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2018-12-11(上午版)▲◆★●■☆
人类已站在十字路口,各国还忙着政治博弈★★
http://news.ifeng.com/a/20181210/60188323_0.shtml
“飞鸽牌”干部要干“永久牌”事业★★
http://news.stnn.cc/china/2018/1210/598568.shtml
白宫4个关键职位换将,这轮人事调整意味着什么★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12/09/7891542.html
京沪高铁太能赚钱年收入将突破300亿元大关★★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12/09/7892760.html
对美国忍无可忍,欧盟“行动”了★★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12/09/7892879.html
人类已站在十字路口,各国还忙着政治博弈★★
http://news.ifeng.com/a/20181210/60188323_0.shtml
2018年12月10日 海外网:“世界正站在十字路口上”。
这是斐济总理姆拜尼马拉马、摩洛哥政治家迈祖阿尔、法国前总理法比乌斯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与能源项目总监曼努埃尔·普尔加·比达尔在12月2日发表的一份联合声明中向全世界发出的警告。他们四人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都担任过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主席。
他们的担忧在于,在全球气温持续上升、极端天气频发、气候行动滞后的背景下,人类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窗口正在关闭。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第24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2日在波兰卡托维兹开幕。此次大会被认为是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后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也是《巴黎协定》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契机。
碳排放
一个令很多人感到不安的事实是,在经历了三年的平稳气候,2017年和2018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出现了反弹的局面。5日,全球碳计划组织(GCP,The Global Carbon Project)发布研究报告,预测2018年碳排放总量将增长2.7%,远高于2017年增长1.6%和2014-2016年零增长的水平。
这将对实现《巴黎协定》提出的控温目标提出严峻的挑战。《巴黎协定》的主要目标是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但是,这就需要世界各国在控制碳排放问题上共同合作才能实现。
在碳排放问题上,《巴黎协定》不是强制性的摊派减排任务,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国家自主贡献(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NDC)。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迎认为,NDC制度本身就意味着《巴黎协定》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各国先提出各自的NDC,然后采取行动,接着再做评估,如果有差距就再加强,这样一点点采取措施进行强化,“它就是一个逐步引导的、自下而上的进程”。陈迎表示,虽然采用NDC这种方式是一个比较慢的方式,但也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途径。
控温目标
对全世界的气象学家和环境学家来说,2018年绝对是糟糕的一年。这一年极端天气频发、美国和澳洲都遭遇历史罕见的森林火灾、海洋酸化、冰川融化等现象都在加剧……世界气象组织(WMO)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将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第四暖年,有记录以来20个最热的年份都出现在过去22年中,而排名前四的年份出现在过去四年中。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就此警告称,如果这种趋势继续持续,那么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3℃—5℃,远远高于《巴黎协定》所确定的1.5℃—2℃的目标。今年10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一份报告中发出警告,称“全球气温上升1.5℃将增加与气候相关的危机,包括括健康、民生、粮食安全、水资源供应、人类安全和经济增长等。如果增加2℃,问题将更加明显”。
不过陈迎认为,从目前情况来看,把全球升温控制在1.5℃是一个极高的要求,“需要用到很多负(碳)排放的技术”,但目前的问题在于很多技术还没有达到可以做大规模商业推广的成熟度。
“1.5℃并不意味着它现在就有一个可行的路径。”陈迎分析称,“它是一个全球目标,代表着一个方向”。但在碳排放逆势增长的情况下,要实现这个目标可能越来越难。陈迎表示,碳排放量增长意味着我们可能距离实现2℃控温目标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1.5℃真的很难说”。
博弈与妥协
但是,即便是这样一个目标,也正在受到来自政治领域的干扰。
本届大会是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之后的首次大会,虽然根据相关规定,美国完全退出《巴黎协定》要等到2020年,但是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第二大排放国的美国退出协定,还是给协定的有效落实蒙上了阴影。
而其他发达国家也没有好到哪儿去:难民危机、经济动荡和脱欧问题让气候变化在欧洲政治家的议程里不再处于特别突出的地位。同属“伞形集团”的澳大利亚本就在减排问题上三心二意——该国今年8月的政府更迭,让外界对于其是否真的会履行其减排义务产生担忧。
事实上,本届气候变化大会的举办地卡拉维兹就是一个以煤炭为支柱产业的矿业城市,而波兰也一直拒绝放弃使用煤炭能源。能源变革是控制碳排放总量的关键,而实现这一变革需要资金与技术,每次气候变化大会“到了该谈钱或谈技术的时候,又变成了各国之间政治上的交易”。
《巴黎协定》的解决资金和技术转移问题的一项核心原则,就是“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发达国家在2020年之前,每年给较贫困国家投入1000亿美元,以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在提供资金和技术转移方面仍然存在严重不作为的情况。
但一个积极的信号则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问题。在不久前结束的G20峰会上,除美国之外的所有国家都表达了对《巴黎协定》的坚决支持;即便在美国国内,虽然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但美国多个州仍在坚定地推进低碳技术和能源变革。
在此次气候大会上,还将启动一项名为“塔拉诺阿对话”的议程。“塔拉诺阿”一词来自斐济,是当地土著一种通过经验分享、逐步寻求共识的大会。而现在,在主流科学界一致认为如果无法控制气候变化,人类将会遭遇悲惨命运的情况下,各国也将会通过交换意见,逐渐消除认识上的分歧,最终达成共识,实现控制气候变暖的目标。(人民日报海外网聂舒翼)▲◆★●■☆
“飞鸽牌”干部要干“永久牌”事业★★
http://news.stnn.cc/china/2018/1210/598568.shtml
2018-12-10 星岛环球网:“‘飞鸽牌子’的干部,要干‘永久牌子’的事情”,是电视剧《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中的一句台词,更是右玉历届县委书记们不变的信念。正是凭着这份信念和决心,山西省右玉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不懈植树造林、坚韧不拔改善生态,将原本风沙成患、山川贫瘠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树木成荫、山清水秀的“塞上绿洲”,凝练出“执政为民、尊重科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右玉精神。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其实,不只是在军营,在党的事业的“大营盘”上,哪个干部不是“流水的兵”呢?如果认为自己反正是“飞鸽牌”,早晚都得“飞”走,工作得过且过,干了今天不想明天,那就注定一事无成。只有抱定“只干‘永久牌’事业”的执著信念,时刻保持“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干好今天,想着明天,做好该做的事、尽好该尽的责,才能干出一番事业,留下有口皆碑的美名。
古代有不少“飞鸽牌”官员,在他们长则数十载,短则几年、几个月甚至几天的任职时间里,勇于担当,干出了“永久牌”事业。如,苏东坡在杭州为官时,顶住压力办利民之事,疏浚西湖、建成“苏堤”,为世人所熟知。鲜为人知的是,他在山东登州(今蓬莱市)只当了短短5天的知府太守公,也有了不起的政绩。据《登州府志》记载,苏东坡于元丰八年(1085年)十月十五日到登州任职,二十日又奉旨回京任礼部郎中,实际在登州只做了5天的地方官,却为百姓办了两件实事,即向朝廷连递《登州召还议水军状》和《乞罢登莱榷盐状》两道奏折,获准后对当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边防巩固,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我们共产党人更加懂得“任职有期限,事业无止境”的道理。因此,许多领导干部无不珍惜党和人民的信任,珍惜为人民服务的机会,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之中,在人们心中留下一座座不朽丰碑。这丰碑,就是焦裕禄运用科学方法治理“三害”栽下的泡桐树,就是谷文昌带领群众治理风沙种下的防护林,就是黄大发愚公移山般修建的“大发渠”,就是钟扬呕心沥血建起的植物种子基因库……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以短暂的职务任期甚至短暂的生命,忘我奋斗、无私奉献,筑起了事业的丰碑,也筑起了共产党员的人格丰碑。
精力有限而事业无限,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见格局,亦见境界。有的人自知任职有期限、时光匆匆过,只瞅着鼻子底下那点事,希望付出立马有回报,热衷于“短平快”,企盼及早“变现”,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弄出一堆“烂尾楼”。这种人看似做了事、留了名,但都是虚名、骂名。若深究其缘由,这根子还是出在一个“私”字,“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而当一个人超越了私念欲望,则心清,则神旺,则生命之全力可聚于一事。遥想当年,焦裕禄、谷文昌等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播撒绿色,可曾想到为自己建造一座“丰碑”?正是这种无私利的胸怀、无杂念的追求,才越发能成就事业、成就人生。
政贵有恒,接力为要。要干出一番“永久牌”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滴水穿石的坚持、聚沙成塔的积累,更需要久久为功的接力。我们要发扬这种接力赛精神,既要瞄准全程,又要跑好自己这一程,在伟大征程中留下自己坚实的脚印。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白宫4个关键职位换将,这轮人事调整意味着什么★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12/09/7891542.html
新京报 2018-12-09: 12月7、8日这两天,也是共和党在中期选举中输掉国会众议院多数优势后一个月之际,特朗普政府对外释放出多项重要人事调整,事关美国内外政策的未来走向。
对诺尔特的任命体现对多边机制的轻慢
最先被媒体爆料的是与媒体最有渊源的人选,即美国国务院现任发言人希瑟·诺尔特将被提名接替年内离任的妮基·黑莉,出任驻联合国代表。自今年10月黑莉宣布去意之后,包括特朗普大女儿伊万卡在内的多个人选一直是媒体猜测的对象,而48岁的诺尔特始终在名单上。
爆出诺尔特获重用消息的正是她20个月前还在服务的老东家福克斯新闻网,而诺尔特那时主持的《福克斯和朋友们》也恰恰是特朗普的最爱。
虽然有15年主播经验、又担任了一年半的国务院发言人,诺尔特是否可以在联合国这个最高层次的多边舞台上长袖善舞、应对好当今国际社会对特朗普政府的各种不满,还是个很大的问题。
不过,诺尔特的提名不但符合自奥巴马政府开始的,不提名职业外交官或资深政治人物,而直接选择个人亲信出使联合国的“个人化”趋势,也突显了特朗普只需要衷心“传声筒”的用人风格。
白宫4个关键职位换将,这轮人事调整意味着什么 希瑟•诺尔特 资料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巴尔“回锅”向共和党建制派传递信号
如果说对诺尔特的选择体现了对多边机制的轻慢,特朗普决定请出曾在老布什政府最后两年出任司法部长的威廉·巴尔再次回任,则是审慎考虑。
过去将近两年中,司法部长的意义除了移民、禁毒等政策落地之外,特朗普的最大关切还是所谓“通俄门”调查的进展。前任司法部长塞申斯由于明哲保身地回避“通俄门”调查而招致白宫的长期不满,最终于11月7日去职。随后,为尽可能保持控制,特朗普竟绕开司法部常务部副部长罗森斯坦、指定自己更加信任的司法部办公室主任马修·惠特克代理,旋即引发了多位民主党国会议员以违反《1998年联邦职位空缺改革法》为由起诉白宫。
面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风险,特朗普转向了稳妥的安排人选:巴尔的专业度几乎可以与任何质疑绝缘,这么一位“前朝老臣”的“回锅”也充分向共和党建制派们传达了团结与示好的信号,最为关键的是巴尔强烈支持调查希拉里所谓“邮件门”、强烈反对调查“通俄门”的站位也足够让特朗普放心。
不过,未来或许不会由特朗普导演:一方面,与巴尔无异,塞申斯最初也是特朗普坚定的支持者,而当巴尔坐回司法部长的位子之后,会不会也出现类似于塞申斯的微妙变化,并不确定。另一方面,虽然特别检察官米勒是由司法部指定的,但特朗普通过对司法部的控制进而把控相关调查的可能空间太过有限,而且如今调查在舆论的高关注下已无法因人事变动而戛然而止。巴尔就算是再优秀的守门员,也不太容易阻止米勒在全场气氛沸腾的情况下屡屡破门得分。
对马克·米利任命揭示与军队复杂关系
在内外两个人选宣布的第二天,即12月8日,特朗普确认将提名美国陆军四星上将、陆军参谋长马克·米利出任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这个人选在专业度和资历上毫无质疑点,此前关于现任主席邓福德接任者的范围大概就是米利和空军参谋长戈德菲恩两人。
不过,还是有一些细节值得玩味:其一,虽然在阿富汗战争中与迈利建立了“良好关系”,但据说现任防长马蒂斯力荐的人选却是戈德菲恩,而特朗普最终却并未采纳,其中关系的微妙可想而知。
其二,现任主席邓福德要到明年10月到任,按照以往惯例,总统会在当年4月到6月份确定新人选。如今特朗普提前将近一年抛出新人选,而且还是在邓福德多次表达不希望早早结束任期的情况下,明摆着是在削弱现任的权势。
总体而言,特朗普的这个提名基本上预示了白宫与军队关系的微妙、复杂与矛盾重重。
白宫4个关键职位换将,这轮人事调整意味着什么 马克·米利 资料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凯利接任者预示特朗普政府决策议程未来
最后落地的靴子其实也不意外:白宫办公厅主任约翰·凯利将在年内离任。该人事变动已被盛传了许久,其中几次反复,最终还是曲终人散。
究其原因,可能是两人的政见不和,更可能的则是凯利对当前白宫风格的无法承受。不过若是年底走人,凯利在白宫履职的日子至少会超过上一个出任过该职位的将军亚历山大·黑格的505天,并不算太失败的“跨界”。
如今最大的看点在于凯利的接任者,这个人选或可管窥出特朗普核心决策圈的新组合以及政策议程的未来。如果真的是传言中的目前担任副总统幕僚长的尼克·艾尔斯的话,副总统彭斯的权力上升则几成定局。
与今年三四月间国务卿、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白宫经济委员会主任等要职的连锁换将相比,本次调整似乎更符合总统政治的一般规律,即中期选举之后,总统会调整施政重点,进而也会对班底团队进行相应调整。
从这个逻辑出发,如上四个人选的变化或许说明,特朗普希望在“分立政府”拖累国内政策推进、加剧相关调查的困境中,在对外事务上大刀阔斧、实现斩获,从而丰富成绩单。而这种变动又将给世界带来什么,我们只能拭目以待。□刁大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京沪高铁太能赚钱年收入将突破300亿元大关★★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12/09/7892760.html
中国证券网 2018-12-09:12月5日,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网站发布了最新一批《工商总局企业名称核准公告》,“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企业名称出现在已核准名单内。
名称核准通过后,中国铁路总公司将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本次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更名完成,标志着铁路公司制改革最后一步完成,这为京沪高铁的下一步运营也提供了支撑。
按照计划,中国铁路又将迎来一轮运行图调整。在客运量持续增长带动下,中国最赚钱的京沪高铁肯定会“水涨船高”。
去年京沪高铁收入已经逾295亿元,记者保守估计,2018年京沪高铁有望突破300亿元大关。而如坊间传闻,京沪高铁有IPO可能性,那么这条“盈利奶牛”的高铁,注定将更引来更多关注。
“人口红利”还在增长
中国高铁客运增长仍势不可挡。
记者从中国铁路总公司获悉,2019年1月5日0时起,全国铁路将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铁路客货运输能力显著提升。高铁运输能力较调图前提升约9%。其中,长三角编制旅客列车运行线1007对,客运运力将创新高。
数据显示,11月份,国家铁路旅客发送量24465万人次,同比增长9.5%。其中,动车组旅客发送量增速加快,全月发送15542万人次,同比增长15.9%。全路有17个铁路局集团公司客运量实现同比增长,其中中国铁路昆明、成都、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同比增幅超过20%。
京沪高铁2011年6月开始运营,连接北京、上海两大超级枢纽,区位优势无可替代。
截至2018年6月末累计发送旅客8.25亿人次,占全国高铁客运量约10%,成为我国最繁忙的铁路客运线路。2018年以来,京沪高铁更是饱和运行,常常是“一票难求”。记者做了一个统计,京沪高铁可谓是从“一座高峰”迈向“另一座高峰”。
2018年5月1日,京沪高铁创造了66.9万人次的单日旅客发送量最高纪录。
截至2018年6月30日,京沪高铁已安全运营2558天,累计开行列车76.7万列、年均增长21.3%,累计运送旅客突破8.25亿人次、年均增长24.6%。2018年上半年,平均每日开行列车472列,全线运送旅客9074.1万人次(日均50.1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加738.8万人次、增长8.9%,高速列车最小追踪间隔4分钟。
记者保守推算(按年均8%增长率),今年京沪高铁发送旅客人次或按接1.95亿人次。
改革红利助推营收增长
在客运量持续增长带动下,京沪高铁营业收入增速维持在10%以上,净利率呈现逐年显著提升的趋势,2017年实现利润127亿元,利润率达43%。
记者预计,2018年京沪高铁运输收入会突破300亿元大关,利润有望达到139亿元。有分析师认为,京沪高铁的客运收入峰值或在409亿元,目前其盈利仍将加速上行。
“按照目前12306公布数据整理京沪高铁列车开行方案,按照里程折算为京沪高铁全程,其中时速300-350公里的高铁折合为97.5对,时速250公里的动车组折合为3对。假设全部更换16编组的列车,按照目前列车开行计划,80%客座率情况下预计收入峰值409亿元。”中信证券研报说。
事实上,京沪高铁的运力仍在增长,这为其运输收入提供了进一步的保证。
记者从铁路总公司了解到,2018年7月1日,16辆长编组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上投入运营(每列定员达到1193人,是8辆编组“复兴号”的2倍)。中国铁路总公司表示,2019年,时速350公里的超长版17辆编组“复兴号”将投入京沪高铁运营(车身长439.8米、可以乘坐1283人)。
在客流量逐步饱和情况下,随着铁路运输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京沪高铁或将提升运价,从而增厚利润。▲◆★●■☆
对美国忍无可忍,欧盟“行动”了★★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8/12/09/7892879.html
参考消息 2018-12-09:参考消息网12月10日报道由于担心美元结算可能带来的政治和货币风险,欧盟近日正式发出行动倡议,建议在经济战略部门积极使用欧元。倡议尤其提到了在国际能源交易中更多使用欧元。
此前欧盟方面已屡有提及,欧洲每年进口价值3000亿欧元的能源,但却用美元支付80%的能源进口费用。欧洲企业购买欧洲制造的飞机甚至也用美元结算。这些状况在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看来非常荒谬。
舆论观察,欧洲此举意在强调当前国际治理和贸易活动遭遇的挑战,以及应对挑战的必要性,其矛头指向的正是美国。
今年5月,美国不顾各方反对宣布退出伊朗核协议,并重新启动了对伊制裁。该动作严重威胁到在伊朗的欧洲企业,尤其是那些采用美元结算或是向美国融资的欧洲企业。欧盟认为,美国政府试图用美元做武器,为欧洲经济和货币主权“敲响警钟”。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学者董一凡对参考消息网表示,推动欧元作为国际货币发挥更大作用是欧盟的一贯策略,欧盟现在的考虑既有美国的刺激因素,也与其长远战略愿景相关。这种愿景就是,欧盟寻求拥有稳固的经济金融基础,以使自身能够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在世界上的战略影响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副研究员张焕波也对参考消息网表示,欧盟一贯坚持多边主义,在当前全球化进程受阻、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欧盟更加希望把自己的多元化理念应用到全球治理当中,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格局发展,就是欧盟坚持其多元化理念的实践之一。
今年以来,欧盟推进欧元国际化的动作已经频频出现,最具代表性的是8月德国外长马斯的表态。马斯当时说,欧盟必须建立独立于美国银行结算系统SWIFT的欧洲支付渠道,以保护欧洲企业免受美国对伊制裁的影响。不过,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当即就提出了严厉警告。
据董一凡介绍,推动欧元在能源领域的使用直接触及“石油美元”的神经,而美国一贯高度警惕任何可能挑战美元霸权的行为,比如世纪之交的科索沃战争正值欧元启动这一时间节点,伊拉克战争的背景也包含萨达姆政府宣布试图推进石油欧元结算这一因素。
由此可见,欧元试图在国际货币中增强存在感的行动势必面临诸多障碍。除了交易成本、便利性、流通度等方面美元的既有循环网络仍极为强大,而欧元的市场竞争力仍相对薄弱,欧元自身拓展影响力的过程也面临一系列挑战。
董一凡说,目前对欧元的使用主要发生在欧洲及其周边地带,这个圈子以外欧元影响力仍然相当有限。另外,欧洲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结算时,应用欧元也还较少,在贸易、投资、融资等等领域欧元使用也较美元大大不足。
不过长期来看,对于欧元国际货币地位的提升还是可以抱有期待。张焕波认为,当前无论是个别国家挑起贸易摩擦,还是英国正在进行的脱欧,都反向凝聚了欧盟进一步一体化的决心。这就意味着欧盟一体化进程和执行力正在增强。可以看到的是,德法目前正在推动建立欧盟共同财政预算,而欧盟经济发展长远来看也有很大后劲。这些都是塑造未来欧元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有分析认为,从国际货币格局角度来说,美元一支独大并不是一件好事。特别是在当前特朗普政府坚持美国利益优先的原则下,不考虑国际间宏观政策协调的美元政策会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发生很大的动荡,今年一些新兴市场出现的货币危机就与美元加息有直接关系。张焕波就此提到:“欧元地位上升,包括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地位的崛起,对全球管控金融风险都将带来好处。”▲◆★●■☆