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开幕 外媒焦点:依法治国★★★★★

名人名言:朋友篇:不得益友,则不如其无友
http://www.boxun.com/news/gb/health/2012/10/201210050350.shtml

☆体谅朋友才会读懂朋友。--君在勤
☆你要发见你的朋友的“真”,你得有与他单独的机会。--徐忠摩
☆沉默容易使人跟朋友疏远。热烈的叙说和自白则使人们互相接近。--巴金
☆谈不要紧事,方是佳翰;写无事忙信,才算知交。--林语堂
☆直来直往的争执正是推心置腹的表现,而虚与委蛇必然成为友谊的障碍。--柯灵

今 日 看 点:2014-10-20▲◆★●■☆

四中全会开幕 外媒焦点:依法治国★★★★
http://news.stnn.cc/china/2014/1021/145743.shtml
这四天,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做什么?★★★★
http://ed-china.stnn.cc/China/2014/1021/145717.shtml
越南放下身段向中国求和的背后★★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4268674.html?touping
中澳联手追逃从近百人名单中确定首批贪官★★
http://news.stnn.cc/china/2014/1021/145729.shtml
最年长外国裔政协委员沙博理逝世享年98岁★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4/10/20/3714059.html
俞正声劝令计划:强调“哥是哥,你是你”★★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4/10/20/3714797.html
军中的焦点人物是总后政委刘源★★★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4/10/20/3714951.html


四中全会开幕 外媒焦点:依法治国★★★★
http://news.stnn.cc/china/2014/1021/145743.shtml

2014-10-21 香港《大公报》:星岛环球网消息:香港《大公报》报道,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周一起一连4天在北京举行。外媒普遍认为,如何落实依法治国以及处理前中共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将成为最大的看点。更有媒体指,随着四中全会的召开,中国政治将进入更重视制度建设的新阶段。这是2012年底中国第五代领导集体正式出航以来,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

美国《纽约时报》指出,于7月2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了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主题。此次中央全会的召开距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已17年。过去30多年来的历届四中全会主题,主要涉及经济或党内建设等话题。

树立法治为要务

《洛杉矶时报》援引专家们的话说,这次会议可能会对中国现有法律体系做些小的调整,以减少在基层发生的滥用权力现象,但在中国引入西方式的法治是不可能的。报道说,反腐问题和经济问题预计也将成为此次全会重点讨论的内容,而中共是否会在此次会议上宣布对周永康贪腐问题的调查结果也将成为一大看点。

BBC引述分析认为,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破天荒把“依法治国”定为主题,也反映了中共领导层意识到,必须要重新把树立法治作为首要任务,强调法律是中国政治生活的准绳,任何人不得逾越,包括最高领导层,以恢复公众对于司法制度的信心。

带来真正改革机会

美国CNBC财经频道网站引述美银美林的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陆挺说,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国新领导层未来几年将在实施法治和实现经济的再平衡方面,为中国带来真正的改革机会。他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可能会对未来几年的中国经济和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CNBC指出,此次在万众瞩目的会议,有4个焦点值得关注:1.此次全会可能决定在各地设立独立于地方政府的反腐败局,这些机构直接听命于中纪委。花旗集团的中国经济学家丁爽指出,“过去一年,中纪委是反腐运动的主心骨,(运动的)第一阶段是调查及公开数个高官落马案件,以警醒官员们。第二阶段是设立机构减少贪腐的机会,并根据法规与程序调查相关案件。”2.全会还将决定建立更具独立性的司法体系,以摆脱地方政府对其办案的干预。3.全会还将决定实施土地改革,在保留农村人士城市户口的同时,更好地保护他们对土地的权利。4.全会还将决定实施经济改革,这个改革旨在增加地方政府的预算制定过程的透明度。

强化国安与大国外交

此前,前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及多位十八届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在反腐大潮中落马,也使会议是否将涉及周案调查进展及人事递补议题成为焦点。此次四中全会,中纪委将就相关中央委员或候补委员的严重违纪问题向全会作审查报告。会议是否将审议通过对周永康的处理,最为引人注目。

韩联社19日报道称,除了依法治国外,强化中国安全和大国外交也可能是本届四中全会的议题。目前中国的《反恐法》和《反间谍法》有可能合并成《国家安全法》。在经济领域,为了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有可能出台新的举措。特别是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强化食品和药品监管、防止地方政府过度举债、房地产市场规范发展等有可能拿上会议桌。▲◆★●■☆

 

 
这四天,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做什么?★★★★
http://ed-china.stnn.cc/China/2014/1021/145717.shtml

2014-10-20 海外网:展望了数月之久,十八届四中全会终于在今天开幕了。

本届四中全会为期四天,这几日在“神秘”的京西宾馆,关于“依法治国”这个话题,仍在进行深入讨论。按照惯例,详细的报道以及会议公报不久就会公布,到时侠客岛会第一时间解读。

今天的新加坡《联合早报》一篇报道,将重点瞄向了中共首次以中央全会推进依法治国。文章综合了国内多家媒体的报道,以及学者对四中全会的解读,并对这四天的全会工作进行了预测。

四中全会今起举行中共首次以中央全会推进依法治国

全会将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外界预计这个决定的要点包括依法行使权力、依法监督权力以及纪检和司法体制改革。

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今天起举行。这是中共首次以中央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推进依法治国。官媒认为,四中全会将绘制“法治中国”路线图,将依法治国具体化、路径化,使之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按照历届中共中央全会惯例,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将代表政治局向全会作报告,总结一年来中央在经济、改革、反腐以及军事、外交和党建方面的工作,布置下一年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全会将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外界预计这个决定的要点包括依法行使权力、依法监督权力以及纪检和司法体制改革。

另外,为期四天的四中全会也将追认重大反腐成果和人事调整,可能通过对原中共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原中共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的初步处理意见,将二人开除党籍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以来落马的两名中央委员蒋洁敏、李东生腾出的空缺,由排名靠前的中央候补委员递补。

新华网10月19日发表文章说,与改革开放初期无法可依相比,现在各个方面总体上已经有法可依,但一些领导干部迷恋“权力至上”;“拍脑袋就干,掐腰子就上”以及“大包大揽”依然是惯用的决策方式;中国社会也依然面临“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法与情”、“中国式权与法”等法治建设困境;依然面临着一方面埋怨别人不守法,另一方面自己却不自觉地违法;一方面渴望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利益,另一方面却担心法律限制自己自由。

新华社近日在一篇报道中列举了中国法治缺失的几个“镜头”。

镜头一:在跟随一名市委书记调研时,这位书记在车上对记者大谈加强法治的紧迫性,尤其是领导干部带头守法的重要性。而下车后,他在指挥拆迁时,大手一挥,把这个拆了,把那个拆了,很难感觉到他的法治思维在哪里;可谓是“谈法治时滔滔不绝,做决策时权力滔滔”。

镜头二:一位在基层做过书记的领导干部不无忧虑地说,在当市委书记时,有人想让他干预一起法院审理的案件,他回复说,法院独立审案子,自己无权干预。结果这位请托人拍着桌子吼道,“全市都归你管,法院还能不听你的?!”这位干部说,自己当时后背发凉,“你说要搞法治,但别人却不信。”

干部法治观念不强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指出:“依法治国,人们不会只看制定了多少法律,更看你落实了多少。如果法律只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不落实到行动中,那就谈不上法律的尊严和权威”。目前领导干部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强,法律实施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对违法行政问责不足是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问题。因此,要在提高全民法治意识的同时,重点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要探索“法治GDP”的评价指标,把“会不会依法办事、能不能依法办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依据,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确立一个明确的法治导向。

习近平上个月在纪念全国人大成立60周年和全国政协成立65周年的两篇讲话中共提到“民主”122次。

习近平提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并使用“八个能否”来评价政治制度是否民主。其中包括: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

学者认为,如何在依法治国中真正体现出“中国式民主”也将是四中全会研究的重要内容。四中全会推进依法治国,有望成为当前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民生证券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发表文章说,四中全会以司法改革为切入点讨论依法治国,将有助于党内统一认识,正视改革的艰巨性和困难性,完善政治体制建设,摆脱法律困境,消除改革障碍。

文章说,司法体制改革已成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15个改革领域中率先“破题”的改革内容之一。但是,司法改革所面临的困难重重。如何处理好公检法之间的配合,使之既能相互配合又能相互监督;如何处理好打击犯罪和保护权利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维稳和法治之间的矛盾,使维稳能够真正建立在法治之上,这些涉及政治体制建设的内容,都急需中央的顶层设计。

文章同时指出,中共反腐正在不断的打破“惯例”和“禁区”,自十八大以来,已经查处50余名省部级以上官员,包括政治局前常委、军委前副主席、政协副主席等。十八大前五年查处的省部级以上官员共32人,平均每两个月查处一人,十八大后平均每个月查处两人以上,反腐工作已经成为本届中央的一张亮丽“名片”。但从长期看,反腐更需要一种长期、稳定的约束机制。而“法治反腐”才是反腐治本的根本出路,不依法限权、依法问责、依法治贪,前期成果很难获得制度保障,“运动式反腐”只能带来旧病复发,甚至报复性反弹。▲◆★●■☆

 

 
越南放下身段向中国求和的背后★★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4268674.html?touping

2014-10-20 邱 林

还在不久之前,南中国海的局势似乎会成为国际危机的开端。中国不顾越南抗议,在南海的西沙群岛水域部署了981石油钻井平台。随后,越南的媒体指责中国“侵略”其领海,掀起了高调好战的浪潮。然而,最近几个月紧张局势缓和了。中国的981石油钻井平台已撤离,越南的民族主义宣传也降了温。关键是,越南外交、军事代表团纷纷来华访问,并进行复杂而又需要的协商。

10月18日,中国和越南在高层会晤中同意继续发展军方关系并处理海上问题,发出了表明南海纠纷带来的两国关系紧张可能正在缓和的首批信号。在中越努力管控越来越紧张的南海纠纷之际,越南称其与中国已同意在两国国防部之间开设一条直通电话线,以便解决纠纷。同时,越南也认同中国提出的“管好军队不伤害感情”的倡议。

那么,越南为何会一改往日对中国仇视,伸出“橄榄枝”。除了此次越共中央军委副书记、国防部长冯光青登门造访中国外,8月26日,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黎鸿英作为越共总书记阮富仲的特使前来北京,与中国高层进行接触,对改善双方紧张的关系作了铺垫。综合分析来看,双方关系的得以缓和,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越南执政者感到了执政“危机”。众所周知,越南和中国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都是共产党执政,其国民原本是不能随意举行游行示威的,然而,今年5月份在河内等地区发生的反华骚乱事件,竟是越方愚笨的害人害已的行为,后来他们发现反华示威活动已威胁到越共的执政基础。

越南高层十分清楚,由美国主导的对越共的“颜色革命”从来没有放松过。目前,美国有120多万越侨,其中一部分被美国用做反对越共、对越进行“颜色革命”的工具,特别是那些在越南南北实现统一之前逃亡到美国的人,每年都能从美国国会拿到活动资金。这些美国越侨时不时地回国,利用国内一些人对社会的不满,煽动反政府情绪。

其次,美国拒绝了充当越南救命“稻草”的请求。南海问题本来是相关利益国家双方之间的事情,但由于美国一再掺和,特别是奥巴马政府发表所谓“南海问题事关美国利益”的怂恿性、纵容性、挑拨性言论,极大的鼓动和刺激了越南的神经,导致前期越南不顾一切、忘乎所以的对华疯狂且不计后果的挑衅行为。

在领土争端方面,美国试图与越南、菲律宾等国“构建敌人”,但是又不愿意为这些“小兄弟”的“冒进”、“鲁莽”买单。更让越南想不到的是,在中国对越南表示强烈抗议后,由于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宣称“只管菲利宾,不管越南”。乌克兰、中东的危机已经显示出奥巴马在外交的笨拙,最近他不得不承认,美国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是依然无法掌控一切。

也许有人会问,中越博弈,谁的优势更强呢?从战略上说,中国的优势不容置疑。但在战术上,情况要复杂得多。领土问题对中越双方都属于核心利益,但中国的力量优势,越南可以用它的距离优势抵消一部分。中国周边的所有问题深究到最后,都是美国要阻止中国有可能成为亚洲主导力量的问题。

越南自身较弱的力量加上美国介入南海的意愿,与中国强势的力量加上大国为实现崛起维护周边和平环境的压力,构成了中越之间以及南海上更真实的力量对比。但如果中越矛盾激化,打破这一“平衡”的主动权绝对掌握在中国手里。例如在经济上,越南与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越南服装业等一些关键出口行业的生产要素来自于中国,越南北部很大部分的电力供应也来自中国。

事实上,越南分别派出高官访问北京,放下身段向中国求和,即在我们的预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邻居之间磕磕碰碰在所难免,但越南作为中国的邻国,应做出正确的政治决断,使中越关系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

再说,中国作为一个全球性大国,是很难被越南这种地区性小国“逼入绝境”的。中国的回旋余地要比越南大得多。中越如果发生实质性冲突,不会有主要国家站在越南一边,向中国“开火“的。格鲁吉亚、克里米亚的命运,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中澳联手追逃从近百人名单中确定首批贪官★★
http://news.stnn.cc/china/2014/1021/145729.shtml

2014-10-21 新京报:

星岛环球网消息:《新京报》引述澳大利亚媒体报道,澳大利亚警方愿与中国联手查没中国贪官在澳大利亚的非法资产。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20日说,中方希望与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有关国家开展追逃追赃合作,共同打击贪污腐败犯罪。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20日报道,澳大利亚警方同意协助中国引渡逃到澳大利亚的中国贪腐官员,并协助查封他们的资产。

数周内与中方展开首批查封行动

这家报纸援引澳大利亚联邦警察亚洲地区负责人布鲁斯·希尔的话说,澳大利亚警方将“在今后数周内”与中方共同展开首批查封行动。希尔说,澳大利亚和中国在澳大利亚追查的贪腐资产高达“许多亿澳大利亚元(1澳元约合0.9美元)”。

“他们(贪腐官员)并不是一夜之间离开(中国),随身带着一大袋钱。在一些情况下,他们有着非常周密的计划。”希尔解释说,典型的情况是,贪腐官员将他们的配偶和孩子送到国外,利用他们来向海外转移资产。这些名下没有任何资产的“裸官”一旦发现风吹草动,就能够逃到国外,与家人会合。

“随着时间过去,他们开始把(贪腐所得)变成合法资产,比如房子、地产、股票和银行账户,这样这些钱就成了他们的财富。但是,这些钱从一开始就不是他们的,这是从中国流出的贪腐钱。”希尔说。

中澳无引渡协议贪官滞留不归

《悉尼先驱晨报》报道,中澳警方已就一份优先处理名单达成共识,名单从“一份不到100人的大名单”选出,确定首批经济犯罪嫌疑人名单。

根据报道,这些人已经成为澳大利亚公民或者在澳大利亚定居多年,用投资和商业移民作为伪装,长期从事洗钱活动。

目前,中国和澳大利亚之间尚无引渡协议,导致一些贪官滞留澳大利亚不归。

但《悉尼先驱晨报》报道,对于违反《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人员,澳大利亚司法部长可以根据《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考虑相关引渡请求。澳大利亚和中国均为《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缔约方。

■ 回应:中方希望共同追逃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昨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澳大利亚将助中国追逃追赃”时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反腐败和境外追逃追赃工作,中方希望与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有关国家开展追逃追赃合作,共同打击贪污腐败犯罪。

在20日举行的记者会上,有记者问,澳大利亚媒体报道,澳大利亚警方同意与中国有关部门进行合作,引渡逃至澳大利亚的涉嫌贪污的中国官员并收缴其赃款。请介绍有关情况。华春莹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反腐败和境外追逃追赃工作。在惩治腐败问题上,态度坚决,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腐败分子不论逃到天涯海角,都一定要将其绳之以法。

华春莹表示,中方积极对外缔结双边司法协助类条约。截至今年9月,已与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63个国家缔结司法协助、引渡和移管被判刑人等条约。中方希望与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有关国家开展追逃追赃合作,共同打击贪污腐败犯罪。

■ 背景:贪官或借投资移民

中国媒体曾报道,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是中国经济犯罪嫌疑人最热衷的三个躲避制裁目的地。

澳大利亚联邦警察亚洲地区负责人布鲁斯·希尔说:“所有犯罪分子都会自动寻找最薄弱环节,(在追逃追赃问题上与中国合作)就是想告诉那些贪官,别以为逃到澳大利亚就能幸福地生活下去了。”

澳大利亚2012年推出“重大投资者”签证,上周又宣布将于明年推出“高端投资者”签证,获取这两种签证分别需要投资500万澳元和1500万澳元,其他如英语水平等移民条件相对宽松,通过审批后,申请人需分别等待4年和1年即可获取澳大利亚永久居留权。一些人担心此类签证被贪官和不法商人利用。

根据最新官方数据,“重大投资者”签证自2012年推行至今年7月1日,共收到1027份申请,大部分来自中国。联邦政府已批准286份,吸收14亿澳元外国投资。新闻集团《澳大利亚人》报的报道称,证实投资者财富来源合法性的难度较大,成为此类签证审批速度缓慢的重要原因。

■ 揭秘:公安部“猎狐”128人

据央视“焦点访谈”报道,公安部自今年7月22日开展“猎狐2014”专项行动以来,就已终结了不少犯罪嫌疑人的潜逃之路。截至今年10月10日,该行动已取得阶段性重大战果,先后从40余个国家和地区抓获在逃境外经济犯罪嫌疑人128名。

公安部“猎狐2014”行动办负责人、经济犯罪侦查局副局长刘冬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以往的打击经济犯罪专项行动,公安部主要承担组织协调的工作,而这次“猎狐2014”是公安部亲自参与行动,涉及境外任务时,由公安部带队到所在国家或地区执行任务。

据了解,自“猎狐2014”行动开展至今已经有30多个行动组先后被派往相关国家或地区展开缉捕工作,一般而言,每个行动组的成员人数在4人左右,由行动办的人员与嫌犯所涉地方的警员共同组成。截至目前,这30多个行动组还没有出现“空手而归”的情况。▲◆★●■☆

 

 
最年长外国裔政协委员沙博理逝世享年98岁★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4/10/20/3714059.html

澎湃新闻网 2014-10-2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至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沙博理于2014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 CFP 资料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至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任期最长、年龄最大的现任外裔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美裔中国籍翻译家和作家、中国翻译协会名誉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宋庆龄基金会名誉理事、中国外文局和人民画报社老专家、中国对外传播领域的杰出代表沙博理(Sidney Shapiro),于2014年10月18日8时30分在北京家中安详辞世,享年98岁。

沙博理生平

沙博理1915年12月23日出生于美国纽约,1937年于圣约翰大学法律系毕业后担任律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入伍,退役后分别在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学习中文。1947年4月,沙博理来到中国,在上海接触了进步的中外人士,逐渐认识了中国社会,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并由同情转而投身中国革命。他曾利用自己的身份掩护革命青年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杀,帮助进步学生编辑主张土地改革的英文杂志;曾将律师事务所作为会址,与解放区代表商议如何通过国民党的封锁将药品送到解放区;他还曾用作律师的收入支持中国同志创办进步刊物《人世间》。1948年,沙博理与著名演员和进步作家凤子结为夫妇。 1949年10月1日他应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从此定居中国。1963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沙博理加入中国国籍。

新中国成立之时,沙博理在对外文化联络局担任英文翻译,怀着满腔热忱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1951年 10月,作为创刊人之一,他与叶君健、杨宪益、戴乃迭共同创办第一本英文版《中国文学》,并从事译审工作。1972年,沙博理调入人民画报社担任英文改稿专家。1983年退休后,仍热情关心、支持国家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倾力所及地参与国际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作为将新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文学介绍给世界的国际传播使者,沙博理先后翻译并在美国出版了第一部反映“红色中国”的小说《新儿女英雄传》,著名作家巴金的《家》、茅盾的《春蚕》以及《林海雪原》、《保卫延安》、《创业史》、《月芽》、《孙犁小说选》等中国文学作品。他所翻译的书籍和大量中短篇作品,成为英语读者了解中国和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文学的重要窗口。沙博理耗费巨大精力翻译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成为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作品,被认为是“信、达、雅”兼备的绝妙译作,备受国内外赞誉。2002年,沙博理还翻译了长篇人物传记《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沙博理译著总字数约一千万,在翻译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

1995年,沙博理获得中华全国文学基金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颁发的彩虹翻译奖;2009年,获得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国际传播终身荣誉奖”;2010年12月,获得由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表彰翻译家个人的最高荣誉奖项“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1年4月,获得由凤凰卫视联合海内外十余家知名华文媒体和机构共同评选的“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2014年8月,荣获国家级奖项——第八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除了译作之外,沙博理还著有自传体作品《一个美国人在中国》、《我的中国》以及《四川的经济改革》、《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中国学者研究古代中国的犹太人》、《马海德传》等图书,先后在中国、美国、以色列、新加坡等国出版,引起很大反响。

自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以来,沙博理始终重视参政议政,经常到全国各地考察。他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行使政协委员的权利,敢讲真话,勇建诤言,积极提出很多有价值的议案,忠实履行政协委员职责,在98岁高龄之际仍然十分关心政协工作。

沙博理热爱中国、热爱中华文化,对中国人民怀有真挚感情,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国际主义情怀和高尚正直品格。他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抱有极大热忱,对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极为关心,对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极端负责。他以卓越的业务才能、严谨细致的工作和丰硕的成就,成为中国对外传播领域的杰出代表,曾多次受到江泽民、朱镕基、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贾庆林同志和俞正声同志曾多次到家中探望。

沙博理的一生是对中国对外传播事业进行深入理论研究和积极实践探索的一生,是投身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宏伟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无私奉献的一生。在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和促进中外文化交往的历史进程中,沙博理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果的工作,贡献了毕生精力,为增进中外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辞世是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重大损失。他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俞正声劝令计划:强调“哥是哥,你是你”★★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4/10/20/3714797.html

明镜网 2014-10-20:在令计划的哥哥令政策落马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曾跟政协副主席令计划有过一次谈话。据中南海消息来源描述,俞正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令计划进行了一番劝说。

“前 山西省政协副主席令政策落马后不久,俞正声就跟令计划进行了一次谈话,俞劝令别有思想包袱,俞说‘当年我哥出事后,我也有过一段很长的困难时期,思想压力 也很大,所以我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俞正声还告诉令计划,‘哥哥是哥哥,你是你’!”中南海消息来源描述道。

政协主席俞正声与政协副主席令计划。

不过,在《俞正声和他的家族》一书作者高原鹏看来,俞正声以自己哥哥的叛逃事件来对令计划进行劝导和安慰,强调“哥是哥,你是你”,但这个“你”却是完全不同的。

“当 时的俞正声在政治上是很清白的,俞氏家族成员除了俞强声外也很清白,而现在的令计划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生活上都存在著非常严重的问题,令氏家族 成员也有很多涉嫌贪腐的负面传闻。虽然俞令二人的哥哥都出了事,但当年的俞正声与现在的令计划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高原鹏在接受电话采访时强调说。

据高原鹏介绍,俞正声的哥哥俞强声毕业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先后担任过北京市国家安全局处长,国家安全部外事 局主任。在进入国安部后被美国CIA特工策反,并为其取代号“飞机人”(Planesman),为美国提供情报,使美国破获了潜伏中央情报局40多年的中 国间谍金无怠,金无怠于1985年被美国逮捕。1986年,俞强声叛逃美国,从此行踪不明。1986年9月,俞强声叛逃美国的消息被法新社独家披露,这一叛逃事件才被曝光。▲◆★●■☆

 

 
军中的焦点人物是总后政委刘源★★★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4/10/20/3714951.html

明镜网 2014-10-20:四中全会上,第三个军队里的焦点人物就是总后政委刘源。

说来也不让人觉得意外,随著军中大老虎、前军委副主席徐才厚落马,郭伯雄说翘就翘,梁光烈、常万全等高级将领也开始被频戳嵴梁骨,上一届军委算是臭到家、滥到根儿了。当年“不折腾”的总书记胡锦涛、根基未稳的“王储”习近平、闲不住的一些元老和一线掌军权的老军曹们权力博弈之下产生这新一届军委会不会有人事变动?人们自然有个大大的问号。

如果有位子腾出来,十八大前就传的有鼻子有眼的刘源上将进军委会不会终于“守得云开见天明”呢?

的确,刘源力主拿下谷俊山,公开挑战徐才厚和郭伯雄,或是他当时进不了军委的重要原因,但现在风云突变,这“犯上”成了他现在昂首军中的傲人资历。他对解放军内部“非常严重”、“随处可见”、“触手可及”的腐败“宁死也不会放手”,“无论一个人的职位有多高,后台有多硬,我都不会善罢甘休” ,“我即使丢官也要与腐败斗争到底”,“要坚决剷除,不达目的,死不罢休”等充满悲情和决然的豪言壮语更是加分很多,他也的确能代表一部分军中将领的心声。

但刘源本身存在著太多的非议,因为他与薄熙来一度走得太近,政治姿态太高,个人色彩很重。有军中消息人士指出,“军中对刘源的争议较大,他的晋昇空间已不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