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

今 日 看 点 :2006-8-25
(01):★ 中 国 不 在 “ 北 极” 和 美 国 争 雄 ★
http://news.milchina.com/2006/8-23/95247.html
(02):★ 从 西 藏 调 水 救 中 国/全 案 (大 西 线 工 程)★
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931275940855808/20060822/870057.shtml
(03):★ 宋徽宗时代经济空前发达/却最终亡于腐败 ★
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927981700939776/20060822/870532.shtml
(04):★ 中 国 崛 起 对 西 方 是 祸 是 福 ?★
http://junshi.daqi.com/bbs/00/713000.html
(05):★ 日本欲夺东亚主导权 冲击中韩合作轴 ★
http://cn.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doc/docDetail.jsp?coluid=10&kindid=255&docid=100195243
(06):★ 北 京 大 学 别 无 选 择 / 黎 阳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884239&typeid=14
(07):★ 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884395&typeid=14
(08):★ 中美联合公报草签揭秘 毛泽东:台湾部分不能改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29467
(09):★ 中国政治上的一大弊端是“官多为患”★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29469
(10):★ 学者上书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九问题拷问人工天河 ★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8215/4735823.html


★ 中 国 不 在 “ 北 极” 和 美 国 争 雄 ★
http://news.milchina.com/2006/8-23/95247.html
海峡军事网:(蔡亿锋) 北极地区谁与争锋?
  
  北极冰层迅速解冻,美俄潜艇剑拔弩张,一场国际“冷战”拉开帷幕。应该如何看待北极的战略价值?北极地区谁与争锋?
  
  美国军方和政府智囊机构成员、风险分析员布夫日前在“美国军事网站”上撰写的《潜艇与新北冰洋》一文,把冰雪覆盖、沉睡了千万年的北极推上了风口浪尖。布夫在这篇文章中指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冰层迅速解冻,北极的自然资源惊现,一场国际“冷战”可能拉开帷幕。布夫还耸人听闻的说,参加这场“冷战”的除了与北极有着密切地缘关系的挪威、丹麦、加拿大、美国以及俄罗斯5国外,更有试图实现“全球战略平衡”的中国,如中国潜艇前往北极水域设立核阵地,将直接威胁美国。提到中国以后,北极事件炒作进一步升温,并成为热点话题。
  
  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北冰洋、格陵兰岛、冰岛等岛屿以及亚、欧、北美大陆北部的苔原带和部分泰加林带,面积2100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地和岛屿面积近800万平方千米。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被亚、欧、北美洲所环抱,通过挪威海、格陵兰海和巴芬湾与大西洋连接,并以狭窄的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北冰洋海冰形成的浮冰山与冰架形成的冰山一起。北冰洋表面的大部分终年被海冰覆盖,海冰平均厚3米。中央北冰洋的海冰已持续存在300万年,属永久性海冰。北极地区现有总人口为900多万,分布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丹麦、芬兰、冰岛、挪威和瑞典8个环北极国家。
  
  沉睡千万年的北极最近为什么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其中的原因就是北极处在亚、欧、北美洲的关联处,地理位置特殊。并且资源丰富,是地球上为数不多的未开发的处女地。而且最为直接的原因就是随着地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川融化,埋藏在地下的宝藏将从见天日。
  
  北极战略位置特殊,是美国和俄罗斯等军事大国的活动区域之内。更是军事大国对别国实施战略威胁的最理想位置。长期以来,美国和俄罗斯的核潜艇都在北极地区频繁活动,而且俄罗斯还在北极地区建立核实验基地。
  
  面对北极的全新战略诱惑,与北极有着密切地缘关系的挪威、丹麦、加拿大、美国以及俄罗斯5国已经拉开了北极角逐的序幕,其中尤以美国与俄罗斯为甚。今年7月底,俄罗斯国防部长悄然视察了位于北极圈内的核潜艇研发基地,鼓励俄核潜艇官兵“为了新的任务而准备”。事实上,北极的全新战略态势已经让美国与俄罗斯两国的战略核潜艇悄然恢复了“猫捉老鼠”的游戏。
  
  在这场新的游戏中,美国的“海狼”和俄罗斯的“台风”是两大主角。其中“海狼”潜艇长99.4米,艇壳采用HY-00高强度钢,艏部声纳罩为钢罩,配有能透过冰层的侦测装置,就是为了适合在北极冰下海区执行作战任务;“台风”是俄罗斯海军第四代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是冷战时期前苏联海上战略核力量的颠峰之作。该艇浑圆的舰体及短胖的帆罩,使它有3米的破冰能力,其设计作战目标是为了对付美国。
  
  美俄两国在北极地区都部署了潜艇,可以说是针尖对麦芒。俄罗斯更看中北极的战略价值,而美国更看中经济价值。
  
  美国军方和政府智囊机构成员、风险分析员布夫在他的《潜艇与新北冰洋》一文中还特别提到中国,说如中国潜艇前往北极水域设立核阵地,将直接威胁美国。布夫认为,在“新北极”角逐战中,中国“具有特别的挑战”,因为中国潜艇一旦进入该地区,那么就可能开辟除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之外与美国角逐的“第三战场”。布夫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代表美国军方的担忧。
  
  对此,中国战略专家薛翔指出,中国一直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执行和平发展的战略思路。中国不会把北极作为军事扩展的战略基地,也不会把北极发展为威胁别国的作战平台。但北极是全人类的北极,是全人类的财富。中国有责任有义务在科学考察等方面为开发北极做出自己的贡献。▲
★ 从 西 藏 调 水 救 中 国/全 案( 大 西 线 工 程 )★
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931275940855808/20060822/870057.shtml
背景:一本《西藏之水救中国》奇书,主张引雅鲁藏布江、怒江等五江一河充沛水源,入新疆、内蒙古、甘肃等西北地区,进而彻底解决大陆北方千百年来的缺水问题。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的主张,不是说说而已。从去年至今,中央政策研究室的官员商讨十一次之多。目前中央领导可说是人手一本,全案(大西线工程)已惊动中南海高层。
“大西线”工程是:在我国境内修建一条运河,贯穿“五江一河”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每年将相当于4条黄河流量的西藏优质水资源输送到京津等我国北方干旱缺水地区,润泽我国60%的国土面积,使大半个中国从此不再困于水旱灾害,永解中国北方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
▲采访实录:
用十七年时间研究写成《西藏之水救中国》的李伶,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二炮兵政治部原文艺创作室主任。
李伶称对引水治水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他在采访过程中深刻体会中国缺水形势,与提出方案的军官们共同研究,才向中央提出可行方案。
问:你是部队作家,怎么对“水”产生兴趣?
答:因为八个字:缺水形势,忧患意识。中国人均水量只有世界的四分之一,世界排名第一百二十一位,总体缺水,贫富悬殊。哪里贫?中国北方。哪里水多?西藏。西藏东南部有相当于十二条黄河的水量白白外流,下游地区泛滥成灾,多大的浪费啊。祖国母亲把浩瀚的大水盆顶在头上、扛在肩上,而乾渴的中华子孙却一个劲地在母亲的脚背上找水、引水,能解决问题吗?这样的现实和矛盾让我没法无动于衷。
问:《西藏之水救中国》的成书过程是怎样的?
答:有个认识和发展的漫长过程。十七年前,郭开等人引黄济京的治水思路(又称朔天运河)刚刚形成体系,发起人之一的总后勤部离休干部韩守文给我打电话,希望我为这项事业“动动笔”,宣传宣传。听了他的介绍,我觉得这是个重大题材,值得关注。但又觉得这一辈子扛枪操炮的,现在搞运河,专业知识啃得动吗?当时有这样的疑虑,但出于朋友情面,我还是采访了他们,这就认识了郭开等一大群“运河迷”、“引水狂”。听了他们的介绍,立刻被感染了,但里面涉及的科学问题我不懂,不好简单肯定或否定。于是我下决心跟踪考察。渐渐地,我悟出道理:这是政界、军界、学界以及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也是永解中国水难题的超级战略。我为写这一本书作了大量准备工作,学了世界各国的西部开发史、世界水利大国引水史和中国古代的水经春秋。
问:现在很多作家都急功近利,你为什么愿意十七年磨一剑,为什么不早点成书?
答:有了前十年的铺塾和认知,一九九八年五月,刚开笔写书,长江发大水,我在抗洪第一线采访了一个多月,与二炮其他五位作家完成长篇报告文学《兵进长江》后,我得了癌症,做了大手术。化疗期间我继续创作《西藏之水救中国》,又花五年时间,三易其稿。可以说,我是用生命来写作的。成书经历那么多年,一是大西线方案有个弯弯曲曲的形成和完善过程,这个过程少说有十多年。二是题材专业性很强,我是外行,有个“蚕吃桑叶吐出丝”的领会、消化和表达的过程。三是人们的忧患意识有个逐步加深的渐进过程。四是与我国国力有关。五是西部大开发的有利契机让大西线工程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这时候书能问世,有了一定的现实基础。第六点,政治氛围、出版环境也有改善,想当年,写文章如果与口径不符,公开发表很困难。今天不同了,鼓励大众参与,献计献策,提倡科学争论。
问:据说方案形成涉及了许多将军、离退休军队干部和在职军人?
答:支持这方案的至少有一百一十八位将军。事情一开始,叶飞将军就为朔天运河题词:“修一河盖九州”。萧克将军题词:“黄水东流,浸润众生。物华繁茂,生态平衡。老少相兴,四民安庆。华夏鸿绪,共襄义举”。杨成武将军是“老少边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扶贫促进会”负责人,他说:“贫困地区穷就穷在水上。”他动员老少边区许多领导人关注这一工程。阴法唐将军八十多岁,为印证郭开方案的可靠性,三次上西藏高原,到朔玛滩峡谷察看地形,核对标高,取得第一手材料后,才向中央举荐。将近二十年来,朔天河筹委会主任有五任,首任是原水利部副部长张季农,其后四任都是老将军:黎原、胥光义、高存信、王定烈。由于将军们积极“奏本”和上下呼吁,才引起中央重视。因为是民间举动,没有经费,将军们的家成了办公室,将军的子女孙辈,成了打字员、通讯员。赵南起将军在一九八九年参加大观园国家调水工作会议时,就把郭开请进自己的住处,询问和探讨。以后八九年里,他多次约郭开等人了解情况。他还造访中国水利泰斗、清华大学水利系老教授黄万里和中国地理研究所所长廖克等很多专家学者,并多次向国家领导人奏本,力荐大西线南水北调之策。赵南起的许多造访活动及在政协会议上的多次呼吁和一次次奏本,引起中央关注。▲ (江 迅)
★ 宋徽宗时代经济空前发达/却最终亡于腐败 ★
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927981700939776/20060822/870532.shtml
人口须要节制,这是现代的事,在中国古代并没有这一说。恰恰相反,在中国古代,人口的多少,乃是反映社会是否稳定,生产是否发展,经济是否繁荣的一个综合指标。汉、唐之称为盛世,人口大约都在5000万左右。
从王春瑜主编的《中国文化小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上看到这样的一个材料:宋徽宗大观四年,全国共有2000多万户,是北宋初年的5倍之多,按每户四五人计算,大观四年的人口在1亿左右,是被称为太平盛世的汉或唐的人口的两倍。北宋的版图远远小于汉、唐,但人口密度远远超过汉、唐。由此可见,宋徽宗时的经济并不坏。
宋徽宗其实也还算重视经济建设。别的不说,就是宋代两大水利工程之一,能灌溉关中七个县350万亩农田的丰利渠,就是在宋徽宗大观二年兴建的。宋徽宗甚至还亲自撰写《大观茶论》,这在历代帝王之中并不多见。
耐人寻味的是,北宋之亡,恰恰就亡在宋徽宗的手中。其个中原因,即从《中国文化小通史》宋代卷所提供的史料看,大致也能看出一个子丑寅卯。
北宋时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重农抑商的传统受到极大冲击,商人社会地位的急剧升高。几乎与此同时,商人同皇室、贵戚和官员联姻,商人向官府交钱纳款为自己谋取官职,以及官员兼营经商甚至公开贩卖由官府专卖的茶、盐来谋取暴利也成了普遍现象,连军队经商都成为时髦。中国的商品经济在其萌芽阶段,就显出了这种官商勾结的畸形病态。
宋代出现了许多拥有巨额财富的大商人。早在宋真宗的时候,宰相王旦就说过,在开封城里的商人中,家产超过10万贯的比比皆是,超过百万贯的也不少见。到了宋徽宗时,富商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由于官商不分或官商勾结,同样拥有巨额财富的“大官人”也同步增长。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受到层层盘剥,自是穷的更穷,两极分化严重。北宋末年,朝廷又发行了大铜钱和劣质的夹锡钱,并硬性规定大铜钱当10文使用,夹锡钱当2文使用,致使原先通用铁钱大幅贬值,甚至弄到20文铁钱才能换得一文铜钱,这种人为制造的“通货膨胀”,对于底层的广大劳动者,更是一种剥夺。
宋徽宗时的腐败也很突出。首先是宋徽宗,史家称其“机巧多技,大兴土木,穷极淫乐,天变民怨”。没完没了的花石纲就是由他的“大兴土木”所引出来的。朱缅之流当然也可以借着采办花石纲中饱私囊,蔡京之流还可以弄出什么生辰纲,如此腐败敛财,方才搞得“天变民怨”,使得宋江方腊揭竿而起。
对于政局乃至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状况当然很重要,经济的崩溃导致政权崩溃社会无序的例子也不少;但以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一切矛盾就都跟着缓和化解,显然是片面的。▲ 作者: 宋志坚
★ 中 国 崛 起 对 西 方 是 祸 是 福 ?★
http://junshi.daqi.com/bbs/00/713000.html
  中评社香港讯/英国BBC网8月20日载文《中国崛起对西方是祸是福?》,摘要如下:
  中国正在一个又一个地赶超世界经济大国,2005年超过了英国,目前离德国和日本已不太遥远。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中国的外交和军事力量都得到增强。那么,世界其他地区该不该担忧呢?
  美国海军学院客座教授罗伯特•凯普兰说,中国实力壮大会影响到当前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
  他说:“过去50年来,美国海军或多或少已经把太平洋视为自家的‘私湖’。但是这种局面在下一个50年就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布希政府上台时,认定中国是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但是继而发生了9.11事件,华盛顿的焦点转向反击恐怖主义,而无暇顾及中国谨慎的军力建设。北京深深地松了一口气。
  不过,五角大楼的战略制定者还是关注着这方面的发展,而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则说,中国隐瞒了很多军备开支。
  中国驻日内瓦的联合国大使沙祖康对这一指称给予强烈回击,他说:“美国最好闭嘴,不要说话,这才最好。”
  这是关乎中国未来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国会只成为一个满足于向全世界销售鞋子和洗衣机的经济超级大国呢?还是会用其军事实力来维护在世界范围的新利益?
  中国觉得,在过去近两百年里先是忍受西方继而是日本强加的屈辱,现在对美国强权下的和平也很不耐烦。目前,中国渴望保护过去30年来所取得的经济成果,避免与华盛顿发生对抗。
  但台湾问题仍然可能引发冲突。沙祖康大使说,在这个重大的国家民族利益问题上,不会作任何妥协。他说:“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宁可失去生命,也不会放弃一寸国土。”我所认识的多数大陆人对台湾问题也都同样地充满激情,民族主义已经像粘合剂一样把中国凝聚在一起。
  另一个重大问题是社会繁荣。中国正在从一个以农民为主的国家转变成一个21世纪以工人为主的国家。这使它对资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于是中国的对外政策也着眼于确保得到资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
  在非洲,这种影响尤其显着。南非金山大学的加思•谢尔敦对中国的注意力表示欢迎。他说在他们非洲大陆,很多人乐见中国再次对非洲表现出兴趣。
  “我们跟美国或西欧国家的政府打交道,他们会拿来一个包含33项条款的单子,要求你改革民主制度,还有人权问题,”他讲道,“而中国来了就说,你是怎样我们都接受。这种不同令人耳目一新。”
  然而,中国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大,需要全球的市场和资源来支撑它的经济增长。我们只能希望,本世纪互相交织的利益能够阻止上世纪那样的世界大战。可即使没有武装冲突,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大国的崛起必将把尚且陌生的10多亿人的文化和价值观带给发达的西方世界。这一突如其来的亲密接触可能使双方共同致富,但也可能使西方更加脆弱。▲
★ 日本欲夺东亚主导权 冲击中韩合作轴 ★
http://cn.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doc/docDetail.jsp?coluid=10&kindid=255&docid=100195243
  中评社北京8月24日电/在东盟与中日韩(10+3)财长会议召开前的半个月,日本频频由高官出面表态,向外推介其引人注目的东亚合作计画:提议让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加入东盟和中日韩体系,由16国共同签署东亚经济合作协定(EPA),缔约国之间的贸易可享受统一的低关税,在投资乃至人员流动等方面也有诸多优惠。
  设计东亚EPA计画的经济产业省的官员显得很急,他们认为,如果日本不早点提出新的构想,就会在东亚经济合作上落后于“其他国家”,它长期以来在东亚经济事务中的影响力就会继续受到削弱。
  环球时报报导,这种非同寻常的焦虑来自外部的压力。2005年底,以东亚峰会为转捩点,东亚的地区合作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加速在东亚的行动,并表现出后来居上的惊人态势,与整个东盟展开包括经济、安全、社会的一揽子伙伴关系谈判,与韩国和马来西亚的自由贸易谈判也获得进展。在东亚地区内部,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启动早,发展迅速,中国初步确立了联系“海洋亚洲”与“大陆亚洲”的纽带地位;韩国与东盟达成建立自贸区的初步共识,在东亚地区合作上,以中韩为起点的两个合作轴悄然而成;与此同时,中韩经贸关系深化,而东盟与区内外全面构建合作网,且极力主张“主驾驶权”。这些都使日本痛感其在东亚的话语权与自身经济地位严重不符。尤其令日本感到焦虑的是,长期以来,它占据着东盟对外经济关系的主导地位,但现在看来这一地位正被中国所取代,再加上东北亚经济合作由于中韩的崛起和相互合作而具备了自身的动力,日本现在似乎在东北亚和东南亚同时失去了经济合作的主导地位。
  与中国先前提出建立东盟和中日韩(10+3)模式的自由贸易协定(FTA)不同,日本提出的东亚EPA计画涵盖的地域更为广阔,扩展到东亚地理概念以外的印澳新三国。在东亚EPA计画中加入三个新成员,有牵制中韩、制约东盟的用意,这一提议也很容易得到不甘于被排斥在东亚经济合作计画之外的印澳新的支援。这一方案的巧妙之处还在于,东亚EPA计画几乎包括了亚太地区所有主要国家,却将美国排除在外,尽管它在军事和政治上都是该地区最重要的一极。
  日本经济产业省大臣二阶俊博还进一步提出,以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为模型,创建“东亚版OECD”,并表示考虑将之打造成东亚各国进行政策调整的机构。如果处在这样一个东亚版OECD当中,中国相当于以普通成员身份被拉进来,在其中处于主导地位的肯定是出资最多的日本。日本提出一系列计画的核心目的就是要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争时间、抢速度、占先机,争夺在东亚经济秩序上的主导权。
  另一方面,日本又不动声色地在其东亚EPA计画中加入意识形态的内容。日本外务大臣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将日本的EPA计画称为“交朋友的计画”,而交朋友的基础即是“拥有平等的价值观”,“因此,让我来说的话现在日本在做的事情是,把国家利益放在心中,同时将拥有相同价值观的伙伴从亚洲太平洋逐步扩展开来”。这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美国对东亚共同体“一旦形成,必将割裂跨太平洋自由贸易圈”的担忧,又通过强调政策、法律制度的相容性将中国孤立。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安倍晋三在其新着《致美丽的祖国》一书中说得更直白些,称“东亚EPA”更深层的用意就是为日本顺势确立“日美澳印外交、安全对话”机制提供前提。
  二阶提出要在东盟与中日韩(10+3)财长会议上正式提出东亚EPA方案。目前看来,日本推行这一构想的难度比较大。历史问题和政治关系使中韩不会轻易接受日本的方案,东盟国家也不希望自己被纳入到大国主导的经济合作圈子,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虽然表示欢迎这种区域经济合作的扩大趋势,但并未对日本计画本身给予明确表态,而且澳大利亚自己也有一个在所有亚太经合组织成员间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构想。
  冷战结束后,东亚的政治、安全格局处于深刻变动之中。虽然冷战遗产和思维依然随处可见,但两极格局的解体和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的发展促使东亚不得不寻找新的地区格局。今天的东亚就处于这样的过渡期中,各国的走向和利益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谁都试图在新格局形成之前在其中占据有利位置。而欧洲一体化的经验表明,地区一体化在政治合作与文化认同之前,首先是由经济合作起步的,这就是“10+3”对东亚一体化至关重要的原因。日本此时提出东亚EPA的计画,就是仗着它作为东亚第一大经济体的实力,试图在未来的东亚经济合作中掌握主动,继而在政治上取得突破并占据主导权。
  其实,早在去年的东亚峰会,日本就强烈要求在签署的《吉隆玻宣言》中提出以“10+6”模式“构筑未来的东亚共同体”,但因中国和东盟的反对而无果而终。它这一次东亚EPA的大计画也很可能面临同样的结果,因为这一计画实际上是在抢东亚经济主导的方向盘。它不符合东亚地区的现状,而且从日本欲取代东盟、牵制中国的战略用意来看,现在提出这个设想,只能增加东亚国家的疑虑,而且也很难得到这些国家的认同。 ▲
★ 北 京 大 学 别 无 选 择 / 黎 阳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884239&typeid=14
【老笨牛按语】这个帖子是我在网上畅游时读到的一个好帖,所以就转过来让大家阅读欣赏。黎阳是我比较敬佩的中文网络作者之一,他的许多帖子我都读过,感觉很好。这个帖子对北大在引进人才方面的造假问题,进行了有条有理的分析批判,说得很在理。其实,对中国高等院校在引进海外人才方面的问题,我本人早就有看法,特别是在我亲自经历了这种所谓的引进,目睹了有人作假的事实后,更加觉得中国在引进人才方面的问题,如同在其他方面的问题一样,的确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然而,可惜的是至今能够有实力修正这一切错误者似乎依然没有看清问题的实质,似乎还在若明若暗的状态中。
希望大家在阅读我推荐的这个帖子时,能够仔细地想一想,看看作者说的是否有道理,北大是否该放下那高傲的头颅。
▲北大别无选择/黎阳
2006.8.22.田刚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全职教授而不是北大的全职教授,这是事实。北大把不是北大全职教授的田刚宣称为北大的全职教授,这是事实。北大以“田刚是北大全职教授”为根据从国家捞钱捞项目,这也是事实。就凭这几项事实,就足以说明北大的“引进人才”确实有假。
据《青年周末》记者调查,“教育部为长江学者项目拨放的资金有两个部分:一种是为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提供的奖金,在聘期内给予特聘教授每年10万元的奖金,讲座教授每月1.5万元奖金;另一种是直接拨给高校的科研经费。 ”“其中,自然科学特聘教授科研配套经费不低于200万元,人文社会科学特聘教授科研配套经费不低于50万元。用作科研经费的资金直接拨给学校,而教授的奖金将在教授教课后对其进行核查后发放。 ”“8月15日,记者拨通北京大学财务部的电话。一位负责科研经费核算的赵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一般没有课题经费。‘9个月时间对于完成一个课题来说太短了。’”
这就是说,大学每雇用一名“长江学者”就从教育部捞了两笔钱,一笔是付给“长江学者”本人的奖金,一笔是拨到大学帐上的“科研配套经费” (自然科学200万元/人,人文社会科学50万元/人)。但是北大财务人员公开向记者承认“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一般没有课题经费。‘9个月时间对于完成一个课题来说太短了。’”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北大从教育部拿到的特聘教授的“科研配套经费”与其所谓的“课题经费”是不是一回事?如果是一回事,那岂不是等于说教育部为每个特聘教授所拨的每人几十万上百万元的“科研配套经费”全被北大克扣贪污了吗?如果北大这些“特聘教授”、“长江学者”真在搞学术研究,经费给扣了那还得了,那还坐得住,早闹起来了。“科研配套经费”被扣了居然无动于衷,那他们搞的是什么“科研”?如果不是一回事,那究竟是怎么个关系?教育部为每个特聘教授所拨的至少50万元/人的“科研配套经费”是怎么使用的?如果使用了,那就应该公开报帐,如果没有使用,那都到哪里去了?那岂不同样等于说北大引进的学者教授其实并就没有搞学术研究,以至于根本用不着“科研配套经费” ?
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什么?至少说明了一条:丘成桐关于“北大引进人才造假” 的指责不是造谣。有人要求丘成桐拿出确切证据来证明“北大引进人才40%有假”。这纯粹是无理取闹。
丘成桐指责“北大引进人才造假”是什么性质的问题?是“报警”,是“报案”,是“举报”,而不是“起诉”。只要不是无中生有报假案、平白无故乱喊“狼来了”,那就没什么不正当。至于调查案情轻重、具体取证等等则是警方的职责,而不是报案人的职责,也不是报案人的能力和权限所允许做到的。起诉必须举证,报警、报案、举报则不一定。遇到抢劫,难道还必须先调查好凶手的姓名住址身份证等等才有资格报警求救吗?看到哄抢国家物资,难道必须先找律师翻出产权证明之类证明歹徒拿走了不属于他们的东西才有权拨打110吗?发现贪赃枉法,难道必须先清点贪官的存款和家里的现金才允许举报吗?如果报案有人被害,警察却要求报案人先查清谁是凶手,给出证据,否则就不接案,甚至不由分说硬说报案人自己就是凶手,贼喊捉贼,那说明什么?那只能说明这警察跟罪犯是一伙的,在存心包庇罪犯。否则怎么会放着案子不办反过来刁难报案人?
丘成桐指责“北大引进人才造假”不是在起诉北大,而是在公开“报案”:中国学术界造假行为泛滥,等于在公然哄抢国家利益,有关部门应予制止。既然是“报案”而不是“起诉”,那具体数字有多精确就并不是最重要,关键是造假其事其风存在与否。既然丘成桐关于“北大引进人才造假”的指责不是造谣,那他在大是大非大原则上就站得住脚。至于造假程度是39%还是41%,一则无关大局,二则这是应该由主管部门负责调查的事,而不是应该由丘成桐个人负责调查的事。对造假本身不闻不问,置之不理,却专拿40%之类数字大做文章,甚至向丘成桐逼要具体证据,反过来指责丘成桐诬陷诽谤,这就是把报警、报案、举报与起诉混为一谈,用起诉的要求来刁难报警报案举报,实际是只许作案,不许报案,客观效果是在包庇造假。这样的人跟造假的罪犯同样是一伙的。
俗话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本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北大偏偏坚持 “文要第一”,开口闭口“北京大学的中国第一与中国之最”。狂吹第一的结果是自己把自己置于众目睽睽的聚光灯下,脸上长了个骚疙瘩也休想瞒得过人。而北大把田刚和“国际数学中心”又宣扬得如此轰轰烈烈,别人就是想不知道亦不可得。丘成桐关于“北大引进人才造假”的指责既然不是造谣,那北大引进人才造假的丑闻想瞒天过海掩人耳目就比骆驼穿针眼还难。(北大发言人忽然“谦虚”起来,“俏言软语”恳求媒体“希望你们配合,不要再炒作这个话题了”。真稀罕,象女明星一样整天惟恐别人不盯着自己的北大居然也有怕引人注目的时候,恨不能找个地缝往里钻,顾不上“老子天下第一”的排场了。可惜全是枉费心机。)如果是个无名之辈,或许还可以指望从此隐姓埋名,找个阴沟一头扎进去再也不出来,让公众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忘掉自己。然而北大既然一贯以“一流”自居,那只要在造假问题上对社会公众没有一个明确的交代,那就永远也逃不过这一关。即使靠“主流媒体”拼命封锁一时淡化了人们的注意,但只要北大再出风头,就必然立刻死灰复燃,重新唤起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记忆和关注。那样一来再折腾“北大第一”效果就适得其反了:你宣扬的是“北大、北大、北大”,人们联想到的却是“造假、造假、造假” ,这不是“气死人也么哥”吗?除非北大也找个阴沟一头拱进去再不露面,否则这个问题永远也绕不开。但如果北大钻了阴沟再不出来,那“北大一流”岂不就成了“北大盲流”?
“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北大引进人才造假了就是造假了。北大面临的已经不是有假无假的问题,而是如何对待造假的问题。
北大宣称要当“世界一流”大学。但“世界一流”的大学首先必须具有“世界一流”的诚信。没有“世界一流”的诚信,休想有“世界一流”的学术。真正的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不讲诚信,必然容假造假。只要容假造假,那学术水平即使一时一事凭个别人的侥幸有所造诣,但整体的综合水平决不可能持续提升。一个大学学术水平的高低可能无法由自己把握,但诚信水平的高低则完全能由自己把握。人们不能要求“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水平样样“世界一流”,但可以而且必须要求“世界一流”大学当局的诚信水平确保一流。法制再严密,也会有犯罪。最要紧的不是发不发生犯罪,而是发生犯罪以后怎么办:惩办,还是包庇?惩办,就抑制了犯罪;包庇,就鼓励了犯罪。同样,“世界一
流”的大学未必从来不出造假丑闻。但关键的关键不是出不出造假,而是出了造假大学当局以后怎么办。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当局一是竭力杜绝,二是万一出了,能够正视现实,绝不容忍,决不姑息,严厉惩罚,以警效尤。这才是真诚信,真一流。而冒牌的“世界一流”大学当局则根本不打算当真解决造假问题,只会拼命捂,使劲赖。这是典型的“学术奸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当局带头容假造假当学术奸商,焉能为人师表?焉能“传道、授业、解惑”?焉能办出“世界一流”的大学?
正在台上蹦的演员掉了裤子,现实的补救办法只有要么立刻拉幕下台换身衣服重新再来,要么赶紧提上裤子再接再厉。如果死不认帐,一口咬定裤子没掉,是观众花了眼,是有人别有用心,或者宣布那不是掉裤子,而是赶时髦,是“领导新潮流”,甚至干脆声明老子就是要表演脱衣舞,那结果只能是“光着屁股推磨——转着圈地丢人”。北大在引进人才问题上当众“掉了裤子”,这一点明眼人谁都一清二楚。现在众目睽睽眼睁睁看的是北大如何处置:是实事求是老老实实认栽,赶紧拣起裤子提上再跳,还是硬要光着屁股在台上蹦到底?既然北大事事争第一,处处好为人师,那么这次北大同样也不可避免要当表率。问题只是北大要当哪种表率:是“过而能改”的表率,还是“死不悔改”的表率。除此北大别无
选择。
面对如此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无回旋余地的局势,迄今为止,北大当局的对策简直蠢得令人咋舌:除了空空洞洞满口官腔的矢口否认(“实践证明,北大海外引进人才的质量是高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就是气急败坏的反咬一口倒打一耙(“这是一种不负责的说法,它歪曲事实,严重侵害了广大海归学者和北京大学的声誉,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自己镇不住台,就“枯木朽株齐努力”,全球到处搬救兵:请“教育部官员”压阵(“从北京大学的报告来看,北京大学在聘教授的时候很慎重” 、“相信北京大学的领导班子办学是很认真的”);让海外北大毕业生以“长江学者”的身份出面警告(“丘成桐在胡来”、打假就是“内斗烘烘”,再揪住不放老子就不来了)。不仅有台面上的冠冕堂皇,更有上不了台面的鸡鸣狗盗:“北大帮”全球总动员,挖空心思集中火力人身攻击丘成桐:“哈佛学子谈星宿老仙丘成桐的嘴脸”、“丘成桐领导的浙大数学中心涉嫌严重人才引进造假”、“丘成桐,不要用美国的大棒棒杀中国的高等教育”、“丘成桐没有权利让北大、让教育部去证明什么”、“丘成桐所谓‘封顶’一说完全是别有用心的误导”、“丘八”、“丘老怪”、“老丘小丑行径”、“丘老仙丑行录”、“试看邱先生攻击北大的历程”、“北大会怕美国人——丘恶霸吗!?”、“为什么美国人丘成桐要攻击北大?”、“北大田刚教授就差一票没能拿到菲尔兹奖(丘成桐投了一票反对票)!”、“丘老仙,你听好了,你和丁老仙一样,连中国人都不是,想到我们中国的土地上来撒野,第一你的本事还差得远,第二你的人品这么差,谁会瞧得起你。你下次再不要脸之前,请顾忌一下生你养你的父母。你不要脸,你父母还要不要?”、“北大,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事实胜于雄辩”。要证明自己,要用事实证明,用行动证明,而不是用言词证明。这是起码的常识。而“北大帮”们不承认北大引进人才造假,用什么来证明呢?既不是事实,也不是行动,而仅仅是言词。不仅有空空洞洞的官腔官调,更有低级下流的泼妇骂街。北大的“世界一流”就这么个“一流”法?
北大招生网说:“一旦佩上北大校徽,每个人顿时便有被选择的庄严感,因为这是一块圣地”、“它不是一种物质的遗传,而是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远播”、“那是一种北大特有的精神现象,这种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成为北大永存的灵魂” 、“北京大学始终保持‘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传统在北大薪火相传,构成一种恒远而不具形的存在。‘科学与民主’早已成为这圣地不朽的灵魂。在北大学会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感受更多的却是北大对一个人人格的熏陶,从这片园子里面走出的人都会深深打上北大的‘烙印’,具备特殊的精神气质。” “‘北大人‘——这个光辉的名字不仅代表着优秀与才华,更代表着勤奋和责任” 、“ 北京大学——永远的精神家园、大师之园!” 看看北大招生网的娓娓动听,再看看网上“北大帮”们对丘成桐的粗鄙下流,真不知道“北大人”那种“被选择的庄严感”、“圣地”、“北大特有的精神现象”、“兼容并包”、“北大永存的灵魂”、“特殊的精神气质”、“人格的熏陶”、“优秀与才华”、“勤奋和责任”、“永远的精神家园、大师之园”究竟根本就是只存在于北大招生网、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鬼话连篇,还是原来就跟“丘八”、“丘老怪”、“老丘小丑行径”之类的破口大骂完全是一回事?据说北大的新生都是全国一流的。而对学校来说,新生是“原材料”,学校是“加工厂”,毕业生是“成品”。现在一流的“原材料”叫北大“加工”成了如此泼皮无赖,那么今日之北大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家园、大师之园”?
北大曾号称代表“国之魂”,但那是五.四时代,而不是现在。今日北大跟五.四时代的北大还有多少共同之处?五.四时代的北大的特征是什么?“科学与民主”。今日北大的特征是什么?“傲慢与偏见”(——现在再加上一条:“造假与耍赖”)。五.四时代北大精英们主张的是什么?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是救亡图强,是“劳工神圣”,是“庶民的胜利”。今日北大“精英”们主张的是什么?是拿了外国“基金会”的钱便“科学地”证明让可口可乐消灭国内饮料工业对中国“有利”,是“中国的贫富差距还不够大”,是“为了达到改革的目标,必须牺牲一代人,这一代人就是3000万老工人。8亿多农民和下岗工人是中国巨大的财富,没有他们的辛苦哪有少数人的享乐,他们的存在和维持现在的状态是很有必要的”,是“卖光国企”,是“国有资产与其白白流失,不如流到某些人的腰包”,是“一个章子怡顶一万个孔子”,是“西门庆文化经济”,是“当兵要当美国兵”,是“一夜美国人”,是……
五.四时代的北大精英是想方设法从列强手里往替中华民族往回争权益。今日北大“精英”则是变着方地跟外国骗子合伙挖中国的国库。五.四时代的北大精英代表了中华文化之魂,言谈举止处处体现着正确、正义、正当、正气。今日北大“精英”则个个是一脸道貌岸然、一肚子男盗女娼、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的学术奸商。“心不正,则眸子眊焉”,所以他们只会摆臭架子:“我不跟无耻的人辩论”。一旦真刀真枪较量起来就立刻全部露馅:自相矛盾、吞吞吐吐、强词夺理、诡辩狡赖,半点阳刚之气皆无。跟香港大学争学生与对丘成桐指责北大造假的反应就是典型。
网友“激情老道”说:“与港校争学生,两边还未过招,北大其实已经输了一局。”“不是输在状元抢夺赛上,而是输在心胸、气度上,输在办学理念上。一个号称一流的高手,仅仅因为几个“无名小卒”(在这只前,骄傲的北大一定是当香港的大学为无名小卒的)的小小挑战,就方寸大乱,又是指责对方是不公平竞争,又是说浪费自己的招生指标因而要将香港大学招生纳入计划,显见得就是一副气急败坏模样,打出来的是毫无章法的乱拳,这该不该算是输了?”“今天还看到香港城市大学的一则新闻,新闻中城市大学的一位副校长(印象中应该是,字幕太快,没看清),气定神闲地说了几句话,意思是我们过去大陆招生,内地大学反应这么激烈,说不公平,其实内地大学早就在香港招生,我们可是从没说过这样的话。听完这段话,跟北大毫无关联的本人,脸上都隐隐的有点发烧,红了。”“与香港的大学过招,北大的那三拳两脚,将那三脚猫功夫暴露无遗。不仅技不如人,武品、武德也不如人,着实让国人的自信心受到打击,胃口暴倒。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边厢动拳脚输了,咱还多少能理解,那边厢和丘老先生斗嘴皮,也是开口就失言,真让本人心中莫名慨叹:咱们确实低估了北大的官僚。”
北大当局的表现令人想起《黔之驴》里的名句:“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北大当局如果真想当“世界一流”学府,那就首先得懂得一个起码的常识:“世界一流”大学的前提是“世界一流”的诚信。要做到诚信一流,就必须杜绝一切造假,宁可“挥泪斩马谡”,也绝不姑息养奸。如果宁要私利不要正义,对引进人才造假如此明显的事实尚且死不认帐硬着头皮赖到底,那就只能有一个前景:彻底从五.四时代的“国之魂”沦为专门营私的“国之贼”兼走投无路的“黔之驴”。此外别无选择。 ▲
★ 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884395&typeid=14
  中新网8月22日电 中央外事工作会议8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出席会议。
  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分析了当前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新特点新动向,阐述了新世纪新阶段做好外事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外事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对加强和改进党对外事工作的领导提出了明确要求。温家宝在讲话中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着重阐述了做好新形势下外事工作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并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外事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
  会议认为,外事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各领域的外事工作蓬勃开展,为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会议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同时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们必须冷静观察和科学判断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和水平。
  会议指出,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团结奋斗。为了实现我们确定的宏伟目标,不仅需要切实做好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而且需要切实做好对外方面的各项工作。形势和任务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对外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开创新世纪新阶段外事工作新局面。
  会议强调,新世纪新阶段的外事工作,要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全方位开展外事工作,维护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努力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和有利外部条件,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贡献。
  会议强调,要把这个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好,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外事工作必须把出发点和着力点放在促进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上,放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这是做好外事工作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外事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外事工作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密结合国内工作大局,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加以推进。要坚持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相统一,加强战略谋划和整体运筹,努力掌握对外关系的主动权,积极营造于我有利的工作局面和战略态势。
  ▲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称霸,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应有之义。要加强同世界各国和平共处、互利合作,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要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把中国的对外政策主张与各国人民的进步意愿结合起来,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解争端。
  ▲三、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要把中国发展的基点放在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上,依靠扩大内需来促进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运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四、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要致力于同各国相互尊重、扩大共识、和谐相处,致力于同各国深化合作、共同发展、互利共赢,致力于促进不同文明加强交流、增进了解、相互促进,致力于同各国加深互信、加强对话,增强合作。
  ▲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外事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按照外事为民的要求,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外事工作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依法维护我国海外机构和人员的安全和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华侨华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
  会议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外事工作,党的领导是关键。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战略高度,着眼于提高在国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条件下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能力,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外事工作的领导。要坚持外事工作的正确方向,全党全国都要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提出的对外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上来,齐心协力做好外事工作。要加强外事工作战略研究,加强外事工作科学决策、科学运筹、科学管理的能力。要建立健全外事工作管理体制机制,形成做好外事工作的整体合力。要加强外事干部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外事干部队伍。
  会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为外事工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同心同德、埋头苦干、锐意进取,以优异的工作成绩,为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唐家璇在会上作了会议总结,对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了要求。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在会上发了言。
  出席这次会议的中央领导同志还有:王乐泉、刘淇、刘云山、吴仪、张立昌、张德江、陈良宇、周永康、俞正声、郭伯雄、曹刚川、王刚、盛华仁、华建敏、王忠禹。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党政主要负责人,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军队有关单位负责人、部分驻外使节及部分大型国有企业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 中美联合公报草签揭秘 毛泽东:台湾部分不能改 ★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29467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应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邀请前来中国访问,尼克松夫人、美国国务卿罗杰斯、总统助理亨利•基辛格博士和其他美国政府官员陪同访问。
  21日下午,毛泽东会见了尼克松,两位领导人就中美关系和国际事务交换了意见。周恩来同尼克松就两国关系正常化及双方关心的其他问题进行了讨论。
  26日凌晨两点,经过中美双方几次艰苦谈判,预定在上海签署的公报文本终于落实了!这一公报将打开通向中美建交之门。
  尼克松2月26日专机飞抵杭州。但是,在去杭州的飞机上,美国国务院的专家们拿到了公报。当晚,罗杰斯对尼克松说公报不够圆满,还交给总统一份材料。材料中列举了国务院专家们对公报的一大堆意见,要进行修改。例如,有人对“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这句话提出了异议。说这话说得太绝对了,或许还有一些中国人不这样认为呢(当然是指搞台湾独立运动的人)。建议将“所有中国人”改为“中国人”。重要修改处竟有15处之多。
  看了这份材料,身穿睡衣的尼克松在套房客厅里走来走去。那些保守派对访华的反应已经搞得他够紧张了。他预见到美国国务院对他所作让步不满的传闻,有可能成为导火线。 晚宴开始之前,他找基辛格商量之后,决定由基辛格找乔冠华进行商议。
  在一番交谈之后,基辛格委婉地表达出美国国务院要修已经通过的公报文本的意愿,乔冠华回答说:“双方已经走得够远了,而且中国为了照顾美国的愿望已经作出了许多让步,尼克松总统也接受了这个公报。昨晚,毛主席已经批准了这个公报。现在离预定发表公报的时间不到24小时了,怎么来得及重新谈判呢?”基辛格将尼克松的为难境地简述了一番,说:“希望你们能认真考虑。”于是,乔冠华暂停了会谈,去找周恩来总理请示。
  在此之前,给罗杰斯国务卿等人当翻译的章含之已经向周恩来作了汇报,说罗杰斯及其手下的专家们对已经脱稿的公报文本大发牢骚,还听说到上海后他们要闹一番。周恩来一直在考虑这件事。
  周恩来要乔冠华谈谈自己的看法。乔说:“他们内部不统一,又要我们作让步,我们已经作了很多让步了呀。他们美国人自己的矛盾,让他们自己消化吧。”周恩来说:“冠华,公报的意义不仅仅在它的文字,而在它背后无可估量的含意。你想一想,公报把两个曾经极端敌对的国家带到一起来了。两国之间有些问题推迟一个时期解决也无妨。公报将使我们国家,使世界产生多大的变化,是你和我在今天都无法估量的。” 乔冠华恍然大悟:“总理,我明白了。”
  周恩来又说:“我们也不能放弃应该坚持的原则。修改公报文本的事,还要请示主席。”周恩来当即向毛泽东做了汇报,毛泽东十分坚决地回答:“你可以告诉尼克松,除了台湾部分我们不能同意修改之外,其他部分可以商量。”主席停顿了片刻,又严厉地加上一句话:“任何要修改台湾部分的企图,都会影响明天发表公报的可能性。”
  于是,基辛格与乔冠华在刘庄宾馆又开了一次夜车。凌晨2时许,另一个“最后”的公报文本终于完成了。在刘庄宾馆一个八角亭里,尼克松与周恩来草签了《中美联合公报》。
  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指出“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双方在公报中阐明了各自对国际形势的立场和态度。
  中国方面重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
  美国方面声明:“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双方还同意扩大两国人民的了解,增进科学、技术、文化、体育方面的联系与交流。
  中美双方在上海联合发表的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在对抗了二十多年之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 ▲ www.TopChineseNews.com 来源: 史海钩沉
★ 中国政治上的一大弊端是“官多为患”★
http://www.ddhw.com/vhnews.aspx?topic_id=1000&msg_id=29469
  一个省有四五十个省级干部,几百个乃至上千个地厅级干部,一个县几十个县级干部,可以说古今中外没有过。更何况一个省、市除省长、市长外,还有八九个副职,每个人再配上秘书,个别的还有助理。解放初期,一般就是一个县委书记,一个县长,或加一个副职,甚至没有副职
  建立刚性的领导干部任期制,将在一定程度上杜绝“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现象,使干部队伍趋于稳定,有利于一地的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这已经在上上下下取得共识。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三个法规文件,再次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供制度保证,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了更深入的视角。
  8月11日,《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就党政干部任期、交流、回避等三项规定中一些人们关心的问题,专访了原中组部部长张全景。
  ▲任期、交流、回避制可以突破局限性
  《瞭望东方周刊》:此次中央发布的《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这三个文件是基于什么背景下做出的决定?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张全景:中央对各级领导干部的任期、交流、回避问题作出统一的、明确的规定是完全必要的,这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民主建设的实际步骤,更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具体措施。
  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作用:
  —有利于培养锻炼提高干部。可以帮助干部开阔视野,突破长期一地区、一部门、一岗位的局限,了解新鲜情况,增加有益知识,更加全面、健康地成长。任何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岗位,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一个干部多在几个地区、多在几个部门、多在几个不同岗位工作,比长期在一处一地要好,可以有效地避免狭隘、偏颇、囿于见闻。
  —有利于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加强团结,消除隔阂,这也是一个很积极的方面。特别是“一把手”的交流,刚到一个地方后不可能马上就发号施令,一定要听取大家意见,要发扬民主,从这些年的实践看,这也是解决干部队伍不团结问题的一个措施。思想教育不奏效,就要采取组织措施。
  —有利于摆脱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减少应酬,减少事务,专心致志地工作。一个干部在出生地或者久处一地工作,必然有盘根错节的关系,关系多了,接待应酬就来了,换一个地方就较少了。
  —有利于转变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克服官僚主义、门户之见、先入为主、惯性、惰性等陈腐陋习。一个干部到一个新地方,为了了解情况,开展工作,必然要去调查研究。长期在一个地方,好处是比较熟悉情况,但也很容易忽视新情况,甚至主观臆断随意性决策等。
  —有利于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在一个新地方、新单位工作,可以非常超脱,避免七大姑八大姨、亲朋故旧、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这样一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一个干部刚到一个地方,别人不会轻易向他行贿送礼,自己也会有所顾忌,有利于更好地按原则办事,也可避免一些飞短流长之谈。
  ▲三个“规定”提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古语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可见,为官要有任期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
  张全景:应该说,出台这三个文件,是历史经验与时代需要的结合。
  干部任期、交流、回避在我国古代吏制中的确早有明确的规定,而且执行得比较严格。例如明、清时就规定,本省人不能在本省做官,到邻省做官也要距出生地有500里的距离。对官员的任期也有明确规定,几年一考核、一铨叙,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也是行之有效的,这也是有效遏制吏制腐败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党的干部工作,既有自己的特点,也借鉴了历史经验,但一直没有形成明确的、统一的、具体的规定,所以现在加以规范,用党内法规条例形式做出规定是完全必要的,非常有益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我感到这三个文件的细则规定,非常实事求是符合实际,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是多年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又针对了现实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领导干部调动比较频繁的问题,在前一段反映比较大。
  ▲三个文件既有统一性又有可操作性
  《瞭望东方周刊》:这三个规定将使领导干部的任期、交流、回避工作更具体化了,主要的特点有哪些?
  张全景:最明显的特点是:统一性、规范性、制度性。
  这些年尽管各地都在做领导干部任用的探索,但因为缺乏统一的、明确的规定,各有各的理解,五花八门,随意性很大。特别是在干部交流任职上,有的地区只是在本地区小范围内交流,不能起到应有作用。有了“三个文件”,统一规范了,可以搞得更好。
  这三个文件也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任期、交流、回避,这是大前提,但有一些特殊情况也要考虑。例如,民族地区、民族干部,就要考虑地区和干部的实际情况,对某些特殊情况也要有一点灵活性。
  另外一个特点是,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由于规定明确、具体,对不同情况有不同要求,便于操作,便于执行,便于检查。
  因此贯彻落实好这三个规定,对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培养选拔优秀年轻领导干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做好各项工作将产生重大作用。
  ▲中国政治上的一大弊端是“官多为患”
  《瞭望东方周刊》:实行党政任期制会不会压制一些优秀干部的脱颖而出呢?
  张全景:不会。
  县以上党政“一把手”一个任期就是五年,最多在同一职位上任满两个任期也就是十年。这就打破了干部终身制,更有利于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有一些优秀干部也可以破格提拔,或者在其他岗位上任职。一个真正优秀的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可以发挥重大作用。特别是县委书记这个职位,从上往下看,职位不算高;从下往上看,是几十万人的“当家人”。这就要看你是要做官,还是要办事。只要真正想做事的,就是英雄大有用武之地,不是无所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有多少事情需要去做呀,有多大本事也用不完,怎么能算被埋没呢?
  《瞭望东方周刊》:你如何看待党内民主的推进以及领导干部的监督工作?
  张全景:事实上,由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构筑的制度基本上是健全的,但如果束之高阁,就成了一纸空文。比如选拔干部的条例、规定都有,但是落实不好。现在有些地方的“一把手”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凌驾于组织之上,经常用的一个词是“当班长”,其实这是毛主席说过的一句话:“书记要当好‘班长’,这只是一个比方”。现在把后面的“比方”忘了。现在的许多问题,最关键的还是干部问题。我有一个看法,现在中国政治上的一大弊端是“官多为患”。
  一个省有四五十个省级干部,几百个乃至上千个地厅级干部,一个县几十个县级干部,可以说古今中外没有过。更何况一个省、市除省长、市长外,还有八九个副职,每个人再配上秘书,个别的还有助理。解放初期,一般就是一个县委书记,一个县长,或加一个副职,甚至没有副职,现在讲克服官僚主义,减少事务,减少应酬,就这么一种体制,怎么克服,怎么减少?现在这么多人既增加了开支成本,又滋长了官僚主义。
  党内民主的推进对监督领导干部是很重要的方面,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研究搞好和扩大党内民主问题。 ▲ www.TopChineseNews.com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学者上书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九问题拷问人工天河 ★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8215/4735823.html
2006年08月24日/本报记者 何忠平/成都报道
  一条呈“V”字形的“人工天河”,将从金沙江上游通天河奔腾出发。
  它时而隐显在崇山峻岭间,时而漂浮在漫漫草原中,时而游走于戈壁黄沙,经过贯通巴颜喀拉山的总计长达490公里的输水隧洞后,再横跨雅砻江、大渡河,最后呼啸至黄河。
  若能如期在2050年竣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将展示这般气吞山河的图景。
  按照规划,西线工程主要目标是将长江上游大渡河、雅砻江支流和金沙江上游通天河之水调至黄河上游,解决黄河流域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6省(区)日益严重的缺水问题。
  作为继三峡工程之后中国启动的又一项世界级工程,南水北调的主要目标是将长江水分东线、中线、西线调往严重缺水的华北和西北地区。
  东线、中线工程已于2002年底开工;西线工程计划于2010年开工,分三期实施,调水规模总计约为170亿立方米。
  根据规划,40年间西线工程将完成投资3040亿元(2000年估价),也有人估算实际可能超过5000亿,虽然,西线工程调水量仅占南水北调总调水量的37.9%,但工程投资额却超过了60%。与东线、中线工程相比,西线工程要复杂艰巨得多、影响深远得多。
  尽管西线工程现在一切都进入了“倒计时”,然而,围绕其产生的争议却一直不断。
  7月底,一份由四川学界诸多知名人士联合撰写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备忘录”,开始浮出水面。
  ▲“学者意见书”出台背后
  “备忘录”的牵头人是四川省社科院学术顾问林凌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心刘宝珺教授,四川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会长、高级工程师马怀新,四川省社科院西部大开发研究中心秘书长刘世庆教授等。
  “作者”可谓众多,除了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的专家外,还包括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的研究员;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的专业资深教授;四川省电网公司、二滩公司等的高级工程师;四川省人大、省环保局、省宗教局、省发改委等学者型官员。
  记者注意到,其实“备忘录”就是一本“学者意见书”,其内容主要就是对西线工程规划的质疑和建议,具体涉及:
  西线工程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青藏高原冰川退缩与西线工程调水量不足的问题;西线工程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对西电东送工程发电影响的问题;对调水区居民、生态补偿的问题;西线工程与宗教、文化、文物等保护的问题;西线工程投资和运作模式的问题;西线工程替代方案的问题……
  ▲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本迟到的“备忘录”。
早在2001年7月,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院制作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纲要及第一期工程规划》,就经过了专家委员会审查通过,但直到2005年3月水利部在成都召开西线工程座谈会,长期工作和生活在调水区四川的自然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经济学家、人文科学家等才第一次看到其“庐山真面目”。
  “我们深深感到,西线工程比三峡工程不知要难多少倍,风险也不知要大多少倍。三峡工程上马都是听取了全国各方面专家的意见,特别是通过全国政协讨论,全国人大无记名投票,多数代表表决通过后才开工的,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设计者们竟然说,中央宣布东线、中线开工,就意味着西线也开工了。”对此,林凌教授、刘宝珺院士等非常不解。
  4年后才看到已经审查通过的“纲要及规划”,不但刺激着林凌们,也刺激着川内其他各界人士。鉴于此,有的专家上书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陈情;有的则深入到高原调查,以确保旷古工程万无一失。
  最后,各方观点汇成了“备忘录”。
  ▲“9大问题拷问‘人工天河’”?
  “制作‘备忘录’,就是希望能引起各方重视,把西线工程纳入国家层次的科学民主决策中去。在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大江大河的源头营造‘人工天河’,无疑是在‘太岁头上动土’,是一件关系国家利益综合安全问题的大事,决策时必须慎之又慎,必须从长计议,这就是我们的呼吁!”林凌教授告诉本报记者。
  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全世界划了200个优先保护的生态区,中国有4块,其中3块在青藏高原。
  在“备忘录”中,林凌教授提出了9个应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除了研究西线工程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两个问题外,还应从更高的角度研究西线工程的实施对青藏高原整体环境产生何种影响,会不会对我国气候以至亚洲气候带来不良后果;青藏高原目前正处于冰川退缩期,西线调水170亿立方米有可能吗? “纲要及规划”认为,西线工程对区域生态的影响利大于弊,利在何处?弊有哪些?东线、中线的目标是城市供水,西线供水究竟供给谁?西线目标是以冲沙为主,是不是正确?
  对此,省社科院西部大开发研究中心秘书长刘世庆教授有着同样的困惑,“西线工程令人担忧,会不会救了黄河毁了长江,甚至救不了黄河还毁了长江?反对调水的人常被训斥为只考虑局部利益和本位主义,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在“备忘录”中,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潘桂堂与75岁的刘宝珺院士共同指出,一些牵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尚未解决,就试图以国务院对南水北调总体规划的批复为依据,将西线工程与东、中线工程连在一起的“捆绑”战术,认定西线工程“历史性地由规划阶段进入实施阶段”,是不可取的。
  他们认为水资源开发应实现“三个超越”:一是告别改造、征服自然的幻想,实现顺应和尊重自然的超越;二是实现从单一水利部门的规划决策向公共规划论证体系的超越;三是从追求单纯的截流调水到追求国家安全,人与社会、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超越。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备忘录”
  ▲部分学者观点摘要
  “长江源头若不适当地兴建一系列高坝引水工程,则是悬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流域人们头上的一把利剑,一旦天有不测形成大范围不可逆转的破坏,中华民族的生存就会受到根本性威胁。”
  “从总体上看,将长江源区的水引入黄河源区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改善黄河源区乃至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必将发挥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在评估这一重大工程项目的过程中不能局限在现今所面临的这些水与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之中,甚至不能局限在过去几十年流域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小背景之中,而应该站在黄河与长江的自然发展历史角度、站在全球变化的角度分析当今所面临的问题所在……”
  “有人形象地把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比喻为应该建成为新的‘都江堰工程’,要能管它几千年。切不能成为既不能‘济黄’,又使长江也变成第二条黄河的局面。”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西电东送工程都是国家的重大建设工程。这两大工程的结合点,都在长江上游的大渡河、雅砻江和金沙江。从常识而言,在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满足调水必然影响发电,满足发电必然影响调水,二者是矛盾的。”
  “缺水的北方仍然在不顾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下大上工业项目,让人很想不明白的是,既然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是北方缺水,为什么我们不采取尊重自然的方式来布局我们的工业和经济呢?为什么不把工业重心适当转向水资源丰富且已有相当工业基础和条件的南方和长江流域呢?”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何忠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