多来,中国千方百计地从潜艇、弹道导弹、隐形战斗机等方面展示其可对美国构成威胁的军队战斗力。美中围绕太平洋的霸权也扩展到了情报战领域。日本虽然不能置身事外,但对这种情报战的真容却知之甚少。
中国航母备受关注
4月7日,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访问中国青岛,视察了通过改造前苏联航母而得来的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中国似乎在强调它的军备很“透明”,但美国政府相关人士却向日本相关人士吐露不满说:“视察并不尽如人意。”
日美对在渤海湾活动的辽宁舰的训练情报进行了收集。根据录像分析,从辽宁舰起飞的军机并没有携带副油箱和充足的弹药。自卫队相关人士说:“重型军机无法离舰起飞。”
辽宁舰以最大航速航行时,舰载机会利用迎面风升力起飞。这种起飞方式被称为“滑跃式起飞”,但辽宁舰的输出功率不足,拿不出足够的速度。日本政府相关人士说:“辽宁舰的军事威胁并不大。”中国要打造以航母为核心的攻击部队,在构成上离不开预警机和潜艇,然而中国却缺乏这方面的能力。中国军队内部甚至也有人对自己的能力,以及需要巨额维护费的航母战略持怀疑态度。
尽管如此,日美的视线仍然没有离开过位于上海的造船厂。通过计算船坞的大小,日本政府相关人士判断:“毫无疑问,中国正在建造新的航母。”
中国计划2020年之前建成新航母,“明确表现出进出太平洋的意愿”(自卫队相关人士语)。新航母并非采用滑跃式起飞,而是引入了与美国一样的蒸汽弹射起飞装置。
美国智库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研究员克拉克说,中国海军司令吴胜利最近向美方暗示,他们将引入蒸汽弹射装置。而蒸汽弹射装置一直是过去60年间几乎被美军所垄断的绝密技术。
核心提示:“北极星”号情报侦察舰在“环太平洋”联合军演时出现在夏威夷瓦胡岛海域。日本政府得出结论说:“其目的是收集‘环太平洋’联合军演情报。”
2012年11月25日,歼—15舰载机在航空母舰“辽宁舰”上滑跃起飞。
继续加强反潜能力
美军在10艘航母上装备了用压缩蒸汽给舰载机加速的蒸汽弹射装置。通过运用复杂的技术,就连可对地攻击的重型军机也能够实现每隔90秒起飞一架。
美军在维持反潜能力方面也丝毫没有懈怠。潜艇是航母的最大威胁。2004年11月,海上自卫队P-3C巡逻机发现了疑似中国军队的潜艇。自卫队相关人士说,美军当时也在数百公里远的海域掌握了中国潜艇的位置,并向日本提供了有关情报。相关人士说,“日本到现在都还没有在那么远的地方发现潜艇的技术”。
美军拥有操控潜艇探测声呐所需要的庞大秘密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可对声音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海底地形、盐分浓度、潮流等资料,以及世界舰船的音源。7月,出现在夏威夷海域的中国情报侦察舰可能也是在尝试收集这些数据。
面对中国军力的快速追赶,美军正在加紧开发比蒸汽弹射装置更先进的“电磁弹射装置”。这种弹射装置利用电磁力来弹射舰载机,美国海军航空系统部队称,计划2017年左右建成的美军“杰拉尔德·福特”号新航母,将装备电磁弹射器,并且有望实现每隔60秒起飞一架。
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研究员克拉克说:“这是60多年前就有的技术。中国也可以掌握,但却很难实现每隔90秒起飞。美国不可能告诉别国自己培育多年的这一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