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日本的救援为何遭此冷漠和尴尬的原因

易经给我们的64个人生智慧

http://www.ddhw.com/blog/viewblog.aspx?user_id=10213&msg_id=523

 

第五十六感悟:走出家们闯荡世界—–寻找发展之路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我们要走出去,看世界,学本领,破除了满足现状,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树立市场观念和致富意识,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勇于走出家门闯荡世界。

 

今 日 看 点 : 2011-0402▲◆★●■☆

 

中国对日本的救援为何遭此冷漠和尴尬的原因

http://www.junshijia.com/article/0402/62222.html

 

中国政治改革远超外界了解

http://www.zaobao.com/zg/zg110401_009.shtml

 

世界十大空军:中国第位列英以之后

http://mil.chinaiiss.com/html/20114/1/a3669a.html

 

连战吁两岸尽快进行政治方面协商 国台办回应

http://news.chinaiiss.com/html/20113/31/a365b2.html

 

2010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凸显九大亮点

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1_04/01/5508935_0.shtml

 

中国借力美国发展本国科学

http://ed-china.stnn.cc/diplomacy/201104/t20110401_1534556.html

 

筋长一寸,寿延十年人人都该学点“易筋经”(5) 

http://book.ifeng.com/lianzai/detail_2011_03/16/5190657_10.shtml

 

 

 

中国对日本的救援为何遭此冷漠和尴尬的原因
http://www.junshijia.com/article/0402/62222.html

     2011-04-02: 中国军队准备的医疗船被日本政府的拒绝;中国救援队原定是80多人被日本政府要求减至15人,而救援队队员在日的艰苦救援工作中甚至连食品都得不到日本当地政府帮助;中国援日的3000万元人民币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及汽油1万吨、柴油1万吨无偿援助(约合人民币1亿5000万元)到日后,却遭日方很不礼貌的、无理要求和对待!

  我们的好心救援一再遭遇“尴尬”地 ,这是为何呢?

 
  无论是中国对日本3000万元、20000吨燃油的援助,还是中国三一重工赠送给日本的62米重型泵车,都表示了中国对日本不计前嫌的慷慨和大方(尽管日本不承认南京大屠杀、并强占钓鱼岛)!虽然,日菅直人政府表示感谢,但日本民众普遍反应平淡。

  日本人从上几代到现在一代,对中国的歧视和敌意顽固地持续着,并非中国的巨额援助、救援就能赢得日本人好感而改变…… 日本能领台湾的情,并不领大陆人的情,那日本为什么向中国提出请求援助的要求呢,这又是为什么?

      从历史上看,日本无论在军事、经济上是个顽固的、不服输的国家 ,我们自认为已超过日本,有钱了,借此日本遭受灾难之际,伸出援手,以示友好,终究会感动日本的 ,是这样吗?

  去过日本的人都说,其实,日本人并不尊重中国,对中国始终持戒备心理。大多数日本国民认为:从人均收入、生活水平上看,中国贫、富差距很大,民众的素质低,生活质量差,并不认同中国超过日本,他们把中国看成是个“暴发户”,到处大把地甩钱、施舍来笼络他国人心。

  所以,在他们的眼里,在中国的“援助”面前,日本人要保持他们大和民族的所谓“尊严”!

  我们好意援助日本却成了“屁股烤火一半热”。我们中国吃日本人的亏还少吗!我们的决策者们为什么总是用自己的思维来揣摩对方的意图呢?为什么记吃,不记“打”,总是做些“无用功”呢?

  出于人道主义,中国是应该援助受灾的国家,但援助是有限的、有原则的,也要考虑本国的国情、国力和民意的。

  国际灾难援助,并不是你钱出的越多就越受国际社会的赞许!

  在对受到自然灾害的国家援助上,世界上许多富国(挪威、瑞士、英、法、德、美国)并非像中国出手那么大方。这是因为这些国家比较现实,有自己的标准,大都根据自己的国情、主要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考虑援助问题,并不是以政治为主要目的来考虑。

  否则,让人们觉得你的援助“政治”色彩浓重或另有“目的”,并且缺少“人道主义”的实际意义!会适得其反,给国际社会的感觉是在“出风头”、当老大。

  我们的援助赋予了太多的“政治色彩”必然会引起受援国的戒心,这是我们将来对外援助应该检讨或深思的课题!

  另外,光靠花金钱、搞援助、免债务就是强国?负责任的大国?就能赢得世界尊重?就是大国风范?

  我们过去无偿援助了那么多的国家,结果,得到的是什么——背信弃义!这是教训啊!

  中国领导人或决策者应当知道:国家和家庭是一样,务实些吧!只有家里真正富足了,才有能力救济那些贫困的人们,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援助!作者:蓝色旋律  ▲◆★●■☆

中国政治改革远超外界了解
http://www.zaobao.com/zg/zg110401_009.shtml

(2011-04-01)早报导读 ● 于泽远

  (于泽远报道)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维为前天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说,许多西方人只承认中国经济改革成功,而不满意政治改革。实际上,中国各种政治改革已有相当的积累,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远比外界了解得要大。

  张维为认为,在中国的特定环境下,走出旧的“政治挂帅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只能是一个政治变革的过程,中国确实把许多政治改革的措施寓于经济改革之中,并围绕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来推进。

  文章指出,过去二三十年中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变革大致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保守改革模式”,即政治体制完全不动,只对经济体制进行有限的改革;第二种是“激进改革模式”,即对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都进行激烈的变革;第三种是“稳健改革模式”,即中国模式,其特点是“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与相对较小规模的政治体制改革”,而政治改革重点是为经济改革和民生改善铺平道路。这三种模式中,中国模式无疑是最成功的。中国避免了大的动乱,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充满活力,人民生活水平获得了空前的提高。

  张维为说,一些人之所以对中国进行的政治改革视而不见,主要是因为这些人的视野比较狭隘。“他们只认同西方政治模式,只要你的制度与西方所谓的民主体制不一样,他们就认为你还没有进行政治改革。这些人如果眼界更开阔一些,除了西方的民主体制之外,也允许探讨不同形式的、符合各国自己特点的民主体制,就能够以宽容、平和甚至欣赏的心态看待中国的政治改革了。”

  张维为日前在荷兰参议院演讲时总结了“中国模式”的八个方面,其中包括:稳定优先、渐进改革、对外开放以及比较中性、开明、强势的政府。

  他说,中国的民族、宗教、语言和区域的复杂性堪属世界之最。这种特点也形成了中国人担心“乱”的一种集体心理。中国传统的观念是“太平盛世”,“盛世”与“太平”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78年改革开放将近一个半世纪中,从外国入侵、农民起义到军阀混战、意识形态疯狂使中国最长的太平年景没有超过八到九年,中国现代化进程总是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断。过去的30多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跨长度的持续稳定的发展,这才使中国奇迹成为可能。

  同时,中国人没有传教的传统,但有很强的学习传统。在中国世俗文化的氛围中,学习别人之长是备受赞誉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国家之一。

  张维为认为,中国政府能够实现比较艰巨的战略目标,如推动中国银行系统的改革,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刺激经济以应对全球经济危机。这个特点源于中国源远流长的儒家强势政府观,即政府是必要的善,政府组成的基础是“选贤任能”,毕竟中国在上千年前就创立了文官考试制度。中国今天的政治体制虽有不足,但不大会产生低能的领导人。▲◆★●■☆


世界十大空军:中国第5 位列英以之后
http://mil.chinaiiss.com/html/20114/1/a3669a.html

 据 “topyaps” 网站消息:列出世界空军前十强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这个话题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