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蒙古“多支点”外交★

(01)★中国是仅存的GWT级核武器的国家★
http://mil1.jschina.com.cn/zjw/2006/2-8/152554.html
(02)★空中客车落户中国:四省市 热心,航空界冷眼★
http://bbs.milchina.com/htm_data/8/0602/18273.html
(03)★军情观察:伊朗离核武器有多远?★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42967/4119858.html
(04)★台人看两岸:马英九伦敦“转型”★
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6-02/17/content_4192151.htm
(05)★解析蒙古“多支点”外交★
http://news.xinhuanet.com/globe/2005-12/16/content_3931439.htm
(06)★如何保护中国国家利益?★
http://news.xinhuanet.com/globe/2006-02/15/content_4183726.htm
(07)★美国精英眼中的中美关系★
http://news.xinhuanet.com/globe/2005-12/02/content_3867851.htm
(08)★美国新国防政策更具进攻性★
http://news.xinhuanet.com/globe/2006-02/15/content_4184123.htm


(01)★中国是仅存的GWT级核武器的国家★
http://mil1.jschina.com.cn/zjw/2006/2-8/152554.html
WWW.MILCHINA.COM 2006-2-8: 最新的美国国防部关于中国年度军力报告分析,日前已经提交美国国会参政两院。这是一份一年一度的美国对于中国军力增长报告的分析。是美国作为对华战略指导,以及未来美国军事建设议案的证明依据。以前,在冷战一直到1994年之前,还有一份关于俄国军队年度分析报告。但是,后来俄国在诸多方面,接受美国的提议。不断消减远程战略武器,中程战术大规模杀伤武器。为此1995年该报告取消。以作为美国不把俄国作为首要假想敌的证明。这个与那个所谓“中国威胁论”是两个概念。威胁论是《中国军事发展评估报告》舆论战术。这个才是以下参议两院制定下一步对华战略的依据。以下是部分美国专家评论。
b麦斯康星国立大学《国际战略研讨》约翰•M•安德森教授:
“事实上,中国自1996年开始的“新863计划”“9511现代化计划”每一次都是针对中国军事武器而来的。包含了战略的,战术的。1990-1994年华盛顿多次劝阻中国放弃研制远程预警机技术,远程加油机技术。并且,在1993年成功封堵了他企图获得英国“猎迷2”型预警机技术。但是,95年开始,中国获得俄国,乌克兰。以色列等国多项技术。自行开发远程加油机,致使中国南海原属于近海防御空军的F8B改进为可以2次加载油料的F8BM战机。在加紧随其后的类似MGI-31机载远程火控雷达的研制成功,这使得中国空军可以在远离F8BDM战机路基状态下,可以对西沙,南沙等地进行打击。1996年,中国便开始意图建立一支“南海驱护混成编队”原计划这支编队16艘潜艇。4艘驱逐舰。由2艘“汉”级组成的“抗击潜艇分队”以及1艘“K”级潜艇实际是这支混合编队的最具抗击潜艇的潜艇。其余都是老式R级。以及1艘RG级(水面发射C801反舰导弹的潜艇)当时,这支混合编队,最大能力就是恐吓与中国正在争夺“南中国海领域的”南亚岛国。华盛顿在1996年参观南海舰队时,便认为这支混合编队,根本不会起到多大作用。因此,华盛顿对此表示了支持与理解。但是,1996年底中国借口南海局势失去控制,在西南部署了DF3。这是华盛顿史料不及的。这种战略导弹完全覆盖整个南中国海一直威慑到美国在南太平洋的基地夏威夷。而此时中国理由是:由于印尼,马来。等国不断扩充海军,造成他的特混舰队实力不复存在。仅仅靠1艘112舰不能有效控制南中国海域。1997年中国在南海再次更新了那支特混编队,此次加入了2艘K级潜艇。替换了老式“汉”级改为新的091B型,092C各一艘。替换了原来的10艘R明级潜艇,部署了10艘“宋”级。以及1艘宋G实验型。隶属中国海军的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当时是拥有IACS国际船级理事会头衔。他自身拥有26家VCCG级规模的大型船厂,是当时乃至目前国际船舶行业内具有1,2位实力的准军事化集团。因此中国于1995年秘密开始研发-试制-制造。三位一体的速度,为此建造10艘宋级潜艇,对于中国来说,只是一个命令而已。这支舰队在97年基本得到更新。其旗舰还参与了“接受香港”。此时,中国依旧没有放弃,DF3B导弹直接照射威慑南海的举动。为此在南亚半岛引起诸多恐慌。
以上,仅仅说明一个道理,就是说中国的远程核武器威慑,潜艇战术打击的计划,一贯被秘密封锁。即便其国民也很难知道内幕。华盛顿多是通过军用侦察卫星,观测中国江南诸多船厂平台。但是,现在这个办法很难起到实际作用。因为,中国在1999年开始在26座船厂建设了“封闭式”干船船坞平台。即便建造8万吨级以下,任何舰艇,采取分段组建,各个施工,最后总装的办法。外界即便是华盛顿也只能,等到他进入在水平台以后,才可以得到消息。因此除非中国自己说明,否则,这一切将是多么恐怖!因为你不知道它在那里到底干吗!他的核弹到底对准谁?到底谁令他不满意,这一切你都不能知道,一切都是评他的感受。因此,中国只要不进行完全的军事发展对外曝光,我们就可以认为,他是对美国怀有敌意的国家。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利研究机构罗菲斯•马丁博士:
我个人认为五角大楼的报告是客观而且公正的。中国是一个具有及其复杂民族主义复仇的国家。我们不会忽视中国的发展进度。但是,也不能忘记,目前世界任何一个西方国家,都在历史上曾经对中国人进行过“军事扩张”即侵略行为。因此,中国为此更有必要披露自身的军事建设,发展方向。西方社会才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是不是如他自己所说“一贯和平,不计前嫌”。但是,中国人一贯对世界特别是西方国家抱有长期不信任态度。他们认为军事军队都是国家最高机密。这个思想已经深入每个中国国民心中。
但是,中国目前每年的所谓“国家科技年度报告”“国防科学年度报告”,几乎一律是毫无价值的,宣传与口号。而美国的军事发展是处于对世界和平的维护,因此他是公开的,公正的。不作任何保留。日本在10年内的军事发展,就是由于中国密布自封的军事思维,导致日本目前在诸多领域受到来自中国的军事威胁。但是,作为美国,是绝对不能容忍中国的行为的。中国自1996年正式开始其“现代化军事建设”到目前为止何止是初具规模。中国在美苏关于销毁大规模杀伤武器武器阶段,多次标榜自己,所谓有限核设施。但是,今天就连美国也是感到惊奇的中国核武器力量。他是目前世界仅存的一个拥有GWT级核武器的国家。
这使得美国在核武器战略发展上,导致不少偏差。美国此次关于4年军事反思报告指出:美国在前期把诸多的精力着眼与俄国的核武器库上。忽略了中国这个潜在对手。只是美国目前失去可以有效对抗中国GWT级的MK88核弹。这是美国战略发展的一个错误。或者说是一个不小的失误。一旦中国将新型的50吨级大推理,进行全面部署在DF部队,那么这个后果简直就是灾难性的。
为此,在05年美国国防部长访华期间,多次表明要求中国为其展示战略武器。但是中国以诸多理由拒绝。仅仅展示一个所谓的C4I中心。但就此看,任何人都会认为中国军队依旧处在80年代初期水平。这不但是荒谬的,其实可以说是致命。就在报告发表前1-2个月,中国DF-21M的海基潜射版本,开始进入研发阶段。将在08年之前进入潜艇部队。这种根据《简氏舰船》证实的导弹,是中国专门用来水下打击航母编队的。其贫油破甲弹头,即便常规装药,一旦有效打击,即便是尼米滋级中最大的“斯坦尼斯”号,也很难在得以逃生。
琼科•亚当斯•宋博士(马里兰州JBM研究机构):
我个人看法,中国之所以被世界感到恐慌,其主要原因是他的军事发展,难以被外界知道,在1995年以前,我们分析中国武器时候,一贯以前苏联作为依据版本,这是由于,中国武器都是来自苏联时期的设计思路。后期,我们通过对俄罗斯武器机构调查与了解,可以得知中国军事武器的发展。譬如中国为了象世界表白自己,引进su27计划,基本同意俄国对外曝光。但是,从我们目前手里得到的资料来看,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土,领海面积庞大的国家仅仅部署450架su27与歼11,很难令人信服。再有,中国每次都会将得到的科技技术,进行所谓的国产化,譬如ZIRUII火控雷达。中国在出售巴基斯坦超7上就是这种雷达,他的性能如何,世界都是知道的。但是中国用于本土的歼击机,而不是这种雷达,是他的仿制改进产品。增加了离轴控载能力,增加抗干扰,观描距离。但是,在总体外观上几乎没有变化。目前歼10战斗机部署的就是这种更高级的合成孔径雷达。他的能力外界无人能知。但是,目前美国F22抗雷达扫描能力。是针对俄国s27SMK,MKK研制的。那么中国目前最新型的FJ-12,14所配置的米波雷达,以及组合相控阵雷达,F22能不能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这很难说。估计只有中国人自己知道。
因此,对于中国来说,美国武器他是可以有1000种办法进行分析,分解的。而美国对于中国武器来说,很可能分析出的数据,远远低于他的实际效果。譬如,DF21。早期美国认为他是SS-10的复制产品。但是通过50年中国大庆,才感觉他是中国自己的最新的中程战术导弹。并且可以持续改进研发。因此,在这一点上,中美实际处在一个极其不平等的状态下,即:中国对美国可以做到“知己知彼”而美国对中国则是“满头雾水”这样一来,就等于中国在一处于防御,抗击美国的军事战略发展上。譬如最新服役的中国170驱逐舰。中国对外资料是7000吨级。而在其试航以后,美国才发现他至少满载排水量在8500以上。这大大降低了美国最新的反舰导弹的攻击能力。再有他的SPY结构。从外观看很像俄国早期的“空中哨兵”。但是,根据他的列阵布局来看,又十分类似SPY-1M。他的具体性能究竟会如何?如果是完全复制俄国产品那么覆盖率可以达到300海里。但是,如果他内部加入了法国DTO技术,那么很可能是属于比美国目前最新的SPY2型覆盖面积更大的系统。DTO是法国于90年代末期研制的顶置IRSER型红外类型相控阵雷达。法国对于与中国合作,可以说几乎不惜余力的。 ▲
(02)★空中客车落户中国:四省市热心,航空界冷眼★
http://bbs.milchina.com/htm_data/8/0602/18273.html
《南方周末》: 空客A320总装线项目落户中国,让空客和中国民用航空业都面临了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在最终结果尚未浮出水面之际,对于有兴趣引进该项目的各省市来说,应该谨慎思考与空客的合作方式,是甘愿充当技术含量较低的组装伙计,还是要求成为与空客深度合作的产业伙伴?对于国家来说,应该通盘考虑整体的航空工业资源布局,是用增量资源盘活存量资源,还是另起炉灶重头来过?对于紧盯着中国未来庞大的客机市场的空客而言,应该重新调整自己的定位,是与中国航空工业携手共进,还是固步自封置中国市场于不顾?它们的选择将直接影响中国航空工业的未来发展。
  法国空中客车公司在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2006年春节前,空中客车公司(下称空客)正式宣布将在中国设立一条单通道的飞机总装线,预计年生产4架A320飞机。
  这是自1980年代美国麦道公司与中国合作建立大型客机生产线之后的20多年来,国际航空巨头第一次考虑在中国建立总装线。
  这个决定将极大的增加空客与其竞争对手美国波音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砝码。
  航空界人士根据中国刚刚制定的十一五规划分析,中国今后五年将至少购买600架大型飞机,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航空巨头波音和空客最大的海外市场,中国市场的竞争结果将直接决定这两大巨头在全球的力量对比。
  空客总装线落户中国的消息,引起了国内许多城市的兴趣,它们都希望这个项目的进入能促进当地的产业升级和就业。
  不过中国航空界的一些专家却认为,空客应该考虑与中国的合作方式,拿出点与中国航空企业携手共进的诚意来。
  落户中国
  此次空客宣布在中国建立总装线源于2005年12月4日空客与国家发改委签署的民用航空业合作谅解备忘录。其中主要内容是空客进一步扩大与中国在民用航空领域的合作,特别是考虑在中国建立一条单通道飞机组装线。
  在空客与国家发改委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之前,空客已经在不同场合向有关省市透露了它的打算。
  2005年5月开始,中国航空界关于空客A320总装线的消息已经广为流传。记者了解到,当时国家发改委曾同时给波音和空客发函,征求它们的合作生产大型飞机的意向。结果波音很客气地推荐了波音717机型,这种机型是波音兼并的麦道公司的产品,设计乘客100人,已于2005年年初停产。一位曾经在2005年7月份访问波音的专家告诉记者,当时波音通过推荐717机型实际回避了中国原先设想在波音737层面上的合作。
  但是空客却欣然表示可以考虑生产空客A320。“当时国家发改委认为,波音态度不如空客积极,后来就与空客谈了。”一位知情人士表示。随后,空客在2005年8月召开董事会,初步认为可以在中国设立空客A320机型的总装线。
  正是这个信息,点燃了各个省市的期望。在此之前,中国的民用航空企业只能为它们生产机头壳、舱门这些科技含量不高的零配件,平均每年的总产值还不到3亿美元。2005年9月份开始,国内陆续有省市和空客接洽。
  一位曾参与洽谈的人士告诉记者,上海、珠海、西安和天津这些城市都表示有兴趣,都试着去争取这个项目。空客则开始待价而沽。“我们想,其他地方给什么条件,我们最少应该和人家条件相当呀!”
  这种状况发展下去,可能会让空客渔翁得利。此时,国家发改委及时收紧了各个城市与空客私下谈判的口子。
  对空客项目感兴趣的城市,在发展这个项目上各有优势。虽然上海被认为有客流量太大、跑道不够的缺陷,但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建文告诉记者,上海在布局上已经为空客预留了空间——主要是增加跑道,而且上海本身有造飞机的基础。
  南方的港口城市珠海,早在1992年就想造大飞机。当时西安飞机制造厂和瑞典的SAAB公司合作生产SAAB2000型飞机时,珠海就提出将总装线放在珠海,但最终项目夭折,珠海的梦想由此被推迟。
  西安作为航空老工业基地,是国家的大中型飞机的研制生产基地,在人才、技术、环境配套方面的优势明显。比如,陕西有13万多航空从业人员,每年还有2万的递增量,而其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更成为谈判筹码。但西安的交通不如沿海,不过西安方面告诉记者,一家专业的交通运输公司提供的方案已经解决了运输问题,他们测算过空运的成本,成本基本和海运相当,甚至还要略低。
  对于天津来说,虽然造飞机经验不足,但是其具有港口之便。特别是2005年10月16日中国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落户天津保税区,增加了天津的竞争优势。“手心手背都是肉,所以发改委难以决定。”一位老航空专家说。
  于是,2005年10月份,国家发改委组织了一批专家进行对四个城市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考察,主要考察各地的条件。12月,空客也对四个城市进行了一次细致考察。具体内容包括交通运输,厂房建筑面积,气象条件、自然环境、政策环境,生活配套环境等。
  但是两次考察,专家组以及空客对结果均未表态。在国家发改委介入谈判之后,空客对选址的问题非常谨慎,“谁要去访问,如果国家不发话,它都不接待。”
  1月28日,记者从空客中国有限公司公关部了解到,目前方案还没有出来,最终的选址结果还要等国家发改委和空客共同决定。
  总装线项目的意义
  对于对这个项目的感兴趣的省市来说,一条空客总装线对它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空客的这个项目,能够起到产业整合作用。”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建文认为。空客A320机型的总装线不仅仅需要部件配套,还包括基础性材料,各种服务的配套,它可以使上海现有的航空产业形成一个整体。
  对珠海而言,该项目的引进最直接的效果就是直接推动广东省、珠海市的产业升级,同时可以弥补广东航空业的产业缺陷,并给广东、珠海带来国际声誉,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平衡粤港之间的关系,传统上,香港为物流龙头,而广东省并不与其匹配。
  “这个项目的最终落户,对其他地方是锦上添花,但是对西安来说就是雪中送炭。”陕西的一位航空业内人士称。在陕西省眼中,空客A320型组装线不是单一的外资项目,而是一个让陕西的航空产业起飞的机遇。
  该人士告诉记者,空客落户西安将会带动陕西的一批航空企业参与国际合作。陕西省原有的航空产业实力雄厚,除了整机生产外,如发动机、起落架、机载设备等配套力量也非常强。而且航空做起来,不仅带动陕西,还可以带动四川、贵州,这些地方航空企业都可以参与合作。“这样就将西部的整个高科技产业拉动起来了。”
  一位原西安飞机制造厂总工程师告诉记者,通常国际经验说明,一个航空项目发展10年后给落后地带来的效益是:产出比为1∶80,技术转移比为1∶16,就业带动比为1∶12。
  2月6日,天津市经济委员会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空客A320组装线落户的问题,已经由市政府牵头,市长亲自抓,下面各个部门配合。珠海机场一位中层也告诉记者,现在已经由广东省政府领导亲自牵头负责此事。
  各地都志在必得,但在中国航空界内部却有不同的声音。
  航空界并不热衷
  1月23日,空客总裁兼CEO洪博达对外透露,如果要在中国建立一家A320系列单通道飞机总组装厂,这将是一家由空客控股的合资公司。
  中信建投的航空分析师李磊认为中方希望获得的是飞机制造、设计以及商业化运作、管理的经验,所以“中方应该有话语权,不是被动的参股”。
  但一位76岁的航空界老专家告诉记者,对于空客A320组装线的引进,在航空业界并不热衷,热衷的是地方政府。“A320的总装模式不算什么,我们当年在上海搞35架麦道82的时候,就是这样干的。”
  1980年代中期,中国和美国麦道公司合作,从1985年3月到1994年10月中国总共组装35架麦道82,1992年3月中国和麦道公司合作生产麦道90,从1995年到2000年是合作生产,不再是组装,合作生产国产化率达到70%。
  “也就是说,中国现在引进空客A320总装线,相当于又是回到了1980年代做麦道82的总装水平。”该专家说,“我们应该要求的是整机合作生产,现在我们只要求总装,相当于压低了自己的水平、规模。”
  那么,总装究竟会带来什么?
  上述参与谈判的人士指出,总装在大飞机里面只占据4%的工作量。“如果只把4%的工作量拿到中国做,一定是赔钱,不会赚钱的。对合作双方都没有好处。”“总装和过去做汽车差不多,飞机到了这个阶段,只剩下四大件:机身、机翼、发动机和起落架。现在相当于空客把四大件拿到厂里,由中方一起拼起来,然后喷漆就可以。从技术上、经济上,这都是不好的方案。”该人士说,“为什么我们提出深度合作,就是要将国内的工作量做大,如果做不到20%到30%,是赚不到钱的。”
  谁来掌舵?
  在空客选址举棋不定的时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空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第二集团公司、西北工业大学等单位的院士联合给中央领导写信反映此事,中央一领导随即批示,要求让国家发改委和工程院联合进行论证,论证后拿出来一个意见。
  “中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体制问题,二是发展模式问题。国家批准建立航空高科技产业基地,就是要在这两方面进行创新、试验,走出一条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通过国际合作加快发展我国民用航空产业发展的道路。”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主任一位负责人说。
  在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外国的航空产业的企业、国内民营企业都可以在那里建立各种形式的企业。
  一位陕西省权威人士表示,如果项目落户西安,将组建一个新公司,要用民营机制、市场方式做项目,不再用老体制干新事情。
  一位航空专家指出,对空客这种项目,更应该贯彻的是国家意志、国家行为。“而从商业谈判的角度,一定要国家牵头,让有意参加合作的各方组成一个团队和空客来商量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条件,然后确定一个总装的地点,再利用全国力量做好。”这位航空专家说。
  该专家认为,航空工业涉及国家安全,其与一个国家的整体科技力量的发展密不可分。从国外的实践来看,国家往往加大对尖端技术研发的投入,这些投入产生的技术最终转移到民用飞机,从而促进民用飞机的市场占有率,并回收前期技术研发的投资。
2004年5月,空客执行副总裁戴乐满在上海举行的中法经济研讨会上总结空客的成功经验时表示,1969年欧洲人就意识到面对美国竞争,要想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应该整合欧洲航空资源,把各个欧洲国家的航空业联合起来。而且空客注重革新,在其飞机上安装了很多新型产品,增加技术含量。“空客为什么成功,它的诀窍就是联合创新。这也应该是我们的道路。”该专家说。▲
(03)★军情观察:伊朗离核武器有多远?★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42967/4119858.html
● 2006年02月20日本报特约记者 伊 凡
铀浓缩基地在地下18米有潜力组装千台离心机 。伊朗的主要核设施之一萨甘德铀矿区。矿区位于中部的亚兹德省,1985年探明蕴藏5000吨铀。
  2月14日,伊朗官员正式宣布,伊朗已经恢复了在纳坦兹的部分铀浓缩活动。舆论认为,在不断升级的伊朗核危机中,德黑兰已经把脚伸入了雷区,迈向令西方国家坐立不安的局面――彻底掌握铀浓缩技术,在核武器研究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  
铀浓缩基地在地下18米
  据一位没有透露姓名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外交人士说,“铀浓缩活动已恢复,伊朗已把一些气体注入离心机”,“过去两天或3天已启动一些离心机”。
  据悉,铀浓缩活动必须首先启动离心机,然后使试验工厂运转,继而通过数千台离心机,实现工业规模铀浓缩活动。伊朗目前的举动属于上述过程中的必须步骤。
  就外界所知,坐落在伊朗中部伊斯法罕省的纳坦兹铀浓缩基地是该国惟一的铀浓缩设施。该基地位于德黑兰以南约250公里处,于2000年开始修建,是一个既包括地上结构又包括地下结构的大型建筑群。基地占地10万平方米,虽然掩藏在崎岖的山丘当中,但是远远就能看见的瞭望塔和防空设施足以显示那里非同一般。
  纳坦兹铀浓缩基地主要分三个区:(1)大型商用铀浓缩厂,主要是地下结构,包括3座深入地下18米的大型厂房,据说墙壁有两米多厚,建成后可容纳大约5万台离心机;(2)铀浓缩中试厂,包括6座厂房,用于离心机的组装和测试等工作,可以容纳约1000台离心机;(3)行政管理大楼。
  尽管纳坦兹铀浓缩设施的设计规模很大,但是目前只在铀浓缩中试厂内装有164台可以运作的离心机。专家认为,如果仅靠当前的这些设备,伊朗起码需要10年时间才能生产出制造一枚核弹所需要的25公斤武器级浓缩铀。不过伊朗目前还拥有能够组装数千台离心机的部件,如果把这些机器投入使用,伊朗制造核弹所需的时间将大大缩短。☆
设备和技术主要来自俄罗斯
  作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成员国,伊朗原本应该完全拥有进行铀浓缩活动的权利。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死活不松口,其理由是伊朗曾经隐瞒过自己的核计划,很有可能是想发展核武器,因此要特殊对待。
  伊朗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进行核能源开发活动,并得到美欧等西方国家的大力帮助。但是1979年伊斯兰革命及两伊战争后,核计划基本陷入了停顿。90年代初开始,伊朗决定重启核计划。
  此时,美国开始怀疑伊朗有秘密核武器计划,但苦于没有证据。真正的风波起于2002年8月,伊朗反对派向美国媒体“曝料”,揭露伊朗正在秘密建造两座核设施。但伊朗政府坚称核设施只用于和平目的,接受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
  2003年,伊朗宣布发现铀矿,并将建设铀转换和铀浓缩设施,建立完整的核燃料循环系统。伊朗实施核计划所需的设备和技术主要来自俄罗斯。
  目前,由于西方国家阻挠,伊朗还未能自行制造浓缩铀。西方国家普遍接受俄罗斯提出的建议,即伊朗和俄罗斯联合在俄境内生产浓缩铀,为伊朗的核电站提供燃料。但伊朗仍然坚持自主从事浓缩铀活动。☆
离造出核武器有多远
  如今,一些西方国家的专家已经纷纷开始猜测,伊朗究竟还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制造出第一枚核弹?答案五花八门,有说只要两年的,也有说要三五年,还有说要至少十年的。
  当前,西方国家死盯住伊朗的铀浓缩设施,伊朗也表明不发展核武器,应该说伊朗制造出核武器的可能性很小。但问题的症结在于,如果西方国家采取过于强硬的行动,导致伊朗全面启动铀浓缩活动,就可能使伊朗早日跨过核门槛。
  目前,以一些西方国家只能紧紧抓住伊朗拥有“核野心”这点不放。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上月底的一份秘密报告中,首次提到了美国提供的一些有待“弄清楚”的证据,其中包括:
  •伊朗拥有一份关于把铀金属制造成半球体的文件,而这只与制造核武器有关。但伊朗已经表示,这份文件是在进行黑市交易时卖主主动送的。
  •根据美国情报机构从一台笔记本电脑中获得的资料,伊朗制定了“绿盐计划”,即统一管理导弹弹头、高能爆炸物和铀转化等项目。这些单独的项目本来都很正常,但放在一起策划则涉及制造核武器。
  •伊朗拒绝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员询问敏感人员,特别是一位与拉维赞军事基地的采购项目有关的物理学家。
  •伊朗仍然没有说清楚它何时、如何以及为何获得离心机的生产图纸和部件。
  3月初,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将提交一份关于伊朗核问题的全面报告。报告很可能要解答以上种种问题,从而判定伊朗的核计划是否用于和平目的。这份报告也许将预示着伊朗最终会面对战争还是和平。★  (《世界新闻报》2006年2月17日 星期五 第24版)
(04)★台人看两岸:马英九伦敦“转型”★
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6-02/17/content_4192151.htm
新华网 ( 2006-02-17 )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胡一渊(台北)
如果马英九能在两岸政策上趋向主动,那么他将会为国民党的未来赢得新的发展空间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马英九去欧洲之前,“飞碟”电台的一位朋友就说,“小马哥欧洲走透透,一定会有新东西”。因为这是他就任国民党主席之后少有的出访。她告诉我,根据她了解到的信息,马家团队一直在寻找一个机会,将他们思考了很长时间的政策框架抛出来,试探各方的反应。
事实证明了这位媒介资深人士果然有一套。马英九欧洲之行的新闻不间断出现在港台的媒体上,让我从字里行间读出了一个词——“主动”。与前几天那个连橘子都不敢吃的小马哥相比,在伦敦经济学院(LSE)讲坛上的马英九,有了几分国民党主席叱咤风云的架势,而不再是靠笑容或者苦相来挣扎求生的台北前市长。
马英九在欧洲之行中对国民党两岸政策的看法,实际上并没有跳出国民党传统两岸政策的框架。从公心来说,国民党希望保持目前两岸良性活动的现状,先就经济、文化等议程展开沟通,让隔绝了半个多世纪的海峡两岸有长时间的相互了解;从私心上说,国民党的政治前途,也建立在两岸合作的基础上。毕竟这个政党无法抹去历史,成为民进党那样土生土长的台湾党。至少到今天为止,国民党还是一个中国政党。因此,没有两岸政策的国民党是不完整的,而没有历史传承,断裂的两岸政策也非国民党的良策。
但是此次马英九的政策,引出了大量的分析和争论,是因为这些政策的阐述中,明显带有他自己的思想痕迹,尤其带有他个人对于民主、对于国民党发展的理解。这种理解即便在国民党内,也会有人重新考评。但是无论这些理解能否为两岸的达人们所接受,我们都应该看到,马英九已经开始了主动出击,建立两岸政策理念的阶段。这是马英九作为党主席的一种成熟。
小马哥在两岸政策上主动出手,是冒着一定的风险的。他这番行为从客观上等于压缩了自己在岛内的生存空间。作为一个魅力型的政治家,小马哥是通吃的;而作为一个政策型的政治家,小马哥则要冒着有人欢喜有人愁的风险。但是政策框架的形成,是小马哥作为党主席早晚要做的事情。早形成,则有更多与选民沟通和调整的时间,晚形成,则要冒着2008年放手一搏的风险。当然,从魅力型向政策型转变,这是林志玲小姐和她的粉丝们不愿意看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小马哥的3C2P论。他把两岸关系分为“三C阶段”,主张两岸从对抗
(Confrontation)、和解(Conciliation)过渡到合作(Cooperation),以期达成和平(Peace)与繁荣(Prosperity)的“二P目标”。这个理论的解读是,以小马哥为首的国民党团队已经认识到短期内两岸共同利益的所在,并且试图为这种利益寻找出口。至于两岸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不应当影响到这种共同利益。
两岸政策是国民党的生死命门。在连战时代,党内人士对此曾有共识。但是建立何种两岸关系来推动两岸的合作,进而走向大一统的和局,各任主席都有不同看法。从马英九两岸政策的初稿来看,这位笑容可掬的帅哥,将会是一位强势的主席。蒋经国去世后,国民党历史上再没有强势的主席,如果马英九能在两岸政策上趋向主动,更积极推动两岸往来,同时有大智能将两岸议程从岛内政治的敏感议程中排除出去,那么他将会为国民党的未来赢得新的发展空间,也为他自己在国民党历史上赢得一个重要的位置。
但是,一种主流的判断是,目前马英九的两岸政策还没有真正定型,即便是在此次欧洲之行回岛后,国民党团队仍然会对马英九的政策体系作出评估,来决定是否调整或者坚持这套体系。问题在于,这番欧洲之行是不是会给小马哥带来新的政治压力,岛内的“独立高人们”究竟又要如何计算他们的政治得失。而面对新的压力,小马哥会不会再回到他见招拆招,无招胜有招的消极被动状态上去。▲
(05)★解析蒙古“多支点”外交★
http://news.xinhuanet.com/globe/2005-12/16/content_3931439.htm
新华网 2005-12-16 《环球》杂志: 11月21日,布什对蒙古进行了4个小时的闪电式访问,从而结束了他为期一周的东亚之行。访问期间,蒙美发表了联合声明,表示将深化2004年7月两国确立的全面伙伴关系。美国总统有史以来首次踏足蒙古,令人关注。倪海宁
从“一边倒”到“多支点”
  蒙古自上世纪20年代独立后,外交上就一直对前苏联“一边倒”,扮演了70年莫斯科“小兄弟”的角色。苏联解体使蒙古摆脱了外来控制,从而有机会制定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外交政策;而冷战的结束又使蒙古面对着全新的外部环境:北邻实力已衰、雄风尚存的俄罗斯,南有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国力蒸蒸日上的中国,更不能忽视已是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
经过几年外交实践,蒙古终于在1994年确立了“不结盟、等距离、全方位”对外方针,并沿用至今,其要旨是:将发展与中国和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视为“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同时也重视发展同美、日、德、印、韩等国的关系。蒙古人用草原民族特有的风格将这种平衡外交称作“多支点”外交,即:要用尽可能多的支撑点稳固地顶起本国国际地位这口锅。
美国的蒙古“战略”
蒙古面向全世界,为美国“见缝插针”提供了机遇。10多年来,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蒙古大举渗透:多位高层领导人相继访蒙,表示全面支持蒙古正在进行的“民主改革”;在双边贸易中给予蒙长期最惠国待遇,并提供大量经援以帮助蒙“尽快过渡到自由市场经济”;蒙美军事人员交流频繁,安全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今年10月,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专程访蒙,为布什来访打前站。
这些准备工作为布什访蒙奠定了良好基础,而布什也带来厚礼:布什一再强调蒙古是“朋友”,称美国是蒙古的“第三邻国”,要深化全面伙伴关系,并支持蒙参加国际和地区性政治、经济合作体系。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军事方面:布什给国民生产总值不过10亿美元、军人不过2万的蒙古带来了1100万美元援助,以“提高其在反恐方面的军事装备”。
美政界本已存在的“蒙古热”因布什此行而愈发升温,蒙古已被更大程度地纳入了美国在亚洲编织的“战略网络”。
美国如此热衷发展与蒙古的关系,在于它看中了蒙古的重要地缘战略位置:蒙古人口不过200多万,却有156万平方公里的疆土,与中俄的边界均长达数千公里,是亚欧大陆不折不扣的心脏地带。
在中国崛起、俄罗斯复苏和东北亚安全形势复杂的大背景下,布什不惜血本在蒙古进一步打下“楔子”,可谓一举多得:
第一,便于防止中俄联手;
第二,在政治上,能够以蒙古这个正处于政治转轨中的前共产党国家为前阵,与布什第二任期在全球推进“民主”的大战略相呼应,进一步向邻近地区特别是中亚输出“民主”价值观和扩张“民主制度”;
第三,在军事上,可将蒙古用作向北刺破俄罗斯“熊”软腹部的尖锥和向南压在中国“龙”头上、切断中国东北和西北直接联系的“秤砣”和拱顶石,挤压两国的战略空间。
平衡,还是“西倾”?
了解蒙古国内的状况有助于我们理解美蒙关系不断升温的深层原因。自上世纪90年代起,蒙古不仅实行政治多元化并向市场经济过渡,更在文化上大幅西化。
蒙古政府出台了《拉丁文字国家计划》,放弃西里尔文字,改用西方通用的拉丁文字,英语已取代俄语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的外语;蒙古传统的宗教也受到冲击,信奉基督教的人数不断增多;更有甚者,在城市,人们从穿戴到饮食模式也一概西化,蒙古已被某些专家认为是“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西化带来的是蒙古外交的不断“西倾”。对美国的示好,蒙古的回报相当积极:在经济上,尽管并不富裕,却向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受灾者提供了5万美元捐款;在政治上,蒙方不仅早已将美当作“第三邻国”,而且称布什的访问“有历史重要性”;在军事上,已向伊拉克和阿富汗派出了130名维和人员,按国民比例,蒙古派往伊拉克的军队数量排第三,这使布什深为感激,也是他访蒙的最直接原因之一。蒙古媒体的调查则显示,时下蒙古年轻人最喜欢的国家是美国。
中国从容应对
鉴于蒙古特殊的战略位置,中国有必要对蒙古外交的走向作出清醒认识和正确评价。
首先,蒙古“西倾”是势所必然。作为小国,在大国间搞平衡是蒙古的最佳选择,蒙古只有继续把美国和日本视为政治和经济“第三邻国”,才能有效制衡中俄的影响力和引起世界注意,避免在国际事务中被“边缘化”,从而获得更大的安全感。蒙美关系特别是军事联系的不断加强值得我们关注。
其次,不必过高估计美蒙关系的发展对中蒙关系的冲击。蒙古无法改变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即既无出海口也无中俄以外的战略通道;与美国的政治和军事关系虽发展得很快,但经贸关系发展慢,美蒙贸易总额只有美中贸易额的千分之一,这严重制约着美蒙关系的深化,此次两国联合声明的内容可谓虚多实少。
美国毕竟尚未在蒙古建立军事基地或签订同盟互助条约,将蒙古彻底拴在美国的战车上,美蒙双方都有所顾虑。特别是蒙古一方,由于始终处在大国之间,它的外交政策相当务实,一直重视同南北两大邻国搞好关系。如果说俄罗斯带给蒙古的是历史问题的延续,那么中国带给蒙古的则是全新的机遇。如今中国已经成为蒙古最大的投资国和贸易伙伴,两国已达成了高度的政治互信,军事合作也在稳步发展中,大力发展中蒙关系也符合蒙古的自身利益。
只要中美、中俄关系不出现大的变化,蒙就会继续基本奉行平衡外交和“中立化”这一既定方针,不会偏离太远。
第三,正确处理现存的问题是稳定中蒙关系的关键。
一是历史遗留问题。双方在史学及一些现实问题方面存在着不同见解,蒙方强调本国在历史上的独立性,并始终要求中方承认和尊重蒙古的主权独立;
二是民族问题。蒙古族散居于世界12个国家和地区,其主体部分分布在蒙、中、俄三国境内,妥善处理跨界民族问题,不仅关系到两国发展长期友好关系的大局,也关系到我国国内的民族团结和稳定;
三是两国在贸易与投资等经济合作过程中存在边境贸易规范化管理,以及如何改进中方投资者的短期行为等一些问题。
我们对这些问题不能掉以轻心。不过,这些问题虽较为敏感,但目前均处于可控状态,只要双方本着“求同存异”的方针,假以时日即不难解决。▲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06)★如何保护中国国家利益?★
http://news.xinhuanet.com/globe/2006-02/15/content_4183726.htm
新华网 2006-02-15 《环球》杂志
韩旭东
近年来,国人的国家利益意识越来越强。人们普遍认识到,“台独”、东海油气田问题、南海问题、马六甲海峡问题、钓鱼岛问题、我在外同胞被辱问题……都涉及到国家利益。
因为事先“没有心理准备或没有具体的应对措施”,其中的一些问题发生后,我们往往陷入某种“窘境”;甚至个别问题出现时,我们好似陷入无计可施的“尴尬”状态。那么,中国的国家利益如何得到保护呢?
应采取不同的手段保护
按重要性来讲,国家利益可分为核心利益、重要利益和一般利益。对不同的国家利益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区别保护,而不能无区别地对待。如可以用外交途径加以解决的就应通过外交途径加以解决,如需要通过军事手段解决的就必须利用军事手段解决。
国家领土与主权不受侵犯就是我国国家利益中的核心利益。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台湾宣布“独立”,这不是外交途径所能解决的问题,就必须用军事手段解决。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石油虽然不属于国家的核心利益,但影响国家的安全。因此,我国石油运输航线是否安全就成为我国国家利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种重要利益,用以军事为后盾的外交来保护,将非常重要。因为,如果只用没有军事支撑的外交保护,会显得苍白无力。
马六甲航道是否安全对中国而言是重要的国家利益。中国每天通过该航道的船只中,绝大部分都是运输石油的船只。一旦该航道被切断,中国的石油市场将会受到严重影响。此时的外交抗议可能是苍白无力的,国家利益随之会受到严重影响。
军事防卫威慑范围须相应拓展
当今的全球化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多个领域。在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利益的冲突必然伴随着斗争,甚至出现斗争的最残酷形式——军事的较量。因此,随着我国国家利益的拓展,我们必须相应拓展军事防卫威慑的范围,以有效的军事实力为国家利益的拓展提供支撑。
经过一战和二战之后,美国跨出北美大陆走向世界,成长为一个世界性的强国。为了保护其在全球的利益,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给其军队提出要控制全球16个海上战略通道的任务,并在不断加强战略通道地区的军事存在。
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为其自卫队提出要保卫海上“千里生命线”的任务。印度也为其海军提出要求,印海军不仅要战时完成作战任务,平时还有负起为商船队护航的任务。其海军也提出“远海歼敌”作战思想,以实现“印度洋控制战略”。
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其目标是通过和平发展来实现强国。但是,好多事情并不是如人一厢情愿的。随着国家利益的不断拓展,我国的国家利益可能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我军事防卫威慑能力所达范围必须也随之拓展。这样才能给国家利益拓展提供支撑。正如《克林顿回忆录》中所言,“每当美国利益遭到威胁时,美国人民都会呼喊,我们的航母在哪里?”
目前看,我国的军事防卫威慑能力与国家利益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是我国军队当前应该解决的迫切问题。
“心”中的国防线是核心防线
由于社会发展和技术水平所限,自从国家出现后,人们所称的国家基本上都是“有形”的国防,如国家出现初期的城墙、后来的长城、冷战时期的“铁幕”。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可谓泾渭分明,完全可以用一条国防线来划分开来。可以说,这时的国家利益在国防线之内。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人类社会出现了以往所没有的现象,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双方进出对方国土可以来无影、去无踪”等。这给国家的国防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如何捍卫国防呢?一是巩固“有形”国防,二是建设“无形”国防。
国家都是建立在一定国土之上的。因此,巩固国家有形的国防线是必要的,这也是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所必须的。建设强大的边防军是捍卫有形国防线的必由之路。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建设“无形”的国防。应该说,这是各国斗争的焦点,如网络防线、金融防线、文化防线等。可以说,国防的“防线”,已经不单纯仅限于边海防,已经延伸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扩展到信息网络,进入到电磁空间,触及到太空,渗透到老百姓的寻常生活之中。国防已不再只是军队的事,更是全体国民的事。可以说,在“无形”的国防中,“心”中的国防线是核心防线。
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虽然我们有时看不到“有形”的危机,但“无形”的危机却时时在身边。借用苏联一位哲人的话——“也许,你对战争毫无兴趣;但是,战争对你兴趣甚浓”,“也许,你对危机毫无兴趣;但是,危机对你却兴趣甚浓。”
我们争取在和平的环境中发展,但也绝不能没有危机意识。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只有我们全体国民建立起了心中的国防线,我们才有了一个真正强大的国防线。
软实力不容忽视
国家利益的拓展是靠实力取得的。同样,国家利益的保护也需要靠实力来实现。一提到实力,人们往往想到军队这一硬实力。这一点不能否认,没有军队是无法保护国家利益的,也无法支撑国家利益拓展。因此,在国家利益拓展过程中,我们要十分重视军队这一硬实力的建设。
同时,软实力的提高也是相当重要的。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软实力有直逼硬实力地位的趋势。软实力包括文化影响力、民族凝聚力、外交影响力、技术的主导力等方面。从某种角度来说,在各国国家利益如同连体婴儿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今天,提高国家的软实力显得极其重要。
提升对“个体”利益的重视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国的国家利益之间“交集”部分越来越多,这突出表现在各国共同关心的话题越来越多,建立的各种共同体越来越多等方面。
因此,这方面国家利益的保护需要国家之间协调解决,如上海合作组织在对付恐怖主义方面做出的成绩就有目共睹。其他方面的共同利益也可以此为蓝本来探讨共同保护。当然,这个共同利益表现在国家内部,就是全体国民的利益,如环境、水资源等。
同时,“个体”利益也需要关注。就具体内容而言,国家利益应是影响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各个因素的总和。这些因素既有涉及国家层面的,也有涉及个人层面的。不管这些因素“大”或“小”,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国家利益。
目前看,“小”的个体利益也需要得到重视。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国家利益中的某些“小”因素如果得不到重视,可能也会影响到国家整体利益。如国人走出国门之后,他们的利益得不到国家的有力保护,这将严重地伤害国家经济的“触角”,对发展国家经济十分不利。▲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07)★美国精英眼中的中美关系★
http://news.xinhuanet.com/globe/2005-12/02/content_3867851.htm
新华网 2005-12-02 《环球》杂志 记者/李晓明 实习记者/王诗客
在美国总统布什即将开始他第二任期内的首次访华之前,美国政界、学界的精英们在11月中旬于北京举办的中美关系研讨会上集体登场,评点出新时期中美关系的顺势和逆势。
阿诺德•坎特(美国前副国务卿):
中美在如何对待竞争中的中美关系上没有多少经验可谈,所以大家都有一些担忧。
现在一个新的现象就是中美在很多地方和市场上,包括在很多的问题上都在竞争,而且竞争的程度在加深。但是,中美都在如何对待竞争中的中美关系上没有多少经验可谈,所以大家都有一些担忧。
在崛起的过程中不少大国都会犯错误,只有在经过了很多错误的洗礼后之后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超级大国。
中国现在在很多领域上都有自己的外交政策,而且中国对自己的外交政策是非常坚持的,这可能是美国和其他国家无法一下子适应的。
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的经济体,但是主导力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显赫。和其他任何国家一样,美国也发现当今世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任何人要想采取单方的行动,他这么做的空间会减少,而且所得到的好处也会减少。
中国如果想在国际社会上取代美国的地位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美国想要遏制中国,或者是孤立中国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都处在一个星球当中,我们需要学会如何相处。
肯尼思•利伯索尔(密歇根大学威廉•戴维森学院中国研究所主任):
中国的崛起不应该以牺牲美国利益为代价,中国的崛起同样也应该对美国有好处才行。
我认为中国现在对世界的影响非常大。美国的一些传统对中国的思维方式必须要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以适应中国新的地位。
中国正在崛起,但是中国的崛起不应该以牺牲美国利益为代价,中国的崛起同样也应该对美国有好处才行。当然美国有一些人是比较悲观的,所以经常把很多的问题都政治化。在这个时候中美关系就会面临一些困难,必须要非常的努力来促进共赢的局面。
罗布•波特曼(美国贸易代表):
大多数的美国人就不认为中国是一个很开放的国家,这才是值得担忧的。
有一些美国人质疑中国会不会遵守现在的国际规则;另外美国对华有很多的贸易赤字,也引起了很多人的疑心,今年(贸易赤字)可能要达到2000亿美元。
大多数的美国人就不认为中国是一个很开放的国家,这才是值得担忧的。很多的美国人对中国觉得非常的沮丧,这也体现在议员身上,他们也觉得在中国我们的产品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因为中国的市场环境是不公平的,美国人希望有所改革。
中国在加入WTO时做了一些承诺,但是中国在这方面贯彻得也不是特别完美。中国在保护其贸易方面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但是中国也应该积极兑现对于世贸组织的承诺。我觉得中国还应该积极促进小企业的发展,促进资本的流动。
中国现在快速增长,美国欢迎中国的增长。但是中国必须认识到,政治和经济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也给自己带来越来越多的责任,中国应该在世界上承担这些越来越多的责任。
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将军(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人认为时间其实是对中国有利的,像中国大陆经济这么发展,都有利于统一。
我觉得在亚太地区有两大安全问题,这两个问题可能引起中美关系的急剧恶化,一个是台湾问题,一个就是朝鲜问题。
现在中国针对台湾的策略跟10年前相比也发生了变化,中国认为在台湾问题上可能时间已经不多了,问题越拖,越不利于中国,很多信奉“一个中国”的人在台湾问题上都已经迫不急待了。很多人认为现在放任台湾人不管的话,台湾人就会习惯这种状况。美国人认为时间其实是对中国有利的,像中国大陆经济这么发展,都有利于统一。
但是有人认为台湾的民进党会对这个趋势形成阻碍。陈水扁现在急于采取行动就是觉得时间对他不利,他不能再等下去了。
关于台湾的政策从根本上来讲还是应该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在这种情况下是双方都很关注的。中国人认为美国对台军售破坏了美国支持一个中国的承诺,美国认为中国针对台湾的军事建设也破坏了和平统一的承诺。处理任何问题都要双方来进行谈判和讨论。中美两国应该能通过谈判来解决台湾问题。
要解决朝核问题现在还太早,但是促进朝核问题解决的因素都到了,包括谈判的耐心,以及在恰当的时机举行恰当的谈判,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真的可以见到突破性的进展,毕竟这还是令人鼓舞的。
但是在美国看来,我们不知道朝鲜的底线是什么,最终会不会和朝鲜这个国家达成协议。就我看来,中美双方进行磋商,讨论双方对于朝鲜内部发生危机如何做出反应这一点上开始进行磋商是对的。因为一开始进行磋商的话,如果今后朝鲜真的发生局势变化的话就不会出现危机。
迈克尔•戴什(德克萨斯大学政府及公共事务布什学院):
本届美国政府在看待世界的时候更加注重理想主义。
我认为现在的美国政府在看待中美关系的时候不是一种现实的眼光,至少跟前几届美国政府相比还不够现实。本届美国政府在看待世界的时候更加注重理想主义。
在2002年的时候,美国国家的安全策略提出了“民主、和平”的观点,而且指出和平最好的保障就是要求两个大国都是民主国家。
但是我们看到了在伊拉克和中东其他地区的矛盾,这就说明了布什政府激进措施的后果。当然布什总统看待中国肯定和看待伊拉克不一样,但是中国的政治制度可能让美国政府对中国持有一定的疑虑,因为美国政府认为中国不是一个完全的民主国家。
我觉得布什政府对民主的决心也会使很多国内的问题变得更复杂。这里也牵扯到台湾问题。在美国国内有很多人支持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保持模棱两可的态度,他们认为台湾是一个“民主地”。因此这也会影响中美关系的发展。▲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08)★美国新国防政策更具进攻性★
http://news.xinhuanet.com/globe/2006-02/15/content_4184123.htm
新华网 2006-02-15《环球》杂志
2006年2月,美国新的《四年防务评估》即将出台,目前美军方和智库在为其做最后的修改润色。据悉,美国防政策将由原来“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所谓“1-4-2-1”模式,转向“同时进行一场战争和多个反恐行动”。
《环球》杂志驻华盛顿分社记者/杨晴川
尽管美国新的《四年防务评估》被推迟到2006年2月才出炉,但一个强烈的信号——美国将对国防政策进行一次重要调整, 已经初步显现出来。
这一转变将使美国军事战略的进攻性更为突出,并给国际形势造成负面影响。
“四大威胁”与“四个核心”
根据五角大楼2005年3月公布的《国防战略》,美国军方认为美国目前面临4个方面的威胁:
一是非正规威胁,即非国家或国家组织在对抗更为强大的国家机器时采用的非常规手段,包括恐怖主义、叛乱、内战等等;
二是灾难性威胁,即恐怖分子或所谓“流氓国家”秘密购买、拥有或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企图获得效果类似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手段;
三是传统性威胁,即合法拥有先进军事手段和强大军事力量的其他国家在长期军事竞争或冲突中给美国造成的挑战;
四是破坏性威胁,即发展、拥有和使用尖端技术的竞争者在某些领域可能赶超美国。
基于上述4方面威胁,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提出了美国军事战略要解决的4个“核心问题”:
一是要帮助“垮台国家”战胜国际恐怖主义威胁,从美国的利益出发维护国际秩序。为此美国可能要有选择地进行武装干涉;
二是要保卫本土安全,包括对恐怖组织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为防止本土遭受袭击,美国要准备在全世界范围内打击恐怖分子;
三是要影响世界主要大国的战略选择,并确定为达到这一目标所需要的兵力和军种;
四是要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解决这一问题可能要发动战争,推翻别国政权。
美国一些军事学者指出,为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军队将朝3个方向转变:进一步发展一支高科技、带有试验性质的打击力量;建立一支人员密集型的警察部队;打造一支用于推翻别国政权的小型化高机动精锐部队。
军事决策强调“能力”
美国军方和军事研究人员都非常看重此次《四年防务评估》,将其与美国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的历次国防政策转变相提并论,而强调“能力”尺度将可能是这份新文件的关键词之一。
美国军方称,这一新的基于“能力”的决策模式将改变美国军事规划者的思维方式。具体而言,就是要有能力根据特殊的标准和条件,通过综合各种方法和手段执行一系列任务,以达到预定效果。
与以往不同,这种决策模式并不十分看重系统和平台等军事硬件,而是强调军事决策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和条件。
其标准包括:一是量级(强度和范围),即需要进行何种战争。二是时间(时机和长短),即战争需要进行多长时间,如何迅速达到预期效果。三是地理(距离和面积),即军事行动范围多大,距离美国多远。
其条件包括:一是行动环境,军事行动将在何种条件下进行。二是战略环境,冲突或威胁的性质如何。
“两战”策略难以为继
长期以来,美国在作战思想上一直奉行所谓“1-4-2-1”模式。在这当中,又以“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所谓“两战”策略为核心理念。然而,在伊拉克战争和反恐新形势下,美国不得不逐渐放弃这一基本作战思想。
据军方人士透露,从现实出发,2006年初的《四年防务评估》将对此进行调整,拟改为“在打赢一场常规战争的同时完成多个反恐行动”,把更多的国防资源转移到反恐和加强本土防御方面。
伊拉克战争是导致这种观念改变的主要原因。目前美军在伊拉克的状态其实还算不上是一场正式的常规战争,但实际上美国已无能力再在别处进行一场规模相当的军事行动。所谓“两战”策略其实已经失去了可操作性。进一步说,十几万美军长期深陷伊拉克不能脱身,这种状况已经推翻了原来的“两战”策略。
美国智库莱克星顿研究所学者汤普森说,在伊拉克与反美武装作战并不是常规战争,而美国更重要的国防目标是防止核扩散,但美国无力同时并举。
美国国防部负责政策的副部长帮办瑞安•亨利说,当初美国军方设计“1-4-2-1”模式的时候,尚未考虑到反恐需要。如果加入反恐,这个模式就已不复存在了。
据美国军方人士透露,美国军界许多高级官员都已承认,未来美国面对的战争更多的将是非常规战争,因此应把国防资源向本土防御和反恐领域倾斜。
美国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美国要在打两场常规战争的同时保持强大的反恐和本土防御能力,每个月至少要花费100亿美元。如果两场战争不能速胜,这一负担将使美国不堪承受,难以为继,并将影响美国经济。此外,高军费必然导致高税收,将使美国执政党政治声誉扫地。
同时,长期作战将造成兵源紧张,但由于老百姓反对又不能轻易恢复义务兵制。如果与大国作战,可能会导致核战争,后果更为严重。由此可见,改变“两战”策略实属美国不得已而为之的现实选择。
政策调整实质不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国防政策经历数次变革。然而,无论如何演变,美国的国防政策和军事战争保持着一些基本特点。而且自布什上台以来,这些特性更为张扬。
一是进攻性。在历史上,尽管美国的军事战略屡经修改,但无论如何变化,其“进攻”性质始终没有变化。布什政府借反恐之名大动干戈,表明美国新军事战略将更具进攻性,会更加频繁地依赖武力与动用武力。
二是结盟性。美国历来认为,联盟战略有利于联合其他国家的力量共同
对付敌对国家及其集团,便于控制盟国,维护美国的盟主地位;便于在平时经营全球军事基地网,以求在战时随时展开兵力,取得有利的军事态势;可以节省军费开支,并弥补美军兵力不足的弱点。这些特点在伊拉克战争表现得很明显。
三是拼实力。靠实力说话是美国军事战略的原则之一,军事力量被美国视为维护其全球霸权地位最重要的工具。因此,美国历届政府的国防政策,都要保持巨额军费以保持美国的军事实力。
历届美国政府都是以强大的国民经济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不断研制新式武器装备,完善军队的体制编制,建设一支从技术装备到体制编制都优于对手的武装力量,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优势地位。布什政府最近宣称要在50年内把美军打造成一支“无可匹敌”的军队,就是这种实力观的体现。
四是必胜论。不论美国各个时期军事战略的侧重点在哪里,争取在任何类型与任何规模的战争中取胜,是其根本立足点。▲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