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 军 提 出 “ 千 舰 海 军 ” 计 划 ★

今 日 看 点 : 2006-11-28
(01) ★ 各路“钦差”,纷纷上岗——中央试派官员监督地方 ★
http://www.onmoon.com/news/2006/11/24/55424.html
(02) ★《大国崛起》:探究成就大国地位的奥妙 ★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6-11/27/content_1587936.htm
(03) ★ 俄罗斯太空“亮剑”挑战美国 ★
http://qnck.cyol.com/content/2006-11/25/content_1587439.htm
(04) ★ 美 军 提 出 “ 千 舰 海 军 ” 计 划 ★
http://world.people.com.cn/GB/42032/5082729.html
(05) ★ 南中国海的得失与中国国家生存的战略意义 ★
http://hi.baidu.com/103141559/blog/item/610740a7f6dd9c95d0435875.html
(06) ★ 美国研制太空战机 两小时内可打击全球任何地点 ★
http://www.onmoon.com/news/2006/11/26/55691.html
(07) ★ 1955年授衔刘亚楼争大将失败背后 ★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3/11027561/20061125/13767311.html

(08) ★ 印 度 拟 在 蒙 古 建 基 地 制 衡 中 国 ★
http://bbs.military.china.com/jsp/pub/staticFile/htmls/2006/11/1011/6484155_page0.html
(09) ★ 美国新任国防部长特别警惕日本间谍 ★
http://bbs.military.china.com/jsp/pub/staticFile/htmls/2006/11/1011/6484367_page0.html
(10) ★ 冷战刚结束中情局就将矛头对准日本 ★
http://bbs.military.china.com/jsp/pub/staticFile/htmls/2006/11/1011/6484367_page0.html


(01) ★ 各路“钦差”,纷纷上岗——中央试派官员监督地方 ★
http://www.onmoon.com/news/2006/11/24/55424.html
《中国新闻周刊》 | 2006-11-24 |
◆遭遇身份质疑
挂牌当日,江苏省环保厅的一位领导在揭牌仪式上问,为何直接不叫督查局呢,或者干脆学美国叫大区办公室。
他的疑虑是,督查中心的名称和身份有些模糊。中心大多是事业单位,虽与“局”只是字面之差,但到了基层这块牌子能有多大影响力真不好说。
华东督查中心成立之后,首先就遇到了江浙两省的跨界污染事件。江苏吴江和浙江嘉兴为了一条跨界河流的污染已争论了10年之久。2001年11月,下游居民以上游来水污染超标为由,一怒之下沉船筑坝,封堵河道,
国家环保总局委托华东督查中心出面协调此事。环保督察蒋建国试图组织两省有关部门坐在一起协调此事,但得到的答复是,他们已达成协调机制,不用再坐一起。此后,两省相关部门多次谢绝这位环保督察的协调之意,甚至后来直接对蒋说,你们插手,基层的环保工作不好搞。
最终,在环保总局的撮合下,2003年6月,由总局环境监察办公室与华东环境督查中心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当地跨界河流水环境情况进行了调查。但在随后由蒋建国主持的两省协调会上,“双方分歧很大,会开到凌晨一点多,吵得很厉害”,蒋回忆说。
随后,江浙两省出台了一套“环保联合督察机制”,由双方共同派出环境监察人员组成联合督察组,处理跨界污染争端。这一机制基本将来自总局的督查中心排除在外。
华东督查中心接着尝试行使另一项总局委托的职权──暗访。2003年5月,华东督查中心参与了国家环保总局对淮河流域的突击暗访行动。
环保督察蒋建国在此次行动中遭到安徽一家违法排污企业保安的围攻,再度暴露出环保督察的身份和职权尴尬。
作为事业编制的环保督察是否具有暗访权?华东督查中心主任高振宁特意向国务院法制办咨询,后者回复,他们的暗访权的确值得商榷。
基于同样的理由,公安部门也拒绝为督查中心的车辆配备警灯,他们答复说,按国务院法制办的解释,只有公务员才能是执法的主体。
地位的尴尬,使得华东环保督查中心成立最初几年来功绩不彰。但这并不影响国家环保总局推进改革的决心。2005年,时任环保总局局长的解振华在一次会议上表示,经过试点,我国将在各个大区建立环保派出机构。
但高振宁在会后向解振华汇报工作时,却唱反了调。他认为,大区督查中心试点并不成功。如果要运行大区中心,以往的环保体系必须得打破,总局必须放权。高在汇报中反复提到“放权”二字,他说,总局不放权,大区督察手中无权,执法无威信,这个单位存在是否必要?
高振宁认为,督查中心试运行发现的问题有三:首先,执法主体不明确,一个事业单位怎么去监督执法?其次,督查中心和基层信息不畅。由于没有明确规定,地方上报总局的文件,督查中心无从获知;第三,职责不清。虽然名为受总局委托行使监督职能,实际上环保督查中心只是总局传声筒和监视器。
高振宁的汇报引起了环保总局的重视,当时总局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撰文阐述环保大区督察制度遭遇水土不服的根源,称其弊在于环保督察权力惟上不惟民,大区环保督察的权力来源并非来自大区内的民众授权,身份缺乏权威性,因此监督乏力。
◆改革尚未到位
2005年底,在参加国家环保总局的考察组赴美考察环境监察制度途中,高得知松花江污染及解振华辞职的消息。作为局内人,高振宁一眼看出,问题出在环保总局和地方政府间的信息不畅。
环保直管呼声再起。但有关部门认为,实行环保直管的时机仍不成熟。在此背景下,作为一种替代方案,跨区域督查中心受到重视,组建加速。环保总局希望依托这个派出机构充当及时反应的报警器。
新上任的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甚至把区域督查中心的组建视为环保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性变革。周曾跟高振宁交换意见,为督查中心今后的工作指路:一是监督,二是协调,三是应急。他说,如果再出现松花江突发事件,督查中心将是总局的第一阵线、一个桥头堡。
2006年5月,环保总局发文明确督查中心是一个执法派出机构。之后再度明确,督查中心是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
7月28日,总局下文正式组建11家派出机构,华东督查中心正是其中之一。
有了公务员身份的环保督察蒋建国感觉腰杆硬了不少,但现实的窘境并未有太多改观。
2006年7月28日,江苏盐城市射阳县一家化工厂发生爆炸,国家环保总局监察局从网上得知消息,随即指示蒋建国以总局环保督察的身份赴当地调查。
当日晚21时,蒋建国赶至事发现场,联系射阳县环保局索取环境监测数据,后者称,盐城事故指挥部已经打了招呼,有什么事去找指挥部。而事故指挥部则回复:市里对信息发布有统一的渠道,谁透出去消息谁负责。
最后,总局办公厅出面向射阳县环保局索取数据,依旧被挡了回来,只能要求蒋建国从其他渠道了解情况汇报。蒋建国通过在当地工作的老同学了解到,爆炸中已死亡16人。而当日地方汇报数字是5人。
蒋建国的汇报引起了国务院领导的重视,次日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孙华山带领工作人员奔赴现场,最终核实死亡人数为22人,伤29人。
事故发生第二天,高振宁收到了来自总局的任命书,任命书上关于环保督查中心的职能与以前的表述基本未变,高当初提到的几个问题也未见改善。用高的话说,环保督察依旧身份模糊,信息不畅,职权不清。
当天的报纸上,也大篇幅刊登了组建国土、环保督察制度的消息。高拿着红笔划下了报纸上的两句话,一句是“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将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另一句是,“根据中编办批复五大环保督查中心的组建工作已经进入实质阶段。”
两种不同的表述,显示了国土督察和环保督察的行政层级和权力来源的不同──前者来自国家授权,后者来自部委授权──进而在执法监督的现实中,其力度和效果也不会一样。这也使得环保督察们对自己的工作前景怀有一些疑虑。
从秦汉的监御史和刺史,到唐宋以降的御史,以及百姓喜闻乐道的“钦差”,督察或许也可从中比附出渊源。但当前制度的变革意义应当更为深远:中央政府正尝试建立更为独立的执行监督机构,确保政令畅通和法度统一,并以此为契机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不过,这一宏大变革中的诸多制度细节尚待明朗,至少在目前,督察们的角色仍显尴尬。中国首批环保督察悄然“上岗”已经4年,但迄今仍待摆脱身份和职权的尴尬
◆“钦差”案例:
7月28日,江苏盐城一家化工厂发生爆炸,国家环保总局监察局随即指示蒋建国以总局环保督察的身份赴当地调查。当日晚21时,蒋建国赶至事发现场,联系射阳县环保局索取环境监测数据,后者称,盐城事故指挥部已经打了招呼,有什么事去找指挥部。而事故指挥部则回复:市里对信息发布有统一的渠道,谁透出去消息谁负责
最后,总局办公厅出面向射阳县环保局索取数据,依旧被挡了回来,蒋建国通过在当地工作的老同学了解到,爆炸中已死亡16人。而当日地方汇报数字是5人。蒋建国的汇报引起了国务院领导的重视,次日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孙华山带领工作人员奔赴现场,最终核实死亡人数为22人,伤29人。
当天的报纸上,也大篇幅刊登了组建国土、环保督察制度的消息。高拿着红笔划下了报纸上的两句话,一句是“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将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另一句是,“根据中编办批复五大环保督查中心的组建工作已经进入实质阶段。”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王刚发自江苏南京
(02) ★《大国崛起》:探究成就大国地位的奥妙 ★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6-11/27/content_1587936.htm
2006-11-27 本报记者 肖云祥: 12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近日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热播。与此同时,一套8本的同名系列图书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推出。
“如果说,纪录片寻找的是巨人一跃而起之前最得力的那一点,那么丛书寻找的是巨人从慢跑到跃起的整个过程,有时甚至包含它的陨落。”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罗明是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总监制,他在系列丛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作为与电视片同步推出的出版物,《大国崛起》系列丛书从最初5万字的电视脚本扩展到235万字,将各国历史概貌以及史海钩沉、央视独家访谈、导演手记、电视画面剪辑、电视片解说词、几百幅珍贵历史图片等精彩内容融为一体。
“它并不是电视片的简单翻录,也不是视觉语言的生硬平面化,而是在电视片基础上专门编写的一套历史书。”这套图书的责任编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资深编辑赵卜惠女士认为,图书最有价值的一点是,汇集了近百位国内外不同领域知名学者的全貌实地访谈,弥补了电视片因时长限制带来的不足。
◆缘起于中央政治局一次集体学习的新闻
据丛书主编也是电视片总编导的任学安介绍,拍摄《大国崛起》缘起于他的一个灵感。2003年11月底的一个清晨,他在上班途中听到收音机里播报了一条新闻: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史”。“9大国,500年,在北京嘈杂拥堵的三环路上,突然之间听到来自遥远浩瀚的历史的声音,一个念头让我激动不已。”任学安想,能不能用影像的方式来梳理500年的世界现代历史,并通过它来发现世界的坐标,查看坐标中的大国并思考中国在其中的位置。为此,他开始了3年的艰苦跋涉。
在与几个好友商谈后,任学安决定向中央电视台上报这一选题,后来在台里一路开“绿灯”。2004年春节后,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正式立项。7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教授们按照他们的要求,完成了对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9国崛起历史的整理;9月,电视节目内容大纲完成;年底,电视脚本的初稿基本成型。
“图书的编撰始终与电视片的制作是同步的,具体讲,就是从电视片的创作初期,图书的出版事宜就列入了总体规划之中”。赵卜惠最早拿到《大国崛起》的初稿是在2005年8月份,那只是一份几万字的电视节目解说词。她和出版社的同事们都认为,解说词单独出版,不够厚重。后来与任学安等人商量,决定出版一本在解说词基础上创作的图书。
“与以往影视作品出版物不同的是,《大国崛起》系列丛书更追求精品化和原创性。”赵卜惠说,图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能够把电视无法承载的内容放大。比如,书中的“独家访谈”,就是出自《大国崛起》剧组在上述9国的采访。电视摄制组在9个国家共采访了近百位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那些专家的访谈,电视片中只能用他们的几句话。而图书则原汁原味地把采访内容记录下来,谈话内容既有对历史细节的追述,也有独家观点的阐释。“这些访谈经整理后分主题收入丛书中,其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不言而喻。”赵卜惠说,对于一些历史片段,图书比电视更详细,比如对于拿破仑的描述,电视镜头只是一扫而过,而书中却有独立的一章。另外,书中还有一个“史海钩沉”的栏目,用类似小卡片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书中涉及的一些历史知识。
◆试图揭开这些问题的谜底
电视片和图书撰写的这种紧密联系,使电视脚本的撰稿者自然成了丛书的主要编著者。丛书主要撰稿者之一的章晓宇,最初是负责电视纪录片脚本德国、俄罗斯部分的撰稿人,去年8月开始转入了专门的图书写作,他一共写了4本。在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等专家的指导下,他们试图揭开这样一些问题的谜底:
▲葡萄牙、西班牙,这两个国家拉开了真正世界意义上的大国之旅的序幕。是什么让它们在16世纪初迅速强大又迅速衰落?为什么大国之争一开始就是争夺海权?海洋,是大国崛起的决定性因素吗?
▲荷兰,一个时常面对海潮威胁的国度,为什么能在17世纪成为世界的中心并以自己的名字标志整个世纪?
▲英国,是无意间打开神秘的崛起之门吗?它在18世纪、19世纪称雄世界近两百年的基础到底在哪里?
▲法国,这个充满激情与浪漫的国度,凭借什么始终能够引领世界风潮?独特的法兰西精神究竟源自哪里?
▲德国,这个欧洲大陆民族国家中的姗姗来迟者在极短的时间一举站在巨人的行列中,原因何在?
▲日本,这个曾在欧美列强的逼迫下打开国门的小小岛国,是怎样迅速摆脱被奴役的地位的?
▲俄罗斯,在15世纪之后,已没有人能够用武力使它屈服,为什么却经常从内部崩溃?它为什么总是集强大与羸弱于一身?
▲美国,一个国民来自全世界的移民国家,它的立国之本是什么?一个仅有200余年历史的新国家,凭什么执牛耳近一个世纪?
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究,构成了《大国崛起》系列丛书的主体内容。为了使读者对这些国家的发展历程有更清楚的了解,章晓宇等人撰写了与各国崛起相关的历史内容,在电视片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历史细节和背景资料,并请研究各国历史的专家进行审读。“电视工作者与学者的共同努力,使这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知识性。”章晓宇说。
◆没有人能够还原真正的历史岁月
“解答这些大国如何崛起,的确争议不少。”章晓宇说,在写作前,他先对专家的观点进行梳理,然后找出了一条比较客观的主线。他发现,专家们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看法常常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在一些大的脉络上是一致的。比如,关于俄罗斯的崛起,普遍的看法是,俄罗斯从彼得一世开始,是通过强硬手段来推进改革的。国家要发展,必须通过改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这是他们图强的一个共识,“这个国家一直都有一种向上的心态,正是这种心态使他们走进了大国的行列”。
“当然,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的本相复杂而难辨,没有人能够还原真正的历史岁月,著史和读史的人都免不了当下的情怀与眼光。因此,我们也只是提供一家之言。”章晓宇说,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出书时他们把“独家访谈”放在正文的一边,让读者能够多角度地认识这些问题。
谈到这些国家的崛起对中国发展的借鉴意义,章晓宇认为,历史上的大国崛起,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实现的。“我们决不能照搬照抄”,但是有些东西是值得借鉴的。
而罗明则认为,用历史的眼光和全球视野为中国的发展寻找世界性坐标,这是一个具有相当意义的选题。“也许我们永远无法获知完全的历史真实,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停止争论和怀疑。现在的一切,包括对历史和未来的探究,都只是一个开始。但我们至少知道,我们在前行,我们可以执著地上下求索,以至无限接近。” ▲
(03) ★ 俄罗斯太空“亮剑”挑战美国 ★
http://qnck.cyol.com/content/2006-11/25/content_1587439.htm
◆—反卫星武器可打下两千公里高空卫星
2006-11-25本报特约记者/雷怀: 在美国公布新的太空政策后,俄罗斯太空部队司令弗拉基米尔将军日前向媒体透露了雄心勃勃的太空复兴计划。俄将赋予太空部队发射各种军用航天器和打击敌太空武器系统的任务。据称,俄罗斯反卫星武器将可击毁两千公里高的卫星。
◆10年投入4868亿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俄罗斯太空军事的各项潜能几乎降到了最低点。2001年,俄罗斯卫星定位系统“格洛纳斯”的在轨卫星由1995年的24颗减至8颗;各种航天器由186颗减至目前的94~97颗。目前,俄罗斯的航天投入仅位列世界第6位,落后于美国和印度。
  不过,俄太空部队司令弗拉基米尔称,在2006年,即实施“10年联邦航天计划”的第一年,俄罗斯的航天拨款比2005年增加了1/3,从185亿卢布增加到240亿卢布(约9亿美元)。所需资金通过两个渠道分配:“2007~2015年(国防与安全)政府武器装备计划”、“全球导航系统”与“2006~2015年俄罗斯航天中心发展”专项计划。
  另据俄国家杜马的一位消息灵通人士透露,俄政府2007年的航天预算将超过500亿卢布(约19亿美元)。俄政府早些时候曾明确表示,俄在今后10年内对航天领域的投入将达到创纪录的4868亿卢布(约187亿美元)。
  俄罗斯太空部队计划从明年开始部署新型军用航天器,到2009~2010年间即可看见效果:目前使用的航天导弹系统将减少;由含有剧毒物质的燃料推动的火箭将被环保火箭所取代;正在研发的中型火箭Soyuz-2将成为今后10年内部署军事航天器首选的助推器。
◆能打2000公里高卫星
  据俄航天10年计划,反卫星武器是俄罗斯重点发展对象。目前,俄罗斯在继承苏联反卫星技术的基础上,主要研制两大类反卫星武器:共轨式反卫星武器和激光与粒子束反卫星武器。
  早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就开始研制共轨式反卫星武器。目前俄已建成15个快速反低轨道卫星系统发射台。俄共轨式反卫星拦截器的作战发射区域为1500×1000公里,作战高度为150~2000公里,作战反应时间为90分钟;接近目标的相对速度为40~400米/秒,拦截目标卫星的时间为1小时左右(第一圈轨道内拦截)到3.8小时(第二圈轨道内拦截)。
  在激光与粒子束反卫星武器方面,计划部署平台有地基、空基和天基,其中地基反卫星激光器进展较大。苏联/俄罗斯共进行了18次反卫星激光武器试验,11次获得成功。1975年10月18日,在莫斯科以南50公里处,苏联连续5次用激光器照射两颗飞临西伯利亚上空的美国预警卫星,使其红外传感器失效达4小时之久。1981年3月,苏联利用一颗卫星上的小型高能激光器照射一颗美国卫星,使其光学、红外电子设备完全失灵。
  在粒子束反卫星武器研究方面,苏联粒子束武器的射程一般只有5~10公里,若安装在卫星上进行空间作战,其射程可增加为几百公里。俄罗斯的粒子束武器目前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离实战要求甚远,2010年左右有可能设计出摧毁卫星的实用系统。
  此外,俄罗斯还设计了其他反卫星空间作战手段:一是把空间雷(杀手卫星)部署在美卫星的轨道附近,作战时,通过接收地面指令,自行引爆使美卫星夭折。二是先行在大气层上方爆炸核装置,产生强烈红外辐射,使美反卫星导弹的探测、预警和传感器等系统失灵。三是在美天基激光反射镜轨道上设置反向运动卫星,向反射镜投放大量的钢球。由于钢球的相对速度可达16公里/秒,即使是1克重的钢球,也可穿透12毫米厚的铝板。
◆不让美国独霸太空
  曾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航天大国俄罗斯表示,俄将尽力阻遏美独霸太空,防止美对俄形成更大的战略优势。俄罗斯战略问题专家杜金认为,如果俄安于现状,在战略上落后的现象将更加严重,俄罗斯的对外制衡力量将会被削弱。
  俄罗斯的这一立场不难理解。美国最早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空中发射反卫星导弹,1984年试验成功,击毁一颗靶星。正当准备投产时,传来苏联研制反卫星激光武器的消息,加上里根总统1983年3月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五角大楼中止反卫星导弹研制,改为研制激光武器。美国已成功试验了以波音747发射激光武器,摧毁了300多公里外的一枚导弹。此项试验证明可用同样方法击毁地球轨道上的卫星。因此,美俄两强在太空军事领域的竞赛更趋激烈。▲
(04) ★ 美 军 提 出 “ 千 舰 海 军 ” 计 划 ★
http://world.people.com.cn/GB/42032/5082729.html
◆进行全球海军串联/借机推动军事扩张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李诚文 2006年11月24日: 联合全球海上力量,打造一支“千舰海军”,这是美国海军最近提出的一个大胆构想。不过,人们也很迷惑,作为全球海上霸主的美海军,整出这么一个“国际海军”,到底要对付谁?这背后又隐藏了些什么呢?
◆什么是“千舰海军”计划
  据美国“防务新闻”报道,日前美国总统布什前往五角大楼视察时,美海军作战部长迈克尔•马伦上将向布什汇报了一个被称为“千舰海军”(Thousand-Ship Navy)的构想。布什当即对马伦提出的构想表示出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并称将大力支持。随后,美海军向新闻媒体简单介绍了这个构想。美海军发言人科比声称,所谓的“千舰海军”,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由1000艘挂着同样旗帜的战舰组成的舰队,也不是美国海军要再建1000艘战舰,其真正的含义是要联合世界上所有能联合的海上力量,一起应对各种海上威胁,其实质就是与外国海军结成亲密伙伴关系,形成一个国际海上联盟。对于“千舰海军”这个称谓,美国防部有部分官员认为称之为“全球海上伙伴倡议”似乎更恰当,更能让人理解构想的内容。但美海军坚持认为,“千舰海军”在名称上更醒目,更易被人接受。
  “防务新闻”的军事评论员克里斯托夫•卡瓦斯表示,马伦的“千舰海军”构想其实已经酝酿一年多的时间了。早在2005年8月,马伦在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一次演讲中,就向听众公开表示,“我们要建一支以我们为主要力量、多个国家参与的国际舰队”。关于这支舰队的作用,马伦称,主要是打击全球范围内的恐怖主义,维护海上安全。
◆打着“反恐”旗号搞扩张
  在“千舰海军”的构想披露后,各界媒体纷纷进行报道和解读,并一致认为美海军建立“千舰海军”,并不仅仅是着眼于马伦所宣称的打击全球恐怖主义的目的,其背后还有着深层次的战略意图。
  ▲一是在全球投棋布子。无论是“千舰海军”,还是“全球海上伙伴倡议”,其最后由构想变成现实都不会仅仅依赖简单的口头约定,最终都要变成“白纸黑字”,这就包括与其他国家签订港口准入协议、基地使用协议、后勤支援协定等,以法律的约束确保美海军的全球布点。这样,美海军就可以打着反恐的旗号,使用别国的基地和港口,从而保证在关键地区、甚至全球范围的军事存在。美媒体披露,在提出“千舰海军”构想的同时,美海军还提出了一个“全球舰队基地”的概念,其核心思想就是“哪儿有需要,美海军的军舰就可以立即在那里出现”。而后者才是美海军建“千舰海军”的真实目的。
▲二是借“千舰海军”为美海军分忧。美国的《防务技术》最近以“海军上将勾勒‘千舰海军’规划”为题,对马伦的这一构想进行了分析。认为,“千舰海军”构想的重点就是美国海军应与外国海军结成伙伴关系,实施协同作战,共同应对各种海上威胁,这背后还蕴含着借他国力量分担美国海军事务的考虑。冷战结束以后,美军全球称霸的胃口越来越大,但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作战行动使其深深认识到,没有盟友的合作,仅以其有限的资源已难以填饱这一不断膨胀的胃口。通过建立“千舰海军”,将盟友和其绑在一艘战舰上,有利于其继续推行自己的反恐战争。
▲三是扩大宣传美式民主。英国的《简氏防务周刊》认为,马伦今年在美海军战争学院举办的当今战略论坛上称,美海军将以扩大“自由市场的利益及自由社会”的方式影响世界。毫无疑问,建“千舰海军”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佳方式。
◆亚太地区是重点
  分析人士认为,美军的“千舰海军”计划未来在具体操作方面还是会有选择的重点。而这一重点在今年年初公布的规划美军未来20年建设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已经体现得很清楚了。该报告提出要加强美军在亚太地区的海上作战力量,要求约六成的潜艇部署在太平洋,确保11艘航母中的至少6艘能够随时在太平洋地区展开战斗。英国《简氏国际海军》认为,这一地区将会是美海军在推行“千舰海军”构想时重点考虑的地区。因为这一地区既有美海军认为需要重点关注的国家――中国和俄罗斯,也有马六甲海峡这样对美战略利益至关重要的海上航道。《简氏国际海军》还称,今年5月,美海军在日本冲绳岛进行了持续7天的反恐演习,参演国包括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国的海上力量,其主要目的就是展示马伦的“千舰海军”的理念。据称,这几个国家均是美海军在推行“千舰海军”时优先考虑的对象。但分析人士也指出,要想让这些国家真正接受美军的“千舰海军”构想,必然会涉及到他们自己的战略利益,很多是他们无法接受的。美军要想实现这项宏伟计划恐怕并不是那么简单。▲《环球时报》 (2006-11-22 第08版)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05) ★ 南中国海的得失与中国国家生存的战略意义 ★
http://hi.baidu.com/103141559/blog/item/610740a7f6dd9c95d0435875.html

2006年11月20日: 当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的匮乏、环境的污染将人类生存的陆地弄得不堪重荷之时,众多的目光投向了包裹着陆地的海洋。那浩淼的蔚蓝色正展示着它特有的魅力――它占有地球面积的70.8%,它拥有的矿物资源、海洋食物资源是陆地的千余倍,它所提供的水产品至少能活300亿人口,曾有这样一件事:在距日本京都千余公理的海洋上,有一个叫冲鸟岛的地方,岛屿很小,涨潮时,岛的最高处离海面仅有45厘米,其露出面的长度不足五米。岛上既无矿藏,也无人烟。但是日本政论却投资数亿美元修葺小岛营造建筑,以“填海造田”的气势保留这块孤悬在汪洋的小岛。
▲精明的日本人是从来不做亏本生意的,日本这样大兴土木图的是什么呢?
根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岛屿是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而岛屿可以像陆地一样拥有自己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沿海国有权划定200海里专属经济区、12海里领海和24海里毗边区为依据,向广阔而富绕的海域索要“海洋国土”。因此,岛屿具有数万倍的增值能力。正因为如此,凡涉及海岛的主权归属,各国绝不相让。
▲中国80%的石油沉睡海底?
以目前中国的原油产量,现已发现的储量再过二十年即告开采完毕。
而南中国海中国传统疆域内的的石油储量为六百亿吨,够用一百年。南中国海的可燃冰储量足够用上几万年。南中国海的其它资源价值在一万亿美元以上,这对中国这一人口众多而陆地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来说,简直是起死回生之地。同时南中国海又是东亚与西亚、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交通运输的咽喉和枢纽。
据科学家计算,就生产热量而言,两亩浅海海洋就相当于一亩良田,我国沿海约有这样的“良田”2亿亩,而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的水产品及鱼类生产能力,不亚于沿岸浅海,面积不低于10万平方公里,这相当于大陆粮食面积的总和。在不久的将来,南沙将要成为中国人的第二“粮仓”。
南中国海诸岛是许多岛屿、沙洲、礁、暗沙和浅滩的总称,南北绵延1800公里,东西约900多公里。诸岛礁北起海岸附近的北卫滩,南至曾母暗沙,西起万安滩,东至黄岩岛,自北至南大致可以分为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通常依据岛礁距水面的上下,分别称为岛屿、沙洲、暗礁、暗滩和暗沙等。南沙海域一共有230余个岛礁,露出水面的岛屿和沙滩有36座。太平岛是南沙群岛中最大的岛屿,面积约0.43平方公里。曾母暗沙是中国领土的最南点。
从1802年开始,英、美等国先后非法在南沙调查、测量。他们发现,在这里只有中国人存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没有人对中国拥有南沙群岛的主权提出异议。二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舰队挺进南海,使南海诸岛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951年美日签订的《旧金山和约》未明确将南沙群岛归还中国,由此引出事端。新中国成立后,历届领导人都明确指出,南沙群岛一直是中国的领土。20世纪70年代以前,英、美、法、苏等国出版的《世界地图集》,以及各种文献和权威的百科全书均清楚地将南沙群岛标属中国。
然而,由于中国海军长期积弱不振,我们对南中国海的主权没有保障。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南中国海海底发现石油、天然气,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纷纷派 勒嫉航福 加涤兄魅ǎ ∧帷⑽睦车裙 卜欠ń 惺 涂?/font >
南沙群岛是我国南海诸岛中位置最南、岛礁数目最多、分布面积最广的一组珊瑚礁群。西面隔南海主要航道与越南相望;东面隔南海辅助航道与菲律宾相邻;最南面的曾母暗沙距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来只有几十海里;北面的太平岛距西沙群岛约400 海里。
南沙群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可以说它是控制南中国海的钥匙。而且,其周围海域资源十分丰富,仅石油蕴藏量就达200 亿吨,确系中华民族繁衍发展所需的一个资源宝库。
我国根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宣布的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总面积约为300 万平方公里,只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而美、日、菲、越、印尼、印度等国宣布的管辖海域面积却相当于本国陆地面积的3 倍以上,甚至达10倍。
南沙群岛由230 多个岛、礁、滩和沙洲组成,虽然单个岛礁的面积很小(最小的太平岛只有0.43平方公里),但是分布面积却达24.4万平方海里,约80多万平方公里,占我国海洋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南沙群岛地处太平洋到印度洋的航道要冲,是一条极为重要的海上通道,每天约有400 艘船只通过这里。中国目前进口的石油有70%以上要通过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南沙群岛不仅能扼制南海的海上交通线,而且能对马六甲、巽他和望加锡等海峡(美国要控制的咽侯点)产生重大影响。各占据我南沙岛屿的国家都在把南沙问题推向国际化,以图在漫长的谈判过程中肆意掠夺南海资源。
按已知储量和目前开采量计算,南沙海域的海底石油尚能开采17年,天然气尚可开采40年。在1986年以前,越南是石油进口国,石油产量只有6 万吨。自从80年代开始大量掠夺南海石油以来,91年石油产量超过450万吨,目前石油产量已达700 万吨,使越南成为石油输出国,石油工业已成为越南经济支柱产业。
马来西亚自从在中国南海发展海上石油生产后,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石油出口总值已超过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0% ,海上石油年产量超过3000万吨。
就连文莱这个只有5770平方公里、人口27万的小国,也使从南海掠夺的石油成为其主要收益。
目前南沙岛群中中国仅控制着9 个岛礁,其中包括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大部分岛屿都不在中国控制之中。
有关国家抢占我南中国海岛礁约50个。其中越南占据着南沙的28个岛礁,菲律宾占据9 个。印度尼西亚2 个。马来西亚抢占9 个。文莱1 个。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中国海之争,表面上看是岛礁之争,实质上是资源之争。
越、菲、马等国侵占了中国南沙群岛40个岛礁和大片海域,并加紧寻求侵占的法理依据和政治支持,不断强化军事占领,抛出各种否定中国主权的解决方案,还企图使美、日等地区外大国卷入以遏制中国的行动。只要中国在南沙群岛稍有行动,越、菲、马就大叫大嚷,其他东盟国家也在外交上联合对中国施加压力;而越、菲、马继续侵占岛礁,并在岛上大兴土木,增派驻军,扩大警戒范围,向中国在这一海区作业的渔船开枪,抓捕中国渔船,其他国家则默不作声,使中国在约旱牧焱辽显獾讲还 源 ?nbsp;黄岩岛扼马六甲海峡至台湾、巴士海峡的南海航线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是中国领土,中国历史上许多文献都有中国对该岛享有主权的记载,中国曾多次对该岛命名或更改名称,对该岛行使主权管辖。国际社会普遍承认黄岩岛是中国领土,菲律宾对此从未表示过异议。但从1997年4月以来,菲律宾多次出动军舰和飞机在中国黄岩岛及其附近海域对中日美三国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参加的探险活动进行无端跟踪、监视和干扰,菲国会议员还数次登岛竖旗立碑,菲军舰和飞机至今仍对该岛进行监控。
而美国也不失时机的频频插手南海事务,并积极与东盟接触,联合菲律宾等国举行罕见的大规模军事演习。1999年,美军与南海周边各国的联合军事演习多达14次,2000年更达16次之多,这两年的演习仍有增无减。美国意在激发和巩固东盟与中国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决心与斗志,以便造成两败俱伤的结果,狡猾的美国人不用自己前来挑战,东盟便成为美国借刀杀人的利刃!
中国保持快速发展的前提是中国要有一个持续稳定和畅通的海外资源、能源及海上贸易交通线。保护海上贸易所必需的海军力量存在的前提是海上基地。中国所面临的最有争议的问题也与近海岛屿的主权争端直接相关。从地缘角度看,台湾和南沙群岛这两个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领土,对中国下一步的发展生死攸关。
“台独”与南中国海的问题是紧密连在一起的,如果中国失去了台湾,紧接着就会失去南中国海。因为一旦“台独”取得成功,就表明肯定是中国实力不济,南中国海周边国家就会趁火打劫,争相掠夺南中国海的领土与领海,那时中国也没有能力进行制止,南中国海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就会拱手让人。
与南海相比,东海、黄海不过是池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失去台湾和南沙地区属于中国的海上岛屿,中国海军就失去了发展的依托,而没有强大的海军,中国的未来就没有希望。反过来讲,一旦中国成功统一台湾,台湾岛和台湾海峡优越的地理位置将为我所用,我国防实力将成倍增加,将其威慑力投射到几千公里之外,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会知难而退,中国在南中国海的烦恼就会烟消云散。
中国如果再度丢失台湾,台湾将很容易地再度变成受人操纵的航空母舰。凭借这个不沉的航母,将封锁住中国大陆所有的出海口,这样,世世代代都为中国领土的宝岛不仅不能有益于祖国,相反它却会变成插在中国腹部的一把匕首。中国的国防将危如累卵,更罔论现代化建设了。遭受沉痛挫伤的,不只是中国的海洋事业,还有文化社会诸多领域,整个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将受到严重伤害。或如明眼人所评论:“如果不把台湾拿过来,中国就可能永远难以外向,永远困守在中国大陆”。
不管由于什么原因台湾“独立”了,西藏和新疆的分裂就为时不远了,中国四分五裂,最大的受害者是中国人民,这方面苏联解体的教训太惨苏联解体所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美国研究俄罗斯问题的专家斯蒂芬•科恩在《失败的征战》一书中引用的统计数字使人触目惊心。书中说,20世纪90年代,前苏联地区国民收入下降了50%以上,与之相比,美国在大萧条期间也只衰退了27%;前苏联地区的工人收入减少了一半;牲畜和奶牛减少了75%。
1989年,前苏联地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数有1400万;到了1998年爆发金融危机前,这一数字已剧增至1.47亿,相当于俄全国人口的总和。“休克疗法”造成了空前的社会灾难,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数量超过了苏联卫国战争的伤亡人数(2000余万)。与此同时,霍乱、伤寒、酗酒、卖淫、吸毒和艾滋病流行,数百万儿童营养不良,成年男人寿命骤减。
我国人口增长很快,每年要增长一千多万人。尽管我们的国土面积较大,但真正能够开发利用的并不多,人均耕地很少,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砍伐相 当严重。北方地区的沙漠化、南方地区的荒漠化很严重,河流的污染很厉害,北方几乎所有城市都缺水。而且我们现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能源、原材料进口量越来越大,比如石油,现在我们供不应求,每年进口的数量已经超过总用量的30%;我国现在使用的铁矿石每年也有相当比例从巴西、印度、澳大利亚等国进口;每年的铜、铝进口也不少;另外,化肥、农药、木材、纸进口的比例也相当大。
中国的耕地面积、水资源的总量分别占世界的7%,却养活着占世界人口总量21%以上的人口。而中国有限的其他自然资源及资本资源、知识资源等,也增加了解决就业问题的压力。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跟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生存压力越来越大,还能退到那里去。
一个民族要生存,就必须拥有相应的陆地、海洋和领空。陆地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基础,而且,国士辽阔,回旋余地大,应付突发事变的能力就强,相应地生存安全系数也大。
俄国历经拿破仑、希特勒二次打击而幸免于难,中国抗日战争能最终取得胜利,都充分证明了国土辽阔对于一个民族生存的关键意义。
二十世纪清王朝一再割地之后(总共割掉了一百五十余万平方公里),中国仍具有一千一百四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比明王朝要大三倍(十七世纪明王朝的疆域已萎缩到三百余平方公里),使中国具有翻身的凭借。50年前,我们不得已失去了外蒙古一百五十余平方公里的领土,几十年来使得华北的安全险象环生;台湾是中国试图成为一个海洋大国的命脉所系,她关系到中国能够否维持长远的经济发展,关系到中国能否在东亚地区有力地抗衡其它大国,今天,如果我们再失去了台湾,必然会导致中华民族的衰亡。▲
(06) ★ 美国研制太空战机 两小时内可打击全球任何地点 ★
http://www.onmoon.com/news/2006/11/26/55691.html/strong>
新闻来源:时事快报 | 2006-11-26: 在美国空军支持下,几经挫折的X-37空天飞机计划焕发新颜,一种可能被命名为X-37B的飞行器正在紧密研制,它若成功将不但预示美国会拥有新型廉价太空往返工具,还是美军实现太空战机梦想的开端,意味着一种能够自动控制进出地球轨道,并以10倍音速飞行,在不到2小时里对地球任何地点进行轰炸和攻击的新型战机开始从设想变为现实。
  11月19日,美国多家媒体报道说,美军官员证实空军正在美国宇航局(NASA)X-37空天飞机计划的基础上研制新型航空航天飞行器,这种飞行器将具备自动控制进出太空轨道的能力,并能以超高音速在大气层中飞行,新机型号可能会被命名为X-37B,估计将于2008年初开始试飞。就在本月初,美国总统布什公布新的国家太空政策,拒绝为美国发展太空武器设置任何限制,而美国第一架太空战机很有希望从X-37B的研究成果中产生。
  实际上,为保证部署在太空的各种卫星和航天器不受威胁,确保美国在近地轨道的领先地位,美国正在有计划地打造一支太空打击军队。这将是一支前所未有的军队,他们的武器可以部署到敌方防空手段达不到的高度,并随时对地球上任何设施发起攻击,而其超过10倍音速的高速突防仿佛闪电一般,可在两小时内到达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让任何拦截导弹看不到它的影子。这种武器就是未来的太空战机,而它能成功与否,与X-37空天飞机计划的进展关系密切。
  空天飞机是航空航天飞机的简称,它集飞机、运载器、航天器等多重功能于一身,既能进入太空轨道运行,又能在大气层内作高超音速飞行、水平起飞、水平降落的新型飞行器,将是21世纪控制太空与争夺制天权的关键武器装备。
  有专家认为,空天飞机如果真的获得成功,将使现在的空战模式发生根本的变革,它可以完成美国现有的作战飞机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加快速,也更加难以防御。目前美空军要下达远程轰炸任务时,必须依靠基地和打击目标的位置,来决定派遣B-2远程隐形轰炸机还是B-52轰炸机,而这往往需要12到24个小时才能完成任务。而空天飞机的打击速度将使美国真正获得全球即时打击的能力。
  美国目前最出名的空天飞机计划有两个:X-33和X-37。美国空军计划设想取得太空作战飞行器和太空机动飞行器。太空作战飞行器将是能进入地球低轨道的单级入轨飞行器,或是使用目前的第二级推进器将商务载荷送入地球中轨道或更远的地方。太空作战飞行器将能垂直或按要求发射,将载荷送入太空、执行监视或其他类型的战斗支援任务,随后返回地球并进行水平着陆。太空机动飞行器将是一种由可再用发射装置或太空作战飞行器送入轨道后,能够在轨道执行任务的在轨飞行器。太空机动飞行器能够以自身暂时充当卫星或机动执行部署或回收卫星的任务。这种飞行器能在太空停留4至6个月,携带从武器到替代卫星的各种载荷。X-33测试了部分将用于日后太空作战飞行器的技术,X-37的部分概念则来自太空机动飞行器。
◆X-33:第一代空天飞机失败
  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空军将领就对空天飞机的性能做出一些要求,有关机构开始对空天飞机作探索性试验,当时它被称为“跨大气层飞行器”。20世纪60年代发展的X-15、X-23和X-24等方案,为后来的空天飞机研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由于当时的技术、经济条件相差太远,且应用需求不明确,因而中途夭折。
  80年代中期,在美国的“阿尔法”号永久性空间站计划的刺激下,一些国家对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的热情普遍高涨,积极参加“阿尔法”号空间站的建造。当时估计,空间站建成后,为了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向空间站运送人员、物资和器材等任务每年将达到数千次之多。这些任务如果用一次性运载火箭、载人飞船或航天飞机来完成,一年的运输费就将达到上百亿美元。为了寻求一种经济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美、英、德、法、日等国纷纷推出了可重复使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方案。
  1986年,美国提出研制代号为X-30的完全重复使用的单级水平起阵的“国家航空航天飞机”,重点是对高超音速喷气式发动机技术进行研究,后来又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了火箭动力航天飞机方面,为研制空天飞机打下基础。
◆NASA对其寄予厚望
  1994~1996年,由美国空军大学、空军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完成的一系列关于未来军事装备的研究报告均建议把空天飞机作为今后20~30年最重要的武器装备之一。1996年7月,美国宇航局和洛马公司签订了一项协议,由洛马公司研制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运载器技术验证飞行器,并进行飞行试验,以为研制和经营可完全重复使用的实用型运载器进行技术上的准备。该验证机代号为X-33,而最终要研制的实用型飞行器被称为“冒险星”。
  X-33具备把11.35吨有效载荷送上国际空间站的能力,美国宇航局希望它能比老一代航天飞机节省90%的发射费用。如果研制成功,X-33将是美国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空天飞机。像第一代航天飞机一样,X-33的发射和降落将分别采取垂直发射和水平降落的形式,但它支持单级火箭运输,仅依靠自身发动机和内置燃料,无需任何外挂燃料的辅助燃烧动力就能进入轨道,不但能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同时还能缩短两次任务之间的准备时间。
◆不成熟技术埋下祸根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设计者们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气塞式火箭推动器,以使飞行器以18倍音速的速度飞行,同时,为减轻重量,X-33将采用新式的质量较轻的复合材料制造。但是,一些专家认为这些技术在当时并未成熟,将导致X-33的失败。
  NASA原计划于1999年7月4日制造出样机,1999年7月26日进行马赫数为7的第一次飞行。但由于技术难度太大,X-33技术验证机的研制任务未能如期完成。2001年,在经过5年的研究,耗资12.6亿美元后,NASA和空军相继宣布取消X-33技术验证机的研制计划,但“冒险星”计划并没有被停止。洛马公司当时准备成立一家公司,称为“冒险星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筹集制造和经营“冒险星”实用运载器所需的50亿美元资金。
  美国空军虽未直接参与X-33项目,但却一直对这种技术十分关注,美国宇航局取消X-33项目后,美国空军太空司令部曾表示空军想要评估形势并有可能接管X-33计划的后勤支持,但迄今未知有进一步消息。
◆X-37:屡遭挫折,最具潜力
  X-37是一种由助推火箭发射或飞机投放、可进入地球轨道高速飞行的无人驾驶空天飞机。由于它通过遥控导航,没有驾驶舱,因此体积比太空飞船小很多,非常符合空天飞机轻便灵活的要求。它长约9米、翼展4.57米、可携带2吨左右的物品,照设计能在近地轨道上以每小时2.5万公里的高速飞行。相比之下,传统的太空飞船重90多吨,长37米。
◆空军需求助其起死回生
  X-37是美国正在积极研制的空天飞机计划之一,参与到该计划中的主要有NASA,美国波音公司以及美国空军。
  X-37空天飞机计划一度暂停,不过美国空军难以抵挡其未来军事潜力的诱惑,大力推动有关研究起死回生。
  X-37计划与X-33有一定关联。X-33虽然失败了,但它的重复发射设计在太空运输方面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NASA于1996年提出了Future-X计划。这个计划被拆成两个子计划,其中规模较小的“探险者”,就是X-37计划。这是因为X-33计划在1994年一度被冻结,影响到好几个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度。为了让几个致力于太空运输方面的研究机构可以继续把他们的实验结果送上太空做高超音速的飞行验证,从1998年底直到1999年7月,波音与NASA签署了4年合作协议,建造一系列验证机中的第一架。
依照计划,X-37将成为第一架同时具备在地球轨道上飞行和具备再入大气层能力的飞行器,而机上的自动操作系统将在NASA所致力的“降低进入太空的负载成本”上扮演关键性的角色。在原计划中,X-37可以由航天飞机携带进入太空,但是在有报告指出使用航天飞机携带X-37进入太空不合乎经济效益后,就改由“三角洲4”或是相似的火箭负责这个任务了。在太空中,X-37可以经由本身配备的火箭引擎推动,得到25倍音速的飞行速度,直到重入大气层前,X-37有21天的时间在太空中进行相关的实验,然后重返地球,降落在传统的跑道上。
◆小比例模型试飞成功
  在2000年初,美国空军对X-37计划十分感兴趣并加入进来,提供了一架同样也是波音公司建造的X-40无人架驶飞行器作为X-37的测试平台。X-40是X-37的85%缩比模型,体积只有后者的85%,其长度将近8米,重约1.2吨,由CH-47直升机携带,在大气层内做了一些无动力的试飞,以减少X-37试飞时的风险。X-40的导航、控制系统都与X-37相似,所有这些系统都经过了严格的飞行实验,X-37的制造商波音公司参加了这些实验,他们还对X-40进行了改装,并曾在美空军爱德华兹基地进行了试飞活动。
◆最近一次试飞摔了跟头
  按原计划,X-37将在2002年进行第一次大气层内的无动力试飞,而轨道试飞和两次正式任务将被安排在2003年。但是,美国空军2002年取消了X-37项目,理由是X-37不是一个专门用来测试军事科技的计划,此举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资金上的困难和进度上的延误。接着在2003年11月,NASA在美国空军的要求下重新恢复X-37试验型空间飞机在轨飞行270天的计划,目的是验证装有照相机和炸弹的空间飞机一次飞行在地球轨道呆几个月的可行性。2004年,NASA声称X-37计划不再符合NASA的长期目标,并在同年的9月把这个计划转移给美国先进计划研究局(DARPA)。2005年6月21日,X-37搭乘曾首次进入太空的民用运载飞机“白骑士”首次空中飞行试验。今年4月,DARPA曾在大气层边缘对X-37进行了首次秘密“投放测试”。试验中,X-37被带到太空,然后被释放并直接降落。降落时,X-37飞出跑道,机头部严重受损,试验并不完全成功。更为致命的缺陷是,作为执行军事任务的飞行器,X-37需要利用火箭推进、或者靠另一架飞机的协助,才能达到近地轨道的高度。因此每次在执行任务前,它都必须花半天时间进行准备。这显然和军方“2小时内轰炸全球任何目标”的要求相差太远。
  不过,美国空军并未就此灰心,按照计划,X-37最早将在2007年底至2008年初进行正式试飞。
◆具备实战能力尚需10多年
  巨大的战略利益使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眼光投向了太空,在研制空天飞机方面也是如此。继美国实施空天飞机计划后,俄罗斯、印度、、德国、日本等国也在积极地研制空间作战飞行器。当然,这些国家在投资规模和研制进展上都与美国相差很远。
  军事研究者预计空天飞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2025年或其后部署的空天轰炸机,它能在2小时以内飞行1.6万公里、携带约5.4吨炸弹或巡航导弹,从美国本土出发轰炸全球任何一个地方的敌对目标。另一种是空天侦察—反侦察机,它能够在太空攻击敌方卫星及其他航天飞行器、维修本国卫星,或者把无人驾驶侦察机投放到敌方领空。空天飞机能否实现快速轰炸打击能力仍有待观察,宇航专家认为空天飞飞机达到太空作战的能力至少还需要10到20年。
◆X-37大事记
  2001年5月
  NASA成功进行X-40试飞,这是这种原型飞行器的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飞行试验。此次试验为其体积更大X-37搜集信息。
  2002年
  美空军取消了X-37项目。
  2003年11月
  NASA在美国空军要求下重新恢复X-37在轨飞行270天的计划,目的是验证装有照相机和炸弹的空间飞机一次飞行在地球轨道呆几个月的可行性。
  2005年6月
  X-37搭乘“白骑士”运载飞机首次飞行。
  2006年4月
  X-37利用自动控制从高空降落,但在着陆时出现问题,滑出飞机跑道。▲
(07) ★ 1955年授衔刘亚楼争大将失败背后 ★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3/11027561/20061125/13767311.html

2006-11-25:现在沸沸扬扬流传的有关1955年授衔内幕很多,既然是授衔就有争的和让的,争的肯定比让的多的多但从目前曝光的情况来看,似乎青一色都是谦虚礼让的典型,当然其中不乏有实事求是的,比如孙毅徐立清是主动写过信让过上将的,许光达也是固辞过大将的,可惜有些就不甚可靠,比如曾广泛流传的粟裕让帅的故事,就是出自李银桥卫士回忆,而最初的元帅11人名单里并没有粟裕,因此不知道粟裕的这个让帅是以退为进还是子虚乌有了。
  谦让的本来就是凤毛鳞角,至于说到争衔的那可就海了去了,就连元帅里贺龙对自己排在林彪下还不大服气呢。在元帅决定后这些位的部下自然是要找上门来争一争了,现在的反面典型揭出来的也就是王近山,王必成,聂贺亭等区区几个中将,实际上就连当时正在青岛疗养从不过问这方面是非的林彪这回也在别人请托下出了手。可见争衔之激烈了。
  
  当然能请的动林彪这位尊神的除了毛主席外就得数刘亚楼了。刘亚楼和林彪的关系其实不用多说了,就提几件事,红军时期林彪当军团长时,大会小会,身边常有俩保彪,左面刘亚楼,右面杨成武。林彪话音一落,带头喊号子的就是这两位。抗日时期斯大林三个半师换林彪的神画就是从刘亚楼这儿传出来的,解放战争时期,林彪说刘亚楼一人顶三参谋长。林彪打叶群时,也就刘亚楼敢劝。1965年刘亚楼去世前林彪还打破不探望病人的惯例去看望了刘,并留下些京剧唱片,等刘死后也是林彪亲自主持了葬礼。
  1955年授衔最先搞定的是元帅,1954年9月28日,也就是授衔前,新的中共中央军委产生,由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12人组成,元帅大将军衔是由中央军委决定的,这几位自然当仁不让,除了小平同志兵转民,来个中共中央秘书长,其它的一人一个元帅哥俩好谁也不用争了,录取率100%。虽然排名时费了点劲,总还不至于抓破脸皮,可等到授大将时就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多了。
  现在有一种说法,当大将你得有点资历,至少在红军时期是个主力师的师长,可算来算去够的上的远远超过10个人,这下就只好论资排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论资排辈也得按山头划,几大野战军都要有代表人物,还不能是主席不得意的,林彪的这封信也就应运而生了。林彪的这封信是写给主席的,大意是建议在授大将军衔时考虑井岗山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其实质就是增加些井岗山上下来的在大将中的人口。当然没好意思直说是要给刘亚楼授大将。而从授衔的结果看,和井岗山拉的上边的大将有六七人之多,可惜刘亚楼最终还是未能入选。
  有熟悉军史的朋友参见上将排名可以发现刘亚楼在上将中的排名也不十分靠前,萧克,王震都在刘亚楼的前面,由此可能推出刘亚楼当大将本来就无望,但实际上把大将中的一些位如罗瑞卿,许光达,黄克诚,论资历,战功,下放到上将中也排不到前几名去,因此谁当大将,谁不当大将还是很有些复杂性的。
  我之所以说刘亚楼当大将还是有希望的是基于授衔后中央军委的变化。1956年11月,中央军委决定增补黄克诚(国防部副部长兼中央军委秘书长)、粟裕(总参谋长)、陈赓(副总参谋长)、谭政(国防部副部长兼总政治部副主任,12月任总政治部主任)、肖劲光(国防部副部长兼海军司令员)、王树声(国防部副部长兼总军械部部长)、许光达(装甲兵司令员)7位大将和肖华(总政治部副主任兼总干部部副部长)、刘亚楼(空军司令员)、洪学智(总后勤部部长)3位上将为中央军委委员。由此可见,前一任的军委委员全是元帅,这次增补十位基本是按大将衔的,三位没能入选的大将多是因平衡派系和照顾老弱病残给照顾进去的,单以刘亚楼的,解放时四野参谋长,和解放后空军司令员的职务授大将还是有希望的,虽然比较起来刘的资历可能差些,但比起许光达的突击提拔还是好些的。
  大将中论战功头一号粟裕肯定是当然人选,论党龄要算陈庚最长而他本人又是北伐名将,黄克诚是当时的军委秘书长井岗红旗下的蛋,张云逸当过新四军的参谋长而当时粟裕不过是个支队长,王树声当过四方面军的副总指挥,许光达是洪湖苏区的代表,又是装甲兵司令,徐海东算是鄂豫皖苏区的代表,萧劲光是海军司令员也是井岗山上下来的,谭政是党在军队的政工方面的旗帜,主席坚持在大将里要保的,最后罗瑞卿这个大内保镖是主席钦点的公安部长,虽然听说当时评议时阻力不小可在主席力保下还是通过了。这样看来十位大将是一个都不能少。
  从结果上看,许光达,萧劲光这俩兵种司令可都是大将。如果主席不坚持在大将中设政工干部的化,或者不提名罗瑞卿入选的化,以刘亚楼当时的职务还是有一定希望的。那么究竟是谁最有可能挤掉了刘亚楼这个空军司令的大将呢,刨除山头因素,还是让我们在井岗山头内的两个大将来比较下。
  虽然刘亚楼的是1929年才入的党,但和罗瑞卿的1928年也相差不远。解放战争时罗瑞卿的晋察冀政委和刘亚楼的四野参谋长比也没啥优势,解放后一个公安部长,一个空军司令,可以说平起平坐,但单以军队内部来论可能还是空军这个兵种司令更有说服力。
  其实刘亚楼在红军时期也是师级干部,可惜的是抗日战争期间有些空白,但必竟在东野时刘亚楼的参谋长要高于谭政的政治部主人,“林罗刘谭”解放战争中刘亚楼压了谭政几年,战争时期重武轻文,和平时期重文轻武,政治挂帅,刘亚楼最后授衔时还是被谭政压过了一颗星。
  最后就得看看领袖好恶了,谭政,罗瑞卿和主席的关系远比刘亚楼和主席的关系深,当然如果换林彪当军委主席那刘亚楼的大将估计是跑不掉的了。大将里面其实真正鹤立鸡群的就是个粟裕,别人少了谁放上将堆里也高不出一头来。说来能评上大将一是和当时职务有关,二是照顾下山头资历,最后主席怎么划圈拍板,心中所向只怕也是一个看不见的因素。不然以萧克当年红军军团长之尊,曾和贺龙平起平坐过,当个上将还是有点委曲了。
(08) ★ 印度拟在蒙古建基地制衡中国 ★
http://bbs.military.china.com/jsp/pub/staticFile/htmls/2006/11/1011/6484155_page0.html
   印度又打算在海外建立军事基地了。日前,印度知名军事网站“印度防务”援引《印度日报》5月5日一篇题为“印度在蒙古筹划军事基地以制衡中国”的文章称,印蒙两国防务合作关系近几年来出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印度在蒙古设立军事基地的计划目前正在讨论之中。高官互访商讨细节转自81.china.com
   在2000年以前,印度和蒙古的双边往来并不密切,近年来,印蒙关系特别是两国军事合作关系得以大幅提升。
   5月3日到6日,印度国防国务部长帕拉姆拉久对蒙古进行了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据印度亚洲新闻社报道,拉久在访问期间得到了相当高的礼遇。
   其实,早在2005年12月,蒙古国防部长对印度进行一周正式访问时,就与印度国防部众多高官进行了多轮会谈。当时印蒙双方同意成立联合工作组,以便就部队人员训练、举行常规军事演习等细节性问题进行磋商,为两国全面提升军事合作关系打下基础。
   加快海外军事布局
   一些亚洲问题专家认为,印蒙两国如此迅速地提升军事合作关系,一方面源自蒙古希望能够实现外交多元化,另一方面,印度寻求加快针对亚洲地缘政治的海外军事布局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加,印度已不单单拘泥于成为南亚次大陆的地区大国,而是进一步将军事及战略影响扩展到整个亚洲乃至全世界。
   如果说在蒙古设立海外军事基地还只是初具构想,那么印度在塔吉克斯坦的艾尼空军基地已经在建设当中。
   法国媒体认为,如果印度在蒙古设立海外军事基地能“梦想成真”的话,可以预见,届时印度在“南下印度洋”的同时,“北进亚洲内陆”也会使得整个亚洲地缘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印驻塔艾尼空军基地
  印度近期将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以西15公里处正式建成首个海外军事基地——艾尼空军基地。
  塔吉克斯坦艾尼机场是自1985年就已废弃的苏联空军基地,印度边境道路组织公司正在此建设三个机库。根据2002年4月印塔达成的双边防务合作协定,两个机库用于停放印军12架战机。
(09) ★ 美国新任国防部长特别警惕日本间谍 ★
http://bbs.military.china.com/jsp/pub/staticFile/htmls/2006/11/1011/6484367_page0.html
  近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辞职,罗伯特•盖茨将接任国防部长。对于五角大楼的新任掌门——现年63岁的罗伯特•盖茨,人们充满了好奇。
◆接手伊战烂摊子,人们拭目以待
  据美国媒体报道,盖茨此次出山的重要原因是,他认为伊拉克战争的结果将决定今后几十年的世界格局,美国人现在正处于一个关键时刻。
  据美国媒体报道,盖茨在许多方面与拉姆斯菲尔德相反。早在2002年,他就曾表示质疑美国发动对伊战争的理由。最近一个时期,罗伯特•盖茨还与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共同发表伊朗专题研究文章,认为对伊朗动武会损害美国利益,采用直接对话才是最有效途径。对伊拉克战争,盖茨表示,他希望美军能在一两年内撤离,但他不主张马上撤军。盖茨表示:“不管好坏,我们已下了赌注。我们必须等到实现目标才能走。匆忙撤军对在伊拉克已作出牺牲的美军有害。”
  美国媒体11月9日说,选择更加谨慎、务实的盖茨取代拉姆斯菲尔德,标志着布什路线的改变。与其前任拉姆斯菲尔德相比,盖茨最大的不同之处也许是表现出某种“慎战”意识。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说,他希望任命盖茨意味着“美国对中东政策的重要纠正”。一些民主党人士则表示,他们期待一个不太好战的五角大楼新掌门。
◆曾首次组织模拟网上“9•11”演习
  美国媒体报道说,这位五角大楼即将上任的新掌门对于网络安全十分重视。据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2005年盖茨提醒美国人说:“一个远在菲律宾的少年黑客都可以通过制造病毒,一夜之间给美国经济造成100亿美元的损失。试想一下,如果有人拥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使用一套设计复杂、功能强大的病毒程序攻击美国经济赖以生存的网络系统,那么将会给经济带来多大的损失?”
  据盖茨披露,中央情报局和国家安全总署曾在1999年前举行过一次演习,请50位电脑专家测试让美国的网络瘫痪难度有多大。结果,他们只用两天时间就做到了这一点。
  在盖茨的推动下,美国中央情报局2005年举行了为期3天名为“沉默地平线”的演习,模拟了一次类似“9•11”恐怖袭击规模的互联网电子攻击,以测试美国政府和企业对恐怖分子因特网攻击活动的防御能力。▲
(10) ★ 冷战刚结束中情局就将矛头对准日本 ★
http://bbs.military.china.com/jsp/pub/staticFile/htmls/2006/11/1011/6484367_page0.html
  据美国媒体报道,1991年在老布什总统的提名下,罗伯特•盖茨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中情局局长之一。当时苏联刚刚解体,随着美国头号对手的消失,老布什交给盖茨的首要任务就是为中情局寻找新的定位。
  盖茨选定的目标是日本。他在全美电视讲话中说:“到目前为止,中情局的活动重点是放在监视苏联上的,今后要尽全力将搜集情报和开展谍报活动的目标转向与美国进行经济以及技术竞争的国家。”美国媒体表示,当时所有人都知道,这番话是冲着日本说的。盖茨认为日本一定会进一步派遣商业间谍到美国窃取经济情报,所以中情局必须加强对日本的防范。
  据美国媒体报道,盖茨十分重视对日情报工作,这一点即使在其不再担任中情局局长后也表现得非常突出。2002年7月,在担任得克萨斯农工大学校长期间,盖茨在一个信息安全国际会议上作报告时仍不忘对美国人发出警告,注意防范来自日本的商业间谍。他说,所有商业间谍攻击手段都需要某种条件,如开放式系统、远程登录和简单的密码等。因此美国企业首先要检查自身哪些资料是至关重要的,然后采取加密措施予以保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