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 俄罗斯专家认为:为确保世界稳定必须制衡美国 ★

今 日 看 点 : 2006-11-08
(01) ★ 泰国前官员揭露泰国2艘中国产25T级战舰内幕 ★
http://www.milchina.com/2006/11-5/165522.html
(02) ★ 美国称已经无法阻止中国建造航母 ★
http://www.milchina.com/2006/11-6/144528.html
(03) ★ 伊朗再给美国出难题 表示愿与友邻分享导弹技术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2905
(04) ★ 中国的朝鲜政策:为后金时代做好准备?★
http://www.zaobao.com/yl/yl061106_506.html
(05) ★ 以 色 列 曾 帮 伊 朗 国 王 造 核 弹 ★
http://world.people.com.cn/GB/8212/42363/42377/5005308.html
(06) ★ 英媒:中国将采用世界第一种双体隐形导弹艇 ★
http://news.phoenixtv.com/mil/200611/1107_235_29291_1.shtml
(07) ★ 中国政府的两大目标之一:中国统一 ★
http://www.ddhw.com/lista.aspx?topic_id=5&msg_id=7661
(08) ★ 中国首次授衔前后秘闻:邓小平为何不是元帅 ★
http://www.phoenixtv.com/phoenixtv/83927977405972480/20061011/902494_1.shtml
(09) ★ 印度的表情与真实——中国能被印度赶超吗?★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1&msg_id=32869
(10) ★ 俄罗斯专家认为:为确保世界稳定必须制衡美国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11/07/content_5298461.htm


(01) ★ 泰国前官员揭露泰国2艘中国产25T级战舰内幕 ★
http://www.milchina.com/2006/11-5/165522.html
WWW.MILCHINA.COM 2006-11-5: 辛蒂•朗克朱诺(泰国前国防部研究中心,后期定居美国加州):泰国为何要在那个时期,签署建造2艘截然不同的舰队?这是一个至今都令人迷惑的问题。
  
  事实上,昭伯拉耶级导弹驱逐舰,并非如同中国刊物所报道:应泰国海军要求。当时,我们选定中国建造1支航母护卫舰队的原因,主要是中国朋友提交的参考价格十分“友善”我们如果选择MKEO型护卫舰每艘造价将达到1。6亿美金。但是中国仅仅需要4000千万。
  
  为此,我们选择了中国。但是纳莱送恩级不是我们想要的那种军舰。他的造价最低也要6000万。而当时我们打算建造6艘昭伯拉耶级。但是,中国方面则把建造纳莱送恩级作为优惠条件之一。中国方面解释说:这是为了应用你们国内大批剩余美国制式导弹与设备。而且属于我们双方联合开发
  
  但是,实际情况,中国在经历了89事件以后,与美国基本上断绝了军事贸易往来,因此,很难获得来自西方社会的大批技术。在中国当时开始设计DDG1型驱逐舰时期(112号)需要考虑建造垂直发射系统。而借用与我们的合约可以以第3方身份象美国购买MK41L垂直发射系统。以及捕鲸叉导弹的发射系统资料。
  
  处于无奈我们不得已接受了中国的这种要求。建造了看似先进的纳莱送恩级。但是垂直与舰载部分系统,包括cosys指挥系统,LM2500燃气轮机,按照3套来采购。因此中国借此机会获得了美国一些装备。
  
  但是,我们也是因此建造了2艘护卫舰的建造。而其中1台燃气轮机则是安装在中国新型DDG1型导弹驱逐舰上。而垂直发射系统,由于当时美国MK41l不能发射俄国制式的系列导弹。HQ61,71。这些导弹都不能使用。因此,中国不得已暂时搁置。
  
  后期,随着中俄关系缓和。随后中国采购了俄国的S300型地空导弹。并且以此为基础研制了中国自己的垂直导弹系统。而由中国按照美国研发的垂直系统,则保留在中国研究机构内。
  
  127mm火炮是中国后期用来研制军舰的抗击能力的实验品。COsys3系统,则在此上开发出ZKJ3型作战指挥系统。随即还获得了改进其海军舰艇短波通信系统,L/J/K波段。
  即便如此,但是我还是坚决反对那些说泰国军方出卖国家利益的谎言。我们从中国获得了其他4艘22T型护卫舰。而且,我们当时叫很多人见识了我们获得的HQ61S导弹的威力。可以说这是一个与“西北风”等值却不等价的优秀产品。近期获悉我国又从中国购买了2-4艘新型FG级护卫舰。这是我更加欣慰的。现在中国海军技术,是亚洲的高端地位。与欧美很多设计理念思路是相同的。适合我国发展现代化海军。而且中国出售我们的价格是十分优惠的。
  这是交易互利互惠这是原则。希望中国海军越来越强大。随即我们也可以获得更加优惠的武器。
(02) ★ 美国称已经无法阻止中国建造航母 ★
http://www.milchina.com/2006/11-6/144528.html
WWW.MILCHINA.COM 2006-11-6: 近期的美国《防务新闻》刊载了中国政府已经与俄国开始协商购买50架SU33K型舰载机的协议。报道称:这种舰载机是俄罗斯以前设计应用于其打算开工建设的大型弹射航母计划。但是,后期由于俄罗斯经费问题而告终止。
中国此次购买舰载机,和以往不同。中国曾在1994-1996年间相继采购几架SU27S型以及米格29K型舰载机,以用作他的未来航母计划的试验使用。但是,中国经过周密计划,以及研究。最终放弃了这两种不成熟的过渡产品。而更早的雅克141战斗机,而是中国原本打算大规模采用的。但是这种战斗机的设计存在很大问题。他虽然采用了矢量喷口转换,但是依旧保持了他前身雅克38的前身提升动力。导致战斗机的载弹与航程不能达到中国要求。而且,俄国在多次试飞中,出现很多严重事故,也是导致中国放弃,俄罗斯最终下马这种战斗机的原因。针对中国采购这种战斗机,可以推测出中国即将出现的那艘航母,肯定技术源自“瓦格朗”的部分。
采用翘板起飞是最大的可能。因为至今为止中国还不能把法国在95年提供的12型弹射器,实现制造国产化。因此,仅此只能实现翘板飞行。而SU33K舰载机是俄罗斯最新的SU27-X型产品。十分适合搭载翘板航母。最大航母搭载可以达到50架。而中国采购50架合同中,没有包含教练机,与试验机那么说明中国已经拥有了完全的机载登陆的能力。这种训练早在88-95年就开始了。
中国航母计划虽然被我们在94-99年之间,拦劫了多次,但是目前来看他的出现已成为定局这是难以在回避的客观。中国海军一旦拥有即便1艘航母那么他的实际作战能力即将远远超越与亚洲其他各国。包含日本在内。而且,即便是印度拥有的航母,但是印度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有航母但是舰载机不配套。而且训练时常出现很大差错!而中国则是利用来外技术自行研制航母,即便是中国改造那艘瓦格朗号航母,其技术应用特点,也是远远超越与印度。而俄罗斯在修改印度航母上,做了很大的手脚。他们为了尽量减少印度对于西方军备依赖,因此,很大程度消减了航母的自身安全性,换取安装24架AV8B。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因此,事实上中国一旦航母出现则是具有很强大作战实力。而印度目前的航母可以说面子大于应用。
(03) ★ 伊朗再给美国出难题 表示愿与友邻分享导弹技术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32905
文章提供 于 2006-11-6: 据外电消息,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总司令亚希亚-拉希姆-萨法维表示,伊朗准备与友国和邻国分享该国的导弹系统。据萨法维介绍,伊朗的导弹中有一部分可携带集束弹头。
  萨法维5日在接受伊朗电视台采访时还说,尽管美国不可能对伊朗实施打击,但是如果伊朗遭到威胁,伊斯兰革命卫队已经训练的数千名敢死队将派上用场。
  美国称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因为伊朗核项目引发的争议,但是不排除对伊朗使用武力的可能。美国认为伊朗正在试图制造核武器,但是伊朗对此予以否认。
  萨法维称:“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导弹系统送给我们的友国和邻国。目前的形势下,美国人沉陷于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沼泽之中,所以我们预计不会有来自美国的任何军事打击。但是伊朗有自己的防御和威慑力量,美国几乎不可能给我们造成什么麻烦。他们知道伊朗有射程达到2000公里的导弹,这可以使他们的利益处于危险之中。”
  11月2日起,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为期10天的军事演习拉开帷幕。演习中,他们试射了携带集束弹头的“流星”导弹。专家称,这种“流星3”导弹的最大射程为2000公里,可以覆盖以色列和美国在海湾的军事基地。
  有军事专家认为,伊朗举行此次演习意在炫耀其导弹技术。萨法维说:“我们有别人还不知道的武器。我们还有没有展示的武器,但是会在下次演习中亮相。革命卫队依靠的不仅仅是它的技术力量,它还有数千名敢死队,他们已经做好发动大规模敢死行动的准备。”www.TopChineseNews.com 来源: 中新网
(04) ★ 中国的朝鲜政策:为后金时代做好准备?★
http://www.zaobao.com/yl/yl061106_506.html
  自朝鲜首次进行核试验以来,关于中国应采取何种应对措施,学界存在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应该不惜使用任何对朝施压的杀手锏,包括全面停止对朝的能源和经济援助,以迫使朝鲜放弃核武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不应追随美国对朝鲜的制裁政策,以免牺牲“用鲜血凝结的中朝友谊”,并与一个有核的朝鲜为敌。
  外交是一门关于选择的艺术,决策者经常要在若干艰难的政策选项中选取相对有利的政策。面对上述两种直接明了的建议,人们禁不住会发出疑问:在如此错综复杂的朝鲜问题上,真的存在如此简单的政策选择吗?
在朝鲜核试后,中国不管是维持传统的对朝政策,还是进行政策转变,都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抉择,而一项重要的政策抉择必须建立在细致分析和严密推论的基础上,并为决策者提供一种逻辑上的可靠感,否则很难被需要承担政治责任的决策者所采纳。
  一直以来,中国的巨大援助是朝鲜政权得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中国无法容忍朝鲜拥有核武器,接下来就要考虑:
  一、中国是否应该继续援助一个完全无视援助者国家利益与战略顾虑的国外政权?
  二、一个本身难以自立的政权能否长期依赖国外的援助而苟延残喘?
  三、与一个极度封闭且不可捉摸的政权过于紧密地绑在一起,是否会削弱中国在国际上的道义形象?
◆与以上问题紧密相关却更为重要也更为长远的问题是:
  一、朝鲜半岛的统一是否不可避免?
  二、到底是韩国,还是朝鲜将主导南北统一的进程?
  三、中国将在半岛统一进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对美国而言,朝鲜核武的扩散才是最可怕的梦魇。正因为如此,在朝鲜核试以后,美国方面立即通过总统本人,明确为朝鲜划下了一条“不得扩散核武”的红线,并且还于10月30日在波斯湾进行了一场“项庄舞剑”式的防扩散军演。
  美国现在一方面在做好军事准备,等待朝鲜作出进一步的进攻性动作,另一方面则敦促各国不折不扣地执行联合国安理会的制裁决议。由于只有中国的制裁才能使朝鲜感到迫切的压力,美国实际上是希望中国挑起迫使朝鲜放弃核武的重担。
  一直以来,中国的巨大援助是朝鲜政权得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中国无法容忍朝鲜拥有核武器,接下来就要考虑:
  一、中国是否应该继续援助一个完全无视援助者国家利益与战略顾虑的国外政权?
  二、一个本身难以自立的政权能否长期依赖国外的援助而苟延残喘?
  三、与一个极度封闭且不可捉摸的政权过于紧密地绑在一起,是否会削弱中国在国际上的道义形象?
对朝严厉制裁的不良后果   
  如果中国转变传统的对朝政策,对朝鲜进行严厉制裁,可能会造成如下后果:
  一、中国作为朝鲜传统盟友甚至事实上的保护者,将在国际信誉方面付出巨大代价;
  二、中朝关系破裂,朝鲜甚至其他国家可能会认为,中国已经成为美国对付“流氓国家”的帮手;
三、朝鲜调整对外政策,中国可能要重蹈60代苏联对华政策的覆辙,并失去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力;
  四、中国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朝鲜政策被证明是自食其果,所有的对朝援助都毫无回报。
  不管是从国际政治的角度还是从国内政治的角度,这种政策转变对中国来说都是极为困难的。但是,对于困难抉择的回避并不能消除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中国必须考虑是否容许朝鲜拥有核武器。一般来说,朝鲜作为中国的盟友,其力量的壮大当然会导致同盟总体实力的壮大。但问题显然不会如此简单。在任何同盟关系中,其中的较强盟友都面临如何约束较弱盟友的一系列问题:
  一、避免较弱盟友为了自身(而不是整个同盟)的利益,挑起较强盟友不愿卷入的冲突;
  二、防止较弱盟友获得实力上的显著增长,并因此追求安全与外交政策的独立性,使制定统一的同盟政策更为困难;
  三、较弱盟友始终具有转到对方阵营的可能性,限制其实力增长则可以防患于未然;
  四、较弱盟友的行动可能会引发对方阵营做出战略反应,从而增加较强盟友的战略压力。
  人们只要回顾一下二战以来美国与法国、西德、韩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方当局的双边关系发展史,就可以体会上述问题绝非杞人忧天。如果朝鲜核计划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际拥有核武器,而不仅仅是将其作为一种外交杠杆,则无疑对中国的联盟政策提出了难以容忍的挑战。
  朝核议题的长期化本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牵制美国的战略与外交资源,并相应地缓解中国在这两方面的压力。但是,朝鲜对核武器的实际拥有则无疑冲撞了中国战略利益的界线,并使中国处于比美国更为窘迫的境地。美国人知道,只要朝鲜的核武器仅留在朝鲜半岛,北京将比华盛顿更难以安心。
 对美国而言,朝鲜核武的扩散才是最可怕的梦魇。正因为如此,在朝鲜核试以后,美国方面立即通过总统本人,明确为朝鲜划下了一条“不得扩散核武”的红线,并且还于10月30日在波斯湾进行了一场“项庄舞剑”式的防扩散军演。
  美国现在一方面在做好军事准备,等待朝鲜作出进一步的进攻性动作,另一方面则敦促各国不折不扣地执行联合国安理会的制裁决议。由于只有中国的制裁才能使朝鲜感到迫切的压力,美国实际上是希望中国挑起迫使朝鲜放弃核武的重担。
◆与以上问题紧密相关却更为重要也更为长远的问题是:
  一、朝鲜半岛的统一是否不可避免?
  二、到底是韩国,还是朝鲜将主导南北统一的进程?
  三、中国将在半岛统一进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对美国而言,朝鲜核武的扩散才是最可怕的梦魇。正因为如此,在朝鲜核试以后,美国方面立即通过总统本人,明确为朝鲜划下了一条“不得扩散核武”的红线,并且还于10月30日在波斯湾进行了一场“项庄舞剑”式的防扩散军演。
  美国现在一方面在做好军事准备,等待朝鲜作出进一步的进攻性动作,另一方面则敦促各国不折不扣地执行联合国安理会的制裁决议。由于只有中国的制裁才能使朝鲜感到迫切的压力,美国实际上是希望中国挑起迫使朝鲜放弃核武的重担。
  一直以来,中国的巨大援助是朝鲜政权得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中国无法容忍朝鲜拥有核武器,接下来就要考虑:
  一、中国是否应该继续援助一个完全无视援助者国家利益与战略顾虑的国外政权?
  二、一个本身难以自立的政权能否长期依赖国外的援助而苟延残喘?
  三、与一个极度封闭且不可捉摸的政权过于紧密地绑在一起,是否会削弱中国在国际上的道义形象?
◆与以上问题紧密相关却更为重要也更为长远的问题是:
  一、朝鲜半岛的统一是否不可避免?
  二、到底是韩国,还是朝鲜将主导南北统一的进程?
  三、中国将在半岛统一进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四、统一后的朝鲜半岛推行何种安全及外交政策,才是中国可以接受的?
  历史似乎为解答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实例。德国和越南的统一进程表明,由相同民族基于共同血缘、文化、历史而缔造的国家,即使出现暂时的分裂,不同的割据政权仍是要么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重新统一国家,要么被历史无情淘汰。而前苏联在东德,以及美国在南越的经历都表明,在国外支持一个难以自立的政权,很可能既得不偿失也不可胜任。  
◆朝鲜半岛统一趋势日趋明显
  其实,就朝鲜半岛的现状来看,南北统一的趋势似乎日趋明显,而前苏联在德国的教训对中国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方面,中国需要避免让半岛民众感到中国是南北统一的阻碍因素。统一后的德国民众可能会对戈尔巴乔夫个人心存感念,但绝不会为前苏联自二战以来四十多年对东德的所作所为而感恩戴德。为了避免重蹈前苏联在德国的覆辙,中国既应该对朝鲜的鲁莽行为予以警示,并与之保持适当的距离,但更需要加强与韩国的沟通,并对其致力于半岛统一的事业表示理解甚至支持。
  另一方面,中国也需要在朝鲜半岛的统一进程中发挥必要的影响,以避免统一后的朝鲜半岛推行对中国不利的安全与外交政策。前苏联在德国的战略收缩最终演变为战略溃退,使两德以留在北约为前提实现了统一。在朝鲜半岛,中国决不能坐视类似的剧情再次重演。
  东北亚的国际格局与欧洲有极大的不同,只要中国审势而为,完全有可能避免统一后的朝鲜半岛加入对中国不友好的联盟。
  在欧洲,一个中立的德国肯定会使其他国家回想起两次世界大战的噩梦,而朝鲜半岛的中立化对东北亚各国都不会是难以接受的现实。另外,保持中立本身也符合朝鲜半岛的利益,只要它不想再次成为大国战争的战场!
  为应对朝核问题,中国应该从历史事例中汲取各国的经验与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项长期性的战略。这一战略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因而能为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提供一种明确的方向感,同时也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而能够经得起戏剧性事件的冲击。只有在这种战略的指导下,决策者才能真正成为局势的驾驭者,而不是成为不断变幻的国际局势的俘虏。•作者: 张雪忠任教于中国华东政法学院
(05) ★ 以 色 列 曾 帮 伊 朗 国 王 造 核 弹 ★
http://world.people.com.cn/GB/8212/42363/42377/5005308.html
◆–培训近四百名核专家 提供全套核导弹图纸

2006年11月07日 陈肇祥
  伊朗国王巴列维(穿白衣者)曾努力发展核技术。
  以色列人曾参与建设的伊朗核设施。
  历史上数次帮助犹太人,伊朗曾是以色列铁哥们
   2006年11月07日 (陈肇祥): 1977年7月18日,一架没有任何标记的波音707专机降落在以色列的卢德空军基地,在以色列外交部长达扬和国防部长魏茨曼的迎接下,一位戴着墨镜的神秘宾客走下了飞机。此人名叫H•图凡尼扬,是伊朗国王巴列维的嫡亲,也是伊朗国防部副部长。他将给这个被阿拉伯世界包围的国家带来一份大礼――花巨资与以色列签署核技术合作协定。
  在伊朗核问题闹得沸沸扬扬的今天,多次扬言要摧毁伊朗核设施的以色列,30年前竟然帮助过伊朗发展核技术,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翻开中东的历史画册,人们不难从中找到答案。以色列和伊朗的友好关系可以从2500多年前谈起,古巴比伦时期,犹太国为巴比伦所灭,耶路撒冷的犹太人都成了奴隶,史称“巴比伦之囚”。后来波斯国王居鲁士灭掉古巴比伦,释放了被囚的犹太人。可以说,没有波斯帝国就没有今天的以色列。二战期间,驻欧洲的伊朗外交官又从纳粹屠刀下救出数以千计的犹太人。
  1948年以色列独立后不久,身为伊斯兰国家的伊朗就宣布与其建交,并帮助众多生活在阿拉伯国家的犹太人逃往以色列。事实上,亲西方的伊朗将以色列视作稳定的军火和情报来源,以色列则将伊朗看成牵制阿拉伯国家的“安全盟友”,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形成互相倚重的关系。在四次中东战争期间,伊朗不但均作壁上观,甚至在1973年冒险派军舰护送油轮闯过埃及的封锁线,将石油源源不断地运到以色列。投桃报李的以色列也积极向巴列维政权提供技术支持,1960年―1965年,以色列情报组织摩萨德接替美国中情局训练伊朗秘密警察组织“萨瓦克”,监视伊反对派,以色列兵工厂也不断向伊朗军队供应各种先进武器。
◆拉拢伊朗赚外汇,以色列瞒着美国卖导弹与核技术
  1975年,伊朗从美国和西德一口气购买了8座核反应堆,试图依靠美德技术发展核武器。但美国人早看穿了巴列维的心思,它提供的所有技术资料都经过了处理。万般无奈之下,伊朗把目光转向巴基斯坦和以色列。1976年,巴列维国王接见新任以色列驻德黑兰大使时,拿出美国《新闻周刊》有关以色列秘密发展核武器的报道说:“有四个国家的原子弹都是犹太科学家负责研制的,你们也在发展核武器,为什么我们不能联手呢?”新大使被国王的言论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会后他立即将国王的意思转达给本国政府。以色列政府官员迅速商议此事,恰好摩萨德也送来伊朗正寻求巴基斯坦核技术支援的情报。
  以官员经过一番全面评估后认为,既然阻止不了伊朗的核企图,倒不如参与伊朗核武器计划,既可获得大笔资金,又能避免伊朗被巴基斯坦拉走。于是,以色列最终同意了巴列维国王的请求,但条件是伊朗必须切断与巴基斯坦在核领域的联系,并对美国严格保密。巴列维国王爽快地答应了这些要求,并派亲信图凡尼扬前往以色列签署了秘密合作协议。这项代号为“鲜花工程”的计划主要包括三大内容:以色列接受伊朗留学生到迪纳莫核反应堆进行培训,两国共同从事核武器开发及核弹小型化研究;两国在以色列伽伯列反舰导弹基础上研制一种射程约200公里的巡航导弹;以色列向伊朗提供现有杰里科-1型弹道导弹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一种可携带核弹头、射程达1500公里的导弹,伊朗官方甚至提前为这种导弹选定了名称――“居鲁士大帝”。
◆370名神秘来客造访以色列核设施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巴列维国王大方地向以色列提供了价值2.8亿美元的石油和5000万美元现金,作为“鲜花工程”的财政担保。经过伊朗秘密警察严格审查的370余名伊朗核工程人员假扮成游客,分批乘飞机经欧洲来到以色列。抵达以色列时,他们的伊朗护照被换成五花八门的欧洲国家护照,然后被蒙上眼睛,由摩萨德特工直接送往沙漠腹地的核技术培训中心。为防止泄密,所有伊朗学员均不许携带宗教物品,也不许用波斯语对话,许多人还被强制剃掉大胡子,连头发也故意染成金黄色,用一名伊朗工程师的话说:“我们连呼吸的空气也被过滤了。”
  据以色列前原子能委员会成员内曼教授回忆,当时以色列方面可谓倾囊相授,不但让伊朗学员进入迪莫纳核反应堆学习核物质的提炼及深加工,甚至连刚刚掌握的用激光进行铀浓缩的方法也传授给了伊朗人。与此同时,以色列专家也来到伊朗布什尔核电站工地,他们装扮成奥地利和西德的工程师,帮助伊朗建设可以提炼重水的工厂。而在内陆的萨汉德军事基地,以色列专家帮助伊朗人制造生产浓缩铀的离心机,但直到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前,那里生产的离心机也没有达到设计要求。
  相对核武器本身,两国在核运载工具方面的合作顺利得多。到1977年底,伊朗已获得了杰里科-1型弹道导弹和伽伯列反舰导弹的全套设计图纸。以色列帮伊朗在克尔曼省的锡尔延建立了导弹制造厂,并在该省拉夫桑贾游牧区选定了导弹试验基地。为保证工程进度,伊朗秘密警察不惜通过暗杀恐吓等手段,迫使当地部落放弃世袭领地。
◆伊斯兰革命爆发,“鲜花工程”凋谢
  就在“鲜花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时,巴列维国王的统治根基开始崩溃。1977年12月,流亡法国的霍梅尼向伊朗国内信徒发出“圣战”信号,号召群众推翻腐败的王国政府,点燃了伊斯兰革命的火焰。到1978年夏,伊朗全国已陷入瘫痪状态,巴列维国王不得不靠频繁出国度假来躲避国内压力。
  嗅觉敏感的以色列总理贝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责成摩萨德机构制订了绝密的撤离计划,并特别强调要把所有与核武器及远程导弹相关的技术设备和图纸都带走。1978年8月,擅长“地下外交”的摩萨德局长霍菲少将找到了伊朗秘密警察负责人法杜斯特将军,后者正想找机会逃亡国外,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法杜斯特设法将以色列专家隔离保护起来,然后分批撤回以色列。在撤退过程中,以色列专家光从锡尔延带走的“居鲁士大帝”导弹的设计图纸就装满了两个集装箱。
  1979年1月16日,巴列维国王仓皇出逃,2月1日,霍梅尼在群众热烈欢呼声中回到德黑兰,4月1日伊朗宣布成立伊斯兰共和国。在这段混乱时间里,霍菲始终坐镇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在确认没有一名犹太人被落下的情况,才满意地乘坐上一班法航班机,离开了这个革命的国度,同时也宣告“鲜花工程”彻底被埋葬。
  新生的伊朗政权还未喘过气来,1980年萨达姆便挑起了两伊战争。面对从伊拉克不断袭来的飞毛腿导弹,伊朗人想起了“鲜花工程”,但他们在查阅档案时惊讶地发现,以色列的“釜底抽薪”干得实在太干净了,没有给伊朗新政权留下任何可供参考的资料和设备,锡尔延繁忙的导弹装配车间改成了伤兵医院,工程量只完成一半的布什尔核电站也因伊拉克的导弹攻击而变成了废墟。至于当年接受以色列培训的伊朗核技术人员,不是被革命镇压了,就是追随国王流亡海外,一部分精英还接受了以方策反,转为以色列的核工业服务。
  相形之下,以色列却赢得了一切。20世纪80年代,以色列快速具备了生产氢弹和中子弹的能力,伊以共同开发的“居鲁士大帝”导弹也在1988年试验成功,成为今天以军随时可用来打击伊朗核目标的杰里科-2型弹道导弹,这不能不感谢伊朗昔日对“鲜花工程”的巨大财政贡献,以色列甚至不必为此向伊朗说一声谢谢。这段历史正好应验了19世纪犹太裔英国首相本杰明•狄斯雷利的那句名言:“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2006-11-02 第13版)
(06) ★ 英媒:中国将采用世界第一种双体隐形导弹艇 ★
http://news.phoenixtv.com/mil/200611/1107_235_29291_1.shtml
2006年11月07日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消息: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称,中国的022型艇将可能是世界第一种采用穿浪体的隐形导弹快艇。
该艇突出隐形性能,能在海浪中快速穿行,并具有双船体外形。022型要比任何一艘中国海军的常规导弹快艇都要安静,尤其在高速的时候。它可以协同其他护卫舰、导弹驱逐舰、岸基侦察机、预警机甚至快艇之间实施“适当前伸”的远海进攻作战。具备了高速、安静、隐形的三大利器的中国隐形快艇在特定的环境下也确实有让美军航母踌躇不前的实力。
◆中国隐形导弹快艇揭秘
近期,中国“新型隐形导弹快艇”引起一些国际军事研究机构、媒体的关注。国际军情观察人士指出,这种通常吨位不足500吨的小型水面舰艇正在给“世界第一海军”带来新的挑战。
◆“新型隐形导弹快艇”浮现
关于新型隐形快艇,近期美国国会军事委员会提交给国会的一份题为《中国海军现代化对美国的冲击》的报告称,“2004年中国推出了配备反舰巡航导弹的攻击快艇,该艇突出隐形性能,能在海浪中快速穿行,并具有双船体外形。双船体是一种较为先进的船体外形设计,目前世界各国海军都在尝试这种设计方法。在这一领域目前领先的是澳大利亚一家公司。”
同时,国际知名军事刊物《汉和防务评论》(以下简称汉和)也报道称,中国军方计划在第一阶段建造4艘采用双体穿浪技术的022型(2208级)隐形导弹快艇。汉和称目前已经发现了4艘同型艇建造完毕。
汉和称,目前没有迹象显示中国还在建造其他级别的常规导弹快艇,显示出022型艇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改良、改进型可能成为中国导弹快艇的未来发展方向。汉和来自军事造船工业界的消息来源声称,022型只是一个尝试,带有较强的试验性质。022型满载排水量可能是250吨,长在40米级别。
近年来,中国与澳大利亚AMD公司常年合作生产了不同型号的穿浪船。迄今为止,中国一共生产了多种型号的民用型穿浪客船。汉和认为就造船工业的一般发展规律而言,不断改良的022型快艇是会参考民用型双体船的发展趋势的。
中国的导弹快艇一直使用法国的柴油机。汉和推测,这种动力设置方式配合大功率发动机可能使022型的满载航速达到40节以上。最值得注意的是,所有022型导弹快艇都安装了单向的HN900战术数据链,这样可实现协同作战的意图。它可以协同其他护卫舰、导弹驱逐舰、岸基侦察机、预警机甚至快艇之间实施“适当前伸”的远海进攻作战。
由于采用喷水推进方式,不安装螺旋桨,022型要比任何一艘中国海军的常规导弹快艇都要安静,尤其在高速的时候。中国军方的《解放军报》报道指出,“中国水声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在振动壳体减振降噪技术等研究方向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军事专家认为,这项技术对于高速舰艇具有重要意义。
◆“小艇打大舰”的构想
虽然导弹快艇在舰艇家族中,从火力、吨位等主战数据上都只能归于“小不点”一类,但回顾自这种水上兵器诞生以来的战例,不难发现,它已经创造过太多“以小博大”的辉煌战绩,而具备了高速、安静、隐形的三大利器的中国隐形快艇在特定的环境下也确实有让美军航母踌躇不前的实力。
1967年10月21日,埃及海军的3艘“蚊子”级导弹快艇在埃及塞得港外的马纳湾海域,用“冥河”导弹一举击沉了排水量为1710吨的以色列海军“埃拉特”号驱逐舰,首开反舰导弹击沉水面舰艇的先河,震惊了全世界,给世界海军带来了巨大冲击。西方海军强国惊呼:“蚊子”居然吃掉了“大象”。军事专家指出,如果导弹快艇采用“狼群”战术,在得到远程导弹、战机、大型战舰、潜艇等的配合条件下,则完全可能置几艘航母于死地。
众所周知,对于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而言,由于拥有强大的舰队航空兵,其防御作战半径实质上就是舰载战斗机的作战半径,其内层防御主要依靠“宙斯盾”防御系统,但2000年10月中旬和11月初俄战机数架次避开美国“小鹰”号航母群防空系统的层层设防,超低空掠过航母甲板对“小鹰”号拍照的事实,使美国人自诩其航母防御“滴水不漏”的神话宣告破灭。而现代化远程突袭兵器的高速、远射程、隐形化正在将这种威胁日益扩大化。
“小艇打大舰”是中国海军一直保持的优良传统,1988年,在保卫国家主权的中越南沙赤沙礁海战中这一战术曾谱写了骄人的战绩。客观地说,这种战术的形成其实有在敌我力量悬殊情况下的无奈因素,但随着现代化海战技术含量不断增加,配合高技术兵器的这种战术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成为一种典型的不对称战争模式,并有可能以战术兵器达成战略目标。
中国现役的导弹快艇都具备了近海作战能力,如“红箭”级导弹快艇续航能力达到2000海里/18节。而航母虽然作战半径一般在1000公里左右,但航母编队要想有效对陆地目标作战,便不可能离海岸线太远。
汉和称,022型(2208级)隐形导弹快艇有“小艇闯大洋”、“以小打大”的战术意图。由于该艇主要以隐形为设计标准,因此,舰船、飞机雷达发现它的距离大大缩短,其基本的设计思想可能是:被雷达发现的距离必须小于己方导弹射程。假如022型导弹快艇配备4枚YJ(鹰击)—8A(C—801A),其射程为80公里,那么足以贯彻这一意图。而且目前中国海军还有射程更远的YJ—83(C—803)。关于这一点,美国2006年度《中国军力报告》也特别提及,中国近来积极投资发展巡航导弹和精密制导系统,不管是飞机、舰艇、潜艇和空军基地等,都可以成为巡航导弹的目标。因此,视作战用途的差异,022型艇可以换装不同种类的反舰/巡航导弹。
有消息声称,022型快艇的雷达反射面积只相当于一艘30吨级的小船,这一意图可能是贯彻“更加高速、更加隐形”的设计原则,在高速接近敌舰后实施先敌发现、先发制人的导弹攻击。即使遇强电子干扰,也可以利用光电系统搜索、跟踪。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称,中国海军的022型艇将可能是世界第一种采用穿浪体的隐形导弹快艇。
除导弹射程因素外,是否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海上作战的视距一般指舰船上可见的约40公里的海天线以内)是022型隐形导弹快艇的价值所在。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称,中国海军第二代037IG(红星级)与037II(红箭级)导弹护卫艇都可以在直—9海军型直升机的中距引导下使用“鹰击”—8系列反舰导弹发起超视距攻击,但这显然需要得到有力的空中掩护。从目前已知图片判断,022型艇上显然没有装备大型的超视距雷达,更没有搭载直升机,因此不可能像瑞典“维斯比”三体导弹快艇利用搭载直升机引导反舰导弹进行超视距攻击。但作为第三代导弹突击艇,如果重新回到视距内攻击,无疑是历史的倒退。因此有观点认为,022型艇必然的战术选择是立体协同作战,利用装备超视距雷达的驱逐舰、战机和侦察系统等设定反舰导弹目标诸元,在100公里以上的远距离发起攻击。这一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海、陆、空、天一体化侦察手段的国家来说,是容易做到的。▲
(07) ★ 中国政府的两大目标之一:中国统一 ★
http://www.ddhw.com/lista.aspx?topic_id=5&msg_id=7661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第四代领导人登上中国政坛后,面对国际国内大环境,为保障中国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和中国的经济建设的持续稳定向前发展的良好势头,提出了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理论主张。
  对内,为了将“和谐”理论变为现实,政权四大体系(共产党、人大、政府、政协)从中央到地方,通过坚持不懈的宣传、表率,而今已为全国上下大多数人所认识、接受,它为中国的经济繁荣,起到了整合不同思想观念的“合力”作用。
  对外,“和谐世界”的主张相对于战争、恐怖、杀戮、单边主义等不受各国欢迎的行为,其凸现的优点(用在中国的外交战术上),业已为多级世界、不少国家逐步接受:中国是友好的,中国的发展对世界不构成武力威胁,中国的繁荣富强是共赢,对全球有着积极的帮助作用。
  在中国国内和在国际关系问题上,“和谐”主张的前期效果已经可圈可点;而它随后显现的可观作用,无论在政坛还是在民间,也将见其清晰的成效脉络。例子在这里用不着列举,因不是本文的重点。
  “和谐”主张是中国第四代领导人公开推行的执政目标,是基于保障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向前发展、中国走向繁荣的软性强化和默化工具,是维持中国改革开放、发展、走向繁荣所制定的基本国策的延续办法。毫不夸张地预测,“和谐”主张下的“和谐”成效,在中国第四代领导人任内,将能如期完成。
  但客观地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三代领导人的历史贡献相比较,第四代领导人若仅靠“和谐”主张和“和谐”成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其领导效果,不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建立新中国的历史地位;不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伟大贡献;也不及以江泽明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人任内的香港、澳门回归中国的令人自豪的重大功绩,因而“和谐”主张自然难以在中华历史上留下更多的记载(若“和谐”主张的延伸效果能解决中国统一问题,则另当别论;但此种可能性不大)。
  以上,显然不符合中国第四代领导人的成熟、稳重、开放、积极、强力的集体性格。
  中国第四代领导人要想在任内,给当代和后代的中国人留下深刻的历史痕迹,其最重要的执政目标应是:在创造较好国际国内环境、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向前发展、人民走向富裕的同时,台湾结束分治、中国最终统一!这一看法,会在大多数中国人中,引起共鸣。
  中国第四代领导人能在任内,了却前三代中国领导人遗憾和全中国人民的愿望,毫不夸张地预测,其历史功绩可与前三代领导人比肩甚至高于他们:
▲理由一,毛泽东自1935年遵义会议起掌握共产党领导权后直至1976年去世,长达41年时间里,中国除把国民党政权赶至台湾、建立新中国共产党政权外,人民没过上幸福生活、香港和澳门没回归、台湾分治,中国没能统一 ;
▲理由二,邓小平自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登上领导中国的历史舞台后到退休,中国经济步入正轨,人民解决了温饱,香港和澳门没回归、台湾分治,中国没能统一 ;
▲理由三,江泽明接过邓小平的领导权后到退休,中国经济加速发展,人民生活大力提高,香港和澳门回归,洗刷了中国人的百年耻辱,但台湾问题悬而难决。
  台湾问题是个大刺!解决台湾问题,过程重要,但结果更重要。谁在任内能解决台湾问题,历史的功劳簿就先记谁的名字。前三代领导人任内均没能解决的问题,若能在第四任领导人任内得到解决,其历史地位可想而知!
  除中国外,世界上没有第二个长期处于分治状态的主权国家。台湾与大陆割裂,已近60年。从毛泽东时代起,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都渴盼台湾与大陆结束分治,回到完整中华时代;但因种种原因,愿望不能变为现实,可谓让人望眼欲穿、望穿秋水!
  而现在,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已逐渐富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显著提高,中国各阶层人民渴望统一的愿望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强烈,中国统一的时机也逐渐成熟;第四代领导人任内若能使中国回归统一,将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第四代领导人是一个十分有作为的领导集体,人民的渴望、历史的机遇和逐渐成熟的条件,13亿中国人的强烈期盼化作的动力,只会使国家统一的时间提前,而不会延后。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要求中国维持现状的霸王国家,美国利益当局永远也不希望中国统一,中国的问题也无须看美国当局行事,中国的问题不可能永远拖下去,中国的问题中国解决。据专家分析,随后六年内,将是中国统一的极佳时期。
  不容质疑的是,第四代领导人虽没将国家统一列为任内的公开目标,但种种迹象表明,对待台湾问题在任内的“有所作为”,则暗含有深刻意义,无论是和平办法还是武力手段,台湾问题已暗暗提上日程:和平与武力并用,和平不行再用武力。
  据判断,约在2012年前,即胡锦涛退休前大陆统一台湾。现在大陆军力是以此为节点发展的,若和平统一办法部分受阻,可能途径是以小范围的激烈军事战斗与大范围的和平手段结合统一台湾。但中国逐渐做好大打的一切准备。
  转自从国际局势分析,美国每年在伊拉克耗费昂贵军费,国内经济步履很慢,其国力在空耗,2012年将到达最低点;而中国在经过奥运会与世博会后,经济于2012年将是最强点,中国那时有足够的国力打一场局部战争,国民经济不会因此受到太大影响。从武器分析,中国近年来研究的新武器届时基本完全转化为战斗力;而台湾的军购就算通过,台军也无法形成战斗力,所以彼时在军事上,将是两岸最不平衡时
  基于此,国民党主席马英九为问鼎“总统”大位,最近抛出希望能上台后以不台独协议让大陆放弃军事统一的折中办法,欲继续维持现状。但大陆官方和民间均不会同意,大陆韬光隐讳多年,花大钱发展军事力量作统一后盾,不是为了换取不独不统的继续分割现状。
  军事上的量变会引起政治上的质变,十年国际制裁,伊拉克军事力量的衰退,导致了美国最后对伊拉克的地面战争的决策。中国多年的韬光隐讳,必然导致在2012年内的适当时机,发动以和平兼武力的统一战争。转自
  陈水扁过后,无论谁当台湾省的“总统”,若不同意统一,中国将以最坏的代价,最终解决中国内部问题;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第四代领导人将会成为全中国人民的骄傲。重庆商人 《联合早报网》▲
(08) ★ 中国首次授衔前后秘闻:邓小平为何不是元帅 ★
http://www.phoenixtv.com/phoenixtv/83927977405972480/20061011/902494_1.shtml
2006年10月11日人民网 1955年授衔仪式
共和国首批元帅10名,8名元帅授衔中南海,刘伯承林彪为何没出现?这两名元帅在哪里?在新中国首次授衔前后都有哪些秘闻?
——摘自《中南海备忘录》一书 树军
◆毛泽东坚辞不授大元帅 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辞帅
在最初的方案中毛泽东被推为大元帅。毛泽东坚辞不授,毛泽东为此说了一句话。周、刘、邓在初步方案中曾是元帅,但他们拒绝了这一荣誉。然而,有人却因授予的衔低,便扬言“我要把那牌子挂到狗尾巴上去!”毛泽东为此又说了一句话。一个个细节秘闻首次披露。
军衔是军人职务等级的称号,是军人身份的标志,是军人功绩的记录。做为缔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最高统帅毛泽东,是否要授衔?是否要授予最高军衔——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
◆这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当时我军基本上是按照苏联军衔的基本设置而制定我们自己的军衔制度的,苏联最高统率斯大林被授予最高军衔——苏联大元帅,因此,当考虑在中国实施军衔制的时候就必然想到了在中国也要设立大元帅。
当时作为军衔评定主要负责人之一的宋任穷的回忆说,当时为了给毛泽东授予元帅军衔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还专门开会进行了讨论。在讨论中,与会人员包括许多民主人士在内的常委会委员们纷纷发言,认为毛泽东等领导同志,是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指挥许多重大战役,为军队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中都享有崇高的声誉,应该给他们授衔授勋。同时认为,毛泽东在革命战争中功劳最大,应该授予大元帅军衔,并授三个一级勋章。
会议由人大常委会的委员长刘少奇主持,刘少奇知道毛泽东不会要这个大元帅军衔的。但在大会上,与会人员提出了一定要给毛泽东授大元帅军衔,理由是充分的。当与会人员最后把目光集中到刘少奇,要他表态时,刘少奇微笑着说:“我也不能作结论。”
有位民主人士当即表示:“人大作决定,他有什么办法!”
刘少奇说:“人大可以作决定,但他是国家主席,要他签署命令才行啊!”
“人大作了决定,国家主席就得签署命令。”
与会的代表们还是坚持一定要给毛泽东授予大元帅军衔。看到大家都这样坚决,刘少奇只好说:“你们不是经常见毛主席吗?你们见面后当面去说服他,争取他的同意,这次会议不作决定。”
这次人大常委会会议之后过了几天,彭德怀、罗荣桓和当时具体负责这次评衔工作的总干部部两位副部长宋任穷、赖传珠去向毛泽东汇报这次评衔工作的进展情况。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也参加了这个会议。
会上,彭德怀首先把这次授衔工作的情况向毛泽东做了详细汇报,接下来大家再一次提出要给毛泽东授予大元帅军衔,给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授予元帅军衔的主张,并说明这是全体工作人员的一致意见。
毛泽东听了摆了摆手说:“你们搞评衔,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根据国际上的经验,这个大元帅我不能要,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讲话、活动,多不方便啊!依我看呀,现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评军衔为好!”
毛泽东说完了这些话,看了看刘少奇说:“你在部队里搞过,你也应是元帅。你也应该评嘛!”
刘少奇摇头:“我不要评了。”
毛泽东又转而去问周恩来和邓小平:“你们的元帅军衔,还要不要评啊?”
周恩来和邓小平态度坚决地摆手说:“不要评了,不要评了。”
当时在场的还有李先念等几位被列入大将名单,但本人又已经到了地方的同志。毛泽东问他们:“你们几位大将军衔,还要不要评啊?”那几位同志也纷纷表示:“不要评了,不要评了。”
军衔评定的政策制定之后,就是评衔的具体工作,这是整个军衔实施过程中最难的,也是是否能够在全军成功实施这项制度的关键所在。当时,我军绝大多数干部都对这次授衔工作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对这次授衔工作能否公平、公开,能否真正做到了赏罚分明也是十分关注。可以说,这次授衔工作是真正涉及到全军每个人的一次利益分配。因此对于组织好这次具体的授衔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当时负责这项工作的就是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和时任总政治部与总干部部主任的罗荣桓。对少将以上的将军军衔的评定工作由罗荣桓亲自领导,由当时任总干部部副部长的宋任穷与赖传珠、徐立清、肖华和王宗槐等人共同评定。
尽管中国人民解放军到1955年的时候才成立28周年,但是她却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发展过程,从最早红军时期的一、二、四方面军,陕甘红军和南方红军游击队,慢慢地发展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新四军,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四大野战军、华北军区和若干地方部队等等,每个时期,每一支部队都对中国革命做出了贡献,在战争年代没有什么利益可言的时候,大家都是一心一意地为着全中国的新生而战斗与工作,但是到了有利益分配的时候,就不能有任何偏差。但是,偌大的一个军队,若大的一项工作怎么可能没有偏差呢?
因此,面对如此复杂的军队现状,搞好评衔工作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对于授予元帅军衔的人员,是由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名,由中央政治局最后审议通过的。彭德怀作为政治局委员参加对于授予元帅军衔的人的讨论。将军军衔由总干部部与总政治部分别提出,再报请中央军委批准;校官军衔由总干部部与总政治部分别提出,再报请中央军委批准;校官军衔人员的名单由各总部和各军兵种和各大军区提出,并报总干部部和总政治部干部部在全军范围内统一平衡。
◆经过精心细致的工作,一个授衔的初步方案形成了
这个初步方案是充分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后的结果,基本上还是一个合理的方案,这个结果也基本上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但是,有些人在听到了这个方案后,虽然嘴上说满意,在心里却不是十分舒服,有的甚至公开地跑到领导那里去要军衔,说自己如何如何功高劳苦,应当授予什么什么衔,点着名地要高级军衔,还有的人甚至在领导面前哭,向领导诉苦要衔。
有一个红军时期的老干部,他在听说自己将被授予少将军衔的时候,十分不满,竟然公开地说:“我要把那牌子挂到狗尾巴上去!”
毛泽东在听了这些要军衔的事后,很不高兴地讽刺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
在这次授衔中,更多的人却表现得十分豁达,对于给不给、给什么样的军衔并没有表现出异议,甚至有些著名的将领们还主动提出了给自己降衔的要求。
的确,按照当时评授元帅军衔的条件,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都应当被授予元帅军衔的,而且在初步方案中,他们的名字也的确被列入了元帅的名单中。
当时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军衔的条件是:“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在革命战争时期,对创建人民军队,领导武装力量对敌作战,参与决策等方面功勋卓著,完全符合当时制定的评定元帅军衔的标准,给他们授予元帅军衔是当之无愧的。
按照这三位优秀将领的功绩,给他们授予元帅军衔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他们没有要。
换句话说,如果他们参加评衔,那共和国首次授予的元帅军衔就是13位,而不是10位。▲
(09) ★ 印度的表情与真实——中国能被印度赶超吗?★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1&msg_id=32869
文章提供 于 2006-11-5:近年来,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在瑞士有一个叫达沃斯的地方。每年年初,这个小城都会聚集全世界的经济、金融、工业和政治精英,召开世界经济论坛。自 2000年起,中国一直都是这个论坛上耀眼的明星,“中国奇迹”成为这个论坛上最具凝聚力的话题。然而,在2004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印度取代中国成为鲜明的主题,有关印度经济赶超中国的所谓“龙象之争”或“龟兔赛跑”的话题,似乎充斥了整个论坛。中国人开始尴尬,继而开始警觉。于是,刚刚咀嚼到 “中国崛起”之甘美的国人,突然开始以从未有过的兴趣关注起身边正在崛起的大国——印度。有关印度能否赶超中国或中印经济发展比较的话题跃然网上。
  那么,印度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它能够赶超中国吗?中印比较的意义何在?这是我访问印度期间一直在思索和关注的问题。
  两个印度——富人在天堂,穷人在人间去印度前,朋友告诉我:印度是个不去很遗憾、去过更遗憾的地方。到印度之后方明白,这种说法源于关于印度的理想与现实尤其是其贫富差距之大的强烈比照。
  在印度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穷人。车子一停,立即就有讨饭的孩子围拢上来,你可以善心大发,但结果一定是走不脱,欲罢不能,会有更多的孩子向你伸出期盼的手。与国内的职业乞讨不同,他们真的是要讨口饭吃,食品、水什么都行,当然,钞票更受欢迎。在首都新德里中央大街上,任何地方都有乞讨者;使馆区附近的大街两旁,有无数的用破旧雨布搭成的小帐篷,妇女们在路边做饭,大一点的孩子们在路边乞讨,小一点的孩子则赤裸着身体坐在泥土上……。城里所有的河水都是黑色的,肮脏不堪,河的两旁是一眼望不到头儿的贫民窟,垃圾满地,脏水横流,人们熟视无睹地随意坐着。
  孟买在印度人眼中是财富的聚集地,自然也是富人的天堂。作为殖民地时代的遗产,这里有许多哥特式的建筑,其中孟买火车站和高等法院依然壮观无比。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很多富裕的印度人,他们有教养,衣着得体,开着各色的进口轿车,与印度产的索非亚•粕立米勒牌出租车和三轮车混杂在一起,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在孟买五星级的泰姬•玛哈饭店前,富人们进进出出,贫穷的妇女则抱着刚刚出生的婴孩用期盼的眼光在乞讨。尽管我来自同样存在巨大贫富差距的中国,尽管我早对印度的贫富差距之大有所耳闻,但依然为眼前的现实所震撼。
  仔细观察印度的穷人,有两个特点使中国人感到惊讶。一是他们的自然、淳朴和乐观;二是他们虽然贫困,但却有自己不被打扰的生存空间。
  自公元前6世纪开始,印度教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虽然在公元前322年建立的孔雀王朝尤其是在阿育王执政期间曾将佛教奉为国教,而且在7世纪以后阿拉伯人多次入侵特别是13世纪初德里苏丹帝国建立后曾将伊斯兰教奉为国教,但印度教经过多次改革迄今依旧是信徒最多的宗教,印度教徒占全国人口近50%,其他有佛教、耆那教、袄教,伊斯兰教和锡克教等;除英语外,印度约有1500种语言,其中14种为官方语言。印度教信奉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讲求“作业”(羯摩,即行为)和轮回转世。同时,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印度教社会中出现了阶级压迫、种族压迫相结合的种姓制度(瓦尔纳制),形成了婆罗门(负责宗教祭祀)、刹帝利(负责国家行政管理)、吠舍(从事工、农、商等)和首陀罗(从事所谓污秽职业的人)四大种姓,此外还有所谓的旃陀罗即贱民。随后在公元4世纪的笈多王朝时期,又形成了按职业划分的所谓阇提制,使得种姓制度更加固定并细化。据说,今天的印度有几千个亚种姓。
  受到宗教的影响,印度人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方面,由于信奉万物有灵,他们再穷困潦倒和饥饿也不会杀生,所有的动物都与他们和平共处。所以,如同在发达国家欢迎浏览ddhw.com你一定会喜欢一样,印度的鸟儿是不怕人类的,所有的野生动物不会被捕去吃掉。虽然印度的河水污染严重,但除此之外,生灵之间的和谐在今天的中国难以见到。另一方面,由于种姓制度被长时期宗教化,养成了印度人包容、天性乐观与温和的性格。在低种姓的穷人看来,富人之所以成为富人,自己之所以成为穷人,是各自在前世的修行(“作业”)不同所致,因而必须在自己现在的位置上苦于“作业”,转世方可幸福。这种性格肯定很大程度上泯灭了印度人的进取意识,但却形成了一种非常稳定的社会结构,不仅促进了职业和手艺的专业化发展,稳定并发展了分工和相互依存的交易,而且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穷人不妒忌富人,也少有杀富济贫的意识与观念。事实上,印度历史上像中国那样壮烈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几乎从未出现过,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几乎都由来自西北方向的异族入侵所致。同中国相比,种姓之间的和谐与合作而不是阶级斗争,是印度历史发展的主流或“动力”。
  1947年印度独立后,自尼赫鲁开始,经英迪拉•甘地一直到拉吉夫•甘地,印度历届政府一直试图改变印度的贫穷落后状况,建设“社会主义类型社会”、在社会正义、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偏重前者,并一直成为政府的施政核心。所谓社会主义类型社会,就是决定发展路线的基本标准不是为私人利益考虑,而是要有利于社会;发展模式和社会经济关系结构的设计不仅是为了国民收入和就业最终得到显著增长,而且要使收入和财富的占有更加平均。由于忽视了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印度在20世纪50~70年代的经济增长一直缓慢,年均3~3.5%的增长速度被讥讽为“印度教徒增长率”,结果社会正义、平等的目标自然未能实现。与此同时,印度历届政府虽然一直致力于取消种姓制度以及对妇女的迫害,但迫于高级种姓的反对和阻挠,相关政策措施流于法律形式,未能取得事实上的改变。但另一方面,印度的民主政体也使得政府对贫民一直采取非常宽容的政策,虽然各地政府也曾多次下决心要清理贫民窟,整顿市容,但事实上却难以实施。在印度没有像我们这里“城管队”那样的组织机构,强制拆迁贫民窟的情况少有发生,他们的穷苦生活很少受到干扰。一句话,印度政府是让富人生活在天堂里,也让穷人生活在人间。
  近10年来,印度经济发展迅速,其中尤以软件业的发展令世人瞩目。自拉吉夫•甘地时期开始,印度便着力发展IT产业,将信息产业确定为经济增长极。 1985年印度的计算机生产厂家只有80家,1985年就增加到150家,1986年后软件业兴起,出口迅速增加。作为英国殖民地的遗产,印度受高等教育人口的英文素质和科技开发能力较高,这些得天独厚的“软优势”直接推动了印度IT产业的大发展。1998年瓦杰帕伊政府提出,要使印度在10年内成为“信息技术大国”,并成立国家信息技术特别工作组,班加罗尔的高科技园区亦得到如火如荼的发展。现阶段,印度的软件出口已经占世界第二位,出口到世界上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00多家已向印度外包了软件开发业务,美国的国家电信呼叫中心也已经转移到印度。
  目前,软件出口已经占到印度出口额的10%,预计到2008年印度软件业产值将达到850亿美元,占其出口总额的33%。但是,印度IT产业的发展同其社会经济发展一样,欢迎浏览ddhw.com你一定会喜欢具有明显的贵族化特征。换句话说,印度IT产业的发展是其社会经济两极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存在着两个印度——贵族化的印度和平(贫)民化的印度。印度的政治是贵族化的,印度的社会是贵族社会与平民社会并存,印度的经济也同样带有明显的贵族化特征。自19世纪后期印度民族工业开始起步以来,一直与英国殖民经济并驾齐驱。到1947年独立前,印度民族资本控制的资产已经与英国殖民当局控制的资产相当。这部分贵族资本也同样是半个世纪以来印度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由于贵族化的民族资本的畸形发展,印度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发展一直比较滞后,特别是由于其低种姓人口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非常低下,失业问题长期顽存。从这个角度看,印度IT产业的发展也是为了绕开普通劳动力人力资源积累不足的困难,凭借其教育的贵族化以及由此导致的科研发展的贵族化特征来直接与全球信息产业的发展“接轨”。然而,2005年印度20~39岁人口已超过4亿3000万,如果没有就业机会的增加,这些廉价的劳动力便会成为社会上最不稳定的因素。对此,年均吸收就业仅为200万人左右的IT产业是无法发挥作用的。IT业的一枝独秀对未来印度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究竟有多大,恐怕不容乐观。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印度给人的深刻印象是:印度不是一个穷国,印度是一个穷人很多的国家。
◆印度经济能够赶超中国吗?
  经历了1950~1970年代“印度教徒式增长率”的低速发展,1980年代印度经济增长仍然缓慢。自1991年经济改革以后,印度经济增长速度开始迅速提升。1992~2002年间平均为5.5%,2004年7.5%,2005年8.1%,2006年预计7.5%~8%。虽然近1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率都在9%以上,但印度经济增长速度显然大有赶超中国之势。这正是近年来海内外“印度经济将赶超中国”之呼声日趋高涨的现实背景。
关于印度经济能否赶超中国这个问题,首先应当明确两国经济规模的总体差距。
▲第一,中国的GDP总量是印度的两倍多(1978年,中国人均GDP是印度的 2/3,现在是印度的两倍);
▲第二,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大于印度,是印度的6倍;
▲第三,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FDI)的规模是印度的10倍;
▲第四,境外投资累积中国是印度的2倍;
▲第五,中国的外汇储备更是远远多于印度;
▲第六,经济资源(GDP)量占世界比重2000年中国为11.16%,印度为 5.46%;长期经济增长趋势占世界总量比重2010年中国为17.66%,印度为6.2%,相当于中国1990年的水平。
  其次,再从社会发展的各项主要指标来看,印度与中国的差距也同样十分明显。第一,平均受教育年限中国人为7.11年,印度人为5.06年(1999 年)。第二,国民识字率中国在90%以上,印度为60%左右。2003年,中国成人中的文盲率不到5%,印度高达32%。但印度是个奉行精英主义的国家,有一小部分人受教育的水平非常高。据2005年度世界发展报告,高级工程师拥有率印度为中国的两倍。第三,人均寿命中国为71.8岁,印度为60.8岁(2001年)。第四,婴儿死亡率中国低于印度1/2。
  显然,就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来看,印度与中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具体就现阶段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来看,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首先,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基本上都好于印度,但印度的微观经济指标尤其是企业业绩大多优于中国。
  据2003~2004年度的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宏观经济环境指数排名第25,印度第52。中国远远领先于印度。但在微观经济指标方面印度则领先于中国。2004年企业竞争力指数排名印度为第30,中国为第47,公司经营与策略排名印度为第30,中国为39,国内商业环境质量排名印度为 32,中国为47。事实上,近年来印度企业的业绩的确明显地好于中国。
  经济增长的含义并不单纯是GDP的增长,而主要在于微观层面的财富创造。中国经济在创造财富方面的确逊于印度。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中国的人均收入是印度的两倍,但按总体的财富程度来衡量,中国仅比印度富裕了 37.6%。中国在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和经济体系中的无形资产上尤其贫穷。中国的人均无形资产为 4208美元,而印度为3738美元。其差距远远小于两国在GDP方面的差距。
  同中国国有经济仍旧占据核心产业领域和自然垄断产业的状况不同,印度已经成功地培育出一批可以与欧美最好的企业相竞争的公司:如Iforsys、Wipro、Ranbaxy和DrReddysLabs等。现阶段印度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是靠私人企业来推动的。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印度的金融体系比中国更加发育,效率更高。如上所述,印度是用了中国国民储蓄总额的1/2和中国引进国外FDI总额的1/10 实现了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这表明印度的资金使用效率明显高于中国。迄今为止,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外资拉动和国家利用国民高储蓄率进行高投资来实现的,而印度的经济增长则主要依靠内资拉动。中国企业更多地靠银行融资,印度企业则主要是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目前,印度的银行体系中有27家政府银行,25 家私人银行,46家外资银行,有47000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私营的。此外,还有近100家商业银行。印度为创业者提供的融资手段和机会要比中国多得多。更重要的是,欢迎浏览ddhw.com你一定会喜欢由于其民主政体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信息和金融市场的透明度较高,印度经济的证券化程度要远远高于中国。印度有24个股票交易所和债券市场,交易制度规范、运作透明。股票市场上所有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是其GDP的80%,而中国的流通股市值不到GDP的10%。印度资产和财产的股票化、证券化程度是中国的8倍。这样,它配置资源、调动资源和利用现有资源的能力要比中国强得多。因此,与中国的外资引进多为外商直接投资不同,印度引进的外资多为流动性高的金融资本,流入印度股市的外资占其引进外资总额的60%以上。当然,印度也要为此承担国际资本流动所带来的风险成本。今年5月外资的大量撤出就导致印度股市暴跌。
  此外,印度经济的微观层面之所以好于中国,还在于其市场经济自由化的改革目标已基本上实现,而中国的市场经济自由度仍然不高,依旧还在为争取更多的国家承认“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而努力。
  ▲其次,中国经济发展的硬件要明显强于印度,印度经济发展的软件基础则优于中国。
  迄今为止,印度尚没有一条高速公路。2003年,印度曾计划要建设第一条高速公路,但至今仍未开工。从新德里到著名的泰姬陵所在地亚格拉大约只有130 公里的路程,但往往需要乘车走3~4个小时。新德里机场启用于1960年代,当时在追求成为第三世界领袖的印度来说,如此规模的机场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但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它已破旧不堪。印度虽然号称世界软件大国,但在星级宾馆上网并不容易——速度不快、费用很高。
  2003年印度基础设施投资额只有中国的1/3,占GDP的比重为3.5%,中国则为10.6%。印度要赶上目前中国基础设施的水平,尚需8000亿到 1万亿美元的投资,但目前每年的投资额却不到100亿美元。即便印度迅速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若要赶上今天中国基础设施的水平,至少也需要20年的时间。
  印度的软件优势除了上述的金融、资本市场发达和市场经济自由化程度较高以外,其在英文水平、教育自由化程度和专业化的文官系统等方面,也明显强于中国。特别是英国对印度几百年的殖民统治造就了印度一大批职业化水平很高的经理人员,其企业管理经验和战略眼光都堪称世界一流。
  但是,印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使得其“贵族经济”如 IT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特别是就业的拉动作用有限。印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在其经济结构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印度包括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50~60%,而中国则刚好相反,包括制造业在内的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0~60%。同印度“发达国家化”的产业结构相比,中国的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无疑可以更好地长期吸收就业,拉动国民收入的增长。目前,中国的就业率高于印度近20个百分点,便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此外,国内外许多人担忧印度因其IT产业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办公室”,因而可能超越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但事实上,两者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都是处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外包生产链条的最底端。不同的是,虽然两者的地位相近,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将会比印度所谓的“世界办公室”地位更能够持久的拉动经济增长。因为相对而言,前者更有助于产业结构的有效提升,后者将更加强化经济的“贵族化”特征。从这一点来看,大胆断言印度经济在短期内难于超越中国经济是有道理的。
◆中印比较的意义何在?
  中国与印度之比较犹如阿基米德的两条平行线,除了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这一点相近以外,两国在文明体系、社会结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差异,很难设定一个有效的相互比较的坐标系。
  如果将中印比较仅仅限于所谓“龟兔赛跑”的游戏或寓言故事没有任何意义。但也许正是因为无法设定相比较的坐标系,对两者进行比较的意义可能远大于那些可以设定坐标系的比较对象(如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比较”意义。我们需要以更加宏大的视野来认识中印比较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主要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是什么?是软件条件还是硬件条件?这一直是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不断争论的问题。虽然在有些经济学家看来,体制、制度等软件条件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或基础动力,但从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即便一些国家具备了比较有效的制度安排,甚至是政治体制上实现了西方式的民主制度,但落后的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的不具备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而那些体制、制度尚不完善、甚至是专制政体的国家,一旦具备了发达的基础设施,其经济增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则非常迅速。事实上,近年来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也是将基础设施的落后视为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第二,什么样的政府更有助于后发展国家的经济增长?不论是具备了软件条件还是硬件条件,更重要的还在于将这些条件有效地导向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向的政府的效率。缪尔达尔曾在其《亚洲的戏剧》一书中指出:即便印度这样的南亚国家制定了详尽的经济计划,但其实施计划的能力是非常弱的,因为它们的政府是“软政府”。迄今为止,印度人在认识和理解中国时一直在反思让其惊讶的三件事情:一是印度早在1950年代便提出了要控制增长过快的人口规模,但由于其复杂的宗教、民族和政治等问题,时至今日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但中国在1970年代末提倡和制订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增长迅速得到了控制;二是当1960年代初期中印两国因领土问题发生军事冲突,中国军队迅猛突击并越过所谓的“麦克马洪线”之后,印度国会还在为如何对付中国军队进行激烈的辩论;三是印度早在1960 年代就曾设想要搞“经济特区”,但一直悬而未决,而中国在1979年改革开放后“经济特区”便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事实上,早在英迪拉•甘地第二次竞选时就曾明确提出过印度需要一个“能工作的政府”的口号,然而印度各级政府工作效率之低下依然令世人惊愕。
  ▲第三,政治体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内外有关中印比较的话题潜含着一个更为重大的命题:何种政治体制更有利于经济增长?局限于中印两国而言,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必须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体制与政府效率的关系,二是印度民主体制的真实内涵。
  前一个问题的具体涵义是:针对后发展国家的经济增长而言,民主政体注定是有效率而非民主政体必定是无效率的吗?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经济欢迎浏览ddhw.com你一定会喜欢增长首先是一个政治过程。面临着市场不发育或残缺的初始条件,拥有一个“强政府”对发动和推进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但“政府强度”并非是“强政府”的唯一内涵,更重要的在于是否具有较高的“政府质量”即政府理性、政府效率和政府自律。因此,即便一些国家如东亚各国、各地区的政府曾拥有很高的“政府强度”,但由于在相当长时期内具备了较高的“政府质量”,它们的经济增长绩效格外显著。相反,印度虽然拥有民主政体,但对于发动经济增长而言其“政府质量” 尤其是其政府效率则是非常低下的。因此,政治体制与政府效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尤其是对于中国和印度这样两个人口众多、民族多样、社会经济发展初始条件非常落后的国家而言,依据国情如何提高“政府质量”并为此确定必要的各种制度安排,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对这样两个发展中的大国的未来而言,拥有较高“政府质量”者必然胜出。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竞争的本质是制度竞争,GDP的竞赛不过是制度竞争的表现形式或结果。
  按照西方的标准来衡量,印度的政治体制的确是民主政体。但印度政体有两个显著特征:它是殖民地时代的遗产,同时也带有深刻的印度传统文化和宗教的色彩。这决定了印度的民主政体的特殊性。具体来说,就是政治体制的宗教化和政治体制的种姓化。
  自印度争取民族独立运动时期开始,其复杂的宗教问题便无时不在影响着其未来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之父甘地(1869~1948)与一般政治家不同,他带有浓厚的宗教意识,主张把政治与宗教揉为一体,推行政治宗教化,宗教政治化,并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实现这一原则。在他看来,应把追求真理作为人和社会一切行动的最高原则,真理是神;追求真理的道路只能是非暴力的,非暴力就是爱,是人的本性;真理只有用无限的爱才能得到,若采取暴力只能是背道而驰,陷于黑暗的深渊。这正是他主张争取民族独立运动应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思想基础(1)。甘地自身不仅最终死于宗教仇杀,其政治宗教化主张对独立后印度的政治发展进程也是一个巨大的负遗产。虽然从尼赫鲁政府开始,一直致力于政治的世俗化,但其强烈的宗教色彩一直未能改观,“印度教教派主义” 与“伊斯兰教教派主义”的严重对立甚至引发了一系列重大的流血冲突(2),并严重影响着当代印度政治发展进程,这实际上也是迫使尼赫鲁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之间采取“公平优先”政策的一个重要背景。
  显然,政治宗教化与种姓化的发展对印度政治现代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两个印度”之间的巨大差距也同样严重左右着印度政治发展与政府决策的过程。不但尼赫鲁“社会公平”优先于“经济增长”政策的选择受其严重影响,英迪拉•甘地在1960年代末采取的激进的“国有化”政策亦同样如此。虽然自拉吉夫•甘地政府开始试图扭转这一政策,1991年印度新政府的经济改革也明确制定了“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和国际化”的目标,但政治利益集团、社会阶层和贫困差距之间的巨大鸿沟必将对当今和未来印度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成掣肘。当今印度的现实是:一方面是号称IT 大国,另一方面是10多亿人口中的2/3仍然居住在缺电少水、交通闭塞的农村;拥有世界上3/5的软件工程师,同时也拥有世界1/4的贫困人口,而且人口增长将超过中国;每年有200多万大学毕业生,同时全国妇女中有一半是文盲(3)。因此,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将激化还是弱化社会矛盾与冲突,答案只有一个:关键在于印度政府能否有效地解决“两个印度”的问题。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个问题的解决同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变革相比,肩负着更大的历史遗产的包袱,远非朝夕之功。
  历史是不断重复的一次又一次的“锁定”。长期以来,印度文明同中华文明是两个不同的文明系统,两者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脉络,之所以现阶段两者的社会经济发展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刻意地进行所谓的“比较”,就在于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两者都不得不走上了与世界规则接轨的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两条原本不相交的 “平行线”出现了历史拐点。正是从这个角度讲,中印比较可能比中俄比较具有越来越重大的历史意义。
  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未来的印度不会为了发展而走向专制,中国也不会为了发展、稳定而延缓民主进程。值得关注的是,印度经济虽然在1950~1970年代增长缓慢,但它从未中断过增长,而且呈现出越来越快的趋势;而权威体制的中国在1950~1970年代的经济增长出现过大起大落并一度中断,只是 1980年代特别是1990年代中后期以后才开始持续高速增长,同时也开始遇到越来越多的复杂问题。正是因为这一点,印度人可能比我们更了解自己的未来,而中国人对自己的未来却充满担忧与焦虑。这无疑是国内目前掀起中印比较热潮的深层次背景,也再一次促使我们对有关中国未来命运的深刻思考。这同1990年代初期国人面对苏东巨变时无知的“窃喜”与自豪相比,是一个进步。(2006年5月10日初稿,2006年7月28日定稿;作者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www.TopChineseNews.com 来源: 网讯
(10) ★俄罗斯专家认为:为确保世界稳定必须制衡美国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11/07/content_5298461.htm
2006年11月07日 新华网专稿:俄罗斯一位权威的地缘政治问题专家认为,要保持世界稳定,至少要有两个支柱。如果一极,特别是美国这样的一极占优势,那世界就不会稳定。上合组织使俄能与中国一起构建规模可观的地缘政治联盟。不排除随着上合组织发展出现新的一极的可能性。为了让世界出现一种能够与美国平等对话的力量,这一极极为必要。
俄地缘政治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列昂尼德•伊瓦绍夫上将最近在媒体撰文指出:人类生活在可能会发生某种全球性不愉快事件的状态中。在研究地缘政治问题时,我们密切关注世界上发生的事情,进行分析并作出某些预测。可以说,文明正处于系统危机之中。这种危机首先是由失去道德方向和缺少对世界新秩序的哲学思维引起的。
伊瓦绍夫这篇题为《寻找希望之极》的文章说,遗憾的是,目前占上风的不是发展的思想。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和财力最雄厚的跨国公司决定着世界的进程。对这些人和公司来说,利润高于一切,而获得利润的手段不光是美元,还有军事力量、挑拨离间行为和秘密行动等。
文章指出,不能不看到破坏国际法准则,特别是在国家间关系方面破坏这种准则的行为。众所周知,国际法准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均势时期形成的,当时世界有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个选择。不管我们怎样看待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因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存在,才有了政治和军事平衡的时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时这是政治上的“市场关系”:可以选择走资本主义道路,也可以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第三世界国家通常选择既有社会主义成分,又有资本主义成分的混合模式。目前这种选择基本上没有了。
伊瓦绍夫认为,从许多迹象来看,美国的政策目标是制造混乱的局面,然后通过控制这种混乱来谋取自己的利益。如果看一下地图就不难发现,大规模的潜在冲突网已然形成,而大多数冲突是可以控制的。
这位专家说,美国情报机关“有权”发动先发制人的战争,直至推翻某些国家的领导人,改变世界上所有对美国构成威胁或可能在今后构成威胁的国家的政治制度。也就是说,对任何国家的秘密战争都已得到正式批准。
伊瓦绍夫告诫世人:最危险的是,世界无论如何都无法稳定下来。众所周知,要保持世界的稳定,至少要有两个支柱。只有在出现均势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达成协议。如果一极,特别是美国这样的一极占优势,那就不妙了。
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伊拉克的油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的控制。伊瓦绍夫认为,如果世界上2/3的油田处于美国的势力范围内,那么别的国家就很难与美国相抗衡。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中写道,不允许在任何领域内重新出现能够对美国发出挑战的国家,这不是偶然的。
伊瓦绍夫的文章称,中国通过的2019年以前的发展规划确定了一个目标:成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头号强国。不过,中国人并不宣称要争取军事优势和经济优势。他们走的路有所不同,比如说,把东南亚经济置于自己的影响之下。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该地区其他国家,中国人已经构成人口的10%以上。他们不仅控制着商业,而且还发展生产,从而将这些国家80%的经济掌握在自己手中。
文章还说,渐进的经济发展和人口扩张使中国人能够征服世界。是否值得对此感到担心呢?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国在扩充自己的经济实力,积极发展自己的国防工业。不错,它可能是危险的。但如果世界上占上风的是某种和谐的经济,同时保持力量的平衡,它也可能是不危险的。哪种情况最有可能呢?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缘政治的其他玩家。如果美国人最终能够把全部石油资源控制在手中,并且还进攻了伊朗,那么这将是对中国的间接打击。
伊瓦绍夫断言:美国人要是这么做,就会促使中国采取某些积极的行动。中国课题对于俄罗斯来说同样迫切。毫无疑问,必须同中国保持全面接触,必须始终关注它。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当然不能动用武力,而应采取经济手段。例如,不要把石油都出口到西方,要与中国分享一部分,在天然气问题上也要如此。值得在木材加工领域组建合资企业。简言之,有大量的机会开展富有成果的合作。无论如何不能孤立中国。
这位专家指出,及时出现的上海合作组织使我们能够与中国一起构建规模可观的地缘政治联盟。不排除随着上合组织出现新的一极的可能性。为了让世界能够双腿站立,为了让世界出现一种能够与美国牛仔平等对话的力量,这一极是极为必要的。不排除上合组织成为我们的一面防护墙的可能性,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伊瓦绍夫的文章最后这样写道:俄罗斯在当今世界上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众所周知,每一个大国都有自己的地缘政治构想,也就是使命;俄罗斯的使命从来没有改变过,那就是让世界变得公正,保持力量的均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